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道教

符咒网    2023-01-31    116

中国文明是以儒、释、道三家为基干支撑起来的,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系统道教。儒释道三家各有擅长,互相补充,长期以来对传统社会广泛渗透,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深刻影响。南宋孝宗在《原道辨》中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句话恰当地指出了三支文化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位置。在这三支文化力量中,儒家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及发展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而道家特别是无为而治、以质化文的返本归根式的思想观念,对于王朝的重建及休养生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佛教开张三世、贯通幽冥的高超生命境界,对中国人平衡其过于执著于现世的心灵,有着清醒剂的作用。

今天介绍道教,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大家族是爵位世代相传的,一个是儒家孔子,孔子的爵位衍圣公由孔子嫡系世袭;另一个是道家的天师传承,也是张道陵后裔世袭道教

道教产生: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道教。据《史记》载:黄帝在甘肃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教传道之始, 所以道教是中国最古老最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道教学者葛玄在三国时期就首辟茶园种茶饮茶,所以道教与茶结缘早于其他宗教道教。道教创立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有着重大影响。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必须了解道教和它的发展史,所以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同样要研究中国茶文化,也必须研究道教及其思想。

佛、道之间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佛教徒修来生,企求死后能往西天极乐世界道教。道教徒修今生,盼望长生不老做神仙。道教徒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注重研究炼丹、气功、医药、养生,所以名医多羽客,寿星出道家。同时道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它的传播和影响却逊于佛教,清代文人李渔为庐山简寂观书写的一副对联说厚非常的形象:“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教。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著称,为道家修身炼丹的圣地道教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道教。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道教之祖老子姓李,与唐皇室同姓道教。故唐高祖封道教为国教,企图利用神权来保护皇权。下诏全国各州建道观,将《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项目,还送女儿当道士。玄宗下诏全国各户必备《道德经》,置诸经之首。并教人画老子像颁布天下。还亲受法 ,创设道历,将老子诞辰作为纪念日。天宝七年(748),州封江西龙虎山 道陵为“太师”,免除田赋。中和四年(884),僖宗封张道陵为“三天佛教大法师”。道观也很多,长安有30所,全国有1900余所,道士15000余人。

道教经历了五代战乱,出现了衰微景象道教。入宋,道教复兴,出现了两次着重道教热,第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诡称人皇九人之一的赵玄朗是自己的始祖,于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赐24代天师张正隋为“真静先生”。第二次是在宋徽宗时期,“既隆道教,故京城佛寺多废毁”,开封寺院改宫观69所,僧尼改德士,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生设大斋,辄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许多士大夫也信奉道教,北宋晁迥“善吐纳养生之术,通释老书。”元初,在金朝民间兴起的全真道新派,其传人丘处机得到篆古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召见和敬重。当时蒙古军“蹂践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浮戮,无所逃命。”丘处机“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 虑二三万人。”这是全真道兴盛的重要原因。

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道教。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全真”意为保全本来真性。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识心见性”。元代成吉思汗曾令丘长春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达到鼎盛。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仙籍。清代顺治时全真派律师王常月编著《初真戒律》,并以百日为期传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大戒。受戒者须出家住庙一定年限,信仰虔诚,受戒后发给戒碟。对违反规定者按清规进行惩处。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独身,茹素,住在道观里。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道教。正一派由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等符箓派大联合而成。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这标志正一道正式形成,主要奉持《正一经》。正一派重视符箓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受箓者称箓生,要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碟。

明太祖朱元璋,曾入皇觉寺当小沙弥,受佛教思想的感染颇深,对道教不感兴趣道教。但嘉靖帝笃信道教,登基的第二年便在乾清宫建道观,讲道连日不绝。死后,得宠于宫中的道士便被惩处。但道教在士大夫和民间仍有相当的市场。

满清入关, 喇嘛教为国教,道教地位下降,但乾隆以前,对道教的礼遇仍如明制道教。乾隆帝则害怕“异端方术,”“惑众造反”,在乾隆十七年(1752),降56代天师张遇隆为五品,并一度停止和入观,但民间信奉道教者则历代不裹。道教的教理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在个人修养上要做到“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建立一个公平的、和平的世界,并企图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目的。道教徒爱茶,种茶,饮茶,并以茶敬鬼神。到清代还从事茶业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和宫观经济以及促进商品流通都作出了贡献。

道教名山称为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道教。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21座道教重点宫观:北京白云观,辽宁太清宫、千山无量观,江苏茅山道院,浙江抱朴道院,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山东崂山太清宫、泰山碧霞祠,河南嵩山中岳庙,湖北紫霄宫、太和宫、长春观,广东冲虚古观,四川青羊宫、常道观(包括天师洞)和祖师殿,陕西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八仙宫、楼观台。

道教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道教

张道陵,沛同丰(今江苏丰县)人,传为张良后裔道教。因是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为“张天师”。南朝的道士都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他曾经被唐玄宗加封为“太师”,唐中和四年( 8811)僖宗加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加封为“真君”,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道教。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

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天师,所以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道教。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张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427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道教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