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难忘的一九六四年的夏天--旧游追怀录之三: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8    44

这篇文章是去年夏天写的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写出来以后,注注兄建议我帖在闲闲

  书话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那时我还没有上书话,不好意思在第一次上帖时就掏家底

  ,也就过去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这两日让在家工作,闲着没事,觉得应该做

  点抗萨斯的贡献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想来繁荣论坛,让大家因避病而幽禁在家里找

  点乐趣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打发日子,也是镇定自己,去处恐慌的一个办法,所以

  不揣冒昧,帖出此文,还望诸君指教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一)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三十八年前,那个雷雨、阴郁和阳光交织的夏天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一九六四年的夏天,我走进了高中第二学年的暑假,一个普通的青年学生在走向人生征途中普通的一站,再过一年,我就要进入大学或是社会,那应该才是一处关键的长亭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然而,反复多次的,清晰的梦境,却一再提醒我,一九六四,才是我宿命里最重要的标记。

  那年春天,我在省里和市里的业余无线电制作竞赛与数学竞赛上分别取得了优胜奖,陶醉在老师同学的吹捧里,不免有些“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飘飘然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书是不想太认真去读了,反正还有一年的时间才毕业,前段日子里为了竞赛少不了熬夜,也得让自己放松放松才是。

  怎么放松?当然莫过去旅行了(那时还不叫“旅游”)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哪一个精力充沛,对未知新鲜世界充满着好奇的青少年没有对旅行的向往?可是说起来也很可怜,除了上小学以前在外婆家度过的一段时光,我就再也没有离开省城半步。除了外省转学来的同学外,我的情况并不特殊,所以当我把组织一个暑假远足的念头告诉班上同学以后,立即得到了许多同学的热烈响应。那时候,我们这类平民学校的学生是没有胆量去向家长提出要一笔可观的旅游交通费的,就是远郊的长途公共汽车费,家长可能都不会给,因此,也就不得不把宏伟的“远征”计划定在西郊一百五十里外的青城山,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全班同学没有一人曾经去过青城山,所以大家的热情才冲天的高。然而,今天青少年们看来咫尺之遥的旅游,毕竟还有一百五十里路,却要由自己的一双足去实现。

  计划却不是草草拟定,认真的态度绝非现在的旅游者所能比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我们选出了“远征队”队长,我们收集了青城山的有关历史资料和地图,我们制作了队旗,那是报名参加本队的一位女同学用针线缝出来的,我们还准备了军用水壶、望远镜等等旅游必备的用具,自然还有一定的零用钱,包括伙食费和门票费。最后,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日程,计划大约用一个星期时间旅游完灌县和青城山,其中包括来回徒步路程。计划和准备工作早在放假前的一个月前就已经就绪,单等学期最后一门考试完的铃声一响,计划就将执行。

  (二)

  七月的成都,闷热而无聊,空气里隐隐约约传来黄桷兰的香味,老西门外沿街的木芙蓉树上花开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这个本以闲散著称的城市,刚刚度过了饥饿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似乎才缓过一口气来,还想不出更多的娱乐来放松自己,革命的号角又开始震耳般地吹遍了各个单位,而我们这个“远征队”的全体队员,却丝毫没有被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所感染,依然兴奋地布置着这次远足的细节。

  那一天傍晚,远征队大部分队员聚集在学校大门外,大门顶上高悬着郭沫若解放后衣锦还乡时,为他的母校书写的四字匾额:《求实务须》,鬼才知道我们一伙出门去耍,到底是务实,还是务须?用不了多久,这个答案就会揭晓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出发时间定在傍晚七点正,选择这样的时刻出发,是经过大家集体讨论的决定,目的在避免白天的骄阳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走夜路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不仅凉爽,而且少嘈杂,这个习惯,至今我还保留着,我在美国开车远行,总爱选择开夜车。

  正当大家在等待最后一两个队员的到齐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准备上路的当儿,学校王凯校长瘦筋筋的身形出现在大门边,随即传来他那高频而斯文的声音:

  “都啥子时候罗?你们还有闲心想到去游山玩水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大家晓不晓得?越南都打起来了!美帝国主义的飞机正在轰炸北部湾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你们不着急,全国人民在着急那。”

  王校长又用他严厉的眼光扫视着远征队的队员们,大家不禁耷拉着头,不敢面对他的脸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确实是理亏,政治课、每周的思想学习和团组织生活算是白搞了,阶级斗争这么激烈,帝国主义磨刀霍霍,把战火都烧到我们的家门口了,还有闲心想到去游山玩水!

  响鼓不用重锤,王校长训完学生几句话以后,即拂袖而去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轰轰烈烈准备了两个月的远征计划立即流产,首先溜走的是远征队中的共青团员,然后是正在申请入团的积极分子。我既非团员,也非向组织靠拢的青年,却憋着一股劲,硬是眼睁睁看着大部分“前”远征队员的离去。最使我思想不通的是,我们利用考完试的暑假里刚开始,去耍几天,又没有去接触资产阶级的东西,还兼带锻炼一番,哪一点破坏了学校的纪律?就说要和美国打仗,也不是我们的事,出去旅行几天,哪一点误了抗美援越的大事?自到今天,我还不明白这次远征行动是谁向学校当局告的密,要不然,王校长怎么能即时地制止大家的行动?

  现在,原来二十多人的远征队只剩下了三个人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三)

  这三个人里,一名是残废的,一只足有点瘸的蒋;一名是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书呆子谢,第三个就是我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不用说,咱三人都是被班主任和团组织视为思想上的“落后分子”,也许在那个非常时候,也只有落后分子才有魄力,有坚定地把资产阶级自由化活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我们三个哥们都很愤恨大多数“前”远征队员胆小如鼠,在出发的关头临阵脱离,其中一些人当时的调门比我们还高,却经不住王校长的几句吓唬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而我们,偏不让这次远征行动流产,我们就是要挺过去,哪怕只有三人,也要让那些团干部们看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当然,毕竟大部队已经垮掉了,三个人的小分队行动必须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胜利地到达目的地。经过紧急商量,决定再多准备一些旅行必备的物件,还须再回家向父母多要点钱,另外,队旗必须放弃,但望远镜可以保留。因此,我们一致决定,远征计划改在三天后执行,且不得向其他任何同学透露,出发地点改在我家。

  现在想起来很可笑,不去就不去嘛,不就是出去玩几天,何必就和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团组织,还有后面的班主任,我们的政治老师,那几天正牛起几股筋,成天板着脸,阶级斗争、阶级路线不离口,还有学校的党团组织去碰硬的呢?可是那时我和那两位同学少年意气,脑子里就是缺了一根弦,不懂得唐朝名医孙思邈谆谆告诫要想成大器者的格言:“志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智欲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的道理,首先,这智就不圆,其次,这心更大了一点。来日方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又岂在区区一座近在远郊的青城山!

  (四)

  川西坝子的夜色来得很晚,八点过了,天才慢慢地黑下来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出老西门外茶店子向西,一条正在铺设的柏油马路直通往暮云四合的远方,红霞正把她最后一线余辉涂抹在望不到尽头的公路端点。公路的两旁,是快要秋收的稻田,这里是川西平原上肥得流油的陆海。过了犀埔镇不远,就接近了郫县,现在除了川菜里的重要作料--郫县胡豆瓣以外,大约四川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大名,其实在三千年前,这儿曾经是古蜀国杜宇--开明王朝的首都,传说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故郫县别称“杜鹃城”。一九五八年夏,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的陪同下参观过该县的红光人民公社,看过该社的亩产十五万斤的样板田。报纸上还刊登过几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那块卫星田的稻谷上嬉戏的照片, 走了以后,一首儿歌直唱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红光社,开红花,毛 来到我的家。。。”。

  蒋的左足虽然有点瘸,却在亢奋的状态下不要我和谢搀扶,这样,大家的速度就不可避免地放慢了许多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走了四十里路,才来到郫县城关镇,时间大约是午夜时分。天早已完全黑了,不仅是一般的黑,黑得还很吓人,几乎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步,要不是偶尔有一两辆车驰过,路是没法辨认的了。抬头仰望,不见曦月,连星星也看不见,风却起来了,空气由凉快转向清冷,快下雨了!

  郫县县城破破烂烂,几盏昏黄路灯的光影,扫在寂无人迹的主街上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黑暗深处,好像鬼影幢幢。为了打起精神,让无聊的步行感觉快一些,大家一路讲着笑话和故事,现在,午夜已过,需要更强一些刺激的东西,于是我向他二人讲了一个鬼故事:

  从前,有个读书人赶考不第,走夜路回老家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那天深夜,月华似水,把小路照得清清楚楚。忽然,书生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女子的身影,袅袅婷婷,飘飘忽忽,不慢不快地距离书生有丈多远。女子长发披肩,引起了书生的好奇。他想,这深更半夜在外面行走的妇人必是私奔之女。书生想走上前去和妇人搭话,也可解解孤身一人行路的寂寞,他于是加快速度走了上去,正当他接近那女子的时候,妇人突然回过身来来对着他。。。

  蒋是聪明而知识面宽的,他早知道这故事的结局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谢问我:“是啥样子?”,我卖关子,故意叫他猜,他猜是青面獠牙,我说不是,他说,难道是一付漂亮的脸蛋?我说,不是。蒋在一边忍不住说,还是一付后脑壳的披发!谢哆嗦着没再问下去。

  许多年以后,在美国看日本恐怖电影录象磁带《午夜凶铃》(死国),那里面的女鬼也是这个样子,足见有形的怪异样子并不很吓人,倒是最普通的遮掩式怪诞更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鬼故事虽然恐怖,倒也提神,不知不觉间离开县城很远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雨果然下了下来,我们急忙走到路边一个茅草屋的屋檐下避雨,同时掏出手电筒解开背包,取出雨衣穿上。三人商量以后,决定继续赶路,因为倘若在这屋檐下躲雨,不知道要躲到什么时候,那就会延迟原计划安排早晨到达灌县的时间。现在是凌晨两点,已经走了五十多华里,距离灌县城还有六十里,得快点赶路才是。这时候的雨还不很大,所以大家对冒雨行路并不在意。

  我们三人的背上都背着一个行李,行李包里有夏天用的薄被盖,虽然成都的气温高达三十四度以上,但打听过,灌县城夜晚的气温很低,我们早计划了,到县城游玩期间,为了省钱,到灌县的小学去联系住下,所以必须自己准备被盖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行李包是用油布包好的,雨大约浸不进去。另外,肩上还挎着一个帆布书包,里面装有简便物件,甚至还带了笔记本,打算把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这样的后勤装备,必然使步行者负重不小,但却比今天大陆旅游界正在兴起的所谓“自助旅游”拿钱去买的负重(据说京郊慕田峪的自助旅游,单人花费高达千元),要轻得多,也淳朴自然得多,更不消说意义了。

  盛夏里成都平原上最爽的气候就是,只要白天有酷而闷的高温,夜晚多半有一场豪雨退凉,所以古人总结道:“西蜀多夜雨”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可是当都市里的人躺在家里凉席上,享受着“不亦快哉”而进入甜蜜梦乡的豪雨,却给我们三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苦难。

  雨从大滴大滴变成瓢泼,远近没有一丝光亮,手电筒最多照亮两尺之内,这样的大雨,即使在白天也会五尺远看不见人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狂风呼啸,有时伴随着电闪雷鸣。只有在闪电划破夜空那一瞬间。才看得见前面通往地平线的大路。闪电一结束,就只能凭借前一瞬间闪电照亮的路径的记忆向前跌跌撞撞。三时左右,雨小了下来,闪电的频率也小了下来,行路却变得更困难了。除了很难指望的闪电光以外,路中间出现了为筑路而堆放的碎石土方,稍不留意,就会碰到土方上。最滑稽的是,在晃晃忽忽中,路变成了较深色,路两旁的水渠却变成了较浅色,完全和习惯概念相反,有一次,我竟然直接走进了流着冰冷雨水的沟里!三个人早已不成队形,甚至连互相吆喝打气的兴致也失去了,大家只能各顾各地仔细试探足下的路,离开郫县所属的竹瓦铺已经很远了。

  五点过钟,雨开始停了,拂晓的晨光辉映出大路,朝霞还没能穿出天边的云层,远方云头上,却浮出了一座座黑黝黝山形,宛如水墨画一般横在西方的天幕上,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高山,带来了狂喜,冷风使头脑异常清晰和振奋,一夜的颠簸和体力消耗,在如此奇绝的美景下,早被忘到九宵云以外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灌县到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五)

  山色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拥挤,重叠,还能看见半山腰漂浮的白云,不知不觉间,灌县的街市就到了眼前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刚一进入县城东南,一条奔腾咆哮的中等大的河—走马河(郫江)直冲过马路右边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这是一条野性的河,不远,平行奔流着另一条同样野性的河—柏条河(检江),这两条河都是李冰的杰作,他把岷江分成两支,又把其中的内江再分成郫江和检江,这两条江将穿进肥沃的川西平原,灌溉无数的稻田和蔬菜田。

  一九六四年的灌县,还是一个小小的县城,比起当年川西平原上其它的县城来,还算清爽、宁静,没有现在叫的“都江堰市”豪华、热闹,却也没有都江堰市的铜臭、俗气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除了背靠着嵯峨的峻岭以外,城里城外是一条条急促的河流,它与我后来看过的苏南水乡的面貌迥然不同,那里的河都静静地流,那里即使有山,也是小山,更多给人以妩媚的慰籍,而川西的山水,则以其雄浑和激情,震撼着人的心田。

  我们一行匆匆在一家小饭馆用过早餐后,按照原定计划,直奔城西南三里处的青城大桥,这座大桥是近年来新修筑的水泥桥,它横跨在外江(岷江干流)上,连接灌县到青城山的公路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还没走到桥边,老远就看见一片汪洋,原来桥已经被昨夜一场暴雨所引发的山洪冲断成几截!这时候的外江,像一条黄色的巨龙,比平时陡然长粗了三倍不止,浑浊的江水早已漫过原来的江岸,岸边有些茅屋业已浸泡在水洼里。

  计划不能不改变了,我们决定,将原来打算的先游青城,后游灌县的步骤颠倒过来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主意打定以后,便先去城里一所小学找住处。很快就联系到了一所叫做“北街小学”的住所,那时学校已经放假,我们只是向学校的看门人简单地出示了学生证,对方便慷慨地让我们在一间教室里安扎下来。条件再好不过,这间教室是木头地板,铺上包裹被盖的油布以后,成了很舒适的“塌塌米”,我们还买了几只蜡烛,用于夜晚照明。

  一切安排妥当以后,已是午饭时分,便去学校就近的饭馆用餐,每人只花了两毛多钱,就点了半斤米饭和一盘回锅肉,一盘青菜,一碗豆腐汤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一夜的疲劳和饥饿,化作了餐桌上的狼吞虎咽。现在是轻装上阵,争取下午把灌县城里的景致游完,明天再去游灵岩。

  天上布满了浓云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天气还很闷热,看样子还要下雨,雨却一时下不下来,不知道这雨还要持续几天?

  灌县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两汉时称为江原县,汉武帝元鼎二年(114 BC)置,两汉时以产黃潤細麻布闻名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县城的地形很奇怪,像是平原延伸的一把锲子,直插进高山和大河之间。街市的尽头,是壁立的玉垒山,就是说,顺着主街走到底,便像碰着墙壁似地碰上了山,但马上就可以沿着山岩上的石径顺着玉垒山的山势向岷江上游前进,这将是明天的行程。而今天,我们则选择在玉垒山前的这一面看风景。

  玉垒山实际上被劈开成两部分,劈开的谷地叫做“宝瓶口”,岷江在前面二里外的江心处的“鱼嘴”和“飞沙堰”被杩杈(就是用巨型鹅卵石套在长龙似的竹笼里形成的堤坝)分流以后,急速奔腾进入这个“瓶颈”,这便是“内江”入口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瓶颈上,横跨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桥—“南河桥”,桥的设计体现出与传统拱桥完全不同的风格:桥本身就像一栋舒适的木屋,有屋顶,桥上的两侧是栏杆和连在栏杆上的长椅,你可以侧身坐在长椅上,扭头凝望桥下咆哮着的白浪滔天。这样的设计构思,与其说是为了便利交通,不如说是为了便于观赏桥下的奔流,即使烈日当空,游人也晒不着太阳,阵阵凉爽的江风却吹起桥下的浪花溅在脸上,冰凉冰凉的。

  桥的这面,也就是玉垒山的南侧,连着一座公园—“伏龙公园”,伏龙公园的尽头江边,伫立着一座道观,叫做“伏龙观”,伏龙观刚好修在笔直的江堤上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爬上观的顶层一圈带扶手的木栏杆走廊,游人可以全方位地观赏下面古蜀国人民开辟宝瓶口的杰作(注1)。

  三个人站在临江一侧的走廊上,俯视楼下骇目惊心的河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岷江涨水了!两岸的悬崖峭壁把巨龙限制在狭窄的水道里,一泻东去的浊流卷起大浪,拍打着亘古的岩岸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江中不断出现大小不等的旋涡,从上游飘下来直径超过三尺的圆木,一忽儿被旋涡卷进水里,一忽儿又从远方冒出来。光是观看圆木在水里的挣扎,就可以让你凝视半天。人生,是不是像这一条条的圆木,沉浮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中呢?抬头望对岸玉垒山,却是满眼韶华,苍翠欲滴,仿佛一个含情脉脉的美女在一旁注视着弄潮儿与激流的搏斗。

  这就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为人类服务的古代地上水利工程,如此巧夺天工一般地和自然的雄奇与娟秀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不料,盘桓几个小时后回到北街小学的时候,在校门外看见一个通知,通知说,顷接上级指示,今夜将会有暴雨,现岷江上游的洪峰已经接近紫坪铺,预计陡涨的河水将淹没沿江两岸的低地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北街小学可能被淹,敬请住校有关人员速撤离为要。

  北街小学没法住了,当天夜里,我们被迫转移到玉垒山东麓森林里的灌县林业学校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1: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蜀志。卷二》载:“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也就是说,宝瓶口的开凿,是开明领导古蜀国人民完成的,时间约在春秋初,而不是战国末李冰领导下完成的,至今大多数旅游介绍,甚至一些文化历史著作都错误地把宝瓶口的开凿安在李冰头上。

  (六)

  一大早起来,天气已经放晴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顺着主街尽头山岩上蜿蜒的石板路向山上走,其间穿过石板路两旁古老的木棚店铺和民居(现叫做民俗文化街),过了两三座石阕以后,便到了玉垒山的山顶。山顶是一块空地,专门用来做停车场,站在这块停车场面向山下,左手山坡上一遍葱绿之中,掩映着红墙绿瓦,几重大殿依着陡峭的山岩建筑,直下到岷江边。停车场的右手,是一条公路,即成阿公路(成都—阿坝藏族自治州)。成阿公路顺着山壁,通入了群山万壑之中,公路的陡崖下面,就是从西北山间流出的岷江。

  今天天气很好,一派阳光灿烂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站在停车场的边缘,东南望成都平原,可以看到一江如练的岷江向东南流到天边,除了近处一片灰色的瓦房,还可以看见远方大片大片齐整的绿色田畴,以及田畴里点缀的小块竹林。往下看,一条黑色的细线已经断裂开,这条细线就是著名的“安澜铁索桥”,它直接到山坡上的“二王庙”。这两天好一派大水!冲毁了青城大桥和铁索桥,带来了沿江两岸一块块亮晶晶的水洼,这就是一九六四年岷江夏季的洪水,这是自一九三二年以来最大的洪水,造成了都江灌区上数座桥梁的被冲毁。我们把目光向着岷江上游,无数铁黑色重叠高峻的山峰上漂浮着片片白云,也许那里隐没了龙门山脉的最高峰—高达4582米的光光山。

  啊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我的故乡,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了,那一片旖旎,纯然来自雄浑山水的扶持,正所谓:

  “锦江春色来天地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玉垒浮云变古今!”(注1)

  顺着左侧山岩上的石级往下行,不久就到了“二王庙”最上一重的“老王庙”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二王庙是古代蜀地人民为了纪念战国末,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领导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修建(注2)的庙祠,原名崇德祠,始建于南朝萧齐时(482 AD)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走进老王庙的殿前,老王李冰一付美髯公的传统塑像,穿着大约是后人的臆想,神龛前还烧着几注香,大殿外屋檐下,摆着方桌和散着许多竹椅,我们去的那天不是星期天,坐着喝茶聊天的人不算太多。

  四川全境,不知道有多少茶铺(馆)?任何旅游场所都缺不了它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四川的茶馆保留了比外地茶馆更多的前清风貌。喝茶的人可以泡上一碗“三花”,或者“四花”,或甚至最低级的“五花”(三、四、五级茉莉花茶的简称),无所事事地瞎聊一天,这期间,盖碗茶里的茶水可以一遍一遍地被冲成全白,上面懒洋洋地漂浮着已经“洗”得干干净净的几片茶叶,茶倌却仍然无怨无悔地为茶客掺开水。有些人居然把铝制午饭盒也带进了茶馆,中午吃饭时,常常看见茶炉子上放着几个饭盒在加热饭菜!还有些人节约到家了,干脆自带便宜茶叶来叫茶倌冲,按照当时的价格,一碗白开水只需一分钱,想不通茶馆当局舍得为他们一碗接着一碗地冲到天黑的道理?

  老王庙的下面,就是“小王庙”,小王庙祭祀着李冰之子—李二郎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传说李二郎是李冰治水的总工程师,都江堰实际是在他的具体设计和指挥下完成的,这一传说并不见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也不见于《华阳国志》,想是后人附会,但也可能确有其事。北宋真宗时将可能是民间传说的李二郎附庙,后来南宋时候,李冰父子先后被尊封为王,崇德祠遂改名为二王庙。李二郎的神像完全是一付英俊后生的样子,白面无须,没有纨跨子弟的派头,小小年纪,领导修建这座世界历史上最持久造福于民的地上水利工程(注3)。后来《西游记》里,李二郎被安到辅佐天帝的二郎神杨戬头上,使一把三尖两刃刀,驻守在“灌口”,这个灌口,就是灌县县城灌口镇。

  最下层石照壁上,刻有都江堰地区形胜图,墙上刻有“深淘滩,低作堰”六字经,另外还有八字口诀,都是历代从李冰治水以来得到的经验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以前历朝治蜀的封疆大吏,每年都少不了跑到这二王庙祭祀一番李冰父子。做得好的,每年春天还要亲临都江堰象征性地带领民工为杩杈的更新和加固扶上一把力,走的时候,也忘不了在这二王庙留下自己的题词和墨迹。我们三人都对书法感兴趣,毕竟是五十年代小学里练毛笔字走过来的人,所以很仔细地观看了历代儒官在二王庙留下的题额或者石刻,因为修养有限,也说不出多少道道来。

  于是就转回停车场,按照地图的指引,转向停车场背后向北的一条小马路,这条道路通向灵岩寺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1:杜甫《登楼》七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2:据《华阳国志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蜀志。卷三》载,秦孝文王时,“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撿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又溉灌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史)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一》也载有:“江水又历都安县(即灌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前堋。江水入郫江,检江以行舟。。。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堰,左思《蜀都赋》云‘西逾金堤’者也”。

  注3:1872年,来华考察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游历了四川以后,惊叹于四川相对比全国其他地方显得更富足,他注意到都江堰所起的重要作用,说:“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也就是说,在1870年代时,资本主义欧洲的近代水利工程,在李希霍芬的眼里,都不能和都江堰比。

  (七)

  今天,很少有游人游罢青城和都江堰,还有兴致和精力再去玩灵岩,灵岩寺和青城山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驰,而且一是偏僻,二是没有什么玩头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当然,你要是去看现今都江堰市的旅游指南,保管有不少让你眼花缭乱的新景点。如今都江堰市吹旅游吹起了瘾,可以把一个山区景象里再普通不过的水边地角吹成一所洞天福地,游客来了以后,唯一所得是学到了一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真谛。最气人的是,就说这“民俗文化街”吧,一条山道弯弯曲曲,通往二王庙,沿途在一座石阕门处设了一道卡子收费,迫使游客必须顺着这条山道走到二王庙正门(1964年那会儿绕着二王庙外围走的道路已被巧妙地堵住了),买票进了二王庙玩完又从正门出来以后,如果你不想玩铁索桥(那也是要收费的),欲原路退回,爬了一里多路的上坡,气喘吁吁地再次回到那座石阕门的时候,对不起,请买票出门!真是四面架着机关枪,想尽办法抢尽游客腰包里的钱。以至于我常常想,这“门”的抽象概念到底是什么?如果按照数学工作者的习惯,把它定义为 “在一个封闭区域的边界某处,一个导致矢量流流入或流出的通道开关”,则公园或博物馆的老式收费大门的抽象子定义就是,“一个受游客的买票费控制下的单向‘门’开关”,而我们的都江堰市旅游部门已经天才地把门的定义推广到双向可控的开关上去了。

  可是对于我们三个从未见过山区景色的少年来说,灵岩却是一座充满着灵气的山岩,还是极具吸引力的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且不说沿着公路两旁萋萋芳草里东一朵,西一朵黄色的野菊花,那悬崖上深绿色的杂树,有些还长满了枝头的深红色小球,就是岩壁上处处可见的流泉,也够我们惊喜一阵。我们竟然还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去装来解渴,以为那是富含矿物质的山泉,其实那不过是昨夜积下的雨水,从岩缝里溢出来罢了。

  走了十来里路,便到了灵岩寺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灵岩寺不知建于何年,已经一半荒颓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整个山寺坐落在一个山谷里,寺前的大门摇摇欲坠的样子,旁边几块石碑已经倒卧在榛草里,墙壁上的石灰大片大片地掉光,露出里面的墙泥。走进灰暗的庙门,迎面是一块石缝里长满杂草的中等大小的院子,院子前方是一座又脏又烂的“大”殿,两旁厢房前,荒草满阶,好像许久没人住过似的。

  走进大殿,一尊菩萨正对着我们微笑,真佩服那菩萨一身灰尘,还那么怡然自得镇守在这荒寺里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忽然一声苍老的声音从右侧厢房里传来:

  “哪里来的学生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倒把我吓了一跳,侧身一看,原来是一个七十多岁的瘦骨嶙峋的老和尚,从厢房里捱出来,穿着一身破烂的百衲衣,双手捂在一支“烘笼儿”上(注1)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现在想起来,那老和尚十分可怜,独自一人守着这座破败的寺院里,那时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到灵岩寺来,估计每月县政协几块钱就把和尚打发了。最可怜的是,在前一两年如火如荼的四清运动中,这和尚多半被定为“特殊的剥削阶级份子”,没把他赶到农村里劳改就算他功德圆满了。

  按照老和尚的指引,我们三人爬了灵岩寺寺后的一景“棋盘石”,无非是一块有裂缝的山壁,除了爬时有些惊险以外,没有多少景致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顺原路赶回山口停车场时,蒋用望远镜了望十几里外的青城大桥,突然惊喜地告诉我俩,青城大桥好像通了!我接过望远镜,用最大倍数搜索,的确发现视野里一根断成几截的黑线,断裂处好像有黑点在移动,而且黑线段上也有黑点在移动,我的判断是,桥还没修通,但可以过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1:烘笼儿,五十年代以前,四川平民家冬季取暖用的竹编便携式火炉,炉里烧着木炭,木炭外淹着炭灰,可以烧很久,主要用来温暖手足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八)

  一大早赶到青城大桥观望时,发现大桥果然没修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被冲坏成三截,在部分桥面和桥基之间,被人用铁丝连在一起,铁丝分上下两根,过桥的人用双手抓住上面的一根,足踩着下面一根,就这样慢慢爬上桥面。所幸桥面还完整,否则就没法过到对岸。

  颤颤巍巍好不容易爬上桥面,有趣的是,桥面上堆着许多被洪水冲上来的圆木,这桥现在距水面至少有两米高,可见洪峰来时,水涨得有多高!水已经退了许多,江面还很宽阔,南望洪涛漫流,日光照耀下浑浊的江水,如万马奔腾向南流去,站在桥面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远征计划终于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桥的西南,远方蓝天白云下面,横着一座像门板似的大山,这是赵公山,或叫大面山,海拔大约在2500米左右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唐末,道教学者杜光庭曾在此山隐居,后来移居青城山。赵公山往南,另一座比它矮的山夹在乱峰之间,这座山的山峰显得很锋利,头朝着东方,仿佛在向我们鞠躬。比起赵公山来,这座山秀丽多了,这就是青城山主峰—丈人峰,海拔1400多米。

  经过两天来的跋涉,蒋已经明显不支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和我们比起来,他付出了远远超过我二人在体力上的代价,好不容易从铁丝上爬下来(我二人在两旁扶着他),那只残腿已经快拖不动了。出门就是亲兄弟,我们决定:拖都要把蒋拖到青城山。办法是,他的行李由我或谢负担,剩下一人则让他扶住一肩,一摇一瘸地行路。为了平衡好体力,扶肩和帮扛蒋的行李在我二人中交换进行,而扶肩本身,也采取换肩而扶的办法。

  下午的骄阳似火,俗话说得好:下过雨的太阳,死了男人的婆娘!走得我们三人口干唇燥,一身大汗,路却像是没有尽头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四十里的路程,从中午十二点过出发,由于扶着个伤兵在走,走走歇歇,直拖到快九点了才到达青城山前的第一道观—建福宫。途中早不像来时的兴奋,唯一欣慰的是,一条欢快的河流—羊摩江(注1)断断续续伴随着如《逆风千里》(注2)里俘虏兵似的小分队行进,远望两岸浓荫,似乎心境也清凉了许多。

  到达建福宫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晚风轻轻吹拂着旅人的面颊,气温降下来至少十度,炎热骤然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建福宫背靠着一匹山,旁边是一条山溪,天色太晚,看不清峡谷里的景物,山风就是从山谷间吹来的,带来的是山区植物特有的清香。

  那时的青城山上好像还未安装电灯,或者在停电,各个宫院里点的是油灯,所有神像的神龛上都点着香火和红烛,在半昏半明之中,烟雾缭绕,有点唐人诗里:“日暮汉宫传蜡炬,轻烟散入五侯家”(注3)的气氛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进得庙里一问道士,才知道建福宫(也就是全山)今天总共只接待了五个游客,其中三人舍我们其谁?另外两个是从山那边走了两百里路来进香的香客。

  换句话说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如果不算前两天的游山人数(我们未曾打听),我们五人可能创造了建国以来,包括从那时起到现在,也许还能无限顺延一个很长时期里,在盛夏季节游青城山的最佳清净记录!

  这一切,只因为我们的倔强和碰巧赶上1964年的岷江大水冲断了青城大桥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1:相传是李冰所凿的人工灌溉渠,又称文井江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2:《逆风千里》,1963年拍摄的电影,描述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一队国军俘虏兵和伤兵在解放军人员押解下行走千里的故事,后受批判,遂禁演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3:韩雄(右佳用羽代)《寒食》七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日暮汉宫传蜡矩,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

  山雨淅淅地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爬起来一看,建福宫里的大小水池都积满了雨水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雨还在下个不停,看起来今天不好上山了,决定就在建福宫休整一天。

  其实建福宫挺不错,是青城山最大的道观,可惜一般游山客为了匆匆赶路,往往不在山下的庙宇里停留,结果也就错过了山足下的好景致欣赏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青城山如此,峨嵋山同样如此,峨嵋山山足下的报国寺和伏虎寺都有相当不错的建筑和宏大的殿宇。

  最使我们感到惊奇的是,观的食堂里放了几口大石缸,一根半圆柱形楠竹把水从食堂后面的山崖上接过来,那根竹筒相当长,是由若干节连在一起,曲曲折折一直通向很高的山壁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石缸里的水都是满满的,这不要紧,溢出来的水自动漏向更深的山谷就是了(那时候,成都绝大部分家庭主要还是采用井水作日常生活用)。

  青城山的流水随处都是,五代时,青城道士张孔由传谱的著名古琴曲《流水》,大概就由于这里处处都可以看到的山涧、瀑布、流泉而得到的灵感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文革后期一年夏天,我去游黄山,在山里饭厅吃饭时竟然没有水来洗碗,可见黄山缺乏自然供水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类似的缺水情况在青城是绝不会发生的。

  观里几重大殿之间有露天大院,种满了葱绿的植物,其中有一种我很熟悉的海棠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海棠在成都旧时院子里种得不少,它的叶片很大,呈深绿色,叶柄紫红,花红欲燃。后来我在外地工作期间,很少看见它。海棠需要种在潮湿的地方,青城山正好满足它生长的条件。水池里还漂浮着睡莲,黄白都有,非常悦目。

  满眼都是绿色,构成了青城山最显著的特色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青城的绿,绿在阵阵山雨不时洗刷着满山的植物,你若摘下一片绿叶来看,那上面不留一粒纤尘,有时还积着晶莹的露珠,难怪杜工部游青城时,珍惜那遍干净的绿色,留下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注1)的句子。

  青城的绿,绿在一种深深的忧郁里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第五天早晨,天刚一放晴,我们就急着赶路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山坡石级路通往茂林深处,日光透过各种各样亚热带乔木的浓荫,洒在石板路上,五步一亭,十步一桥,随处都有飞瀑流泉,丹崖翠壁。我们去那天山上没见着人,只听见蝉声呜呜,十分幽邃。青城山蝉声很特别,不象别的地方的蝉声,仿佛像一只金属哨子发出的声音。

  二十多年后再次游览青城山时,发现她早已不是向时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境地,山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小吃、工艺品、廉价盆景,此起彼复的叫卖声吵得人心烦意乱,游人则摩肩擦踵,人头躜躜,把一个“青城天下幽”的环境破坏得荡然无存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半山腰耸立着一座庙宇--天师洞,是青城山的灵魂所在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石门上四个大字“紫气东来”,气势上先就把游客镇住。天师洞依山势而建,飞檐画栋,构造精巧却不失气魄。天师就是张陵,他是道教的创始人。东汉中期,洛阳太学生张陵对尘世生活感到厌倦,经过一番思索以后,创立了道教,其时距离佛教东传之始大约六十年光景。张陵感到京师士民太世俗,不堪接受他的真传,而西蜀老百姓淳朴天真,乃西游四川,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西北三十里)聚众授徒,这是道教创立的伊始,被称为“天师道”,张陵羽化于鹤鸣山,至于张陵到底去过还是没有去过青城山则不能确知,后来的道教徒把张陵的创教地点附会到青城山。(注3)

  青城山作为道教基地之始,在西晋末割据益州的成蜀王李特及其子李雄与西晋益州郡守的争夺战争中,按《华阳国志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大同志》:永嘉五年(312 AD),“秋七月朔,雄入郫城,流盡移營據之。三蜀民流迸,南入,東下,野無煙火,鹵掠無處,亦尋飢餓。唯涪陵民千餘家在江西,依青城山處土范賢自守。”这一段历史说的是,西晋末少数民族流民领袖李雄率其流民军占据郫县,战争使巴蜀人民颠沛流离,向南方和东方迁徙,时涪陵郡人民千餘家滞留在今岷江青城大桥西岸,依附于在青城山隐居的范贤(即范长生)。范贤据此在青城山传教,以便统合人心。后来,范贤把其教徒训练成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部族军队,在巴蜀战乱里支持李雄政权,被成蜀王朝封为“国师”,丞相,范寿至百岁。从范长生开始,青城山开始了她的道教历史。范的支持少数民族政权并不为正史所重视(注4),而且范的“教”到底算不算张陵的“天师道”,或者是张陵之孙张鲁继续的“五斗米教”还很难说。不过,范的教可能受了“五斗米教”的影响,更多杂有巴蜀巫教色彩。不管怎么说,范贤确实引来后之道教徒把青城山作为传播基地,因此范贤对青城道教基地的开创功不可没。青城被道家称为“第五洞天”(注2),大约在隋唐时期,由于唐太宗把自己的姓归于李聃的李,唐王朝推崇道教,这一时期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青城山的宫观以及道教设醮活动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她的顶峰。极盛时期的醮位曾经多至2400个,遍布全山的道观多达40多处,目前保留的主要道观都是来自唐代,她是目前两大道教基地之一(江西龙虎山虽然曾经是是张陵的“天师道”的正宗基地,但规模不及青城山和武当山),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文化。

  天师洞正院里有一颗公孙橘树,相传为天师张道陵手植,亭亭如盖,深绿婆娑,上面结满了许多略呈长圆形,鸭蛋大小的公孙橘,也是深绿色,我们偷着摘了一只来尝,味酸略苦,不适宜作水果种植,作为观赏植物还是不错的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那天,整个天师洞就只有我们三人,食堂只好专门为我们三人开饭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据道士告之,猪肉暂时的没有,只能吃素。几盘青菜、一盘炒泡菜、一碗蛋花汤,虽然是素菜,下着香喷喷的大米饭,感觉却极为可口,特别是那盘炒泡菜,又香又脆,里面菜油放得很多。饭厅墙上挂着一副条幅,曰:“粗茶淡饭,持朴素为人”,不觉好笑,这样的粗茶淡饭简直是一种享受。后来我去游历峨嵋山时,同样感觉山上餐厅里的饭菜特别香,泡菜同样鲜美绝伦,是不是爬山爬累了造成的食欲旺盛?

  观后有传说张陵的试剑石和三岛石,据说是张陵当年斩妖降魔的地方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后院有一条曲径,两旁石墙上刻有古今游青城文人的留词,其中抗战时期留寓四川的名人比较多。

  出天师洞西行三里,另一座山峰的半山腰处有一座道宫(祖师殿),宫里供奉的是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临江道观寺庙寺院。这里比较偏僻,石级小路不时埋在蒿草之中,路的一旁是深深的山谷,一处凹进去的山岩顶上还滴着泉水,难道当年杜光庭就是在这么幽深的环境里修道?杜隐居青城凡三十载,写下约30部250卷的著作,成为道教历史上,继东晋葛洪以后最重要的理论家。我想起曾经读过他写的传奇《虬髯客传》,觉得杜光庭的思想很奇怪。在小说《虬髯客传》里,杜表现出一种辅佐明主的入世渴望,小说里还刻意塑造出隋权臣杨素的侍女,那位美女红拂的鲜明角色。红拂在风尘里慧眼识英雄,并做出了勇敢而热烈的私奔,这些内容与他遁归山林,崇尚清虚的实际情况很矛盾,也许是唐末政治的混乱和藩镇割据的现实,迫使杜光庭选择了隐居著述的生活。

  青城山实际上是一座小巧玲珑的旅游山林,从天师洞到顶峰不过五六里路,半天工夫就可以从山足下连爬带游地抵达丈人峰顶的庙宇--上清宫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上清的意思就是所谓“老子一气化三清”,观里祭祀有老子所化三清的神像,这中间的玄妙,殊非我们三个俗人所能领悟。道院侧门院子里,有麻姑池,不过普通的微型池塘而已。麻姑是六朝志怪里的著名仙女,色美而鸟爪。传说东汉时候,她应另一仙人王方平之邀,乘彩云结伴降临尘世间某人之家,那人受宠若惊之余,瞥见麻姑的美貌和鸟爪后,不免想入非非,心里竟想到,如果麻姑用她的爪子为他搔背上的痒才舒服啊,就这么一念之差,立即被坐在一旁的王方平意念到了,王喝来下人鞭打了那人一顿(注5)。王这么做,自然是想讨好麻姑,那人却成了挣表现的垫背。不过,这个故事却告诫男人们,福分未到,仙女是不能乱去想的,古代如此,今天又何尚不是如此呢?

  虽然青城山相对于其地面的高差不大(丈人峰最高点约1400米,地面海拔约750米),但由于水气充足,仍然可以看见云海临江道观寺庙寺院。站在丈人峰顶上,望着变幻莫测,翻滚的云海,有一种此生竟在何处的惆怅。

  注1:杜甫《青城》五绝:“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注2: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3:至今都江堰市当局为了旅游捞钱,还在把这一不见于史料的附会(除了青城道家自己的记载里有,但那是经不起证明的)硬加在青城山头上,甚至胡说什么张陵羽化在青城山,公然把这些歪曲写在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上面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4:《晋书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李特载纪》。

  注5:葛洪《神仙传临江道观寺庙寺院。麻姑》。

  (十)

  我们选择了另一条山路下山,这条小道通往圆明宫,一路都在下坡,坡上种满了青青的茶树,旁边山谷里咆哮着淡蓝色,淙淙响着的山溪临江道观寺庙寺院。山势豁然开朗,平原逶迤在正东面,烟岚横翠,莽莽苍苍;西面的数峰都朝向东边,只有到了这里,才看清楚了“青城三十六峰尽东倾”的形势。经过一座元宝似的山峰以后,青城算是游完了。

  从通往赵公山的山麓上回首青城临江道观寺庙寺院,一大团祥云罩着丈人峰顶,正是:

  “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凝在最高峰临江道观寺庙寺院。扫除白发黄金在,君看他时冰雪容。”(注1)

  再见了,青城,你让我为你做了少年时期最大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冒险;你让我天真无邪的少年时期结束了,我还是应该感谢你,感谢你的绿,他年即使我走到天涯,也忘不了你的幽深和隐藏在绿色里的仙踪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注1:杜甫《丈人山》七绝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十一)

  一个星期的远征行动结束了,带来的是下学期开学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扬,蒋为这次旅行写的作文得了全班第一,我第二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又过了一个星期,传来了班主任政治老师私下里给班团干部吹的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当众表扬不突出政治,宣扬小资产阶级情趣的作文的做法是错误的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乐极生悲,厄运开始了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三十八年过去了,每当风雨交加的夜晚,我都爱回味一九六四年夏天的那一夜风雨,那一次不平凡的旅行,以及它给我的命运所带来的转折和启示临江道观寺庙寺院

   (2002年7月写于北京西郊兰园小舍)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69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