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唐诗人之王播(系列连载之二):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僧人也势眼 冰火两重天
——走近大唐诗人之王播
王播,字明扬或明歇,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根据《旧唐书·王播传》记载:王播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王璡,曾任嘉州司马;爷爷王升,曾任咸阳令;父亲王恕,曾任扬州仓曹参军,全家遂迁居扬州。
王播幼年时,父亲不幸病故,从此家道中落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少年时代的王播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在唐代,寒门学士寄宿于寺院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由于父亡家境贫寒,少年王播也曾经寄宿在扬州木兰院里。为了早日获取功名,王播跟着木兰院的和尚们吃斋饭,日夜苦读,立志一举成名。可是,时间一长,和尚们对这个“吃蹭饭”的青年人越来越瞧不起,经常给他冷脸看。不过,王播对这群“势利眼”和尚不予计较,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当年,大诗人李绅也是因为家境贫寒,寄宿在寺院里,屡屡遭受为寺院里和尚的欺辱,后来以至于被恶僧殴打,李绅对此恨憾终生。李绅后来当官后,只要遇到有和尚犯法的,无论罪行大小,必将处以严刑,蓄意报复。可见,佛教上说的善恶自有因果回报,丝毫不差。不过,大多数和尚遇到落魄的寒士,本应该牢记佛祖的教诲,以慈悲为怀,广结善缘,救世济贫,普度众生。可是,他们偏偏“狗眼看人低”,势利之心未灭,早把佛祖的教诲忘到九霄云外。难怪千百年来,亿万僧众念了一辈子经,竟然无一人成佛!
后来,木兰院的这群和尚想出了一个羞辱王播的办法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原来寺院里吃饭前都有撞钟,就像现在部队里开饭前都要吹哨子一样。为了羞辱王播,和尚们私下里悄悄约定:从今后,吃饭前不撞钟,等到吃完饭再撞钟,故意不让王播吃到饭。
有一天,王播在寺院里读书,一直读到了中午时分,也没有听到开饭的钟声,他还以为今天寺院里有什么重大活动,推迟吃饭了宣城道观寺庙寺院。等到日已偏西,王播还是听不到开饭的钟声,他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了,就独自去寺院的饭堂看看。可是,当他赶到饭堂时,发现锅碗瓢盆早已刷得干干净净,连一点残羹剩饭都没有。火头僧看到王播失魂落魄的样子,一边得意洋洋,一边嘲弄地对王播说:“大才子,你还不知道吧?从现在起,寺院里的规矩改了。吃饭前不撞钟啦,吃饭后再撞钟!”王播受到如此羞辱,羞愧和愤怒顿时而生。怎奈世间炎凉,人情冷暖!自己空有满腹才华,竟然落得连几个臭和尚都看不起的地步。王播一怒之下,怀恨离开了让他既羞辱又伤心的木兰院。
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1年,32岁得诗人王播经过发奋苦学,终于一举考中进土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同年,他又应制举贤良方正科,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吏部的考试,被授予周至县尉,从此步官场。他几经宦海沉浮,先后任周至县尉、监察御史、三原县令、驾部员外郎、工部郎中、知御史杂事、刑部侍郎、礼部尚书、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王播居官10年,曾两度出任宰相之职。三十年后,王播被罢免宰相之职,调任淮南节度使。他以淮南第一行政长官的身份,视察他属下的扬州市,重游他三十年前寄宿过的木兰寺。
今日的王播已经今非昔比,他官声显赫,威风八面,与三十年前一介寒儒、寄宿寺院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木兰院的和尚们听说现今来寺院视察的淮南节度使,正是三十年前被他们羞辱过的青年诗人王播,更是诚惶诚恐,惶惶不可终日,都后悔自己没有长前后眼。为了讨好王播,消除多年的积怨。寺院的主持带领全院和尚,把王播以前住过的房子又重新装修了一番,并把王播当年在墙壁上题写的诗,用碧纱笼罩起来,加以保护。总之,把当年这一间破旧的僧舍,搞得如同现在领导人的故居一般。
当王播走进当年自己曾经住过的寒舍,看到这一切时,又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年因“饭后钟”受辱的往事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世事沧桑,人间冷暖,不由得令他感慨万分。于是他触景伤情,又在墙壁上写下了《题木兰院》诗两首:
其一: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其二: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僧人饭后钟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三十年前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根据《新、旧唐书》记载:王播在为官初期,不忘自己出身寒门,心系百姓,任职期间,剖讼断狱,明察秋毫,深得上司赏识和百姓爱戴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身为监察御史时,更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曾冒着丢官的危险弹劾贪官污吏。唐顺宗时,王播为驾部员外郎,他执法严明,严惩不法之徒,政绩突出。再后来,他在任工部郎中、知御史杂事、长安县令、刑部侍郎、礼部尚书、盐铁转运使等职时,也是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得同僚称赞和朝廷的表彰。可惜,后来他并没有能够做到善始善终。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王播受到当时的宰相皇甫缚的排挤,被贬官外地。经过这次打击,他竟然一改常态,彻底抛弃了几十年的为官品德,也学会了巴结权贵,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能。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的十年间,王播凭借盘剥百姓,收赂,行贿皇上和宦官,而两度取得宰相之位。
王播在淮南节度使时,当时淮南地区正遭受特大早灾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不仅不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且变本加厉地对老百姓敲诈盘剥,以至于搞得民怨沸腾。唐敬宗时,宦官王守澄专权,王播投其所好,广求珍玩异宝贿赂王守澄。同时,他还巧设名目每月向唐敬宗进奉,每年达百万余缗之巨。唐文宗继位以后,王播从淮南向唐文宗一次就进献玉带十三条,进大小银器皿三千四百个,绫绢二十万匹。王播正是用这些都是民脂民膏,老百姓的血汗钱,终于为自己买得了宰相之位。王播本来出身寒门,早年最痛恨势利小人。可惜,后来他自己却变成了随波逐流、攀附权贵,成了最大的势利小人。王播晚年的劣行,也当然受到当时正直的士大夫所唾弃,被认为是“奸邪进取”、“不存士行”。
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王播病死,享年72岁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才华光耀晚唐 风流名传千古
——走近大唐诗人之“风流才子”杜牧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风流才子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作,比比皆是。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等等,都是千古佳句。
杜牧,字牧之,公元803年出生,大唐首都长安人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杜牧是豪门望族,世家公子,高干子弟,他的爷爷杜佑声名显赫曾经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有一本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的书叫《通典》,就是杜牧的爷爷杜佑所写。
据《唐才子传》中记载:杜牧是个容姿貌美的帅哥,多才多艺,爱好歌舞,个性张扬,风流倜傥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少年的杜牧就懂得刻苦学习,而且博学敏思,才华超众。23岁就写出了传世名篇《阿房宫赋》。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因为杜牧出身名门,又是名相杜佑的孙子,再加上本人才华出众,所以当时就有二十多位朝廷官员帮杜牧推荐。尤其是太常博士吴武陵,随身携带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直接找到崔郾,拿出杜牧的文章给崔郾看。当崔郾看到杜牧所作的《阿房宫赋》,写得是词采警拔,立意高远,文笔精华,穿玉连珠。崔郾看后是连连叫好,爱不释手。吴武陵也不客气,直言不讳地说:“这个杜牧正巧要参加这次考试,请你给他安排个第一名。”当时头名状元的人选早已内定,崔郾说不行;吴武陵又问录取第二名如何?崔郾还是摇头;一直问到第五名,崔郾仍不答应,吴武陵勃然大怒地说:“不行就拉倒,把文章还给我。”崔郾舍不得放弃《阿房宫赋》,连忙说:“那就照您说的,入取为第五名吧!”吴武陵走后,有人向他说杜牧举止轻浮,行为放浪,不宜入取。崔郾却说:“我已经答应吴先生了。杜牧就算是个杀猪买酒的,也不能更改!”考试结束,杜牧果然中了第五名进士。对这个名次,杜牧也很满意。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后,感到无限荣光,还写了一首诗:“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唐朝大和二年的春天,注定是属于杜牧的春天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正月参加洛阳进士考试,二月份以第五名的成绩进士及第,接着在三月份又参加“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以第四等及第,被授官为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按照大唐惯例,新科进士有两项重要活动,一个是雁塔题名;一个是到曲江宴饮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当时的唐朝是追捧才子的时代,每逢新科进士到曲江宴饮,曲江便成了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围观的人通常是摩肩接踵,大家争先恐后一睹新科进士的风采。这时的杜牧,更是光彩照人,满面生辉,意气风发。他来到曲江寺院时,碰见一位打坐的和尚,于是便和和尚攀谈起来。和尚问起杜牧名子,杜牧十分得意地报上了大名,心想自己的名字早已名满京城,肯定会让和尚大吃一惊的。谁知这位和尚听了杜牧的名字,面色毫无反应。反而说了句:“没有听说过。”这让杜牧很失落,也很是惆怅。于是当场赋诗一首:“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进士及第后只干了八个月的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他就离开了长安,奔赴地方做幕僚,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当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特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传师、沈述师兄弟俩与杜牧的关系都很好。杜牧曾经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的邀请,为沈述师撰写的《李贺集》写序。杜牧也经常到沈述师的家里玩,听歌赏舞,喝酒谈诗。当时,杜牧看上了沈述师家中的一个叫张好好的歌妓,可惜沈述师也对这个歌妓情有独钟,于是将张好好纳为小妾,使杜牧白白单相思了一场。几年后,杜牧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洛阳,在大街上靠卖酒为生。沧海桑田的变化,令杜牧感慨万分,于是他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据说,由于这首诗是杜牧真情流露,文笔清秀,书法飘逸,因此还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如今,这幅弥足珍贵的杜牧真迹《张好好诗卷》,就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诗卷上还有宋徽宗、年羹尧、乾隆等一大批名人的鉴定印章。辛亥革命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他临走随身携带的珍宝中就有这幅杜牧真迹《张好好诗卷》。这幅杜牧真迹后被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所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又把它捐赠给国家,从此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才有幸令我们这些后人今天能够一睹杜牧书法之神采。
杜牧在沈传师宣城幕府做幕僚时,他听说湖州不但物产丰饶,而且出美女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当时的湖州刺史崔君素也是杜牧的朋友,于是他就赶到湖州去玩。知道他的来意,就将湖州登记在籍的名妓全部召来,让杜牧挑选满意的女子。可是杜牧看了又看,没有一个喜欢的。很遗憾地说:“美是很美,但没有一个是尽善尽美的。”他对刺史崔君素说:“你能不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比赛,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寻找,看能不能找到中意的人。” 湖州刺史于是按照杜牧的意思,举行了一次竞渡比赛。那天,前来围观的人山人海好像赶会一般。杜牧就这样在人群中挑了一天,还是没有找到一个中意的。直到傍晚十分,杜牧突然在人群中看到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大约十几岁的女孩走过来。杜牧上前看了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女子等于虚有其人啊!”于是就派人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说要娶这个小女孩。这对母女听了杜牧的话很是害怕。杜牧连忙说:“我不是现在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个迎娶的日期而已。”老妇人问道:“将来若是你违约失信,该怎么办?”杜牧说:“以十年为期,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可以嫁给别人。”女孩的母亲也同意了。杜牧还写了盟约,又给了她很多贵重的聘礼。
从此分别以后,杜牧一直都没有忘记湖州,没有忘记想湖州这位小女孩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还是没有能够到湖州任刺史。后来,等到他的好友周墀当上了宰相,杜牧于是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四十一岁的杜牧,终于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和当年那对母女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也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到了湖州,派人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还带来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她:“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后来为什么要违约呢?”老妇人回答说:“这怎么能够怪我呢?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十年过去了,你没有来,我才把女儿嫁出去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无话可说。又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面对如此的伤心事,杜牧惆怅良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七绝《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纤掌中轻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杜牧著名的《遣怀》诗,杜牧也自称是自己扬州十年的生活写照。据《杜牧别传》记载:杜牧在扬州时,由于他远大的理想抱负一时难以实现,于是便纵情于声色之中,
大和七年,杜牧南下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任掌书记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唐代的扬州城,不仅富甲天下,而且美女如云,更是风流才子杜牧梦寐以求的地方。他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就是在扬州写的赠予青楼歌妓的。据《太平广记》和《杜牧别传》记载:杜牧在扬州每天晚上都出入青楼妓院,竟然达到“无虚夕”的地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与杜牧家也是世交,自然对杜牧无比关心,他也知道年轻的杜牧好这一口,于是每天晚上就暗中派叫军士保护杜牧的人身安全,杜牧夜夜眠花宿柳,醉卧青楼,对此全然不知。
直到杜牧调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时,牛僧孺在送别他的宴会上劝他说:“你还年轻,前途远大,要多注意身体,今后少去那些地方宣城道观寺庙寺院。”还说他要送杜牧一件礼物,于是让人抬来一个大木箱子。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派兵的兵符。上面大都记载:“某晚,杜书记宿某家,无恙”、“某夜,杜书记宴某家,无恙”等等。面对牛僧孺多年的如此关心呵护,当时就令杜牧感激涕零。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开放的时代,所以大唐才子们弄点花边新闻、整点风流韵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不用说像杜牧这样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人物了。后来,杜牧回忆起自己在扬州的生活,写下了《遣怀》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也正是他在扬州生活的真实写照,杜牧也因此落了个“风流才子”的美名。
后来,杜牧分司东都洛阳任侍御史,这是个检查官场风纪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当时司徒李愿退职后就居住在洛阳,这个司徒李愿也是风流的“花老头”,在自己家中蓄养了很多歌妓。有一天,司徒李愿在家里请客,因为杜牧是监察御史,所以不敢相邀。杜牧听到这消息后,早就想看看他家的名妓,于是就写了 给李愿,希望能够被邀请。李愿没办法,只好下帖邀请杜牧。酒会上,李愿让一百多个歌妓前来助兴,个个都是绝等美色。杜牧更是开怀畅饮,谈笑自若,逐一欣赏这些美色。酒过三巡,他突然站起来指着一群歌妓问到:“听说有一个叫紫云的姑娘,是哪一个啊?”李愿于是就指给他看。杜牧仔细地看了看说:“果然名不虚传,你应该把她送给我。”如此狂言无礼的话,竟然出之一个监察御史之口,大家都感到十分惊讶,两排歌妓也一起后头看着杜牧掩面偷笑。杜牧当时感到自己有点失态,为了打破尴尬的场面,于是当场赋诗一首:“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粉一时回。”你看,风流才子就是风流才子!
晚年的杜牧迁任中书舍人,重病缠身,居住在长安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当时感到来日无多的杜牧,还给自己写了《墓志铭》。从他自己写的墓志铭里,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杜牧有四子一女。正妻为他生有二子,分别是长子杜曹师,当年十六岁;次子杜祝,当年才十二岁。侍妾为生有二男一女分别为杜兰、杜兴、杜真,三人都尚且年幼,还不满十岁。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冬,一代才子杜牧终于走完了他那“旷达疏狂、诗酒风流”的一生,病逝于长安,终年五十岁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走近大唐诗人之“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出生,山西太原人。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气凛然,尤其是将唐诗七绝推向高峰,故后人称之为“七绝圣手”,又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美誉。今存其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早年生活在京兆长安,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宣城道观寺庙寺院。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王昌龄的成长和生活无不充满了艰辛,他一边耕种农田,一边读书。长大后又多方奔走以求仕途,也曾多次以诗文干谒高官名士,也曾远去边塞求取军,但是都未成功。不过,远去边塞的这段经历,却成就了王昌龄“边塞诗人”的美名。像他的边塞诗代表作《出塞》和《从军行》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歌《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整首诗28字间,大气磅礴,时间跨越千古,疆域从横万里,表现了守边将士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抒发了慷慨激昂,御敌侮寇的爱国思想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因此,这首诗也被后人称之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以善于选拔人才著称的严挺之主持本年进士考试,三十岁的王昌龄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从此踏上了坎坷的仕途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校书郎在唐代百官中是最小的从九品官职,比芝麻官还小,小到不能在小了,好像孙悟空的“弼马温”,是负责管理皇家典籍的图书馆管理员。名满天下的大才子诗人居其下僚,也是人生无奈。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再次经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因其才华超绝群伦,于是终于提升一职,改任为八品的汜水县县尉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可是,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王昌龄连这样八品小官的位子也坐不稳,根据新、旧《唐书》记载:王昌龄终因“不护细行”,接二连三地被贬,四十一岁被贬岭南,四十三岁被贬江宁秤,五十一岁又贬龙标尉。什么是“不护细行”?就是平时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就是王昌龄一再受到贬斥的具体原因。说到底就是,你王昌龄不要才高气傲,大家看你就是不顺眼。
清朝诗人赵冀有诗云:“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仔细想想,的确令人深思。千百年来,那些流传于世的名篇佳作的诗人作家,大都要么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要么经历人世沧桑的坎坷磨难,要么经历亲人的生离死别,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不朽之作,伟大的文学作品,更像作者的一部磨难史和血泪史。不过,从王昌龄身上我们更能看出的是:“仕途不幸诗文幸,历尽坎坷句乃工。”
王昌龄因为诗名远播,因此与当时很多名人交游广泛,交谊深厚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像李白、孟浩然、高适、辛渐、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与他有交往。诗歌,诗歌,唐代的诗,就等于现在的歌曲,也是能唱的。唐代著名诗人的名篇佳句,与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在社会广为传唱。据《集异记》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有一次,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在长安闲居时。在一个下雪天,三人一块到酒楼渴酒。当时酒楼里有梨园班子在演唱,演唱到高潮时,出来四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开始唱歌。三个人边喝酒边在旁边观看,高适突然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从来没有分出高低来。今天我们打个赌,看这四个姑娘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赢。”三人纷纷表示赞同。第一个姑娘出场就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是我的。”第二个姑娘接着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高兴地说道:“这是我的绝句。”第三个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十分得意地说道:“又是我的。”王之涣这下真急了,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姑娘不怎么样,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他指着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美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不一会儿,那个姑娘果然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三人一听,哈哈大笑。伶官过来一问,才知道他们就是这些诗的作者,于是纷纷给他们敬酒,三人尽兴而归。
天宝七年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公元748年,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尉,诗仙李白听到次事后,对他十分同情与怀念,为了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李白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王昌龄在中进士前曾与孟浩然交游多年,友情非常深厚,二人数年同用一个笔砚宣城道观寺庙寺院。王昌龄被贬岭南路经襄阳时,专门去看望了病中的孟浩然,孟浩然也写下了《送王昌龄之岭南》诗,在诗中把王昌龄比作被贬长沙贾谊。诗中说:
“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稠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之情。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又途径襄阳去看望孟浩然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当时孟浩然背上正生疽病,已经快痊愈了。按医生嘱咐,不能是忌食鱼虾等物的,更不能饮酒。可是好朋王昌龄自远方来,焉能无酒。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喝上再说。于是两人激情蒸腾,饮酒吟诗,谈天说地,好不快活。结果,孟浩然因为食鲜和饮酒,引起疽病复发,不治身亡。这让王昌龄始料不及,惋惜了再三,也内疚了半生。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肃宗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大赦天下宣城道观寺庙寺院。王昌龄从龙标回归洛阳,路经安徽毫州时,因得罪当地的刺史闾丘晓,竞被忌贤妒能的闾丘晓所杀害。没有想到,才华横溢,坎坷一生的“七绝圣手”王昌龄竟然这样死于非命,实在令人痛惜!
王昌龄被害死后不久,叛军围困睢阳(今河南商丘),却遇到了张巡的殊死抵抗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形下,以不到万人的兵力,抵挡住十几倍的叛军于城下数月之久。城内粮草断绝,守城军士就抓老鼠捉麻雀充饥,当一切可吃之物都吃完后,他们只得吃阵亡者和饿死者的尸体,当尸体吃完后,张巡竟然命令士兵屠杀老弱病残的百姓而食。更有甚者,张巡也把自己的妻子杀了充作军粮。据史书记载当时睢阳城内被吃掉的人有三万之多。
当时的河南节度使张镐,急令离睢阳城最近的毫州刺史闾丘晓支援睢阳,张镐自己也火速带兵北上睢阳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怎奈闾丘晓贪生怕死,迟迟不敢援救张巡,等到张镐带兵赶到,睢阳已经被叛军攻陷。张镐十分恼怒,以贻误战机的罪名处斩闾丘晓。临刑前,闾丘晓求饶说:“有老母,无人供养,请求饶他一命。”张镐怒目反问到:“王昌龄的老母又有谁来供养啊?”闾丘晓无言以对,被张镐处斩了。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打内心感谢张镐,就是因为他为王昌龄鸣冤伸屈,报仇雪恨的。
才高命短 苦难一生
——走近大唐诗人之“诗鬼”李贺
中晚唐著名诗人李贺是大唐较为短命的诗人之一,穷困潦倒,体弱多病,短短的一生只活了27岁,他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匆匆划过大唐的夜空……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李贺,字长吉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因为李贺祖籍陇西,所以李贺自称为“陇西长吉”。后来又因为他出生并居住在河南洛阳昌谷,所以后世又因此称他为李昌谷。据历史考证,李贺的远祖郑王李亮,是北周唐国公李虎第八个儿子,也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所以,李贺也是唐室宗亲,不过这个宗亲实在是太远了点。到了李贺这里已经是“200年前是一家”的事情了,所以他家与当今皇帝的血缘关系了,早就远到八辈子开外啦!这个皇帝的远亲。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与“诗圣”杜甫是表兄弟,曾经任过七品的陕县令,但是不久就病死了。李贺的母亲郑氏共生有一女二子。到了李贺时代,家道早已中落,贫困潦倒。李贺的姐姐出嫁后,家境更加贫寒,为了填饱肚子,李贺兄弟二人不得不外出谋生。李贺在诗中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贺家当时住在一个山坡上,只有可怜的一亩嵩硗田,雨夜还有小吏上门催租,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
纵观李贺的诗句,不但具有奇丽的色彩,而且还表现出奇诡的幻想,他为唐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流派,是唐诗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李贺诗歌中奇特名句不少,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名篇佳句就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等,千百年来广泛被后人吟咏。有的名句被后人反复借用,而模仿和克隆李贺诗意写诗更是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当代大文豪鲁迅先生。鲁迅于1931年3月5日写赠给日本友人松元三郎的《湘灵歌》:“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装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琴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毛泽东 就曾经在该诗末句旁边批注:“从李长吉来。”毛泽东 生前非常钟爱李贺的诗,他老人家藏有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今李贺流传于世的诗不过220多首,被毛泽东 圈画过和批注过的就有83首,有的诗他还甚至圈画过四五次,可见毛泽东 对李贺诗的喜爱。毛 还将李贺诗中的名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之中,有的佳句毛 竟然一字不改地引用。像: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雄鸡一唱天下白”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都是一字不差的引用李贺的诗句。当然,“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也曾被大文豪欧阳询借用过。
据《唐才子传》记载:李贺是天生的小神童,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因而名动京城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新唐书》里说,当时的大诗人韩愈和皇甫湜听到神童李贺的事情后,两人都很惊奇,开始还不大相信,尤其是韩愈诧异地说:“古时候有这样的神童也就罢了,今天居然也有这样的奇人?”说完后,于是二人便坐着高轩马车一起到李贺家探个究竟。二人到了李贺家,把高轩马车停在门口,进门一看,发现李贺果然就是小孩子一个。为验证李贺到底有多少真才实学,二人遂即以门外的马车为题让李贺写首诗。那知李贺不惊不慌,然后欣然挥笔写了一首《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庞眉书客感秋蓬宣城道观寺庙寺院,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亲眼目睹了一个七岁孩童如此才气,不但文笔老到,而且学识渊博,自信从容,让韩愈折服不已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惊喜万分地对李贺夸赞到:“天才!神童!果然名不虚传!”
李贺18岁时,本来早就想参加科考登第,振兴自己的家庭,可是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李晋肃病故了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按照当时的风俗,李贺只能在家服了三年的丧服。直到元和五年,韩愈在河南府参与组织府试,他想起了当年的神童李贺,就写信给李贺,劝李贺考取功名。这年冬天,21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的河南府试,并顺利通过,于是年底赴长安参加进士科举。路经洛阳时,又以诗文拜谒大文豪韩愈。当时韩愈任国子监博士,早已经是文满天下响当当的名人了。据说,有一天晚上,韩愈已经是非常疲倦,正准备上床睡觉,连衣带都解开了,突然看道李贺送来的诗篇,当他读到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诗句时,被李贺“气势磅礴,文辞优美”的诗句所感染,困意顿时全消。韩愈又急忙系上已经解开的衣带,让人把李贺请来,一起谈论诗文。
后来,有人嫉妒李贺的才华,说李贺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所以李贺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为此,韩愈虽然也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但是人言可畏,李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此事他终生没有去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唐朝有一种“门荫”制,按照唐律规定,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可授个九品,因为李贺的父亲曾经做过七品县令,于是在韩愈的推荐下,元和六年五月,朝廷便给了李贺一个从九品上的太常寺奉礼郎,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股级”干部,连个小官都不算,只能算个小吏。如此的小吏奉礼郎李贺共做了三年,天上神童,著名才子,因仕途失意,心中自然郁郁不平。
从此,李贺就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在京城做奉礼郎时,居住在长安的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是好朋友为,常常结伴出游。李贺外出时,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一个小奴,身上背着一个布口袋,一边走一边揣摩诗句,一旦有了灵感想到了好的诗句就立马写下来,投进布口袋里。晚上回到家里,他把布口袋里的诗句倒出来,一个一个进行整理。就这样,李贺一首首令人叫绝的好诗写出来了。他的母亲每天看到儿子背着一个布口袋回家,又写诗写到深夜,十分心疼地说:“我儿写诗,是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啊!”。的确,正是因为李贺这样呕心沥血地投入创作,所以他写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推崇赞叹的佳作。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五言绝句,多少年来就编入我们的小学课本。现在世上到底有几亿人会背诵这首诗,恐怕谁都难以统计清楚。
在小小的奉礼郎任职上迁调根本无望,李贺怀才不遇哀愤的心情日益加重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不久李贺的妻子又病死了,在多重的打击下,李贺也病倒了。元和八年春,李贺只得告病回老家昌谷休养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不甘沉沦,身体刚有好转,又动身南游,希望能够在南楚或吴越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青龙寺高僧无可和尚写了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是南游的结果,也不尽人意,他又只身返回洛阳,同年十月十四日又回到了长安。元和九年,他感到仕途无望,不顾众好友的一再挽留,毅然决定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老家昌谷隐居。
后来,李贺曾经远游太行、长平、高平、潞州等地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幕府三个年头的幕僚。元和十一年,因为当时唐王朝北方藩镇飞扬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到长安。李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强撑着病重的身躯,回到了昌谷故居。回到故居的李贺,病情日益加重,不久就病故了,终年27岁。
关于李贺之死,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天才短寿、让人聊以自慰的传说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据李商隐《李贺小传》和张读《宣室志》说:李贺临死之时,恍惚间看到一位身着绯红衣、驾赤虬车的人从天而降,手捧用篆书写成的公文,对他说:“上帝新近修成了一座白玉楼,听说你文章写得好,让我前来请你上天去写一篇《白玉楼记》。”李贺虽然病入膏肓,也知道大限将至,于是以自己的母亲年老多病无人照顾为借口,极力推辞。来使笑着说:“你就不要推辞了,天上过的是神仙日子,比你在人间受苦受难强多了,跟我走吧。”随后,人们就看到一屡青烟冉冉升起,李贺跟着绯衣天使直上云霄,消失在茫茫天空。随即,年轻的诗人李贺瞌然去世。当然,这个传说并不可信。怎奈天妒英才,后人只是在心灵上聊以自慰罢了。
李贺临死前,曾将自己诗整理为四卷,交给其友沈子明保存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李贺死后死后15年,集贤学士沈子明为李贺编撰了《李长吉歌诗》,收录李贺诗作220首,并请当时著名诗人杜牧为之作序。
吹尽狂沙始到金
——走近大唐诗人之“诗豪”刘禹锡
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代宣城道观寺庙寺院。随着开元盛世的到来,大唐诗坛更是热闹非凡,人才辈出,群星闪烁。历史总是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的命运的。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也终于由繁荣走向了衰弱。文艺的兴衰往往与社会的兴衰是紧密相连的,政坛也紧密相连着文坛。随着公元761年王维的去世,在短短的十年间,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等一大批诗坛巨星相继陨落。从此繁闹的大唐诗坛一下子安静了近二十年。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也就是在这二十年里,大唐诗坛又一批新秀相继诞生。公元768年,一代文豪韩愈出生;四年后,白居易、刘禹锡同年出生;五年后,柳宗元生;十一年后,元稹和贾岛又同年而生……。
这一代诗人的命运也必定与他们大唐王朝的命运紧紧相连宣城道观寺庙寺院。由于当时的大唐王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权力更迭频繁,政坛更是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政局下为官,其仕途前景是无法预料的,而恰恰诗人刘禹锡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刘禹锡,字梦得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生,与白居易同岁。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由此可见,他与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是同宗。不过现代人根据有关史料考证,刘禹锡的先祖原为匈奴人,他的七代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公元四九三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刘亮一家也跟着来到了洛阳,这也是刘禹锡祖籍洛阳的来历。刘禹锡的曾祖刘凯,曾任博州刺史。祖父刘金皇,先后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殿中丞、侍御史等职,死后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于天宝末年考中进土。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刘绪为躲避祸患灾难,带领全族东迁徙到浙江湖州、嘉兴。刘禹锡就出生于此地,童年也是在浙江嘉兴度过的。由于刘家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所以刘禹锡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22岁的刘禹锡与21岁的柳宗元同登进士第,同年再登博学鸿词科宣城道观寺庙寺院。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24岁的刘禹锡在长安通过了吏部铨选,被授予九品太子校书。不久,其父在江扬州病故,刘禹锡只得告假回扬州服丧三年。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服丧期满的刘禹锡,进入杜佑(诗人杜牧的爷爷)的徐泗濠节度使幕府,任掌书记。两年后,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一年后,刘禹锡升任为正八品上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等为同事。又两年后,刘禹锡在老宰相杜佑、中书令韦皋、新任宰相韦执谊等高官重臣关爱下,再加上他又与户部侍郎王叔文、右散骑常侍王伾、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四人结为朋党。真可谓,在朝廷内外风光一时,盛气凌人,以至于到了无人敢言的地步。刘禹锡的官运自然亨通,由崇陵使判官、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一路高升。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春节刚过不久,德唐宗贞于正月二十三日驾崩,唐顺宗李诵即位,改年号为永贞元年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病,不能说话,但还是立刻重用他的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为了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王叔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在“永贞革新”中,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革新派的主将,他们共谋打击宦官势力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们宣布罢黜宫市和五坊小儿,还停发了19名宦官的俸禄,任朝臣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以图逐步收夺宦官的兵权。同时,还罢免贪官京兆尹陈实的职务,免除苛捐杂税,停止财政上的“进奉”。这些进步性的改革举措,受到了宦官集团和部分地方节度使的强烈反对。据史书记载,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在改革中有点霸气狂妄和盛气凌人,因而树敌很多。令刘禹锡没有想到的是,在改革中风光了几个月,却换来了一生的厄运。
同年,八月六日,宦官集团拥立唐宪宗李纯即位宣城道观寺庙寺院。随即宦官集团和保守派开始了历史清算,短短五个月的“永贞革新”就此失败。不久,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就被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因中风病病死)。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这就是唐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第二年又追加诏令,说他们这些人扰乱朝纲,“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内”,也就是说,即使遇到朝廷大赦,他们这些人也不在赦免之列。因此,诗人刘禹锡坎坷磨难的仕途也从此开始了。也正是由于这种挫折、磨难和坎坷,才成就了诗人刘禹锡在大唐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与地位,因为他的传世名篇佳作都是在贬官生涯中写出的。乱世造英雄,磨难出佳作,历史就是如此!
刘禹锡就是刘禹锡,认死不认输,不仅有傲气,而且有傲骨宣城道观寺庙寺院。虽然被贬为朗州司马,一呆就是十年,心态一直比较好。据《旧唐书》载,“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这样的贬官生活,反而成就了刘禹锡别有天地的文学创作。朗州当地民间有巫师祭神活动,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唱词,刘禹锡就依据这些特色的唱词,创作了著名的《竹枝词》十首。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些都是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词。
元和十年,朝廷终于想到了被贬到外地十年的“八司马”,于是召他们回京,准备起用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刘禹锡回京后,闲着无事,就到玄都观里观赏挑花。面对如今的朝廷,回想自己十年的贬官生活,触景生情写了一首《游玄都观》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诗的后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意思是说,现在朝廷中这么的多大官小官,都是我刘禹锡贬出京城后才提拔起来的,你们都是我刘禹锡的晚辈。刘禹锡这首发牢骚的诗,立即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纷纷上书弹劾被召回的这些贬官们,说他们并没有改过自新,而且心怀叵测。结果,一纸命令,再次贬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跟以前相比,官职虽说升了一级,但是地方却更偏远。柳宗元跟刘禹锡本来就情同手足,看到刘禹锡被贬到交通极为不便的播州,而且刘禹锡的母亲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心里替他难受。于是柳宗元向皇帝上书,要求自己跟刘禹锡调换。跟刘禹锡交情深厚的御史中丞裴度也向皇帝说情:“陛下以孝治国,刘禹锡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现在把他贬到遵义,路途遥远,其母亲根本无法随行。这样会使他们母子今生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请求皇上开恩。”唐宪宗于是改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后来又从连州调往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任职,这一贬又是十四年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55岁的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回归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也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谢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白居易的诗里“二十三年折太多”冲满了伤感与消沉宣城道观寺庙寺院。而刘禹锡的诗里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以“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充满了人生的豁达与高昂。
直到唐文宗太和二年,57岁的刘禹锡才被调入京城,任主客郎中宣城道观寺庙寺院。这时候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已经死了一年多了。在长达二十三的年贬官生活中,傲骨诗人刘禹锡始终没有向权贵折腰,也没有向命运低头。刚刚回到离开十四年的京城,他就再次游览了玄都观。一切都是物是人非,玄都观已是断壁残垣。观里灿烂的桃花,早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半园青苔、几畦菜花黄。刘禹锡又是触景伤情,又写下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而且在诗前还写了一篇小序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其文曰:“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刘禹锡写这篇序文是有意旧事重提,这还不算,尤其是“以俟后游”四字,更是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怕你们打击报复,时刻准备再次被贬到外地,我以后还会再回来的。倔强的刘禹锡虽然屡次遭到打击报复,仍然傲气十足。
在刘禹锡被贬官长达二十四年的艰难日子里,他以豁达的人生观,开朗的生活观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不沉沦,不颓废,百折不挠,挫而愈坚、愈挫而愈勇。依旧写他的诗词文章,依然激情豪迈地感悟历史感悟人生,而且名篇警句迭出不穷,真不愧“诗豪”之名。如他勉励自己、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感悟历史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秋天在中国文人眼里和内心是充满伤感悲凉的,千百年来成了文人墨客悲感伤怀的对象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也只有刘禹锡这样豁达的诗人,才能够写出那首让人惊叹不已激情豪迈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晚年的刘禹锡与白居易交往甚密,以诗互赠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有一次,白居易在诗中诉说自己老境的悲苦,刘禹锡却以“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来劝慰他。健康的心态,乐观的人生,真可谓一目了然。“诗豪”刘禹锡不仅诗中有豪情,更是人之豪杰。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刘禹锡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户部尚书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位极人臣 旷达一生
——走近大唐诗人之“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唐朝著名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人,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宣城道观寺庙寺院。贺知章原是太子洗马贺德仁的族孙,早年迁居浙江绍兴居住,年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于当时。唐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贺知章考中进士,后经姑表兄工部尚书陆象先引荐,被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随后,贺知章一路官运亨通,从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学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读、检校工部侍郎,迁秘书监、一直做到太子宾客、庆王侍读。
据《唐语林》记载:公元726年,68岁的贺知章在担任礼部侍郎的时候,正赶上皇子李范病死,按照大唐惯例,葬礼当然由礼部承办,让贺知章负责从高官贵族子弟中,挑选一批十四五岁左右的少年,充当葬礼郎,出殡时负责牵引灵柩,唱颂挽歌宣城道观寺庙寺院。等到葬礼完毕后,就将这批葬礼郎的名单移交吏部,授予官职分配使用。这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京城的贵族子弟争先恐后都想当这个葬礼郎,当时名额毕竟有限,贺知章不得不从中取舍。结果,很多落选的贵族子弟感到贺知章取舍不公,心怀不满,于是聚集起来集体“”礼部,将贺知章的办公地点团团围住,贺知章不敢从正门出来,命人架了梯子,自己趴在墙头上,向这一帮贵族公子哥们耐心解释,在墙头上安慰他们说:“诸位暂且回去,大家以后机会有的是,我现在听说宁王也快不行了,很快就轮到你们了。”宁王可是唐玄宗的哥哥李宪,人还没有死,贺知章竟然口无遮掩,说这样不吉利的话,可谓大不敬。果然,贺知章的话很快在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当时有人进言贺知章讲话大不敬。不久,贺知章就从礼部侍郎被调到工部侍郎。
贺知章嗜酒如命,他曾经醉眼看花说:“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当时,贺知章与张旭、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这四个人在年青的时候就名满京华。这四个人除了爱好写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喝酒。尤其是贺知章和张旭二人,在当时喝酒的名声比写诗的名气要大。平日里,这二人最大的爱好是让小僮扛着酒瓮跟在后面,碰到好花草就停下来喝上二两,喝到兴致上来了,提起笔来到处题诗。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中有名的寿星,资格也最老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为人豪放,性格旷达。他不但能文词,而且善书法,特别是酒后创作的作品更是出神入化的佳品。有一次,贺知章的鼻子感染发炎,经常流出黄稠的涕液,他去看医生,医生说这是喝酒引起的,贺知章根本不以为然,仍旧照饮不误。后来,杜甫根据贺知章、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这八人都好酒,写了首《饮中八仙歌》把贺知章排在首位,诗中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的年龄比杜甫要大五十三岁,杜甫居然调侃贺知章,说又一次贺知章喝醉了酒,骑马像坐船一样,东倒西歪,结果一头栽倒井里,反而在井呼呼大睡。
贺知章为人性格开朗,善于谈笑风生,当时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都喜欢和他交往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不但精于诗词文章,而且擅长书法,尤其善长草书隶书,喜欢写大字,从不吝啬自己的墨宝。只要有来求墨宝者,贺知章都是有求必应,一一满足。而且先问清楚人家带来几张纸,接着举杯豪饮,到了微醉时,然后提笔挥毫,潇洒淋漓,直抒胸臆,意尽时纸张刚好用完。虽然每张纸不过数十字,但是其书法挥洒自如,字体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成为但是大家共传的墨宝。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来到长安,当时贺知章已是八十高龄了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他特意地前去拜访李白,李白得知这位名满天下的前辈大驾光临,十分感动。李白拿出自己《蜀道难》和《乌栖曲》向贺知章求教,贺知章读完惊叹道:“先生大概是太白金星下凡吧,真是位‘谪仙人’!”遂与李白结为忘年之交。二人一见如故,越说越高兴。于是贺知章当即邀请李白到酒馆喝酒,两个酒仙相聚,自然喝的天昏地暗,一直喝到黄昏十分,贺知章去结账,却发现自己忘记带钱了,贺知章毫不吝啬地解下随身携带的朝廷配发金龟交给酒家,充当酒钱。然后,泰然自若地回到座位上,继续和李白推杯换盏,谈论诗歌。因为按照大唐礼制,金龟是配发给朝廷高官的一种服饰,现在的“金龟婿”一词就来源于此。而且,贺知章对如此珍贵的物品,竟然毫不在乎,拿来给李白换酒喝,因此这件事让李白很感动了一生。后来,贺知章告老还乡,不久在家乡病逝。两年后,李白漫游到贺知章的故居,缅怀这位豪放好客的前辈,写下了《对酒忆贺监》诗,诗中说: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当李白回忆起当年与贺知章长安相遇,金对龟换酒的事情仍然念念不忘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得了一场大病宣城道观寺庙寺院。在病情恍惚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天庭,还游览了玉皇大帝的宫殿。梦醒后,贺知章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于是上表皇帝,要求告老还乡,舍弃自己老家的宅院做为道观,自己出家当道士,并请求唐玄宗将他老家门前镜湖的一角赏赐给他,做为放生池用。唐玄宗不但全部批准了贺知章的要求,而且还亲自给贺知章的道观取名叫“千秋观”。为了有人更好地照顾年迈多病的贺知章,还特意加封贺知章的儿子贺曾做了他们老家会稽郡的司马,并安排这父子俩一同还乡。临行前,玄宗皇帝还亲自写了《送贺知章归四明》一诗相赠,并让太子率文武百官在长乐坡设宴,给贺知章送行。在大唐诗人中,能够位极人臣做到宰相的不下十数个,贺知章是其中之一。退休后,能够享受到如此恩赐的诗人宰相,整个大唐仅仅贺知章一人而已。
回到故乡的贺知章,就忙着把自己家的老宅院改建为道院“千秋观”,还建了一个亭子,自命名为“一曲亭”宣城道观寺庙寺院。晚年的他就住在“千秋观”里,颐养天年。这其间,他写下著名的《回乡偶卷》2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宣城道观寺庙寺院。
在当时这两首诗就是人人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宣城道观寺庙寺院。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晚年的贺知章狂放可爱,整天嘻嘻哈哈,像个“老小孩”, 没有一点人生暮年的哀伤,这与他开朗的性格、放达豪迈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这也难怪晚年他自称“四明狂客”,别人称他为“诗狂”了。可惜没过多久,贺知章终因年高体弱而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581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