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道教是什么样的?
东晋刘宋道教的改革者首推道士陆修静(406—477)。陆氏字元德, 号简寂,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人。从小好习文籍,博览强识。少年时修 炼辟谷道术,虽外混世务,实内守贞朴。中年遗弃妻室,游弋江川,遍访高 士,广搜道经佚文,成为江南道教的一代宗师。
陆修静推行的南朝道教改革,重点在对道教经典的整理、道教教义的发 展、道门教规的肃饬,以及道教组织形式的改革等方面。东晋刘宋以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大批佛教经典律学被翻译 介绍,佛教僧团与寺院普遍建立,江南一带出家学佛、研究佛典的文人雅士 曰渐增多,就连陆修静本人也深受佛教的影响,认为“在佛为留秦,在道为 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
(《三洞珠囊》卷二)佛教的发展,对道教产生 了猛烈的冲击。佛教的经典文书可以由西域去印度求取,并通过翻译、改写 而广为传扩,但道教的典籍只有来源于假托太上老君、诸天神真降临浩口受 的形式来制作,这就大大限制了道教教理的发展。于是,依靠扶乩撰文,改 写佛经章节,抄袭前代医、卜、占、谶等类方书,变成了东晋道士编写道经 的主要材料来源。
由此派生的大量道经,经卷孳乳,真伪混淆,杂乱无章, 是非相乱,东晋后期,《上清》、《灵宝》、《三皇》等大批新经典问世, 丰富了道教教义,但各派道士在传经过程中,以讹传讹,互相封锁,又使许 多道经源流不明,互无统属,流失分散。道教学者陆修静早年便留意收集经 典文献,《玄品录》卷三记录他曾“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之遗迹;西至 峨嵋、西城,寻清虚之高躅”,为整理道教典籍,辨别真伪,考镜源流,编纂经目,分别品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元嘉十四年(437),他刊正《灵宝经》,撰编了《灵宝经目》。太始三年(467 ),陆修静又得到上清派杨、许真人手写《上清经诀》 真迹,和鲍靓所造《大有三皇经》文,对上清经、三皇文加以整理。太始七 年(471)奉敕撰献《三洞经书目录》,共著录道家经书符图、方技方法1228 卷。
同时,首创在道教史上有深远意义的道教典籍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 法。三洞,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宝君所出的洞真部真经,又称洞真上清经、 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君所出的洞玄部真经,又称洞玄灵宝经、太清境洞神教 主神宝君所出的洞神部真经,又称洞神三皇经。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
十二类,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 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陆修静不仅对错乱糅杂、使“视听者疑惑,修味者闷烦”的道教经书加 以整理考证,而且还为传授《灵宝经》编纂了一整套授立仪轨——《太上洞 玄灵宝授度仪》,使灵宝经典成为教戒诀要与行世新经相齐备的经部,成为 道教中重要部类。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四曰:“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 齐两代,祖述三张,弘衍二葛、郗张之士,封门受篆。遂妄加穿凿,广制斋 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陆修静作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融合江南诸路道教,耙梳纷乱的典章 文献,增设道教科戒威仪,目的不仅是使民间道教披上学术的外衣,与当时 盛传的佛教抗衡,而且“意在王者遵奉”,希冀得到统治者的青睐,成为官 方上层阶级的宗教。
如果说,北朝寇谦之借用北魏太武帝、宰臣崔浩以政治 的手段改革道教,跻身于朝廷,那么,南朝陆修静则从道教典章制度、文书 规范、教义教理上使道教更加完善成熟,形成强大的宗教势力,影响政权统 治者。道教教义一贯以“我身真实”,而追求不死成仙,但在刘宋时期出现了 “三世真空”、“我身空”的理论。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说: “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113空理,便能 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这样的思想却与北周释道安《二教论》的“佛 法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相吻合。生死观念变了,修仙的途径增加 了在世修善功、积功累德、舍身济物、轮转因果的内容。
此时期出现的大量灵宝类经文中再也不沿习早期道教“承负”说,而明显地接收了佛教三世轮 回、因果报应教义。以度人无量为宗旨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广为流 传开来,逐渐代替了上清经中宣扬修炼成仙的《灵宝赤书》、《灵宝五符 经》,成为南朝以后道教中的重要典籍,并影响到北宋末兴起的水火炼度斋 法。
陆修静在整理充实道教教义时,注重对戒规仪式的改进。斋醮是道徒 求道之本,陆修静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说:“夫斋直是 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c/此功德巍巍,无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 国宁家,延年益寿,保于福禄,得无为之道。下除宿愆,赦现世过,救厄拔 难,消灭灾病,解脱死人忧苦,度一切物,莫不有宜矣。
”早期道教中虽有过一些道诫,如《大道家令戒》,但与晋宋时传世的佛 教戒律《四分律》、《僧祇律》、《十诵律》相比,是很不完善的。:此时, 出现了如《洞真观身三百大戒》、《千二百威仪之戒》、《老君说一百八十 戒》等,成为道士们共同遵守的定律。陆修静又增撰编辑了《斋戒仪范》、 《太上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 宝众简文》等,并在五斗米道原有的涂炭斋、指教斋的基础上,融进上清、 洞神各派斋法,制定了“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把斋法分为洞真上清 斋、洞玄灵宝斋、正一涂炭斋三品,其中又包括无为斋、心斋、金箓斋、黄 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三皇斋、太一斋、指教斋等类。
使道教斋醮仪式形成完整的体系,为唐宋两代的典式。魏晋南北朝以来道教组织形式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一改太平道、 五斗米道“立治置职”、“领户化民”的草堂靖治的宗教活动场所,代之而 起的是林立般的道馆精庐。南北朝以来,道团的经济来源不再依靠向道民征 收租米,而是依靠帝王后妃、达官富豪的施舍以及斋醮法事的收入。
出家道 士可以免除租役,致使入道信徒骤增,集团性的道教组织逐渐形成,促使道 士们模仿释氏寺院僧团,建立独立的道院经济体系。因此,道馆的建立与兴 盛,是道教改革、道教官方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南北朝时代特殊的社会历 史、经济、文化思想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道教在门阀士族统治阶级的支持下,经过寇谦之、陆修静、 顾欢、孟景翼、陶弘景等著名道士的改革,编撰整理了大批经典、发展了教 理教义,制定了完善的教戒律条,充实了斋醮仪轨,使道教以完备成熟的宗 教集团从民间走向官方正统宗教,与儒家、佛教鼎立,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29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