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何以大如年?(附道家养生攻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 为植润文化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找不到我啦!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古代,很重视冬至,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庆贺。
冬至冬節,夜至長而晝至短。麋角解,熊深眠。一陽生,水泉動。白雪生爐煙,林園驚早梅。冬至大如年,納履添新歲。此時節,合家圍圓,劏雞宰羊祭祖,餃子湯團乞福。或寒中取暖,閒話今年往事。或寒暄一壺酒,圍爐饋別舊歲。或安身靜體,做個羈旅獨眠人。無論如何,冬至可長歌,可醉飲,惟不可離去。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凭什么大如年呢?这与冬至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有关,其中几点意义,甚至是“年”都无法比拟的。
冬至是元始天尊圣诞
冬至又是一个殊胜的日子,其乃元始天尊圣诞之日。
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第一位神。在道教的三清殿中,中座的元始天尊手执黍米宝珠,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天尊禀自然之气,在宇宙之前已存在。
《玉清宝诰》上说:天尊“现有为之梵相,具无极之神通。敷演真玄,破无有色空之碍;拯提趣类,绝智愚高下之分”。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玉清表文》云:“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一元之始,万道之宗。道本太玄,骘配阴阳而宏大造。恩推上德,运行今古而度群生。包六合以强名,统一元而纲象。真圣之宗,人天之祖。处上极无上,大罗之境。檀炽钧音,苍胡颉宝。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立三才,开张万范。圣德无穷,不容宣赞”。
冬至乃一阳之始,元始为众仙之宗,天尊者纯阳之体,元始天尊乃众阳之开端,诸天之本始也。
天尊圣诞日与一阳初生的冬至日均含有本始、根本的深意。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
冬至这天,道观举行盛大法会,庆贺元始天尊圣诞。
冬至,大吉之日
「冬至阳生春又来」 「六阴消尽一阳生」 「阴伏阳升淑气回」——古人对冬至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因此「至」是极致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
冬至时阴极达到之至,太阳到了最南端,也就是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就日短之至,也就是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大吉之日。
记载中,冬至被古人赋予了很多殊荣,《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认为冬至之日的意义甚至是「年」都无法比拟的。
冬
至
节气
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
古人还曾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冬至已经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古人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也就是说,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这个,就是“年”所不具备的了。
“数九”又称“冬九九”,俗称“交九”,是我国北方旧时流行的一种杂节气。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有的朋友也许会问,为什么偏偏是数“九”,而不是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应该是与阴阳消长,阳长阴消有关。九,是最大数,一九二九地数着最大数,意味着冬日的阴气不断消减,累至九次便到了头,寒去春来,“春已深矣”。
旧时,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也许形式有异,或是寒梅,或是九体对联,又或者是双钩描红书法,但意思却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笔,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也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相传,冬至祭祀始于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灵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死亡。
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过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祝贺,并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唐、宋时,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领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
明、清时,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相互之间也要投刺祝贺。
所以,即便到了现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对冬至更是重视,要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不回家过冬至的人,会被视为不认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合家团聚的日子。
绍兴民间,不仅冬至要祭祀祖先,还要剪纸衣服,冬至日送到祖先墓前焚化,谓之“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冬至酒”,怀念逝者的同时联络感情。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冬至前一天,礼部尚书亲自奏请祭祀,祭祀队伍以银甲铁马的骑兵为前导,后随七头披着华美锦缎的大象,象背安置鎏金的莲花宝座,象头装饰着金丝、金辔,骑象人亦靓妆锦服,远远望去有如神仙乘象下凡。
跟随在象队后面的仪仗,分别持高旗、大扇,画戟、长矛,旗面绘有龙虎、山河,长兵饰以豹尾、彩带,仪仗队身着五彩甲胄,远望如祥云一片飘忽而来。其后又有众多勇士背斧扛盾、带剑持棒,身着青、皂、红、赭诸色服饰,护卫圣驾及公卿百官前往太庙。
场面可谓千乘万骑、车马如龙。至夜三更,皇帝换上青衮龙服,头戴缀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宝冠,足踏朱鞋,由两位内侍扶至祭坛之前。
坛高三层,共七十二级台阶,坛顶方圆三丈,坐北朝南设「昊天上帝」黄褥,一侧设「太祖皇帝」黄褥,将祭天与祭祖并置。坛下道士云集,礼乐歌舞络绎不绝,坛外百姓数十万众顶礼膜拜,山呼万岁,所有人都在这场仪式中获得了自我认同。
仪式后,则是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
而百姓人家,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此番景象,真是举国诚敬,休息养生的状态。过大年,不过如此。
冬至还被用来判断来年天气
民间还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比方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俗话说的是,如果冬至在一个月的开始几天,年底就会冷;而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话,正月就会很冷;但冬至在月中的话,就不会下雪也不会下霜。
再比如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道家冬至节气导引养生法
冬至十一月中坐功图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
运:主太阳终气。
时:配足少阴肾君火。
坐功:每日子、丑时,平坐,伸两足,拳两手按两膝,左右极力二五度,吐纳,叩齿咽液。
治病:手足经络寒湿,脊股内后廉痛、足痿厥、嗜卧、足下热、脐痛、左胁下背肩髀间痛、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腹大颈肿、咳嗽、腰冷如冰及肿、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肿、足胻寒而逆、冻疮、下痢、善悲、四肢不收。
冬至养生,阳气潜藏,以静为宜
《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至至春分3个月,是最寒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是要收藏固密。大自然水凝结成冰,土地冻结,此时我们应该顺应天时,不能随意扰动阳气。晚上早早睡觉,待太阳升起才起床。让我们的志意伏藏不要显露,好像有私藏的意思,又好像自己有所获得。远离寒冷,接近适当的温暖,尽量不要使皮肤出汗,以致阳气总是耗散。这才能与自然天气相应,养护阳气收藏的规律。
冬季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另外到了冬季以后人们要特别注意防寒,道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1
静养
坎是中间一点阳,冬至一阳生,就是冬天到了极致了,最寒冷的时候来了,数九寒天开始了。
数九是几九呀?三九。明天是第一天。冬至是最寒冷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生成的开始。
冬至后,我们的锻练都要动中有静。最好是静静的养。有时间条件允许就晒晒太阳,对衣服被褥也要多晒太阳。可以面对,行的话晒肚皮。
冬天按摩都不做,更别说拔罐了。拔罐是泻气的,春天可以开始,最好夏天做。灸的话有春灸气海。就是助阳气的升发。
所以要冬不扰阳。要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2
用阳之心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说明这一天是自然界阴气盛极而衰,一阳始生之时。
而心在人身为阳中之太阳,心之温运血脉,充沛神明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全赖人体阳气健旺,因此冬至一阳初生, 对心之生理病理有着重要意义。冬至之后,自然界阳长阴消,此时人体阳气若不能及时相应升发,则心病易于发作。
冬至作为阴阳转折的一个重要节点,对心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
冬至之后,我国各地区平均气压逐渐下降,平均气温逐渐上升,若人体自我调节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阳气不得回复,则疾病由生,而用阳之心首当其冲。
3
早卧晚起
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早上要等太阳出来再起。所以冬练三九很早起来和练得满头大汗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冬泳我反对也是这道理。
既然冬至是坎卦,那么睡子午觉的效果就会特好,可以有助于心肾相交。就是没有睡打个瞌睡也是好的。
4
保暖
冬至是冬天到极点之时,看起来一片萧瑟,没有生机,其实阳气马上要开始萌芽,这是天地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冬至开始,进入了“数九寒天”。从明日起,为“一九”的第一天,直至“三九”会越来越冷。所以,注意保暖,保护阳气不受寒气所伤是必须的。“寒则涩而凝之”,人体气血运行会在此时变的更加缓慢,如再为寒邪所伤,则周身气血更易发生拥堵。
因此,平素血液粘稠度高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患者,尤其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保护自己不受寒邪所伤。出门应带帽子、围巾,重点保护头部、颈部、胸腹部,因为此时为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
但需注意的是,温暖也应适度,以自我感觉不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宜。过于温暖,身体处于出汗状态,则不利于阳气闭藏,反而更易生病。
5
护心阳
冬至时,阴气最盛,阳气归零,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有的人腰痛,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膝盖冷,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
冬至后,人体心阳最弱,最容易出现问题。有些朋友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特别是到夜半时分,很可能是心阳不足,是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时就医。也一定要注意保暖,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以经常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6
善护阳气
在这个一阳初生之际,养生最重要的点就是善护阳气,不要因为觉得热,就吃冰,就喝凉饮,就不穿衣服,就像是太过开心而不加注意的小孩子,容易因为太过兴奋,而乐极生悲。
冬至进补,血脉通才能补得进
冬至节气,又到了进补的最好时机,大家是不是早已囤了不少好货,准备趁着这
个机会好好补补。但「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补之前必须血脉经络肠道畅通,不然补不进去不说,还会补出各种问题,尤其是女人。
俗话说「十女九瘀」,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不信你可以测测,也可以让周围的女性朋友测测。如果一个人身上经常出现下面症状中的五个或五个以上,说明体内有瘀,而且症状符合度越高,代表瘀的程度越重:
1、面部色斑(蝴蝶斑、雀斑、妊娠斑、晒斑、辐射斑)
2、舌下两条静脉是青紫色
3、口唇紫暗色
4、痛经、经血有血块
5、便秘
6、头痛
7、疲劳
8、乳房胀痛
9、腰腿痛
10、胸闷、气短
11、心情郁闷、难以舒畅
为什么有瘀?气郁是祸首!
《论语》里记载:「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并非歧视女性,这里的「女子」是指妻妾,「小人」是指下人家仆,「难养」是说难伺候难相处。
这也许是孔子的个人经验,但女人确实比男人感性,有时候会小心眼、耍脾气。若气度不够大,不能很好的宣泄自己这些不好的情绪,气就会郁结。
而医书上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伤血,终乃成劳。」。也就是说气不行,血也没有动力,久了就血瘀了。
除此之外,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血瘀:
1
寒热不当
女人就像花一样娇贵,冷不得也热不得。寒则伤阳,阳气不足,血行无力;过热则耗伤津液,血液变稠,血行变慢。所以平时穿衣盖被,以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好,饮食也应不寒不热,平和为主。
2
气血不足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相互依存,无论是气不足还是血不足,都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如果气血两虚,那就更容易血瘀了。
3
吃得多动得少
好吃懒动的人,吃多多,动得少,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很好的代谢出去,在体内形成痰湿浊气,痰浊多了就会阻滞经脉,形成血瘀。
4
夫妻生活不和谐
夫妻生活不仅是爱的表达,还能平衡阴阳,活血排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和谐的夫妻生活,就会出问题。
5
外伤致瘀
受伤之后,没有及时化瘀,一直滞留在身体里,造成身体瘀。
血活了瘀散了,身体才会好
瘀滞成则怪病生,女人是水做的,而水一定要活,就像朱熹诗中说的一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旦河流发生淤堵,留下一潭死水,只会滋生各种微生物,变得臭气满天。
我们的身体也一样,「有诸于内,必形于外」。气血瘀堵不通,身体会出现面部色斑、黑眼圈、掉头发、便秘、小肚腩、肥胖、皮肤黏膜有瘀斑、身体疼痛、月经不调……
而且不同部位的瘀血,典型的症状也会有所侧重:
1
头部血瘀
头痛、偏头痛。
2
心脉瘀阻
胸闷气短,心前区偶有刺痛感,1~2秒就消失,劳累时心前区或左臂放射性疼痛。
3
肝血瘀阻
两肋疼痛(隐痛或刺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身体容易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皮肤黏膜有瘀斑)。
五法化瘀「通」起来
1
搓两肋
这个动作可以疏肝理气、排解不良情绪,有助于全身气血循环通畅,尤其适合压力大、情绪不佳的人。晨起、睡前搓三分钟,还能改善乳腺增生。
把两只手搓热,然后搓两胁肋部。尽量从腋下开始搓到小腹两侧。手要搓热,动作要不缓不急,不要太用力。搓完会感觉温暖舒服。
2
抓带脉
带脉和肚脐平齐,象一条带子缠在腰间,是奇经八脉之一,是人体唯一横向的经脉,起总束诸脉的作用,带脉不通,全身经络都受影响。每天抓抓带脉,不但可以疏通腰腹的气血,还有助于排出宿便、排毒、减肥、调白带,可谓是一举多得。
捏住腰两侧的肉肉,用力向两外侧拉开,再松手。反复200次。如果一开始做不了那么多,可以先从50开始,循序渐进。
3
推腹部
腹部有脾经、胃经、肝经、任脉、带脉等经络循行,通过推腹可通经活络,祛除痰湿,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平时吃得多动得少、痰多、便秘的人一定要做这个动作,有「通而不虚」的效果。
用手指、手掌、拳头皆可,由心窝向下推到小腹,每次5分钟,早晚一次,站着、躺着都可以。如果发现有腹部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一定要把它推散揉开。
4
拍打肘窝
肘窝是一个经络密集的部分,分别有肺经、心包经和心经这三条经络通过,其中有个很重要的穴位——曲泽穴,它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心包是包围着心脉,像城墙一样保护着心脏。拍打此处有助于心脉血流畅通,心脏血脉通了,也好像我们血液的源头有活水了。
屈肘时捏到一个大筋,它的内侧是曲泽穴,每天以自己能承受的力道两只手各拍打5分钟,记住一定要拍红。
5
面部按摩刮痧
脸色不好、面部有色斑、黑眼圈的一定要做啊,这个动作可以活经络、通血脉、排毒化瘀,让你成为一个容光焕发的女人。
刮痧或按摩可以按下面的方向:从下巴中心开始,向两边耳垂方向;以人中为中心,向耳窝方向;以脸颊以鼻子为中心,向耳朵方向横向刮;额头从眉毛向发际线方向。
刮痧要注意润滑,有专门的刮痧油,用椰子油亦可。刮痧板应该与脸部呈90度,力度一定要非常轻。刮痧或按摩前最好做一个深层面部清洁,这样能事半功倍。
坚持一段时间,身体通畅就可以进补了,根据你的体质进补吧。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尤其重要的进补日,冬补食品如冬虫夏草、人参、附片,为“三九天”三大补品。
1、气虚者,可用冬虫夏草5条,人参3耀5克炖鸡。
2、血虚者,可用当归10克,炖生姜羊肉汤。
3、阳虚者,多吃羊肉。
4、阳虚重者,取制附片10克炖猪肉(制附片布包先煮2小时,放入肉再煮1小时,喝汤吃肉)。
总之,冬至应加大进补力度,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3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