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中国历代国号来源合集,几乎每个政权都有收录,快来看看吧

道教符咒网    2023-03-17    100

夏朝

“夏”是夏季的会意字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殷墟卜辞中有从“日”从“页”作“暊”(突出头的人形,故可以代指人)的“夏”字甲骨文(、),商代金文文暊父丁簋的“夏”也从“日”从“页”(),会一人在太阳下,举头见日,天气炎热的之意,本义是夏季。西周文字“夏”所从“页”的侧视人形“人”加右手象形“又”和足象形“止”增繁,侧视人形“人”繁体常写出手足。“夏”的“止”或讹作“女”(西周晚期伯夏父鼎金文、战国中期鄂君启舟节金文、战国曾侯乙墓楚简)。春秋秦文字开始省去意符“日”,在有人手像形“又”的“夏”基础上再加上了双手像形“楑”作“夓”(春秋中期秦公簋金文、战国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到战国秦文字“夏”又常省去“夏”所从“页”的“人”作“”(战国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书同文废除了六国文字不合秦文字的异体,仍保留意符“日”的异体就此不见。汉代隶书再省去“楑”,今“夏”字就此形成。

“夏”字的甲骨文形似一个蝉,夏朝的夏应当就是指代夏季,而非司马迁所说的夏后氏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商朝

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称商朝为商或大邑商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也有大量西周铜器称商为“殷”,一种说法认为,“殷”是周人对商的特有称呼,商人并不称自己为殷。“大邑商”或“天邑商”则是商人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商”这一称呼又见降周的商人铸造的商尊,显而易见,商是国名。《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甲骨文中目前明确可识别为“殷”的字有三处,为《乙》4046,《乙》276,《甲骨文合集》15733,商朝人是否也自称“殷”仍需存疑。按照一些古文字学家的看法,“殷”就是“夷”。也就是说,殷人就是东夷。不过,这也是因为周人所居地域靠西,故称商人为“夷”。从《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的记载可知“商”是商族先公的初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其后迁至亳,国号亦可称作“亳”,迁至殷,自然也称作“殷”。多次的迁徙中始终以居驻商地和殷地的时间最久,势力最大,在周边方国部落中留下的印象最深,所以此二称变成这个国家的名称。“殷商”这个合称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荡》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大明》有“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大明》又有“燮伐大商”、“肆伐大商”,《文王》有“商之孙子”,《玄鸟》有“殷受命咸宜”,《殷武》有“挞彼殷武”,可见在周朝“商”、“殷”、“殷商”三称通用,之间并无差别。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载“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尽管《帝王世纪》一书的总体可信度并不高,但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的国号,有说法是来自地名,至于在哪,说法众多,也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商族人善于经营生意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其实恰恰相反,无论是地名的商,还是经商的商,都来源于商国、商族的称号。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这反映了商族人的图腾崇拜,玄鸟是黑色的鸟,有说法是燕,也有说法是凤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但其实凤和燕早期是可以结合到一起的。

上面是甲骨文中的凤和商字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凤和商的上部都是凤鸟的冠羽。商的下部像是祭祀用的台子和念念有词的嘴巴。如果推测无误,商国号的来源应当是早期人们祭祀凤凰的场景。

周朝

“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予的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上田下口”(金文:

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很像是在一大块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口”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

秦朝

《说文解字》说“秦”的最早解释为“禾名”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下图是各版本早期古文字当中“秦”的写法: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个禾苗是朝天生长的,秦应该是一种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禾苗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经考证,就是今天的猫尾草。这种草,马和骡子最喜欢吃。而最初,秦非子就是给周天子牧马的。

今天中国的英文China就是源于“秦”的英文转译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西楚

楚人来源有以下几说:

颛顼(高阳)说: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亦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祝融说: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北京大学《史学论丛》第一册,1934年)认为楚之始祖为祝融。华夏说: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东夷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胡厚宣《楚族源于东方考》认为楚为东夷部落。土著说:楚人来自中原,但臣民大多为当地土著部落。西来说:认为楚之先祖高阳氏颛顼来自在中国西北境,即昆仑山一带,还有学者认为楚人是来自西亚拜火教的米底亚人。部落融合说:楚先民是由华夏高阳氏的一支,南下与当地土著融合的结果。

秦亡后,项羽分天下诸侯,以梁、楚地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因建都于西楚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故国号“西楚”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汉(含前汉、后汉、季汉、匈奴汉)

因被项羽封于汉水所在的汉地,封为汉王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起初,刘邦想要使用其他国号。早在刘邦不情愿去当汉王时,萧何劝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书·萧何传》)

蔡邕《汉津赋》道: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发源自乎嶓冢兮,引漾澧而东征。

地上的汉水和天汉(银河)走向是一样的,因此刘邦也就没有改国号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新朝之所以叫“新”,按照传统说法是因为他做过新都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诚如胡适先生所说:“王莽即使不从‘新都侯’起,也还是要做他的‘新皇帝’的,新国号不仅仅是美号,实有表示‘委新积意’的革新的意义。”

委心积意,储思垂务,旁作穆穆,明旦不寐,勤勤恳恳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汉.扬雄《剧秦美新》

曹魏

应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而生,魏就是“巍”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东吴

因地处吴地,被曹魏封为吴王,称帝后建国号为吴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晋朝

晋朝看不起曹家,也想应“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故先做高都侯、高都公,再做晋公、晋王,意味着比高还高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十六国国号来源较难查考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主流说法基本都和自己称帝建国的龙兴之地有关,故以一段文字述之)

(十六国相关论述摘自胡阿祥《吾国与吾名》)

“十六国”的18个政权,史实繁杂,然而国号稍作梳理,就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型,其实又不算太繁杂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其一,成——汉、二“赵”、三“秦”、五“燕”以及冉魏国号的由来,都因各个政权的发迹、始兴之地,或建号时的统治中心、统治地域,而继承相关的前代中原王朝或皇朝的国号。

成是巴氐李雄在成都所建政权的国号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在华夏(汉)语境中,本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说,所以“成都”寓有吉祥的美意;而李雄起自成都,故取“成都”之成,定国号为成。后来宗室李寿又改“成”为“汉”。李寿先为汉王,“食梁州五郡,领梁州刺史”,素有威名。338年,汉王李寿起兵袭取成都,废去成帝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汉。李寿改用汉国号「,直接原因当是沿袭他本来的汉王封号,从而显得渊源有自;当然,成国的规模与刘备的汉相仿佛,以及李寿为汉王时有汉中郡地,也与李寿定国号为汉有关,李寿新定的年号“汉兴”也透露了一些这方面的消息,盖国号为汉、年号汉兴,就与刘备的汉乃至刘邦的汉攀上了关系,从而使得自己实质得自篡夺的政权,蒙上了一层“正统”的色彩。

二“赵”即匈奴人刘曜所建前赵、羯人石勒所建后赵,这是先后并列、彼此对抗的两个同号异姓政权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二“赵”继承的都是先秦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国号:刘曜“王中山,中山,赵分也”,石勒拥有先秦赵国疆域的诸多部分,所以319年刘曜、石勒几乎同时称赵帝、赵王,一时二赵并立。

三“秦”即前秦、后秦、西秦,建立者分别是略阳临渭人氐族苻洪、南安赤亭人羌族姚苌、陇西人鲜卑族乞伏国仁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他们所建国号的继承对象,都是先秦时的秦「王国或统一后的秦皇朝:先秦的秦国起自西方,而他们三位的籍贯皆属先秦秦国境。又早在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王时,三分秦故地关中,以王章邯、司马欣、董翳,是为“三秦”,此后关中地区也别称“三秦”。苻洪志在依据关中形胜而后平定中州,所以称三秦王,苻健更因之在长安为大秦皇帝;姚苌本为前秦将军,后趁淝水战后前秦瓦解之际,于渭北自称万年秦王,及入长安,乃称秦皇帝;乞伏国仁起初也属前秦,前秦既败于淝水,国仁遂反于陇西,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所以三“秦”皆兴于先秦秦王国故土。以此,三“秦”国号的由来,不仅是因为地域因素(先秦秦王国故土,统一后的秦皇朝之政治中心),而且寄寓了其创业者踵武前代秦王国之伟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五“燕”即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创立者皆为鲜卑慕容部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按早在先秦时就有燕国,开国君主召公奭,姬姓;受周分封之初,封地范围大致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端、北京市一带;及至战国,燕为七雄之一,其东北向扩展,置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五“燕”国号的继承对象正是这先秦的燕国:先是晋永嘉初,活动于辽西一带的鲜卑慕容部首领、昌黎棘城人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慕容廆遣使劝进。次年司马睿即帝位,慕容廆受晋龙骧将军、大单于之封;后更封赏有加,进为辽东郡公。晋成帝世,慕容廆手下将官上疏晋廷有云:

廆辅翼王室,有匡霸之功,而位卑爵轻,九命未加,非所以宠异藩翰,敦奖殊勋者也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今燕之旧壤,北周沙漠,东尽乐浪,西暨代山,南极冀方,而悉为虏庭,非复国家之域。将佐等以为宜远遵周室,近准汉初,进封廆为燕王,行大将军事,上以总统诸部,下以割损贼境。

所谓“远遵周室”,指的是周初封召公奭立燕国;“近准汉初”,则指刘邦先后封臧荼、卢绾、刘建为燕王,有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六郡地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虽然慕容廆封燕王事,因“朝议未定”而慕容廆于333年去世“乃止”;慕容廆的后人所建的五个“燕”国号(慕容廆子慕容皝之前“燕”,慕容皝子慕容垂之后“燕”,慕容儁子慕容冲之西“燕”,慕容皝子慕容德之南“燕”,慕容垂子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之北“燕”),或是继承慕容廆的遗志、光大慕容廆的事业(如前“燕”),或是欲“隆中兴之业、建少康之功”(后、西、南、北四“燕”大体都如此声称),总之都与慕容廆未及身受的“燕王”称号有关。而慕容廆所以欲为“燕王”者,实际统辖地域与周、汉燕国相参差,所以慕容廆希望继承的国号,正是历史上的燕国,尤其是召公奭初封的燕国。

魏的创立者冉闵,魏郡内黄人;父亲冉瞻是后赵主石虎的养子,所以改从石姓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349年,石虎崩,诸子争位;已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的权臣石闵执杀石遵、改立石鉴为主,并乘机大肆屠杀胡、羯。次年正月,石闵“欲灭去石氏之迹,托以谶文有‘继赵,李’,更国号曰卫,易姓李氏”。不久,李闵又杀石鉴,并杀石虎诸孙,自立为帝,又改国号为魏,恢复本姓冉。冉闵所以定国号为魏,又与地域有关。靳润成认为:冉闵“取代的是后赵,而后赵控制的地区历来有赵魏合称之说。而冉闵在赵魏两个国号里弃赵从魏,极大的可能是为了与后赵有所区别。这与冉闵是汉族人,后赵统治者是羯族人有关。又因为冉闵把都城建在邺,而邺是三国曹魏的旧都。总之,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无论哪方面都离不开对前代中原王朝或皇朝的继承这个根本”。

其二,五“凉”即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它们的国号得自中原皇朝政区名称——汉、晋凉州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置十三州刺史部,其中有“凉州刺史部”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以凉名州,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解释:“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二则云:“河西土田薄,故曰凉。”按《说文解字》:“涼,薄也。从水,京声”;清段玉裁注:“薄则生寒,又引伸为寒。……《广韵》、《玉篇》皆云:‘凉,俗涼字。’至《集韵》乃特出凉字,注云:‘薄寒曰凉。’”简而言之,因为该州在中原皇朝的西北端,天气寒凉,而又土田贫瘠,所以得名凉州。东汉凉州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起、凤县、略阳等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建安十八年凉州并入雍州。魏文帝时重新设置,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而辖境缩小。晋凉州仍治姑臧,略有今甘肃西部、青海东北端及内蒙古南部一隅地。对照十六国时的五“凉”政权,前凉起自汉人张轨担任晋凉州刺史,后凉起自氐族吕光担任前秦凉州刺史,鲜卑南凉、汉人西凉、匈奴北凉的兴起、定都以及建号时的控制地域,也都在晋世凉州范围之内,所以五“凉”国号,皆与前代中原皇朝政区名称“凉州”有关。

其三,刘渊称汉和刘勃勃称夏,又是别一番情形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刘渊早在304年就起兵反晋,这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关于刘渊用汉为国号,《晋书·刘元海载记》中有段刘渊的自述:

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虽然,晋人未必同我。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

这段刘渊的自我陈述表明:首先,刘渊在政治上与军事上的主要对手是晋,刘渊既然叛晋自立,上者是取晋代之,成就汉高祖那样的一统伟业,下者也要如曹魏,拥有天下之半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其次,无论是如“汉高”还是如“魏氏”,刘渊的力量都显得不足,怎样才能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使“晋人”同我呢?刘渊采取的政治文化措施是“称汉”,而拒绝了其从祖刘宣恢复“匈奴”之号的狭隘建议。第三,刘渊“称汉”,现实的考虑是“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有利于其“以怀人望”;历史的根据则是“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按据《晋书·刘元海载记》,“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有了这一层尽管勉强而且经不起推敲的关系,所以刘渊在当时特殊的情势下,毅然祭起了尊汉进而复汉的大旗,“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并且定国号为汉。另外,刘渊定国号为汉可能还有其他的考虑,比如为了应当时流传的“汉祚复兴”、刘氏“系统先基”之谶;借以表明政治态度,即视魏、晋均属篡逆,惟有他的“汉”,才是“绍修三祖之业”即继承太祖刘邦、世祖刘秀、昭烈刘备的第四个汉朝。

又与匈奴刘渊建国号为汉差相仿佛,“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元海之族”的刘勃勃,既取义“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以徽赫实与天连”而改姓“赫连”,又自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于是刘勃勃(赫连勃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即定国号为夏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要之,匈奴刘渊、刘勃勃的汉国号、夏国号,都意在尽量与前代中原王朝或皇朝攀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政权涂上一层“正统”的色彩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刘宋

刘宋取自宋王称号,不过也和他的祖籍有关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资治通鉴·宋纪一》胡三省《注》:“刘氏世居彭城,彭城于春秋之时宋土也,故帝之始建国号曰宋。”

南齐

据《南齐书·崔祖思传》记载:“宋朝初议封太祖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天命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从之。”“金刀利刃”就是繁体的刘字,刈就是剪除,意思是齐国国主消灭刘姓的宋朝。

萧梁

《资治通鉴·梁纪一》胡三省《注》:“齐宣德太后诏萧衍自建安郡公进爵梁公,衍志也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寻进爵为王,寻受齐禅,国因号曰梁。”这段话中的“衍志也”不容易理解。按《南史·陶弘景传》:“齐末为歌曰‘水丑木’为‘梁’字。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又唐贾嵩本于陶弘景从子陶翊《本起集》所撰的《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征东将军萧衍军次石头,东昏宝[守]台城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义师颇怀犹豫。先生上观天象,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乃亟陈图谶,贻书赞奖。受封揖让之际,范云、沈约并秉策佐命,未知建国之号。先生引王子年归来歌中水刃木处,及诸图谶,并称梁字,为应运之符。

萧衍家世代信道教,晋爵梁公,或与精通历算地理、符图经法的道教大师陶弘景援引图谶,而数处皆成“梁”字有关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又推绎字义,“梁”为“用木跨水”的桥,引申之,“梁”有延伸的意思。萧衍代齐,但是本为同族、国姓仍然为萧,所谓“今日虽是革代,情同一家”,则“进爵梁公,衍志也”,或许又含有延续萧氏国祚之意。

南陈

陈霸先,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市),“汉太丘长陈寔之后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祖上陈达晋时南迁,后来在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东)安家。梁朝末年,“初仕乡为里司,后至建邺为油库吏”的陈霸先,因为讨平侯景之乱有功,为梁敬帝萧方智封为吴兴郡公(556年),后来进封为陈公(557年九月)、陈王(十月),旋即代梁称帝,建国号陈(十月)。

就国号言,陈在中国历代国号中是个特例,即国姓为陈,国号也为陈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资治通鉴·陈纪一》胡三省《注》云:“武帝既有功于梁,自以为姓出于陈,自吴兴郡公进封陈公,及受命国遂号曰陈。”按这种以姓号国的情形,与传统儒家的政治思想原则不合,如《白虎通德论·号》:“不以姓为号,何?姓者,一字之称也,尊卑所同也。诸侯各称一国之号,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备有天下之号,而兼万国矣。”然则陈国号如此特殊之谜,在学界引起了重视,如严耀中即撰有《关于陈文帝祭“胡公”——陈朝帝室姓氏探讨》,涉及了陈国姓与陈国号巧合之谜。

而参考严耀中之文并稍作修正,可以认为:陈霸先的祖籍地颍川,本在先秦周初舜帝之后、谥为胡公的妫满的封域范围内,胡公满的封国名陈;陈国被楚灭后,子孙又以国为氏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如此,胡公满成为陈霸先追尊的陈氏皇室之始祖,受到“礼敬”。“其本甚微”的陈霸先推出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先秦“圣人”,是为君临当时社会地位远高于自己的世家著姓寻找依托;而胡公满的封国名陈,陈霸先以始祖封国之名作为他所建皇朝的国号,这也在情理之中。

北魏

关于拓跋珪舍弃代而定魏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魏书·崔玄伯传》记道:

时(晋安帝)司马德宗遣使来朝,太祖将报之,诏有司博议国号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玄伯议曰:“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国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诸侯,及圣德既隆,万国宗戴,称号随本,不复更立。唯商人屡徙,改号曰殷,然犹兼行,不废始基之称。故《诗》云‘殷商之旅’,又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此其义也。昔汉高祖以汉王定三秦,灭强楚,故遂以汉为号。国家虽统北方广漠之土,逮于陛下,应运龙飞,虽曰旧邦,受命维新,是以登国之初,改代曰魏。又慕容永亦奉进魏土。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斯乃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也。臣愚以为宜号为魏。”太祖从之。于是四方宾王之贡,咸称大魏矣。

也就是说,拓跋珪是想要继承曹魏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北齐

《资治通鉴·梁纪十九》大宝元年胡三省《注》:“欢以勃海王赠齐王,洋又进爵齐王;且高氏本勃海人,勃海故齐地也,国遂号曰齐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按高洋由齐王而齐帝,这种国号承接顺序与南朝所谓禅让政权同出一辙;而高洋之所以被封为“齐郡王”、“齐王”,与其籍贯渤海郡属于先秦齐国的地域范围有关。换言之,高洋心目中齐国号的继承对象,就是先秦时期的齐国。

北周

《资治通鉴·陈纪一》永定元年胡三省《注》:“宇文辅政,慕仿《周礼》,泰卒,觉嗣,遂封周公;既受命,国号曰周”;又《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太平元年胡三省《注》:“岐阳,即扶风之地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昔周兴于岐周,因为国号。宇文辅魏,仿周以立法制,故魏朝之臣以周封之,将禅代也。”据此,宇文氏周国号的继承对象,实为三代之周。

杨坚原为随国公,因为“随”字从“辵”,有走的意思,故去掉走之旁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源于对唐尧的膜拜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胡三省注曰:

唐,古国名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陆德明曰: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唐,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李唐之先,李虎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生子昺,袭封。昺生渊,袭封,起兵克长安,进封唐王,遂受隋禅,国因号曰唐。

《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略云:

唐高祖神尧帝(渊),姓李氏,陇西狄道人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其先出自李暠,是为凉武昭王。薨,子歆嗣位,为沮渠蒙逊所灭。歆子重耳奔于江南,仕宋为汝南郡守,复归于魏,拜弘农太守,赠豫州刺史。生熙,起家金门镇将,后以良家子镇于武川,都督军戎百姓之务,终于位,因遂家焉。生天赐,仕魏为幢主,大统时追赠司空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封赵郡公,徙封陇西公,周受魏禅,录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国公。生世祖元皇帝昺,封汝阳县伯,袭封陇西公,周受禅,袭封唐国公。高祖即元皇帝之世子,母曰元贞皇后,七岁袭封唐国公,义宁二年受隋禅,即皇帝位。

这也就存在问题:唐国公乃是追封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至于为什么这样追封,还需要斟酌李唐先世问题:陈寅恪撰有《李唐氏族之推测》(1931年)、《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1933年)、《三论李唐氏族问题》(1935年)、《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1936年)等文,考辨结论如下:首先,《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旧新《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以及《北史·序传》、《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所载李唐先世出自陇西李氏、即凉武昭王李暠之后的说法,属于假造伪托;其次,根据唐光业寺碑及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七“赵州”的记载,李唐先世出自赵郡李氏,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第三,此李氏由赵郡郡望变为陇西郡望,与宇文泰、苏绰等人制订的西魏北周立国的根本政策即“关中本位政策”有关,具体来讲,“李虎入关,东西分立之局既定,始改赵郡之姓望而为陇西,因(陇西)李抗父子事迹与其先世类似之故,遂由改托陇西更进一步,而伪称西凉嫡裔。又因宇文氏之故,复诡言家于武川。”

李虎真正的籍贯在赵郡,而“唐”是取义河北地区流传的陶唐氏帝尧的遗迹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叙大唐创业之始曰:

初,帝自卫尉(少)卿转右骁卫将军,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郡文武官治能不称职者,并委帝黜陟选补焉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河东已来,兵马仍令帝征发,讨捕所部盗贼,隋大业十二年,炀帝之幸楼烦时也。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踰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

武周

为了彰显姓氏来源,武则天自称是周平王少子姬武的后人,称号为周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此外,也和其父被追尊为周国公、表明自己国家承自三代的周朝正统。

(安禄山的“燕”和他起兵地区有关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且安禄山的政权不被后世承认,故略)

后梁

因封为梁王,故称梁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后唐

因自己姓氏为李,彰显自己匡复李唐正统,故改晋为唐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后唐李氏本姓朱邪,是沙陀人。

后晋

据《资治通鉴·后晋纪一》胡三省《注》:“石氏自代北从晋王起太原,既又以太原起事而得中原;太原治晋阳,契丹遂以晋命之,故国号为晋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后汉

947年初,契丹入汴,以晋帝石重贵(石敬瑭侄)为负义侯,后晋灭亡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二月,契丹改国号辽;后晋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即帝位于太原,出于否定石重贵的昏庸无能、政治腐败,以及延续晋祚、争取晋之旧臣支持的用意,刘知远弃用石重贵开运年号,仍用石敬瑭天福年号,也不改晋国号。三月,在中原人民的群起反抗下,辽主离汴北归,晋文武官从行。六月,刘知远入汴,始改国号为汉,由于刘知远“本沙陀部人,居于太原。及得中国,自以姓刘,遂言为东汉显宗(刘庄)第八子淮阳王昺之后,国号曰汉”,又“以汉高皇帝为高祖,光武皇帝为世祖”,以彰显正统,与辽国对峙。

后周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郭威即帝位制曰:“朕本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积庆累功,格天光表,盛德既延于百世,大命复集于眇躬,今建国宜以大周为号”;又《资治通鉴·后周纪一》胡三省《注》:“周自以为周虢叔之后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春秋、战国之世,传记谓虢叔之后有国者为虢公,后谓之郭公。虢、郭音相近也。虞大夫宫之奇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郭之得姓本于周,故建国号曰周。”

(十国基本和割据所在地有关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且影响力很小,也非正统,除了南唐、北汉、南汉因姓氏原因,故略去)

因没有爵位,匆匆起名,故以最近担任节度使的宋州为国号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史学界对“契丹”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之意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辽朝926年灭渤海国,938年据燕云十六州,后灭后晋,自居为继承后晋的中原正统,即使之后退回北方。依据五行德运说的五行相生规律,后晋的“木”德之后为“水”德,因此辽朝以水为德运,并相应以黑色为正色。(据陈元《台北故宫藏宋元明帝王画像与其隐喻的王朝正统性》)

西夏

1032年,赵保吉之孙赵元昊改姓嵬名,自称兀卒(汉语“青天子”之意);及至1038年十月,元昊更名曩霄,称皇帝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此元昊政权的国号,据其上宋朝表,“国称大夏”(史称西夏)。按早在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置夏州,因该城本是十六国之夏国都而得名。不过,这是对外宣称的。

元昊自定邦泥定即白上国号,有着深刻的外部原因与复杂的内部因素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就外部原因言,出于处理与辽(契丹)、宋两国关系的考虑,1043年元昊遣使赴宋,“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次年宋、夏达成媾和协议,宋以丰厚的“岁赐”换取元昊在政治上的让步,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对宋称臣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但实际上,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并视宋为“南朝”、“南国”,契丹为“北朝”、“北边”。换言之,在元昊看来,“南朝”、“南国”的宋,“北朝”、“北边”的辽(契丹),与他自己的具有独立地位的“西朝”,并无政治上的高下之分,所以在其国内,元昊自以邦泥定为国号。

元昊以邦泥定即白上为国号的内部因素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可以归纳出如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其一,采纳汉族信仰的五行传统学说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在传统的五行观念里,西方属金行、白色。元昊所欲成立的,正是“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与北“辽”(契丹)、南“宋”鼎足而立的“西朝”。1050年之《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有云:“我国家纂隆丕构,鋹启中兴,雄镇金方,恢拓河右”,又1094年之《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有云:“大夏开国,奄有西土。”“金方”、“河右”(即河西)、“西土”,正与五行之金、五方之西、五色之白互成一体,也正表明了“白上”是立于西方、秉持金德、崇尚白色的国家。

其二,宣扬本族固有的风俗习惯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元昊是拓跋魏后裔,出身鲜卑世系。鲜卑为“白部胡”,汉人称为“白虏”。元昊要保存祖先故俗,以示自己族系的尊贵,建国而号“白上”,即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

其三,国号“白上”,还有利于加强统治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按自赵德明以来,夏举国上下崇奉佛教。佛教以“白法”即白净之法为一切善法的总称,以人做好事为“白业”。元昊国号“白上”,正是以白为善、崇尚白色之意,而此种意识形态与政治现实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对内加强统治,是显而易见的。况且元昊政权的非汉族邻接地区,如吐蕃、西域也多有尚白的信仰与风俗,元昊国号白上,“这在争取朋友和孤立宋朝的政治斗争中也不失为是一个比较有利的策略。”

关于金国号的来源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有两种说法:

其一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素以娴熟掌故见称的元翰林学士王磐以为:

契丹以国产镔铁,乃为国号,故女真称金以胜之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或谓以水生金,非也。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记阿骨打语:“辽以镔铁为国号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镔铁虽坚,终有销坏,唯金一色最为珍宝,自今本国可号大

金”;又《金史·太祖本纪》:“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而由此演绎,又有“金”指五德之金德的说法,如《大金德运图说》所载金宣宗朝田庭芳之议曰:

盖闻本朝肇迹之方,多出金宝,且金之正色也尚白,本地又有长白山,其中是物自生而白,此为金德,是其物色之奇应之者,一也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兼天辅之初,有纯白鸟兽屡尝来见,此为金德,是其符瑞之殊合之者,二也。又闻曾论本朝,合继唐之土德,……此为金德,是其与王迹之始继之者,三也。又闻故老相传,国初将举义师也,曾遣人诣宋相约伐辽,仍请参定其国之本号,时则宋人自以其为火德,意谓火当克金,遂因循推其国号为金,自想为德。

据今人陈学霖的论证,上引“金德”的议论,实为金国号到了后期才产生的迥异解释,它将金国号“附会曲解为象征汉俗‘五德终始’说之金德”,“俾使金国加入中原王朝递嬗的系统”,即以金为远绍李唐(土德)的正统合法王朝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陈学霖并且进一步指出:金章宗、金宣宗召开德运议的结果,是以金承宋火德而为土德;然则土德的意义在于适合当世政治的需要,与此同时,“金”国号却变成了空洞无所依附的朝代旗帜。

其二,即王磐认为“非也”的“以水生金”说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杨朴者,铁州人,少第进士,累官至秘书郎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说阿骨打曰:“……大王创兴师旅,当变家为国,图霸天下。……愿大王册帝号,封诸藩,传檄响应,千里而定。东接海隅,南连大宋,西通西夏,北安远国之民,建万世之镃基,兴大王之社稷。行之有疑,祸如发矢,大王如何?”阿骨打大悦。吴乞买等皆推遵杨朴之言,上阿骨打尊号为皇帝,国号大金。(以本土名阿禄阻为国号。阿禄阻,女真语金也,以其水产金而名之曰“大金”,犹辽人以辽水名国也。)

类似的记述,还见于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十之“以其国产金,号大金”,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二五之“以其国产金,号大金国”,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引金张汇《节要》之“阿古达为帝,以本土爱新为国号,爱新,女真语金也,以其水生金而名之”,《金史·地理志》之“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曰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金史·金国语解·物象》之“金曰桉春”等。而据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阿骨打采用“金”为国号,是出自降归女真的铁州(治今吉林敦化市西南)汉化渤海人、辽朝旧臣杨朴的献议,而吴乞买(阿骨打弟)等人附议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其次,金国号源于其发祥地以产金得名的水名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此水名有多种形式的汉语音译,如阿禄阻、安出虎、按出虎、按出浒、阿术浒、安术

虎、桉春、安春、爱新、阿勒坛、阿勒楚喀、阿什,等等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只是异译虽多,所指均为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阿城市东的松花江支流阿什河,而原其本义,女真语“金”也。

第三,此“金水”因盛产砂金而得名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女真以砂金换取高丽和契丹的铁制甲胄和铁原料,并学会“烧炭炼铁”,“修弓矢,备器械”,人力既众,兵甲亦强。以此,砂金与女真的兴起建国,有着一定的关系。

第四,女真族完颜部建国,以其本土之水产金而国号“金”,这就大体仿佛契丹以辽水而立汉式国号“辽”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当然,“金不变不坏”,“金一色最为珍宝”,这层吉祥意思,较之“辽”或“契丹”(镔铁)国号更胜一筹。如此,“金”国号既与因产金而名“金水”的女真族完颜部发祥地有关,也与“不变不坏”、寓意传诸永久的金属之“金”存在联系。

最后,正如陈学霖《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文中所指出的,“金”虽然是沿袭中原习惯的汉语译名国号,但事实上金国号代表的,“是女真完颜部兴起阿禄阻水产金之地立国的传统,既有地缘的体认,亦有本族固有文化的特征”;在政治上,金国号表达了“以女真族本位为基础,以取代辽国统治北方,进而与赵宋王朝抗衡为鹄矢”的讯息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及至后来,金国号或被视为金德的象征,金国号的本义“因此便被混淆”。

大元

1260年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亦即建元中统之时,忽必烈下的诏书云: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朝廷革创,未逢润色之文;政事变通,渐有纲维之目。朕获赞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惟即位体元之始,必立经陈纪为先。故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仍以兴利除害之事,补偏救政之方,随诏以颁。于戏!秉葆握枢,必因时而建号;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敷宣恳恻之辞,表著忧劳之意。凡在臣庶,体予至怀!”

也就是说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起名“大元”,是因为《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表明了蒙古人想要通过汉文化来统治汉人、

(元末诸政权列于其下)

韩宋应当是继承赵宋,徐寿辉的政权一般认为也叫宋,只不过被朱元璋篡改为“天完”,“天完”是大元上面加个盖子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陈友谅称大汉是为了获取汉族人民的支持,明玉珍的大夏政权也是为了获取华夏人民的支持。张士诚无心争夺天下,只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因此取了所在地区的吴。

大明

有两种主流说法,一种是因为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经》,一种取自白莲教明王出世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大顺

“大顺”国号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从字面上看,“顺”含有顺应、顺从之意,古代举兵者常以“顺天”、“顺民”为号召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李自成以“大顺”为国号,可能也含有“顺天应民”之意。

明朝中期以后,假托刘伯温所作的《烧饼歌》一书中,有“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的谶纬,故明末李自成取“大顺”为国号,张献忠取“大顺”为年号,清朝取“顺治”为年号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在李自成的决策班子中,宋献策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他“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被“奉为军师”。李自成对宋献策极为器重,李自成选取“大顺”为国号,很可能是接受了宋献策等人的建议,以应谶语“遇顺则止”。

以下是《李自成即位诏》:

上帝鉴观,实维求莫,下民归命,袛切来苏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知治忽之故。兹尔明朝,久席太宁,浸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赂通官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殆尽。肆昊天聿穷乎人爱,致逃民爰苦于祲灾。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兹普天率土,咸罹困穷,讵忍易水燕山,未苏汤火。躬于恒冀,绥靖黔黎,犹虑尔君若臣,未达帝心,未喻朕志,是以质言正告:尔能体天念祖,度德审几,朕将嘉惠前人,不吝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尔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庆,用彰尔之仁。凡兹百工,勉保乃辟,抑商孙之后禄,庆嘉客之休声,克殚厥猷,臣谊靡忒。惟今诏令,允布腹心,君其念哉。罔怨恫于宗工,勿阽危于臣庶,臣其慎哉。尚效忠于君父,赓诒谷于身家。永昌元年,谨诏。

大西

1638年,张献忠在湖北谷城接受招安被授予副将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

1639年,张献忠重举反明的大旗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转战四川境。1641年,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1643年,据武昌,称大西王。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抚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张献忠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8月16日,张献忠接受李自成封的秦王爵位。十一月庚寅(12月4日)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张献忠早年将自己的起义队伍称为“西营”,自称“八大王”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张献忠在黄州称“西王”;五月,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七》献忠遂据楚王府,僭称武昌曰京城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伪设六部、五府,铸西王之宝。

大顺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因之前曾自称大西王,便以“大西”为国号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大清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入关后成为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皇太极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有说法认为是为了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的历史以鼓舞士气;“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朱是指明朝皇帝的姓氏,明是明朝国号)之“火”;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

(Daiin),原意为“善战者,战士”,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但此论述存有争议,有学者从语言与文献考证等反驳,指出清朝统治者编撰的语言辞书皆无此用法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

这里强烈推荐《正名中国·胡阿祥说国号》一书汉中道教灵符网请符。论证详实,精彩有力。也强烈推荐胡阿祥教授所著另一部书《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一书。

免费测八字 今年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免费测八字 今年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免费看八字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咨询道教符咒 咨询师父微信: sanqingge8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法事科仪.png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咨询道教法事 咨询师父微信:sanqingge8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15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