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馆学术专栏——馆长品读 | 《海上篆刻名作赏析》(明清一)
馆长品读
《海上篆刻名作赏析》
印
今日起,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官方微信平台将推出“馆长品读——《海上篆刻名作赏析》”新系列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
此系列中将选取56枚明清以来海上印坛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作品,由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张炜羽先生带您细细品读,从各家的个人经历、作品取法与风格、对后世影响等多方位进行分析和鉴赏,以期管中窥豹,对海上篆刻艺术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
本期将推出《海上篆刻名作赏析》(明清一)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欢迎持续关注!
明 代 作 品
1
归昌世开门堪叹事还生
晚明艺坛名士风流,他们恃才孤傲,任情自适,追求新奇高雅的生活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此时新兴的篆刻已是名士闲情艺术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彰显其风流本色的绝佳载体。其中以博学多能,集诗文、书画、篆刻诸艺于一身的归昌世与李流芳为代表。
归昌世为江苏昆山人,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其祖父就是被誉为“明文第一”的著名文学家归有光。归昌世诗文得家法,却屡困科场,襟抱不开,养成了他阔疏落拓的性格。因不善生计,常常日高醉卧,以致家中囊空如洗,饔飧不继,其贤妻“典衣易粟,不使文休知”。甲申(1644)明亡,归昌世行歌野哭,痛心疾首,越年病故。归昌世善草书,精绘墨竹,所作“枝叶清丽,逗雨舞风”,神趣横溢,深得宋元遗意。对于治印,他倡导“性灵说”,称:“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焉。”将印章风格视为个人性灵的外化。
“开门堪叹事还生”为归昌世所制,曾著录于张灏《学山堂印谱》,原石有顶款“休”字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该印布局工整自然,线条圆转刚劲,气息清朗雅正,为典型的明代文人雅妍风格。朱简在《印经》中曾首开纪录地提出了篆刻流派的概念,并把“璩元玙、陈居一、李长蘅、徐仲和、归文休暨三吴名士所习”,皆归入文彭的“三桥派”。因文彭传世原石极罕,“三桥派”仿汉白文印风格,可以参考文彭书画印记和张灏《承清馆印谱》中与文彭同期印人的印作。
归昌世所制除部分取法文彭之外,不为其束缚,表现出积极探索的精神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如有取径宋元雅静秀丽一路的“负雅志于高云”元朱文印,气势郁勃的“依隐玩世”两汉白文印,以及模拟六朝铸造朱文形式,并在线条间增加铜锈般块面的“君子有常体”等。而像意态温穆静和的“开门堪叹事还生”一路白文印,在张灏《承清馆印谱》、《学山堂印谱》中占有较大比例,边款若不署名,较难分辨作者。而像归昌世一类文人篆刻家,将刻印视为风雅、自适生活的内容之一,未有留名印史的念头,故而在自娱中不署名款是常见的事,为后人疏理研究明末篆刻带来不可追索的缺失。至于“开门堪叹事还生”与上海博物馆另藏的归昌世“寥落壶中天”,均属“休”单刀楷书款,到底是藏家为区分作者所留下的识别文字,还是由归昌世自署,有待进一步考证。
2
李流芳山泽之臞
李流芳祖籍安徽歙县,后定居嘉定南翔(今属上海)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后入京应试,屡试失意。天启二年(1622)后金攻陷辽东广宁,朝野震惊,李流芳闻讯即弃考返乡,绝意仕进。性好江南山水,尤爱西湖,绘画也以山水居多。董其昌赞其画为“其人千古,其技千古”,给予极高的评价。与程嘉燧、唐时升、娄坚各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人称“嘉定四先生”。
李流芳性耽印艺,曾回忆说:“余少年游戏此道,偕吾友文休竞相摹仿,往往相对,酒阑茶罢,刀笔之声,扎扎不已,或得意叫啸,互相标目,前无古人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给人描绘了一幅狂狷自现、乐不可支的生动激荡场面。万历进士王志坚在《承清馆印谱》题跋中称:“方余弱冠时,文休、长蘅与余朝夕,开卷之外,颇以篆刻自娱。长蘅不择石,不利刀,不配字画,信手勒成,天机独妙。文休悉反是,而其位置之精,神骨之奇,长蘅谢弗及也。两君不时作,或食顷可得十馀。喜怒醉醒,阴晴寒暑,无非印也。每三人相对,樽酒在左,印床在右,遇所赏连举数大白(大酒杯)绝叫不已,见者无不以为痴,而三人自若也。”其实这也是对明末整个文人圈好印成癖的一个真实写照。
李流芳篆刻原作流传无多,上海博物馆珍藏有“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白文印,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中收录的“山泽之臞”与“每蒙天一笑”,均出自张灏的《承清馆印谱》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山泽之臞”取回文印形式,虽以两汉为归,而在章法上极尽巧思。不仅“山”、“之”二字讲究疏密对角呼应,“泽”字“氵”旁和“臞”字“月”旁也施以简约篆法,并分别与右部拉开距离,使一字之中也产生虚实变化,更与“山”、“之”相协调。全印线条古朴率真,不计工拙,章法独特,高情远韵,动人心目。
从传世的篆刻作品来欣赏,李流芳印作的古拙率真,与归昌世的渊雅工稳形成对比,这无不与他们精心配篆和信手勒成的各自创作作风相关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明末姜绍书所著《韵石斋笔谈》中对归昌世、李流芳作了很高评价,谓:“李长蘅、归文休以吐凤之才,擅雕虫之技,银钩屈曲,施诸符信,典雅纵横。”李流芳、归昌世寄情艺文,好古成癖,情趣高雅,他们因印而狂,因印逍遥,兴来操刀,怡然自乐,以石言志,以印寄怀,也不必像职业印人那样为生计四处奔波,游艺八方。他们是晚明典型的名士类篆刻家。
3
汪 关王氏逊之
汪关为安徽歙县人,四十岁前后于苏州偶得一枚汉代龟钮铜印“汪关”,古锈斑斓,为汉私印中之精品,欣喜若狂,遂改名为“关”,并问字于书画篆刻家李流芳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李流芳根据西周函谷关令尹喜的典故与《关尹子》书名,为他取字“尹子”。汪关又颜其室为“宝印斋”,珍爱之情昭然可见。
汪关早年家境殷实,留恋于“吹台酒垆,一掷千金”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又酷好古文奇字,收藏金玉、玛瑙、铜印不下二百余方,罗列案几,时时摩挲把玩,先民典型,了然于胸。不料汪关家庭后遭厄祸,不得不离乡背井,凭刻印一技之长,从悠闲安逸的富家子弟沦落为靠一艺糊口的手工艺者,加入了职业印人的行列,混迹于江南士大夫之间。汪关一度流寓娄东(今江苏太仓),并游艺于苏州、昆山、嘉定、松江、上海、阳羡等地。汪关精纯典雅,富有书卷气息的印风,与当时士大夫的审美标准与情趣相契合。江南名士、书画家如陈继儒、董其昌、文震孟、李流芳、程嘉燧、冯时可、归昌世、钱谦益、毛晋、王时敏、吴伟业等用印皆出其手。万历四十二年(1614),汪关以自藏古玺印与自刻印辑为《宝印斋印式》,嘉定名士娄坚与李流芳为之撰写序跋,极力揄扬。
“王氏逊之”仿两汉玉印,篆法精整,章法工稳,用刀细腻,线条匀落流畅,风神婉约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因印文三疏一密,印面较大,按正常篆法作玉印风格,留红占地过多,反衬线条会过弱,章法也有松散感。在此汪关极具巧思,特将“之”字左右两笔作圆转盘旋,“王”字最下横画也上翘折叠,与之呼应,既填补了空间,留红分割后的块面形态也生动多样,此印留红醒目,线条如新剑发于硎,神采奕奕,不愧为汪关濯古开今之力作。
清 代 作 品
4
陈 鍊带书傍月自锄畦
陈鍊原籍福建同安,后流寓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今归入海上印人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能诗善书,习怀素,又喜钟鼎文,所作高古奇雅,章法绝妙,得意者被世人认为已超过金农。陈鍊自谓“予自髫年喜学篆刻,至无疵,即自以为能,其实于印学十无一得。后每观古印、古字画及古人论书画家用笔、用墨之法,稍有所悟。”其早期曾得明代朱简印谱,力摹其法。后获交大藏家汪启淑,观其家藏秦汉铜印数千钮,用心覃研,眼界大开,刀法、章法顿改旧观。刻印辑有《超然楼印赏》、《秋水园印谱》、《属云楼印谱》等数种,另撰有《印说》、《印言》,所论要言不烦,多可借鉴。陈鍊是一位艺术与理论兼善的印人。惜因羸弱多病,四十余岁即去世。
我国印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巨制《飞鸿堂印谱》,是由著名印章鉴赏家与印学家汪启淑编辑,在经过了三十多年艰辛、漫长的搜集、辑录与钤拓工作,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汪氏四十八岁时,终于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该谱共收录石质印作近三千五百枚,印人达三百六十余位,集清代乾隆时期印家、印作之大成,充分反映出清代中期印坛的艺术风貌。
陈鍊印作深获汪启淑之青睐,《飞鸿堂印谱》收录陈印逾百钮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带书傍月自锄畦”即为其中之一。该印直追汉人,取缪篆及满白文形式,铮铮铁骨,彰显出汉家的宏大气象。章法上,在饱满中力求变化。如“带”字独占一行,五笔长竖上下贯穿,多处的斑驳使原本平行易呆板的线条形态各异,逼边的几段残破不论是部位、长短皆极尽巧思。“书傍月”、“自锄畦”线条间横竖不同的线条与留红,与“带”字的长竖留红之间产生了错综多变的呼应、对比。全印之妙还在于随缘生机,清劲骏迈,又不失浑厚的切刀法,功力不在西泠诸子之下,使印作“如汉廷老吏,字挟风霜”,气局更为醇厚朴茂。
5
李德光通塞有时 难与命言
李德光为华亭人(今属上海松江),幼时家境优渥,锐意功名,但屡困场屋,遂绝意进取,不问家事生产,终日纵酒为乐,以致家道中落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乾隆二十五年(1760),家乡遭灾,窘迫殊甚,李德光将家财抵与债主后,只身浪迹浙中,因爱西湖之胜,解榻四圣庵,不意邂逅丁敬,引为莫逆交。丁敬爱其印艺,将其推荐给飞鸿堂汪启淑,使李德光遍览汪氏所藏古印与古旧印谱,并与汪氏昕夕讨论,技艺日进。遵汪氏之属,频频为其奏技。却因性格孤洁傲兀,不易亲近,汪启淑虽广为延誉,但赏音落落。一年后回归故里,授徒之余,日游醉乡,晚年愈侘傺无聊,竟穷困而死。
《飞鸿堂印谱》收录李德光印作百余方,“通塞有时难与命言”为其代表作之一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当初丁敬将李德光频频推荐给汪启淑时,是因为“极赏其刀法苍秀”,汪氏也推许“其镌玉章,与牙石无异,不崇朝辄成一纽,腕力最猛”。可见李德光壮年时不论何种印材,刻制既速又工。“通塞有时难与命言”八字印取汉魏九字印形式,李德光特将“塞”字上下两部分拆,造成错视的效果,以起到三列印文平均分配的效果,与其较为平整的布局相协调。而此印最佳之处不在于布局与篆法,而在于其碎切刀法。丁敬以“苍秀”二字称誉之,李德光应受之无愧。观是印生辣拙涩、率意自如、波磔分明的线条,给人以爽快淋漓、妙不可言之美感。“通塞有时难与命言”一印,实为同期西泠前四家之外的优秀切刀作品。
要知汪启淑遍邀并世名印家创作时,浙派鼻祖丁敬刚刚崛起,其印风尚未流行,黄易、蒋仁也初出茅庐,未能在印坛产生影响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但综观《飞鸿堂印谱》,不乏善用短刀碎切法的印作与印人。从李德光“通塞有时难与命言”诸印可见,切刀法自明代朱简始,传至清代乾隆印坛,能熟练把握冲、切两种刀法的大有人在。浙派能最终形成一个独具地域流派特点的先进群体,是丁敬一脉采取单打一的手法,不断摸索中寻找突破口,最终将碎切刀法进行不断提炼,趋于精熟,并独创出一种适合于切刀运刀的篆法体系。经过蒋仁、黄易、奚冈及西泠后四家的不断改良、提纯,傲立于清代印坛。而李德光诸子,冲切兼善,惜未能深入开挖切刀的表现形式,非能力不逮,而是意识问题。李德光“只缘身在此山中”,错过了这一历史机遇,只停留在飞鸿堂印人流行的审美阶段。
6
吴 钧著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我白云堆里 安知不是神仙
吴钧为江苏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也是诗人吴六益之玄孙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因性格孤僻,淡泊名利,但嗜好赋诗,肆力于汉魏,力超六朝,尤工乐府。工隶书,所作苍劲秀润。刻印专师何震,被誉为“虽吴亦步(吴迥)、苏尔宣(苏宣)未之或先”。曾携汪启淑同游黄山,每每为其治印,汪氏得其印甚夥。收录于《飞鸿堂印谱》达八十余钮,“著我白云堆里,安知不是神仙”为其一。
该印文出自南宋著名词人张炎的《风入松·酌惠山水》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十二个印文安排为三行,每行四字,机缘巧合的是每一行印文的横向笔画均在十七至十八画之间,预示着此印章法中一般不会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而笔画排叠、布局平稳的印作会容易趋于呆板。在此吴钧以常规、端方的汉缪篆法为之,先得印之作正大气象,并运用娴熟的碎切刀法,使原先填满印面的线条中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留红条块,破解了因整饬可能带来的臃塞。汪启淑谓吴钧刻印“专师何震”,何震印作冲、切皆擅,以猛利、酣畅见长。吴钧是印中许多线端锋棱显露,使线条在凝练古拙中增添了劲健爽利之美,可谓融通何震神理之佼佼者。
吴钧诗书传家,又工诗善刻,为典型的文人篆刻家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但因其性格慎默,独行介节,不为苟诡随取容于当世,又不屑为科举之学,唯闭户读书,以致家境窘迫,寒爨无烟,也坦然不顾。而像吴钧那样穷困潦倒,作品不为人重的优秀印人,在汪启淑《飞鸿堂印人传》中占了一大部分。
7
张 梓赏花钓鱼
张梓号瞻园,上海县人,活动于清乾隆年间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工诗古文,精通岐黄、堪舆之术。隶书学《曹全碑》。究心大、小篆,尤嗜铁笔。篆刻初从同邑沈学之,又师法明代王梧林、归昌世。作品气息平正,文秀端庄。辑有《印宗》。
“赏花钓鱼”为张梓所刻六面印中的一面,其他分别为仿效汉白文印“张梓私印”、仿玉印“东皋草堂”、带框白文印“惜荫书屋”和有晚明遗风的朱文印“倚浦楼”、“瞻园”,集姓名、字号、斋馆、闲语印为一石之中,一印多用,风格多样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
六面印流行于魏晋时期,一般在正方形铜质印体上有一带穿孔的印鼻,呈凸字形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底面、四周及顶部六面刻字,汇姓名、表字与书柬印记于一体。多面印发展至北朝,甚至出现了“独狐信”八棱十八面印,增加了官衔、爵位等,令人叹为观止。或许受汉魏两面印、六面印的影响,明清印人充分开挖印石的使用、把玩功能,创作了诸多六面印及三套印、四套印,在清代早中期尤为风靡。
张梓的“赏花钓鱼”宗法晚明何震、梁袠等诸子,篆法闲静秀润,线条圆劲停匀,布局字字独立,不尚穿插,疏密一任自然,也为清初印风状况的体现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此时浙派尚未兴起,印坛仍以追摹秦汉、宋元古典为时尚,而此类古典印,已参入明人演化后的审美趣味。“赏花钓鱼”与文彭的“琴罢依松玩鹤”、何震的“听鹂深处”、“云中白鹤”等相同,无不展现文人寄情于自然田园、山水之逸境与梦想。
8
瞿中溶郭麐祥伯氏印
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风兴盛,秦汉玺印作为史学与古文字学重要的研究资料来源,自然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开始着手将玺印文字的考释与历代职官、舆地志书互相印证,小中见大,以印论史,硕果累累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其中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瞿中溶是这一学术论证法的先行者,编写的《集古官印考证》是明清以来对古代官印加以厘订考证的第一部著作,在印学史上有着开山之功。
瞿中溶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亦是乾嘉著名金石家钱大昕女婿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集古官印考证》十七卷收官印九百馀钮,对其中所包含的形制、名称、文字、官制、舆地沿革等信息进行分析,不仅有补正史之阙者,“于历代文字之变更,与夫制度之因革,皆可一览而知”,“足为读史者考镜之资”,对后来古印史料考证之学具有开拓意义。晚清著名印学家吴式芬、陈介祺的《封泥考略》,吴云的《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两罍轩印考漫存》等皆效仿《集古官印考证》体例并加以发展。
瞿中溶擅绘画,花卉师法陈淳、徐渭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行楷书宗六朝,得苍劲古朴之意趣。工刻印,以师法浙派与两汉,对己作颇见诩,尝自称:“白文不如陈鸿寿,朱文则过之。”“郭麐祥伯氏印”作于嘉庆六年(1801),瞿中溶时年三十三岁,印主为吴江名士郭麐。郭麐比瞿中溶年长两岁,当时瞿中溶闻郭氏大名已久,惜未能相识相交。正好有一位嗜印的友人埙甫兄在金陵遇见郭麐,知瞿中溶善篆刻,便自告奋勇地取出一方青田石请瞿中溶为郭麐做印,并戏谑道“作印酷似曼生(陈鸿寿),爱曼生不能不爱苌生(瞿中溶)耳。”令瞿中溶心花怒放,欣然操刀。
该印以满白文为之,章法茂密浑成,切刀精隽含蓄,线条醇厚古拙,实与陈鸿寿的豪迈英爽、跌宕苍浑有别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十余年后郭麐曾为陈鸿寿《种榆仙馆印谱》作引,称:“余尝谓笔墨之事,有心知之而手不赴者;有心知之、手赴之而无所余于手之外,则究亦无所得于心之中。此其消息甚微,而不可以言传,索解人綦难矣。”瞿中溶眼界甚高,惜其传世印作较罕,不知也擅刻浙派一路的郭麐收到瞿印后,会作如何的评价?
原文载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千年书法图史·篆刻卷》,2020年版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
作者简介
张炜羽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
版权声明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微信号: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包头道教灵符网请符。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请勿对文章内容擅自修改。敬谢!
免费测八字 今年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免费看八字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咨询道教符咒 咨询师父微信: sanqingge8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咨询道教法事 咨询师父微信:sanqingge8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110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