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系列—季羡林谈佛之一个真实的玄奘,一般人不敢这样评论: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玄奘出身一个儒学世家,他不但学过《孝经》,而且是个孝子,他“备通经典而爱古尚贤“,同后代由于贫穷而出家当和尚的情况完全不同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玄奘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到印度求法,回国后写了一本重要的著作《大唐西域记》,这部书保存了大量的印度史料。印度的历史学家示:“如果没有玄奘,重建印度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印度的重要历史遗迹王舍城、那烂陀寺就是根据《大唐西城记》发掘出的。可以说,如今几乎找不到一本讲古代印度问题而不引用《大唐西城记》的书。
季先生认为,玄奘西去求法的目的是想要解决佛性问题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中国自南北朝起,中国的佛教就争论所谓佛性的问题:凡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经过什么阶段?关于这个问题,印度小乘大乘都有答复。大乘空宗、有宗也各有答复。季先生认为,玄奘当时在国内已经接触到印度新兴的大乘有宗。他大概对这一派发生兴趣。他到印度去主要是寻求学习《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大乘有宗的重要的经典。
那么问题是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玄奘想要解决佛性问题,为什么找到瑜伽宗,也就是大乘有宗,为什么不找龙树、提婆的大乘空宗或小乘宗?
季先生认为,小乘佛教声言必须经过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后才能成佛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这就需要个人的艰苦努力,结果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天国入门券卖的太贵。
大乘的空宗,不要求累世出行,只须皈依三宝,礼拜如来,就能达到目的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但它还有一套“空”的理论,这个空宗“空”得太厉害了,什么都空了,连真如、佛性、涅槃,甚至比涅槃更高的东西也都空掉,这对于宗教家本身来讲,好像业断绝了奔头。
玄奘所服膺的是大乘有宗,与空宗表面上稍有不同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有宗承认我法两空的同时,在否认世界物质的同时,小心翼翼的保护着“真如佛性”的“有”。
因此,玄奘去印度求法,为的是要解决佛性问题,他到印度去主要是寻求学习大乘有空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论》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玄奘到了印度后到处访谒名师,对佛典和婆罗门经典都一一探索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他是一个坚定的大乘信徒,在印度求学期间所发生的故事,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在这部书中,季先生认为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制造了许多抬高大乘的神话。他在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等12个小国潜心学习佛典,于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公元644年(贞观18年),他一回到于阗,就急不可待的上表唐太宗,告诉他自己回国的消息。太宗立刻回答,“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唐太宗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西域的突厥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玄奘是深通世故,处心积虑显扬佛法的和尚,他始终相信“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两人一拍即合。
玄奘回国后做了些什么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春正月,玄奘回到长安,受到盛大的欢迎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他带回来大乘经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等658部佛教经典,此外,还有许多佛像,都安置在弘福寺内。同年二月,玄奘谒见唐太宗。寒暄以后,太宗首先问的是西域的物产、风俗。玄奘对答如流。太宗大悦,立刻劝他著书,又劝其归俗,玄奘不肯。从此以后,玄奘主要精力有用在写书、译经上。
季先生讲,玄奘的政治嗅觉是很灵敏,他完全了解太宗的打算,公元646年(贞观12年),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把《大唐西域记》写完上进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写完后,他就专心译经,他的工作热情,高到惊人的程度。“专精夙夜,不堕寸阴”。但是他没有忘记政治活动,他经常还追随太宗左右。他译了经,一定要请太宗作序。一次不允,再次请求,绝不怕碰钉子。他在印度时,戒日王问什么《亲王破阵乐》,这可能是事实,但季先生怀疑这也是编造的。太宗崩世以后,他同高宗关系处理的也很好。玄奘对这位新皇帝也是如法炮制,连皇帝妃子怀孕生儿子这种最俗的事情,这位高僧也不忘记上表祝贺。自高宗即位后,玄奘就回到慈恩寺。从此以后,专心翻译。每天夜以继日,勤奋不辍。直至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慈恩寺。
季先生对玄奘大师这样评价的:
1、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由于他的关系,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得到一定的发展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2、玄奘一方面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3、季先生借用鲁迅的一句话,说他是“舍身求法的人”,说有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是“中国的脊梁”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笔者认为,季先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给玄奘大师这样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和龙道教符咒佛教法事。笔者个人认为,玄奘大师与许多大师一样,对入世与出世的关系把握的非常到位。一个不懂得入世的人是不会成就大师的,佛祖懂得在入世中变通,玄奘同样也懂得,不仅他们二位懂的,中国的贤者们也同样懂得,比如孔夫子,比如王阳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季先生评价玄奘的“歌功颂德”之事,其实是季先生那个年代旧有的思想,在八十年代初期,他还是不敢放开的去讲的。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479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