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唐宋名城辉耀五百年:毕节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7    34

曾见勇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毕节道观寺庙寺院。李世民登基开创了“贞观之治”,李隆基即位,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

    宋朝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水平最高、人民生活最富裕的朝代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中国为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时期,唐宋八大家,宋朝占六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均在宋朝产生,并得以大规模使用,整个封建社会中重要发明近一半以上产生在宋朝。北宋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

    三台在历史上曾为四朝省会,作为省会城市约四百六十年历史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分别是:一、南朝梁的新州,治新城郡,新城郡治北伍城县(今三台县城潼川镇)二、唐朝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梓州治郪县(今三台县城潼川镇)三、五代十国前后蜀武德军节度使治梓州,梓州治郪县(今三台县城潼川镇)四、宋朝梓州路治梓州,梓州治郪县(今三台县城潼川镇);潼川府路治潼川府,潼川府治郪县(今三台县城潼川镇)。如果算上唐初州县二级制近似于省级行政区划的时间约78年,达500多年。其中有三朝均在唐、五代、宋这段历史时期,而最为显赫辉煌时期是在唐代,这段历史时期也是三台有史以来最为显赫辉煌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改隋朝新城郡为梓州,直属唐朝中央政府,梓州治郪县,郪县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毕节道观寺庙寺院。梓州州名由来,以隋旧州梓州名而名。因境内梓(潼)江而得名。唐武德二年(619)划割隶属于遂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划割隶属于遂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废遂州都督府之梓、遂、普、资四州为益州大都督府,梓州直属益州大都督府。是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

    贞观二年(628)为剑南道直属地区,梓州直属剑南道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剑南道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天宝元年(742)全国改州为郡,梓州改为梓潼郡,即郡为州。梓潼郡系借南朝旧郡名,归属剑南道。乾元元年(758)复改梓潼郡为梓州。从贞观二年(628)四川地区改剑南道直到至德元年(756)改为剑南节度使止,长达128年时间。

    这段时期虽然上有道,但“道”的主要负责人叫“采访使”,相当于我们今天由中央纪委派出的“巡视员”,级别较低,一般不设置办事的“衙门”,也没有固定的随员和对口的下级单位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道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行政区划,变为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也就是说贞观二年(628)到神龙二年(706)有78年,唐初实为州县两级制,州大致相似于现在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省级)。

    唐武德元年(618)从隋朝新城郡改为梓州时(治郪县,郪县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领郪县、射洪县、通泉县、盐亭县、飞乌县五县;唐武德四年,置永泰县,梓州时领郪县、射洪、通泉、盐亭、飞乌、永泰六县;贞观十三年(639)梓州时领郪县、射洪、通泉、盐亭、飞乌、永泰、玄武七县;武周长安四年(704)梓州时领郪县、射洪、通泉、盐亭、飞乌、永泰、玄武、铜山八县;大历十三年(778)涪城县从绵州划归梓州,元和十五年(820)梓州时领郪县、射洪、通泉、盐亭、飞乌、永泰、玄武、铜山、涪城九县毕节道观寺庙寺院

    剑南道大致管辖今天四川全境,治益州毕节道观寺庙寺院。益州(成都府)辖十县,而当时梓州(今三台)已辖九县:郪县、射洪县、通泉县、玄武县、盐亭县、飞乌县、永泰县、铜山县、涪城县,可以说同成都不相上下。除成都府外,在三十八州中,同巂州(西昌)是管辖县最多的,其它州都是管辖3或5县居多的小州,梓州是领县仅次于益州(成都府)的川内数一数二的大州。

    至德元年(756)梓州隶属于剑南道节度使毕节道观寺庙寺院。至德二年(757)分剑南节度使东部地置,简称东川,治所在梓州,这是三台历史上最为显赫的时期。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梓州治 郪县,郪县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相当于现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与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成都府(治成都县,今成都)齐名,分治整个四川全境(注意过去人们常说同益州,实是口误,此时已为成都府),梓州是当时四川第二大城市,相当于现在的省会城市。

    三台作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前后三段时间,合约一百四十年毕节道观寺庙寺院。第一段:至德二年(757-758)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潼郡(今三台县城潼川镇);大历元年(766—767)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今三台县城潼川镇);这两段各一年,共两年时间。

    第三段为唐大历三年(768)至天佑元年(906)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 (今三台县城潼川镇),延续一百三十八年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梓州)最多时领十六州,大多数时间领十二州,有时段为八州,唐末最少时也领三州。作为重要军事藩镇,剑南东川长期驻扎二万至三万兵力。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三剑南道下“东川节度使梓州,梓潼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上。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七十八。乡二十六。元和户六千九百八十五。乡十六。今为东川节度使理所。 管州一十二:梓州,剑州,绵州,遂州,渝州,合州,普州,荣州,陵州,泸州,龙州,昌州。县六十九。都管户三万一千七百二十二。”

    由于不同时期东川所领州数和州领县数均有变化毕节道观寺庙寺院,这里据周振鹤主编,郭声波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及蒲孝荣编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等相关史料,将最多时期所领州,分别整理如下:

乾元元年(758)梓潼郡复改为梓州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乾元二年(759)置昌州,合州、渝州隶属东川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时领约十六州,九十五县。

一、梓州8县:郪县、盐亭、永泰、射洪、通泉、飞乌、铜山、玄武

二、绵州9县:巴西、魏城、盐泉、涪城、罗江、神泉、西昌、龙安、昌明

三、龙州2县:江油、青川

四、剑州8县:普安、永归、临津、黄安、梓潼、武连、阴平、剑门

五、阆州9县:阆中、南部、新政、新井、晋安、西水、苍溪、歧平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奉国

六、果州6县:南充、岳池、流溪、西充、相如、朗池

七、遂州5县:方义、长江、蓬溪、青石、遂宁

八、普州6县:安岳、普康、乐至、普慈、安居、崇龛

九、资州8县:盘石、月山、龙水、资阳、舟山、清溪、银山、内江

十、泸州6县:泸川、合江、泾南、江安、绵水、富义

十一、荣州6县:旭川、应灵、资官、威远、和义、公井

十二、陵州5县:仁寿、籍县、贵平、始建、井研、

十三、简州3县:阳安、平泉、金水

十四、昌州 3县:大足、昌元、都南、

十五、合州 6县:石镜、巴川、铜梁、赤川、汉初、新明

十六、渝州 5县:巴县、南平、江津、万寿、璧山

泸州领十四个羁縻州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五十七个羁縻县

一、纳州8县:罗围县、播罗县、施阳县、都宁县、罗当县、罗蓝县、都县、胡茂县

二、定州2县:支江县、扶德县:

三、萨州3县:黄池县、播陵县、枝江县

四、晏州7县:思峨县、柯阴县、新宾县、扶来县、思晏县、多岗县、罗阳县

五、巩州5县:多楼县、波婆县、都擅县、比求县、播郎县

六、顺州5县:曲水县、顺山县、灵岩县、来猿县、龙池县

七、奉州2县:,牁理县、逻蓬县

八、思峨州2县:多溪县、洛溪县

九、能州4县:长宁县、来银县、菊池县、猿山县

十、淯州4县:新定县、淯川县、固城县、居牢县、

十一、浙州4县:浙源县、越宾县、洛川县、鳞山县

十二、高州3县:牁巴县、移甫县、徙西县、

十三、宋州4县:牁龙县、牁支县、宋水县、卢吾县

十四、长宁州4县:婆员县、波居县、青卢县、罗门县

    唐朝羁縻县实际仅为少数民族一部落或土司,可能涉及宜宾市和泸州市南部以及贵州毕节地区、遵义地区相连地带的少数民族毕节道观寺庙寺院。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行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如忠于中央政府、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物资等等。朝廷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

    历史车轮前行到五代十国前后蜀时,三台曾作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梓州天贞军节度使、梓州武德军节度使治所(治梓州,梓州治郪县,郪县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类似于现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梓州仍然为前后蜀省会城市之一,延续约55年毕节道观寺庙寺院。领梓、绵、普、剑、龙5个州,约33县,管兵二万五千人,马一千二百疋。

    据周振鹤主编,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其中最多时期有2年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后蜀唐同光三年(前蜀咸康元年〔925〕)前蜀灭,再改武德军节度使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后蜀唐长兴元年(930)保宁军节度使(治阆州)废除,果州和阆州划归剑南东川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930—932)2年时间,领州数达七州,约四十七县:

一、梓州9县:郪县、盐亭、永泰、射洪、通泉、飞乌、铜山、玄武、涪城

二、绵州8县:巴西、魏城、盐泉、罗江、神泉、西昌、龙安、昌明

三、龙州2县:江油、青川

四、普州6县:安岳、普康、乐至、普慈、安居、崇龛

五、剑州8县:普安、永归、临津、普成、梓潼、武连、阴平、剑门

六、果州5县:南充、岳池、流溪、西充、相如

七、阆州9县:阆中、南部、新政、新井、晋安、西水、苍溪、歧平、奉国

    当三台的历史翻开宋代一页时,三台再次进入显赫辉煌的第二段历史时期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四川”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 四川之所以称四川,可谓与三台历史息息相关。四川是经“两川”“三川”等几个阶段演变而来的,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五十一曾指出。四川古称巴蜀,汉代称为益州,晋代分为梁、益二州。唐太宗贞观元年,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肃宗至德二载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置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两川节度使,治所分别在今三台和成都,这样,就第一次有了“两川”的称呼。到了唐代宗时,又将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山南西道置三道节度使,又称三川节度使,当时一般都简称为剑南三川。这样, “两川”又变成了“三川” 。这里的“三川”就是指今天的四川。

    宋初,今四川地区分置四川路和峡西路,治所分别在今成都和汉中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到宋真宗咸平四年又分西川路为西川东路和西川西路,分峡西路为利州路和夔州路,这就成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这四路,一般称为川峡四路,又略称为四川。就这样,历史上出现了“四川”这一行政区划的称呼。四川称省,始于元代。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称为中书省,仅次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宋代的川峡四路就成为元代的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此后,四川省的名称就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今天四川的由来,要说与三台直接相关,也因源于三台而产生,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三台当时是四川之一川(路)。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梓州路(治梓州,梓州治郪县,郪县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相当于现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与成都府路(成都)、利州路(汉中)、夔州路(奉节)齐名分四路统领四川等周边地区。梓州路治所在梓州(今三台),至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才改为潼川府路。

    由于不同时段梓州路领州数略有变化,据周振鹤主编,李昌宪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及蒲孝荣编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等相关史料,现将宋真宗天禧四年梓州路领州情况,介绍如下,以飨读者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梓州路领十一州、二军、一监、五十四县:

一、梓州10县:郪县、中江、涪城、射洪、盐亭、通泉、飞乌、铜山、东关、永泰

二、遂州5县:小溪、蓬溪、长江、青石、遂宁

三、果州4县:南充、西充、流溪、相如

四、资州4县:盘石、资阳、龙水、内江

五、普州3县:安岳、安居、乐至

六、昌州3县:大足、昌元、永川

七、渠州4县:流江、邻水、邻山、大竹

八、合州5县: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

九、荣州5县:旭川、威远、资官、应灵、公井

十、戎州3县:僰道、南溪、宜宾

十一、泸州3县:泸川县、江安县、合江县、南井监、淯井监

十二、广安军(又作宁西军)3县:渠江、岳池、新明

十三、怀安军2县:金水县、金堂县

十四、富顺监

戎州领三十羁縻州

1、连州2、照州3、献州4、南州5、洛州6、盈州7、德州8、为州9、移州10、筠州、

11、扶德州12、播浪州13、武昌州、14志州15、商州16、驯州17、浪川州、18骋州19、协州20、切骑州、21、靖州22、曲江州23、哥灵州24、品州25、牁违州26、碾卫州27、滈州、28从州29、播陵州30、钳州

泸州领十八羁縻州

1、纳州2、薛州3、晏州4、巩州5、奉州6、悦州7、思峨州8、长宁州9、能州、

10、淯州11、浙州12、定州13、宋州14、顺州15、蓝州16、溱州17、高州18、姚州

    宋朝羁縻州,宋皇祐初年,浓智高反,朝廷讨平之,因其疆域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参唐制,继承了唐朝羁縻州县的制度。分析其种族,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凡五十余所,择其长者为首领。其酋皆世袭,有知州、知县、知洞,皆受命于安抚。重新设置统治机构,但不改变其行政首脑,仍任用原来的土酋为官,仍然是州有刺史,县有县令,洞有洞官。宋朝还进一步加强了对羁縻州、县的控制,在部族首领之外,加派中原政府任命的监管官员。元朝时逐渐演化为土司制度。

    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一次进攻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时,宋钦宗在兵部侍郎李纲请求下,同意守城,但暗中却派弟弟康王赵构到金营做人质以求和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东京保卫战赢得胜利后,康王被召回。金兵退走,宋徽宗回到东京,钦宗解散各地援军,李纲被罢黜。金军经过半年休整,第二次围攻东京。1127年 春,金军攻破东京,宋钦宗亲自到金营乞降,被扣留。金军北返时,把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3000多人作为俘虏带走,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宣告北宋灭亡。

    建炎元年(1127)6月12日(建炎元年五月初一日)宋大将宗泽等拥护康王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称皇帝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康王赵构就是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年号为建炎。不久,迁都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时代。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乾德三年正月丁酉”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147页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将益州路改为成都府路。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将梓州路改为潼川府路。”

    《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潼川府路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府二:潼川,遂宁。州九:果,资,普,昌,叙,泸,合,荣,渠。军三:长宁,怀安,广安。监一:富顺。绍兴三十二年,户八十万五千三百六十四,口二百六十三万六千四百七十六。”潼川府路辖52县,48羁縻州,一监。

    到南宋末,潼川府路达到领州县最多时期毕节道观寺庙寺院。据周振鹤主编,李昌宪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及蒲孝荣编著《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等相关史料,现将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潼川府路领辖范围介绍如下,以飨读者。潼川府路领四府、七州、三军、一监、五十七县,四十八羁縻州:

一、潼川府10县:郪县、中江、涪城、射洪、盐亭、通泉、飞乌、铜山、东关、安泰

二、遂宁府5县:小溪、蓬溪、长江、青石、遂宁

三、顺庆府  4县:南充、西充、相如、流溪

四、资州4县:盘石、资阳、龙水、内江

五、普州3县:安岳、安居、乐至

六、昌州3县:大足、昌元、永川

七、渠州  4县:流江、邻水、邻山、大竹

八、合州5县: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

九、邵熙府4县:荣德、威远、资官、应灵

十、叙州4县:宜宾、南溪、宣化、庆符、30羁縻州(见后)

十一、泸州 4县:泸川、江安、合江、纳西县、淯井监、南井监、18羁縻州(见后)

十二、广安军4县:渠江、岳池、新明、和溪

十三、怀安军2县:金水县、金堂县

十四、长宁军1县:安宁县 5寨、1堡

十五、富顺监: 13镇、1井

叙州领三十羁縻州

1、  连州2、照州3、献州4、南州5、洛州6、盈州7、德州8、为州、9移州10、筠州

11、扶德州12、播浪州13、武昌州14、志州15、商州16、驯州17、浪川州18、骋州19、协州20、切骑州、21、靖州22、曲江州23、哥陵州24、品州25、牁州26、碾卫州27、滈州、28从州、29、播陵州30、钳州

泸州领十八羁縻州

1、纳州2、薛州3、晏州4、巩州5、奉州6、悦州7、思峨州8、长宁州9、能州

10、淯州11、浙州12、定州13、宋州14、顺州15、蓝州16、溱州17、高州、18、姚州

    宋代三台作为梓州路和潼川府路的省会城市,延续约235年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其中部分时段,漕司-转运司(相似于今省政府),初设梓州,不久移治遂州。帅司-钤辖司(相似于今省军区),北宋末年迁泸州。南宋改安抚使。宪司-提刑司(相似于今高级法院),设梓州。仓司-常平司(相似于近省财政厅),宋神宗时设,初附转运司于遂州,后附提刑司于梓州。历史学家对宋代路府多有争论,其实各路省级权利机关分置在本路异地,是宋朝为了避免军、政、财权过于集中,避免诸侯割据,自立为王,采取的普遍举措。但宋朝中央朝廷对路及路府和省会的认定,一直都是认定路和首州。宋中央朝庭和以后所有的历史史书都认定梓州路和潼川府路路府(省级)在梓州和潼川府,并没有因为两司异地办公,而有丝毫更改。无论是资州、遂州、或泸州都未上升为路,无论是南宋还是北宋,资州、遂州或泸州不过是梓州路和潼川府路所属的州府而已。因此,笔者认为宋代三台作为梓州路潼川府路省会城市的地位是历史认可的。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也是三台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三台绝大多数时间是节度使、路府所在地,是与成都齐名的重要省级首府城市,唐代梓州为川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极为繁华和显赫。城边涪凯两江交汇贯通,下接长江嘉陵江,沿长江航道外可出川,在古代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三台占尽水路交通的天时地利,尽享水路交通之便,加之县城位于涪凯两江交汇处平坝,依山傍水,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三台城区东南紧靠涪江和凯江,已成为剑南东川、梓州路和潼川府路的水码头,是当时川北最大的码头。

    当时梓州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为“益州之门户,果阆之襟喉”,经济颇为发达毕节道观寺庙寺院。《新唐书.地理志》载:梓州土贡红绫、丝、布、柑蔗糖、桔皮。梓州小练远销西域。《宋史·食货志三》载:梓州有“绫绮场”,足见当时丝绸织造之盛。梓州为剑外大都,山川钟灵毓秀晚唐著名诗人在梓州任参军(军政长官的幕僚)的李商隐赞誉梓州为“蜀川巨镇,郪道名邦”,。唐代骚人墨客云集:唐代王勃、杨炯、元稹、卢照邻、李白、杜甫、李商隐均曾到梓州游览、寓居,并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

    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和凯江上,来往船只川流不息,在这些码头上,杜甫多次送往迎来,吟诗作赋毕节道观寺庙寺院。“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反映了交通枢纽梓州段涪江的繁忙; “夜深露气轻,江月满江城。”(《玩月呈汉中王》)可见梓州城美丽的夜色;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望牛头山亭子》)可见梓州城的布局的规范。这些诗句中,一幅中世纪恬静美丽的都市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当时省一级行政机构—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规模很大,城墙很高,城楼高大,在杜诗中,有很多杜甫登城楼的诗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楼二首》,《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等等,这些诗歌和其它登高诗歌一样,除了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对梓州山河的无尽赞美。杜甫在梓州写下了最为著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代随着玄奘从印度取经求法回来;武后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政治与佛教联系日益密切;由于密教(佛家语,对显教而言毕节道观寺庙寺院。谓真言之教义也)传入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密教)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到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梓州作为一省会城市自然不落人后。佛教文化十分兴盛,不仅名僧辈出,而且寺庙众多。据唐人侯圭《东山观音院记》云:“梓州浮图大小共十二,慧义居其北,兜率当其南,牛头据其西,观音距其东。”意即,梓州城东有观音寺,南有兜率寺,西有牛头寺,北有慧义寺。

    《东山观音院记》云:“(观音院)上临绝壁,下瞰长江毕节道观寺庙寺院。青霭属天,纤尘莫及。岩险峭孤标势盛,诸寺让焉。”

    《方舆胜览》云:兜率寺在南山,一名长寿寺,隋开皇中建,即苏轼诗所称“牛头与兜率,云木郁堆垄”者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其林泉纠合之势,山川表里之形,抽紫岩而四绝,迭丹崖而万变。连溪拒石,所以控引太虚;蒸云驾雨,所以荡泄元气。杜甫在兜率寺留下了“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著名诗句。

    杜甫在牛头山留下了“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毕节道观寺庙寺院。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诗句。

    梓州的众多佛寺中,以城北慧义寺最为著名,慧义寺的重阁位于长平山顶,为梓州城北的标志性建筑,重阁精巧壮观,有巧夺天工之妙毕节道观寺庙寺院。慧义寺始建于北周,梓州慧义寺环境优雅,寺院园林隽秀,为一邑之望,寺内“松门石塔,竹院涉场。斋庭合梵,讲肆浮香。郁纡甍栋,参差林沼。叶障奔禽,花岩度鸟。” 历来大德云集,为川北地区的佛学中心,神清、清虚、大随法真等皆驻锡本寺。王勃曾游历慧义寺,亦赞叹此处“实为妙域”,慧义寺新建重阁,杨炯为之铭曰:“长平山兮建重阁,上穹窿兮下磅礴。纷被丽兮骈交错,严色相兮冲寂寞。谁所为兮天匠作。”

    唐初文坛"四杰"中的杨炯,685年任梓州司法参军,写下《梓州惠义寺重阁铭》《梓州官僚赞》《为梓州官属祭陆郪县文》《送梓州周司功》等诗文毕节道观寺庙寺院。王勃也曾来到梓州,旅居约一年时间,写下《涧底寒松赋》《游庙山序》《江曲孤凫赋》《青苔赋》《梓州慧义寺碑铭》《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 《梓州白鹤寺碑《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等。卢照邻与梓州相关的诗有《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宴梓州南亭得池字》。

    李商隐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在梓州任东川节度使幕僚过程中,在东外涪江边写下:“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著名诗篇。

    唐代梓州(今三台)作为西南重要军事重镇,长期驻军近2-3万人,相当于现在一个普通的集团军,可谓十分显赫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宋代诗人程公许:《东川节度歌》中“东川节度兵马雄,我尝闻这浣溪翁。五百年间人事纷变灭,惟有青山衮衮今古同。…我歌东川节度兵马雄,歌声激烈辍丰隆。先一州兮后天下,风云呼吸龙虎从。”反映了当时梓州(三台)作为边地重要军事藩镇的显赫气派景象。

    梓州十二所寺庙,除慧义寺、兜率寺、牛头山寺和观音院外,其余可考者有康兴寺、灵瑞寺、香积寺、菩提寺、官阁寺、尊胜寺、护圣寺、弥勒院毕节道观寺庙寺院。杜甫曾写下《涪城县香积寺官阁》一诗:“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杜甫等众多历史名人在唐宋时期纷至沓来梓州(三台)绝非偶然,而是必然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因为当时来四川,除成都(西川)外,梓州(东川)则是唯一不二的选择。梓州(三台)当时为川内与成都府(今成都)齐名的重镇,是当时四川显赫繁华的重要大城市,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唐(包括五代)、宋两朝共延续约600多年,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梓州(三台)作为节度使和路府(一级行政区省府)竟达约400多年,如算上唐初州县两级制时期可达约500多年,极少数不为节度使和路治所时间,也均为州府和郡府治所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可见梓州(三台)在唐宋时期地位多么显赫和光耀夺目。三台在古代历史长河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在唐宋,我们称三台为唐宋历史文化名城,实是名至所归,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傅林祥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周振鹤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周振鹤主编)毕节道观寺庙寺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周振鹤主编)毕节道观寺庙寺院,复旦大学出版社

4.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毕节道观寺庙寺院,1986年出版

5.任乃强、任建新:《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出版

(本文承文管所景竹友、左启、县志办习光辉、台中邓亚曾提出宝贵意见毕节道观寺庙寺院,特此鸣谢)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法事科仪.png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13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