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宝寺寻觅:应城道观寺庙寺院
墨宝寺中城粮站就要被开发成居民小区高楼了,从感情来讲,一时还难以承受应城道观寺庙寺院。
这里曾经留下了童年的许多美好记忆,直至下乡当兵才离开应城道观寺庙寺院。每当回到古蔺,望着墨宝寺中城粮站那些当年的老旧房子就倍感亲切,就有回家的感觉。但是,政府关于墨宝寺危旧房及棚户区改造项目早已通告,老旧房将通通被拆掉。想到一块偌大地盘上的粮仓,将变成林立的现代高楼;想到墨宝寺粮站连同过去的历史踪影,将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无语了,带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去寻觅墨宝寺那曾经的辉煌……
墨宝寺中城粮站,坐落在古蔺老城的西面,如果把奢王府地看做古蔺城的宝地,那墨宝寺粮站也算是古蔺县城的又一块风水地吧!从云南镇雄县芒部发源的赤水河源头下来,顺西南面摩尼营盘山而下,一直到老王凹追山往下,形成一个两水包抄的三角地,西来德耀河,南来椒坪河,两水相交成为落鸿河,又与小水河相接形成落鸿坝应城道观寺庙寺院。墨宝寺正高坐在山脚嘴上的三角地正中,西坐老王凹,东望汉人坡。
粮站源于墨宝寺文庙应城道观寺庙寺院。据古蔺县志记载:“文庙是一座对称建筑群体,呈长方形。入大门,地势天阔,依次建水池、石桥、石坊;中后门,凉厅、院坝、大成殿、启圣祠,建筑物均置于整个建筑面积中主线上。大成殿,启圣祠为高台基,大屋顶、重檐深檐宽廊建筑。台基高出两庑,上下两台,下台置于露天敞坝中,高二尺,周砌石栏杆,线条匀称,后有佃錾雕刻的九龙陛台阶连上一台(二台)。一台与二台相距3尺,台基上建殿宇,殿宇周围廊深檐覆盖。整个主体建筑,气势庄严、雄伟。”
何为“墨宝寺”?据老人们回忆,文庙一进大门是一个月亮形水池,称之为洗毛笔的洗墨池,故命名为“墨宝寺”应城道观寺庙寺院。月亮池中间有一座小桥跨过,然后分两边石梯上一个10步台阶,便是一个大坝,约12x12㎡,再上8步梯是第二个台阶大坝,约33x12㎡,坝子两边是厢房,直抵大成殿、启圣祠。从遗迹来看,大成殿、启圣祠台基遗留的石基东西宽12米,南北长12米,台高1.2米。前墙有三道门,大门正中两边侧门,大门至大成殿约45米。大成殿位于寺庙大院围墙圈定的40余亩土地的正中央。这就是墨宝寺。
“墨宝寺”,这个名称还真是富于想象力,人们不得不惊叹那时山里人的智慧,不得不惊叹那时大山里的人们对知识的重视和崇敬应城道观寺庙寺院。至今在网上也搜索不出一个叫“墨宝寺”的寺庙名称来。地灵人杰之地,也许,600多年前的少女奢香,就是从这里带着古蔺家乡孕育的知识和智慧出发,造就了一个“九驿路开山失险”“自是大道通而西南益辟”的古落鸿坝古蔺人的惊天历史传奇。
1909年古蔺建县,按当时的建县原则,县政府所在地的落鸿坝应有文庙(孔子庙)和武庙(关帝庙)应城道观寺庙寺院。所以,县城的文庙墨宝寺便应运而生。文庙的大成殿、启圣祠贡奉着孔子及72贤人,坝子两边的厢房里有3000弟子塑像。文庙建成以后,每年孔子生日那天,由政府组织祭祀大典,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和社会贤达都要参加。
1933年在墨宝寺文庙里建立古蔺中学,学制3年,分男生院女生院应城道观寺庙寺院。正大门平时不开,只有考进的学生才能从正大门进去,其他人则在侧门进出。第一年招了一个男生班,以后每年招一个班的学生,后来,应形势的需要,男生班又改成每年春秋招两班。1938年以后开始招女生班,一年一个班。1939年毕业的14班,招了108名学生,毕业时只有40多名。编班以每年招收的班为顺序,男生院招收了19个班,女生院办到第9班,1948年,学生毕业以后就停办了。墨宝寺的古蔺中学,在长达16年的办学过程中,招收毕业了学生1000余人,为国家和古蔺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陈之光、王开业、许文榜、龙再学、陆岁祥、费开义等等,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
1957年,叙蔺公路建成通车,公路从墨宝寺院的后门经过,墨宝寺院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粮仓——中城粮站,成为全县粮食供应和中转的重要集散地应城道观寺庙寺院。
其实,古蔺县城的人们,对墨宝寺里中城粮站并不陌生应城道观寺庙寺院。那时,从小城往西出城,走到上桥,是一座比街面高出3—4米的老桥,过桥后的南桥窝子是一个大操场,后来变成了居住50-60户人家的大草房,现在变成了钢混高楼农贸市场。1965年,为了满足车辆通行,把上桥高出街面的老旧石拱桥拆掉,将就原桥的拱基,由修建社建成了现在的长20米宽5米的桥。过桥30米分路,右往烟灯,左边爬上百步的高梯坡到墨宝寺中城粮站。
在计划经济时代,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县城3万多人口的粮食只能凭粮票从那里买到应城道观寺庙寺院。后来,建起了打米厂、面粉厂、榨油厂、手工面加工厂,产出的大米、面粉、手工面、菜油茶油花生油等等食品,维持着小城人们的日常生活。粮站5个巨大的粮仓前都有篮球场大小的嗮坝,以供农民交公粮时晒粮。是中城区辖区内彰德、飞龙、玉田、杨柳、椒坪、龙爪公社的农民上交公粮的唯一地方,甚至付家、小水公社的粮食,也用人工搬运到中城粮站供应城镇居民。在兴盛时期,粮食仓储量500万公斤,年中转量达400万公斤,居民年供应量达400万公斤,粮油年加工量达400万公斤。不遇自然灾害,全县自产的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一旦有灾害,就要争取外援。保持了20余年计划经济的供应形态,在这里可窥见一斑。
1986年后,粮食体制改革,墨宝寺中城粮站演变成粮油加工厂、饲料厂、墨宝寺酒厂,其中,生产的墨宝寺牌白酒获得1998年商业部银质奖,生产的“古蔺手工面”则成了古蔺美食一个响亮的地方品牌应城道观寺庙寺院。2002年,国家统管的粮食全部进入市场化改革,墨宝寺中城粮站,完成了国家粮食“统购统销”的使命。
墨宝寺中城粮站大院现在仍清晰可见,也还能从中寻觅到文庙的一丝丝遗迹,现在矗立在粮站大院中央的面粉加工厂,就正座在文庙的大成殿、启圣祠上应城道观寺庙寺院。
从墨宝寺文庙应城道观寺庙寺院,到古蔺中学、中城粮站和墨宝寺酒厂等等,墨宝寺这块风水宝地,随着沧桑的历史变迁,人来人往的轮回变换,在过往的117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着“物是人非”、“物非人非”的不断变革,人们只能从记忆和梦境中去回味和想象……
墨宝寺,古蔺小城人曾经的精神文化高地和现实生活的衣食父母,承载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小城的人们将永远铭记这块小城曾经的圣地应城道观寺庙寺院。
2015.10.10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6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