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范家齐(石川) 《华夏万岁》 第一章(转载):淮南符咒法事占卜
第一章 尘封的记忆
天下神舟
距今五万年前(《帝王世纪》:“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性,传世五万余年”),在“胥”的地方,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天下元首,他就是伏羲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庖栖氏之王天下也,继天之统为百王先。”“夫圣人者,不能生时,时至而弗失也。辅佐有能,黜谗佞之端,息巧辩之说,除刻削之法,去烦苛之事,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消知能,修太常,隳肢体,绌聪明,大通混冥,解意释神,漠然若无魂魄,使万物各复归其根,则是所修伏牺氏之迹而返五帝之道也《淮南子·览冥训》”。伏羲是远古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天下一帝,这个时期的“天下号”称为“华”。
:本字由“”“”“”“”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指木、草、竹、禾等植物类;“”指人、兽、禽、鸟、虫、鱼等动物类;“”在“易”爻中上作天,下作地,此“”在下作“地”(即大陆);“”的象形字作“水”(水的两侧很空旷,这里象征大海)淮南符咒法事占卜。
“华”字其结体有动物和植物完整的大自然生物链,也有浩瀚的大海和无限的大陆架淮南符咒法事占卜。《黄帝书》(本书1973年发掘于马王堆三号汉墓)解读:“华:之属必有覈,覈中必有意,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诰诰作事,毋从我终始。”“华”为多音字,读音“天下神州”。“华”:一幅不折不扣的世界行政图。
伏羲造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古埃及、苏美尔、古印度和玛雅都在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象形字。但这些民族的象形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起源于“天传神授”。唯独中国文字有起源、过渡、演变、发展的记录,这就是“伏羲造字”和“仓颉作书”。
为什么所有地区创造象形字的形式都是“近取诸身淮南符咒法事占卜,远取诸物;画成其物,随体结绌”?
为什么伏羲要把创造文字的基本法则垂范于天下(以垂宪象)淮南符咒法事占卜?
为什么使用象形字的都是黄(综)种人淮南符咒法事占卜?
“伏羲造字”的过程是由“依类象形,比类合谊”过渡到“有形可识,有意可辨”,“仓颉作书”(仓颉为黄帝史官,著有《仓颉》一卷)的过程是由“句法章法,兼以巧思”过渡到“俱收并蓄,自成一家”淮南符咒法事占卜。“伏羲造字”和“仓颉作书”,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水经注·卷十六》载:“临溜人”发掘了距今3000年的“齐太公六世”之“铜棺”,“惟三字是古”体外,其余“前和外隐”全是“余同今书”的北魏“隶字”,郦道元由此认定“隶自出于古”淮南符咒法事占卜。
北魏学者惯例把伏羲、炎、黄、尧、舜诸代称为“古”,对夏、商、周三代称其“号”,“隶自出于古”就是要重新认定中国各类文字起源的时间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多部古籍载:伏羲观鸟兽立文而造书契;仓颉取鸟迹始作文字。这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文字与“鸟迹”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象形字是图画和符号,不是“鸟迹”;篆字是孤笔线条,也不是“鸟迹”;唯独隶字不但是椭圆形的“鸟状”,而且结体笔画全为“鸟迹”。横——“鸟头鸟尾”;竖——“鸟骨”;撇、捺、点、钩、挑、提、折——“鸟羽”。这就佐证了隶字最晚成熟于“仓颉作书”,篆字成熟于“伏羲造字”,象形字创始于“太乙初始”。
《圣经》说:天下所有人都说同一种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先秦古籍说:黄帝云游四海,尧舜大治九洲,大禹华夏导河,周穆王征伐大荒,齐桓公号令天下,苏秦合纵六国……,都是使用黄帝创造的统一书体。四川出土的战国木牍,不但证明了隶体是中原文化的统一文字,也是青川少数民族的通用文字,还是希腊字母文字前的原始字体。汉代搜集筛选在《艺文志》中伏羲至黄帝期间的古籍达数百卷,这只是“嬴政浩劫”后残余古籍的群星几烁。如此巨量的历史文籍,只有使用弧笔和直笔的字体才能著书成集。
河南舞阳遗址和湖北杨家湾大溪遗址出土的陶制符号,不能作为华夏文字起源的依据,其原因是中国远古从来没有用陶器记事的惯例淮南符咒法事占卜。陶器的随意符号是艺术风格的自然表现形式。
甲骨文和金文也不是华夏文化的通用书体淮南符咒法事占卜。作者擅长1—3毫米毛笔微书,在各类字体的书法“创作”中,都是大量使用异体字和繁体字,这就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不可动摇的文化传统。甲骨文是殷代巫人装神弄鬼的“符咒”,是在篆体基础上任意变幻的“天书”,这类所谓“书体”,只能是借伏羲之名,无伏羲之实的“另类异体”。金文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其文字形式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使用“伏羲造字”的篆体也就有据可依。齐太公六世之铜棺,铸造技术远高于青铜钟鼎,这只是死者的栖息所,不属于文化艺术范畴,使用文字只能用“仓颉作书”的通用隶体。这就是为什么在三百年的时间,中原地区出现三种截然不同字体的真正原因。
清华大学收藏的公元前305年的竹简是官方历史文献,使用篆体庄重严肃;四川青川出土的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为民间普通文书,使用隶体便捷易读淮南符咒法事占卜。这就是先秦诸代篆、隶字体在社会实际应用中的“黄帝祖制”。
伏羲易学
伏羲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创造了“易”淮南符咒法事占卜。“”由“ ”二字组成。本字为复音字,读音“阳阴”或“阴阳”(日月即阴阳),也读“八卦”(四象生八卦)。
“易”是远古文明的纲领,她一问世就被“《连山》八万言”系统化和理论化淮南符咒法事占卜。虽然《帝王世纪》载明神农有《归藏》,黄帝有《河图》,老三代有《洛书》、《三坟》、《周易》等易籍,但都比伏羲《连山》逊色了许多。不可否定的是,现今幸存的《周易》,还是当之无愧顶尖的学术经典。
《连山》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天道、地道、人道)的密码淮南符咒法事占卜。“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天文:宇(乾)、宙(坤);政治:权威、服从;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军事:进攻、防御;文化:先进、落后;科技:创新、守旧;社会:文明、野蛮;宗教:虔诚、叛逆;教育:学习、应用;农业:收获、播种;商业:投入、产出;学术:真理、谬论;法律:守法、犯罪;气象学:寒、暑;哲学:唯心、唯物;医学:经、络;数学:增加、减少;力学:推力、阻力;电学:正、负;化学:聚集、分裂;营养学:荤、素;物种:生存、死亡;思想:僵化、开放;配偶:男、女;事物:表、里;占卜:凶、吉……。
《连山》对华夏有着深远的影响,她的精髓是辩证的思想体系淮南符咒法事占卜。1、阴阳普遍性:“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自然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无一例外都具备阴阳两种属性。2、阴阳对立性:阴阳之间相互斗争、相互抵制、相互否定、相互排斥,阴阳对立是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力。3、阴阳统一性:阴阳运动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动生阳,阳动生阴;互为补充,互为转化,互依互存,互根互动,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连山》是中国先秦文化的理论基础,今天现存的诸子学说,无一不闪烁着阴阳思想的光束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可惜的是,由于易学爻辞相依,卦象相联,深奥神秘。特别是《系辞》、《序卦》、《说卦》、《杂卦》成书后,易的性质被彻底改变。在“嬴政浩劫”中,掌握易理的学者被残酷杀害,汉以后的学者由于社会局限又根本不懂易理,易籍相继失传。《周易》从而沦落为算筮占卜的理论依据。
伏羲天文学
伏羲天文学是超时代的宇宙学说淮南符咒法事占卜。
伏羲天文学认为:时空是永恒的,也是无始无终的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宇宙之前的时空“未有形埒堮,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这就是“萧条霄雿,无有仿佛”的“天地未分,谓之太易”。
太易“寂然清澄,莫见其形”的自转为其积蓄了巨大的能量淮南符咒法事占卜。这就是高密、高能、高压、高温的“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的“元气初萌,谓之太初”。
太初在高速涡漩运转中突然爆发空前绝后的“混沌初开”淮南符咒法事占卜。混沌初开后四溅的初期宇宙颗粒就是“萌而未兆,不可为象”的“气形之始,谓之太始”。
太始在“惟虚惟元,盖道之根”的运动中相互挤压、碰撞和聚集,成为“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的物质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当温度降低以后,“气之轻”的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黑洞、白洞、虫洞、伽马射线等“轻者上浮为天”形成乾;“气之重”的原子、中子、质子、离子、电子、光子等“浊者下凝为地”形成坤。于是宇宙体系开始了“道根既建,由无生有”。这就是“乾坤始绽”的“形变有质,谓之太素”。
太素的乾坤始绽只是“刚柔始分,清浊始位”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天体中各类不同的乾与坤,无一不受到“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竟畅于宇宙之间”的直接影响。当阳极气盛时,乾坤膨胀变大;当阴极气盛时,乾坤收缩变小。这就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质形已具,谓之太极”的完整伏羲天文学。(以上引录于《淮南子》、《帝王世纪》)。
伏羲八卦图(太极图),就是“混沌初开,乾坤始绽”的宇宙运行模型图淮南符咒法事占卜。
为让天下所有人知晓天文,伏羲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解读了整个宇宙世界的自然现象:“浑天如鸡子(宇宙中的恒星大,是球体),天体如弹丸(天体中的行星小,也是球体),地如鸡子中黄(恒星地壳中心为黄色液态溶浆),孤局于内(一切大小不同的星体都有既定的运行轨道),天大而地小(时空大,星体小)淮南符咒法事占卜。”以上“混沌球体学”的原创历史上早有争议。张衡在《灵宪》中开首引用“昔在先王(指伏羲),将步天路,用定灵轨(指航天器),寻诸本元”,紧接着就认定“天体于阳,故圆而动;地体如阴,如平与静”,这已经在向世人表明“混沌球体学”与自己的“盖天学”完全相悖。事实上,张衡一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彻底摒弃伏羲天文学。三国天文学家王番也认定“天体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为“前儒旧说。”
《史纪·历书》载明中国天文学起源于距今二百五十万年的太乙时期,汉代收藏了太乙和太元时期的著作有《太乙阴阳》二十三卷,《太元阴阳》二十六卷,《太乙杂子星》二十八卷,《太乙杂子云雨》三十四卷淮南符咒法事占卜。《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了太乙和太元年间中国人就测出了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五亿万七千八百九里”,即现代计量单位的“一亿零五百万公里”。《帝王世纪》等籍记载了黄帝时期地球不但“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宇宙世界也有“星次律度”。有名称的星球数量为一万三千九百二十个。“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一年时间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大岁三百六十六日,小岁三百六十五日”。今天天文学使用的宇宙、银河、九天、天体、星际、乾坤等专用名词,无一不是伏羲首创。
中国远古天文学传承于“嬴政浩劫”而终止淮南符咒法事占卜。东周时期的《老子》、《管子》、《列子》、《文子》、《慎子》、《公孙龙子》等籍都有“混沌球体学”的记载。历史证明,先秦中国人对宇宙世界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而茫然不知者也。”
伏羲混沌学
埃及神话说:宇宙之初,一片混沌,造物主阿吞诞生淮南符咒法事占卜。他是阴阳同体神,是宇宙与虚空的人格化身,阿吞吐出一口气,就产生了空气之神舒,潮湿之神泰夫努特。他们的后代又产生了土地之神盖伯和天空之神奴特,并且分开了大地和天空。这五个神与另外四个神的奥西里斯、伊西斯、塞特、内夫提斯,构成了赫里奥波利斯的九位主神。
苏美尔神话说:世界之初,一片混沌,没有天,没有地,只有一对男女淮南符咒法事占卜。男的叫阿普苏,女的叫提亚玛特,他们分别代表互相对立的阴阳两性。在汪洋的不断交汇中,又产生了几代神祗。到了天神安努和地神埃阿时期,由于神灵的增加,爆发了诸神大战,最后阳神战胜了阴神。
希腊旧神谱系说:世间一切皆从混沌开始,宇宙之初只有卡俄斯淮南符咒法事占卜。他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混沌空间,随后又产生了大地之神盖亚,地狱之神塔耳洛斯,黑暗之神俄瑞波斯,黑夜女神尼克斯,爱神厄洛斯。从此以后,世界万物由此产生。
古印度神话说:宇宙初期是空洞无物的混沌,后来有物逐渐成长为一个大鸡蛋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大鸡蛋一分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银。金成为天空,银成为大地。
埃兰、亚述、赫梯、米诺斯、迈锡尔、胡里特、加喜特、罗马、波斯、玛雅、印加等文化都有混沌神话的传说淮南符咒法事占卜。
伏羲易学说:混沌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淮南符咒法事占卜。伏羲天文学说:混沌生宇宙(阴阳),其顺序为太易生太初,太初生太始,太始生太素,太素生太极。伏羲甲历学说:混沌生日月(阴阳),日月生四季(春、夏、秋、冬),四季生十二个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伏羲五行学说:混沌生阴阳,阴阳生金、木、水、火。中国远古的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自然学、医学、生成学以及河图学、洛书学、太极学等,无一例外都是混沌生阴阳而起源。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古埃及、苏美尔、古印度、古希腊等民族的混沌神话,都是伏羲混沌生阴阳的变种,是货真价实中国阴阳理论的翻版。
伏羲混沌学用什么途径传遍了天下淮南符咒法事占卜。《淮南子·原道训》给出了答案:“冯夷、大丙之御(专机)也,乘云车,入云霓,游微雾,鹜怳忽。历远弥高以极往(高度无极限,距离无止境),经霜雪而无迹(驶过地面的霜雪不留痕迹),照日月而无景(穿过晴朗的天空不留倒影),扶摇抮抱羊角而上(象扶摇一样缠结而动,象旋风一样来去无踪),经纪山川,蹈腾昆仑(山川河流任意蹈腾而行)。……以天为盖(把天体当头盖),以地为舆(把星球当站台),四时为马(时间为坐骑),阴阳为御(空间为路标),乘云陵霄(暗物质、白洞、黑洞任意挥洒),与造化者俱(与宇宙世界浑然一体)。纵志舒节(驾驭航天器),以驰大区(时空隧道来去自如)。可以步而步(有时缓慢而动),可以骤而骤(有时呼啸而去)。……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黄帝书》载:“昔者皇天使冯夷,下道一言而止。五帝用之,以朳天地,以揆四海,以壤下民,以正一世之士。”
这就是中国的“泰古二皇(太乙、伏羲),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淮南符咒法事占卜。”可以负责任的说,中国远古历史事实上是以高科技为主导的、高度文明的大同社会。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05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