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的寺庙文化--曾经的江南佛国: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南朝四百八十寺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多少楼台烟雨中”
先来说说宜兴第一古寺--潮音寺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潮音寺坐落在江苏省宜兴市芳桥镇区岱华山下、阳山湖(荡)边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寺古、山青、水碧、天蓝。
史载:全国潮音寺有三座,分别为宜兴潮音寺、天津潮音寺和海南潮音寺,以宜兴芳桥潮音寺建寺最早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佛教始于三国时期传入无锡地区,潮音寺为西晋大将军周处(阳羡第一人物,阳羡为宜兴古称)之母所建,是闻名海内外的宜兴第一古寺。潮音寺东有后人为纪念忠孝著称的周处大将军而建的江南第一亭——孝感亭。每逢香汛期,善男信女进香者络绎不绝,以至路堵河塞。寺中香烟缭绕,梵音如潮。东吴孙权之母吴国太每年前往烧香,由于香客众多,吴国只得新凿一条专供吴国太前往潮音寺进香的河道,名曰“烧香港”,河名沿袭至今。自此,芳桥境内岱华山边寺庙众多,盛极东南,佛教名山中有:“先有岱华山,后有太华山,再有九华山”之说。
丁山娘娘庙,娘娘庙的历史悠久,又称显圣禅寺,座落宜兴蜀山东麓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始建于东吴赤乌三年,时名"三姑夫人庙",俗称"娘娘庙"。明弘光元年更名"显圣殿院",清乾隆六十年易名"显圣禅寺"。显圣禅寺历史上屡遭战乱损毁。
娘娘庙传说:相传汉朝时刘邦驾崩,吕后欲夺位,想杀害刘氏族人,刘秀既为其中一位,其遭官兵追捕,逃难至宜兴,后在蜀山脚下遇三位上山砍柴的少女.刘秀向其求救,三女子把刘秀藏与柴堆,官兵到时,问刘秀逃向,三女了乱指了一个方向,至官兵远去,才放刘秀出来,让其向相反方向逃难.事后,三女子觉得几个少女藏一大男子与身边有碍体面,如被官兵发现也会殃及村里人.于是在蜀山脚下一深潭投水自尽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后刘秀起义,掌得天下,想起当日之恩,来寻其三女子,听说此故,不尽感怀.于潭边拜祭,追封其为三位娘娘,并在蜀山脚下立一庙,用潭边一粗大杨柳塑三女子真身,受万人拜祭。
南岳禅寺,位于宜兴市区西南8公里的铜官山中, 本名南涧,吴孙皓封国山,禅此山为南岳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山麓有南岳寺,建于齐永明二年(484 年)。唐天宝年间,稠锡禅师筑庵于此。宋改胜果禅院,绍定间(1228年)重建法堂。明洪武二十四年改为南岳寺。
南岳寺大门前有“大千世界;不二法门”的对联宜兴道观寺庙寺院。进山门前殿,弥勒佛笑脸相迎,四大金刚左右分立。大雄宝殿,塑有高大的如来佛,善才和龙女栩栩如生。后殿天井外有片平台,为伏虎场,又称伏虎道场;渐次拾级而上,大悲阁倚山而立,左右是香楼、库房、精舍和卧室,膳堂上挂一对联:“思慈悲忘恶念,逍遥达道远迷途。”名士多有题咏。寺前有卓锡泉,清冽如镜。泉旁有一卓锡树,生于悬崖,围十数抱,根盘曲于石壁间,相传稠锡用禅杖导泉后,以杖插土中,生枝叶,因名卓锡树。
出寺向左一片竹林外,有山泉从石壁下注,汇泉成池,壁高太许,池围五、六丈,相传稠锡禅师在池边自己剖肠洗涤,故名洗肠池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池外又有涧泉,长达十多丈,雨后水涨,如喷珠溅玉,淙淙可听。山门前有大杉四株,娑婆树一株,浓荫蔽日,景色清幽。历代为荆溪十景之“铜峰叠翠”和“阳羡茶泉”。
南岳禅寺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临济宗祖师稠锡禅师的塔冢及墓碑在这里宜兴道观寺庙寺院。稠锡禅师声名远播,与唐代镇江金山寺长老法海、扬州平山堂鉴真大和尚齐名的“唐伏虎和尚”。
宜兴市太华山九峰禅寺风景区座落于宜兴西南重镇——太华镇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千年古刹“九峰禅寺”,据佛家资料载,。古时高丽(今朝鲜)王子名金乔觉,云游至此,见绿竹成海,苍翠欲滴,东有烟波浩渺三千六百顷太湖,于是便结草为庐,就是这后来九峰禅寺的前身,并在此参禅数年后,受邀赴九华山,修成正果,即是地藏王菩萨。故佛教界有“先有太华,后有九华”之说;有数量众多的古树名木,太华山顶有两株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其胸围均在5米以上,树龄已达1200年,景区内还另有近百株古树名木;山顶上还有两口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井,其涌水量可同时供一万人饮用;另外景区范围内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社日活动和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等。
磬山崇恩寺位于著名陶都宜兴的湖父镇竹海村, 磬山崇恩禅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古刹,据《宜兴县志》旧志记载:“唐代有一僧人,周游各地,一日至此荒山野岭,见四周山峰叠嶂,形似莲花,座势状似象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圣僧惊叹不已,知为宝地宜兴道观寺庙寺院。遂掘基建址,果得一玉器,其形似钵,击其声似磬,僧视之为宝,因命此山曰“磬山”,寺为“磬山禅院”。
明末,高僧天隐禅师重修磬山禅院,大弘宗风,四方向往,云水日增,道望远播,于是磬山之名,轰然声震海内外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他当时有弟子四人,其中玉琳、箬庵最为著名。玉琳操行高洁,戒慧双俱。清顺治十七年,玉琳奉诏入京,在内廷说法,被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康熙初年,皇上命重臣护送玉琳回到宜兴,并改磬山禅院为“崇恩禅寺”。从此,崇恩禅寺的佛学大为兴盛。
雍正三年,皇上为崇恩禅寺赐匾额“宏阐法印”宜兴道观寺庙寺院。雍正十一年,寺院重新扩建,增修殿宇,皇帝又赐御碑两座。乾隆年间,崇恩禅寺几经修建后殿堂宏伟,气宇非凡,全寺僧房两百余间,信僧四百余人,香火日盛,游人如梭,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法道场,位列国内十大禅寺之首。
乾隆皇帝御书“天下第一祖庭”,敕建磬山崇恩寺,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得知生父陈阁老已隐居江南古刹佛门,立意要访遍江南名山佛寺,但终究还是没有找到父亲的下落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回宫后,母亲告诉他,生父的小脚趾上有一颗豌豆大的黑痣。乾隆皇帝将此事记在心里,便带了一大捆袜布二下江南,他穿过茫茫竹海,来到了磬山寺。吩咐随从传下旨意,叫寺内众僧聚集经堂领受皇恩,要众僧当场把脚上的旧袜布脱掉,换上新袜布。在众僧换袜之际,乾隆终于认出了自己的父亲,但又碍于皇上的身份,不便当面相认,于是回宫禀报了母亲。母亲听罢,心底暗喜,要乾隆马上接父进京。这样,乾隆就三下江南,赶到了磬山寺,不料父亲却已坐化圆寂了。当时,乾隆皇帝悔恨不已,就在寺院前倒栽了一棵柏树,并发誓说:“前日相见,若果真是生父,倒栽之柏,定能成活。”当场御笔封赐“天下第一祖庭”。从此,磬山崇恩寺道场庄严,气势恢弘,成为江南佛学之隆,天下归慕之寺。那棵倒栽柏因运茁壮,参天挺拔。
两个福源寺
一处是位于烟山的福源寺,原名正源禅院,始建于唐代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宋代时,庙宇僧舍已颇具规模,为当地有名的佛教圣地。宋室南迁后,民族英雄岳飞曾于寺内设临时指挥所在紫云山西麓与金兵大战,并将金兵围困于西山坳,金兵断粮断水,最终全部饿死,故西山坳被称之为“饿军山介 ”,直流传至今。还有一处福源寺在洑东大潮山,也叫大禅寺,隐于宜兴市东南约五十里大潮山之松竹中,始建与南宋末年景定年间(1260-1264)。明人有诗云“入山不见寺,深在万竹中”。大潮山,古称宜兴“东南第一峰”,明代江阴人卞荣《大潮山》诗云:“阳羡谁为镇,东南第一峰”。
化城禅寺又名“茅庵”宜兴道观寺庙寺院。相转明朝隆庆年间(约公元1567年),暹罗国王子金地藏曾在和桥借一茅房留宿。故称“茅庵”。清乾隆年间(1789),僧宽明募资砌建藏经楼,改名“化城禅寺”。现寺内供奉“地藏菩萨”,有僧20人。全寺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每年接待香客近2万人。
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
该寺在龙池山风景区里,距宜兴县城70里许,山高岭峻,林木苍翳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宋咸淳二年(1266年)建禹门禅院。据称澄光禅寺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在山上玉阳 旁,凭虚阁右,内供观音大士像。中院在龙池山之畔,由邑令丁懋建修茸。下院背山临峁,相传唐宰相陆希声、大德禅师鉴真和尚当年均到澄光寺幽居了很长时间,并有诗文记载,广为流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住过澄光寺。
宜兴善权寺是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祝英台故宅”所建宜兴道观寺庙寺院。过去洞是庙产。储南强先生当年就是先从和尚手里买下山洞和山地的产权,再进行整修的。这就给善卷洞罩上了佛都溶洞的光环,善卷寺因避齐东昏侯萧宝卷讳,改“卷”为“权”,沿用至今。
善权寺成了古人的读书圣地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古代许多状元,宰相都慕名前来善卷洞游览。明代善权寺住持和尚方策还刻石立碑,称《善权寺古今录》,朝廷大臣,著名大学士王鏊,画家文征明作序。当时善权寺“唐殿”“雷书”名闻天下。
因为吴 伯 雄,鲜为人知的大觉寺一夜成名宜兴道观寺庙寺院。该寺位于江苏省太湖西边宜兴市西渚镇的横山水库东侧,环境优美,依山傍水,为禅宗临济宗道场,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以超、界仁禅师曾重新整修。随后经太平天国之战乱,饱受严重毁损。民初志开和尚在该寺担任住持时,在此寺为星云大师剃度,所以“大觉寺”成为佛光山僧众的祖庭。
大芦寺,在宜兴城西南四十余里的大芦山,初建于唐,宋代改为禅林,建有正殿、华严阁、云房、禅房很多间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山产异芦大如斗,鉴真大德禅师取芦一节,彤镂佛像,供奉在殿上,千余年传下来,永是不坏之身,故以大芦寺,因寺名峰。大芦山也多松竹,寺左竹林里有一块大碑,上面是横横纵纵的文字不可认识,原来是蒙古文,所以称之为蒙古碑,年久漫坏,字迹无法辨认。现建筑物大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日军所毁,现仅存少数残迹。大芦禅寺在宜兴并不著名,在地理特征上属于典型的“深山藏古寺”。庙基是清代的,庙堂至今仍可以见到旧时的石质柱础。
西寺大芦寺与东寺静乐寺、南寺芙蓉寺、北寺南岳寺并称铜官山的四大庙宇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洴浰雪蓑禅寺,古称雪蓑庵,原以光远楼而得名,该寺位于宜城西郊十公里西氿之滨的洴浰东村,隶属徐舍镇管辖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与宜城的团氿公园、宜园隔氿相望,遥相辉映,是宜兴十景之一,是宜兴佛教文化绽放的一颗灿烂明珠。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经三次下江南,微服私访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宜兴,正值隆冬季节,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把山岭树木、田野村舍覆盖得厚厚的一片银白,使锦绣江南立时变成北国风光,乾隆认为此乃吉祥之兆,游兴顿发,驾舟浏览西氿风光,当船舶行至西氿洴浰东村时,见溪河两岸棵棵垂柳、银装素裹,如巨人披蓑,傲立溪河两岸,乾隆大喜曰“此乃雪蓑,实为奇观”。洴浰雪蓑由此得名,并成为“荆溪十景”之一。
朝阳寺,又名黄石庵,为汉相张良师傅黄石公修行之所,朝阳古寺寺名为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题,与龙珠水库、太华山、九峰禅寺在同一生态风光带.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佛教信徒为黄石介绚丽的风光和浓郁的宗教文化吸引、陶醉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景区内还有兴福庵、镜成寺等10处佛教场所、佛教文化底蕴深厚。
镜成寺位于官庄村东,处于宜广公路桥涯分段东侧三支岗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四周环山相抱,竹海田园相依,东与太华山相连,南与安徽太极洞相伴,西与乾元村一线天相遥,其寺据太华九峰寺碑记载,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末年修建,因战乱衰败失修。原为两进14间,主佛观音。现存旧房5间,近年来,广大民众自发捐款捐物.将古庙修复。
以下是三个庵堂,一个庙,也是太华镇的,太华镇不愧为地藏菩萨看中的地方,庙宇众多,祝福太华镇成为宜兴新型的旅游胜地
兴福庵
宝德庵:庵前有一棵七叶古树,属稀有树种,4人合抱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双龙庵(又名祠山殿)
双龙庵位于镇东南6公里的襄阳村口,4进8间,主佛祠山大帝,壁上绘画“模壁”、“无常”图像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悬南屏幛,柱书楹联:风声雨声罄声声入耳,山色水色霞色色色皆空。
马王庙
伍子胥从昭关逃楚入吴,后在吴国当了宰相,为报仇,带兵攻打楚国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攻到广德附近,楚兵坚壁清野,伍子胥的队伍退回到胥井,因天旱无水,将士饥渴,他牵着马在涧里寻找水源,马刨砂石。伍子胥急令士兵挖下去,发现泉水,后建井,故村名叫胥井。1982年为了不使村名重复,县政府把胥井改为胥锦。
因马找到水,救了将士的生命,百姓视为神马,故在大涧村口造了一个庙祭祀它,故叫马王庙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涧边曾有个村落为马跑(刨)泉。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71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