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五使绝域的外交家、航海家侯显事略考:漳平符咒法事占卜
明初五使绝域的外交家、航海家侯显事略考
郑自海/文
摘要:《明史?宦官侯显传》全文515字,简述侯显五使绝域的时间地点及事迹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对于侯显的生平籍贯只提“侯显,司礼少监”。很难想到,朱元璋早有先知之明,培养了这样一位藏族宦官,为西藏地方和平归顺大明王朝,为促进西洋诸国友好往来做出杰出贡献。本文试图通过藏族历史文献,解述侯显的祖籍,族属,入宫年代及生平时年的历史悬案。并探究侯显是否参与了郑和下西洋。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目前尚属空白的侯显历史研究当中。
《明史?郑和传》后附有《侯显传》,称“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漳平符咒法事占卜。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明代外交家、航海家,六百年来很少有人研究。甚至查阅《百年郑和研究资料索引》一书,居然也没有查阅到一篇关于侯显研究的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为了弄清侯显五使绝域的来龙去脉,揭开侯显的神密面纱,前不久笔者专程去了一趟雪域高原进行考察,在青海、西藏两地参观走访了十余座藏传佛教寺院、博物馆,惊喜地发现南京与西藏历史上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漳平符咒法事占卜。早在洪武三年,慧昙、克新两位高僧奉召出使西域至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洪武十一年宗泐高僧受命往西域“搜求遗经”。洪武十七年春智光高僧与徒惠辩等奉使西域,凡两往。永乐元年(1403年)侯显与僧智光进藏迎请活佛哈立麻。永乐十一年(1413年)侯显出使尼泊尔,并在西藏迎请格鲁派高僧释迦也失到京,宣德二年(1427年)侯显第三次进藏并再次出使尼泊尔,遍历西藏地区,晓谕民众,了解民情。侯显为加强明朝中央对西藏的有效统治,促进西藏的社会稳定,增进汉藏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侯显的功绩彪炳史册。
此次高原藏区之行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了侯显灵塔、侯显碑和侯家寺等外界从未听说过的最新文物遗迹漳平符咒法事占卜。2008年藏族学者杨士钰先生投入到侯显研究领域,首先填补了侯显研究的空白。今拟在杨士钰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笔者掌握的史料,特撰此文,意在扩大侯显研究队伍,还侯显的本来面目,希望这位杰出的海路陆路外交家,在中国对外交通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
—、侯显生平事迹的考证
明初著名宦官侯显,《明史》有传,但有关侯显的出生地,生卒年月及族属等记载不详,这为后人研究侯显这位重量级外交家带来很大困难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几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助手王景弘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仅考证出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其后裔在南京任职百余年,而且福建漳平当地还成立了王景弘研究会,建立了王景弘纪念馆,召开了王景弘研讨会。《明史·侯显传》中称侯显“劳绩与郑和亚”,侯显的研究应该引起重视,并纳入郑和研究的范畴之中。
侯显何许人也?根据成书于清代的藏文史籍《安多政教史》在叙述洮州叶尔哇寺(汉名为圆成寺漳平符咒法事占卜,俗称侯家寺)时是这样记载:
“敦请大慈法王的大太监侯显,把许多财物交给他的侄子汉官侯文,让他在祖先贡玛的旧寺遗址上修建了这寺漳平符咒法事占卜。”“这座寺院,供有以黄金制成大明洪武东空(藏文古籍中对中国皇帝的一种称谓,意为东君。)皇帝的牌位,石筑的太监侯显灵塔,塔内原用一木做为轴心,后来此木长成一株大树,从外边可以看见。这位国师后来返回家乡,有两位汉官护送前来,他们分为东西居住于该地,其所居城池现有遗墟可寻。”
另外漳平符咒法事占卜,清《洮州厅志》卷16《番族僧纲》记载:“圆成寺僧正侯洛札旦居城南十里,始祖侯显明洪武以太监供差,奉旨命诣乌思藏奉迎如来大宝法王,显故后,传于侄蒴纳加产,再传于依世加产,又传于桑纳达节……”
从以上两则史料记载,我们惊喜发现几个鲜为人知的问题:1、侯显是洮州人;2、侯显是藏族;3、侯显告老还乡回到洮州,还有两位“汉官“护送;4、他死后遗骨建有灵塔;5、叶尔哇寺是圆成寺的藏语名漳平符咒法事占卜。
侯显既然是藏族人,理因有藏族的名字,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这方面文献记载漳平符咒法事占卜。不过西北民族大学研究员杨士宏先生长期研究西藏史,他从语音、语言学多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侯”似为[DBON/BO](宏保)音译之变,“侯”,“洪”,声同音近,“保”脱落;“显”似为藏语[HIS/RAB]“希绕”之对音,“绕”脱落。由此可推测“侯显”即为“洪保(首领)希绕”之简称。
尽管杨研究员的推断仅为一家之言,确给予了我们一个全新视角漳平符咒法事占卜。不得不联想到郑和下西洋团队中有一位叫洪保的太监,官职为右少监,曾于永乐十年单独奉使暹罗,并与郑和下西洋使团无关,《明史》记载:“永乐十年(1412年),命中官洪保等往赐币。
在巩珍《西洋番国志》中,两份敕书都提到洪保曾参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五年(1430年)二次下西洋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在现存的福建长乐《天妃灵应记碑》的立碑者名单中有洪保之名。如果杨先生推测成立,这位洪保有可能是来自藏族的明初第二位太监。
关于侯显的生卒年代研究,目前还处在盲区,大致与宗喀巴、释迦也失、郑和、智光等同属一个时代的人,生年大约在公元1370年左右,卒年在公元1438年左右漳平符咒法事占卜。这一推测来自甘肃洮州地方史沿革,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明军北征大军才到达临洮。
退守临洮的元朝将领李思齐不战而降,其部下四散逃匿漳平符咒法事占卜。明朝经过一年多“因俗以治”、“多封众建”的统治政策,才于洪武四年(1371)在西番地区设立了最早的行政管理机构——河州卫。任命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其弟汪家奴等为指挥佥事,并给予世袭待遇。洪武五年(1372)冯胜 定整个甘肃。由于明朝政府采取“多封众建”政策,未能有效地打击残元势力,造成残元势力随时抬头,这期间发生多起西番人侵扰边境、劫夺贡使的事件,尤其是在洪武十二年(1379)正月,洮州十八族头目发动叛乱, “ 据纳邻七站之地” 与明廷抗衡。朱元璋派征西将军沐英,都督府佥事奉国将军金朝兴率京、秦、豫、鲁各路兵马进剿。于此同时,朱元璋还命曹国公李文忠往河州、岷州、临洮等处整治城池督理军务。当年九月初六“征西将军沐英等兵击西番三副使之众,大败之,擒三副使瘿嗉子等,杀获数万人,获马二万,牛羊十余万,遂班师”。
这场平息叛乱的战争给洮州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家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同时又获得大批战争俘虏,其中也包括不少儿童。关于侯显为何成为宦官,《临潭县志》是这样记载:“侯显少年时未告家人,擅自离乡,爬山涉水,沿途乞讨,进京入京充小太监”。我们在研究明代宦官史中发现,明代初期内廷宦侍,主要来自战俘与罪囚,正如明余继登撰《典故纪闻》所载“祖宗以来,凡阉割火者,皆罪级之人,或俘获之掳”。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陈玉女教授著《明代二十四衙门宦官与北京佛教》一书中,列举明代宦官身世一览表,共列举著名宦官136人,洪武、永乐年间宦官多出生于外族包括女真、西凉、朝鲜、安南、琉球等地,大多数以进贡方式选入内廷,也有的宦官来源于福建、两广、云南等偏远地区的战俘,如著名航海家郑和来自云南晋宁。早在洪武五年(1372)三月太祖便诏令“福建、广东等处豪强之家,多以他人子阉割役使,名曰火者。令今后有犯者以阉罪抵之,没官为奴”。在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有长沙民自宫求进者,仁宗斥之为“游惰不孝之人,自绝于父母,岂可使在左右,发为卒戍边”。仁宗皇帝还与刑部尚书金纯说,自宫求进之人,无非“惟图一身富贵,而绝其祖宗父母不顾”,“岂有诚心事君?朕已决意不用此等人,然其不孝之罪须惩治,今后有自宫者,必不贷”。京畿地区的阉宦大增,多出现在明景泰、成化年以后。这主要取决于“宣德、正统以来,宦官收入渐多”,更吸引无数希求富贵之民,走上自宫之路。由此可见《临潭县志》载,侯显自绝于父母,自宫为宦的说法很难成立。侯显在10岁左右便成为征西将军沐英军中的俘虏,由于侯显聪明秀美被强行阉割,并带回南京,进贡给皇帝当差的可能性大得多。朱元璋急需懂得藏汉两种语言的人才,经过培养,再服务于藏区事务。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人才储备计划是英明的。明成祖朱棣正是利用回族宦官郑和、藏族宦官侯显,开创了对外交流的新纪元。
二、侯显受命迎请哈立麻到南京
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历史悠久的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初,西藏建立统一的吐蕃王朝,文成公主入藏,由此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断加强,与内地的交流日渐增多。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花教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并以他为西藏政治首领,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加强对西藏的招谕工作,首先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派遣名僧,南京天界寺住持慧昙、名僧克新率领使团一行二十余人出使西藏,开创了以僧为使的先举。洪武十一年(1378年)南京天界寺住持宗泐受命率领佛徒三十余人,再使西域,“搜求遗经”,最远到达天竺(今印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命南京高僧智光与徒惠辩等奉使西域,凡两往。洪武年间,朝廷先后三次派使臣到西藏地区广加招谕,不仅宣布仍承认元朝对僧侣的封号,还根据乌斯藏摄帝师所举,授职60人。陆续设置了乌斯藏、朵甘卫两指挥使司以及各级行政机构。洪武七年(1374 年)又将两卫升级为都指挥使司。明王朝根据藏传佛教存在多种教派的现状,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摒弃了元朝对藏传佛教只支持一派、压制其他教派的做法,采取各教派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政策,促进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团结。
明代朝廷对藏传佛教封僧官中,法王的地位最高,其次是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阐师等不同品级的封号漳平符咒法事占卜。明朝共封“三大法王”,其中大宝法王、大乘法王都是明成祖朱棣在南京所封,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封于宣德九年,其实释迦也失早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就被迎请至南京,永乐十四年(1416年)被封“西天佛子大国师”,只是后来加封为大慈法王。“三大法王” 被封,可以说是明成祖朱棣对藏传佛教噶玛派、萨迦派和格鲁派的宗教领袖完成统战政策的杰作,完成这一杰作的关键人物便是侯显。
得银协巴即“ 大宝法王”,是明代分封的三大法王中的第一个法王,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法王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哈立麻(藏语借音)得银协巴(1384-1415),原名确贝桑布,于藏历第六饶迥木鼠年(1384年)六月十八日出生于乌思藏工布地区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父名古汝仁青,是个专修密法的人,母名拉姆吉,从事家务和田间劳动。据藏文典籍记载,他从降生起就具有灵异祥瑞。他四岁开始跟随噶玛巴红帽系二世活佛喀觉旺波(1350-1403年)学习佛学,随后被认定为噶玛巴(黑帽系)四世乳必多吉的转世灵童。十八岁时受到康区馆觉地方首领尊奉和供养,在前藏和康区一带传法,名望越来越高。
明成祖在北京称燕王时,就听说得银协巴有特异功能漳平符咒法事占卜。永乐元年一月,乌斯藏来使贺庆,讲述了得银协巴“震艮迫吉”的故事,朱棣当时听了入神,心想如果能请哈立麻来南京荐福显瑞,也可证明自己是明太祖的合法继承人,当即决定派司礼监少监侯显和熟习藏区情况的高僧智光进藏赍送诏书,迎请这位“有术,善幻化”的活佛哈立麻得银协巴,为了确保远途安全,精选壮士健马一路护送。从南京出发日期为永乐元年二月乙丑(1403年3月10日)。为了直观了解朱棣迫切迎请哈立麻的心情,现将明成祖给哈立麻的诏书列下:
诏书曰:
“尚师卿通达如来教法,使西方一切有情均沾利益,一切生灵均皈依敬奉,犹如世尊现身世间漳平符咒法事占卜。若尚师未得方便智慧功德之殊胜成就,焉能为一切众生作如是之广大利益?朕往日居北方时,即闻尚师令名,亟思一晤。今即大位,中土宇内,悉已绥定,久怀愿念,若涤去翳障,顿得朗悟,俾功德利益,溥及凡庶。昔我释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利益一切有情。卿已修得佛法甚深,成就故与佛心无二,望秉此慈心,来此中土,以弘扬世尊教法,朕当顾念邦国利乐,依从往昔心愿,随奉尚师,尚师务必莅临。先帝安邦以国于中土,于世尊教法,先前即怀敬信。皇考太(祖)皇帝及笃信佛法,皇妣高皇后薨逝已久,朕思报恩,罔得其方,尚师卿于方便智慧功德等,修得无上之成就,即具佛之本性矣,切望速来为已薨者修成解脱仪轨。故此即遣司礼监少监侯显等赍信来请,愿尚师以慈悯喜乐为怀,尽速前来为要。压函信物:银大锭三,共百五十两;诸色表里锻绢各十匹;檀香一柱;白香十斤;苏和香一斤;白茶一百五十斤等共六种。永乐(元年)二月十八日书于大宫殿。”
纵观诏书,明成祖用了两处“方便”,一个“切望”,一个“愿”,一个“尽速”漳平符咒法事占卜。这在明成祖一生中所有诏书中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与朱棣对建文旧臣惨绝人寰的“诛灭十族”形成鲜明对比。
在明成祖得知得银协巴率领几十名僧徒,随同侯显、僧人智光等使臣已进入内地后,明成祖派遣附马都尉沐昕,于永乐四年十二月戊子(1407年1月11日)从南京出发远途迎接漳平符咒法事占卜。
侯显和得银协巴一行途经千山万水,终于在永乐四年十二月乙酉(1407年2月1日)顺利抵达南京漳平符咒法事占卜。明成祖安排数万名僧侣、官员和群众夹道欢迎。藏文史料是这样记载当时欢迎盛况的:“执伞、幢、旌、香盒儿等敬奉之物,莫不珍异,又有大白象一头马二三头,皆饰以金具,另有约三百多头大象亦负载各色饰物。僧众等服黄色袈裟,约五万人,手持花朵及各种乐器;皇子九人;大臣三千人;执掌要务之重臣大人十万人;军士一百二十万人环绕侍卫,各擐甲执盾,多数持矛、金锤、斧、大马镫、三叉剑[戟?]等(仪仗),各以百人执之,(立)四千面金银缎制造之日、月形(旗帜)。于是,大皇帝亲迎至殿门。殿内外奉迎者中即以擐金胄、冠金盔者论即有二百余人。”
从上述记载来看显然多有夸张,尤其所列数据经不起论证,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京人民倾城出动迎接得银协巴的盛况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得银协巴莅临南京的当天,明成祖以接待亲王的规格与他会见于奉天殿,并亲自赠送给得银协巴一条上等哈达和一个珍奇的右旋白海螺。出人意料的是,得银协巴立即从怀中也取出一条哈达和一个右旋白海螺敬献给皇帝。这真是灵犀一点通消息,万里相会悟根源。明成祖更加敬重得银协巴,不仅仅让其坐在群臣之首,还亲自执盏给得银协巴上茶。
第二天,即永乐四年十二月庚戌(1407年2月2日)于华盖殿设盛宴予以款待漳平符咒法事占卜。第二次赐给得银协巴“金百两,银千两,钞二万贯,彩币四十五表里及法器,茵褥、鞍马、香果、米、茶”,并给他的随从人员逐一赏赐了白金、彩币等物。
为了迎请得银协巴在灵谷寺为太祖马皇后设荐祀法坛,事前明成祖将灵谷寺修建的更加庄严辉煌漳平符咒法事占卜。灵谷寺的文献中是这样记载的:“规模气象,轩豁雄丽;望之翚飞,积之山立”。
又在距灵谷寺不远的大都寺建造了豪华的营盘式驻地,以方便得银协巴及随行人员的居住和出行漳平符咒法事占卜。永乐四年十二月辛亥(1407年2月3日)得银协巴一行正式入驻灵谷寺营盘。明成祖亲驾,侯显侍从,并第三次赐给得银协巴白马十八匹,马鞍三副,金七锭,银三十七锭,绸缎百余匹,茶砖三十块,金铃杵十五件,金瓶二件,银瓶五件,金银供杯一双,金银莲花盆各五具等。
永乐五年(1407年)是明成祖最值得庆贺的一年,发生三件可载入史册的大事,都在这一年实现漳平符咒法事占卜。首先是西藏活佛迎请到南京,第二件事是郑和首下西洋成功返回南京,第三件事是历时近五年修纂的《永乐大典》成书。
永乐五年正月初一,得银协巴一行在侯显的陪同下,早早来到明皇宫向明成祖祝贺新年,明成祖非常高兴,永乐时规定每年逢“元旦”、“郊祀”、“圣寿”、“冬至”四大令节,举行招待外国贵宾和使臣,文武群臣大宴,遇到重大事件特事特办举行宴请,明成祖特赐宴款待得银协巴,共度春节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席后得银协巴回到灵谷寺驻地,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广作法事活动,并特为明成祖颂吉祥祝词祈福。为感谢得银协巴新年祝颂祈福之事,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明成祖特命侯显前往灵谷寺传旨:“新岁,承致颂语,称誉深至,顾朕德薄,岂足以当赞扬,心领受之,不胜欣喜,吉祥无量,惟愿尚师大转法轮,广施佛力,济度群生,以称朕拳拳之意”,并邀请得银协巴等进宫共进晚宴、观赏灯会。
得银协巴抵达南京以后,向朝廷进献了大量马匹漳平符咒法事占卜。为感谢进献马匹之事,永乐五年正月十八日,明成祖命侯显传旨得银协巴。
诏书曰:
“法尊大乘尚师哈立麻:朕劳尚师远来,已慰所望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尚师又以马进,厚意深至,朕领受之,不胜欣喜。用致书酬答,以伸朕意,尚师其亮之。”
永乐五年正月甲戌(1407年2月26日)明成祖第四次赐赠得银协巴:“仪仗牙仗二,瓜二,骨朵二,幡幢二十四对,香盒儿二,拂子二,手炉三对,红纱灯笼二,鮀灯二,伞一,银交椅一,银脚踏一,银水罐一,银合一,诞马四,鞍马二,银杭(杌)一,青圆扇一,红圆房一,帐房一,红绽丝拜褥” 等物件,命侯显专程送至灵谷寺漳平符咒法事占卜。
永乐五年正月二十五日,明成祖命侯显邀请得银协巴进宫,商量为已故朱元璋夫妇荐福之事,第五次赐给得银协巴银五大锭及其它礼品漳平符咒法事占卜。
永乐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明成祖再次驾临灵谷寺,查看道场准备情况,第六次赐给得银协巴白旃檀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一尊及大量金银供器和水晶供器等漳平符咒法事占卜。根据明成祖的旨意,从三月初五(1407年3月14日)至三月十九日(1407年3月28日)得银协巴率领僧众在灵谷寺设普度大斋十四昼夜,修十二坛城,为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荐福。侯显担任整个“普度大斋”活动执行官。此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外,但早已备好丰厚大礼,“大明永乐五年(1407年),岁次丁亥,三月十一日,发心印造大藏尊经一藏,奉施喜舍灵谷寺流通供养。”
在得银协巴十四昼夜荐福期间,果显“卿云、天花、甘露、甘雨、青乌、青狮、白象、白鹤及舍利祥光,连日毕见,又闻梵呗天乐自空而下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帝益大喜,廷臣表贺,学士胡广等咸献《圣孝瑞应歌》诗”。整个荐福活动达到明成祖预期的目的。第七次重赏得银协巴“金百两、银千两,钞二千锭,彩币表里百二十,马九匹” 为了回报明成祖的盛情厚意,得银协巴从三月二十日起在皇宫内为明成祖设坛城,为皇帝授无量寿灌顶。
三月丁巳(1407年4月10日),明成祖赐封得银协巴“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佐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即“如来大宝法王”漳平符咒法事占卜。2002年南京博物院举办《西藏文物精华展》,笔者有幸见到明成祖当年封赐“如来大宝法王之印”实物。该龙钮玉印长12.8厘米,宽12.8厘米,高8.7厘米。这是该印自永乐年间赐予西藏后近六百年来首次回到它的诞生地南京。透过这枚珍贵的宝印,我们看到明成祖通过分封藏传佛教各大教派领袖为“法王”的举措展现出明成祖雄才大略礼贤下士,重用藏族宦官侯显,开创了明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创新管理模式。
据《西藏研究》文献记载:“永乐五年四月,得银协巴在侯显的护送下从南京出发前往五台山朝拜,特派驻南京的大国师高日凡领禅师进宫,代表他们一行向明成祖敬献佛舍利及阿罗汉骨等礼物,以示四月十七日明成祖的诞辰日祝贺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在明成祖得知五月十八日是得银协巴诞辰日时,特作长约六百字的祝贺颂词。七月乙卯(四日)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去世。七月癸酉(二十四日),侯显接到明成祖给得银协巴的传旨,请他在山西五台山为仁孝皇后荐福,并赐“白金一千两,锦缎、绫罗、绢、布凡共二百六十”。得银协巴接到诏书,即在五台山上显通寺设大斋为仁孝皇后荐福。明成祖为表谢意,特派驸马沐昕到五台山赍送诏书,并将赏赐银一十八锭(共重五百两)、钞一万贯、纻丝三十六匹、彩绢三十六匹及大量食品等送达五台山。
得银协巴一行在侯显的陪同下,结束了五台山朝拜和为仁孝皇后的荐福,于永乐五年十一月抵达南京漳平符咒法事占卜。奉旨继续在南京传法说教,广做佛事。永乐六年四月庚子(1408年5月17日)如来大宝法王哈立麻辞归,仍遣中官护送至藏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明成祖用如此高礼遇对待一位外来的和尚,仅明成祖的赏赐达十批次以上,引来在京众多高僧的不满。据《金陵梵刹志》卷51开列的明代南京僧录司及三大寺五次大寺僧人俸薪口粮统计表记载:左觉义(印官)一年的俸银42两,僧吏为4两8钱,大寺主持为28两,次大寺为25两,一般寺僧年薪只有银3至5两,最少者只有2钱。明成祖厚待哈立麻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在南京寺院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不仅如此,一些大臣也在私下议论,认为明成祖做法有些过份漳平符咒法事占卜。例如,当哈立麻在灵谷寺为高帝(朱元璋)和高后(马皇后)荐福时,因不通汉语,需要译者翻译。翰林侍读李继鼎就讥讽道:“若彼既有神通,当通中国语,何为待译者而后知乎?”且所谓“唵嘛呢叭弥吽云者,乃云俺把你哄也,人不之悟耳” 其实这些僧人、大臣完全不能理解明成祖真正的意图。明成祖通过迎请得银协巴来南京荐福活动,正可表明自己是明太祖的合法继承人。通过对得银协巴的优厚赏赐,可以促进他更效忠于朝廷,并通过分封“如来大宝法王”来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明成祖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目的显然功大于过。促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历史人物侯显,更值得人们用浓墨重笔去宣传。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064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