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名镇鲁桥:天门道观寺庙寺院
□吴树民
由西安北行34公里,是2009年4月11日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原县,再由县城北去5公里,坐落于两个原畔谷口的地方,就是被誉为西北名镇的鲁桥镇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嵯峨山像一座摩天的巨大笔架,雄峙于鲁桥镇西北郁郁葱葱的丰乐原;小清河如一条逶迤的万丈巨龙,从镇北宽阔的河谷潺缓而来,绕镇蜿蜒南去。
据2000版《三原县志》载:“鲁桥镇建于元代”天门道观寺庙寺院。而镇中之桥,兴建在先。修建时间应在金代或以前。明成化年间,李锦编撰的《泾阳县志》老本,记载“相传为金时黄冠道人鲁班所修”。镇中有渠两条,成为鲁桥一景。其中一条叫五渠,修建于唐代,而由宋初起原使用的清河水系“八浮水”改由五渠行水,供镇中人畜共饮。明代中期以前,鲁桥虽已形成规模宏大的集镇,但尚无城墙及城门。直至明朝末期崇祯癸酉、甲戌年间,流寇作乱,杀人放火,鲁桥一带民众的生命财产难以保全,为抗击流寇,在镇义士王徵、张炳、赵思齐等人的倡议下,全镇老少奋战数月,修成了宏伟的城墙及四门。
鲁桥镇原属泾阳县所辖,民国时为温丰区,解放初为鲁桥区,1956年5月划归三原天门道观寺庙寺院。
明代城墙
鲁桥镇的城墙,周长约四里,基本成方形,唯西南角紧邻清河湾,为防河水涨落崩岸,凹进一块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又厚又高,中间夯土,三面砌砖。高两丈多,底宽丈许,上宽六尺;沿城墙外一周深一丈、宽三丈的城壕:城墙系用三合土夯成,上面筑有砖垛(女墙),墙内间有砖砌水槽,墙底间隔修有砖砌的拱形水道,通往城外护城河。城角修有女墙箭垣和魁星楼。
东西南北四道城门,系拱形砖砌,门上有砖砌土木结构的城楼天门道观寺庙寺院。西城楼较阔,像明代建筑;南、北、东较清秀,似清代筑形。各城门洞上,均镶有石刻的四个大字,形容其城外四野风光,东门为“绿野东环”,形容东门外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庄稼和树木。西门为“翠屏西卫”,形容西门外极目远望,嵯峨山、丰乐原郁郁葱葱,像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鲁桥安全。南门为“南固泾原”:形容鲁桥道路如织,四通八达,系陕北通往泾阳、三原一带之要道。北门为“北联祋(dui)祤(yu)”,即接祋祤县,据《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注,该县治所在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东。
鲁桥镇北面是清峪河出口,历史上清峪河曾发生三次大洪水,水头高达丈余,吼声骇人,惊心动魄天门道观寺庙寺院。每次都是洪水掀着麦秸垛从外面堵住了城门洞,才使城内苍生幸免于难,也算是人间幸事。
自修建城墙后,鲁桥镇规模进入鼎盛期天门道观寺庙寺院。明代著名科学家王徵曾在给张仪昭的书信中写道:“鲁桥镇堡已完,镇民建屋将满,守备粗陈,迄今万人颂德,一方安堵,皆吾弟首倡力也。”可见当时城内房屋即将盖满。而清初康熙年间张炳珞之孙张鼎望,曾作鲁桥八景集四卷,临清楼诗集一部,反映了“鲁桥屋瓦若鱼鳞”的盛况。1923年所编的《重修鲁桥镇志》中写道:“鲁桥镇属泾阳县,在县东北四十里,距三原县正北十里,当延榆一带之重镇。内有大街四,分东西南北。渠水二,名下五工进穿城南注。西门内南北马道巷二,南门内东西马道巷二,东门内南马道巷一北则半截,前有马王庙在焉,北门内西马道巷一,东侧附城民房居焉。城内大小巷二十,曰:贠家巷,杨家巷,炭市街,解元巷,主事巷,香椿树巷,梆子巷,香道巷,盐店巷,会馆巷,小渠岸,雒家巷,萧家巷,社户台,布袋巷,五渠岸,辕门楼,南门东马道巷,西马道巷,腰巷(东门马王庙后北马道)。”
1949年5月31日,解放大军用炮轰开北城门,攻进鲁桥镇天门道观寺庙寺院。那天下午,我和本家哥哥从北街去南街换醋,我手提一包麦麸,哥哥手提醋罐,进了醋坊,刚把麦麸过秤,突然枪声大作,醋坊掌柜转脸失色:“快往回跑,改日再给你醋!”等我俩跑回到家门口,醋罐碰到墙角,哗啦变成一堆碎片……
鲁桥镇砖砌拱形北城门楼,十分宽敞天门道观寺庙寺院。盛暑时日,凉风习习,总有一个满脸沧桑的老人在这儿给来此乘凉的四五十人说书。上小学的时候,我也是最忠实的听众之一。有一次,为听《封神演义》中的摘星楼纣王自焚一段,忘记打猪草,还挨了父亲一顿痛打。
1954年鲁桥镇给过街的五渠渠衬砌两岸,无钱购砖,将四城门楼的砌砖拆下使用,城墙砌砖被渐渐拆光,从而使四城门楼尽毁天门道观寺庙寺院。
鲁桥镇的城墙土,是用三合土夯实,坚固无比天门道观寺庙寺院。被各生产队挖下用来填垫牲口圈、给田地庄稼施肥。上世纪六十年代,暑假回家,我参加生产队挖城墙土劳动,抡圆两齿公式头,往往只能在墙土上留下一对浅浅的齿孔。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城墙才被挖掘殆尽。
千百眼泉水汇成的清河水清冽甘甜,引进鲁桥镇后分为两渠,成为一景,称作“双涧穿流”天门道观寺庙寺院。一渠上棚木板,可做商户商店营销;一渠两边铲平,可供百姓挑水。后因上游建厂,水流污染,无法饮用,只好把水渠填埋。
人文商贸
站在鲁桥镇高高的城墙上,举目四望,处处均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唐卫国公李靖的功勋彰显了东里堡,长孙皇后长发的传奇名扬了楼底村,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明朝科学家王徵的名著《诸器图说》《奇器图说》为我国机械工程学开了先河天门道观寺庙寺院。清末陕西著名书院——正谊书院,就坐落在鲁桥镇北坡下面;“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办学宗旨,吸引来众多文人学士;关中名儒贺复斋、牛兆濂因在此主讲程朱理学而享誉三秦。清代显贵的周家大院,融南北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砖、石、木雕三绝,让国内外游人啧啧称赞。
鲁桥镇的社火,源远流长:春节、元宵节或重大喜庆夜晚,每条街巷,均有社火热闹,灯火辉煌,锣鼓铿锵天门道观寺庙寺院。西里村的长龙必定舞动,排灯闪亮,蚌壳飞飘,七八十人合作,阵容逶迤庞大。西街、东里、楼底、李家等村的狮子舞,孟店和斜里杨的高跷(俗称柳木腿),东街的故事活动(人化装成戏文中的角色,骑在马或驴背上,在锣鼓伴奏下过街转巷),北街和刘德堡的竹马表演,以及跑旱船、叠罗汉等等,不同一般。我小时候,就和父亲先后参加过竹马的演出。虽然演到半夜,给每人只发一包点心,但依然乐此不疲。
鲁桥镇的特产,质佳品优:鲁桥历来是粮食和果蔬的主要产区天门道观寺庙寺院。每逢农历二、五、八集市,果熟季节,肉如橘瓣的鸡心黄柿子、香甜可口的大曹杏、味美多汁的水蜜桃、清脆甜美的铃铃枣等十余种杂果和鸡腿葱、紫皮蒜等数十种蔬菜,一街两行。其营养丰富,滋补保健,延年益寿,闻名遐迩。
鲁桥镇的商贸,历史悠久:相传长孙皇后的故里在鲁桥镇楼底村,进宫之后,要饮清、浊二河的水,要品峪口产的水果,要吃三原做的糕点天门道观寺庙寺院。为此,唐代初期,就在镇南边建起供应宫廷糕点的大批作坊,今日坊南村,即以此得名。宋代呈现“村村酒熟传箫鼓,帝力何知自安康”的一片繁荣景象。清代更是十分兴旺,许多山西商贾来此,专门成立了“山西会馆”,最后形成一条会馆巷,至今仍沿用其名。
清末民初,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商铺各具特色:北街主营粮食、日杂、药材、皮麻;著名粮店叫隆盛集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南街主营绸缎、食品;著名商号有世兴初、畅清园、景元德、全盛生、保和堂。东街主营棉花、食油、酒类、木器加工。西街以小吃、理发称道。东街与北街交会处到南街与西街交会处,最为繁华,饭店、茶社、羊肉馆、甑糕摊、糕点店,鳞次栉比。三原蓼花糖,堪称三秦一绝,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其起根发苗就在鲁桥镇南街的食品商号“景元德”。南街与西街几近交会的拐角处,还有一家,闻名遐迩的食品商号“天生明”,自产自销的天鹅蛋、玉兰片、芙蓉糕、蜜三道、水晶饼、玫瑰酥、江米条、酥饺、糖罗、薄脆、什锦南糖……各种糕点,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
到清末民初,鲁桥镇因为货通东南——西北,物流西南——内地的中国西部的商贸枢纽,商贸流通品种和数额巨大,已成为泾、原远近闻名的西北千年古镇天门道观寺庙寺院。至今,每到节假日,西安和周边县市的美食家,常专程到鲁桥品尝羊肉泡馍、腊汁肘子、甜咸封肉、甑糕油糕……
尽管鲁桥镇的有些特产、美食和商号,已随岁月的变迁或合并,或消失;但是,另外一些特产、美食和商号,又随时代的发展而诞生天门道观寺庙寺院。那些特产、美食和商号,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永远无法磨灭。
三大景观
三原县有九大景观:城隍庙、古龙桥、木塔寺、于右任故居、于右任纪念馆、宏道书院、李靖故居、孟店民宅—周家大院和清凉寺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其中三分之一在鲁桥。
清凉寺:位于鲁桥镇东北角原头的峪口山上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在松塔柏影的绿树丛中,一座古刹拔地而起,耸立云天。据现存的一座刻有佛家经文的唐代尊胜陀罗石幢推算,该寺初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凉寺旧址在今寺院背靠原坡的最高处,原为一座道观,当时,释道双栖,使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拜佛问道之地。
清凉寺道观清雅幽静,道长名黄冠,字鲁班天门道观寺庙寺院。黄冠道人鲁班看到山麓下近在咫尺的这片民居,伍渠水川流而过,居民饮啜、洗濯便利,但伍渠水将这片民居分为东西两半,人行车过,十分不便。黄冠道长顿生慈念,化缘聚财数载,为这片民居东西大街之间的伍渠上,修筑一座石砌拱形涵桥。历经数百年车载人踏,兵燹战乱,涵桥丝毫未损。为纪念鲁班道人的功德,人们就把这片民居叫做鲁桥镇。鲁桥八景之首即为“古镇石桥”。数百年来,古镇因清凉寺而声名远扬,清凉寺因古镇而香火兴盛。
清凉寺凌空欲飞,壮观宏伟天门道观寺庙寺院。穿过骊山老母楼,攀上数百余天梯式台阶直达南天门、即“壹天门”。登清凉寺还有车行的山道,婉若游龙,经窑洞建成的尼姑小庵、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门前,拾阶而上,就是清凉寺东门。
登百余天梯式台阶进入南天门,即是清凉寺的南天门大殿天门道观寺庙寺院。该殿坐东北而面西南,殿内两侧,有哼哈二将镇守山门,雕塑面貌让人望而生畏。与南天门大殿紧紧相连的是献殿,殿内供奉着关公塑像,面如重枣,长髯剑眉,高大威武。殿后是念佛堂。念佛堂东边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着高达丈许的四大天王,威风凛凛,形象骇然。过天王殿,即到寺内大院,院子宽阔,几株古柏枝叶参天,一座香炉烟火缭绕,钟磬悠悠不时鸣响。大院的东北方是一幢靠山崖而建的三层楼,飞檐翘角,庄严宏伟,此乃有名的大悲阁藏经楼,收藏的卷帙浩繁,经书之多,乃为关中书院之首。站在藏经楼向南眺望,“鲁桥屋瓦若鱼鳞”的美景,尽收眼底。
正殿东侧配殿中间,供奉着达摩祖师;南边是客堂,里面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北边是寺院库房天门道观寺庙寺院。西侧配殿中间,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南边供奉着八仙之一吕洞宾,北边供奉着神医华佗。
主庙院外东南侧是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从大雄宝殿设在庙宇主建筑之外,也足可证明主庙原系道观,大雄宝殿确属后建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大雄宝殿中央供奉佛祖如来神像;左右两侧塑有十八罗汉,举手投足,喜怒哀乐,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佛祖后面塑有大阿罗汉的神像栩栩如生。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清凉寺的传统庙会天门道观寺庙寺院。方圆百里,信男善女,进香膜拜,纷至沓来,摩肩接踵。佛音飘飘,香火袅袅,实乃关中之盛会。自古以来,文人香客在寺中题诗留字者甚多,清·张象魏题诗《九日峪口》;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曾作《失意再游清凉寺题壁》。
百余年来,于右任、茹欲立、杨虎城、赵寿山等文化军政要员,先后来清凉寺礼佛游览,小憩抒怀,为该寺增光添彩,更使该寺声名远播天门道观寺庙寺院。
李靖故居:位于鲁桥镇东南方3公里的东里堡天门道观寺庙寺院。李靖故居曾称唐园,是1300多年前的唐卫国公李靖所修建,当时称李氏园,俗称东里花园。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城东北)人天门道观寺庙寺院。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南征北战,东征西杀,立下了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兵书数种,惜多亡佚。
唐太宗登基之后,李靖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擢任为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赐实封四百户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李靖奉唐太宗之命,出击东突厥。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铁骑,冒着凛冽严寒,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又立奇勋。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谷浑入侵。李靖带足疾请命,率军西进,连战告捷,经河西走廊,一直追击到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由于屡立显赫战功,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修建凌烟阁尊奉功臣,李靖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被绘阁中。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
李靖战功显赫,百姓传其死后经常显灵,救危解厄天门道观寺庙寺院。于是,百姓为其建庙供奉,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在《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竟成了托塔天王,位列仙班。一般县城城隍庙中的城隍,均与县中最高长官平级;而三原县城隍庙中的城隍,即为李靖,级别之高,无出其右者。
李靖故居因历代兵燹战火,成为一片废墟天门道观寺庙寺院。清康熙年间,李靖后裔黄州知府李彦瑁重修。历经沧桑,园归刘氏。清同治元年,世乱民变,北园被毁,和尚明经质慧复修。园主人定名“半耕园”,意在敦促子孙“半耕半读”。并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陕西督学吴大瀓书“半耕园”三字,刻石嵌于园门。现存仅为南园。
李靖故居面积48亩,接近半顷,故又称“半顷园”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园内有读书堂、转角楼、妙香亭、挂云楼、望月楼、益清阁,还有假山、鱼池、石舫、“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仿《红楼梦》大观园之布局,取苏杭园林艺术之奇巧。亭台阁榭,流光溢彩;奇卉异草,四时生香;翠竹成林,紫藤垂瀑;假山蜿蜒,隧洞如同迷宫;怪石嶙峋,错落别有意趣;美似花萼的鱼池里,红鲤荡波;静如处子的莲塘内,莲蓬点头;挺拔的白杨,婀娜的垂柳,珍稀的七里香、红豆杉,把整个花园点缀得异常秀丽。
每年端阳这天,四方游人,游园赏花,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天门道观寺庙寺院。
1918年,园主人家业衰败,将此园售予靖国军,此园一度改名“靖国公园”天门道观寺庙寺院。靖国军总部设在三原县城,但因此园风光旖旎,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常来此园运筹帷幄,制订方略。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为维护此园,曾拨专款修葺,增建前门楼和后西楼。
园内东南角,竹林深处,有革命先烈史可轩的墓地天门道观寺庙寺院。清明时节,常有学生们成群结队前来献花悼念缅怀。而今,此园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孟店民居——周家大院:坐落在鲁桥镇西南方4公里的孟店村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周家以儒立世,以商发达。周梅村以富入仕。周家,又是慈禧太后干女儿安吴寡妇周莹的娘家。
周梅村于清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公元1787—1797年),在这儿建造了十七进院落的私人宅邸——周家大院,整院古韵浓郁,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雄视一方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其精美不亚于苏州园林之奇秀,其壮丽不亚于山西庄园之奢博。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实属三秦之首。兴建所需石料,全部从20公里以外的富平等地运回。为建筑方便,在村周围开设了木工作坊、石雕作坊、砖雕作坊及砖瓦窑等设施,雇用数百工匠夜以继日地施工。白昼,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夜晚,灯火之光十里可见。竣工之后,青色砖瓦、青色石雕,形成一片雄浑壮观、富丽堂皇的古建群落。
周家大院,脉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也兼容了中国南北古代建筑的特色典范,古朴厚重,和谐统一,肃穆典雅,内涵丰富天门道观寺庙寺院。五进院落,占地3206平方米,进深71米,坐南面北,以中为轴,左右对称;五个廊庑相套,峰回路转,幽幽深入,意趣无穷。门口台阶,青石铺就。拾级而上,一对青石雕成的卷毛狮子,对峙雄视,生动传神。进入大门,迎面一道巨型屏风,额上刻“克襄内政”。前有楼房三间,楼前明柱下的顶柱石,精雕着四根小柱子,代表一年四季;小柱顶端各雕一只蝙蝠,立体画面象征四季福临。屏风前两边,各有一块盘龙篆体字的小姐上马石。东西两边看墙的砖雕,东为“大禹牧牛”,西为“唐尧放象”;两幅图案四边雕着四只吉祥物麒麟,口吐彩球,球中写有“福、禄、寿、禧”。熊头四吊,分挂砖墙两边,上刻花鸟画,象征四季;春季凤凰戏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夏季单鸽踩莲,象征为人清廉;秋季双雀舞菊,象征举家欢庆;冬季喜鹊闹梅,象征恭喜发财。
东西廊庑,曲屋连属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各种砖雕石刻,犹如百花争奇斗艳;多样门雕窗形,恰似千家精品集萃。有谐音类、古诗类、传说类、劳作类、民族交往类……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屋脊、墙角、飞檐、柱石,雕刻匠心独具,精妙出神入化,内容包罗万象,寓意深厚脱俗。砖雕手法多变,以浅雕、深雕、镂雕的表现手法,把每一幅画面蕴涵的故事和意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砖雕的风铃更是奇特绝妙,外若花瓣,内含青球,风来球转,叮咚作响,似驼铃悠远,如山泉吟唱,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周家大院里,“见书手抄”“闻善心喜”“谦受堂”等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牌匾,和教诲子孙、寄寓期盼、赞美德能、颂咏谦谨的楹联,随处可见天门道观寺庙寺院。
周家大院原由17座院落组成,气派恢宏,美轮美奂,既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同治元年(1862年),遭遇民变战火,其中16院被付之一炬……现在我们参观的周家大院仅是原来的这一院,还仅为原来这院的三分之二。
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游览了仅存的这一院部分后,无限感慨地说,周家大院建筑之精美、艺术之华贵,远远超过乔家大院,可惜规模太小天门道观寺庙寺院。假若17院都留存至今,其影响就难以估量了!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5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