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渝先生:江西龙虎山天师府 八卦双龙布局 万法归宗镇妖井
天师府的全称是“嗣汉天师府”,明太祖即位后,认为天岂有师,遂改授“正一嗣教真人”之号,因此又称“大真人府”。天师府是道教张天师的后裔,即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传承道法的府第。
天师府第的建筑,史载起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元代重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赐白金十五镒,再重建于今址。府第座落于江西鹰潭上清镇中部,北倚西华山,南向琵琶峰,府门面临上清溪(即沂溪),门前沿溪有古镇小街横贯东西。整个府第占地二万四千多平方米,由府门、仪门、二门、大堂、三省堂(即私第)、万法宗坛、提举署、法篆局、赞教厅、书屋和花园等组成,建筑面积达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气魄宏大,雄伟华丽,殿堂楼阁,粉金重彩,是一处皇族府第规模的建筑群。
所有建筑的布局又呈“八卦”形,具有道教建筑的独特风格。院内破石甬道,古木参天,清幽典雅,一般认为,它是我国现存古“大府第”建筑之一,在江南绝无仅有,因此,人称“南国第一家”。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以后,迅速传遍巴蜀,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三十年之久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归降于曹操。曹操以礼待张鲁,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五子皆为列侯,迁鲁于邺城。鲁之三子张盛被封为车都尉散骑侍郎加都亭侯,张盛不受,携祖传剑印经还居龙虎山,以张道陵玄坛故址为居,自此世居龙虎山,代代相传。
唐宋两代,朝廷崇尚道教。唐高宗亲自问十二代天师张恒以治国之道。唐玄宗亲赐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册封张道陵天师号,作祖天师赞。宋真宗诏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赴阙,赐号“真静先生”,立授篆院及上清观,减免田租,自此凡是天师嗣世者皆赐号,天师一系成为江南道教诸派之首。
元代多次诏命正一天师掌领江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年),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篆。三十九代至四十一代历受封诰。明代四十二代至五十一代天师也都受封号,其中最多的达二十个字“正一嗣教怀玄抱真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元明之间,天师的官爵地位一直是一品或二品,十分显赫。
宋元明间朝廷赏赐无算,多次以巨款修葺天师府第。直到清代乾隆时,才降为三品,后又降为五品。
据说,在天师府府门内二十步的甬道上,跨路建有石坊一座,上书“仪门”二字,规定二品以下文官武将来此拜谒,都要停轿下马,步行约几百步,经二门,穿过大院,走向张天师办公的大堂。
天师住宅“三省堂”的前院门上书的对联“南国无双地西汉第一家”,以这二句话描写天师府在江南各省之中的官位权势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八卦双龙,天师府建筑的八卦布局
龙虎山天师府建筑布局以天师私第“三省堂”为中心,呈“八卦”形,南有“大堂”,原为历代天师实施道政的场所,阔5间,面积300平方米,堂内原置法台、令旗、朱笔、兵器以及御赐半副銮驾。
现塑有祖天师神像,高3 米余。北为“灵芝园”,历代天师内室散步的地方,种有奇花异草,金银桂花。东为“留侯家庙,”供奉历代天师神主,今已废。西为“万法宗坛”,供奉三清、四御等道教神像。这一围绕天师起居之地,四方按“八卦”布局建筑殿堂的风格,是龙虎山道教建筑所独有的。
天师府灵芝园门呈八卦形,也称“八卦门”,顶置“双龙戏珠”雕塑,墙面上有“鹤鹿祥瑞”浮雕。门的左右是“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楹联。灵芝园门的设计和装饰包含着丰富的道教教义思想的内容。
八卦本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道教对于《周易》多有研究发挥,并同老、庄哲学相结合,纳入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之中。东汉魏伯阳著有世称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就是借《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
《周易爹同契》上“乾坤者,易之门户”、“乾离匡郭,运毂正轴”即后世炼丹家“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此一主导思想之所本。易有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四卦外,余六十卦为火候,六十卦计三百六十爻,应一丹三百六十时之数。内外丹之火候,即以是觇之。所谓“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即根据京房易传纳甲方法,修炼养身,以求“变形而仙”。
特别是南宋、金、元三朝木少道士致力于《易》、《老》两经的探讨,并把两经同其他道经的解释串连起来。清代道士刘一明《周易阐真》中释“先天方圆图”称“方图八卦,六错十六卦,十字正中处即是太极,为阴阳出入之门户,阴亦在此生,阳亦在此生,四象和合在此,五行攒簇在此。”
根据天师府的建筑布置,天师起居之所“三省堂”正处在太极的位置上,因此,它明显体现了道教认为天师具有沟通人神关系,控制阴阳万物,指挥四象五行的崇高地位的思想。
众派归宗,天师府门额“万法归宗”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郊20公里,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由龙、虎两山组成。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踞。又因张道陵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青龙白虎现。故名“龙虎”。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全称“嗣汉天师府”。明太祖易天师之号为“大真人”,故亦称“大真人府”。
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张鲁之嘱,携祖传印剑从魏地回到龙虎山,承祖遗训,世袭道统,奕世沿守。天师府第的建筑,史载起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元代重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于今址。现存建筑,多系清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的。
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三省堂)、万法宗坛、书屋和花园等构成,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有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素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
“万法宗坛”的匾额挂在私第西侧一个院落的门口,当是院名,院内置有三殿,正殿奉祀三清、四御、三官和三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夭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左右两配殿东祀王灵官,西祀赵玄坛。院中十字甬道,松柏长青,有千龄罗汉松二株,盘根错节,世所罕见。正殿前有嗣汉天师府九龙三脚铜铸香炉,高一米多。庄严肃穆。因此,万法宗坛有万神聚集此所的意思。
另外,“万法宗坛”有道教各派归宗此坛的意思。道教原有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派为正一玄坛,茅山的上清派为大洞宗坛,阁皂山葛仙翁派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元时,三十六代、三十七代和三十八代天师张宗演、张与棣、张与材都曾受元世祖、元成宗封,主领江南诸路道教事。三十九代、四十代、四十一代天师张嗣成、张嗣德、张正言也都曾受元仁宗、元顺帝封,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故三山法篆统归龙虎山天师府,遂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
群英出处,龙虎山上清宫的镇妖井
上清宫,在鹰潭市上清镇东端。是历代张天师奉祀神仙的场所。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陵早年曾在此地建有修道的草堂。第四代天师张盛于东汉末年返还龙虎山后,即在张陵所筑草堂处,建传篆坛。唐代起,皇帝用国帑龙虎山建道观,称真仙观。宋大中祥祥符5年,宋真宗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宋徽宗时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元明清三代,上清宫均有将建或重修,极盛时期,规模宏大,是道教最大的古道观。现存部分为清代所建。
上清宫内有古井一口,看似平常,却有着颇为有趣的传说,《水浒》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疽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正是从这口“镇妖井”的传说开始的。相传这井中,天师镇锁着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个魔君从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每传一代天师,皆加符镇封。
宋仁宗时,太尉洪信奉旨前往龙虎山请道法高妙的虚靖天师赴京城祈禳瘟疫,歇住于上清宫中,见到这百年老井,洪太尉不顾上清宫提点的劝阻,强行掘开,遂引出惊天动地的一百零八将,“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道教称北斗为天罡,中有三十六神,即三十六个天罡星辰之名。七十二个地煞也是星辰。天罡、地煞,均是魔星,但据道经,魔星积功从善,服从道法,也可升登仙班,并成为道教祈禳法术中的仙将,助人消灾解厄。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216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