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时,公孙胜为何不用法术呢?
梁中书每年都会在六月十五之前,派人给岳父蔡京送去价值十万贯的生日礼物,叫做“生辰纲”。杨志在押送生辰纲过程中,晁盖、吴用、白胜等人在黄泥冈假扮买酒卖酒的人,并趁机在酒中下药,迷晕了杨志一行人,劫走了这批生日礼物。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当然,智取生辰纲后不久,事情就败露了,晁盖等人也不得不上梁山落草。
晁盖的队伍中,有一人叫公孙胜,绰号入云龙,其人法术高强,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上梁山之后,公孙胜曾斗法破高廉,收服樊瑞、降服乔道清。一些时候,公孙胜甚至会祈风帮助吴用,打败敌人。
有如此厉害的法术,为什么公孙胜在智取生辰纲时不使用呢?那样不是比在酒里下药更方便、更安全吗?而且事后还不会被发现,甚至可以借此宣扬是“生辰纲惹天怒,天遣神将夺走”之类,岂不妙哉?
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那么,公孙胜为何不这么做呢?他为什么不用法术去劫走生辰纲呢?这个问题,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其一,生辰纲故事原型
众所周知,水浒不是作者完全虚构的故事,书中很多人物和故事之前就有原型,有些甚至完全一样。比如宋江、关胜、杨志、呼延灼、刘唐等人,不但史有其人,而且在水浒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也有。还有很多故事,在《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杂剧中也都有,比如武松打虎、宋江杀惜、招安征方腊等。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在宋代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遗事》)中就已经出现。
《遗事》中,这段故事发生在宣和二年五月。当时北京留守叫梁师宝,派马县尉等人押送十万贯金银珠宝,赶在六月初一前送给蔡京。马县尉等人行至五花营时,因为天气热就在树下歇息。碰巧来了八个人,担着酒卖。马县尉等人买了酒喝,结果被麻翻了,十万贯金珠宝贝就此被劫走。
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才吃酒时,便觉眼花头晕,看见天在下,地在上,都麻倒了,不知人事。笼内金珠、宝贝、缎匹等物,尽被那八个大汉捡去了。
这八个人,正是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和燕青。
尽管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人物、地点和发展与《遗事》中不同,但故事结构一样。所以,水浒作者很明显借鉴了这个故事,只是他又进行了改编,较之原故事更为丰富精彩。既然原故事没有高人用法术劫走生辰纲,那水浒作者自然就不能编的太离谱。
借鉴而又不完全改变,在水浒中类似的例子其实有很多。
比如宋江杀惜,《遗事》中是宋江带酒杀阎婆惜和吴伟;好汉排名前晁盖已死,《遗事》中也是如此;还有招安征方腊,《遗事》中也提到了宋江征方腊后官至节度使的情节。
其二,剧情发展需要
之所以说水浒故事精彩,结构巧妙,那是因为很多故事一环扣一环,一个人物能引出很多人物,一个故事能引出很多故事。这样,剧情的展开就很自然流畅,读起来真实。比如用高俅引出王进,用王进引出史进,史进又引出鲁达、李忠、林冲等人。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同样如此,不让公孙胜用法术取之,也是为了剧情需要。
我们看原著,智取生辰纲之后,紧接着说何清认出晁盖和白胜,而后又引出宋江报信,晁盖等人去落草梁山,以及林冲火并王伦之事。这样写,不但很真实——因为智取生辰纲的确有很多问题,留下了太多线索;而且有利于故事展开和延伸。
换个角度想,假如公孙胜用法术智取生辰纲——比如召唤金甲神公然拿走生辰纲,又或者一阵怪风把杨志等人卷跑;作者完全可以写晁盖等人乔装打扮,不住店不带口音等,进行一次“完美犯罪”。这样的话,这个案子可谓没有任何线索。
如果这样,故事就没法往下进行了,那宋江等人又该如何出场呢?晁盖等人又怎么去落草梁山呢?那就没有水浒故事,更没有这本书了。
还有一点,公孙胜类似于王炸,轻易不使用。
我们看水浒,梁山好汉基本不先用法术。无论斗法破高廉,还是降服乔道清等,都是对方先使用妖术,公孙胜或者樊瑞才出手。宋江也会一点法术,他也基本不使用,顶多防御对方妖术。毕竟水浒不是神魔小说,频繁使用法术只会让读者觉得荒诞。
如果动不动就让公孙胜用法术,那就不是《水浒传》了,那可能要叫《传奇法师公孙胜》了。
众多好汉中,只有公孙胜曾两次离开梁山。为何?推测原因可能也是作者故意如此。要知道,公孙胜在梁山地位很高,会法术也会阵法谋略。若他一直在梁山,面对强敌时又不出手,读者就会感觉他尸位素餐,形同虚设;若他以法术打击,敌人又实在不堪一击,读起来也十分没意思。怎么办?自然是让公孙胜下山,下次需要再派人去找他。
如此一来,不但能表现公孙胜不恋功名,为他的结局埋下伏笔,而且去找他的路上还能拉拢其他好汉上山(戴宗因此认识杨林、石秀等人),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其三,公孙胜属于后来者
如果不看故事原型和剧情需要,从公孙胜本人角度来说,也能解释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期水浒中,公孙胜没有参与智取生辰纲,他属于后来者。
第十五回回目名为“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点明了是“七星”。但我们都知道,实际上一共有八人参与,包括后来的白胜。从全书来看,白胜在黄泥冈演技精湛,事后被抓也颇有骨气,虽然两次招供,但也只是说出官府已知的信息,而且他也是地煞星之一。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是“七星”,而应该是“八星”。
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说是“七星聚义”呢?一个可能的理由,是原先的确只有七人,后来才又增加了一人。
我们看容与堂本《水浒传》还能发现,十八回中有一首诗,后两句是“一旦阴谋皆外泄,六人星火夜逃生”。除了白胜,按理说是七人逃生,这里为何说是“六人”呢?没有道理。还有,后来宋江给晁盖报信,也说白胜供出“你等六人”,后来又说是“你等七人”,简直自相矛盾。
所以,据此可知当初的确是只有七人参与智取生辰纲。当然,后来作者为自圆其说,让晁盖“梦见北斗,且有一颗小星”,不过人数没改全,留下了“遗迹”。
那么,谁是后来者呢?答案是公孙胜。
分析一波即可知道。晁盖是领头人,吴用是出谋者,刘唐带消息,三阮同进退,白胜负责卖酒演戏,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只有公孙胜显得多余。
聚义之前,公孙胜说带来了生辰纲消息,但其实刘唐早已探知;而且公孙胜为求见晁盖,不惜动手打人,结果劫到生辰纲上梁山后他又走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他要干嘛?难道仅仅就为了帮晁盖劫生辰纲?而且初上梁山,公孙胜除了一句假意的话“休为我等坏了大义”,再没有其他戏份。
后来林冲火并王伦,推公孙胜坐第三把交椅时,还说“公孙先生,名闻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谁能及得?”这话也有点不靠谱。试想,连仗义疏财,广泛交友的晁盖都不认识公孙胜,京城里的林冲怎么知道千里之外蓟州公孙胜的大名?
事实上,如果去掉公孙胜的戏份后,读者会发现,这段故事更紧凑精彩。
由此可以推测,公孙胜是后来参与智取生辰纲的人。不过,由于这段故事架构已经完备,而公孙胜在《遗事》中排第六(但没有事迹),地位很高,所以作者把他加入到智取生辰纲的队伍中,以增加其戏份故事,这样也能为其后来排名第四奠定基础。
正因如此,所以公孙胜无法用法术智取生辰纲,否则就破坏了故事结构,甚至会“喧宾夺主”。毕竟,智取生辰纲是表现吴用之智,而不是公孙胜之法。
“公孙胜是后来者”的说法,源于侯会《水浒源流新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作解说更清晰,论证更有力。侯会甚至根据明代李开先的水浒剧《宝剑记》,推测早期公孙胜是一名军官,这样公孙胜更不可能用法术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原型,公孙胜的身份,还是剧情角度来看,公孙胜都不可能用法术取生辰纲。
本文第三点重点参考侯会《水浒源流新证》之《后来居上的公孙胜》(上、下)。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43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