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邵阳)历史地域人口概况(转载):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摘录邵阳县史志丛书:《古县千秋(2012年版)》等
一、沿革隶属
邵阳县古属荆州,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龙岩道观寺庙寺院。汉初建昭陵县,属长沙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昭陵县内封夫夷侯国,辖地为今新宁县、广西资源县和今邵阳县小溪、塘渡口、霞塘云、白仓、塘田市、河伯等乡镇,侯城在今小溪市乡梅洲村;同时封都梁侯国,辖地为今武冈市、隆回县和今邵阳县黄亭市镇、蔡桥乡、长乐乡一带,侯城在今武冈市城东七里桥,一说在今隆回县桃洪镇。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又在昭陵县内封昭阳侯国,辖地为邵东县及今邵阳县谷州、下花桥、五峰铺、诸甲亭、郦家坪一带,侯国在今邵东县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封侯以后,昭陵县仍属长沙国,三侯国隶属零陵郡。王莽摄政时,侯国废。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昭陵县改隶长沙郡,在原三侯国地置昭阳县、夫夷县、都梁县,仍隶属零陵郡。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昭陵县改属零陵郡。三国,县地初属蜀。昭烈帝章武二年(222),东吴袭荆州,零陵北部都尉习珍举兵应汉失败,县地遂属东吴。吴后主宝鼎元年(266),分零陵北部置昭陵郡,县地遂属昭陵郡。时又分昭陵县地置高平县,县治在今隆回县高平镇小坳村;分邵阳县地置新城县,县治在今邵东县周官桥乡建胜村。晋太康元年(280),避文帝司马昭讳,改昭阳县为邵阳县、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为邵陵县,乃邵阳县名之始。同时,又从昭陵县分置建兴县(今洞口县地),从都梁县分置武冈县,新城县并入邵阳县,均隶湘洲。南梁中大通三年(531)迁扶阳县(原夫夷县)治于金城(今新宁县城金石镇)。南朝陈,高平、邵陵两县并入邵阳县。隋开凰十年(590),夫夷、都梁、武冈三县并入邵阳县,废郡,仅置邵阳一县,县治始从旧昭阳县治迁昭陵故址(今邵阳市区),隶属潭州。不久置建州,州县同治。隋末,从邵阳县分出武攸县(今武冈、新宁县地),复置邵陵县和建兴县。唐武德四年(621),隶属南梁州。唐武德七年(624),昭陵县又并入邵阳县。自此,县境基本稳定。唐贞观十年(636),改南梁州为邵州,邵阳县随邵州同隶江南西道。唐玄宗天宝初年,改邵州为邵阳郡。唐肃宗时复称邵州,隶县如旧。后晋时,马希范改邵州为敏州,改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时,马希广复敏政县为邵阳县。宋初邵阳县隶荆湖南路,复敏州为邵州。宋理宗时,升邵州为宝庆府。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邵阳县隶属宝庆安抚司(十四年升为宝庆总管府),析县境南部紫阳乡(即今塘渡口镇、黄糖乡、霞塘云乡、黄亭市镇、金称市镇、白仓镇、塘田市镇、河伯乡、蔡桥乡、长乐乡)入武冈。明清时期,邵阳县隶属宝庆府。民国二年(1913),邵阳县改称宝庆县,隶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直隶湖南省。民国十七年(1928),宝庆县复称邵阳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属湖南省地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析西部九乡镇置隆回县。1949年10月10日,邵阳解放。1950年3月,将武冈县东部古峰、四望、金龙、长乐、双清、唯一六乡划入邵阳县。7月,析邵阳市(县级市,今市区)。1951年11月,析新邵县和邵东县,邵阳县治迁塘渡口,属湖南省人民政府邵阳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始,邵阳县属邵阳专员公署。1986年始,属邵阳市至今。
二、山川河流
(一)、山
古县邵阳处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县境西部靠近雪峰山脉东缘,东部和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山地主要分布于县境西部、南部和北部边缘地区,北面是雪峰山支脉——龙山山脉;南部有河伯岭(昔属武冈县紫阳乡,今为邵阳县境),黄荆岭为河伯北脉;东南部、东北部有九龙岭、皇帝岭、大云山等中低山分布;东部、中部丘岗起伏,多小型盆地和河谷平原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地势走向为南西北边缘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清光绪《邵阳县志》称:“环县境皆山,西南隅(yu)资水入焉,在资阴为东干,资阳为西干。东干首武冈雷成观,其北别为沙子岭入邑。南境曰大公山,凡百里至六亭山而跋于资邵之沿汭(rui),为县治脉,最著者有黄荆岭。其东北为四尖峰,又二十里入邑南境,曰四明山,东南百里至雷祖山,一支入衡,为衡郡脉一支;又东南四十里至三峙(zhi)山别为衡阳县脉一支;又东四十余里至大茅坪入衡为衡岳脉;又东百三十五里至朗概山,北支入新化,南支历八十里并入新化;凡行县境几四百里,支阜特长,最著者曰高霞山、邪姜山、龙山。西干首武冈王泥山入邑隆回边境,曰麻塘山;八十里至牛家店山,别支入新化;东南又二十余里至挞(ta)鸟坳(ao),一支东入新化,行百里复入邑北境而止,最著者曰望云山、白云山;一支逆为西北诸山,磅礴数百里,“胎而为玉女,垒(lei)而为屏风”,这里指的是元代以后至1947年隆回划出前县内的山势走向,在紫阳乡划入武冈县以前,县境南部山势走向,应以河伯岭为起点。
摘录:1、炎山岭 位于今塘渡口镇大岭村,海拔530.5米,为今塘渡口镇最高处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2、虎山岭 位于白仓镇邓八村,海拔465米,为今白仓镇北部最高处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3、雷神观 位于黄塘乡合兴村,海拔587.5米,为今黄塘乡最高处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4、四尖山 位于河伯岭山脉北端,白仓镇境内龙岩道观寺庙寺院。主峰海拔774米。山脚下有白仓田荡,十里风光一览无余。
(二)、水
县内河流主要为资江水系,部分为湘江水系龙岩道观寺庙寺院。资江有西、南两源,西源为赧(nan)水,南源为夫夷水,两水于双江口汇合为资江。赧水在昔县境内的主要支流有辰水、西洋江、伏龙江、小江河(以上属今隆回县境)、伏溪桥溪、塔水桥溪;夫夷水在县内的主要支流有黎家冲溪、黄泥溪、社溪田溪、涟溪、岔江、紫阳观溪、横板桥溪、黄板桥溪和唐家湾溪;资江干流在县内的主要支流有泥江、邵水(属今邵东县境和邵阳市区)、石马江(属今新邵县境)等;邵水的主要支流有槎(cha)江(属今邵东县境)、檀江等。湘江在县内的一级支流有蒸水(属今邵东县境)、涟水(属今新邵县境)、其二级支流祁水、芦洪江均有源出县内。
摘录:1、夫夷水 资江南源,自新宁县流来,相传屈原流放时曾从修谱游历到此,后人将夫夷水接近双江口的一段称为罗江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金紫山,于新宁县回龙镇车上伍家入县境金称市镇,再经塘田市镇、白仓镇、塘渡口镇,在霞塘云乡双江口与资江西源赧水汇合为资江。夫夷水在县内流程45.3公里,流域面积548.7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夫夷水在县内有支流10条。
夫夷水支流:(1)、黎家冲溪龙岩道观寺庙寺院。(2)、黄泥溪。(3)、杜溪田溪。(4)、涟溪。(5)、双江溪:在县内支流有3条,即大木塘溪;杨青溪;黄义塘溪。(六)、紫阳观溪。(七)、白仓溪。(八)、横板桥溪。(九)、黄板桥溪。(十)、唐家湾溪。有支流2条:高塘冲溪;羊田溪。(十一)、沙坪溪:发源于塘渡口镇大岭村和双合村。
2、泥江 资江支流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发源于白仓镇老屋冲,流经黄塘乡、塘渡口镇和七里山园艺场,于九公桥镇泥江口汇入资江。有支流3条:塔石湾溪;虎石坝溪(于塘渡口镇石虎村汇入泥江);白竹桥溪。
三、行政区划及人口
(一)、行政区划
明代以前,邵阳县县以下行政区划为乡、里、甲三级制龙岩道观寺庙寺院。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县编为56图。明正德七年(1512)并为42图。清初,全县编为42里,后改为42都,每都10甲,以县城为中心,东及东南部有18都,分别是富阳一都、富阳二都、新宁四都、梅塘都、万安都、安上都、安平都、新宁一都、太平一都、太平二都、中乡一都、中乡二都、中乡三都、仁风都、三溪一都、三溪三都、三溪五都、三溪六都;南及西南部为6都,分别是一厢都、二厢都、开化都、温和都、尚贤都、永成二都;西及西北部为10都,分别是永成一都、永城三度、新宁二都、新宁三度、永丰一都、永丰二都、隆回五都、隆回六都、隆回七都、隆回八都;北及东北部为8都,分别是西平一都、西平二都、新宁上一都、新宁五都、隆回一都、隆回二都、隆回三都、隆回四都。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因民役不均增编十四都,分别以数字为序通称洪仁。时全县共编为18乡、56都、560甲。各乡瑶民居住地区不编都,共分为16峒。……
(二)、邵阳县历代人口摘录
宋代,北方辽、金等民族相继进窥中原,中原汉族居民大量南迁,据清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清代邵阳234个大姓中,有47个系宋代从北方入境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宋神宗元丰元年(1048),邵州9.72万户中,客户占36.4%。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邵州三县(邵阳、新化、武冈)共98861户、218160人,平均每县32753户、72720人(见《宋史·地理志》)。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宝庆、武冈两路四县(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共149516户、482968人,平均每县37379户、121482人。
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长期混战江西,烽烟弥漫龙岩道观寺庙寺院。使江西人大量迁入湖南(史称江西填湖南)县内人口急剧增加,期间从江西进入邵州的姓氏达141个。从今邵阳县内现居姓氏的族谱调查,全县人口超过一万的20个姓氏中,有17个系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入。但明中叶至清初,县内人口又大量迁往四川。县人大量迁往四川的原因有二:一是明末张献忠在四川杀戮过多,四川人口骤减,当地政府鼓励外省人口迁徙入川;二是明末清初,南明和清军在县内反复鏖战,吴三桂叛清,邵阳县又是吴三桂与清军作战的重要战场,县内百姓不堪其苦,纷纷逃匿他乡。如今塘渡口镇沙坪、塘万宝、桂竹山及黄塘等地的唐长乐公子孙,在此期间就有百余家迁往四川的潼川府遂宁县境内;以及四川其他州县,西南其他省份的。至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所辖五县(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降为20638户、221207人(见《明史·地理志》)。
(三)、邵阳县当今乡镇概况
1、塘渡口镇
塘渡口镇位于县城中心,资江上游,夫夷水两岸龙岩道观寺庙寺院。东临九公桥镇、黄塘乡,西靠小溪市乡、霞塘云乡,南接白仓镇,北连七里山场,面积119.1平方公里。明季,有唐姓族人捐置田产,在此摆设义渡,故名唐渡口,后讹为塘渡口。镇区于1951年12月辟为县治,后一直为县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3年设立塘渡口镇,1962年属塘渡口公社,1974年恢复镇建制并升为区级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塘渡口乡和红石乡并入,为全县第一大镇,镇政府驻地邵新街。2002年,辖峡山、大坝、云山、榨木桥、东山、石虎、庙冲、孔塘、白羊铺、梅溪、良山、罗吉、红石、玉田、江边、庙元、五星、桂花、石桥、堆上、龙井、向阳、羊田、书堂山、塘万宝、新华、岐山、双冲、楠木、大坪、后田、梅子院32个行政村和沙坪、桂竹山、石湾、凤凰、大岭、双合6个社区委员会,共601个村(居)民小组、2.98万户、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9万人。盛产稻谷、玉米、柑橘、西瓜、蔬菜、生猪、子鸭等。主要水利设施有向阳坝和18座小型水库。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34亿元。207国道自北向南穿境而过,省道S317线横贯东西,县道公路2条。洛湛铁路邵永段从镇内6村经过,在红石村建有塘渡口火车站。夫夷河由南向北流经11村,汇入资江,镇内河道里程21公里。矿藏有煤、大理石、铁、锰等,煤储量约1500万吨,2002年,有煤矿10家,年产量12万吨。砂石蓄量丰富,年产砂石约50万吨,为县内建筑业砂石供应地。境内名胜有炎山岭、马鞍山、红石桥、珍珠岩、旺爷山普济寺、仙人庵、转龙寺、青松公园等,沿河街汉代古窑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南2公里处斗篷岭有明弘治年间刻的就石碑。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唐健如就出生于该镇。
2、黄糖乡
黄塘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东接下花桥、五峰铺镇,南界白仓镇,西临塘渡口镇,北抵黄荆乡,面积64.2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面积64.2平方公里。1984年前为黄塘公社,是年更名黄塘乡,乡政府驻蛇湾村八一场,距县城8.5公里。2002年,辖黄塘、横冲、松合、檀正、牛牯坪、塘仁、小水、陡水、蛇湾、石梅、夏四、峦山、石牛、合兴、芦山、金桃、双杏、大王、鱼鳞19个行政村、246个村民小组、6782户、2.65万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易旱。主要物产有稻谷、茶油、花生、烤烟等。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756万元。207国道自乡西擦边过境,省道S317线自东向西贯穿全乡。矿藏有锰、大理石,均有零星开采。境内名胜有横冲村的观音岩。
3、霞塘云乡
霞塘云乡位于县城西北、赧水两岸,东南与塘渡口镇接壤,西南与黄亭市镇搭界,西邻隆回县,北接小溪市乡,面积61.87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81年前为和平公社,1981年更名霞塘云公社,1984年更名霞塘云乡,乡政府驻霞塘云村,距县城9公里。2002年,辖塔水桥、孟家塘、争云庵、石子江、雷公坝、霞塘云、双江口、石禾塘、蔡山、双河、朝阳、大冲、石矿、东道坳、牛轭塘、永固、太山、太平18个行政村、280个村民小组、7334户、3.06万人。其中塔水桥村张家组和孟家塘村张家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主要物产有稻、茶油、烤烟、西瓜、花生等,是县城的蔬菜供应基地。省道S317线横穿东西,县道岩霞路贯通南北。赧水、夫夷河在乡内双江口汇流,水上交通便利。矿藏有煤、锰。古迹有建于宋代的双江口罗公庙遗址。景点有渣滩人工湖、天子山、侯王寨等。乡内有原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创办的807工厂,1989年,该厂迁长沙,今厂区建筑犹存,属县人民政府。
4、小溪市乡
小溪市乡东滨资江,西界隆回,南邻塘渡口镇和霞塘云乡,北与长阳铺镇、岩口铺镇接壤,总面积92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乡内佛界岭下小溪旁昔有寺院,名小溪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小溪市。1984年前为小溪市公社,是年更名小溪市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大田乡并入。乡政府驻小溪市村,距县城18公里。2002年,辖川门、新园、山田、活水、山伏、小溪市、田心、河沿、清水、梅洲、岩门、文昌、大禾、跳石、龙井、扶田、光家、桥头、白毛塘、园艺场20个行政村、387个村民小组、9144户、3.6万人,其中跳石村胁塘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县道岩霞路从乡内经过。乡内资江航道可上溯塘渡口,下达邵阳市,昔小溪市码头闻名县内。乡内属丘陵地貌,依山傍水,为县内主要油茶产地之一。盛产稻谷、花生、茶油、西瓜、油菜、烤烟。山田、新园、川门等村为县内百合生产基地。矿藏有煤、锑、锰等。梅洲村西汉夫夷侯国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迹有“文昌宫”等。
5、黄亭市镇
黄亭市镇位于县境西部、赧水南岸,东与金称市镇接壤,南与蔡桥乡搭界,西与长乐乡毗邻,北隔赧水与隆回县和霞塘云乡相邻,面积134.82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84年前为黄亭市公社,是年更名黄亭市乡,1985年更名黄亭市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双清乡和永兴乡并入。镇政府驻黄亭市,距县城22公里。黄亭市昔又称王亭寺或王家亭子,为古邮传驿亭、县内古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黄亭市。镇内武邵江昔为赧水沿岸最繁华的码头之一。镇内有县道黄石路达武冈,紫黄路达隆回。水运有赧水河道可通航。2002年,辖双龙、双联、乙龙、比田、中心、农科、大田、长塘、柿山、东冲、兴隆、茶铺、埠田、民主、坪塘、石冲、壮冲、新田、胜利、竹山、金坛、码头、阳光、尤斯、金丰、黄亭市、望江、九洲、沿河、大水、冷水、永塘、重阳、烟山、青草、道光、黄泥、武邵江、三联、大河40个行政村和黄亭市居民委员会,共544个村民小组、1.27万、5.78万人。其中青草村为回族自治村。该镇地处县西丘岗地带,为县内主要油茶产地。赧水穿境西来,夫夷水从东擦边而过。盛产稻谷、茶油、花生、大豆、辣椒、生姜、甘蔗、百合,茶油产量居全县之首。镇内矿藏有锰、煤、石膏,储量丰富。古迹有阳乌岭寺院和望江亭,风景名胜有八仙潭、坤灵山。
6、蔡桥乡
蔡桥乡位于县境西部,东接黄亭市镇,西界武冈,南邻新宁,北连长乐乡,面积69.92平方公里,因乡内昔有蔡家桥而得名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84年前为蔡桥公社,是年更名蔡桥乡,乡政府驻农科村,距县城33公里。2002年,辖昆仑、南陵、立华、桂花、五龙、城塘、水口、稠山、农科、福林、石河、陡山、德云、杨桥、双龙、柘桑、云丰、落马、龙口、回龙、乐山21个行政村,共252个村民小组、6718户、2.63万人。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底。乡内盛产稻谷、茶油、花生、辣椒,为县内主要油茶产地之一;境内煤储量2500万吨,居全县第一。县道黄石路自乡内过境达武冈,杨猴路自乡内杨梅山达新宁。古迹有坤灵寺、时驻塔。
7、长乐乡
长乐乡位于县境西部,赧水南岸,东连黄亭市镇,南邻蔡桥乡,西与武冈县搭界,北与隆回县接壤,面积63.81平方公里,因乡内昔有长乐庵而得名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84年前为长乐公社,是年更名长乐乡,乡政府由伏溪桥迁塔桥村陶家,距县城27公里。2002年,辖伏溪、花江、渡头、南花、星光、新华、天子、大联、石边、江东、马头、塔桥、新石、余家、排头、长乐、大丛、乐善、新联19个行政村、251个村民小组、7183户、2.59万人。全乡属丘陵地貌,盛产稻谷、茶油、花生、油菜、辣椒、大豆,为县内三辣(辣椒、生姜、大蒜)基地,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素为全县第一。县道紫黄路自乡内过境达隆回。境内矿藏有锰、煤、石膏等,古迹有江东桥亭。
8、金称市镇
金称市镇处县境西南边陲,东临塘田市镇,西南与新宁县相连,北与黄亭市镇接壤,面积137.88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昔有寺院,传说佛座下藏有金秤,故名金秤寺,后讹为金称市。1984年前为金称市公社,是年更名金称市乡,1993年改乡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芙蓉乡并入。镇政府驻金称市村,距县城26公里。1996年7月,境内桥头、沿滩、夏溢、石山、乐家、清水6村划归塘田市镇。2002年,辖金称市、大兴、麦元、万街、金洲、石马、金门、黄泥、相山、罗家、金河、金良、大塘、千谷、金山、社田、圳龙、溪田、石门、茶场、陡石、涟溪、六房、青山、石冲、青连、响连、南冲、秀丰、芙蓉、桃源、六龙、背塘、金元、金桥35个行政村和金称市居民委员会,共451个村(居)民小组、1.06万户、4.12万人。1998年10月,金称市大桥建成。县道河双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与黄石公路相接。夫夷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内9村。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茶油、大豆、辣椒、花生、百合、甘蔗、烤烟等。古迹有古峰寺、清代修建的敬字塔和清代石马及部分汉代古墓群。矿藏有煤、锰、铁、锑等。
9、塘田市镇
塘田市镇位于县境南部,夫夷水两岸,东临河伯乡,南与新宁县接壤,西与金称市镇相邻,北连白仓镇,面积99.89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昔传当地有一臭扎田,又名臭扎塘,广300石(合60亩),为县内第一大水田,田旁有寺,故名塘田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塘田市。1984年前为塘田市公社,是年更名塘田市乡,1985年更名塘田市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河边乡并入,镇政府驻塘田市,距县城29公里。1996年7月,金称市镇桥头、沿滩、夏溢、石山、清水、乐家6村划入。2002年,辖三角、白伏、向荣、河边、大坪、塘田、三清、楠木、赤山、天成、石门、岩头、水西、花石、对河、杨义、三塘、谢塘、肖八、曾家、屏峰、长青、艾坝、沿滩、中山、栗山、双洲、柏石、清水、桥头、夏溢、合联、乐家、油塘、石山、双井、扎田、园艺场38个行政村和塘田、芙蓉2个居民委员会,共439个村(居)民小组、1.12万户、4.52万人。该镇属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盛产稻谷、烤烟、甘蔗、花生、辣椒、柑橘、西瓜、生漆、桐油。207国道过境,镇内有夫夷河河道里程10公里,10个沿河村以航运为主。古迹有南宋芙蓉峰石刻、塘田桥亭、水西古墓群,风景名胜有响水洞。矿藏有锰、煤。
10、河伯乡
河伯乡位于县境南端,西南界新宁县巡田乡,东南界河伯岭林场和东安县新圩镇,北接塘田市镇,总面积94.62平方公里,因地处河伯岭下而得名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84年前为河伯公社,是年更名河伯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杨青乡并入,乡政府驻源头村,距县城45公里。2002年,辖源头、易氏、青吉、石杨、陈仕、上阳、峦山、杨田、黄义、公屋、书院、双合、杨青、江子口、龟田、雷公、苏江、五洞、城背、河伯、井子、双俄、兴坪、五皇、路口市、堆上、永兴27个行政村,共321个村民小组、8488户、3.13万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峰峦连绵,山峻林密,为全县重点林区。207国道擦边而过。矿藏有铜、锑。名胜古迹有清代源头桥亭,风景名胜有新坪村的济公岩。
11、白仓镇
白仓镇位于县境南部,东与五峰铺镇、东安县大盛镇接壤,西抵金称市镇,南临塘田市镇,北连黄塘乡、塘渡口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相传此地古有粮仓,墙白,故名。1984年前为白仓公社,是年更名白仓乡,1985年更名白仓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千秋乡、新建乡并入,镇政府驻镇区大旺街,距县城18公里。2002年,辖白仓、大旺、白云、坦湾、何伏、园艺场、北旗、黄连、迎丰、井阳、观竹、三堆、石盆、冷水冲、鸟语、中乙、贺家、石脚、大塘、芦家、千秋、塘代、莫元、高塘、竹元、石牛、喜鹊、台山、沙河、元山、水津、横冲、三门、石山、新华、新民、岩塘、邓十、邓八、瓦屋、夏亮、双合、大水、合心、胜利、石龙、团结、农科48个行政村和白仓居民委员会,共685个村(居)民小组、1.91万户、7.27万人。镇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镇境东南,四尖峰巍峨耸立,群峰叠起,山脚下有白仓田荡,为县内三大田荡之一。1969年,境内夫夷水河段建立东方红水轮泵站。镇内盛产稻谷、烤烟、柰李、蔬菜。207国道穿境而过,有县道1条。洛湛铁路邵冷段贯穿该镇9村,境内长度11.28公里,在镇内北旗村建有客货两用站。白仓镇为全县小城镇建设先进镇,2002年,镇区有街道8条,街道总长度5.77公里。镇内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等民间传统文化颇具特色,为湖南省百强文化集镇之一。古迹有金华山寺(已毁)、雷音阁旧址、观音阁等。矿藏有大理石、铁、锰、锑等。
12、五峰铺镇
五峰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处邵阳、祁东、东安三县交界处龙岩道观寺庙寺院。东与祁东县接壤,南和东安县搭界,西与白仓镇相连,北跟下花桥镇毗邻,面积137.05平方公里,因境内有高霞山、丹霞山、三角岭、破头岩、小眉山五峰秀出而得名。为邵阳市南路重镇、县内第二大镇,1984年前为五峰镇、五峰铺公社,1984年为五峰镇、五峰铺乡,1985年合为五峰铺镇。1987年,被湖南省建设委员会授予全省“村镇建设文明集镇”称号。199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为湖南省经济百强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中和乡和水田乡先后并入,镇政府驻中心街,距县城26公里。2002年,辖五峰铺、板桥、鸭山、袅旗、燕塘、向联、仁湾、界牌、冷水、大户、农科站、胡桥、利群、塘诗、水田、驻马、六甲、长江、弄子、排桥、众和、东井、杨柳、七里、金珠、马蹄、马草、龙岩、白旗、田中、新桥、合作、过路塘、大田、园艺、黄金、水口、石井、留旗、荆塘、红星、刘家凼、沙田、陈宝、羊古、联旗、六里、新铺、沉淹塘、东阳、白田、青云、田东、东山、鹧鸪、黄泥、双河57个行政村和民胜、中和2个居民委员会,共961个村(居)民小组、2.42万户、8.85万人。镇内山峦起伏,四明山余脉横亘镇东,屏障天成,檀江流经境内6村,镇内板桥田荡为县内三大田荡之一。省道S217线自北向南、S317线由东向西在镇内汇交。盛产稻谷、红薯、玉米、柑橘、烤烟。矿藏有锑。五峰铺老街和六甲坪古生代泥盆纪海生腕足动物化石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文物古迹有卧龙岗、黄忠铺、诸葛祠、驻马桥、花街铺、中天寺等。
13、金江乡
金江乡位于县境东南,南界东安县,北临五峰铺镇,面积7.61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60年县内建成金江水库,因东安县大水公社枇杷、新建2个大队是水库淹没区,1981年划入邵阳县后,与五峰铺公社金江大队同时划属金江水库管理所。1984年设立金江乡,属五峰铺区,实际隶属县水利局管理。1995年撤区并乡时,作为单列乡保留,直属县人民政府,乡政府驻金江村桐口桥,距县城30公里,有公路五金路通达五峰铺。辖金江、新建、枇杷3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731户,3041人。主要物产有稻谷、花生、黄豆、鲜鱼等。
14、罗城乡
罗城乡位于县境东南,东与祁东县接壤,西南和五峰铺镇相连,北与下花桥镇、诸甲亭乡、郦家坪镇毗邻,总面积35.48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因境内昔有山寨,宛若城堡,又历来铸造铜锣,故名。1984年前为罗城公社,是年更名罗城乡,乡政府驻罗城村,距县城43公里。省道S317线贯穿全境,境内长度7公里,另有县道1条,乡道1条,村道11条。1995年撤区并乡时,水田乡并入。同年7月,水田乡又划归五峰铺镇。2002年,辖保和、石背、八定、雷公、大塘、落旦、罗城、农科、毛坪、长塘、金华、大坝、莲花、向家、柑子塘、扣子铺、铜锣17个行政村,共219个村民小组、4470户、1.98万人。主要物产有稻谷、黄花、柑橘等。矿藏有铁、锑、锰、煤等,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
15、郦家坪镇
郦家坪镇位于县境东部,东南与祁东县搭界,西临诸甲亭乡,北与邵东县接壤,面积109.67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昔境内有郦姓墓地,故名。1984年前为郦家坪公社,是年更名郦家坪乡,1988年改乡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杉木桥乡和城天堂乡并入,镇政府驻郦家坪村,距县城48公里。镇内有县道两峦路北通邵东,西经诸甲亭、下花桥抵峦山铺再达县城,另有杉黄、郦南等乡道和13条村级公路纵横交错。2002年,辖付家坪、栗树庙、姚家铺、大岩、回龙、付家冲、干塘、杉木桥、横桥、地田、大园、大桥、杨柳、双甲、甲山、石山、天马、长沙塘、郦家坪、水口庵、槽家凼、大塘坪、水口头、山塘、树塘、白马、邓家岭、流源、九塘、蔡家田、城天堂、竹山、杜文、新铺岭、罗汉、洞田铺、紫塘37个行政村和郦家坪居民委员会,共605个村(居)民小组、1.44万户、5.6万人。该镇属丘陵山区,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降水偏集中,易旱。张家冲水库库容1100万立方米,水质优良,青山环抱,盛产鱼虾,每天游览垂钓者不绝。境内主要物产有稻谷、茶油、花生、黄花、药材等。矿藏有煤、锰、锑、铁、重晶石等,清初为宝庆南路冶铁区。古迹有唐家祠堂、结缘宫、峨眉山寺、树塘村敬字塔等。
16、诸甲亭乡
诸甲亭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临郦家坪镇,西靠谷洲镇、下花桥镇,面积49.75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相传此地昔有亭,造形美观,甲于附近诸亭,因名诸甲亭。1984年前为诸甲亭公社,是年更名诸甲亭乡,乡政府驻诸甲亭村,距县城42公里。县道两峦路穿境而过。。2002年,辖新安、三杰、诸甲亭、江下、长铺、镇丰、洪庙、中山、桃花、祖阳、匡贤、塘干、石桥、神山、龙井15个行政村,共305个村民小组、7304户、2.72万人。乡内地势东高西低,丘陵地貌,山岭大多呈南北走向。主要物产有稻谷、小麦、黄豆、花生、红薯、黄花、尾参、仔猪。境内昔有图南书院,为县内最早的书院之一。
17、下花桥镇
下花桥镇位于县境东部,东接诸甲亭乡,西抵黄荆乡,北界谷洲镇,南临五峰铺镇,面积81.6平方公里,为县境东部物资集散地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84年前为下花桥公社,是年更名下花桥乡,1988年改乡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双江乡并入,镇政府驻下花桥,距县城25公里,省道S217线纵贯南北,县道两峦路横穿东西。2002年,辖下花桥、储英、黄土坝、徐家桥、周家、石莲、苏铺、岩头、两路、杉榔、岩门、花庙、三合、新亭、田中、巩桥、双江、五里、大观、堡口、高龙、又新、双联、合兴、和平、正兴、文冲、牛角井28个行政村和下花桥居民委员会,共508个村(居)民小组、1.37万户、5.25万人。镇内溪流纵横,檀江及其支流左江、小江蜿蜒而过,境内黑冲水库为全县三座中型水库之一。主要农产品有稻谷、柑橘、大豆、花生、西瓜等。矿藏有铁、大理石、晶体白方解石。
18、谷洲镇
谷洲镇位于县境东北,东与邵东县接壤,南与下花桥镇毗邻,西与黄荆乡交界,北与邵阳市相连,面积84.69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因北宋年间此地设有谷洲驿而得名,昔又名孤洲、故洲、谷洲铺。1984年前为谷洲公社,是年更名谷洲乡,1993年改乡建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湾塘乡并入,镇政府驻谷洲桥,距县城28公里。省道S217线穿境而过,县道红谷路、乡道中诸路和22条村级公路相互交叉,邵阳市的22路、12路和27路公共汽车通达镇内。2002年,辖谷洲、古楼、中庙、厥菜、黄坳、杨柏、岳弄、长远、太平、廖桥、湾里、大塘、西岭、金银、马家、罗声、中坝、清水、鸟山、式南、小江、湾塘、柏树、长城、三联、六合、合心、官仓、木山、良山、湘仁、李子、兰子、田江、罗塘35个行政村和谷洲居民委员会,共556个村(居)民小组、1.36万户、5.57万人。镇内地势平坦,镇内谷洲田荡为全县最大的田荡,垅田间溪河密布,檀江、小江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主要物产有稻谷、西瓜、棉花、柑橘、花生等。矿藏有铁、大理石、锰,沿省道S217线有20公里石灰岩地带。名胜有冇底井、石背岩溶洞、神子寨等。
19、黄荆乡
黄荆乡位于县境东北黄荆岭,东抵谷洲镇,南临下花桥镇,西与九公桥镇搭界,北与邵阳市大祥区接壤,面积49.17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84年前为黄荆公社,是年更名黄荆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白马乡并入,乡政府驻四塘村,距县城25公里。2002年,辖仁和、大坪、金珠、付家、响石、石塘、熊塘、四塘、高龙、大付、腊树、田庄、青山、兰山、白马、毛铺、长香17个行政村,共257个村民小组,4947户,1.95万人,其中大坪村仁和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黄荆岭因漫山荆棘而得名,多干旱,大旱年景,塘涸田裂,蓄水抗旱自古为该乡之重,有剑杆岩饮水工程。主要物产有稻谷、红薯、玉米、大豆等。交通设施有红谷公路和付毛公路,付毛公路全长13公里,蜿蜒于黄荆岭脊背,为县内海拔最高的山岭公路。矿藏有大理石、铁矿等,建有大理石加工厂。乡内名胜古迹有蜂子岩和明代万历年间的“皇帝万岁”碑刻。
20、九公桥镇
九公桥镇位于县境东北,资江东岸,东与黄荆乡交界,南与塘渡口镇接壤,西与长阳铺镇、小溪市乡隔河相望,北与邵阳市大祥区毗邻,面积111.56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镇内大坝溪上昔有石拱桥,传为当年九位老人修建,故名九公桥。1984年前为九公桥公社,是年更名九公桥乡,1985年改乡建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东田乡并入。镇政府驻镇区桥东居民委员会,距县城18公里。207国道自北向南过境,县道长罗路由西往东达大祥区罗市桥,农毛路向南达黄荆岭。洛湛铁路过境长度12公里,河道通航里程14公里。2002年,辖观密、中合、合意、东中、新塘、黎什、东义、阮家、凤凰、傲家、白竹、荷叶、锁石、湘和、七十田、人字、古塘、老屋、长冲、高比、游家、绍田、黄花、枫江、长排、白田、洪元、余津、白果、九公桥、大湾、塘洪、庙山、元塘、四联35个行政村和集镇、桥东、九公桥煤矿3个居民委员会,共497个村(居)民小组、1.42万户、5.55万人,其中九公桥村四架车组、镇区傲家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镇内地势东高西低,南部为黄荆岭坡地,中部为丘陵地带,西北部为河谷平地。主要物产有稻谷、玉米、红薯、花生、油菜、西瓜、烟叶等,特产邵阳砣栗闻名远近镇内民间艺术底蕴深厚,白竹村的布袋戏为县内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东田冲为邵阳南路花鼓戏的发祥地。矿藏有煤、大理石,煤储量为400万吨,为全市煤炭基地之一。砂石蓄量丰富,年产20万吨,为邵阳市建筑行业重要砂石供应地。境内名胜有桃花岛、市林科所森林公园、观密岩等。
21、长阳铺镇
长阳铺镇位于县境之北,东连邵阳市茶元头乡,西接岩口铺镇,南与九公桥镇隔河为界,北临新邵县,面积96.84平方公里龙岩道观寺庙寺院。相传此地昔有长街,暮霭如烟,呼为长烟铺,后称为长阳铺。1984年前为长阳铺公社,是年更名长阳铺乡,1988年改乡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梽木山乡并入,镇政府驻长阳铺村,距县城35公里。320国道横贯全境,潭邵高速公路过镇里程8.17公里,邵阳市3路公共汽车直达镇中心,县道长罗路连接九公桥镇和大祥区。资江流经镇内9村,河道长度20公里,大埠头码头为全县唯一汽车轮渡码头。2002年,辖长阳铺、新铺岭、观云、石塘、大院、荷叶塘、泉井、农科站、石湾、柏山、高巩桥、炭山、湴田、三巩桥、双井、杉木岭、岭上、大坪头、鸭子畬、梽木山、新铺垅、象山、秋田、龙湾岭、竹塘、大埠头、石溪、白江、黄花坪、新立、黄田坪、银仙桥、金龙、贯冲34个行政村和长阳铺居民委员会,共498个村(居)民小组、1.18万户、4.37万人,其中新立村为回族自治村。主要物产有稻谷、西瓜、烤烟、柑橘、茶叶、百合等。矿藏有锰、煤。古迹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诗人胡曾墓、秋田祠、明代银仙桥清真古寺等。
22、岩口铺镇
岩口铺镇位于县境北部偏西,东临长阳铺镇,南连小溪市乡,西接隆回,北靠新邵,总面积81.88平方公里,为宝庆西路咽喉,有“西路岩口铺”之称龙岩道观寺庙寺院。1984年前为岩口铺公社,是年更名岩口铺乡,1988年改乡为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皇安寺乡并入,镇政府驻岩口铺村,距县城49公里。潭邵高速公路、320国道均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岩霞公路直通县城。2002年,辖岩口铺、丰江、赵门前、云里、石滩、油麻井、石井、新院、梅子岭、白山、腰古塘、下马石、田桥、新田、洋井、石脚、桃林、肖家、水花、小泉、竹阪塘、麦兰、皇安寺、花桥、梅冲、大塘、渣滩、吊脚楼、油草桥、厅上、白地畬、岩田32个行政村和岩口铺居民委员会,共392个村(居)民小组、8150户、3.19万人,其中吊井楼村马家组和油草桥村马家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盛产稻谷、烤烟、茶油、花生、茶叶,子椒乌鸡、熏烤鸭脚等风味小吃久负盛名。矿蔵有煤、锰,石脚村有金华山煤田。风景名胜有神风洞、万人岩、牛皮寨等,古迹有吊井楼王妃井。
四、今邵阳县城——塘渡口
唐渡口的起源可追溯到元代,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河滩,今塘渡口一带唐姓人口的祖先唐长乐自江西泰和县迁武冈紫阳乡蔡花墟(今塘渡口镇向阳村),后在夫夷河两岸购置田产供其子孙繁衍生息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唐姓人口为了本族人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方便过往行人,便在此修建了一个渡口。有了渡口以后,便开始有人在渡口边开店设坊,从新宁过往邵阳的船只也开始在此停靠,逐渐形成了小集镇,并成为武冈、新宁至宝庆之间的七埠(bu)码头之一。因渡口是唐姓人所修,遂被称为唐家渡口或唐渡口,后讹为塘渡口。但到1951年11月辟作县城时,这里仍只有一条长约400米、宽约4米、各种店面88家、人口不满一千的丁字形小街(即后来的沿河街中段),今老书店至关圣殿(今图书馆处)称老上街,关圣殿至白鹤桥(今药材处)为老中街,白鹤桥转弯后为老横街。房屋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青石板街面,木板店房。辟为县治以后,1956年始通汽车。1964年开始对老街逐步拆(chai)建,街面扩宽为15米。同时陆续在梅子院、石湾、沙坪、对河桂竹山等地新建了部分工厂、学校、医院。1972年,在城区内建成塘渡口大桥。1978年,塘渡口有街道8条,总长度5.87公里。20世纪80年代,塘渡口的街道建设形成了第一个高潮,邵新街、大冲街、白虎街、丁冲街、环城路等县城主干道相继建成,县城商业中学从沿河街东移至邵新街、大冲街和白虎街等地段。1986年,县城有街道17条,房屋建筑面积63.25万平方米。2002年,塘渡口大小街道增至46条,总长度25.29公里,房屋建筑面积180.3万平方米。从21世纪初开始,塘渡口开始实施县城东拓工程,在大木山新建振羽新城区。随后,新区振羽大道、振羽广场、滨湖花园住宅小区、紫荆花园住宅小区、渣滩住宅小区、芙蓉花园住宅小区、汽车总站、石齐学校及机关、宾馆、商场陆续建成。同时,旧城区改造也取得显著成绩。2010年,塘渡口建城区面积达12.45平方公里,房屋建筑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相当于刚建县城时的300倍,人平居住面积25.1平方米;全城自来水供应量969.5万吨;全城有液化气用户1.64万户,年液化气供应量5116.5吨;当年全城区人口达11.14万人,街道总长度56.6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79.3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达3.41平方公里,并成为拥有铁路和高速公里交通,各项城镇配套设施齐全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现代化城镇。
五、邵阳县建置史料(摘录)
《元史·地理志》:“宝庆路,唐邵州,又为邵阳郡,宋仍为邵州,又升宝庆府,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宝庆路总管府龙岩道观寺庙寺院。领县二:邵阳、新化。”
《大明一统志》:“宝庆府,禹贡荆州之域龙岩道观寺庙寺院。春秋战国时皆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东汉属零陵郡。三国吴置邵陵郡属荆州。晋宋齐梁并为邵陵国,陈复为郡。隋初罢郡,以其地属潭州。开皇中置建州,治邵阳,寻废。唐置南梁州,贞观中改为邵州,天宝初又改为邵阳郡,乾元初复为邵州。五代晋时改为敏州。宋仍为邵州,后升宝庆府。元改为宝庆路。明仍为府,领州一:武冈州、县四:邵阳、城步、新化。”“武冈州,春秋战国时皆为楚巫黔中地,秦为长沙郡。汉为都梁、夫夷二县地。三国吴属邵陵郡。晋分都梁立武冈县。隋初省武冈入邵阳县,属潭州。”
《邵阳县志》“武帝时,割昭陵西境置都梁,今武冈;西南置夫彝,即今永成都及武冈紫阳乡、新宁县及全州之西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六、武冈方言(摘录)
论及武冈,有必要将武冈历史和沿革作一个简要说明,同时将“湖广填四川”时期的区划做一个介绍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武冈自汉高祖6年“令天下县、邑、城”以来,曾先后建县、封侯、立郡、设府、置州,也经历过“军、路”等两个建制,已有2200余年的建城史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武冈州曾管辖现在的新宁县、城步县,本身疆域包含现在的武冈市全境、邵阳县一半左右(现在的西南部)、洞口县全境、隆回县一半左右(现在的南边、西南边)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武冈语言属湘中方言娄邵片,突出特点:(1)转舌音(翘舌音)“zhi、chi、shi”与不转舌音“z、c、s”界限不明显,甚至没有区别;(2)后鼻音的“eng、ing、ang”与无鼻音的“en、in、an”界限也不明显,部分没有区别;(3)“n”与“l”界限不明显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因此出现谐音很多、音近音同字异很多;(4)另外还有特殊读音,例如:“江”读成“岗”或者“冮”。
七、大事记(摘录)
隋唐宋元时期
隋开皇十年(590),废邵陵郡,夫夷、都梁、武冈三县并入邵阳县,邵阳县治从原昭阳县治迁昭陵故址(今邵阳市区)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隋末,分邵阳县地置武攸县(今武冈、新宁县地),又分邵阳县地复置昭陵县和建兴县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唐武德七年(624),昭陵县又并入邵阳县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唐显庆年间(656—661),县内新甲山(属今下花桥镇)道人李震隐居高霞山,建高霞观,为县内最早的道观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后晋,邵阳县改称敏政县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后汉,敏政县复称邵阳县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宋嘉定十五年(1222),赵昀(yun)为邵州防御使,三年后登基为宋理宗,升邵州为宝庆府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西南紫阳乡划归武冈县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元天顺六年(1332)七月,县内发生大蝗灾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元至正十二年(1352),湘乡义军攻打邵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元至正十四年(1354),县内发生大饥荒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明将胡海攻打宝庆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洪武元年(1368),明将王庭攻占宝庆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元末明初,江西(主要是吉安泰和县)人大量迁入县内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口随军迁居县内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县编为56图,正德七年(1512)并为42图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永乐四年(1406),县内发生大饥荒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洪熙元年(1425)五月,县内连续暴雨七昼夜,县城宝庆平地水高6尺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正统十四年(1449),县内大旱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正德四年(1509),县内大旱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正德十二年(1517),县内发生大虫灾,又兼大旱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正德十四年(1519),县内大旱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嘉靖四年(1525),县内大旱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嘉靖十三年(1534)十一月,县内发生特大冰雪灾害,雪深3—4尺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改东山寺为东山书院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县内发大水,漂走青龙桥,船可以从女墙入城,洪水毁坏民居无数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嘉靖末,知县郑守矩主编《邵阳县志》,为邵阳第一部县志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明崇祯十一年(1638),宝庆知府陶珙在县城建济生局,对贫病者施药施医救治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同年,张献忠攻陷邵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十一月,义军撤出邵阳。
明崇祯十四年至十五年(1642—1643),县内连续二年大饥荒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顺治三年(1646)、四年、十一年、十六年,邵阳县皆发生大饥荒,斗米价涨至银一两至七钱不等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顺治四年(1647)八月,清将孔有德攻占邵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顺治五年(1648)八月,明将张先壁、陈友龙收复邵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顺治六年(1649)四月,清军第二次占领邵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同年夏,明将马进忠收复邵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同年八月,清军第三次占领邵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顺治九年(1652)七月,明将孙可望、马进忠再度收复邵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顺治十年(1653)三月,清军第四次占领邵阳,孙可望被迫降清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元年(1662),知县颜尧揆主修第二部《邵阳县志》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五年,县内麻塘山、武冈白茅垅(属今洞口县)、城步石灰寨等地少数民族联合举行起义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八年(1669)至十二年(1673),邵阳县连续五年大丰收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宝庆东山书院和西濂书院合并为濂溪书院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叛清后攻占邵阳,不久撤出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十八年(1679),吴三桂孙吴世璠再次攻占邵阳,不久被清将赖成击溃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十九年(1680),县内发生特大风雹灾害龙岩道观寺庙寺院。二十年、二十三年、三十年(1691)、三十一年、三十五年(1696)、三十六年(1697)、四十二年、五十八年、六十年(1721),县内皆大旱,灾后均发生大饥荒。
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张起鹍建养济院于县西关外,收养孤贫儿童和老人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王省为濂溪书院购置学产田280亩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康熙四十年左右,县人车万育耗尽所有的家租收入,筑保赤堂于县城东以收养弃婴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雍正十年(1732)、十一年,县内皆大饥荒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肖聚昆主修第四部《邵阳县志》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十三年(1778),县内大旱,饿殍(piao)枕籍于途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清嘉庆十二年(1807),县内大旱龙岩道观寺庙寺院。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591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