三清阁符咒网

湖南的前世今生[修改稿]: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道教符咒网    2023-02-20    88

湖南的前世今生

  说起湖南,倒也历史悠久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当年黄帝先生四处旅游,就曾“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这个帝喾,据说是黄帝的曾孙、尧帝他老爸,祝融嘛,书上说:“楚,祝融后也”,南岳第一峰,就名祝融。再后来大禹篡位,舜“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疑”即今九嶷,“零陵”嘛,早几年还叫“零陵”,不过现在已改叫“永州”了。禹开九州,“淮海维扬,荆衡维荆”,今之湖南,古荆州之地也。夏而殷、殷而周,周王室微,然后有楚。周夷王时,祝融先生的第N代孙熊渠趁着中央政府管理乏力,自立为王,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不过当时的楚国想来很小,大概现在的湖南只有那么一小块属楚吧(湖北的兄弟爱说湖南人不是楚人,若是指的这个时候的楚,倒也有些道理)。到了楚庄王(就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那位)观兵周郊问鼎中原的时候,楚国的版图就大了起来,大概已经包括湖南的一大块了。当然,在楚国最强大之时,恐怕不仅两湖,连两江、川、豫等地都包括了(所以刘、项并非两湖人氏,也都自称楚人)。之后秦统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南方地广人稀,偌大一个湖南只设了个长沙郡(湘西一带当属黔中郡)。汉以其郡太大,遂立长沙国,辖现湘东、北,另置武陵、零陵、桂阳三郡,辖现湘西、南。这个时候,湖南已经不是蛮荒之地了,三郡一国,在西汉全盛时期人口超过了七十万,当然,相对于全国总人口(六千万左右)仍然微不足道。汉末,长沙国除为郡。三国时湖南全境属吴,吴分长沙立湘东、衡阳、安成郡,分武陵立天门郡,分零陵立始安、邵陵郡,分桂阳立始兴郡,属荆州(始兴、始安后属广州)。西晋末曾在湖南设湘州,东晋末并入荆州,至宋武帝刘裕,再设湘州,辖十郡,之后直到陈灭,这个大体涵盖了湖南全境的湘州存在了两百多年。也许,中国有“湘人”的概念就始于此时吧?隋改湘州为潭州,置潭州、永州总管府,又改易郡州,湘南有衡山、零陵、桂阳,湘北有长沙、巴陵、武陵、沅陵、澧阳等。唐分天下为十五道,湖南大部属江南西道(湘北属山南东道、湘西属黔中道),有岳州(巴陵郡)、潭州(长沙郡)、衡州(衡阳郡)、澧州(澧阳郡)、朗州(武陵郡)、道州(江华郡)、郴州(桂阳郡)、邵州(邵阳郡)、辰州(卢溪郡)等,并置了湖南观察使,辖区虽与现在的湖南省有些出入,但“湖南”之名,应该始于此时。五代时湖南大部属楚,所谓“马王”,就是这时的楚王。宋时分湖南为荆湖南、北二路,大致分辖现湘东南和湘西北(加湖北部分)。因宋朝疆域蹙狭,尤其南渡以后,湖南成了腹地,面积、人口近“天下”十一,文化也空前繁荣,显然此时之湖南,已非复“吴下阿蒙”矣!蒙元海内划一,天下一家,两湖两广(部分)加海南给合起来成了“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湖南被划为十几条“路”,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等路属江南湖北道,天临、衡州、道州、郴州、宝庆、武冈、桂阳等路属岭北湖南道。明初划出两广,但仍保留了“湖广”的省名(湖广布政使司)。万历二十八年,“帝以楚地辽阔”,析湖广置偏沅巡抚,辖湖南地。“清初因之。康熙三年,析置湖南布政使司,为湖南省,移偏沅巡抚驻长沙。雍正二年,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并归湖广总督兼辖。”至此,湖南省基本定形,省名、首府、疆界均沿用至今。

  从历史地位上来看,湖南在宋以前可以说无足轻重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上古时期,“中国”甚小,湖南地处“四夷”,为“要服”之地,境内人烟稀少、文化落后,乃有名的流放之所。即使到了西汉全盛时期,贾谊谪居长沙,尤赋《鵩鸟》、惧“寿不得长”,可知湖南当时不是什么好地方。按说两宋要好些,但事实上湖南在宋代也还是谪戍之地,境内“峒蛮甚夥”,很不安宁,虽然因为“山饶材木、地多金铁、土宜谷稻”,“赋入稍多”了,但也还远谈不上“物阜民康”。那个时候江浙一带乃“天下粮仓”——所谓“苏湖熟,天下足”也,湖南之钱谷较之江西都有所不及,自然更是远逊江南“鱼米之乡”了,人口自然也少得多,人才更是少得不成比例。湖南地位显著上升的转折点是明初:元明之际,湖南被兵最烈,人口顿减(民间传说朱元璋为剿陈友谅曾“血洗”湖南,将湖南人赶入一丘大田里,就留了这一丘田的人,其余的全杀了),使得本来人口就少的湖南一片荒芜。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招抚流亡、放还奴隶、劝课农桑、鼓励开垦等,并且对湖南进行了大规模移民。这就是所谓的“江西填湖广”,移民主要来自江西,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来自湖北、安徽。因江西等地本较湖南开发,大量移民的到来不仅提高了湖南人口的整体素质,也使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发,特别是湘北洞庭湖区及周围平原地带的开发,使得湖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这时江浙一带的良田已改种棉花,加之人口稠密,粮食已不能自给,反仰食于江西、湖广,因此民谚就变成“湖广熟,天下足”了,到了清朝,这句话甚至出现在了康熙的“上谕”上。明末清初,湖南又重复了一遍战乱、招抚、恢复的过程,清政府也同样采取了奖励垦荒、减免赋税的政策,同样收效显著。如果说明以来湖南还是在追赶江西的话,入清以后则湖南已开始后来居上了:终明一代,湖广人口都不及江西,可到清末,从湖广分出来的湖南一省的人口已经超过江西近一倍!我想清以来湖南的崛起、江西的没落,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农业社会,有人口就有钱粮、有赋税、有兵源、有人才,也就有地位,因此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湖南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农业大省,想没有地位都难。但是如今进入工业社会了,不仅工业,连第三产业都已远远抛低农业,而湖南前些年还在强调“农业大省”、“农业强省”,结果三个产业都不景气,湖南欲维持其在全国的地位不下跌,其可得乎?势不能矣!好在这几年的政策方向有所改变,最近又有了“泛珠9+1”和“中部崛起”的概念,重振湖湘雄风,廿余年后,其庶几乎?

  历史嘛,都是由人构成的,既说湖南的历史,自然不能不提湖南的人文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远古时期,生活在湖南一带的部族有三苗、百濮与扬越等,这些部族应该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至于这些文化的留传对后世的湖南人有多大的影响,这就比较难说了,应该来讲还是有的吧。虽然古代的楚人自称“蛮夷”,但那时的湖南应不至于太蛮荒。我们说的“三皇五帝”,就都是楚国建立以前很久的事。但这“三皇”中的地皇炎帝(神农氏)和人皇黄帝(轩辕氏)就都来过湖南,其中关于神农氏的传说还挺多,如“嘉禾”的地名就来自“天雨粟”的神话,说“神农拾之以教耕作”,又说神农氏因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茶陵(今炎陵)。这当然只是传说,但炎帝部落生活在湖南一带,则不是没有可能。“五帝”中的舜帝则据说是为了远征三苗而来的湘南,“大救星”毛的家乡韶山据传就是因为舜曾在此演奏过“韶”乐而得名。舜死于苍梧后,又有“二妃哭舜”的传说,湘江特产“湘妃竹”据说就是她俩的血泪滴成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屈平放逐自沉汩罗”的故事可就有史可考了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楚国发源于江北(大概在今江陵至武昌一带),不过鼎盛时期其国界曾“南至苍梧”,因此,湖南特别是湘北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如果撇开楚国不谈,湖南人在历史上可以说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有影响的政权。不过楚国还是可以算作湖南人自己的政权的,因为两湖地区在历史上合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分开的时间要长得多。除了楚文化,随着秦、汉的统一,中原文化对湖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湖南的经济文化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了很辉煌的成就,这一点从马王堆汉墓中不难看出。东汉时期,湖南出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名人——蔡伦,一个发明了造纸术,并且“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的科学家,虽然他只是一个太监。

  然自魏、晋迄于唐季,中古数百年中湖南之人文虽不能说一无可言,亦殊无亮彩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人物倒也稀稀拉拉地出了几个,如三国的几个将相:黄盖、桓阶、蒋琬、虞授等,唐代的一批文学、艺术家:王磷、刘蜕、欧阳询、怀素、李群玉等,但比之中原地区、邻近的江西、江南等地,实在是差得太远,也没有形成什么地域性的文化。湖南的特色在于各类“蛮”比较多,平原地区因“蛮”、“夏”杂居,人文风俗跟汉人差不多,广大山区却与汉人“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时至今日,虽然少数民族已经汉化不少,但就是像我的家乡这样的汉族地方,也是“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当然也可能跟后来的移民因素有关)。五代时湖南曾自成一国,即“马楚”,但马氏系河南人,因此“马楚”乃“外来政权”,“朝中”虽有李宏皋、徐仲雅、周行逢等几个湘人,也不是什么伟大人物。但“马楚”时期湖南贸易比较发达,尤其盛产茶叶,靠卖茶叶居然“遂致一方富盛”,拿现在的话,湖南当时虽不是“文化大省”,倒算是“经济强省”。当然,湖南的湘西等山区一直以来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比如“梅山文化”等,这些文化源远流长,也是很值得发掘、考证一番的。

  宋时的中国乃经济上的超级大国,湖南的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虽然不拔尖,但比之前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湖南本是一方沃土,一旦得到开发,人口也就迅速增长起来(据史料,北宋末湖南人口曾达五百多万,当时全国人口约为四千五百万),因此文化教育方面也蓬勃发展起来。北宋四大书院,湖南掩有其二(岳麓、石鼓),充分显示了湖南当时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达。两宋时期讲学盛行,一些知名的学者就是通过书院向听众宣讲自己对儒学的理解,从而形成各种“学派”的。我们现在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就是在宋中叶开始形成,并在南宋被发扬光大的。所谓“湖湘学派”,也就是宋代从湖南的书院里产生的。“程朱理学”的程指北宋的程颢程颐、朱指南宋的朱熹,因“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而二程又“受业周氏”,所以“湖湘学派”尊道县人周敦颐为理学宗主。“吾道南来,原是濂溪正脉”,指的就是这位讲太极的“濂溪先生”。我比较欣赏周敦颐,倒不是因为他的“太极阴阳”讲得如何玄妙,也不是因为他的《爱莲说》写得如何精炼,而是觉得他这人实在不错。我看《宋史》,看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便不免击节赞叹,看到“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便要自豪一番:此人不愧我湖湘之人杰也。周敦颐没有做过大官,这阵不正放《大宋提刑官》吗,老周同志最大也就做过这种官,但是做得很不错:“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此真古之君子也,很可以为我湘人之榜样。可惜宋时的湖南,周敦颐乃一枝独秀,前后知名数人皆莫得与比肩矣!而这时的邻省江西,却正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濂溪相侔甚或略胜一筹之人物可谓所在多有,一派“群星璀璨”的景象。

  南渡以后的湖南,也还有几个像样的人物,如那以儒生帅边抗金十年的赵方、作岳飞爪牙小商河殉国的杨再兴、以及抗金有术的名士吴猎等,并不如某些人所说:“尽出些钟相、杨幺,给国家添乱”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南宋亡时,又有李芾、尹谷等人,以老弱残兵守潭州(长沙)三月不下,除夕城危,尹谷举家自焚,李芾阖府自裁,潭民“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岳麓精舍学生亦“多感激死义”,这都是元人载于史册的。湘人之壮烈,此亦一大观耳!

  那吴猎乃是张栻高足,曾充岳麓堂长,宋史谓“湖湘之学一出于正,猎实表率之”,而尹谷也是一代名士,中晚年居家教授,在岳麓学生中声望甚高,两人都算得上是“岳麓学派”的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按岳麓书院原为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南宋绍兴元年毁于兵祸,乾道元年由刘珙重建,聘张栻主持,乾道三年遂有“朱张会讲”,绍熙五年朱熹知潭州,复扩建之,学生多达千人,盛极一时。朱、张均非湘人,然其对岳麓书院、对“湖湘学派”贡献极大,元吴澄曰:“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南宋时湖南教育空前发达,计有大小书院五十余座,如张浚、张栻父子之长沙城南书院,胡安国、胡宏父子之衡阳碧泉书院等(“湖湘学派”原系胡氏所创立,后因岳麓兴起,重心遂转移到了长沙)。胡氏亦非湘人,祖籍福建崇安。究竟这“湖湘学派”是怎样的一个学派,一时却也难以说清,胡宏向以二程私淑弟子自居,张栻又是胡宏的学生,故此学派所奉者亦不过“程朱理学”。惟湖湘学人不尚空谈而重实务,讲究“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故后世所出道学先生少,而有力有为者多。

  蒙元建制,分天下民为四等,而以“南人”最下,故非仅湖广,自江而南,并皆丧气矣!天下既是蒙古人、色目人的天下,比北方的汉人等而下之的所谓“南人”,自然是万马齐喑了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元代的湖南,只有湘乡的“怪怪道人”冯子振还有些名气,曾做到“集贤殿待制”。另外浏阳有个圭斋先生欧阳玄,也颇知名,不过却是江西庐陵欧阳修的后人。

  至元末战乱,湖南又大伤元气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不过洪武年间开始的大规模移民却给湖南注入了新鲜血液,近代湖南出的人物,就有不少是这些移民的后裔。然而明代的湖南人,却还是不见有出头的迹象。就拿科举来说吧,湖广原不甚强,因明初北方“丧乱之余,人鲜知学”,湖南比北方本有些优势,但洪武三十年茶陵人刘三吾主会试,因为尽取南人,居然差点被朱元璋杀头(因为八十几岁了才“免死戍边”),后来发展到用南、北、中卷搞平衡,强压南人一杠子,所以湖南终究也没能超过北方各省去。明中叶出了一个大学士李东阳,算是给了湖南人一点安慰。明后期有个吴道行(吴猎的后裔),他任长沙知府时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并长期任书院山长,雅重朱张之学,“力纠王学流弊”(明中叶王阳明曾来岳麓讲学,其“心学”思想在长沙学坛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于后世大有贡献。下文的王船山,便是这个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

  明末清初,湖南出了一位大思想家王夫之,此人一代大儒,于湖南之人文可谓影响深远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同时黄宗羲、顾炎武,三人皆明遗臣,明亡时又都参与了抗清活动,拿我党的话说,乃是“历史反革命”,而王夫之更是其中的“顽固分子”。《清史稿》称其“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二曲”指李颙、“夏峰”指孙奇逢,亦皆一时名儒),说王举人“顽抗”失败后躲在衡阳石船山中杜门读书,不为执政所知,所以免了被剃“阴阳头”,死前并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也是清人网疏,若在我朝,只怕不能如此)。王氏精于经史,兼通天文、历法、数学、舆地、经济诸学,论学虽“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却不唯心而唯物,颇有别于宋儒,兼之提倡“经世致用”,大力倡导学人士子“留心经济之学”。其书后经新化邓显鹤刊行,影响甚大。石船山离荷叶塘不过三五十里,曾氏兄弟亦曾搜罗、刻印其书。另清季之谭嗣同、杨毓麟等亦多推崇船山之学,可见余风所及,并至维新、革命诸君子。

  然而清初的湖南,虽不至于弄到像四川那么惨,却也很乱了几年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明亡前后,张献忠曾来过湖南,湘人被祸非浅,后何腾蛟抚湖南,与李闯余部联合抗清,腾蛟不能约束,人民又遭荼毒。清军自顺治三年初南下湖南,至四年底斩鲁王、走桂王、降岷王,湖南平。然而战事并未停息,由于南明的残余势力仍在湖南境内活动,各地土司也尚未归服,清军的“征剿”又持续了十余年。李定国、孙可望都曾在湖南跟清军大战,一直打到顺治末年才天下太平。可怜这十几年湘人两头被杀,真正是“生灵涂炭、庐墓为墟”,直到康熙年间才喘过气来。我留意了一下顺治朝的湖南人物,结果只发现了一个赵开心,还算有点名气。此人因为是明的遗臣,清兵入关后在北京被录当官,后来做到户部侍郎,《清史稿》称“国初言事侃侃,以开心为最”。像陶汝鼐等人,不是避世隐遁,就是抗清被害,满清的官是不会去当的。

  接下来的所谓“康乾盛世”,政治上也没湖南人什么戏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尤其是康熙朝,湖南刚恢复点元气,玄烨小子又削“三藩”,吴三桂因此起兵,康熙十三年占了湖南,在湖南大战了几年,十六年还在衡阳过了一把皇帝瘾。结果当然是又给湖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不知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但在后三十年里,湖南还是出了一个体面人物:人称“陈青天”的陈鹏年。史载这位陈大人任江宁知府时被冤,“江宁民呼号罢市,诸生千馀建幡将叩阍”为他请冤,旧时当官能当到这样,实属不易。他后来督修河道,卒于任所,雍正上谕:“鹏年积劳成疾,没於公所。闻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

  雍正朝的湖南却出了两个名人:曾静、张熙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这两师徒想来是读书读得有些傻了,居然跑去找大将岳锺琪,说他是岳飞后人,而满清又是后金,理应举事反清,再来一次“抗金”。可惜这位“岳飞后人”不傻,转头就报给了雍正,结果害得吕留良被戳尸,子弟多人被诛。不过这个案子对湖南整体影响不大,倒是雍正元年湖南、北分闱,湖南有了自己的乡试,对湖南的读书人来说,是一种鼓励。另雍正初开始执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对湖南也有较大影响。苗蛮土司的消亡,流官的设立,对湘西等地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乾隆朝有个祁阳人陈大受,做到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做过两广总督,《清史稿》说他“眉目皆上起,丰髯有威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清节推海内。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又说“大受刚正,属吏惮之若神明,然论政重大体,非苟为苛察者比”,倒有一些朱镕基的模样,只怕后者还有所不及。又有武陵人杨超曾,也做到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又有湘乡人谢振定,官虽不大,却很有名,因他做御史时曾痛笞和珅妾弟,并“焚其车”,虽然为此丢了官,却得了个“烧车御史”的雅号。又有长沙人刘权之,少年得意,后嘉庆朝做到吏、礼、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与纪昀同时同官)。

  现在看来,“康乾盛世”倒是湖南一个蓄势待发的时期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这一时期,湖南的教育办得有声有色,那岳麓书院先后得了康熙御书“学达天性”、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名闻天下(却不知比现在的北大、清华如何),又有几任山长如李文炤、王文清、罗典等,皆一时俊彦,对书院的发展作了不少贡献,学生也多有成就(嘉道间治疆卓尔有声的大吏溆浦严如熤,就是罗典的学生)。

  如果说嘉庆以前湖南人才廖若晨星的话,则自嘉、道以来,就有些灿若群星的景象了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嘉道间,湖南出现了第一个人才梯队,即所谓“嘉道经世派”,其代表人物有陶澍、贺长龄、魏源等。陶澍嘉庆七年进士,道光朝官至两江总督,政绩卓著,《清史稿》谓其“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媿焉”,且善于用人、识人,贺长龄、李象鹍、黄冕等皆其属吏,李星沅等则其幕府,“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故张佩纶赞其为“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山”,意即湖南人才之源。贺长龄早年助陶澍改革漕运,后亦官至督抚,其聘魏源入幕,合编《皇朝经世文编》,鼓吹经济改革,对稍晚的左宗棠等湘人影响甚大。邵阳人魏源少负才名,然仕途不畅,长期为督、抚幕宾,后受林则徐之托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洋务思想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先驱。三人皆岳麓出身,贺长龄更曾任书院山长。稍早则还有个武陵人赵慎畛,亦位列封疆、为政有声,史谓“赵慎畛学有本源,察吏治民,严而能恕,所至政无不举”,兼“服膺儒先,凡有益身心可致用者,皆身体力行。好善嫉恶,体恤属僚,训恳切,如师之於弟子。所至於文武官吏,常能识别其才否,人亦乐为之用。”以是观之,亦陶澍之俦也。又有道州何凌汉,嘉庆朝官至工、吏、户部尚书,亦有政声,子即诗人何绍基。

  道光以后的大清就有点不象样子了,道光的儿子叫奕蟭,即咸丰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咸丰是一个倒霉的皇帝,咸丰朝的中国人自然也倒霉之至。咸丰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十年后的一九五○年登基的,上台不到半年,洪秀全就“金田起义”,从此天下大乱。其实,在他老爸的手里,天下已经不大安宁了,不仅有“远人构衅”——两次鸦片战争,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湖南新宁、道县的两起“匪乱”,就发生在道光死前的两个月里。是以洪、杨初起,清廷亦不过等闲视之,孰料不过两三年的功夫,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到一八六○年,内乱未平,又被英、法联军来一个“火烧圆明园”,咸丰连小老婆都顾不上就跑到承德避暑山庄去了,躲到第二年,还没来得及“回銮”就一命呜呼了。《清史稿》说咸丰“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竞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外强”系指英、法、俄等国,“内孽”则洪、杨以外,大股尚有“捻匪”、“回匪”、“苗练”等,总之咸丰朝这十二年,实在是乱得可以。然而,正是这乱世,造就了湖南,成就了一大批湖南人,从此湖南人开始纵横天下,一扫过去三千年之沉闷。而带领湖南人“走出去”的,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小地主阶级出身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道光十八年进士(同进士出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之后官运亨通,十年七迁,一直做到礼部右侍郎(正二品)。咸丰二年,丁母忧归,时太平军已入湖南。三年,曾国藩奉旨办团练于长沙,募农民朴实壮健者,用诸生为将领,号“湘勇”。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曾国藩就靠着这支由书生带领的农民军队,扑灭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若论当时的湖南人对“粤匪”的态度,恐怕跟后来对的态度有些相似:无论是太平军还是红军,都有一部分人积极加入,另一部分则拼死抗拒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湖南人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严重分化。至于分化的根源,却很难拿我党的阶级成分论来解释,比如说,彭、贺是苦出身,毛、刘却是地主富农,结果他们却站到了一起;而湘军是典型的“地主武装”、“反动势力”,但参加湘军的却大多数是“红五类”的贫下中农。不过,显然当时湖南的保守势力比革命力量要强大得多,所以太平军一入湖南便遭受重挫,最后更覆亡于湘军之手。另外,应该说曾国藩的镇压太平天国,其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一方面,他充分利用了当时人民尊孔崇儒、敬畏神灵、排斥洋教的思想观念,对太平军大搞反面宣传,甚至地域意识也被他利用了起来,如《讨粤匪檄》曰:“……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军纪严明,以争取民心,选兵时专挑诚笃的农民,将领则用有修养的文人绅士,他为约束军队而编写的《爱民歌》,就是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古装版。因此,在争取民众方面,在保守排外的湖南,他也占了上风。

  然而,第一个和太平军交手过招的湖南人并非曾国藩,湘军也并非湖南的第一支民团武装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广西兵事初起时,清廷想到的第一个要起用的大臣是林则徐,可惜“则徐道卒”,于是起用了一个叫李星沅的湖南人代为钦差大臣,只不过李星沅到广西没几天也病死了,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时清军副都统乌兰泰手下有个新宁人江忠源,他道光末就在家乡练有乡兵五百人,这时带到广西助“剿”,号“楚勇”,是湖南出境“剿贼”的第一支武装。咸丰二年,江忠源带领这支民团在广西连战连捷,太平军准备攻入湖南时,又遭江忠源截击于蓑衣渡,南王冯云山中炮死,此为湖南人一挫太平军。这个江忠源很有名气,杨度诗“江公为护死友骨,道路三千自奔走”中的江公,即指他。当年他去京城会试,同乡友人病死,他不远千里护灵回乡,由是知名(其时曾国藩也在京城,却好为人作挽联,甚至替某些未死的人都拟好了挽联,以致闹出笑话,故有打油诗曰:“代送灵柩江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但江忠源会试却没有成功,一直只是个举人,道光末以乡兵平“瑶匪”雷再浩之功才得擢知县,自咸丰元年起参与镇压太平军及各地“会匪”,得咸丰赏识,三年间遂官至二品,咸丰三年在庐州战败自杀。然江忠源虽早死,其所上言兵事一疏却颇有可观,《清史稿》谓为大局成败所关,其大略曰:严军法、撤提镇、汰冗兵、明赏罚、戒浪战、察地势、严约束、宽胁从。有此一疏,江公遂得为大将之材(然即其疏中,亦可见当时兵匪情形,颇值唏嘘,如“严约束”一条云:“……粤寇惨虐,不可胜言,然择肥而噬,穷檐不暇搜求。或伪结民心,多偿市直。兵则攫取奸污,穷户且难幸免。”)。江忠源有弟三、族弟二人,皆从军,忠济、忠信先后战死,忠义悍将,尝屡破石达开,后病死征途。

  当然,“湘军”这个词,后来也并不单指曾国藩所练“湘勇”,从广义上来说,则江忠源的“楚勇”、左宗棠的“楚军”、还有什么“平江勇”、“宝勇”,都应包括在内,不过曾的“湘勇”,也基本上能够代表湘军了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湘军分水、陆二师,水师由杨载福、彭玉麟统领,陆师则塔齐布、罗泽南。

  玉麟衡阳人,少有文名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咸丰三年,曾国藩立水师十营,玉麟以附生从军,为营官,草创规制多所赞画。以岳州捷,得与载福专任水师。与陆师复武、汉,大破田家镇,又连败太平军于小池口、湖口。五年,曾国藩困于南昌,时玉麟在武汉军中,闻警乃乞假归长沙,“易衣装为贾客,徒步数百里达南昌”,助国藩守。此段故事,杨度歌之曰:“曾侯昔困南昌城,敌垒如云绕前后。彭公千里往救亡,乞食孤行无伴偶。芒鞋踏入十重围,大笑群儿复何有!”后数年,累功至水师提督,不任封疆,江南平,又辞总督,迨善后事了,乃上疏求退,有“臣之从戎,志在灭贼,贼己灭而不归,近於贪位”等语。同治八年,玉麟“还衡阳,作草楼三重,布衣青鞋,时往母墓,庐居三年不出”。后复起巡阅长江,为国家纾东顾之忧,但不欲任官职耳。然其虽无官名,却能行权,史载“(玉麟)每出巡,侦官吏不法辄劾惩,甚者以军法斩之然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栗。民有枉,往往盼彭公来。朝廷倾心听之,不居位而京察屡加褒奖,倚畀盖过於疆吏。”彭公不就两江总督、兵部尚书,此“长江巡阅使”乃清廷为其量身定制,所谓“有事而非差,无官而有禄”者也。玉麟字雪琴,人称“雪帅”,这位“雪帅”不仅杀人在行,画梅也很在行,据说其所画梅亦凛凛有杀气,人称“兵家梅花”。晚年参与抗法,督师广东,调老将冯子材防粤,遂有镇南关大捷,时玉麟亦已逾古稀矣。同治十六年,卒于家。

  岳斌(即载福)善化人,绿营出身,咸丰三年,与玉麟同为营官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岳州捷后,两人同掌水师,征战十余年,勋绩颉颃,而初玉麟位在其下。同治三年,岳斌被命督办江西、皖南军务,离水师,寻授陕甘总督,用违其才,致偾事损望,自请罢归。光绪五年,复起偕玉麟巡阅长江,法越战事起,两人皆受命筹防务,岳斌且尝赴援台湾。十六年,卒于家。彭、杨二人始终长江军事,水师之兴,实湘军灭“贼”之根本,二人之勋烂然,故清廷颇优礼焉。

  泽南与国藩同邑,教书先生出身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咸丰二年在籍办团,所部数百人多为书生,所谓“罗山乡塾教兵法,数十门生皆壮儿。朝来跨马冲坚阵,日暮谈经下讲帷”是也,后其门生李续宾、李续宜、王鑫、刘腾鸿、蒋益澧等并为湘军名将。李续宾最悍,领“湘右营”,号白旗无敌,带兵有古名将风,咸丰八年锐师轻进,战殁三河,国藩惜之;李续宜,续宾弟,能战之名与其兄相颉颃,然以持重称,故得保全,同治二年病卒于家;王鑫则“用兵好出奇制胜,驭众严而有恩”,然不尊国藩法度,国藩尝欲裁其营,幸巡抚骆秉章倚用之,留湘剿匪,号“王老虎”,其所统营曰“老湘营”,湘军后起名将刘松山即其旧部,咸丰七年,卒于军,所部由弟开化及张运兰分统之;刘腾鸿将“湘后营”,树黑帜,敌“望见辄走”,亦劲旅,咸丰五年援瑞州,战死,弟腾鹤旋为复仇,代将其军,后亦战死;蒋益澧“年少戆急”,曾、胡皆不喜,而左宗棠特器重之,其初遭劾降职,挫而后起,能自树立,其后平浙、治浙,并著显绩,此非他将可比也。罗山先生则于咸丰六年战死武昌城下,诸弟子之功,或未及见。然泽南虽死,武昌随下,其所定力争上游之策,亦成败之关键也。所谓“湘勇”,原指罗所练湘乡民团,是湘军的老底子,史谓“曾国籓立湘军,则罗泽南实左右之”,非虚言也。

  塔齐布武人,为曾国藩一手提拔,故虽非湘人,而能与诸将同心,效死力,湘潭、岳州两捷,实湘军大局所关,皆其首功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咸丰五年卒于军,国藩痛惜之。非湘籍之湘军名将,除塔齐布外,尚有多隆阿、鲍超等。多隆阿满洲正白旗人,初隶都兴阿部下,咸丰八年始归胡林翼调度,所部多湘勇,因常与鲍超联合作战,军中称“多鲍”。鲍超四川奉节人,初为湘军水师哨长,积功至总兵,咸丰六年,胡林翼令其募勇长沙,创立霆字五营,改领陆军。“霆军”战斗力极强,敌人望风披靡,鲍超攻战功多,颇招众忌,乃求退,得善终于家。

  关于湘军的规模、编制,三言两语也难说清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时,勇丁不过千余,基本上都是从湘乡调来的罗泽南的“湘勇”。移驻衡州后,扩为五千人,设十营,以塔齐布、罗泽南、王鑫、李续宾、李元度、金松龄等人为营官。水师后建,初募亦只三营,以彭玉麟、杨载福、褚汝航为营官,后得郭嵩焘募饷,增至十营,水陆万人,始初具规模。靖港败后,国藩藉整军之机,扩大至水陆各二十营,以彭、杨、塔、罗四人各辖十营。九江一役,水师受重创,杨载福不得不回岳州重建水师。陆师则塔齐布气死军中,罗泽南回师武昌,又战死城下,曾国藩困于江西,危如累卵。于是国藩弟国荃起于家,率所募三千人,偕周凤山急援江西。时王鑫“老湘营”、萧启江“果字营”等在湖南,有数千人;罗泽南军在湖北,由李续宾代领,亦数千人;余众皆在江西,计有曾国华曾国葆由鄂援赣之师五千人、曾国荃周凤山由湘援赣之师六千人、鲍超新募之“霆字营”三千人、李元度“平江勇”三千人、另彭玉麟的内湖水师及塔齐布军余众亦数千人。江南大营溃后,左宗棠亦募勇东出,号“楚军”,众五千人。后随着战争规模扩大,诸将皆随战随募,湘军鼎盛时期,其总兵力达十余万,设营二百余。曾国荃围安庆时,“吉字营”已逾万人,至围天京,更增至五万人,号为“吉字大营”;长江水师亦众至两万,又别立有淮扬、太湖、宁国三支水师;“霆军”、“老湘营”等亦众逾万人;另左宗棠的“楚军”亦扩至两万余。不过,单从人数上来看,湘军与太平军相差还是比较悬殊的,

  [未完待续蛟河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借天涯的硬盘一用]

免费测八字 今年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免费测八字 今年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免费看八字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咨询道教符咒 咨询师父微信: sanqingge8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法事科仪.png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咨询道教法事 咨询师父微信:sanqingge8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004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