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礼仪
春节话礼仪
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中国最丰厚的文化遗产之一,她以祈福迎祥与和睦喜庆的节日文化特质,呈现出人类文明共通的形态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
“百节年为首”,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中国人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记,辞年礼、团圆礼、守岁礼、拜年礼、贺岁礼、迎春礼构成春节仪礼系列,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我们共同通过了特殊的仪式时空,经历了重要的社会与精神的洗礼与更新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
春节大年跨越岁末年初的节令时空,是传统历年周期最重要的终始阶段,人们为了顺利地送走岁末冬寒,迎来新年新春,创造了充满人间温情的春节仪礼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
我们先看岁末的辞年礼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进入腊月后,人们以或严肃或活泼、或神圣或温情的方式,礼送旧年,祭祀诸神,慰问亲友,这些礼仪可集中称为辞年礼。腊八礼,是拉开年节序幕的启幕礼,是辞年礼的开端。“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以腊八粥的相互馈送与献祭,开启了年节历程。腊八日,是古代腊日蜡祭的遗存。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早早熬起腊八粥祭祀果树、磨盘祈求丰年的礼俗。腊八开始敲响的年鼓,也奏起了送冬迎春的年节序曲。土鼓送寒是古老的年节礼仪传统,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云:“腊鼓鸣,春草生。”河南濮阳至今还有腊八开始敲鼓的习俗。腊八还是古代傩仪逐疫礼仪的启动时间,人们成群结队, 以头戴假面,击鼓逐疫的方式,挨村逐屋进行环境清洁,以迎新春。
辞年礼仪围绕着各种社会关系与信仰关系展开,它的目的是在一年结束之际,对于人世间与超世间的关系进行妥善沟通与润滑,以实现情感的表达与伦理关系的增强,从而为未来岁月提供社会与精神保障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因此,辞年礼集中在人与亲友关系、人与祖先关系、人与天地诸神关系的调整增进上,它通常以年礼馈送与聚欢的方式进行,以表达对天地自然、亲友乡邻、同行同业、雇主雇员、业主与顾客、庙祝与施主,甚至传统社会的君臣之间的相互礼敬与感恩、感谢。辞年礼俗传统起源很早,先秦的蜡祭,年终“总祭百神”;晋人周处《风土记》的馈岁记载;苏东坡曾有岁暮乡俗三首,其一《馈岁》,诗引中说:“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传统辞年礼俗中有慰问与聚饮两个主要内容。
清·丁观鹏、郎世宁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
馈赠与慰问为主的辞年礼,主要在亲友之间,如晚辈看望长辈、平辈友朋间的相互拜访,人们在相互馈赠与探访中,交流了亲情与友情,让人们在寒冬腊月的岁末感受到温暖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岁末的辞年礼对于部分人来说,还有着家族朋友之间的救济功能,人们利用年节机会,对于面临年关、经济状况不好的亲友,提供生活急需的礼物,这样一种具有慈善救助性质的辞年礼,是值得称道的传统礼仪。“酒食相邀”,岁末聚饮,送别旧岁,是辞年礼仪的重要形式, 也是千年的年节传统。岁末冬寒,百姓人家、各行各业年终聚会,联络情感,这种形式在我国东南地区称为“尾牙”。
在辞年礼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外,还有人们与祖先及天地自然之神的礼仪互动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亡故的祖先并没远去,他们一直关注着子孙后代,在岁末人们要谢恩祖先。谢恩祖先的辞年礼,汉代已经见之于文献,《四民月令》记:“前除两日,斋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人们在除日前两天, 斋戒、扫除、洗涤,清洁环境与身体, 以举行年终总祭。从南宋至今,杭州城的普通人家还大体遵循着岁末辞年的传统。在月穷岁尽之日,士庶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梦粱录》卷六),清洁、装饰家居环境,祭祀祖先,成为春节社会通礼。同时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诸种神灵也沿袭古代蜡祭百神的传统,以礼拜送。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谢灶”仪式。腊月二十三,南北方都对居家的灶神行祭祀礼仪,人们在灶神像前,备好香纸与纸马,供上灶糖等祭品,礼送灶神上天,为的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岁末对家居火神与天地自然百神的献祭与礼送,体现了中国人重视调适生活环境关系的生态伦理,人们通过辞年礼的仪式活动,表达对自然百物的礼敬。
明·袁尚统《岁朝图》
团圆礼与守岁礼,是大年除夕的礼仪主体,也是春节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中国人重视家庭关系,重视家人的团聚,除夕是人们最看重的团圆日,“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虽然离乡千里万里,千忙万忙,大年的团圆饭,一定要赶回家吃。年夜饭是凝聚中国家庭情感与信仰的礼仪圣餐,在人们上桌围坐之前,要先请亡故的亲人入席,然后再是家人对年节美食的共享。除夕的团圆饭是年节团圆礼的高潮。以“合家聚饮”的方式庆祝家人团圆,是中国古老的年节礼仪传统,在周秦时代已经出现:《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岁末的庆祝饮宴聚会。《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备办菜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迎接新年。明清时期将除夕团圆饭,称为“分岁”礼、“团年”礼或“合家欢”。明代北京无论宫中还是民间,在岁末除夕都要欢聚饮宴,相互执礼。清代北京“谓除夕为三十晚上”。白天皇帝、臣僚“拜官年”,“黄昏之后,合家团坐以度岁”(《燕京岁时记》)。清代苏州,“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清嘉录》)。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大年除夕家人齐聚共享年夜饭,至今是中国人心心念念的团圆仪礼。
守岁礼,是全家人年夜饭后,围炉团坐聊天,小儿嬉戏,通宵达旦,守候新岁到来的礼仪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除夕夜守岁礼俗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年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有蜀之风俗,至除夜,通宵不眠,谓之“守岁”。从记载的语气看,似乎这时守岁还是四川地方习俗,但隋唐之后,守岁已经成为全国通行礼俗。唐宋人为守岁礼俗而歌唱,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守岁而兴奋,有《守岁》诗为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种欢乐度岁的场景特别得到儿童的喜爱,宋代依然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苏轼《守岁》),正如《梦粱录·除夜》所说:大小家人“围炉团坐,酌酒唱歌”,通宵守岁。明清以来,守岁礼俗依然热闹而有趣味,同时还加大了守岁中家庭伦理内涵,认为守岁可以为家中长辈祈寿。
拜年庆贺礼与迎春礼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除夕守岁,守至子夜,新年降临,“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卧,已至来朝,旭日当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贺,喜气盈庭。转瞬之间,又逢新岁矣”(《燕京岁时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岁之始,人们拜年庆贺,迎接新春。
拜年庆贺礼,是春节礼仪的中心礼仪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辞年礼是送旧的感恩礼,拜年庆贺是迎新的祈福礼。人们在通过旧年之后,重新获得生活时间,人们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生。拜年礼仪主要集中在三对关系上,传统拜年的对象有三类。一是给接回的诸神拜年。这是拜年习俗中最久远的信仰,在人们心目中,新岁的降临是天时的回归,是天神的赐福,因此新年开门的第一件事是按照黄历通书上的提示,面朝吉利的方位烧香叩拜,民俗称为“出天方”或“出天行”。如在江苏震泽,主人早起,穿着新洁衣冠,拜天,称为“接天”,再拜灶,称为“接灶”。这些都是对新的年岁之神的膜拜,我们今天可理解为新年来临之际,对于我们依存的自然万物的礼敬,是自然伦理的表达。二是给祖先拜年。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社会,慎终追远是自古及今的传统,对于亡故的祖先的追念是家的精神的强化。祖先在除夕回来与子孙团聚,新年到来时,人们自然要在祭拜天地后,叩拜祖先,“元旦五更设燎,陈盘案,祭赛天地,礼百神,祀先祖”(康熙《蓬莱县志》)。三是人们之间的相互拜贺。新年人们不仅更新人与神灵、祖先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拜年礼仪更新亲友邻里的人际关系,这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秩序基础。在传统礼俗中,人们之间的相互拜年庆贺也遵循着一定的人伦道德秩序,由尊到卑,由近及远。在朝廷每年元旦有盛大的“元会”,百官上朝向帝王恭贺,帝王也举办宴会款待群臣。利用君臣相贺的形式重新确立君臣之义。
一般百姓,在家族中先给家庭长辈拜年,长辈赏给儿孙压岁钱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家内互拜后,人们出门拜年。以前给尊辈拜年是口中说着吉祥的话,双腿跪地,行真正的跪拜礼,现在河北、山东部分地区还有跪拜的习俗,当然现今人们大多是口头拜年。在家外拜年中,姻亲关系受到特别的重视,姥姥、舅舅家是民间拜年的重点,人们一般在初二就要上门叩拜。在给至亲长辈拜年时带上水果、糕点等礼物,作为一种心情的表达也十分必要。亲友之间拜年,拜年客受特别的礼遇,旧时天津地方春节,主人要为拜年客预备“百事大吉盒”,里面放置柿饼、荔枝、桂圆、核桃、枣、栗、花生等,柿饼表示事事如意,核桃为和和气气, 枣、栗、花生、桂圆等象征早生贵子。台南拜年客登门以糖果或糖茶款待,俗称“食甜”,表示亲人之间,圆满甜蜜。
新年时节,邻里同事之间也须互拜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不过拜年的方式会较为随意,交谊甚厚者除外。一般拜年客不带拜年礼物,上门向主人道贺寒暄,人们在一天之内,可走数十家,有人对这种拜年方式有些许微词,说:“走千家不如坐一家。”有的是在路上见面道贺,说些“恭喜新年大发财”之类的吉祥话。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人们兴起一种以名帖拜年的习俗。明代北京时兴投递拜年帖,这时的拜年帖用红纸书写,只写“某某拜贺”,不管平时是否熟识,只管“望门投帖”,这是城市社交生活的简约表现。前些年我们流行的一年一度的元旦寄送贺卡,与此有着相似之处。在当代年节习俗中,拜年的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新年恭贺外,人们也用电话、手机短信、微信的方式给对方送去节日的祝福,有的还利用邮政快递给远方的亲人送去拜年的礼物。
拜年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初九之前,再往后就称“拜迟年”,关系密切的, 就不大乐意初九之后的拜年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当然在正月十五之前拜年,都是可以的。甚至有人说:“有心拜年,寒食未迟。”这自然这是玩笑话,不可当真。
少数民族在年节中也有拜年的习俗,蒙古族以春节为上节,古时将春节称为“白节”,正月为“白月”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年初一,身着盛装的人们纷纷跨上年前调好的骏马,出门拜年,主人的女婿给来访客人敬上美酒,这种敬酒须每敬必喝。因此没有一定的酒量,在蒙古族人们那里恐怕连拜年客也做不了。藏历年是藏族同胞的传统大节,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相互串门走访,见面热情地互道“扎西得勒”(吉祥如意)和“洛萨尔桑”(新年好)。
迎春礼是年节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在冬去春来的时节,人们迎来农历新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确定夏历正月为岁首以来,立春节气总在大年期间,迎新与迎春在年节礼俗中常常合二为一,新年中充满了迎春礼俗。年节中的迎春礼不仅表现在贴春联、尝新尝春、饮春酒等家屋装饰与聚会宴饮方面,还主要体现在立春日前后的官民迎春仪式上,朝廷在京师东郊春场举行盛大迎春仪式,这是古代月令迎气传统,各州县衙门要举行迎春的鞭春仪式,民间有唱春人唱着春词,巡回乡间,给人们送印有春牛图的农历通书。我们从迎春礼中看到了农耕国度在新春到来之际,对农事的倡导与对丰年的期待。
春节礼仪是文明中国最显著的礼仪,是中国人日常生活文明的集中体现濮阳道教灵符网请符。人们通过辞年礼、团年守岁礼与拜年庆贺迎春礼三大仪礼,融入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以及对未来生产、生活的期待,将天地自然、国家社会、伦理与秩序在年节礼俗整体中相互关联,浑然一体。正是这些严肃与丰富的春节礼仪,保障了中国社会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国人在充满希冀与愉悦中,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来源 文史知识 作者 萧放)
免费测八字 今年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免费看八字运势 请加师父微信: sanqingge8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咨询道教符咒 咨询师父微信: sanqingge8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咨询道教法事 咨询师父微信:sanqingge8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23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