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文化遗产(转载):大安道观寺庙寺院
崂山古为东夷之地,历史悠久,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古庙宇建筑遍布山区大安道观寺庙寺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对重点文物单位,由政府树立标志妥为保护。如今,崂山区共有4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
宫观寺庵等宗教建筑是崂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大安道观寺庙寺院。其中太清宫、太平宫、上清宫等多处建筑均曾受朝廷颁敕封赐,规格较高,技艺精湛。在建筑手法、建筑构造上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其建筑布局、建造技术、以及贯穿其中的美学思想,对现代建筑界仍有其一定的借鉴价值。各宫观寺庵以明清风格为主,多为二进或三进院落,面阔三间或五间,以单檐硬山顶居多,抬梁式构架。正殿居中,两侧建有配殿和厢房、甬道、回廊等设置。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使用天然花岗岩石,结合砖、木、瓦等材料,构成建筑物主体。
太清宫俗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冬拒朔气、夏纳凉风,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大安道观寺庙寺院。据《太清宫志》载,该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为张廉夫所创,北宋初年,华盖真人刘若拙奉旨扩建,后历代均有修葺。明朝万历年间,憨山和尚于宫前建海印寺,引发了一场长达15年之久的僧道之争。后于万历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并予以扩建,奠定了其面貌布局。整个殿宇原由三个独立院落组成,东面是三官殿,中间是三清殿,西面是三皇殿,共有殿宇、道舍、客房240余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2005年又新辟前后两院,前院建有元君、元辰两阁,后院是混元殿。
上清宫座落在崂山东南麓的深山幽谷之中,是崂山的一处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大安道观寺庙寺院。因地处太清宫之上,太清宫俗称“下宫”,上清宫亦称“上宫”。此宫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元、明、清各朝皆曾重修。殿宇座北朝南,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祀玉皇大帝,左、右偏殿祀三官和七真人。另有道舍20余间,均为单檐硬山式木结构。东偏院内岩石上镌有邱处机《青玉案》词一首,宫西侧岩壁上还镌有其题写的“鳌山上清宫”五字和咏崂山诗十首。下有清泉一口,名“圣水泉”,水质甘冽澄明,为崂山名泉之一。宫观内外,古树参天,修竹成林,流泉清吟。元代大学士张起岩称其:“宜为仙真之窟宅,人天之洞府也。”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麓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中,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因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金代更名为太平宫大安道观寺庙寺院。正殿旧祀玉皇,1992年改祀妈祖,整个建筑呈“品”字形,三院落,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祀妈祖站姿神像,东西偏殿分祀文昌帝君和关帝。另有道舍二十余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宫东北有一奇峰,名“狮子峰”,是海上观日出最佳处。
华楼宫又名灵峰道院,位于崂山西行支脉华楼山巅,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明天顺、清康熙年间均曾重修,文革时期遭受破坏,神像、文物被毁,2000年重新修复,占地面积约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大安道观寺庙寺院。殿宇座北朝南,自东向西依山而列,分别为关公殿、老君殿、玉皇殿,均面阔三间,硬山式木结构,庭院呈长方形,垂花大门东向。院内有泉一眼,名“金液泉”,泉水清洌甘美,为崂山名泉之一。宫内外摩崖石刻之多,居崂山之首。大多为元、明时期所刻,弥足珍贵。
明道观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海拔700米处,是崂山宫、观、寺、庵中海拔最高的庙宇之一,始建于唐代,后历代均曾重修大安道观寺庙寺院。建筑分东西两院,东院三间殿堂奉祀玉皇,西院三间殿堂奉祀三清。共有房舍32间,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山门外的峭壁上有清宣统二年(1910)镌刻的“明道观”三字。1939年该观被日军烧毁,后逐步修复,1956年青岛市政府曾拨款修缮,文革时期神像、文物被毁,房屋有崂山林场使用。据《崂山地名志》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遣道士孙昙在此搭建山房采药炼丹,观南岩壁上有刻石记载其事,并有线刻菩萨像和“敕孙昙採仙药山房”等石刻。南去一公里的山顶上有一巨石,长10余米,斜逸而出,高悬天半。石台面上刻有一双钩十字,形如棋盘,传说曾有仙人在此对弈,故名“棋盘石”,景名“棋盘仙弈”。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霞洞位于上清宫北之玄武峰下,为一花岗岩叠架石洞,高3米,宽7米,深10米,金大定二年(1162),此洞被修建成庙宇,洞额“明霞洞”三字为全真道宗师邱处机于金大安二年(1210)所书大安道观寺庙寺院。明代道人孙紫阳曾潜修于此,洞外石壁上镌刻的《孙紫阳疏》载有其修行的始末。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于地下。洞西斗母宫为元代所建,明隆庆年间重修,是全真道金山派之祖庭。主殿座北朝南,祀玉皇大帝,另有道舍二十余间,建筑面积344平方米,均为硬山式砖石结构,院落呈长方形,院门东向。在明霞洞后玄武峰近颠处的峭壁上有一玄真洞,洞额镌“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字样,相传为张三丰真人手书。
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麓大仙山巅,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后历代均曾重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大安道观寺庙寺院。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有客房、道舍24间。洞由巨石结架而成,宽、深各7米,高2米。洞口南向,砌有门窗。洞额镌“白云洞”三字,为清末翰林尹琳基所题,洞内原供有铜铸玉皇神像,洞前建有青龙阁,祀三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常驻于此,并在洞内设有修械所。1939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日军入侵白云洞,杀害道士及雇工6人,纵火焚烧所有房屋,掠去一批珍贵文物。1940年修复房屋14间,1946年建二层楼房10间,名迎宾楼。1956年青岛市政府曾拨款修缮,文革时期,房屋、神像遭受破坏,石洞犹存。洞前的两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长势旺盛。洞右一株玉兰花已有二百余年树龄,是崂山玉兰花中最年长者。
关帝庙位于崂山东麓仰口湾畔之猪头峰下,始建于明代,本为太平宫之下院,清光绪十二年(1886),从太平宫分出,原祀关公,故名关帝庙大安道观寺庙寺院。民国十八年(1929)道人刘太清、贾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规模。庙内原藏有《道德经》等经书四部,字画四轴,文革期间,神像、文物被毁,房屋交由崂山林场使用。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二进院落,前殿10间,中穿堂入后院,大殿面阔三间,硬山式木结构,南出廊檐,左右配殿各三间,左右厢房各四间,大殿内原绘壁画依稀可辨,内容是关羽事迹及其他三国故事。庙门东向,周围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门前溪水潺潺,苍松蓊郁,翠竹掩映,花繁树茂,景色幽雅。
蔚竹庵座落在崂山中部的凤凰崮下,为全真道宋冲儒真人於明万历十七年所创,清代道光年间重修,2000年重建大安道观寺庙寺院。庙宇占地面积173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计有房舍20余间,正殿面阔三间,坐北朝南,祀三清,左右配殿为三官殿和三阳殿,东西偏殿祀观音、真武,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庵内有碑记三通,《蔚竹庵碑记》在正殿东壁,碑身50厘米见方,系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立,其二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石,在殿外基石上,记载蔚竹庵始建年代,其三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立《重修蔚竹庵庙记》,在正殿西壁,碑身一米见方。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那罗延山半腰,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落成大安道观寺庙寺院。始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1931年改称华严寺。为四进院落,依山而筑,每进愈高。第一进为办公用房,第二进为天王阁与僧舍,第三进是主殿“三圣殿”, 面阔五间,祀东方三圣,为砖木结构斗拱重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左右偏殿为地藏王殿和观音殿,第四进为客房。整个庙宇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房舍120余间。寺前路西有一塔院,为历代主持的藏骨处,其中九级密檐式砖塔为第一代主持慈沾墓塔。旁边一石塔为第三代主持善和藏骨处,相传善和即农民抗清首领于七。寺院周围岩壁上镌有“烟岚高旷”、“观澜”、“壮游”、“华峰福地”等多处摩崖石刻。近年又於寺前新修建了“华藏世界门”,观音菩萨石雕像、法显和尚铜像和铜浮雕等,成为崂山佛教文化游览中心。
除此之外,崂山还有玉清宫、神清宫、塘子观、太和观、沧海观、大士寺、荒草庵等60余处宗教建筑或遗址,是记录崂山宗教历史的重要载体大安道观寺庙寺院。
崂山宗教建筑注重园林建设,保留着众多古树名木大安道观寺庙寺院。这些古树名木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成为崂山道教建筑群的自然点缀。如太清宫内的汉柏、龙头榆、耐冬“绛雪”,上清宫的牡丹“香玉”,蔚竹庵的竹林,华楼宫的银杏,白云洞的玉兰等。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以上清宫的牡丹和太清宫的耐冬为题材,写下小说《香玉》,广为流传。
摩崖连壁,碑碣林立,这也是崂山文化遗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大安道观寺庙寺院。1999年整理出28处具有研究价值的碑碣,其中保存较好的古碑碣9块,保存较为完好的摩崖石刻358处。后又增加新的摩崖石刻,至2005年共有378处。另外,喜好登山者在崂山新发现抗战石刻、庙宇石刻、地界石刻等29处。这些石刻分散在整个山区,诚为可观,其中很多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太清宫内留存有成吉思汗赐封丘处机的圣谕;华楼宫所在之华楼山上摩崖石刻接幅连篇,有80处之多,是研究崂山历史、宗教文化的重要史料。
崂山区馆藏文物较少大安道观寺庙寺院。1951年,青岛市成立了崂山郊区文物保护小组,开始加强对崂山地区的文物保护,并收集到多件文物,有陶壶、陶罐、铜壶、铜鼎、五铢钱、铁剑等,现多收藏于青岛市博物馆中。除此之外,青岛市博物馆内还收藏有北魏石造像、原由华严寺保存的憨山书写条幅、于七画像、元人手抄本《册府元龟》及太清宫保存的《道藏》等,其中尤以北魏石造像最为珍贵,被称为“镇馆之宝”。原藏于华严寺的《大藏经》则辗转留存于湛山寺。各庙宇原存的木雕神像、铜神像、字画、经卷等文物,则均已遭到破坏或散失。崂山区档案馆内收藏有多件珍贵实物,其中不乏敕命文书、《北泉集》、清光绪版《二十四史》等精品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9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