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门将女]笔记上传四--壮族文字: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一、语音
1.声母一般在30个左右,符合声母少,腭化、唇化声母较多,分清浊音这是其主要特点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2.韵母一般在80个左右,包括单原音韵母、二合元音韵母及元音加辅音韵尾,共108个,即单韵母6个,复合韵母12个,鼻音尾韵母30个,塞声韵高声组30个,低声组30个,韵母普遍分长短是其一大特色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二、文字
1.古壮字属于方块字系统,是汉字文化圈的产物,它仿汉字构造法形成一套有规律的较为系统的造字造词方案,以使读音有章可循结构相对稳定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只要有自创象形字、借汉字和借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另造。借汉字分以下几种:①借音形义,其音已纳入壮语语音系统,不是原字的音;②借形义而念壮音;③借音表义,音为近音;④借形另赋音义。另造字是古壮字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壮字,分8种情形:简化另造、外义内音、外音内义、上音下义、上义下音、前义后音、前音后义、加减取义,以壮音表之。
2.壮语的词类齐全,构词法除合成词中修饰式外与汉语基本相同,壮语修饰式中的中心词为体词性词素为中心时修饰词素位于中心词后,比如“白云”,壮语作“云白”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由于长期与汉族往来,借词数量很大,有新老借词之分。
3.句法与汉语相似,主谓宾主要成分顺序与汉语相同,但是壮语中定语在中心词后,并且补语一定在宾语之后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4.壮族文字起源很早,在商周时代就有萌芽,以下经历三个阶段,到秦统一岭南之前为第一阶段,为萌芽期,到隋末唐初为形成阶段,唐宋以降为古壮字发展古籍大量产生阶段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壮族最早文字是象形字,具体形态如何目前缺乏考古证据不得而知,现在发现最早的壮族文字是在广西钦州市大寺镇那葛村马敬坡出土的商代石磬和石锛上发现的符号,笔画简单、直线构成、运笔急就,故称刻划文字。到秦统一岭南后,由于书同文,打断了刻划文字的继续发展,掌握汉字的壮族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用汉字来改造壮字,,前后历经约800年,到唐初正式形成,以唐永淳元年(682年)刻于上林的石碑《六合坚固大宅颂》为标志,至此,古壮字在民间逐步完善并投入使用。
三、文献
㈠分类
1.碑碣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根据文字使用方式的不同分汉字、古壮字、汉字加古壮字三种,汉壮文字夹杂使用是壮族地区一大特色
2.乡规民约及讼牒
3.信函
4.谱牒
5.民歌
6.长诗
7.壮剧剧本
8.说唱本
9.经书
10医药
㈡形成
唐宋时期,古壮字系统刚刚形成,主要用于讼牒、碑碣、契约、信函、记事及民歌创作诸方面,但是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至南宋,时任广南西路经略史的名臣范成大以他之高位竟然对壮字书写的讼牒“习见之”,可见使用频率之高,也说明古壮字系统已基本完善,能够较好表达关系重大的讼牒内容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明清时期,道教及小乘佛教传入桂西壮族地区,而原有的原始宗教巫觋活动也有所发展,古壮字宗教经典大量产生,用壮族勒脚歌、排歌等形式传播教义,使民间文学成为其宗旨载体,典籍大量产生。民间则在民歌散歌手抄本激发下,民间诗人创作了大量成诗成为壮语古籍主体和最有价值部分,同时傩逐步演化成戏剧,产生了师公戏、北路壮剧、南路壮剧等7种,师公调、末伦、比余、天、壮采茶等多种说唱,遗留下大量珍贵的古籍。
㈢重点文献
●《布洛陀经诗》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这部创世史诗产生一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历经长时间加工锤炼成为巫教重要的经典,包括2篇《序歌》和7篇经诗。《序歌》㈠200行,为巫师开篇请姆六甲及布洛陀神;《序歌》㈡120行,为师公请祖神姆六甲和布洛陀到法坛中央就位;第一篇《造天地》297行,叙述布洛陀率众神开天辟地,保留了先民的宇宙观;第二篇《造人》,属于洪水神话120行,第三篇《造万物》1602行,神话地反映先民进行水稻种植家禽饲养等的过程;第四篇《造土官皇帝》90行,反映氏族制度瓦解和阶级分化;第五篇《造文字历书》133行,这是文明的开端;第六篇《伦理道德》2903行,反映私有财产产生后壮族早期社会冲突,对研究壮族古代史极有价值;第七篇《祈祷还愿》399行,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迷惑及征服自然的企望。1991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每行经诗包括古壮字原文、壮文转写、国际音标、汉文对译,汉译文五个部分,且适当加注,是第一部保存原文并有完整译注的古壮字古籍。
●《摩兵布洛陀》是红水河中游壮族巫教摩兵派的经诗,由创世史诗加工而来,全诗482行,五言排歌体,腰脚韵,共6部分,讲述祖神布洛陀创世经过,体现了壮族远古祖先的宇宙观,表达人累力图掌握自己命运的进取精神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粤风》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清代广西民歌集,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辑解民歌的最高成就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辑者李调元为乾隆28年进士,在任广东学政期间辑成此书,其中属于壮族民歌的有俍人对唱22首,俍人扇歌6首,俍人担歌1首,壮歌8首全部是情歌,全部为古壮字,辑者作了辑解大部分准确。
●《莫一大王》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师公戏剧本,根据英雄史诗改编而成,叙述南丹莫一自幼失恃,为人家放牛备受欺凌,十多岁上在潭底见一神牛,获赠宝珠遂生神力,可以辟浪腾空,其时皇帝无道,剥壮人皮盖宫殿,搬山围城造反,皇帝发兵围剿,屡战屡败,却求得天神趁莫一不备砍下他的头颅,他捧头不倒大笑三声,吓退官兵,嘱咐妻子在他死后将他头放入金坛才倒地,金坛中变化出慢天马蜂把官兵赶出壮乡直追到京城蛰得皇帝头肿如坛报了血仇。这出剧是民族反抗精神的颂歌,莫一被桂西壮人尊为祖先,立有神庙,佛龛上也写有他的神位。
㈣质料与版式
古壮字文献主要用石碑、木片、纱纸保存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石碑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永久性的墓碑、乡约碑等,用青石板加工成扁平的长方形板块,高约1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左右,然后由石匠依笔画镌刻,或者刻于光滑山崖岩洞壁上。
●担歌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刻在扁担上的情歌,这种扁担已经不再作为劳动工具使用,它加工得特别光洁,两头绘上花鸟,两头之间以彩笔划成若干个依次排列的方框,称方齘,边缘用锯齿形、直线、曲线等作艺术装饰,框内书写镌刻百十首民歌,再涂以桐油,通常用作定情信物、聘礼,非常贵重。
●纱纸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取材于纱皮树的树皮,是以名之。将纱皮树在火上轻烤剥下树皮,刮去表皮,将其下乳白色的部分用石灰沤烂,锤打成浆,1米长20厘米宽的网罗从浆水中一过,均匀铺上一层纸浆,干燥后即为纱纸,纸质洁白柔韧,防湿不变形,存放几百年而不至粉化。
㈤书写工具
㈥收藏与传播
1.摩崖石刻选在有遮簷的岩壁上或者干燥的岩洞内;石碑建亭遮雨;木片涂桐油后存于干栏二、三层干燥处;纱纸抄本封面常用涂以桐油,多存于樟木箱中,更有放上灵香草的,也有秘藏于陶罐中,以蜡封口,甚至埋于床下,轻易不示人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2.传播的主要方式为传唱、传抄和传授金坛道教符咒佛教法事。歌师、歌王在歌圩、歌台、节庆或宗教议事上,唱诵对应的歌本,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桂中、桂北地区有风俗,帽创作一部长诗必抄写一份供在刘三姐庙的神台上或塑像前,使抄本得以流传。传授方式多样,在师公、道公活动中,有一项收徒法事,师傅收徒后用三年时间传授经诗;歌王则设教馆,从传授古壮字入手,教授民歌格式、创作方法,讲授历史、风俗人情等。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48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