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概要07:同江道观寺庙寺院
(六)东亚各国
§夏商周王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771BC)
华夏人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木器,主要种植粟,蓄养猪、狗等牲畜,制造各种陶器,制作技术较高,能制造薄如蛋壳的陶杯同江道观寺庙寺院。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在黄河中游形成一些华夏人主导的王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其中最大的是夏王国,以阳城为都城,以大禹为国王。夏王国周边的其他一些国家为夏王国所征服,成为夏的属国。在夏王国,王位世袭,设有各个官职,制定有刑法。东方的有穷氏一度统治了夏王国,杀死夏王。夏王的儿子少康得到有虞氏帮助,并争取到夏国臣民的支持,打败有穷氏,重新恢复夏王国。在夏王国,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居民们耕种土地,向政府交纳赋税,赋税数额依照土地数量而定,人们开挖了沟渠,以引水灌溉。人们制订了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人们已经会冶炼青铜和制造青铜器,有刀、箭头、戈等武器,有锥、凿、鱼钩等工具,有用于烹饪或盛放食物的容器。仍使用石器,石器和青铜器共同使用。人们开采铜矿和制造铜器,但因铜较为稀少,所以铜器使用得很少。在夏王国,有奴隶,但人数不多,主要是属于国王的奴隶,从事宫廷内的手工劳动。
商王国是位于夏国东面的一个属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公元前十六世纪,商国消灭夏国的政府,控制夏国的领土和居民,从而兼并了夏王国。商王国还兼并了夏的一些属国,另外一些夏的属国则服从了商王国的统治,成为商王国的属国。在商王国,曾多次迁移都城,最后在盘庚任国王时定都于殷。商王国进行了对外军事扩张,打败周边一些国家,从而使领土和属国都逐渐增多。
在商王国,人们主要从事农业,作物主要有黄米、小米、水稻、小麦等,农具主要是木器和石器,如挖土的石铲、木铲、石镰等,此外也使用一些骨器和青铜工具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商王对农业生产十分关心,商王经常向各种神灵祈求降雨和好收成,有时商王还会亲自去察看地里的庄稼。除耕种之外,还饲养牛、马、猪、羊、鸡、犬等家畜。用粮食酿酒,商王国的人们喜欢饮酒,饮酒的风气很兴盛。
在商王国,有一些专门的手工业工匠同江道观寺庙寺院。青铜器制造的数量、种类、铸造技术,都大大超过夏王国,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在商王国,人们制造了数量和品种众多的青铜器,有各种类型的食器和酒器,有斧、矛、戈、刀、箭头等武器,有刀、铲、斧、锯、凿、钻、锥、针、鱼钩等工具,还有青铜乐器和青铜镜子。食器和酒器主要是供贵族使用的,制作考究,上面雕有花纹,如云雷纹、风鸟纹、象纹、虎纹等,有的还刻有文字。此外,人们还制造陶器、玉器,制造麻布,制造丝织品,制作车船,并能够刺绣。
出现专门的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在各地之间运销货物,也出现了定期的交易市场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主要是用海贝作为交换的媒介,也使用玉、骨或铜制成的贝状货币。
国王掌握最高权力,王位世代继承,起初以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在商国晚期确立了父子相传的制度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商王之下有众多的官职,负责各项事务。军队有步兵和战车部队。商王国制定有多条刑法,设有监狱,有各种刑罚。
人们崇拜各个神,把天神视为最高的神灵,认为天神主宰自然界及人间,可以降福或降灾于人间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人们还尊崇拜拜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河流等神。
宫廷和贵族中占卜(即预测未来)的风气盛行同江道观寺庙寺院。用火在牛骨或龟甲上烧烤,使之出现裂纹,根据裂纹的形状预测未来。将占卜的时间,所占卜的事情、占卜的预测结论、日后应验与否,用文字刻在裂纹旁边。从国家大事到私人生活,如祭祀、战争、收成、狩猎、生育、疾病等,都要占卜。
贵族占有大量土地,贵族往往担任重要官职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平民主要从事农业。奴隶大部分来自战争俘虏,还有一部分来自负债的平民。奴隶从事繁重的生产或家庭劳动,而且奴隶主死后常常杀死一些奴隶来殉葬,少则一两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墓前祭祀死者时也会杀死一些奴隶,常常是祭祀的时候将人、牛、羊一起用作祭品。经常发生奴隶逃跑的事件。
在商王国,人们注意观测天象,具备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做了日蚀、月蚀的记录,还认识了部分星辰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人们制定了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为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每逢闰年则加一个月。发明了文字,将文字刻在甲骨上,或者铸造在铜器上。
周王国是位于商王国西面的一个属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国兼并商国和商国的其他属国。周王国以镐京为都城,周王国的领土比商国的领土更大,除黄河中下游地区外,还包括了长江流域北部。
全国土地名义上都属于周王,周王直接管理一部分土地,将全国的其他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居民分别封给各个诸侯,建立诸侯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得到封地的人,主要是周王的亲属,另外有一些是功臣,还有一些是归附周王国的小国的首领。最重要的诸侯国有卫、鲁、齐、晋、燕、宋等。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交纳贡物,要率领自己的军队为周王作战。周王可以干预诸侯国内的政务,如任命其官员,周王还可以惩处和撤换诸侯。诸侯又把自己封地内的部分土地再封给自己的亲属或亲信,他们对诸侯负担从征、纳贡等义务,他们又可以继续分封,形成逐层分封的制度。
周王、诸侯、各级受封土地的人为贵族,占有土地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他们的土地大部分分成小块,分配给农奴耕种,少部分由贵族直接经营。农奴要向领主交纳黍、稷、禾、麦、麻等作物以及缝制的衣服等,要为领主劳动,如修理房屋、割草等,要为领主服兵役,守卫地方或作战。另外有奴隶,完全为主人所拥有,可以买卖、赠送。
周王是全国的最高首领,被称为“天子”同江道观寺庙寺院。有中央政府,其中设有管理各项事务的官职,管辖周王的直接统治区,对各诸侯国政府也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
在周王国,农作物品种很多,重要的有黍、稷、稻、梁、菽、麦、桑、麻等,种植最多的是黍、稷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农具大部分是用石制或骨制,金属制作的很少。主要依靠天然雨水灌溉,也使用一些沟渠进行灌溉。用桑饲养蚕,用蚕丝和麻的纤维进行纺织和缝制衣物。青铜冶炼和铸造的地域范围比商王国更大,产品的类别和数量也比商王国更多。商业交换中使用的货币有贝或铜块,民间贸易主要是以物易物。
周王国进行了扩张,征服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淮夷,又征服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楚人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周王国的北面和西北面生活着一些游牧部落,他们经常向南侵袭周王国,周王国与他们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起初周王国占有优势,取得多次胜利,后来周王国逐渐衰落,在作战中失利。西周后期,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削弱。771BC,部分诸侯与西北的游牧部落联合,进攻周王,周幽王战败被杀,周王国被迫迁都到洛邑。此后,各诸侯国不再服从中央,实际上各自成为独立国家,周王只能统治洛邑为中心的小块地区,对各诸侯国不再有控制力,周王国实际上分裂成多个小国,而周王统治区只是各个小国之一。
§列国争战时期(771BC-221BC)
周王国分裂以后,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形成列国争战的局面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在列国争战时期的前期,各个强大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互相进行战争。起初,齐国战胜其他多个诸侯国,其霸权地位得到各诸侯国的承认,成为霸主。后来,晋国强大起来,成为霸主,随后楚国强大起来,成为霸主。此后,晋楚两国互相争斗,双方均不能取得明显优势,于是两国共同成为霸主。晋国扶植吴国以牵制楚国,吴国不断袭击楚国,使楚国削弱,然后对楚大规模进攻,获得胜利,吴国成为霸主。吴虽然获得霸主地位,但常年作战使国力空虚,越国趁机进攻,打败吴国军队,兼并吴国,越国成为霸主。
经过多年的争霸战争,较小的诸侯国先后被较大的诸侯国兼并,到争战时期的后期,形成七个大国并立的局面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七大国继续互相战争,战争更加频繁,战争规模也更大。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进行了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买卖;鼓励民众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或租税,不努力耕作或弃农经商者,要罚作奴隶;有军功者给予爵位,取得贵族身份,无军功者即使是王室也不能取得贵族身份。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日益强大。秦国强大以后,不断进攻其他各国,先后兼并其他六国,于221BC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国。
在各诸侯国,土地逐渐由转化为私人所有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起初,土地所有权仍属于诸侯国的君主,君主将土地授予各级贵族,君主也可以从贵族手中收回土地,贵族的封地不能随意买卖。后来,各国纷纷实行改革,将各级贵族的封地改为私人所有,可以自由买卖,但必须按照土地数量向国家交纳赋税。贵族把土地租给土地上原来的农奴耕种,收取地租,农奴则转化为佃农。同时,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普及,耕种能力提高,大量荒地开垦出来,成为私人所有的土地。这一时期,奴隶仍存在,用于家务劳动、手工业或农业。
各诸侯国的政府机构中,地位最高的官职是相,有的称相邦,有的称丞相,有的称宰相,有的称令尹,相是国君的助手,是百官之长同江道观寺庙寺院。相以下的重要官职有司徒、司空、司寇、尉、御史等。各诸侯国纷纷收回贵族在封地内的政治权力,设立郡、县、乡、里等各级地方机构,由诸侯国的中央政府管辖。各诸侯国都实行征兵制,发生战争时,适龄的男子都有可能被征调去参加作战,此外也有相当数量装备较好并受过一定训练的常备军。军队控制权由诸侯国的君主掌握,作战时由国君任命统帅。
铁器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农夫耕种普遍使用铁制的耒、耜、犁、锄、镰等,妇女做衣普遍使用针和刀,工匠普遍使用锯、锥、凿、锤、斧、刀等。开始使用牛来耕地。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耕种的能力,人们开垦了许多荒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铁器的使用,出现了深耕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手工业技术更加精密,分多个工种,有木器、铜器、玉器、陶器、染色等,每一工种内又有不同的分工同江道观寺庙寺院。随着对铁器的大量需求,采铁和冶铁业迅速发展,铁器以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为最多,另有少量的兵器和日用器皿。列国争战时期晚期,人们掌握了将纯铁加热渗炭而制成钢的技术,钢主要用于制造一些优良的兵器。青铜器制作在手工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所制造的青铜器有礼器、乐器、铜镜、武器、货币,技术比以前进步,制作过程中讲究不同器物中铜、锡的不同比例。纺织业兴盛,丝织品种类繁多,有织得很细的麻布。盐有较多的生产,燕、齐两国出产海盐,魏国有大盐池,出产池盐。争战时期后期,漆器从木工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在各种食器、家具、武器木柄上,涂上五颜六色的漆,使之更耐用且更美观。很大一部分手工业是由政府经营的,特别是制盐、制铁等作坊,民间也有手工业作坊。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进入市场的农业、手工业产品增多,买卖的货物主要有粮食、盐、铁、牲畜、水产、纺织品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商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运销货物,各地区之间的物产彼此交流,如北方的马匹,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牛皮,东方的纺织品、鱼盐,西方的皮革。争战时期前期,开始铸造并使用金属货币,取代了海贝、铜块。争战时期后期,各国都铸造了铜质货币,其样式各不相同,韩、赵、魏、周以铲形铜币为主,燕、齐以刀形铜币为主,楚国以贝形铜币为主,秦国的货币是圆形方孔的铜币。后期还流行黄金币,一般为富有者买卖贵重的物品时所使用。一些富有商人、贵族专门从事借贷,获得大量的利息。
有许多作为政治或军事中心的城池,有城墙和城濠,有宫殿,有各种作坊,有居住区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一些城池由于聚集了较多的人口,也成为贸易兴盛的商业中心。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孔丘(被尊称为孔子)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孔子编写了许多书籍,成为后来中国人非常重视的经典书籍。孔子的思想流传于后世,对中国后来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认为,人应该爱别人,同情别人(“仁”)。孔子还认为,人应该遵守规矩。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身份不同的人要做不同的事,遵守不同的规矩。例如,父母应该爱护子女,子女应该服从父母,妻子应该服从丈夫,下级应该服从上级。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其他许多思想家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墨翟(墨子)主张以贤能为任用官员的标准,出身低但有才能的人也应任用;墨子主张节约,反对生活奢侈浪费;墨子认为人们之间应彼此关爱,反对战争。李耳(老子)认为,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互相转化,弱可能变强,小可能变大,祸可能变成福,好事可能变成坏事;老子认为,国家管理者应减少作为,作为过多反而会引起社会不安定等不利状况。庄周(庄子)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没有是非善恶的固定标准,是非善恶不是能够客观地确定地判定的,不同的人之间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必凡事都追究是非好坏对错;庄子认为,人不必追求任何目标,一切都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孟轲(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人先天固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才使一些人的本性改变,破坏了人的仁义善良之心,人应当去发现和发挥这些好的品质;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关心人民,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使民众不失去土地,能够满足生活所需;孟子认为,民心对统治者极为重要,得民心者得到天下,失民心者失去天下,国君如果残暴地对待人民,就会国亡身死。荀况(荀子)认为,自然界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界有变化运动的规律,它与人世间的治乱没有关系,人应当战胜自然,利用自然;荀子认为,人性根本上是恶的,应当进行礼义教化和刑罚;荀子认为,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君主就像船,人民就像水,水能载船,水也能使船翻倒,君主应当爱护人民,轻收土地赋税,少征用劳役,节省支出,使人民物力宽裕。韩非(韩非子)认为,国家要有严格的法律,对违反法律者实行严厉的刑罚,有了法律之后,君主还要有一定的权势,否则法令就不能得以贯彻实行,君主还应当具备控制臣民的技巧。
这一时期,出现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以时间为顺序概述主要的历史事件并对事件进行评论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出现诗歌汇编《诗经》,收录有305篇诗歌,其题材广泛,有的诗讲述古代国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有的是祭祀时所唱的颂歌,有的讲爱情、家庭、友谊、日常生活等。《尚书》是一部文献汇编,是周王国和列国争战时期周王及诸侯的命令、文告等文书的汇编。出现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的整体,整体被破坏,就产生疾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并阐述了经络、穴位、针炙方法。孙武所写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系统阐述了作战方法和规律,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甘德和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经》,阐述了通过观测得知的星辰运行情况,共记录了120颗恒星的位置。
§秦汉帝国(221BC-192)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巩固统一,秦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国家最高统治者不再使用“国王”的称号,而改用更尊贵的“皇帝”称号。为避免此前各国互相争战的局面,取消诸侯国制度,将全国分为各个郡,每郡设置由中央直辖的地方政府。此前各诸侯国的文字、货币、法律,以及长度、容量、重量的计算单位都不一致,为此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货币、法律。修建了首都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为统一思想,避免民众思想活跃从而不利于政府统治,焚毁了医药、农业等技术类以外的各种书籍,并禁止讲授和学习。
匈奴人生活于蒙古高原,从事游牧生活,经常向南侵袭,秦帝国军队进行反击,收复了一些地方,秦帝国还在北方边境修建长城以防范匈奴的侵袭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越人生活在南部沿海地区,从事渔猎和农业,包括东越、闽越、南越,秦帝国控制了南越所在地,设置地方政府进行统辖。秦帝国的西南面的长江上游地区居住着许多部族,有的从事农耕,有的从事游牧,秦帝国控制了这里的部分地区,设置地方政府进行统辖。
秦帝国维持了庞大的军队和政府机构,从事长城和秦始皇陵墓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且经常进行对外战争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为了提供所需的人力和费用,征派繁重的赋税和兵徭役,迫使很多人当兵作战或从事辛苦的劳动。秦政府还实行了严峻的刑法。在秦政府的统治下,民众负担沉重,民众对秦政府极为不满。209BC,陈胜为首的一些人举行武装起义,随后出现多支起义队伍,各支起义队伍共同进攻秦帝国的军队,推翻秦政府。各支队伍中,项羽为首的队伍和刘邦为首的队伍实力最强大,它们之间进行了战争,起初项羽占优势,后来刘邦联合反对项羽的力量,逐渐转入优势。202BC,刘邦取得胜利,消灭项羽的队伍,建立了新的帝国,以刘邦为皇帝,以长安为都城,国号为“汉”,后人称这一帝国为“西汉”。汉帝国的领土比秦帝国更大一些。
西汉初期,实行了减轻赋税的政策,大幅度降低田赋,有的年份还减半甚至免除田赋,同时减少了徭役同江道观寺庙寺院。提倡节俭,中央政府尽力减少支出,较少举行建筑等工程,皇室生活也力求节省。为鼓励农业,实行了限制商业的政策,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持有兵器、乘坐车辆、骑马、担任官职,并对商人收取重税。在这一政策下,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西汉初期,鉴于中央缺乏控制全国的能力,分封刘邦的一些子侄为王,授予封地,在各地建立王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这些王国有较大权力,可以自行任命官职、征收赋税、铸造货币。汉景帝时,在晃错建议下,削夺了一些王的封地。为此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王国联合发动反对中央的暴动,中央政府派军队将其镇压下去。之后,汉景帝又降低了王的权力,并削减王国的官职及其职权。汉武帝时期,允许各王将王国的土地的一部分给子弟,给予侯的称号,于是从各王国中分出小的侯国,从而使王国土地缩小,势力进一步削弱,不再能与中央抗衡,各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彻底消除了。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加强皇权的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中央向各地派遣监察人员,监督地方官员,又扩建中央直辖军队,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江道观寺庙寺院。汉武帝时期,实行了推荐制度,由官员推举有才能的人授予官职,在京城和各地设立官方学校,选拔平民入学,学生合格者经考试按成绩授予官职,这一措施增加了平民担任官职的机会,改变了高官和富豪家庭垄断官职的状况。汉武帝时期,由于与匈奴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力,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向工商业者征收高额的财物税,又将盐和铁器的生产和销售都收归国家经营。为了统一思想,又规定只尊崇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学说一律废弃。
西汉时期,铲、锄、镰、犁等铁制农具迅速推广,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使用,包括一些边远的地方同江道观寺庙寺院。牛耕和马耕在西汉时也普遍使用,其中主要是牛耕。除了二牛三人的耕地方法以外,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耕地方法,这使耕地效率更高。在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开凿了许多沟渠以灌溉耕地。由于农业技术进步等原因,西汉时期耕地面积、农业产量较前代有大幅增多,人口数也有大幅增多。
西汉时期手工业兴盛,有政府开办的许多作坊,也有很多私人作坊,作坊中由奴婢、雇工等从事生产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冶铁的技术、铁制品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比以往有较大的进步。各地有许多冶铁作坊制作各种铁制工具和武器,铁制兵器的使用逐渐增多,取代了铜制兵器成为主要兵器,铁制器皿的使用也逐渐增多。铜器、丝织品、漆器的生产也较多。此外,煮盐、制陶、造车、造船、酿造等手工业都有发展,生产数量和技术超过前代。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汉时期商业也很繁荣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各地出现多个大的商业中心。首都长安有居民二十多万人,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和商业中心。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是各地区的主要城市,也是各地区的商业中心。各地还有许多稍小一些的城市,全国各城市之间有道路连接。城市里有本地出产或外地运来的各种货物出售,在各城市里进行交易的商品有牲畜、毛皮、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棉布、木材、铜器、铁器等。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展起来。有道路经西域到中亚、西亚,输入玻璃、毛织品、奢侈品、牲畜等商品,输出丝绸等商品,这一道路被人们称为“丝绸之路”。在南方的港口与外国进行海上贸易,进口玻璃、琥珀、玛瑙等。
西汉时期,平民要向政府交纳人头税,成年男子还要服劳役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大多数平民从事农业,另有少数人从事工商业。除平民外有大量的奴婢,包括官府奴婢和私人奴婢,有的是来自罪犯,有的是战争俘虏,有的是被人掠卖而成为奴婢,奴婢从事家务、农业、手工业、建筑工程等劳动。西汉时期,出现了一些强大的家族(即豪强),它们对地方政治有很大的影响力,并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由于豪强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和大量奴婢,又拥有大量土地,使许多土地和人口不能为政府所掌握,因而大大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汉武帝时,西汉政府在南越地区设置地方政府,直接进行统辖同江道观寺庙寺院。此后,西汉政府又先后征服了闽越和东越。西汉初期,匈奴控制了广大的地区,经常袭击西汉帝国的边境地区,掠夺人口和牲畜。121BC和119BC,西汉军队两次大规模进攻匈奴,打败匈奴,占领匈奴的部分地区,设立地方政府直接统辖这些地区。经过这几次重大战役以后,匈奴的力量大大削弱,匈奴对西汉北方边境地区的威胁基本消除。在西汉帝国,天山南北地区称西域,有许多小国。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往来逐渐频繁,经常有西汉的使团去西域各国。西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联系也较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瓜、胡桃、良马等传播到西汉,西汉则向西域传去了丝织品、金属工具等。西汉初期,匈奴征服了西域各国。匈奴分裂以后,失去对西域各国的控制,于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控制了西域各国,西域各国成为西汉的属国。西汉帝国还控制了西南面的长江上游地区的大部,设置地方政府,统辖生活在这里的各个部族。
西汉后期,许多人因税收负担、歉收或债务等原因出售土地,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富人手中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一些民众失去土地,无法生活,于是从事劫掠或反政府的武装活动,民众武装活动越来越多。公元8年,建立新政府,以掌握大权的原大司马王莽为皇帝,国号“新”。王莽政府实行了一些措施,企图缓和土地兼并,但没有成功。民众的武装活动继续发展,先后出现多支大规模的武装队伍,起义者推翻了王莽政府,之后各武装队伍之间互相争斗。25年,刘秀为首的队伍取得最后的胜利,建立了统辖全国的政府,形成新的帝国,以刘秀为皇帝,国号仍为“汉”,定都洛阳。因洛阳位于长安以东,后人称这一帝国为“东汉”。
东汉初期,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鉴于当时官吏人数过多的现状,裁减了政府和军队,减少大量官吏和士兵,使之转而从事农业生产。降低了田赋,使民众负担减轻。鉴于豪强大量隐瞒所占有田地及依附人口,为了由政府掌握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利于征发赋税和徭役,东汉政府进行了田地和人口的清查,但由于豪强的坚决反对,清查未能彻底完成。鉴于奴婢数量很大,从而影响到政府所掌握的人口,东汉政府多次下令释放奴婢,有大批奴婢被释放而成为自由人。
东汉中后期,外戚(皇后的亲戚)集团与宦官集团进行权力争夺,皇帝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维护皇权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当外戚势力过大时,皇帝就依靠宦官打击外戚,当宦官势力过大时,皇帝就依靠外戚打击宦官。结果宦官取得优势,掌握了大权。此后,一些官员在民间士人的支持下与宦官势力进行了斗争,企图从宦官手中夺取权力,但遭到失败,许多人被杀或被囚禁。
东汉末期,民众生活处境日益恶化,到处流亡的人很多同江道观寺庙寺院。流民易于参与武装活动,因而各地武装活动日益频繁,队伍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张角组建太平道(道教的一支),其成员越来越多,分布于全国各地。太平道企图取代东汉政府,建立公正太平的社会。184年,张角率众人起义,参加者一律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东汉政府调集军队进攻黄巾军,起初黄巾处于优势,政府军接连战败,后来形势逆转,黄巾军被镇压,许多黄巾军成员被杀。
西汉帝国出现的大家族即豪强在东汉帝国继续发展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豪强家族拥有大量土地,形成田庄。田庄中种植各种谷物、蔬菜水果、饲养各种牲畜,有丝织、麻织、制衣、酿酒、冶铁等手工业。田庄中有大量依附田庄的农民,租种土地,向豪强交纳实物地租,还要从事一些劳动,如修整水利设施、修理房屋等。豪强还拥有大量奴婢,从事各种劳动。豪强有私人武装,庄园内有堡垒,四周有高墙围绕。豪强在政治上也具有很大的权势,甚至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
在东汉帝国,铁制农具更多地使用,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农具,如轻便的犁,如能够将水提到高处的翻车,各地修复、新建了一些水池、渠道等灌溉工程同江道观寺庙寺院。随着工具和技术的改进,东汉帝国单位面积的农产量比西汉有明显提高。在东汉帝国,出现以水为动力鼓风冶铁的水排,铁器产量也大为增加,主要兵器都是铁制的,铜兵器已经极少使用。和帝时取消盐铁之禁,此后私人也公开冶制铁器,甚至铁兵器。此外还有炼铜和铜器制作、漆器、丝织等手工业生产。各个大城市中商业兴盛,还有商人以船车长途贩卖货物于各地之间。除政府颁行的五铢钱以外,丝帛、谷物兼有货币的功能。一些北方居民陆续南迁,这使南方的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人口也有大幅的增加。
东汉初期,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曾侵袭北方边境地区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争夺权力的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迁入东汉境内,附属于东汉,与东汉民众和平共处,并逐渐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北匈奴仍控制西域,经常袭击东汉边地,掳掠人口。73年,东汉军队进攻北匈奴,取得胜利,夺得北匈奴所在的大片地区。89年,东汉军队再次进攻北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夺占北匈奴所在的大片地区。91年,东汉军队又一次进攻北匈奴,取得胜利,匈奴战败后向西迁徙。东汉初期,随着匈奴势力的恢复,西域各小国再次被匈奴征服。73年的战役以后,东汉设置西域都护,控制了西域部分小国。91年匈奴战败西迁以后,东汉控制了全部西域地区。到东汉末期,由于国力衰弱,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在秦汉帝国,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成果同江道观寺庙寺院。秦代焚书时,儒家经典书籍大部分被烧毁,但有少量的书籍被人秘密地隐藏起来。西汉初期,由一些文人凭记忆口授,将其书写下来,随后秘密藏匿的书籍也陆续发现。这些书籍被人们视为经典,由皇帝指派专人对它们进行研究和传授。
东汉时王充写作《论衡》一书,认为天地人等万物都是由物质生成的,自然物不可能有精神,人的精神在人死后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失,世上不存在鬼神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在汉帝国,产生了道教。一世纪,源自印度的佛教经中亚和西域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传播。
在汉帝国,人们创作了许多诗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其中的代表作,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意愿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在汉帝国,出现一些美术作品,包括绘制在丝绸上的画、石雕、刻在石块上的画。秦始皇陵中有数千件兵马俑,用陶土烧制而成,其中有带甲的武士、将军、战马、兵车,同真人真马大小相同,排列成整齐的阵式。
西汉时司马迁写作了历史著作《史记》,共130篇,大多是人物传记,通过多篇人物传记,全面地叙述了此书成书以前的中国历史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书中为各阶层的许多人立传,既有皇帝、王侯、将相,也有地位低贱的人。自《史记》以后,通过多篇人物传记来叙述历史,成为中国史著的常用模式之一而长期流传。东汉时的班固续写《史记》,写成《汉书》。汉书沿用《史记》的模式,但在《史记》已有题目外增加了一些专题文章,如叙述官制的文章、叙述刑法的文章,与《史记》不同的是,《汉书》只叙述了西汉这一个时期的历史。
西汉时期成书的《九章算术》中收集了246个数学的应用问题及其解法,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学科的知识,全书共九章,每章涉及一类问题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东汉时期,张衡制作了演示宇宙的模型,用一个空心的圆球表示天球,用一个实心球表示地球,天球上面还有星辰。张衡发明了感知地震的地动仪,当远处发生地震时,它可以感知到地震的方向。西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365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按照性能和用途,对每种药物的主治、性味、产地、名称都有说明,它所收录的许多药物直至今天都一直是医疗实践中很有成效的常用药物。东汉后期,张仲景广泛收集以往的医药知识及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记》一书,建立了一整套治疗原则和方法。华佗能够成功地做腹腔外科手术,手术前给病人用酒冲服一种麻醉药,手术之后缝合伤口,敷上药膏,四五天以后伤口即愈合。
在此以前人们在竹简、木简、布帛上书写文字同江道观寺庙寺院。竹木简笨重,布帛昂贵,都不便于使用。东汉时,宦官蔡伦于105年造纸获得成功,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廉价的材料制造成既轻便又廉价的纸张。造纸技术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分裂时期(192-589)
东汉末期,地方长官掌握军队,控制地方,势力强大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在外戚与宦官互相争斗的过程中,外戚何进与军队将领袁绍联合,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他们策划杀掉专权的宦官,并约请势力最强的地方长官董卓进京协助。但事情为宦官所知,宦官先行采取行动,杀死何进,随后袁绍率领军队杀死大批宦官,清除了宦官集团的势力。这时董卓率军进入都城洛阳,掌握了最高权力。其他各地方长官率军联合讨伐董卓,他们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联军。192年,董卓的军队战败,其本人为部下所杀,此后中央政府实际上瓦解,形成割据分裂局面。原来各地方政府发展多个独立政府,各控制一块地区,各有军队,以原地方长官为首,彼此互相战争,互相兼并。经过战争和兼并,最后形成三个互相对立的王国。一个是北方的魏国,220年建国,以曹丕为帝,以洛阳为都;一个是西南的蜀国,221年建国,以刘备为帝,以成都为都城;一个是东南的吴国,229年建国,以孙权为帝,以建业为都城。
在魏国,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挑选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担任各郡的“中正”,负责调查本郡的士人,评定品级,共九个品级,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评定的标准是家世、品德、才能三者并重。魏国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专门的特殊户籍,其成年男子世代当兵,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如果逃亡,则妻子儿女罚作官府的奴婢。由于经过大规模的战争,出现了许多无主田地,实际上成为国家的公田,魏国还实行了屯田制,招募平民从事开垦,向政府交纳地租。开垦者实际上是政府的佃农,不隶属于地方郡县的管辖。另外由军队进行开垦,收成主要作为军队的用粮。魏国实行了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每亩征收规定数量的粮食,叫做租,对民众每户征收规定数量的绢和布,叫做调。在蜀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发动叛乱,蜀国一方面以军队镇压,一方面予以安抚,终于使之归服。蜀国鼓励农业,注重水利建设,重视织锦业的发展,经济较为繁荣。蜀国采取与吴国结盟共同对抗魏国的政策,与魏国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战争。在吴国,有许多北方的居民迁入,他们使吴国增加了劳动力,同时他们也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吴国经济的繁荣。在吴国,耕地面积增加,丝织业有所增长,冶金和制瓷的水平有所提高,造船业兴盛,商业繁荣,建业成为商业中心。
263年,魏国兼并蜀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265年,魏国掌握实际最高权力的司马炎取代曹氏皇帝,建立了新的帝国,国号晋,以司马炎为帝,都城为洛阳,后人称之为“西晋”。280年西晋兼并吴国。在西晋帝国,拥有挑选官员权力的中正官一职为固定的一些家族所垄断,这些家族成为地位高于普通人的家族,称士族。士族与普通家族互不通婚,保持自己的生活习俗。选拔官员不是依据品德和能力,而是依据家庭出身,出身高等级家庭的人历代担任高级官职,出身低等级家庭的人只能担任低级官职。在西晋帝国,平民男子最多可以占有土地70亩,女子可以占有30亩,要向政府交纳田租,另外每个家庭每年交纳规定数目的绢和棉。东汉时起,一些北方民族陆续迁入境内,受汉帝国管辖,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在西晋帝国,境内一些北方民族组织军队展开反抗政府的活动。316年,匈奴人推翻西晋政府,西晋帝国迁都建康,其领土限于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因都城位于洛阳以东,迁都后的晋帝国被称为“东晋”。
在东晋帝国,政府曾召募一支军队,由祖逖率领,向北方进攻,一度收复黄河以南的地区,但不久再度失去这些地区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东晋时,士族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士族把持了政府中丞相、大将军、刺史等重要职务,几家大士族轮流控制了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各大士族之间、皇帝与士族之间、士族与普通家族之间存在矛盾,经常发生冲突。晋元帝曾采取措施限制大士族王氏家族的势力,王氏与皇帝的矛盾激化,由于王氏掌握了大量军队,一度攻占建康,杀死元帝的一些亲信重臣。东晋后期,土地集中和赋役加重,平民生活日益贫困,因而于东晋末期发生了孙恩、卢循为首的群众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士族,一些大士族的许多成员被起义者杀死,士族的势力从此开始衰落。另外,士族生活腐朽,不学无术,追求享乐,变得无知无能,这也促进了士族势力的衰落。
420年,东晋政府被推翻,建立了一个新政府,形成新的帝国,国号宋,以原军队将领刘渊为帝同江道观寺庙寺院。479年,一个新帝国取代宋,以原权臣萧道成为帝,国号齐。502年,一个新帝国取代齐,国号梁,以原皇帝家族的萧衍为帝。557年,又一个新帝国取代梁,以原将领陈霸先为帝,国号陈。
在东晋和宋齐梁陈,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西晋末年起,随着北方的各游牧民族的迁入,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也大量南迁,到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宋齐梁陈居住。大量人口的南迁使南方的人口增加,而且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从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在东晋和宋齐梁陈,原有的荒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牛耕、区种法、粪肥都得以推广,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随着许多黄河流域作物的传入,作物品种增多。各地建设了许多水塘、堤坝等水利工程,起到了灌溉田地和防治水灾的作用。冶铁、纺织、制瓷、造船、造纸等手工业兴盛。开始使用水排鼓风冶铁,开始将生铁和熟铁混合起来,冶炼成优质的钢。扬州是冶铁中心,能制造各种农具、生活用具、兵器。纺织业产量大,品种多,高级纺织品工艺复杂,外观精美。生产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工艺比以往有显著提高,且种类更多,产量更大,应用更加普遍。已能造规模很大的船,造船数量也很大。造纸原料更加广泛,从而使成本降低,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不仅能制造白纸,而且能制造各种彩色纸,纸完全取代竹和帛作为书写材料。长江下游沿岸地区是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建康城中人口众多,而且有许多店铺。在东晋和宋齐梁陈,大地产者的土地上形成大规模的田庄,田庄内以农业为主,种植各种粮食、蔬菜、水果,同时还从事养殖、纺织、酿酒、制造瓷器等,产品基本上由田庄内部使用。田庄中有佃客,佃客不编入国家户籍,不承担国家赋税,向主人交纳实物地租,田庄内还有为主人劳动的奴婢,田庄中也拥有私人武装。在东晋和宋齐梁陈,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佛教发展迅速,建造了许多佛寺,僧人数量迅速增多,寺院拥有大量土地,有大批佃客。
316年以后,在原西晋帝国的北方地区(黄河流域)先后建立多个政府,形成许多个小的国家,大多是由内迁各族主导的,它们彼此对立,经常互相战争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各国政府纷纷鼓励汉族文化的发展传播,设立各种学校,教授汉族的儒家文化。在这些小国里,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许多上层人士接受了汉文化,各国政府也吸收汉人的参与,并效仿汉族国家的制度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
419年,其中的一个国家完成对其他各国的兼并,形成统辖整个北方地区的国家,即北魏同江道观寺庙寺院。534年,北魏的东部和西部分别建国,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550年,一个新政府取代东魏,称北齐。557年,一个新政府取代西魏,称北周。577年,北周兼并北齐,再次统一北方。581年,一个新政府取代北周政府,建立新的隋帝国。589年,隋帝国向南进军,兼并南方的陈帝国,从而形成统一全部南北地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帝国。
北魏在孝文帝的主持下进行了改革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在北魏,地方官吏没有固定的俸禄,于是任意搜取钱财。在这次改革中,仿照魏晋的制度,将文武官员定为九品,按品级高低发给俸禄,同时严厉禁止搜取民众钱财或。在改革中,实行均田制,将政府所掌握的公有田地,加上民众原有的土地,统一进行调整,使每名成年男女被授予规定数额的田地,向政府交纳赋税,这使无地或少地的人分到一些土地。又实行了租调制,成年男子每人向政府交纳规定数额的粮食(租),并交纳规定数额的布帛(调)。将民众编组,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和田地,征收赋税,征调徭役,这加强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生活习俗的措施,包括禁止胡服,改穿汉服,废除原有的语言,改用汉语,废除原有的姓氏,改用汉语的姓氏,改革婚俗,胡汉通婚。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等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它们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方式从游牧向农耕的转变,也推动了北方经济的繁荣。
在分裂时期,取得了一些文化成就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范缜著有《神灭论》一书,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神,反对崇拜佛教。刘勰著有《文心雕龙》一书,系统论述了各种文学体裁的源流、演变、特点、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不应片面追求形式,创作方法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历代政府都重视编写史书,私人创作史书的风气也盛行,因此出现大量史学著作。陈寿著有纪传体史书《三国志》,记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范晔著有纪传体史书《后汉书》,记述了东汉的历史。其他纪传体史书还有《宋书》《南齐书》《魏书》等。北魏的郦道远著有《水经注》,详细记述了一千余条河流的走向、流经地,以及沿岸各地的地理、历史、风俗等。石窟艺术成就较高,建造了多处石窟,如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石窟中有石刻或泥塑彩绘,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东晋的顾恺之是著名画家,作画很多,擅长人物画,线条精练细致。这一时期汉字的书写成为一门艺术,好的书法作品字形美观,同一个字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有许多人研究书法,出现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东晋的王羲之是其中最杰出的书法家。祖冲之推算出精确的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北魏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求》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其内容丰富,包括土地整治、肥料施用、防旱、选良种、栽培、饲养牲畜、食品加工等的方法,其中许多方法至今仍在沿用。这一时期,佛教逐渐兴盛,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佛教在南方和北方都广泛传播,许多皇帝、贵族、高官、大族都十分崇信佛教,普通民众中也有许多人信奉佛教。从印度和中亚的一些僧人来到中国并翻译了许多佛教经典。随着佛教的传播,壁画、佛像、石窟等佛教艺术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佛教传入中国后,又从中国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在佛教繁荣的刺激下,道教也有所发展,道教组织进一步完善,道教的教义的理论体系也更加系统,并制定了系统的教规和仪式。
§朝鲜的古代王国(公元前十一到公元四世纪)
朝鲜半岛北部生活着古朝鲜人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政府,形成古朝鲜国,以王俭城为都城,以来到朝鲜的原商王国贵族箕子为国王。194BC,发生军事政变,古朝鲜国的箕氏政府被推翻,建立新政府,从西汉帝国移居朝鲜的卫满成为朝鲜国王。109BC,西汉帝国的军队进攻朝鲜,消灭卫氏政府,西汉帝国兼并了古朝鲜王国。37BC,朝鲜半岛北部出现一个高句丽政府,形成高句丽王国,脱离了西汉帝国的统辖。高句丽王国逐渐扩张领土,到四世纪,领土包括半岛北部、辽河流域一些地方、松花江流域一些地方。
韩人生活在朝鲜半岛南部,有多个部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公元前二世纪,在半岛南部形成辰国。公元前一世纪,辰国分裂成多个小国。四世纪,各小国中的百济和新罗兼并其他小国,分别统辖了半岛的西南部和东南部。
朝鲜半岛的人们从事耕种,并纺织棉布,还从事养蚕和丝织,居民分为贵族、平民、奴隶同江道观寺庙寺院。约公元前五世纪,通过中国到朝鲜的移民,从中国传入青铜制造技术,朝鲜半岛的人们开始制造和使用剑、镜等青铜器。公元前后,经移民从中国引进冶铁技术,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
§朝鲜的三国时期(四到七世纪)
四世纪,位于半岛北部的高句丽、西南部的百济、东南部新罗各占据半岛的一部分,互相对峙,为争夺领土而互相战争,形成三国并立的局面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起初,百济与高句丽两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百济一再失利,不断丧失领土,都城一再南迁。之后,百济联合新罗,打败高句丽。后来,新罗又打败百济,新罗的领土扩大。面对新罗的强大和扩张,高句丽和百济联合对抗新罗。为对付高句丽和百济的联盟,新罗与唐帝国联合。660年新罗和唐帝国联军打败百济军队,667年打败高句丽军队,消灭百济和高句丽政府,唐帝国了控制高句丽和百济的领土。新罗与唐帝国进行争夺,到677年,新罗获得胜利,夺取了原属百济和高句丽的大部分地区,从而统辖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
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作物以稻米为主,也有其他各种粮食,以及水果蔬菜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开始兴修水利,并逐渐扩大规模,铁制农具逐渐推广,牛耕开始使用。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存在奴隶,来源于犯罪者及其家属、负债者、战俘。奴隶主要用于服务性劳动,不用于生产。奴隶人数不多,比重逐渐减少,地位也有改善。六世纪,新罗国王下令禁止以奴隶殉葬。占人口大多数的是平民,称“民户”或“百姓”。平民向政府交纳粮食和布丝麻等纺织品作为赋税,按家庭的贫富程度确定数额。如在高句丽,上等户一石,中等户七斗,下等户五斗。成年男女还要承担劳役,从事修筑宫室、城墙、堤岸等工作,青壮男子还要服兵役。租种别人土地的人则交纳地租。
三国都建造了许多宫室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在高句丽,佛教传入以后,又兴建了许多佛寺。在高句丽,宫殿和寺庙的砖瓦上,装饰有花纹和祈祷吉祥的文字。王公贵族的墓室中有壁画,早期壁画多是描绘贵族仪仗、狩猎、舞蹈、角抵戏等现实生活,晚期壁画增加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图案和日月星辰的图案。百济的建筑风格与高句丽相近,砖上装饰有风景和凤凰的花纹。定林寺平济塔高约十米,共有五层,结构严整,造型美观,是百济建设成就的代表。新罗的建筑艺术水平在三国中是最高的。在新罗,佛教传入以后,在首都庆州兴建了许多寺院佛塔。黄龙寺丈六佛像代表了新罗造型艺术的最高水平。
四世纪,佛教传入高句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五世纪,佛教经高句丽传入新罗。在新罗,兴建了大量佛寺,有许多人出家做僧尼,并经常派人到中国求取佛经。
三国都设有专门观测、记录、研究天文气象的机构和人员,留下了大量的日蚀、彗星等天文观测的记录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七世纪新罗修建的瞻星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台。
三国与黄河长江流域的各个国家,与日本列岛的各个国家,都有很多来往,一些中国文化传入朝鲜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四世纪时,高句丽设立太学,教授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和儒家经典。四世纪时,百济建立了儒家的教育制度,授予学者博士称号。新罗有僧人前去唐国求取佛经。六世纪时,新罗将国家机构普遍改用汉语名称,并且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研究儒家思想。
§日本列岛
日本列岛原来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与大陆之间有陆地相连同江道观寺庙寺院。约2万BC,一些人可能是为追赶野兽而从大陆来到这里。约1万BC,因地球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离,形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许多个小岛构成的列岛。列岛形成以后,又有大陆上的居民陆续渡海到日本列岛。
生活在日本列岛的人们,约6000BC开始制作和使用新石器,作为工具、武器或宝物,如石斧、石箭头、石投枪同江道观寺庙寺院。有骨器、角器,如骨制的鱼钩。有弓箭,弓箭的箭头用石制成,有各种形状,用于狩猎。捕鱼用鱼叉、钓钩、网。鱼叉和钓钩用鹿角和兽骨制造,形状和大小多种多样。4500BC,开始制造并使用一种黑色的陶器,手工捏制而成,用来烹饪以及储存食物和水。在沿海和沿河地区捕捞鱼类和采集贝类,在森林和山地从事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
公元前三世纪起,使用陶轮制造一种褐色陶器,形式简洁,器身薄而硬,有多种样式,包括烧煮食物的炊煮器、存放物品的贮藏器、祭祀的祭器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耕种技术从中国经朝鲜传入,开始从事耕种,并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主要种植水稻,此外也种植大麦和小麦。同时仍采集橡、栗子、核桃等野生植物。主要使用石制农具,如磨制的石斧、石锄、石镰、石刀等,木制农具也广泛使用,如用木锹、木锄、舂米的木杵。从大陆输入一些铁器和青铜器,主要用作武器和祭器。
一世纪起,日本列岛先后出现许多小国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如对马国、末卢国、伊都国、奴国、不弥国、投马国、邪马台国、大和国。
公元前后,青铜制造技术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列岛的各小国,二世纪,铁器制造技术从中国经朝鲜传入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于是生产中铁器逐渐取代了石器和木器,出现了铁镐、铁锄、铁犁等工具。同时铁制武器也增加,有矛、箭头、刀、剑、枪、盔甲等。出现专门从事制造陶器、铜器、武器、纺织品的手工业者。
在各小国,出现等级区别,社会成员由三个阶层组成同江道观寺庙寺院。贵族是社会的上层,叫做“氏”,意思是有血统关系的族人,包括许多家族。平民是普通居民,叫做“部民”。按地区或所从事的行业组织起来,组成各个“部”。大部分的部从事耕种,其他的部从事各项专门工作,如服部从事纺织,陶部制陶,鹈饲部从事渔业,弓削部制弓,有的部是士兵,有的部在家庭中服务。“臣”是奴婢,主要在家庭中服务,约占总人口的5%。
三世纪起,在大和平原地区,上层人士开始用巨大的土丘作坟墓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体积很大,有圆形、方形、前方后圆等各种形式,坟墓下面有通道和存放尸体的石室,各种物件与尸体一起存放,有镜子、王冠、宝石、腰刀、甲胄、马饰、陶器、农具。坟墓外面的土坡上立有一行行的陶柱,柱顶有陶制人像,人像身穿棉衣,穿戴盔甲,带铁制的长刀和弓箭,佩带玉制饰物。这种坟墓逐渐扩展,直到七世纪,这种坟墓在佛教的影响下不再修建。
中国文化通过移民经朝鲜传到日本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三世纪起,中国的汉字和《论语》《千字文》等书籍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使用汉字进行写作。
各国之中的邪马台国是一个较大的国家,它有七万户居民,二十几个部落,有官吏,有法律,有军队同江道观寺庙寺院。居民分为贵族、平民、奴隶。贵族称“大人”,平民称“下户”,下户向国家交纳租赋。有许多奴隶,奴隶的来源包括罪犯的妻儿和战争俘虏。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居住在重兵护卫的宫殿里,有奴婢上千人,她去世时有一百多个奴隶被杀死来为她殉葬。在邪马台国,主要从事耕种和捕鱼,主要的作物有水稻、苎麻、蔬菜,种桑养蚕,制造和使用石器、木器、铁制箭头。附近的一些小国曾受邪马台国王的统治。邪马台国曾经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的曹魏帝国进行友好交往。239年,女王卑弥呼所派遣的使节前往曹魏,到达洛阳,向曹魏的皇帝进献奴隶和有斑纹的麻布。魏明帝授予卑弥呼“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并回赠丝绸、铜镜、珠宝、大刀、黄金等物品,这在当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尊贵的荣誉。卑弥呼将魏国皇帝赏赐的铜镜加以分割,赠给各地的贵族,分享这一荣誉,并作为统治权威的标志。240年,曹魏派遣的使节前往邪马台国,带去了黄金、丝绸、刀、镜、药物等礼品。
在零星国家时代,世界各国之间进行了一些对外贸易,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少量的国际贸易,并且这一国际性贸易的范围和数量逐渐有所增长同江道观寺庙寺院。例如,埃及人经红海到东非贸易,并经地中海的海岸到地中海东部贸易。苏美尔人与印度人之间经波斯湾和阿拉伯海进行贸易。克诺索斯人在地中海各地之间进行贸易。腓尼基人往来于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地方进行贸易。希腊人也往来于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地方进行贸易。在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除了在帝国境内各地之间的贸易之外,帝国与印度、埃及、地中海沿岸各地之间都有贸易往来。罗马国与中欧、非洲大陆、西亚、印度之间的贸易都十分繁荣。公元前二世纪以后,随着西汉帝国对天山地区的控制,西汉与中亚之间展开了贸易往来,从而形成了贯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中国开始,经中亚和西亚,直到地中海沿岸。随着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衰落,丝绸之路的贸易逐渐衰落,并于七世纪阿拉伯帝国统辖中亚广大地区以后中断。
早期国家之间也发生了一些技术和文化交流同江道观寺庙寺院。约1500BC,在小亚细亚出现制造铁器的技术,后来逐渐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约800BC传到印度,约600BC传到中国。西奈半岛上的闪米特人在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字母文字,公元前十三世纪腓尼基人又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腓尼基字母,后来希腊人进一步发展成为希腊字母,后又为罗马所继承和传播。佛教在印度产生后,于公元前一世纪传到中亚并经中亚传到中国,四世纪经中国传到朝鲜,六世纪又传到日本,此外佛教还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43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