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文物三景”:丰城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一、 塔
贞丰最出名的塔是“文笔塔”,多年来,贞丰人都习惯把它与城内鱼塘坎上的“文昌阁”相提并论,将二者附会成“文笔高中”的寓意丰城道教符咒佛教法事。历史上贞丰人读书发迹的就不多,科举时代且不要说“殿试三元”,恐怕连进士前十名的也很少,解放前别说是大学,连高中都办不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读高中还要到兴仁去读,所以希望“文笔高中”,出个把状元举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许也真是这“文笔塔”的“文运”使然,七七年恢复高考以来,贞丰籍的考生也果然陆陆续续的考取了几个北大清华的,甚而有两三个还留了洋,出了几位博士和博士后,也算是为贞丰人争了不少光。但附会毕竟是附会,据一位老贞丰人告诉我,其实文笔塔是一座“风水塔”。它与塔山对面东山丫口的另一处“风水穴”遥相呼应,那处“风水穴”叫“美女晒秋”,这塔就叫“文笔挺秀”,是老祖先们搞“图腾”崇拜,希望子孙繁衍延续,人族壮大才立的;我是很相信这种说法的。印度、尼泊尔等佛教国家往往也建有不少的佛塔,除供僧侣佛众朝觐膜拜,也供善男信女祈谓祈嗣;所以,这文笔塔的原始意义撇开后来附加的人文意义,我想,它与古佛塔的作用也应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二、 阁
贞丰著名的阁是“文昌阁”,它早被列为县级文物被好好地保护了起来,至今还依稀可辨认出这阁原先的构架,多少还可给人留下一点“文昌帝君”当年烟火鼎盛、风光无限情景的遐想丰城道教符咒佛教法事。这“文昌帝君”专司人间功名禄位,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神仙,中国道教的总头子,为世人所敬仰,现今农村多数人家的“香火”上还赫然挂着“文昌梓潼帝君”的神牌,时时受人奉祀,可见神威不比一般。中国道教素以“国教”自居,脾睨一切,看不得其他教派的侵入,尤其对佛教的侵入深恶痛绝,唐代韩愈那篇《谏迎佛骨表》的文章就完全表现出了一种尊儒尊道、排佛反佛的矜持和自大。由于这历史的原因,所以,在贞丰城内,只有供奉孔老夫子的“文庙”敢与“文昌阁”隔街相邻并肩共处,其他神教尤其是佛教统统都被赶下乡去了,这就是城里之所以没有佛教寺庙的根始原因。我就曾纳闷过,例如成都的道教圣地“青羊观”就座落于繁华的市中心,而佛教寺庙则何以都建在峨眉山上?从“青羊观”和“文昌阁”即可看出这一段历史纠葛的端倪。
三、 寺
贞丰的佛刹寺庙如前所言,都是建在农村的,可见佛教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费了何等的周折和经历了何等的艰辛;不过也是“坏事变好事”,佛教到了农村,居然发展壮大得如雨后春笋,野草燎原丰城道教符咒佛教法事。遍布贞丰境内的佛刹寺庙竟有数十处之多,除农场牛场有蟠龙寺、船山寺、川祖庙、寿福寺、回心寺外,连边僻之地北盘江畔李晓炎的故乡平街乡旮旮头也建有一座“水口寺”。这些寺庙过去都曾有过不少的和尚尼姑居住,这些僧尼每日的功课就是一人手中一个木鱼,跟着师傅言传口教念经念佛。这些和尚尼姑修持的是佛教,但奇怪的始,有时却念《素经》、《女儿经》、《道德经》,这其中究竟是道教同化了佛教还是佛教渗进了道教这有待研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佛教为了在中国本土上站住脚,不得不接受中国传统道教的改造从而加进一些道教的内容;这从另一个奇特的宗教现象也可得到明显的证实:在贞丰(乃至黔西南)境内,至今还活跃着一支“道士先生”队伍,他们名曰“道士先生”,却又主要做的是佛教的法事,既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也供奉玉皇大帝、三清至尊;无论城乡、举凡老人过世,都少不得要恭请这支队伍来为老人“做醮超度”,他们不可或缺地活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成为民间宗教活动唯一的组织者和践行者,这一奇特的宗教现象不能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贞丰的这些文物景观牵涉到的种种宗教现象是否可以说明一点什么呢?任何看似简单平凡的文物,应该都可以开掘出一定的史学或美学意义及其价值,我虽不是专家,但我相信,我这篇文章对那些对此有研究兴趣的学者专家而言,一定可以成为一块引玉之砖的丰城道教符咒佛教法事。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484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