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逢新,苏州人正月这么过!(上):苏州道观寺庙寺院
新年伊始,庭梅勃发,满堂童叟皆欢闹苏州道观寺庙寺院。新年,所指代的并不仅仅是地球庞大的身躯尚未转动过的轨迹,更是山林河流中止不住的万物喷涌,也是俗世人间里生生不息的代际赓续,充斥于这个过程中的则是被我们称呼为“人间烟火气”的种种民俗活动。元日新朝,欢闹正月,古时苏州的各种民俗活动各有其时,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新年气象,苏州百姓用他们的独特方式向世人阐述了何谓新年。
元日新朝
明人沈德曾于元日写过一首《蝶恋花》苏州道观寺庙寺院,曾被人称之为道尽了苏州百姓的元日风俗:
接得灶神天未晓,爆竹喧喧,须要开门早苏州道观寺庙寺院。堂壁钟馗先挂了,春联古语辉文藻。
炉烧芷术香云绕,贺岁新朋,都祝新年好苏州道观寺庙寺院。焚罢纸钱,灰寒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但此诗还未能完全概括古时苏州元日的习俗苏州道观寺庙寺院。古时元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尚书传》中称之为三朝,亦有三元日之称,在全年中的地位非同凡响,因此在该日苏州百姓可谓是忙碌至极。
明 袁尚统 《岁朝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所绘为元日三翁围炉而坐,孩童嬉戏庭前,燃放爆竹,尚有持杖者赶来相聚苏州道观寺庙寺院。
守岁结束后,邻鸡唱晓,百姓开门迎新,须要放一开门爆仗,可以辟邪去瘟苏州道观寺庙寺院。若是农人,早起后还会观测风雨以占卜田事,谚云:“岁朝东北风,高低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风若从东南来,该年也主大旱。此外,也有“日出时有红霞,主丝贵。西北有红黄云则稔,白黑云则歉。是日宜阴,则高低田禾俱熟”等说法。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开门后的头等大事依然还是祭拜祖先鬼神,该日苏州民间皆会悬挂百神书轴于厅内,设香案灯烛,诚心祭拜,祈求一岁安康之意。此外,百姓又会展挂先人画像,准备好香烛茶果,由家中长辈率领家庭成员依次肃服跪拜,先人的画像会一直悬挂于大厅,直到上元夜才会藏起来,称之为“拜喜神”,先人的画像有的合三五世为一图,名为代图,又曰神姿。苏州富豪巨室还盛行携带贡品前去祭拜先人坟墓,称之为“上年坟”,普通人家倒不流行。
明 李士达 《元日新年图》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除祭拜祖先鬼神之外,元日当天还是出门拜访亲朋好友的绝佳时刻,彼时男女皆穿新服,出门与亲朋好友往来拜贺,如果你并不谋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只须写一名纸,再遣童仆送去即可,民间称之为“飞贴”,飞贴之俗在古代多地都较为盛行,尤其盛行于达官贵人的人情来往之间苏州道观寺庙寺院。
《癸辛杂识》就记录了一件十分有趣的飞贴故事苏州道观寺庙寺院。说是有一名沈公子的人遣仆人分送飞贴,行至一名为吴四文的人家时,吴四文用酒将该仆人灌醉并将剩下的飞贴换成了自己的飞贴,该名仆人接下来所送的自然也就变成了吴四文的飞贴了。接贴者,如果够讲究的人家就会在门口黏一红纸袋,取接福之意。不少人家还会在门口设一薄籍,往来宾客皆可上书姓名,以示来拜访过。
苏州民间习俗以在元日拜年最多,但初一到初十皆可拜年,但最好不能超过初十,超过者即过于怠慢了,但也有一种特殊的人需要注意,那就是当年居丧者需要晚五日才能出门拜年,否则会被人指责为不知礼苏州道观寺庙寺院。元日当天,无论是繁华街道,还是僻陋小巷,皆可耳闻福语,眼见红贴,《吴郡岁华纪丽》中说当日是“是时飞舆满路,华服充衢。虽静巷幽坊,亦人踪不绝”,可见当天拜年之盛。
王弘力先生所绘的《古代风俗百图之飞贴》
既是拜年,亲朋好友往来拜贺间少不了登门做客,主人家面对客人自然不能小气,吴俗盛行在年节客人登门拜访时用漆盘盛果品餹饵来招待客人,一般漆盘内共九碟食品,吴俗称之为九子冰盘,其中又以膠牙饧这种食品最受任欢迎苏州道观寺庙寺院。袁景澜认为这种习俗是古代五辛盘习俗的遗制,五辛盘就是指古人在立春等日食五种辛辣的菜品,周处《风土记》云:“元日造五辛盘,所以发五藏之气”。爱酒之人,还可尝一尝吴地百姓自酿的各式美酒,不过不同的酒有不同的用途,吴地习俗以上椒酒敬家中长辈,这是希冀长辈高寿之意,而服梅花酒以却老,服屠苏酒以退瘟疫,但服用这些酒在吴地统称为年节酒。袁景澜有诗云:“颂椒煎饼元日后,新年排日宜饮酒。隔岁藏殽出宿储,欢亲共恰亲朋友。”(《年节酒》)或许情到深处,大醉而归也是有可能的。
明 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 故宫博物院藏
各有其时
在古代百姓乃至现代人的观念里面,过年并不仅仅只是春节除夕或者是元日几天的事情,一般而言在初一至元宵的半个月里,辞旧迎新的年味会伴随着爆竹声声依然充斥着大街小巷,元日仅仅只是开始而已苏州道观寺庙寺院。在新年伊始的半个多月里面,苏州百姓的行程也可谓是安排的满满当当,诸般民俗活动各有其时,热闹的年味也在诸多民俗活动种迎来一个又一个高潮。
正月初三,古俗以为小年朝苏州道观寺庙寺院。吴地百姓于当天会买箕四个,分别悬于四壁,取田蚕倍收之意。此外,家家户户又会在围炉中燃烧松柏,将积尘扫于簸箕内,再加上弊帚送到外面的小路上,是为“送穷”。当日最重要的习俗当为接灶,吴俗以旧年腊月的二十四日为送灶上天之日,这既有送灶之日那么当然也有接灶之日。正月初三这天,吴地百姓皆会供灶神于灶陉龛内,用果酒糕饵祭祀,即是接灶,很显然接灶可比送灶简单不少。清代吴县人曾沈钦韩写有《接灶词》,较好地还原出了苏州百姓接灶的情形:
鍜磨斋空爆竹声,长子呼声督使上苏州道观寺庙寺院。油盐酱醋羶腥臊,灶觚洗刷开榆傥。牢丸米花插柏叶,饾饤盘无百钱值。主妇喃喃前致词,家人恶口休推劾。酌酒喜伺神颜醺,蕡烛如椽种灶门。
灶王爷像 收录于《周培春民俗画系列》
正月初五可比初三热闹多了,只因为这天是财神五路诞日,所谓五路,即是东西南北中耳苏州道观寺庙寺院。根据袁景澜的记载可知,彼时苏州城各处街巷乐鼓爆竹齐鸣,声声聒耳,家家牺牲必陈,鱼肉膻臊,罗列于案,只为争得财神青睐。吴地百姓当日习惯于家中大厅内祭祀财神,并顺便还会祭祀道教中掌管钱财的元坛神。而初五祭财神的习俗可谓是广得人心,就连贩夫走卒,贫家娼室也会想方设法博得财神欢心,以祈来年财运亨通。《吴郡岁华纪丽》描述当天的热闹场景是“(百姓)靡不终宵奔凑,达旦忘眠,焚香肃拜,求赢横财,名接路头。店肆争于是日开市贸易,尘涨百廛,人喧万瓦”,但袁景澜却对这种习俗颇有微词,并认为真正致富的道路只有“节耳,勤耳,守之以俭耳”。但是诸如苏州这般全民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似乎也可看出背后苏州繁荣的工商业对民众观念的影响。
财神图像 收录于《周培春民俗画系列》
初五后两日即为初七,古以为人日苏州道观寺庙寺院。东方朔的《占书》有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传说这是按照女娲造物的顺序来排列的,女娲于第七日造人,因此正月初七即为人日,即人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吴地的习俗与《荆楚岁时记》所述相差无几,但袁景澜认为当日若胜景难觅,倒也不必执迷于此,“但得矮墙半树,小窗一枝,佐得一壶酒,一卷书,闭门静坐”倒也可以差强人意。
人的生日过后两日,即正月初九就是天的生日,民间称之为天诞日苏州道观寺庙寺院。《蠡海集》中说:“阳数始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故以初九日为天诞”,该日苏州各处琳宫梵宇都会设醮祭天,男女老少则于道观庙宇内焚香敬拜,用黄纸书写名字并最终将其焚烧。但小民能否直接祭祀上天在古代是引起过争论的,想必是有人认为小民直接祭祀上天是僭越之举,不然袁景澜也不会在《吴郡岁华纪丽》中留下“昊穹为万物之本,民祀之以报本也。醮者,忏悔也。斋醮以悔罪告天,其犹清献焚香默告之意也夫”的辩解文字。
如果说天诞日小民的参与仍有僭越之嫌,那么正月十三日的赛猛将则毫无疑问是小民的狂欢苏州道观寺庙寺院。刘猛将神是吴地有名的民间信仰,相传刘猛将神是宋名将刘武穆,名琦,但也有说刘猛将是刘琦的徒弟刘锐,时至今日已难以考订。在吴地百姓的观念中,刘猛将能够驱逐蝗虫,天旱祈祷则有应,专主田事,因此深受农人的信仰。
正月十三这天,吴地各乡村会准备好牺牲等贡品,村中百姓会将刘猛神像抬出游行,并结棚安置神仙,彼时民众还会邀请他祠之神共饮,人皆霑醉,称之为侍猛将苏州道观寺庙寺院。在游行途中队伍也会突然急速快奔,飞跃阡陌,有人跌倒也不以为意,反以为乐,若是两支游神队伍相遇,游神的壮丁则趁酒意,争血勇,两支队伍合并前驱,霎时间棍棒杯盘交击,喊声震天,尘土飞扬,儿童皆惊骇而走,但游行队伍却自以为乐,袁景澜视这种行为为“恶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类似宣泄的游神方式确实起到了娱人的作用。
抬猛将的队伍 来源:苏州文明网
白天的喧闹渐歇渐静,待华灯初上,星映于河时,许多百姓人家又会于家中灶陉内悬灯一盏,彼时厨下光明,可见儿童欢笑,灯悬挂至十八夜止,总共五夜,吴俗称之为挂灶灯苏州道观寺庙寺院。正月十三过后便是十五上元夜,彼时又是一番人间胜景,火树银花,明月逐人,不妨留待下回分说。愁予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704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