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浙东之恋(21-33)[普陀山篇]: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8    51

   浙东之恋(21-33)[普陀山篇]

   作者:驿路牧歌

   Email: yilumuge@sina.com

  [说在前面的话]: 这是游记散文,同样也是您游山玩水的导引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若您在自己的旅途中能将此一卷在手,按图索骥欣赏美景,于欣欣然陶陶然之中有更多的收获,便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了。倘若还能与作者共享您的喜悦,不胜感激。

   (21)、海天佛国的昭示

   自从儿时听了那留过洋的邻居老爷爷讲述的他那个到普陀朝佛的经历后,我就喜欢上了这座岛山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但在儿时的心目中,普陀山不但充满着神奇和神秘,而且它始终是那麽的遥不可及。长大后,我也留洋到了大洋的彼岸,虽因时代的变迁,当年邻居老爷爷的经历不会再有,但儿时烙在心头的那种情结却永也挥之不去。当年从大洋彼岸归来,航班飞行在太平洋上的万米高空,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眼睛透过舷窗总想捕捉到些什麽,但只见海天一色,无垠的太平洋空旷而苍茫。我知道,在祖国东部沿海“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便是那海天佛国的普陀山,环绕着它的便是一连串听起来十分神奇也感久远的名字:莲花洋、普陀洋、灰鳖洋。。。。。。它不在天的尽头,它就在这浩淼的太平洋面上,也许就在这机翼下被云雾遮掩着,我没有望到它,更不敢奢望能象当年邻居老爷爷那样,能在那条神奇的大鱼脊背上去走上它三天三夜。

   也许是邻居老爷爷当年讲述的他那番普陀朝佛的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到现在,一想起这“远在天边”的普陀山,心中仍充盈着一种漂泊流浪的人生况味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听听有关书籍上是如何介绍这普陀山的吧: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了普陀山的旖旎风光,岛悬莲洋,海涛击岸,奇岩怪石,洞壑金沙,古木异草,四时景变。从“朝阳涌日”、“莲洋午渡”到“洛迦灯火”、“莲池月夜”,满岛的景色,随晨昏各异,独具韵味。又登临佛顶,眺望海山,远山如栗,近水无边,一色海天,万里清风;两洞听潮,涛声涌动,似虎哮,如狮吼,昼夜不绝。这些字字玑珠,句句锁链的描述,又象一串挂在美人脖子上的闪光珠链,真能使人流眸顾盼,令人心荡神怡。是的,这水月流光、松筠耸翠的普陀,再加上众多的寺院奄堂、文物古迹,以及那些巧夺天工的亭台楼阁,构成了绝无伦比的人文景观,它积千年之建树,累百世之文墨,又使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在这一个小小的神奇岛屿上,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在海上的佛教胜地,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成了名扬中外的“海天佛国”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自从唐代日本高僧慧锷把第一尊观音佛像供奉在这里,普陀山便从此开始了它佛教道场的历史。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随着千百年时光的演绎,普陀山终于成为了寺院最为宏壮、香火最为旺盛的国际佛教胜地。自唐以来,先是日本的佛子来山朝拜,至明清,又先后有了来自朝鲜、印度、缅甸、越南、老挝和印尼等国的佛子、游人慕名纷纷来山朝拜观音、观光揽胜,普陀山又遂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大早,当甬城宁波还在大雾中没有醒来之时,我们便告别了宁波的同事,随导游从宁波汽车北站乘车到北仑港去赶到普陀山的早班客轮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为了排遣这路途的寂寞,导游小姐在不停地给游人讲着,说什麽观音为女身,而佛为男身,所以就有了男拜观音女拜佛的一说,还说什麽拜观音或拜佛,需五体投地,双掌的掌心是向上,而拜自己的老祖宗时,却是需要掌心向下的。对于这些听起来倍感烦琐的东西,我到觉着都不是什麽重要的事了,重要的就是尽快能融入那向往已久的海天佛国,去领略它那海天的神奇和佛国的神韵。

   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大雾终于散开,到达北仑港时,才见朝阳跃上海面已经老高了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这是一艘名叫“甬旺号”的快速客轮,设施很简陋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拥挤在简陋的船舱里,便想着能到舱顶上透透气,却不知在通往舱顶的楼梯处遇到了一个貌似客轮工作人员的人的阻拦,说是需交30元才能到舱顶。与他理论,又游人越来越多,此人见势不妙,随即不见了踪影。我们也就相继鱼贯而上,终于来到了这舒畅的舱顶。

   客轮象快艇般穿行在海面上,咸涩的海风吹过面颊,海天苍茫,碧波万倾,第一次感觉那儿时向往的地方此时竟离自己是这样的近,似有无形的牵引,急切切引我来到这海天佛国磐石道观寺庙寺院。隐约之间,在海天衔接之处,有小岛隆起在海面,摇荡在万倾波涛之间,我突然感觉,有一股灵气在浸润进自己漂泊的旅途,它弥漫在这周遭的海与天之间,也弥漫在那古往今来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原来,这灵气就在这大海的朝潮夕汐之中,来到这佛国的海面,只要意之所到情之所钟,它便会由你的心灵感应到。

   我庆幸自己能有这次普陀之旅,而此时,还未到普陀,便感觉这海天浩渺,情也浩渺,浩浩渺渺之间,世间万事万物连同那载不动的沟沟坎坎全都无足轻重了起来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这里,苍穹之大,宇宙之阔,只消放宽视线,便有海阔天空别样的景观。

   这是不是佛在昭示,我仿佛悟到了肯定的答案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但愿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22)、观音到此不肯去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他的渊源当应追溯到这岛上的“不肯去观音院”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乍一听,这样的叫法很拗口,似乎也不太符合语法的逻辑。问及导游,说就是这样的叫法。速速展开普陀山的导游地形图,眼睛急忙地在上面搜索,这一好奇的名字便在这海岛东南深入大海一角处找到了。与同事结伴,先到“不肯去观音院”。

   过旃檀岭,眼前便是那枝杈纵横,竹杆秀丽,枝叶婆娑的紫竹林磐石道观寺庙寺院。秋日的阳光下,海风吹来,竹林摇曳着不尽的神韵。这也难怪,这里的紫竹林据说乃是观音居住之处,《西游记》中多次写到的观音菩萨的居处南海紫竹林,就是指这里。忽然有海涛击岸的声响轰然奏鸣,一阵阵不绝于耳,循声而去,穿过岛礁上茂密的树林,眼前的视线豁然开朗,立在坡上俯视,至潮音洞上的平坡中,只见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一处佛堂式建筑,周围布满了层层的脚手架。我们此时才被告之,如今这座“不肯去观音院”正在修建,目前不对游人开放。

   无奈,我只好立在这坡上的丛林中,举起相机把这修建中的不肯去观音院摄入镜头,放逐视线于苍茫烟水的莲花洋,任凭自己的思绪随着那伸入海中的礁石撞起的阵阵涛声去捕捉那久远的故事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相传唐咸通年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佛像泛舟取道现今的普陀山回国,就在如今的不肯去观音院院址处下海,驶入莲花洋,第一天遇到了强台风返回,第二天又遭遇暴风雨返航,第三天虽风和日丽,但船行不远却又象生了根似的进退不得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此时只见海上相继生出一朵两朵,转眼间整个洋面布满了朵朵的铁莲花。慧锷心中大惊,一次次开船不是风浪阻隔,就是铁莲锁舟,突然悟觉,难道观音大士不肯去东瀛?虔诚的日本佛子跪拜在观音像前祷告:“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佛,我当从所向建立精蓝,供养我佛。”旋即天空云开雾散,满洋的铁莲顷刻间也了无了踪影,船又回到原来的出海处泊岸。有当地居民张氏目睹此灵异,遂舍宅供养佛像,称为“不肯去观音院”。这也就是“佛选名山”,普陀山遂成为观音道场的开始。

   这是一个史实,便也掺进去了过多的传说,这些富有传奇的色彩,是否能使今人置信,我不得而知,全当它是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吧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到是这阵阵的涛声,象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不逝昼夜,如法门的钟声,敲击着每一个来到此地的人的灵魂。

   我知道,这里康有为来过,那个因康梁变法失败曾一度流落东瀛的康有为,想是想来这里排解心中的忧懑,还是想从佛国禅的韵律中抚平自己心灵的隐痛?1918年8月,他携夫人来到了这里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出亡16年再回故土,神州大地已是乾坤倒转,沧海变成了桑田。嘴嚼百日维新的痛楚,他还是未能从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仍然死抱着他那个拥帝请愿的僵化脑瓜,不解风情。悻悻之中,却把自己满腔的无奈和对世事的不解写进了自己的那首《游普陀题》的七律诗中:“观音到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想必是为自己找一方净土吧,“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意如何。”诗中的“真歇”,是为宋代的一名佛门弟子,据说他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宁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由此可见康氏寥落心情之一斑,其诗意也耐人寻味了。

   到了1949年的8月,这里又来了一位历史人物,他就是蒋介石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当时适逢新中国成立在即,国民党政府溃退台岛。蒋介石从台北松山机场乘坐“美龄号”专机降落在定海,再转乘“太康号”兵舰抵普陀。眼看着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大势已去,这位往日显赫的人物来到这海天佛国不知做何感想。只是据说,蒋介石在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门口,无奈地望着匾额,喃喃自语着“不肯去?不肯去。。。。。。”想必是触景生情说自己,不肯去也得去吧。只是江山无限,别时容易见时难喽。

   再一次眺望坡下那座正在修建中的不肯去观音院,岸边的涛声依旧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把视线放逐远方,秋阳下那层层涌来的潮水一遍遍冲刷着那弯曲着的千步金沙和百步金沙海滩,金黄色的沙滩相间于湛蓝色的海水和碧绿色的岛山之间,直使人感觉有一脉令人无法参透的佛国神韵纳乎于这海天间,有佛在飘飘渺渺之中笑傲着界外万丈的红尘,只可惜我等都是俗人,与佛的慧眼无缘。

   但是,我还是庆幸自己,能有幸来到这从儿时就向往已久的普陀,庆幸自己能在这麽遥远的地方,于同一轮绚丽的阳光下,有这眼前苍茫的一色海天,有那无形于周遭的佛韵萦绕,与佛,沐浴着相同的灿烂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23)、在俗世与净土之间

   普陀双峰山东南岸,是普陀海天佛国的渊源,这里不但有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还有潮音洞,观音跳和南海观音立像等佛迹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此处地势向大海延伸,借了大海的苍茫烟水,海天佛国的风脉也就从此弥漫至整个普陀。所以,来普陀,应先到这里来感受佛国的风脉,于海涛声声之中去倾听那久远的佛界故事,浴着佛光先将自己净化,然后再从这里启程,走进普陀的山水间,你才能真正的领略这海天佛国的神韵。因为,这里是俗界与净土的门槛,普陀山的佛卷便也在这里掀起它的第一页。

   从“不肯去观音院”返回,又过紫竹林,见林间地面上铺垫着片片干草,据说是为观音菩萨所铺,因为这里是观音居住的地方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好奇的同事想恶作剧一番,欲进林间学佛子打坐,却被导游劝阻。还是不去吧,因为那里是净土。

   离开紫竹林,向南折入双峰山间林荫小道,有路标指示“观音跳”,行至不远,便见海边岸崖上卧着一平坦巨石,有“观音眺”题刻在石壁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这“跳”和“眺”,虽一动一静,然谐趣相同。这巨石处在普陀山的最东南端,为普陀山距对面的洛迦山最近点。相传观音菩萨从洛迦山到普陀山来开创说法道场,跨步跳到此石上,所以在石上留下了脚印。也有传说观音大士是从桃花岛上跳过来的,因桃花岛磨盘峰的磨磐石上也有这样对称的脚印。还有传说观音菩萨常常站在这里眺望大海反显自身,因而又名观音眺。

   有这样传神的事情,我们相继登石观看,只见约有一尺多长的巨型脚印印在石顶,趾跗分明,脉络清晰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多麽神奇的传说,但我宁肯信其有,而是“跳”还是“眺”,我到更钟情于后者。

   传说观音菩萨以慈悲为怀,不论善恶,也不分贫贱,只要心诚,在遇难时诵念观音,她便垂形六道,寻声救难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因此,自佛教传入中土,她便被奉为天下第一尊菩萨。是因为观音菩萨佛法无边,只消站立于此,便能洞察俗世苦难,为了教化不同环境、不同根机众生的需要,常反现自身,变化成不同身份的形象,这便有了六观音、七观音以及三十三观音等化身。

   观音有这麽多的化身,多而又繁,作用各不相同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在导游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我突然悟觉,只需记住“观世音”这一名称就够了,因为,心中有了观世音,就可以幻化无限,正如佛法所言“一生万法,万法生一”。

   佛教中所说的观音菩萨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曾在普陀山修持住守达30多年之久的印光法师曰:观音菩萨“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即使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观之,则其月与己相对,即使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人若停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无少差殊,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不愧为佛门一代大师,难怪弘一法师当年曾感叹:印光法师乃200年来第一人,并矢志要拜印光为师。

   好精辟的点化,深入浅出直指人心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原来佛就在心中,这到使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那个孙行者,看来他确实是比那个唐僧高明。他曾说与那唐僧:“佛在灵山莫求远,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不是在告戒那个执意要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吗,既然佛就在自己的心中,又何须长途跋涉到西方去求证呢?

   望着这耸立于海天间的“观音眺”,我的心在紧缩着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原来要想踏进这净土的门槛,当净其心。因为有经云:若心清净,所处之处,皆为净土;心若不净,在所之处,皆是秽土。把这悟觉示与同事,说因净秽在心,只要净其内心,就是在紫竹林中一坐也无妨了,同事释然。

   我不敢说我这是顿悟了,我只是感觉,站在这里眺望着苍穹,视线不及之处海天一色,山色海韵遍于周遭,自己的心灵也在被迅速地净化着,一如眼前这海天佛国的山水,是那样明着,那样净和,原来这俗世与净土之间就那麽一步之遥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一切的烦恼、一切的尘世纷争、一切的想不透说不明的忧闷,全都没有了。原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俗世的功名利禄,而在于悠然地品味流逝的或正在流逝的看似寻常而实不寻常的生活片段呀。

   我猛然发现,这浩渺水色上空的天是那样的蓝,蓝得格外的清明、格外的高远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怎能辜负如此蓝天的境遇呢?命运将我带到这里,是不是,要让自己的心灵在这清明高远的蓝天之下经受一次洗礼,然后昭示:如何去面对那红尘中的俗世和这佛国中的净土。

   (24)、是谁在听法

   普陀山不仅是一个海天佛国,而且还是一个到处都布满神奇传说的世界,你若有足够的时间能在这佛国山水间徜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礁一石都会向你吟诵出一段奇妙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都与这佛界结下了不解的渊源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我觉着,在这些传说里,最典型也传的奇传的妙的,当属位于西天景区的“二龟听法石”了。

   从观音洞处沿山间小径拾阶而上,弯弯曲曲穿行于一片绿荫中,绕着山坡穿出这一片绿荫,视线忽然开阔,苍茫海天又现眼前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在海天一色背景的衬托下,前面岩崖上似乎是多出来的两块石头,其轮廓是那麽的清晰。我们被告之,这便是“二龟听法石”。不说还未必注意,经这一指点,我驻足凝视,不由得惊叹不已。这两块石头确实象是两只海龟,不但这两块石头的颜色与周遭岩石的颜色是那麽的黑白分明,而且它们的质地和形状与周遭的岩石也是那样的不和谐,简直使人怀疑它们是不是被人从它处运来故意粘在这里以招游人呢?

   离近了,仔细分辨,这才不得不信,它们是纯粹的天然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大自然的神奇竟是如此的鬼斧神工,你看,一龟蹲踞崖顶,稍做小歇,回首顾盼,似有等候之意;一龟缘石直上,昂首延颈,脉络尽现。一副着急模样。其态亦神,其肖也妙,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二龟听法石前面就是观音说法台,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普陀山上还没有今天这些僧俗寺院,观音菩萨只好每天夜里坐在说法台上念经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在这海阔天空之地,每一个星光灿烂、月色朦胧的夜晚,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以及海里的水族都在这里如痴如迷地倾听观音菩萨那优美动听的说法念经。这事情却让东海龙王大惑不解,便遣二龟前来探听究竟。怎奈二龟只因听的入迷忘了归期,遂化身为石,便有了这千年如斯、万年如斯的景观长留于此。也有的传说,两龟原为一雌一雄,因尘缘未尽,在听法时眉来眼去、顾盼传情,所以被罚化为石在这里,给修行不诚者做戒。

   过二龟听法石来到说法台,又见有游人在围着一处景观争相观看和议论,走近了才得知,这里又有一处,叫做“卧牛石”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只见这一块石头现于平地,自土中隆起,一端细圆,一端粗胖,酷似一头在池中消暑闲游的水牛。相传当年此牛也来赴会听法,因步缓迟到,自觉羞愧,无地自容,遂化为顽石于此。又因为这尊卧牛石是牛头朝外,牛尾对着说法台,听游人们在嬉闹着,说有成语曰对牛弹琴,竟不知观音在这里却是对牛谈经。听着有趣也自感发笑,嬉笑之间,又倍感人的想象力实为丰富,由此,我又不由地想起了说二龟听法石的一首诗,诗曰:“望夫老妇能化石,况兹灵物千年久。指看磐石有时飞,两龟赤眼应能走。”对二龟的未来也做了美妙的想象,给二龟指点了出路,寄予了无限的安慰和希冀。

   游人对卧牛石的嬉闹也好,还是诗词里对二龟听法石未来的幻想也好,细细想来,都是人们丰富想象力的结果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再进一步,那与这些相对应的传说故事又何尝不是呢?水牛也好,海龟也罢,它们真的如传说所说是来听法的吗?若问一句,它们能听的懂吗?无人作答。人靠自己的想象,赋予了这无机界以无限的灵性,这不,有了说法台,前面的卧牛石、二龟听法石等许多景观也就伴随而生、自然成体了。原来人们把自己的心灵托于这自然界,想是人与自然的相溶与和谐吧。那到底是谁在听法,我看还是人自己,其他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它们不会听,也听不懂,因为它们没有象人类那样有一颗能感应佛法的心灵。在这海天佛国,这样说不知是否违背了佛的旨意了呢?但是,在佛面前,我们应当心诚向佛,不要自欺,也不要欺人。

   在说法台前的空地上找一处小憩,揩一把流过面颊的汗珠,有山风徐徐拂面,感觉凉爽了许多磐石道观寺庙寺院。看那大海飘飘渺渺,仰望长天云卷云舒,我又想起了那卧牛石和二龟听法石。想象也罢,发问也罢,是人在听法还罢,何必非要理论一番呢?我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现代社会中能让人这麽无忧无虑而又天真无邪地遐想的东西,原本就不多了。凭借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再有这海天佛国佛光佛韵对心灵的慰藉,能求的暂时的解脱,也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和这佛地独到的惠施了。

   (25)、永恒之谜

   在观音说法台前小憩时,听说就在我们路过的路上还有五十三参石与石刻弥勒大佛像景观,便又原路返回下山去寻觅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五十三参石”就象那“不肯去观音院”一样,又是个听起来十分奇怪的名字,就凭这奇怪的名字,回返的路程便也值得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据说关于这五十三参石的传说有二,其一是说善财童子曾在这里参拜五十三位法师,最终从观音菩萨那里得道;其二是说曾有五十三位罗汉在此参拜观音菩萨,聆听观音菩萨说法。不管哪种传说,都有“参拜”之意,这便有了“五十三参石”中“参”字的来历。弄懂了其意,便也不感奇怪,奇怪的是这大自然的奇迹,不知是何种的伟力,竟在这普陀山的一隅精心打造出一方奇岩怪石的世界。

   这里是一大片岩石群,临海凭风,依山傍水,经历了大自然百万年风侵雨蚀,如今姿态依旧,风景犹存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各种奇岩怪石大者侧立百尺,小者相累如卵,纵横拱峙,天然布列。石群参差错列,互相枕藉着,互相依靠着。有的陡立若举,静若处子;有的半悬峭壁,摇摇欲坠。就在这动与静之间,仿佛有种奇妙的神力作用其间,似乎稍有一丝外力,顷刻间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大有全坡为之崩溃之势。但千百万年过去,它们仍千万年如斯,百万年如斯。想必这普陀天生就是一块佛地,早就有佛韵佛脉浸润和萦绕?不然,这令人为之惊为之叹的奇妙世界怎会这样永恒地展现。

   对大自然的宏构,人们往往乐意将它想象为某种已然熟知的事物,耳旁就听游人在鼓噪,说这个象人,那个象兽,这个象虫,那个象鸟磐石道观寺庙寺院。驻足定神凝视,果然如此,大凡人们能想象出的具象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想不到这佛国还会有这等境地,倘若哪一天这里的一切动了凡心,一夜之间全都离谱离位地动了起来,那肯定是一个熙熙攘攘倾扎挤压的世俗世界呀,而这佛地又如何将它们包容?

   听说这片奇岩怪石不仅形态各异,而且还有移步移景的妙趋横生之态,我便与友人又移步其间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好一个移步移景,如此的移步移景简直难以让人置信,同样的一快石头,远看近睹之形竟然完全对立,你看那远看酷似佛首,和颜悦色、教化终生,惟妙惟肖;近睹忽似恶魔,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可惊可吓。人说佛魔不共戴天,就在这佛的脚下怎还有这等景遇。这是佛界的高明之所在、明示世人在佛和魔之间就只有一不之遥?要不人世间怎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还是这佛界的无奈之所痛,痛在万丈红尘真是无孔不入?虽在这远离世俗的海天佛国,却也不乏俗世的尘影。这真可谓是不解之谜,令人费解,也使佛尴尬。

   从这五十三参石处走过,又在极乐亭下见有一巨岩圆润壁立,岩壁上雕有弥勒佛坐像一尊,佛像高达6米有余,其中头部就有2米,那一只耳朵也有一米之多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嘴、鼻、眼睛的轮廓清晰可辩,背西北,面东南,形神逼真,慈容祥和。这究竟是何人何时代所为,据说至今无从查考。

   看着这大开笑口的弥勒,也感这石趣物趣纳于一怀,徜徉于这佛像前,虽周遭这海势海韵怡情,山风山色悦目,我还是放不下心中那个难解之谜,也许是我等这些俗人空生这诸多烦忧,你看那弥勒雍容大度,悠悠千载万载地寂寞困守在这海天之间,笑看着潮涨潮消,日出日落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这弥勒,你是冷笑拒绝了人间的诱惑?还是皈依佛门悟彻了四大皆空的感召?

  我敢说,这弥勒佛的笑,才真正是那永恒之谜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26)、梅岑峰下的笑声

   普陀山南端的最高峰当属梅岑峰,它隔一山峡与西北的达摩峰相峙而立,听说在我国西汉时期有一个叫梅福的人在此隐居修炼过,又因登此峰可一览普陀山南端景色,我们便相约登上了梅岑峰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山路弯弯,绿荫遮天蔽日,没有了普陀秋日夕阳的照射,到也倍感气爽身轻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有缕缕山风从曲曲弯弯的山间小径旁的绿荫丛中吹出,树影婆娑,沁心悦目,像是有仙气弥漫在周遭,人也飘飘欲仙了。

   这峰名源于西汉人梅福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梅福字子真,少学于京城长安,为南昌尉。后来不知为甚麽,他放着官位不做,偏要去官归里,晚年时又千里迢迢来到这东海之滨的普陀山专事修道炼丹。想必是西汉末年战乱频仍,无恋于尘缘的梅福想找一方净土吧,反正他是来到了这在地理上远离中原、景色上山灵水秀的海天一隅,过起了他神仙般的日子。有了梅福的隐居修仙,这里便留下了梅岑峰的名字。

   走尽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便到了梅岑峰顶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极目远眺,苍茫海天不见边际,帆影点点,碧波涟涟,又白云片片层层,海鸟在海天间时隐时现。俯视脚下,峰间岗峦起伏,苍松翠柏、疏梅密竹依山势层层叠叠。暮秋时节,这里依然是葱茏苍翠,绿意袭人。直感觉林幽山静,海阔天空,这浩浩渺渺之中有仙子在起舞弄影。难怪古人能抛开尘世功名寻迹而来,这里不愧是人间仙境,而当年的梅福也不虚其人生一场。

   现代人当然不会效法千百年前的梅福来这里去做那“得道成仙”的美梦了,但是,这梅岑峰的景色却使人如醉如仙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想找梅福当年留于此的仙迹,却被告之是在山下的梅福庵。

   梅福庵又名梅岑禅院,原为道观,后佛教来山,这庵内便住上了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据说文革时,普陀山的和尚年少的都被迁返下山,年长的留下,并把他们和所有的尼姑都集中到了这里。如今,在这个庵内的和尚就仅剩一个88岁的老僧了。说他圆寂后,这里就全剩是尼姑了。来梅福庵,若有幸还可以一睹那老僧的尊容。经人指点,我们进入院内向左拐进一殿堂,适逢此老僧正在与一操四川口音的小尼姑相对而坐,喜笑相谈。那小尼姑边说边在一旅行包上做着针线活。老僧鹤发童颜,小尼姑侃侃而谈。

   梅福庵的原迹是在炼丹洞,位于庵内大雄宝殿后侧,又名灵佑洞,传为当年梅福炼丹所凿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洞广约4米,幽如室。顶壁泥石嶙峋,或似龙虎,或如狮象,巧妙如塑,栩栩如生。洞内供奉梅福塑像,有泉水自“仙堂”葫芦口流溢而出,清冽甘甜。洞外有炼丹井,井水清澈见底,井壁有泉水流入,其声清脆,宛如珠落玉盘。

   这里有小尼在出售“圣水”,标价每瓶一元,并告示游人只能喝一口,它有返老还童之功效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比如说,你若是28岁,喝一口这样的水就会变成18岁。不能多喝,多喝了就把人喝回去了,那麽,剩下的水可以用来洗手洗脸。

   听着有趣,也倍感好玩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买来数瓶分与同事,因口渴难耐,一股脑几口喝下,相互打趣着走出梅福庵。适逢一拨沈阳来的游人,也在门前打逗。有一大脑门沈阳的小姑娘,其同事们问她用这水洗脸了没有,她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马上倒水洗脸,又怕洗掉脸上的化装品,只用指尖沾水在腮旁点洗。其同事调侃说:只洗腮不洗你的大脑门,那麽腮为18岁,脑门为28岁,那可就惨了。引来一阵轰然的大笑。其中一小伙子也在效法,他却是在把自己的脸洗了一把又一把,只见其同事煞有介事地上前制止并调侃道:别再洗了,再洗就把人给洗“回”去了。轰然的笑声不绝于耳。

   好一个梅福“圣水”,今人都把那古人曾认为“神圣”的戒律变成了旅途的笑谈,这梅岑峰下便充溢着和乐溶溶一片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古人梅福穷其一生探寻长生不老之道,却被今人看来是那样的滑稽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但今人能以一临是处随喜为慰,我想,也不费梅福当年苦心一场了。只是这梅岑峰下的笑声,作为自己普陀之旅的一道风景,留于心中,至今回味,仍是那样的鲜活如初。有时偶然想起,独自一人不禁哑然失笑,哈哈,哈哈。。。。。。

   (27)、走近“心字石”

   在普陀山,你可以听到许多佛与蛇斗法的传说故事,象西方《圣经》里一样,想必蛇都是邪恶的象征吧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在西天门下东南方有一巨大的“心”字,刻于一斜坡的巨石上,这便是普陀山有名的“心字石”。走近这“心字石”,传说中的观音菩萨与蟒蛇斗法的故事便在这心字石上向人们娓娓道来。佛心、蛇心,也就善恶分明地刻进了这普陀山水。

   从梅岑峰下的梅福庵出来,沿山间小径拾阶而下,至西天门东南,有一空阔地带,几株芙蓉树正在这秋日里把枝头的花朵尽情地绽放着,探视前面的坡下,已有游人熙熙攘攘,一拨一拨地争相攀登上那心字石拍照留念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据介绍,这一心字石广约300余米,圆浑平滑,满山的绿荫中,惟有这里寸草不生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一个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的红色“心”字刻于石上。这字的红色、石的褐色以及山的绿色组成这普陀山一道亮丽的风景,引游人纷纷驻足。

   下得山来,在心字石旁找一合适的视角静静地欣赏,这心字可谓是“心怀博大”,你看那中心的一点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心”字可容近百人打坐,当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了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奇怪的是,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此字是刻于何时以及出于何人手笔,只是听说在清代之前,普陀山就已经存此摩刻了。

   在离心字石右上方约5米的峪谷间有圆柱装石块平于坡势向外伸展,隐现于草莽荆芥丛中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其形酷如蛇头,嘴角眼睛轮廓分明,细细分辨,似乎还有筋络隆起在脖颈间,一如静候在此捕食的模样。距此石不远处的西天门石阙西侧又有一石,形肖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青蛙,翘首向蛇,其坦然自若的神态使人不由的想起那则“佛试蛇心”的传说故事。

   俗话说,善有善抱,恶有恶报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但是,这世上却有许多不尽人意之事,直使得善事不得善报。传说当年善财童子从深井里救起了蟒蛇精,但蟒蛇精不思报恩,却执意要将善财童子吞食,多亏观音菩萨的及时相救,与蟒蛇精斗法,最后将其降服。善财童子虽心地善良,却善恶不辩险遭横祸,最后不得不跟随观音菩萨来到普陀山,去开始他那一生的修炼,成了观音身边的小菩萨。

   观音菩萨回到普陀山,把降服的蟒蛇精压于西天门石山下,这一压就是500年过去,500年的时间确实够这蟒蛇精痛改前非了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这不,500年后,观音菩萨再来,故意将一只小青蛙放于蟒蛇精跟前,以试蛇心。不知是慑于佛的威力,还是这蟒蛇精经观音菩萨点化已经升道,只见那蟒蛇精寂然不动,毫无伤害小青蛙之意。直到现在,这蟒蛇精还在石山的脚下,只是伸长了脖子,不时地眈视着昂首挺胸的青蛙,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只是不知何年何月,有人在蛇首前面的岩石上,刻了一个大大的“心”字,真是妙笔点题,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游人在争相涌上这心字石拍照,嘈嘈杂杂之中,只听导游不无恶意地在指点着:一人拍照,一心一意;俩人拍照,二心合一;三人拍照,三心二意;四人以上,万众一心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哈哈,惟有三人一起不能在此拍照,谐趣昂然,其乐也陶陶。

   观音菩萨当年留此石以点化众生,佛家以修心为上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如今人们虽不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心”字的内涵,但人世间真、善、美的趋同,还是在感召着今人到此游玩时,都喜欢攀上这心字石摄影留念,或匍匐于心字石上环行抚摩,以作友情或诚信的象征。

   走近心字石,便走进了自己的心中;留住人世间的真、善、美,便留住了人生一道绚丽的风景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28)、普济禅寺的山门

   普济禅寺是普陀山全山寺院中最大的寺院,它坐落在天鹫峰南麓,为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与其后锦屏山下的法雨寺、法顶山上的慧济寺构成了普陀山的主要观音道场,成为普陀山最主要的人文景观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听说普济禅寺的山门很特殊,从西天门处下来,用过午餐,我们便来到了普济禅寺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普济禅寺的山门有三,三门并立,中为正门,较为高大,两边各为东西山门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普济禅寺的三个山门统称为“三解脱门”,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因此,三个山门分别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奇怪的是这里的正山门一直紧闭着,来往的游人只能从其东西二山门出入。

   这里正山门的紧闭,据说与那个乾隆皇帝有关磐石道观寺庙寺院。相传清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来游普陀山,适逢傍晚的一场大雨,他躲雨来到普济禅寺,见山门紧闭,为躲大雨便奋力叩打山门,当值的小和尚禀报主持,主持见来者这样不懂规矩,一气之下便传话于乾隆,说就是皇帝老子来了也不开山门。乾隆一气之下,回朝后下旨此门永不能开。普济禅寺主持后来听说果然是皇帝老子来过,便苦苦恳求,乾隆顾及自己的金口玉牙,便取折中之法,封此正山门只有在观音生日那天能开。谁知观音生日每60年一次,这正山门也就只有每60年开一次了。

   观音有三个生日,出生之日为二月十九,成道之日为六月十九,涅磐之日为九月十九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在这三个日子里到底是哪个日子时正山门才开,我不得而知。也许在这一年里的这三个日子都能开吧,只是我后来听说,这佛门的规矩终也不是铁律一条,比如有国家元首要来,无论是甚麽日子,这正山门是必须要开的。

   今天到普济禅寺,这正山门当然不会为我们所开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无奈,只好爬在门前的窗户上看个究竟。原来这正山门为普济禅寺的万寿亭,内竖有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三块御碑,在这紧闭的门窗里,它们仿佛还在向游人讲述着这古刹昔日的显赫与辉煌。

   正山门不开,只好走边门进入寺院,只是这心中隐隐约约地略感不快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想必这佛门也是这等势力。东山门进去,又西山门出来,普济禅寺的游兴已大减。细细想想,这正山门的开与不开,对于今日的游人来说,真是无关紧要,想必每个来此的游人都不会把它当回事吧,更多的到是把它作为普陀的一道风景,让游人把这些融入了旅途的茶余饭后。

   普济禅寺门前有一湾浅浅的莲池,秋日的池水里莲花谢尽,只剩下片片枯萎的荷叶浮于水面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与这三个山门对应的在莲池上有三条通道。据说中间的通道是为皇帝行走的,直达正山门。东边通道为文武大臣行走,通道上有一拱桥横跨池上,名曰永寿桥。西边的通道为平民百姓走的,通道上有一平面横桥,与永寿桥隔水相望。如今这里已没有了这些人为的等级观念,到此的游人尽可以踏上平民通道,还可以踏上文武大臣的通道,又可以踏上中间的通道去体验当年皇帝过此的步履。

   有当地人把此古为今用,就在皇帝当年走过的中间通道上,当地人摆起了地摊,红黄颜色的皇帝龙袍供游人有尝穿用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当年神圣不可侵犯的规矩,如今却成了今人打趣嬉戏的消遣。有三五成群的游人同时穿起地摊上的龙袍,一齐步上那对着正山门的通道,一时间竟有数个“皇帝”来山,也使得有心的游人为此捧腹大笑。

   听说走一遍长寿桥可以延年益寿,作为一种旅途的乐趣,我们便相约从长寿桥上走过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后来导游又领我们步上长寿桥,同事中有人问及这长寿桥能否过第二次,导游调侃说,第二次再过,下一辈子还长寿。

   好一个还长寿,想必这样的事情若时光倒流百年,我等平民能有如此的胆量去踏这些清规戒律吗?虽然此是佛地,虽然佛祖就在面前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29)、磐陀夕照

   黄昏的普陀山,半明半暗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明的地方是山的轮廓,借了天幕的映衬和夕阳光辉的涂染,白日里葱茏苍翠的山峦,镶上了一道蜿蜒曲折的金边,横空勾勒出雄性十足的脊梁,阳光勾勒中仿佛有绿意缓缓地蒸发,如仙女舒袖,又轻扬着五彩斑斓如诗如梦的温馨。暗的地方是背着夕阳的山影,原来吐翠沁绿的满目山色,已是青黛一片,阵阵的涛声伴着徐徐的晚风从百步金沙处时时传来,飘荡在这青黛色的山色里。来普陀山游览的旅人大部分去赶那回返的游轮走了,喧闹着的普陀山突然静了下来,有节奏的隐隐涛声中,依稀还可以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人的说话声,冷不丁的还会传来有人在远处一声悠长的吼声,划破这静谧安详的山色,传的很远很远,欲发显得这普陀傍晚时分的宁静和神秘,似乎这天地间包含着某种无法参透的哲理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想必在这个时候观普陀落日会别有一番韵律,也是禁不得这普陀夕阳的诱惑,又听说磐陀夕照为普陀的一大景观,便顾不及一天的劳顿,我又一次来到了这观音说法台前的磐陀石下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秋日夕阳下的磐陀石,更显出它那惊人的奇观,真不知道是一种甚麽样的神力把这两块巨石如此这般地垒在一起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人们把那下面的一块底阔上尖的巨石称为磐,它周广20余米,恰好在其中间的凸起的地方将上石托住。人们把上面的一块上阔底尖的巨石称为陀,这高达3米、宽近7米的菱形巨石与下面的巨石尖对尖地相垒在一起,两石相接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还似两块巨石带了磁性,同极相对,一石悬于一石之上。据说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时,上石就会漂浮而起,用一根很细的丝线便可以横割而过,不知是真是假。此时只是感觉这两石险如滚卵,担心这涛声和晚风会把它震落或吹落下来。相传当年那个明万历年间的抗倭名将候继高领兵来到这普陀山时,看到这上面的巨石的重心不在中间,想是欲意留驻这海天佛国独有的风景,曾挥笔写就“磐陀石”三字刻于石上。他刻意地在这“石”字上多了一点,便使得这磐陀石安稳如磐。却不知亿万年来,这磐陀石屹立于这天地间,亿载未动,万劫不摇,日日于苍茫的暮色中,听不尽那夕阳下阵阵的涛声。

   夕阳给这神奇的磐陀石披上了一层粲然的金装,伫立石前,突然感到人竟是那样的渺小,渺小的如沙滩上的一粒细沙那样微不足道,眺望远方,金灿灿的海水浩浩淼淼,海面上有帆影点点,天空中海鸟低翔,红通通的晚霞在海天相接处燃烧着,波光粼粼处仿佛整个海面蹿着一缕缕的火苗,一直蹿着、燃着奔来眼底,跃上海岸,把整个山坡点燃,隐约间从远方有涛声不时轻轻地传来,疏疏的松林轻摇着徐徐的晚风拂过面颊,使人万念俱消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有人说,这样的时刻你甚麽都可以想,甚麽都可以不想,我不知道自己是在“想”还是在“不想”,只是感觉自己的意识在轻松地流动,一如那天边的行云和这山间的流水。这宇宙的永恒、生命的伟大、大海的壮阔、落日的雄浑,还有背后那佛国的灵光,统统地涌入了自己的心头,触动着自己的慧根也荡涤着灵魂里淤积的污垢。

   我再也不能这样静静地伫立了,于夕阳的光辉中仰望着那顶天立地的磐陀石,我在寻觅那据说可以通往石顶的石阶磐石道观寺庙寺院。那是一处通往圣地的石阶,我攀着石阶直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苍茫海天中,只有我和石,还有这大海、长天和那血红的落日。脚踩这耸于海天间的灵石,眺望衔于那远方海天相接之处的落日,心中猛然腾起一种朝圣般的情怀,顾不及这石的坚硬,我“扑”地双膝跪下,向前伸出双臂,两掌合拢,凝神屏吸,小心奕奕地将这一轮普陀落日不偏不倚地托于掌心,似乎整个宇宙托于手掌。猛然间感觉,渺小与伟大原来竟差这一步,借了这佛国灵石的神韵,我竟然与宇宙同在,不由的浑身热血沸腾,泪水顿时盈满了眼眶。

   原来,身处其中,竟不知这普陀的落日中就有天籁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天籁里,有无边的海天,有不尽的佛韵,有满廓的空灵。落日中灿然生辉的磐陀石上,悠然苍茫间,一个男人跪着,以满心的虔诚用尽一生的执着,去托住一个雄奇壮美而又在熊熊燃烧着的普陀落日。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我不知道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但是,我知道,它会永远刻于心间,它将是我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对普陀永恒的祭奠。

   (30)、今夜月色如水

   夕阳拼尽它最后的余辉坠落在天际尽头的大海里,随着最后一缕晚霞的消失,普陀山迎来了它宁静而神秘的夜晚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夕阳西下了,月亮还没有出来,暮秋时节的普陀,夜里已感有些许凉意。黑黝黝的夜幕笼罩着整个海天,夜色幽幽中,我徜徉在纯净松软的百步金沙上,嬉沙的潮水不时地冲刷着宽坦的沙滩,视线不及的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有仨仨俩俩游人在沙滩上散步时的说话声。犹如蒲席般的百步金沙,人行其上,不濡不陷。难得有这样一个普陀之夜,漆黑的夜幕上,是一个繁星闪烁的世界,把视线极力伸向远方,夜幕笼罩下的大海深邃莫测,白日里烟波浩淼洋洋洒洒的大海,如今却板起了一副哲学家深沉古怪的面孔,似乎在向人们诠释着它对这生活独特的感受与执着。

   普陀山,一个多麽神慧而又富于诗意的名字磐石道观寺庙寺院。由于这里是海天佛国,是这海韵山色,还有这静谧幽深的夜色和夜色下嬉沙的海潮,是不是能把每一个到此的游人洗涤的通灵剔透呢?而我却是如此的庆幸着,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夜晚属于自己,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普陀之夜,我更期盼着海上能升起那一轮清月。我一次又一次背起行囊,象孤雁一般漂翔在远方,在寂寞的旅途上,在异乡的旅舍中,多少次深情地遥望过夜幕上的那一轮月呀,是怀旧、是缠绵、是高旷、是放逸,都散落在自己孤寂旅途的心怀,而这普陀山的月,我不知道又是一种何样的感怀。

   夜里的普陀山,与白日里的感受全然不同,是这望不透的夜幕把普陀山的一切全隐去了,感觉到的只有脚下松软的沙滩和耳畔轻轻的涛声以及拂过面颊的徐徐海风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不需去想佛祖普济众生的艰辛,也撩不起对普陀那林林总总的传说和史迹的回味,只需任由着自己想着心事或若稠若疏地怀想着远人,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白日里,这普陀的天地、海山,它们的界限是那麽的分明,是这深邃的夜幕把它们无缝地连接了起来,同时连接起来的还有我与这大海。我想,不来享受一次这普陀之夜,便是来普陀的一种遗憾。据说,就在这海天佛国的普陀山里,如今还有乡民居住。作为世俗之人,能一代又一代地在这里坚守着这清净的故土,我想自有他们的道理。我好羡慕他们,在这远离尘世的地方,世代相袭平心静气与世无争地生活着,一代代地拒绝着界外万丈红尘的诱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来,这普陀不仅只是佛拥有的世界,更多的还是这些世世代代用平凡生命陪伴着这普陀山水的那些乡民心中热恋着的故土。我想,他们一定认为这里就是他们生命中最美的家园。

   猛然间,沙滩上有人在喊月亮升起来了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我急忙把眼光放逐到远方,在夜幕的尽头,似乎是一种无法感受到的神力将这漆黑的夜幕剪开一丝缝隙,缝隙处有一弧型的亮斑徐徐探出,那就是这普陀的水月,它终于出来了。它从夜幕的缝隙中走出,不,它是从大海中跃出,顷刻间,一轮残缺的明月带着海中的水滴冲出海面,象是海水洗过,是那样的皎洁,给这幽深的海天带来了满目的月华。用心去捕捉,还能感觉到这清亮的月色从大海的尽头蔓延扩散而来的影辉,它从夜幕上扩散而去,从涟涟的海面上蜿蜒而来,漫过沙滩,漫过自己的全身,弥漫在了身后的整个普陀。刚才还是漆黑一团的夜色,此时全无了踪影,整个普陀,一片清辉泼洒。眼前有浩淼的大海,脚下有嬉沙的海潮,身后是起伏的山峰,无垠的夜空中,没有星星,也没有一丝的云朵,在大海的映衬下,一轮冰清玉洁的清月,恍若来自天外。月色笼罩下的百步金沙,婵娟缓移,涛声时发,月在水中,水泛月色,一时间竟辩不出到底是月光包容了这无边的水韵,还是这无边的海水活现了月光的空灵。

   置身这样的月色下,是会使人感怀万千的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我突然想起了一首歌,那是电视剧《深圳之恋》里的《黑咖啡》:“今夜月色如水,旋转的霓虹灯去了又回,是谁的老吉他,弹的我心碎。。。。。。”这首极具怀旧又缠绵悱恻的清丽歌曲,曾激荡起多少身居都市人们的久违之感呀,“黑咖啡,黑咖啡,许多年才喝这一杯。黑咖啡,黑咖啡,怎样来接受这一种久违。。。。。。”

   诚然,这种渴望身心解脱又寻觅真我的心理情结,都市里的月是无法诠释的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能够在这毫无雕饰的大自然的浑然天成中去净化自己的心气,该是现代人至高至美至善至真的境界了。这里没有了那霓虹灯的旋转,也无需那老吉他的引发,只消静静地伫立于此,人就会纯洁的象个孩子。然而,现代文明已经向前走的很远了,那些在万丈红尘中沉浮了太久太久的现代人,有多少人真正能耐得住这寂寞超然于欲念之外而真的“返扑归真”呢?我不敢任自己的思绪去触探,生怕于这种多余的思考之中偶然间有某种东西拨动起自己内心深处的尘影,蒙垢了这海天间的清月以及这如水的月色。

   人说江南的月色美,美的会使人掉下泪来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暮秋的夜晚,这普陀的月,借了这无边的水韵,少了江南月色的婉约,多了的是冷艳圣洁、浩瀚精深。月是一泓水,水是一泓月,这如水的月色是美,伴以清穆的海天,象画,又象梦。月色下,突然感觉脸上有一丝冰凉的蠕动,我,真的有泪。。。。。。

   (31)、推窗向佛

   一觉醒来,普陀山已是一片曙色,凝视窗外,那高大的南海观音塑像耸立于海天的曙色中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推窗向佛,屋里一片静谧圆融。泛着粼粼波光的海面上,数点帆影,有海鸟穿翔在海天间。普陀的山融在水里,山在水光泛起的曙色中缓缓地舒展着腰身。普陀山醒来了,它醒在一片温馨祥和之中,醒在万道霞光之中。这里没有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都市你来我往的人流,有的是满目的葱翠山色和连天的海水,还有浸润在这山水间令人无法参透的恬静和闲适。这是一个佛的世界,在佛的周遭,没有争斗没有拥挤,佛在心中,人们安宁而和乐,生活在佛光中的人们,有理由怡然地享受这熙和与温馨。我相信,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永远的鲜活、永远的丰盈。

   我没有甚麽宗教信仰,但来到着普陀,心中却怀着虔诚的敬意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佛教的世俗化使我能够以一个世俗者的心灵去与佛沟通,那便是,我觉着佛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生命里。我羡慕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他们祖祖辈辈做为世俗之人却生活在佛的世界里,难怪他们对佛见惯不惊呢。他们不象我们这些来此一游的旅人,他们没有把佛与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割离开来。也许他们不会懂得精深的佛理和对生活、生命刻意的体悟,但他们却把佛与他们的生活和生命演绎的如此圆融。他们世世代代与佛一起享受着这和谐的海天、温馨的山色和安闲祥和与世无争的生活,在闲适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中获得了清澈透明的快乐和欣慰。我的羡慕有时变成了妒忌,妒忌他们这种无意识的享受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在这安闲祥和的普陀之晨,又使我想起了那佛界的弥勒磐石道观寺庙寺院。相传弥勒成佛前,为浙东奉化一大财主家少爷。由于他从小乐善好施,长大后便把万贯家产施舍的精光,最后连自己的上衣也被施舍掉,最后只剩下了一条遮丑的裤子。观音菩萨得知后想引渡他到普陀成佛,便扮成一穷家姑娘来试探他,求他施舍。他自觉不能当着姑娘面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给人,便借口讨东西欲走。观音又生一法,速拿出两盆花分与他一盆,说要闭目静神等候,若他的那盆花先开的话便不要他的施舍。无奈,他虽心中没底却只好如此。谁知一个时辰过去,观音微微张开眼睛见那后生跟前的花盆里的花朵已全部绽放,而自己跟前的花盆里的花一朵也没有开。此时的观音存心要再去试探,便偷偷更换了花盆,并故做惊讶态,说自己的花先开。而弥勒虽然老老实实地闭着眼睛,但更换花盆之事却略有察觉,心想自己是男子汉,理应让着人家姑娘,便憨笑着说自己输了。这一则故事是我来普陀山听到的故事中的我最钟情的一个普陀故事,其后的结果当然是好人自有好报,那后生便被观音菩萨点化来到普陀,最后成佛,这便是佛界那雍容大度笑口常开的弥勒。

   这也许是一个人们生活中再平淡不过的情节,它没有精深的堂奥,也没有生涩的哲理,但是它却是一种真实的人生哲学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我们有多少人,生命的历程中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有的人生活中充满了浓郁热烈,但却缺少一种豁达清幽;有的人生活的深邃庄重,但却少了些雅隽诗文;有的人生活的真挚清新,但却少了些灵性慧觉。所有这些,都似一条无法弥合的鸿沟铸就着人的一生,竟不知这样的残缺都是人之心灵的使然。人若一生一世有一颗“佛”心在怀,便有安逸无比的情态,才能于万丈红尘之中超脱其外,仿佛登高望远,静观宇宙众生,那眼前的物趣、天趣、人趣便成了我们精神无限欣赏的大欢乐。

   佛地的阳光好亮也好媚,从开启的窗户照射进屋内,屋内也变的十分的祥和;窗外的蓝天好清也好明,映衬着这万倾的秋色,天地间一派温馨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这阳光,这蓝天会抚平人浮躁的心灵的,它会让人走出贪欲、走出慌张。置身于这样的境地,便会知晓世间的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便可了却心头那纠缠不休的凡庸俗念。

   又是一个普陀之晨,在和熙的阳光和清明的蓝天下,普陀山醒来了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有寺院雄浑的钟声回荡在这海天间,那麽悠长、那麽空灵。我感觉自己的灵智得到了彻底的净涤和顿悟,世间的纷纷扰扰也仿佛在这回荡不息的宏鸣中找到了归属。窗外有仨仨俩俩的游人结伴走过,他们的步履是那样的从容,他们的神色是那样的安详。我想,他们的心中肯定有一个愿望,要在这圣地圆融。

   我相信,真正用心地去经历和体悟一次这普陀的山水,蒙垢的心灵便会被拂去世俗的风尘,从此,人生的路上,便会多出几分圆满、几分温馨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32)、佛顶山掠影

   “不上佛顶山,等于没到过普陀山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人们如是说,想必自有其中道理。佛顶山主峰白华顶,又称菩萨顶,居群山之中,出众岭之巅,为全普陀最高处。还在来普陀的海路上,当普陀进入人们的视线时,船上的游人便纷纷离坐扶窗眺望,先看到的便是这菩萨顶。海天苍茫间,诸峰若拱,其峰顶垒垒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如今登上这菩萨顶,犹如身入天际,人与佛共存,山与海相偎。极目远眺,山海景色辽阔,碧波万倾秋色,烟波浩淼处远近岛屿浮现于海面,云蒸霞蔚似仙葩组锦,水摇山岛如悬海天。伫立于此,仿佛置身飘渺仙境,一如幻来之海市蜃楼。近瞰普陀,峰峦绵延其苍茫难辩,梵宇金沙藏于雾霭葱翠之间。海亦云,云亦海,天在山,山在天,穹宇恢弘,云物在下。置身其中,感受着从四面八方吹拂而来的云气,直感觉自己也成了一座屹立其间的山峰,天上人间。正如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叹悟: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我想,即使是在山修佛、万事皆空的僧人也会被此处的景色感染。因为,凡来此地之人,感觉除了这至纯至精的原始情趣之外,便甚麽也没有了。俗人、僧人在此便齐入共同的心灵境界,达到了高度的合一。

   从此右行至天灯台下的平坡,一片郁郁森森的古木横亘眼前,正愁山穷水尽之时,忽窥眼前一条间嵌莲花雕刻的石板小径藏于林间,入口处有“入三摩地”题刻映入眼帘磐石道观寺庙寺院。不知去到何处,只是紧随游人前行。山路弯弯,两旁绿荫如帘,时明时暗,左右两堵黄墙夹路,幽深莫测,冷不丁有山鸟惊起,扑簌簌掉下一地落叶。行片时,猛有金光闪耀,一座大殿的琉璃瓦顶把视线撑阔,又见阳光泼洒,黄墙金瓦在阳光下映出绮丽景观,不禁令人想起世间所传的灵异“佛光”,又似海市蜃楼幻化。原来这就是位于佛顶山的慧济禅寺,它虽处于普陀之巅,却深藏于高岗林屏之中,清幽绝伦,气象非凡。细细体悟,又感当时建寺者可谓颇费匠心也独具慧眼。

   相传该寺初为一石屋,内供佛象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明代圆慧和尚在榛莽间发现一石上刻有“慧济禅林”四字,那虔诚的圆慧遂在此化缘创立“慧济庵”,后经数代僧人操持扩建,渐与山下普济、法雨三分鼎足,成为普陀第三巨刹。当年郭沫若揩夫人来游慧济禅寺,受佛顶山名字的启发,以“佛顶山顶佛”句求联,同行者冥思苦想,无词以对。仅有山民老郭以“云扶石扶云”对之,闻者无不倾倒,一时传为佳话,这便是慧济禅寺郭老与老郭齐做对联的趣事。激动之余,郭老一时兴起,当即要来文房四宝,飞笔疾书,写下了“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的感悟,一代文学泰斗的磊磊胸怀跃然纸上。

   出慧济禅寺后门,西侧有一树枝骈出、华冠敝日的古树,这就是那闻名与于世的“普陀鹅耳枥”,好蹊跷的名字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它就象这慧济禅寺一样藏于山巅,又统领百木生于佛地。这种树木雌雄同株异花,每年五月开花,十月中旬果子成熟,据说此树先由缅甸僧人来普陀朝山时引进,因其繁殖率及低,在其原产地早已绝迹,属世所稀有,如今为普陀一宝。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象征,成了佛界的菩提。

   走出慧济禅寺的山门,又见普陀诸峰群拱,遐瞰海上群岛飘渺磐石道观寺庙寺院。真想祈求再赐我时日,于此圣地尽情独享这仙境,怎奈友人一催再催,悻悻然只好起步。一条香云路曲折多致,蜿蜿蜒蜒直通山下。踏着石阶而下,沿路林木交柯,有山风蹿出路旁树林,吹旋一地落叶,人行其中,似踏着跃动的仙律,步履也从此变的轻松起来。香云路路随峰徊,景随路转,一路上秀峰奇石,令人目不暇接,更有那路西侧的清玉涧,自山顶到山脚,清流不绝,淙淙汩汩,泠泠有声,如古筝仙律,伴人一路前行。若行于其中的游人不时回首眺望大海,你会感到有海韵仙律集于一怀,不是人间,胜似人间。

   香云路弯弯曲曲,几度峰回路转,前面的视线豁然开朗,有方形巨石耸立于路边,石旁有游人驻足,石壁上刻有一米见方的四个大字“海天佛国”,原来这普陀的至景在这里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又是那个候继高,志载,当年他驻山抗倭,为麻痹敌人,佯装达官贵豪,显显赫赫、声声张张上佛顶山礼佛,引倭寇入山,一举全歼之,此摩刻即为斯时候继高所书。

   又见这“海天佛国”石上再垒一石,壮如大钟,凌空卓立,峻险怪特,危而不坠磐石道观寺庙寺院。雾霭缭绕中有“云扶石”字样隐现。屏息凝视,一时间,竟不知是云扶石、还是石扶云?再回首那高高在上的佛顶山,又弄不清了是佛顶山、还是山顶佛?一时忘了归途。

  佛顶山顶佛,云扶石扶云,经大师的点化,它们一齐汇聚在这海天佛国,成就着一片其景亦妙其情亦幻的独特风景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它们竟在这普陀之巅千载万载地守望着这佛国不尽的风韵,是不是,它们都具有超然于俗界的灵性,将这有灵有性的普陀山水纳于一怀,只为履行佛祖最初的善意?

   普陀山,我会再来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再来时,你给我答案。

   (33)、圣地梵音

   从佛顶山下来,走完那千余级石阶的香云路,仿佛经历了一次仙境的游历又回到了人间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法雨寺前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找一处餐馆先早早用过午餐,索性乘车先往普陀山最东部的梵音洞,以避开这如潮涌般的游人。

   车至飞沙岙不再前行,只见这一山岙内在长约三里、宽一里余的地带里布满了遍地的黄沙,人行其上,如入塞外的沙漠瀚海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这里不象是那千步金沙和百步金沙的沙滩,海潮不是在脚下而是在那视线不及的远处时隐时现。有风刮起,感觉中有那千军万马的奔突、角弓朔风的悲鸣以及铁戈金甲的厮杀。想这秀色清丽的普陀,怎还在此藏掖着这等的悲壮和苍凉?

   走过普陀的山水,犹如一页页翻阅着这佛国的历史长卷,历历在目的是这佛界无处不在的韵律,和谐圆融弥漫其间,而遭遇这漫漫漠漠的飞沙岙,不期然间却似在这佛国的长卷中窥到了与这佛韵不和谐的一页,凄凄然又铮铮然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据说,在这飞沙岙西侧就是那明末僧人无凡创建的宝称庵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它原在普陀茶山的东涧,后由其徒迁移至此。明末,异族入主中原,清兵浩荡南下,南明小朝廷偏居一隅,大明江山风雨飘摇。风雨飘摇中有多少个保持着民族气节的身影至今仍是那麽阳刚铮铮。那个秦淮名妓李香君不就是为保民族气节而以自己婴弱的身躯血溅了那把桃花扇吗。而在这普陀也有如此阳刚的故事,长驻于这佛地。

   当年清兵渡海取舟山,南明小朝廷正隅居于在舟山,想国张肯堂欲与清兵决一死战,当下将后代托付于部下汝应元磐石道观寺庙寺院。汝应元看着即将灭亡的大明江山,声泪俱下说与张肯堂:你完发(因不肯降清,所以保持完整的头发),所以报国;我把头发全削了,所以抱你。话毕,出家为僧,法号无凡。后舟山城陷,张肯堂一家及部将近30人投环自尽于雪交亭,无凡冒死入城至辕门求得张肯堂尸体运来普陀山,葬于宝称庵旁。他日夜守伴张肯堂墓,老死于普陀。

   有人说,这个故事太过于大义凛然,它太阳刚,太铮铮然,与这佛国的韵律太不协调了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若如此说来,这到是普陀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故事,此后,这莲花洋的朝潮夕汐,是再也没有歌吟出一个与此相似的故事来。那麽,是不是无凡的弟子当年悟到了此,才把无凡当年创建的宝称庵迁来此地,让这悲壮苍凉的飞沙岙陪伴这铮铮刚刚的故事?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佛国会包容它们,不然,为甚麽会留有此飞沙岙,在这佛国海天不逝昼夜呜呜咽咽。是不是在昭示着后人,这佛卷的章节里融入的也有这民族史上那悲壮的一页?

   离开飞沙岙,走近那梵音洞,我找到了答案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午后的斜阳火辣辣地照射着这普陀最东端的青鼓垒山,插入大海的清鼓垒,撞起阵阵的惊涛,其声壮如擂动巨鼓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山东南便是那梵音洞,若斧劈,似刀削,峭壁危峻,浑然天成。两边悬崖构成一门,形若天门。由于惊涛之声回旋洞内,此处听涛,其声又似黄钟大吕。惊涛卷起似仙鼓大乐,涛尖漱珠喷玉如含佛光,这等境地决非温温润润的仙籁能够诠释。这海天、这佛国,就在我将要离去时,让我感受到了那看似温润的佛韵中,也藏有雄浑的壮曲,也含着铮铮的阳刚呀。

   圣地的梵音,在这里听起来是那麽的雄壮,一如那飞沙岙的瀚海,留给人的是壮烈的波澜,是漠漠的苍凉磐石道观寺庙寺院

   圣地听梵音,它并不是那一味的空旷和清灵,你听这阵阵不绝于耳的轰然,不是有敦敦实实的内涵磐石道观寺庙寺院。它不仅仅是在示意着世人为善,而且更多的则是在着仇恨,判审着争斗也匡扶着正义祭奠着生命。我想,若悟觉不到这些,那就没有真正听懂这圣地的梵音。

   清鼓垒,巨鼓擂;梵音洞,洞音梵磐石道观寺庙寺院。还有那飞沙岙的雄奇、宝称庵的气节,我都将它们精心地收藏于怀,镌刻于心,告别这次浙东之旅,再去踏上新的旅途。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9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