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同治朝“以民制夷”政策之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大多把周边的少数民族或者国家叫做夷狄,而在清代,夷狄更多地被当作西方商人和殖民者的统称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以民制夷”,是清政府面对中外形势采取的一种制夷策略,指的是以民意为借口,抵制“夷人”的要求,或令其接受己方的主张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清政府对“以民制夷”的态度也几经改变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该政策形成于道光末年;在咸丰时期得到发展,广泛地运用到反侵略的各个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在同治时期,“以民制夷”政策进入了转折点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一、为什么是“以民制夷”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以民制夷”的政策,是在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的过程中,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的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清朝晚期,中国国力日益衰败,西方列强却发展迅速,他们积极对外扩张势力,将中国作为亚洲的主要侵略目标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面对日益严峻的外来侵略,中国传统的“羁縻”政策已经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需要采取新的措施以制服外夷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列强拥有强大的武力,清政府对他们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有效的制夷思路,在此过程中,“以商制夷”、“以夷制夷”、“以民制夷”等思想相继涌现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以商制夷”是通过中止中外贸易以及物质诱导来控制列强行为,对他们予以限制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有着通过边关贸易控制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
但清政府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没有正视双方的政治以及外交关系;加上清政府国力日渐衰弱,军备废弛,而列强们的坚船利炮来势汹汹,“以商制夷”很快成了空谈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鸦片战争后,“以夷制夷”进入了统治者的视线中,这一政策试图让美、法等国,与英国抗衡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但由于清政府对各国侵略者之间互相的关系认识不足,也有自身军事经济实力薄弱的原因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以夷制夷”的思想虽然初步形成,但并没有实现成政策,从来没有落实过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在“以商制夷”和“以夷制夷”逐渐退出大众视线后,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统治阶级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形成了“夷人畏民”的印象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加上大部分官员所接受的“民心可用、民心可恃”的民本主义思想作为其思想基础,“以民制夷”的政策逐渐确立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二、“以民制夷”发展的高峰
道光末年,徐广缙和叶名琛发动民众进行拒绝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的活动,将“以民制夷”政策推到了一个高峰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当时,徐广缙身任两广总督,在处理民夷内外关系的问题上,认为应该团结民心、激扬士气,来捍卫外敌侮辱,反对妥协退让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于是,当英国公使文翰提出要求加入广州城时,徐广缙和叶名琛发动民众,制造反对舆论,阻止英国人进入广州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与此同时,广东绅士共同致书给英国公使文翰,劝阻其不要入城“今城厢内外街之团勇,户户出兵,合计不下十余万人,而且按捕捐资,储备经费,合计有数十万金,其意岂尽为防御土匪而设也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城内不但民心坚固,户户出兵,不下十余万人;而且筹措了数十万金的经费,以抵御洋人入城,英国公使文翰看到广州众志成城,不得不放弃入城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广州民众的拒城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道光帝大喜过望,认为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制夷之法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至此,“以民制夷”政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并作为制夷的主要方法被广泛运用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三、“以民制夷”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1、潮州入城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力衰微,无力对抗列强的侵略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咸丰朝末年,清政府“以民制夷”政策的施行已经不复道光年间的强硬,也不再主动发动民众组织条约的落实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在同治朝处理潮州反入城事件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在“守约”和“民意”之间倾向于前者,民意在外交中的地位开始下降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按照《天津条约》,潮州等处被增开为通商口岸,但对于这种屈辱的条约,潮州民众并不乐意奉行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咸丰曾多次下旨按约办理,但因为当地绅民反应激烈,广东当局不愿意使用武力强迫民众服从而不了了之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但在同治四年八月,英国异常强硬地再次要求入城时,情况开始急转直下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担心触怒洋人,因此必须令民守约,让英国领事入城,为了劝谕百姓,派遣督抚大员亲赴潮州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粤督瑞麟负责查办此事,对百姓“剀切开导”,“以符条约”,对于“挑唆摆布”的绅士则要“分别查究”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在没有引起动荡的情况下,英国领事顺利进入潮州并且设立理事馆,两年后,外商也进入潮州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潮州拒入城运动,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五年,历时七年,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广州拒入城运动,但清政府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针政策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经历了“庚申之变”的创痛之后,清政府不敢违背列强意愿,只得反复开导绅民,甚至威逼弹压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可以说潮州入城事件是清政府外交观念和守约方针的转折点,同样也是清政府“以民制夷”方针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2、天津教案
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日益加剧,引发了广大群众的同仇敌忾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天津发生教案,法国领事丰大业被民众打死,教堂被焚毁,中外关系空前紧张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曾国藩为了避免横生枝节,决定对办案方法加以变通,如果刑讯无法使疑犯供词,“但得旁证二、三人指实,取具切结亦即据以定案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这种滥杀无辜的做法引起了朝野内外的严重不满,上下官员又开始主张“以民制夷”政策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但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武力,还是做出了妥协,在六月二十五日的御前会议上,慈禧作出了决断,批准了曾国藩的做法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从潮州入城到天津教案,可以看出清政府为了遵守条约,维持局面,已顾不得民心,甚至滥杀民众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四、守约方针下的“以民制夷”基本形成
1、反对民众抵制条约
自潮州入城事件起,清政府态度明确起来:当守约与顺民不能兼顾之时,选择守约以维持和局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在这之后,清政府对列强约内要求回复很快,一些因为地方官员顾忌民意而久拖不决的陈案得以了结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在越来越重视遵守条约的时候,清廷也频繁利用民意来抵制列强的违约行为,维护自己尚未丧失的权利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2、制止夷人的不法行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掠夺越发肆无忌惮,不但依照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权,还不断地将手伸到条约之外,不断向清政府索取新的权利,此种行为不免遭到了清政府的抵制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而此时的清政府兵力财力皆不足,畏惧对外开战,于是将民意作为劝告列强停止侵犯的盾牌,以此来制止洋人在华的不法行为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不过这时清政府已经不像道光、咸丰两朝时期鼓动民众大造“反夷”声势迫使对方让步,主要是采取交涉,向各国说明约外侵权触怒百姓,从而危及其在华利益,希望以此让列强接受自己的主张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夷人在华的不法行为,诸如外国传教士包庇教民横行、驻华理事滥用武力,都使得百姓怨愤愈深,并且给中华地区造成了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3、抵制列强条约外的勒索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全方位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利益,也有政治方面的自主权,而二者又密不可分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电线电报作为近代商务、军务之必需,早在同治元年就遭到列强的觊觎,俄国就向清政府提出铺设北京到天津的电线,即使遭到拒绝以后,也陆续有洋商企图在华架设电线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清政府对此很是担心,若是让列强得偿所愿,从此中国的各项事务必然更受掣肘,更可能在新闻舆论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对于列强提出的架线要求,总理衙门总是以民间生计大受影响,民众决计不服以作搪塞,几乎同时,列强还试图侵夺我国铁路修筑权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英国企图借修约之机,迫使清政府让出铁路修建权,总理衙门预见了此种情况,上奏朝廷:“明岁更议条约,彼必互相要结,强欲增入约内……应若何先事规划,请饬地方之责者,请共商之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参加讨论的17名督抚都不同意让外国人在华修筑铁路,担心列强在华贸易愈是发达,国内元气愈是羸弱,于是他们一致提出以“民情不便”作为理由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在同治六年至七年间,左宗棠和官文还用民意抵制外国列强开采中国矿山的要求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总结:
“以民制夷”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移私斗于公义,进有勇以知方”,转移、消弭人民大众反对自己的情绪,而且借民力以拒夷,加强其在外交中的地位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他们不能也不敢全面彻底发动民众力量来抵抗外来侵略,因此在实行“以民制夷”政策时,往往见好就收,那它最终的失败也是可以预见的了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公开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并坚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彻底失去民心,也宣告了“以民制夷”政策的失败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
参考文献:
1、张文涛:晚清“以民制夷”政策研究
2、陈勇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周泉胜:清同治朝“以民制夷”政策之演变
3、王鹏潮州道教灵符网请符,邓英英:晚清“以民制夷”政策失败之原因探析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12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