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朗鼓钟悠:临湘道观寺庙寺院
王志勋
(一)
从天全县城中大街往北走,过小石桥拐进一条小胡同,左弯右拐走过一条拥挤的农家小巷,穿过一片稀疏的竹林,沿弯曲的田间小路缓步而上,行不多时便来到天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寺院——慈朗寺临湘道观寺庙寺院。
慈朗寺位于县城北面的大鹏山腰,距县城中心大约1.5公里临湘道观寺庙寺院。现有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和两间厢房。寺院依山势而建,沿小路而上,首先进入天王殿。殿内塑有大腹便便的弥勒佛、相貌威严的四大天王和执剑握戟的八大金刚。穿殿而过,拾阶而上,大雄宝殿四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柱黑瓦、勾心斗角的大雄殿显得巍峨雄伟。步入殿内,但见香烟缕缕,但闻梵音袅袅、木鱼声声。进门处,双手合什、身披金衣的释加牟尼盘腿坐于莲花之上,左右各有一位观音,塑像有三米高,显得雄壮大气而生动。如来背面是慈眉善眼的送子观音,四周散列着神态各异、相貌迥然的罗汉、菩萨。
陆 寺院里铺就平整的水泥砖,殿前花坛里,黄桷、金桂时时飘香,衬托着慈朗寺的清幽临湘道观寺庙寺院。花台前的石阑杆上,镌刻着书家们龙飞凤舞的作品。大雄宝殿后是观音殿和观音亭。观音殿内塑有千手观音像,殿上有佛家真言“嘛哞”。民间传说观音菩萨曾化身一只螃蟹,在此得道,故人们建亭、修殿以纪念。据长辈讲,以前的蟹井水清凉可口,甘甜宜人。如今,井已毁,亭为重建,寺中僧人搭有自来水,便有涓涓细流从观音手中的净瓶潺潺而出。
我与慈朗寺结缘,是2003年的初夏,此前游玩,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临湘道观寺庙寺院。那时我在县中实习,因为爱好舞文弄墨,认识了不少朋友。一位朋友见我的字不错,便邀我到慈朗寺为他抄写“四十二愿”。因是朋友相邀,不便推辞,加上我的好胜心,于是那一个星期,我每天抽空上山,蹲在石板上,用隶书将佛家“四十二愿”尽数抄在石板上。
这是我首次近距离审视慈朗寺临湘道观寺庙寺院。那些日子,抄写累了,我便起身四处走走。站在观音殿处,县城全景置若眼前。远处青山排挞,白云袅袅,天全河从西边流来,出禁门关,绕县城南滔滔东去。318国道自东而西穿越县城,西出禁门关而去,消失在荡荡青山之中。国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楼房,间或缀以红墙青瓦的农家小院。那绿树掩映中的县城,却也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近处秧苗青青,绿意葱笼,微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就这样,累了走走,走后再写,我不紧不慢地抄着,一个星期方才大功告成。
没想到的是两年后临湘道观寺庙寺院,我的工作关系会从教育局调到民宗局,而我也从一名人民教师成为宗教界一员,自己竟然真的与慈朗寺有缘!
(二)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开始收集慈朗寺的有关资料临湘道观寺庙寺院。随着对慈朗寺渐渐深入的了解,我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天全地近康藏,为内地通往藏区、藏胞进入内地的必经之地,二郎山即为汉藏民族天然的分界山临湘道观寺庙寺院。自古以来,汉藏民族往来频繁。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藏民请开茶市,朝廷允行“茶马之政”,于天全碉门(即如今的禁门关)设茶马贸易互市,随着碉门茶马市的开启,出现了“蜀茶总入诸藩市,胡马常从万里来”的景象,小城天全更是热闹非凡。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修订的《四川通志》四十卷“与地 寺观”《天全州》部分记载:“慈朗寺,在州北三里龙头山,旧名蛮寺,为百蛮进贡,由州起送憩息之所临湘道观寺庙寺院。明正统元年敕建。”但藏胞并不在汉人居住的城里过夜,每至夜晚,大鹏山腰的古寺道观便成为他们出入休憩之所。当时,汉人称藏胞为“蛮子”,其中暗含的民族歧视,于藏胞们憩息慈朗寺中便可见一斑。
《明尹东夏记》载:“宋元之间,山上有古迹、道院临湘道观寺庙寺院。洪武初,招讨使高公国英辟草莱始倡故址。永乐中,使君高公敬让新创古佛小殿于其巅。”正统元年,沿茶马道东来的西僧锁南扎,在天全驻留时,爱山清绝,奏闻开寺,敕遣内臣修建,赐名‘慈朗禅寺’。使君高公凤首营佛居。天顺五年,使君高公崧绘塑梵像。成化七年,使君怀远将军高公文林公暇游山,慨上世虽常作兴功尚未备视,地峻隘,撤故新之……
慈朗,藏语“福德”之意,慈朗寺译成汉语即为“福德寺”临湘道观寺庙寺院。据说当时塑佛相的泥土,是康定、泸定两县的藏民、茶商从藏区翻山越岭、不辞辛劳背来,可谓心诚至善之极。高氏土司中,高国英、高敬让、高凤都曾先后修过慈朗寺,怀远将军高文林方才集其大成,“拓土筑台,台分七级,铺以砖石,茂集材木,鸠工竖前山门,天王、大殿诸殿落成有序,中置梵王法相,覆以重檐,环以朱栏,左右有寮,寮后有庑,庑栖龙神祖师,庑隅有法堂禅师庖库。圊缭以垣周,垣俱田亩,田外复墉,不为居人所侵也……”
高土司建慈朗寺,就像皇帝建行宫,只为视察碉门时有一个好住所临湘道观寺庙寺院。当时,高土司驻扎始阳,距离碉门尚有几十里的山路,视察至此,总得有个落脚点,于是修理完善慈朗寺也就顺理成章。
事情总是一分为二临湘道观寺庙寺院。当年土司们好大喜功,广修寺庙,大修祠堂,借以标榜业绩,展示自身丰功伟绩。但如今看来,如果没有当年怀远将军高文林的大兴土木,慈朗寺也就不可能达到历史上的香火不绝、游人如织,天全也就不能成为朝庭密切注意的民族走廊!
(三)
县内知名人氏江汉平先生撰有《慈朗禅寺》一文,文中写道:“慈朗寺原有钟楼、鼓楼,清晨钟声响彻四方,十里之内皆闻,乡人常以钟声测晴雨、知农事临湘道观寺庙寺院。遇到战事,则敲钟报警,防兵燹于未然。”
我时常对“以钟声测晴雨”产生疑惑临湘道观寺庙寺院。钟声者,既不会说话,亦不会表达感情,如何能令乡人“测晴雨、知农事”?
这一疑问我曾四处询问,无果临湘道观寺庙寺院。最近和父亲闲谈时,还是父亲揭开了其中谜团。父亲说,天气晴朗,气压就低,敲起钟来,空气振动快,钟声因而清脆,自然就传得远;天要下雨,空气中水蒸气增多,气压就高,空气振动慢,钟声沉闷,自然就不能传远。清晨,乡人便聆听慈朗寺的钟声,根据钟声的清脆还是沉闷,自然便知晴雨!
民间传说慈朗寺建成时,曾有一名游僧到慈朗寺帮铸钟,钟铸成便飘然而去临湘道观寺庙寺院。他走时吩咐寺中僧人,要他走后一天才能敲钟。哪知他走后不久,寺中僧人便敲响了铜钟。原来,游僧是一名得道高僧,具有相当的法力,他走多远,钟声就能传多远,结果他才走到梅子坡,慈朗寺的钟声便只能响到梅子坡。从此以后,慈朗寺香火不绝,游人如织,“慈朗晓钟”远近闻名,遂成“县城八景”之一。
清代湖南临湘进土方同煦(时任天全牧州)曾作《慈朗晓钟》一诗予以咏赞:
古刹层岩上,登临意豁然临湘道观寺庙寺院。钟声敲八百,世界隐三千。
鲸响安禅地,鸡鸣欲曙天临湘道观寺庙寺院。何人发猛省,同听一楼前。
诗中流露出安然自得与平静闲适的情绪,在他看来,慈朗寺是一方催人猛省的清净之地,在这里修身养性,颇有几分“宁静致远”之意临湘道观寺庙寺院。想想也是,方同熙在天全时,山远地僻,交通不便,乐得个山高皇帝远,真个好所在。再加上天全民风淳朴,土司归流,百废待举,没有多少干扰,其心境当然平和得多。
(四)
自宋建寺以来,慈朗寺已走过近千年的岁月,有过千年的香火鼎盛临湘道观寺庙寺院。
慈朗寺为高土司彰显自身丰功伟绩的场所,其兴旺时,依附与当地土司的强大支持临湘道观寺庙寺院。当土司被雍正皇帝武力挟迫“改土归流”之后,慈朗寺也就走上了衰落、破败之路,其曾经的辉煌也就一去不复返。
清末民国时期,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临湘道观寺庙寺院。人们迫于生计,早已无暇顾及慈朗寺。因年久失修,加之火灾、泥石流冲击,慈朗寺早已破烂不堪,但大雄宝殿、大佛殿尚完好,有人看守。1950年5月11日,天全县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还曾大雄宝殿中召开。
按理说,这样一所历史名刹,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管理和保护,成为文人墨客们憩息的心灵驿站临湘道观寺庙寺院。但在中国近代史上,肆意破坏文物成了一种时髦,在席卷华夏大地的轰轰烈烈“破四旧”运动中,在文革“破除一切牛鬼蛇神”的亢奋下,千年宝刹慈朗寺也未能逃过这一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慈朗寺所有建筑已全部撤除,观音井、蟹泉都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几间寺庙地基诉说着人间的沧桑。
因为撰写《二郎山导游词》,我参加了县文体局组织的文化采风活动临湘道观寺庙寺院。采风中时常听到文革中大肆破坏文物的故事,我为那无数被破坏文物感到悲痛,更为红卫兵的无知感到无比愤怒!
是的临湘道观寺庙寺院,一个全然否定历史的民族,一个肆意破坏一切文物的民族,绝对不是一个有理性的民族!
因此临湘道观寺庙寺院,面对慈朗寺,我便产生了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情绪——它是土司们树立威信、标榜功德的产物,但同时又是汉藏民族友谊的见证;它有千年鼎盛的香火,却又在战火中毁于一旦;它是信佛群众的精神寄托,却又被无知的人们毁得没剩下一草一木!
(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教群众渐渐增多临湘道观寺庙寺院。1993年,信教群众自发捐资重建慈朗寺,大雄宝殿建成,两间厢房竣工。当年,经省、市宗教主管部门验审,批准恢复慈朗寺为合法寺庙。宝殿落成时,年逾古稀的外婆不顾腿脚不便,不顾家人的反对,定要从始阳赶车上县城,到慈朗寺朝拜一番。这让我充分认识到信仰的巨大力量。
1997年,慈朗寺即被县政府批准重新开放,成为全县信教群众合法信教的场所,9月,观音殿建成,寺内众多的佛相亦开始穿衣临湘道观寺庙寺院。至此,曾一度荒废的古刹宝寺初步恢复,钟声再起,信佛群众又得真如净地,香火渐盛。
世纪末年,天全和源乡境内某地山体在一夜暴雨后发生大规模泥石流临湘道观寺庙寺院。令抢险人们惊讶万分的是,泥石流后的山体上竟然垮出一口完好的铜钟!据知情人讲,铜钟在山体中埋藏起码有两百年以上。几经周折,历史上一度消失多年的“慈朗鼓钟”又开始远近闻声。
近年来,慈朗寺除按照惯例开展大型佛事活动外,还不定时开展文化活动,强化寺庙自身宣传,先后撰写成《慈朗寺简介》、《慈朗寺诗文集萃》,摄制了《慈朗专题短片》临湘道观寺庙寺院。又与成都红茂签订协议,邀请德益娱乐进行文艺演出,今年6月,一座投资300余万的、装饰得金碧辉煌的“极乐堂”即告结束。
二郎山红叶节期间,慈朗寺迎来了它重建以来最激动人心的盛事——陈建功、毕淑敏、李瑛等全国著名作家、诗人到慈朗寺采风、游览,在雷抒雁题写的“与佛结缘”四个大字旁,20多名著名作家、诗人纷纷落下大名,作为到此游览的纪念,也为慈朗寺留下了一份难得的墨宝临湘道观寺庙寺院。
站在慈朗寺,俯瞰天全县城,看云卷云舒,想去留无定,我想起了一位旅居成都的天全诗人王汝孝的诗作——“碉门星月烂,慈朗古钟悠”临湘道观寺庙寺院。其诗中对小城天全的留恋,对慈朗寺的怀念,都在这短短的十个字中全然流露出来。
看来,远离家乡的他,对慈朗寺理解得更为深刻临湘道观寺庙寺院。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77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