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中国古代寺院经济︱古时寺观有多富?

符咒网    2023-01-13    118

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最开始汉人出家者极少。当时政府规定汉人不许出家,所以寺院的僧人规模并不大,他们的生活主要靠信众的布施为主,所得仅够维持寺院日常开支,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寺院经济。

魏晋时期,由于社会上战争不断,人们纷纷转投到宗教门下,祈盼神灵的保佑。而统治者也积极推崇佛教,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寺院遍及我国南北各地。

这一时期寺院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授予的寺院“荫田”,也就是国家规定,出家人也可以分到土地,从事耕种。这种荫田“人各三十亩”,这是统治者承认寺院经济的开端。

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朝廷敕建国家大寺,不仅国家供养,更多有敕赐田庄。其中西明寺,仅唐高宗赐给的田园就有百顷,并配净人百房,车50辆。开元年间,金城公主奏请,将范阳某“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永充云居寺山门所用”。

在政治庇护下的寺院,甚至越州跨县,兼并土地,买卖庄园。洛阳昭成寺在40余年之间,买卖兼并土地1.791.5亩;浙江天童寺有田13000千亩,跨三都五县,有庄园36所;山东长白山醴泉寺有庄园15所。甚至出现“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于寺观,吏不能制”的局面。

唐代名相狄仁杰说过:“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绩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而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代寺院在建造上“务取宏博,竟崇瑰丽。大则费耗百十万,小则尚用三五万余,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百姓何食之矣!”

入宋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禅宗寺院的经济生活也进一步世俗化。北宋皇家寺院相国寺,在寸土寸金的开封城占地540多亩,中间有万人广场,每月开5次“万姓交易大会”,进行商品展销。其中生活用品、手工制品、珍禽异兽等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许多寺院还以碾房、店铺、仓库等服务性商业项目扩大赢利,甚至以当铺等项目经营盈利。

因此中唐之后,统治者也注意到了寺院经济发展过于庞大,从一些方面对寺院经济进行打压。特别是在宋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寺院经济的政策,抑制寺院经济过快发展和过度膨胀。

唐末和宋代统治者采取了几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制定僧人度牒制度,控制僧侣数量。取消僧人不交税的特权,规定寺院也要交纳一定的税收。僧人可以不出徭役,但要以钱相抵。

到了元代,对寺院经济的抑制更加严厉。元代规定“僧人不得买田”,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寺院经济的源头。对于已经占有的寺院田产,元代规定“在京不得过五十顷,在外不得过三十顷”。中国封建社会的寺院经济,起于魏晋,繁荣于隋唐,衰落于宋元。

上香拜佛、祈求好运,是中国人保持了千百年的传统风俗。中国人的“祈福”举动几乎无处不在。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39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