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拾趣(转载):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广州拾趣
广州最古老的茶楼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180号的成珠楼,是广州市饮食业字号最老的茶楼,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广州五大家庭之一的伍紫垣创办,曾先后用成珠馆、成珠饼家、成珠楼等字号宜兴道观寺庙寺院。1855年独创小凤饼(又名鸡仔饼),成珠楼即以小凤饼成名,并以小凤饼发家。早在二十年代,小凤饼先后获得“展品赛会最优奖章”和“广州市国货展览会”一等奖章,长期以来,小凤饼销售遍及省、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抗战胜利后,成珠楼分别在西关、澳门等地开设了分店。1985年原址焚毁,改建后于1990年1月复业,易名成珠酒家。现在的成珠酒家,其建筑风格及内部陈设依然保持着老店的古朴和典雅。
黄大仙庙与黄大仙
提起黄大仙庙,人们马上会联想起香港的黄大仙庙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它终日香烟袅绕,其香火之盛堪称全港之冠。黄大仙庙前有两条很有特色的街巷,一条专卖“转运”风车;另一条是占卜相士荟萃之地。还有解签棚约有一百多档。事实上,香港的黄大仙庙是于1921年由广州迁移而来。
位于广州市芳村花地湾的广州黄大仙祠,建于清朝己亥年(公元1899年),在清末民初是著名的宗教胜地,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极大影响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后被毁,1999年2月6月第一期复建后重新开放。占地15600平方米,设有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孔圣堂、吕祖殿、图书馆、素食馆、陈列区、门楼、莲池、园艺等,使外观更加宏伟,既为广州市增添了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又使原广州黄大仙祠旧址的文物得以保存。
据载:黄大仙是浙江金华人,生于328年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但对他是何人,怎样成仙,另外还有四种说法。一说黄大仙就是“赤松子”。另一说:黄大仙是晋代术士黄初平。三说:金华北山有地点二仙祠,“二仙”即指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因他兄弟俱成仙,故有人认为黄大仙非指一人,而是兄弟二人。此外尚有一说:黄初平是广东东莞人,他就是东晋拜葛洪为师为罗浮山炼丹得道的黄野人。黄野人的家乡在石龙附近的水南乡。
西关大屋
广州西关(今荔湾区)一带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此种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亦最为著称,故名。清末西关为广州繁华商业中心,豪门富商在此营建大型住宅,民国继之。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广州最大的道观
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山南麓清泉街的三元宫,是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道教宫观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东晋时南海太守金鲍靓创建,初名越岗院,唐代改称悟性寺,明代重修时改名为“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
三元宫主要由三元殿、老君殿、客堂、斋堂、旧祖堂、吕祖殿、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组成,面积约2000平方米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三元宫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十三行中的大富翁
清代的广州,曾经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操纵在十三行商的手里,由此培植了一批又一批的富商,其中尤以潘家、伍家最为显赫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潘家的创业人为潘振承,商名叫潘启官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原在洋行当伙计,后另立门户开设同文洋行,因与英国东印度关系密切,专门包揽该的生丝、香料和棉花贸易,乾隆二十五年(1760),出任十三行公行的“总商”一职。他的产业,传至他孙子时已达二千万元(银元)之巨。
伍家发迹迟于潘家,但后来超过潘家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伍家创业人为伍国莹,原是同文洋行帐房,后开设怡和洋行,并很快将商务交由其子伍秉 (商名伍浩官)打理。到嘉庆年间,伍氏已成为广州首富。英国东印度来华购货时,总将最大份额分摊给伍氏;而美国旗昌洋行,则长期充当怡和洋行国外代理。至鸦片战争前,伍氏拥有资产已达二千六百万元(银元),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户,还是世界上有数的几个富翁之一。
潘家和伍家均在河南建有豪宅,遥遥相望,好像是在炫耀十三行的富有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老火靓汤
指熬制时间长、火候足、味鲜美的汤食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因广州炎热气候长,广州人历来爱喝汤,无论是丰盛的宴席,还是家庭便饭,都离不开汤,老火靓汤可去火,尤为广州人所钟爱。与外地不同,广州人是饭前一碗汤、饭后再喝汤才离席。老火靓汤通常用瓦煲来煲,水开后放进汤料,煮沸,将火调小,慢慢熬制2-4小时。汤谱有数百种。讲究的汤料有乌龟、甲鱼、乳鸽、乌鸡、蛇、鱼翅、鲍鱼、干贝或其他山珍海味;常用汤料有霸王花或菜干加猪骨等。辅料有北芪、党参、沙参、淮山、杞子、红枣、人参、花旗参等药材和姜片。进入90年代,广州各酒家、茶楼均有各式靓汤供应,有的还设电话预约煲汤。
白云山·九龙泉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东北部,由30多个山峰组成,总面积28平方公里,登高远眺,可俯瞰全市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每当雨后放晴和暮春时节,白云缭绕,蔚为壮观,故名。白云山历来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景色秀丽,古迹、古寺甚多,古今羊城八景均有景点在此。还有鸣春谷、碑林、天南第一峰、明珠楼等著名景点。
白云山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九龙泉”即是其中之一。相传很久以前,白云山摩星岭上有一寺庙,因山顶缺水,僧人用水都要到山脚下去挑。一天,小和尚下山挑水,上山途中遇见九个活泼顽皮的小孩子正玩得兴高采烈,满头大汗。他们向小和尚讨水喝,并一下子把两桶水都喝光了。小和尚只得挑起水桶再下山挑水。却见最先喝水的那个小孩,在地上挖了一个凼,然后吐出一颗银光闪闪的珠子放进去,不久,凼里便涌出一股清泉,洁净晶莹。接着霹雳一声,九个小孩变成九条小金龙,腾空飞去。后来人们把这泉水称为“九龙泉”。
广州最古的尼庵
广州最古的尼庵是药师庵,位于小北路,古代越井冈之南,建于唐朝,曾是游人消夏的好去处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康熙年间(1662-1722),平南王尚可喜幼女皈依此庵天慧大师为尼,法号自悟,时人多称她“王姑”,故亦称庵为王姑庵。此庵又曾名“飞来大士庵”。咸丰七年(1857),该庵在太平天国战乱起义中遭毁。同治五年(1866)其范围缩为:东邻越秀宾馆,西至小北路,南沿局前街,北到飞来对面巷。清末民初,此庵沦为官僚军阀、达官显贵的淫乐场所。民国25年(1936)8月,此庵因娼、赌、烟丑闻败露而被封闭。1970年后部分被小学征用改建。现仍有部分房地租给广州童装厂。
自梳女
旧时珠江三角洲民间对终身不嫁的女子的俗称宜兴道观寺庙寺院。1950年以前,广州、番禺、顺德、南海、中山一带的农村少女均蓄辫,结婚后则束髻,以辫与髻作为嫁与未嫁的标志。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行易辫为髻,以示终身不嫁,过独身生活至终老的女子称为自梳女。20世纪初,珠江三角洲一带妇女多以蚕桑为业,经济上自给有余,许多女子为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盛行“自梳”,居住母家,采蚕缫丝,自食其力,过着比已婚妇女较为安逸的生活。她们还采取集资方式建造集体房舍,俗称“姑婆屋”,作为年老安身之所,待年老体弱,尤其是病危时,立即搬到“姑婆屋”,不能在母家寿终正寝,以免给家人带来“晦气“。建国后,自梳女已少见。
北回归线上最大的城市
北回归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即阳光直射北半球最北纬度线;它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也是旅游活动的最佳地带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它横穿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经过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在北回归线上的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的只有印度的贾巴尔普尔;而广州,是北回归线上唯一超过百万人口的最大城市。建在广州市从化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是目前我国和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它建于1985年12月,塔高30.35米,由塔台、塔身、塔顶3部分构成,造型为火箭式,塔台面积1024平方米。现已建成公园,成为教学和旅游景点。
老婆饼
又名冬茸酥,是莲香楼的一个独创品种宜兴道观寺庙寺院。相传在清朝末年,莲香楼有个潮洲籍的点心师,在一次回乡下探亲时,带去了许多著名美点,但他老婆吃后都不满意,还说不如她自己做的冬瓜角好吃,于是点心师就让她做来尝尝。他老婆熬了一锅冬瓜,加上白糖、面粉,熬到半干不湿,清甜嫩滑,用来作馅;再用面粉料包裹,放在锅里一炸,皮酥馅滑,香甜可口,那位点心师吃后果然赞不绝口,并且在回莲香楼时带了一些回去给同行品尝。制作过不少精美点心的师傅们,对这风味不同的乡下食品亦觉新鲜,一致称赞。当问起这饼的名字时,潮洲师傅也答不出来,因是他老婆制作,所以大家就打趣地说“那就叫老婆饼吧!”莲香楼在这饼原制作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还起了个雅号叫“冬茸酥”,一时成为独家生意。如今广州各大小酒家、中西饼屋,几乎都有这种饼食。
珠江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阿拉伯商人远涉重洋来到广州,以十万贯重金购买了“镇国之珠”——阳燧宝珠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在他泛舟回国时,但见沿江两岸景色迷人,便情不自禁地取出那颗宝珠,置于掌上赏玩。突然,一阵狂风吹落宝珠,掉进江里,遍寻不着。后来,不忍离开故乡的宝珠化作江中礁石,且不管江潮涨落都永远浮在江面;每到晚上,它还会闪闪发光,因它充满了珠光宝气,世人称之为“海珠石”, 那条江河,也因此得名为“珠江”。
时过境迁,海珠石已和陆地连成一片,成为“海珠花园”一景,在它附近,还有海珠广场、海珠路、迎珠街、连珠街等,都是从这个美丽的传说派生出来的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沙尘仔
广州有句俗语,专门讽刺那些爱炫耀自己的人,称之为“沙尘仔”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沙尘”,就是炫耀、显示、耍威风的意思。
传说清朝末年时,广州西关有个富商叫陈沙,靠经营洋货发了大财,便很想在同行中显显威风,因此出入都讲究“派头”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他每天有事无事都要坐着轿子在街上转来转去,以显示自己的富贵荣华。一天晚上,当他又在兜风的时候,忽然刮起狂风,轿夫站立不稳,差点把陈沙摔出轿子。陈沙大发雷霆,欲下轿惩罚轿夫,刚走出来,还来不及发作,大风“呼”的一下,把他的帽子吹落,领带也瓢起来扯着脖子,弄得他站都站不稳。路人见他这副狼狈样,纷纷拍手称快,并大声嘲笑“这回陈沙变沙陈了!”“沙陈”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又写成“沙尘”,意思都一样。
中国最早、最大的现代化赛马场
位于天河石牌,于1993年1月建成,占地500亩,是市政府领导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群众性体育娱乐组织宜兴道观寺庙寺院。赛马场按国际标准设计施工,有容纳4万人的看台、沙地跑道、草地跑道及练习跑道、救护车道,安装了电动马闸、终点电动计时、终点跟踪摄像、电脑购券兑奖等现代化设施,拥有12个马房、1000多匹马,马主500多名,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标准赛马场,也是继日本、香港之后当今亚洲第二大马场。为其配套的小新塘驯养场,乃是亚洲最大的赛马驯养基地。
目前的赛马场建有国际标准的网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马会游乐园也已成为天河一景,各种配套商业项目和娱乐设施正逐步完备,它将成为融体育、娱乐、商业、金融、旅游、住宅于一体的大都市新区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高第街的传说
从前,在广州有条街上住着一位大财主,伪装“善心”,每餐吃剩的饭菜都叫婢女拿去施舍给乞丐吃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乞丐中,有个少年姓高,因年龄最小,大家便叫他“高弟”。财主家有个丫环,心肠很好,有时故意拿些鱼、肉给乞丐,尤其是特别关照少年英俊的高弟。财主知道后,便活活打死丫环。伤心欲绝的高弟,在她的坟前跪了七天七夜,放声痛哭,终于感动了神明菩萨。菩萨从天上洒下“还魂水”,使这丫环复活了。此后,她与高弟结为夫妇,两人辛勤劳作,慢慢发家变成大财主,并买下了已破落的原来那个财主的宅院。城里城外,人人都知道这条街上住着个高弟,渐渐就把这条街也叫成了“高弟街”。后人把“高弟街”写成“高第街”。
西关大少
过去广州有句俗语:“有钱有势住东山,有钱没势住西关,没钱没势住河南”宜兴道观寺庙寺院。这是解放前广州人分等级聚居的概括。
传说清朝末年,西关有一大户人家的子弟,因排行第一,便被叫做“大少”(大少爷的意思)宜兴道观寺庙寺院。这位大少好讲派头,称阔佬,摆排场,不但在西关一带出了名,甚至整个广州城,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西关大少”。后来,他家境渐渐衰落,但他的阔佬作风丝毫未改,还吹嘘自己食穿不愁。为了面子,他买了一小块猪皮,煮熟挂在厨房里,每餐吃完饭就拿来擦擦嘴,好像是刚吃过丰盛的筵席一样,又和人家吹牛了。再后来呢,连青菜白饭都吃不起了,他还是那样打肿脸充胖子。一天,他只剩下两个钱了,肚子又饿得咕咕叫,正好街边有一摊档在卖烘红薯,可他又拉不下脸皮去吃。于是装作要买回家。不过,刚走到街角,一看四处无人,便迫不及待地把红薯拿出来,皮也不剥就大口大口吃起来,正好给卖红薯的小贩看到他那狼吞虎咽的样子。不久,此事便传出去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从此,人们便把那些好吃懒做、专讲排场的年青人叫做“西关大少”宜兴道观寺庙寺院。
花舫
花舫,亦称紫洞艇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据载,广州的花舫始于明代、盛于清初,原是群莺乱飞的妓院所在,后妓院迁上陆地,花舫便成为供人们游河和酒席饮宴的场所,在20世纪20-40年代非常盛行。比一般的游艇大,大花舫有两层,设几个大厅,可摆十多桌酒席。其设计遵循曲栏楼阁、画栋雕梁的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很有特色;两侧配有精致的雕刻花窗,舫内置酸枝云石台椅,壁挂字画,布置豪华。花舫分两种,一种固定停泊于东堤等处,专供人们宴饮,相当于现在的酒舫;另一种供人们租用,既可游河,又可在舫内宴饮。50-70年代,花舫逐步减少至完全消失。80年代以后,在市区珠江的江面上又有出现,“珠江夜游”成为广州旅游的又一景色。
石门贪泉和吴隐之
石门,在广州城之西,距市中心14公里宜兴道观寺庙寺院。“石门返照”在宋、元时已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不过,石门最出名的典故还是贪泉和吴隐之。石门的一口普通水井,何谓“贪泉”?原来古代广州因物产丰富,被做官的看作是肥缺,派到广州当官的常会因贪财而罹罪,人们为讽刺这种现象就传言石门那口泉是“贪泉”,南来官吏一饮这泉,便都贪婪异常,从此“贪泉”之名便传开了。也有不贪的官吏,最著名的便是吴隐之。东晋末年,刺史吴隐之到广州上任,特地到“贪泉”喝泉水,并赋诗一首。到明代,有人把这首诗刻在井旁的石碑上。吴隐之虽饮贪泉,但为官清正,从不贪赃枉法,廉洁如旧。后人在石门建庙,以示纪念。“贪泉”在五代时湮没,唯余“贪泉” 碑一块,原立于石门,后移到广州博物馆(现碑刻为1964年复制)。
南国红豆的故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据说,它之所以那么殷红,是因为和一个爱情故事有关呢!
从前,珠江两岸有徐姓、郑姓两族人,他们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口角、打架之事时有发生,简直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涌北有个青年叫徐苏,力大无比,本领高超,为民除害,甚得众乡亲的称赞,尤其是受到姑娘的爱慕,但他的心早已属于涌南的郑杏娣了。郑杏娣在涌南也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不但貌若天仙,而且下田能耕作、在家能绣花,因而引来众多人说媒,但杏娣都不为所动。苏和杏娣利用外出劳作之机,一边唱着咸水歌,一边倾诉相爱之情。然而他们的事触犯了族规,族长设毒计逼走苏,并欲抢走杏娣。杏娣知道真相后,哭了三天三夜,眼睛哭出了血水,第四天,当族长要来抢人时,她就跳海了。她的血泪洒在海滩上,染红了岸边的树木,变成了殷红的相思子,这是杏娣思念苏的心血啊!
光孝寺与六祖慧能
光孝寺是广州最有名和最大的佛教古寺,号称岭南第一古刹,建于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寺名曾多次变易,直至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改今名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广州人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可见其历史的久远。光孝寺的出名,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而且还因为佛教禅宗六祖慧能曾居于此,作过著名的“风幡论辩”,并在此削发,成为禅宗南派的领袖。
传说慧能俗家姓卢,祖籍河北范阳(今宜兴县),三岁丧父,家贫,少时采樵养母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从小开悟佛心,于是北上求佛法。后到五祖大师处学佛。当时五祖因年事已高,正在物色佛门继承人,其手下十大弟子,个个均想承接衣钵,明争暗斗。五祖独见慧能聪明伶俐、毅力过人、能说会辩、很有创见,将来能够成大事,便把袈裟传给他。慧能接了五祖袈裟后即南下,十六年后才在南海(今广州)法性寺(光孝寺)出示于印宗法师,并在寺内菩提树下剃发受戒,从此,慧能正式继承了五祖的衣钵,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宗师、南宗领袖。
增城“挂绿”荔枝
荔枝中最名贵的品种,产于广州市东郊增城市(县),与一般荔枝不同,“挂绿”荔枝不但色美味香,果形也很奇特:龙头突起,凤尾低垂,红绿相间,中间有条缝合线,好像一根绿色的彩带,直贯到底,故名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其果洁白晶莹、清爽香甜。相传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在大会群仙于增城西园寺的时候,把一条翠绿色的绸带挂在荔枝树上,挂绿荔枝由此感染仙气而成。“挂绿”母树现在增城仅存一株,树龄数百年,结果甚少。二十世纪70年代起,已培育出“挂绿”后代,但产量不过是多则三、五百斤,少则一百来斤,甚至只有十几斤。主要供应广州市场及极少量出口。
鸡仔饼
广州风味饼食之一,初名小凤饼,用猪肉、糖、白芝麻、瓜子仁、榄仁等拌香料作馅,面、糖、油糅匀作皮烘成宜兴道观寺庙寺院。金黄油亮、酥脆甘香、咸甜适口。相传一百多年前由成珠楼婢女小凤创制。小凤为了温饱,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集起来,加些面粉和梅菜汁压成饼块并烘干,以备充饥并送给穷姐妹。一天,主人家来了客人,小凤用此饼待客,得到主人和客人的赞赏,成珠楼老板便命师傅如法炮制,并取名“小凤饼”;又因其形状似小鸡,故又名“鸡仔饼”。
广州人吃蛇
广州人爱吃蛇,民间有“秋风起,三蛇肥”之谚,说明吃蛇与季节有关,但广州的蛇餐馆通常四季都有供应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以蛇为主料的菜肴或基本上以蛇为用料的筵席,为岭南所独有。蛇餐用蛇有眼镜蛇、过树榕、金环蛇、白花蛇、银环蛇、水律蛇、过山峰等,佐料用香菇、鸡丝、肚丝以至鲍、参等,也可以加中药材。用焖、炒、炖、烩、打边炉等法,取羹、片、球、丁、脯等款式,多至百余种。蛇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驱风活血药用功效,尤其是蛇胆,还能除痰、行气、明目。广州经营蛇餐的酒家有无数,但广州蛇餐馆(即蛇王满海鲜酒楼)最为著名。其代表菜式有菊花龙虎凤(龙为蛇、虎为猫、凤为乌鸡)、三蛇炖水鱼、玉液彩龙鸡、美极鲜蛇碌、毒蝎煲三蛇、椒盐蛇碌等。
从化温泉的开发
从化温泉,又名流溪河温泉,位于广州东北部,距广州75公里,是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区和疗养胜地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泉源丰富,共有泉眼13处,泉水无色、无味,水质晶莹,含有钙、镁、钾、二氧化硅等,特别是氡气的含量极高。水温高达73℃,最低的也有36℃,洗温泉浴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身体的疲劳、恢复体力,而且能调节各器官的功能,对各种关节炎和皮肤、消化器官、神经系统等疾病有辅助疗效。温泉区还有著名的三瀑:香粉瀑、飞虹瀑和百丈飞涛瀑。从化温泉盛产荔枝、蜜糖,近年还牧养梅花鹿。
从化温泉的开发,早在清初已有记载,只是到三十年代,才得以开发利用,特别是解放后的不断营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对温泉的开发,刘沛泉和梁培基功不可没。三十年代初,刘沛泉在一次驾机考察中偶然在从化发现一大瀑布——百丈带(即今百丈飞涛),无意中还见到温泉眼,即与名医梁培基决定开发从化温泉,并在首座温泉眼立了刻有“温泉”二字的石碑。他们发动众人和政府出资起房、修筑公路、营造园林、兴建别墅,慢慢发展成为旅游、疗养之地。
南海神诞
流行于广州的信仰风俗,又称波罗诞、南海波罗诞宜兴道观寺庙寺院。隋开皇十四年(594)在今广州黄埔南岗庙头村建南海神庙,后因波罗贡使曾在该庙种植波罗树而又称为波罗庙,为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的一座。按当地习俗,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诞诞期,届时群众纷纷到南海神庙进香拜祭,祈求平安。根据“神鸡”的古老传说,进香者争购一种纸糊或泥塑有工艺品——波罗鸡,以图吉利。
番妇进广州引起的轩然大波
在清朝对外交往的政策中,有不准外国妇女进入广州的规定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为此,在番妇进城这一问题上,曾经引起轩然大波。
按照清朝政府的规定,外商来广州贸易时,可下榻“商馆”,但不得携带家属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乾隆十六年(1751),一荷兰商人带妻女进商馆,马上被地方官员逐出广州。为此,清廷又重申番妇不得进城之禁令,还具体规定,外船抵达澳门时,要先查明无妇女在船,才准进入黄埔港停泊。但是,道光十年(1830),一英商公然向这一规定挑战,置“夷人不准坐轿子”于不顾,用轿子把妻子抬进商馆,此事引至两广总督要派兵驱逐、英商调兵武装保护的紧张境地。
清朝对番妇不能进广州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对汉人一直存有疑虑,害怕汉人过多与外国人接触,从而里通外国,推翻他们的统治,因此,外商来广州贸易,基本上没什么自由;更不许所谓的汉奸出入夷馆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既然如此害怕内外,当然就不可能让外国人把家属带来,以防他们长久居住。
“猪仔”的由来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中国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为了活命,有些人便卖身出洋,充当“苦力“,被称为“卖猪仔”。其由来是因为当时乘船出洋的华工,都在一起进食,开饭时,以木盆盛饭,水手呼人进餐,如内地呼猪相似,故称“猪仔”。
其实当时出洋华工的待遇,与牲畜亦差不了多少,出洋之前,他们被囚禁在澳门或香港的“猪仔馆”内,毫无人身自由宜兴道观寺庙寺院。为了防止“猪仔”外逃,还把他们的辫子互相捆绑在一起,连成一串,欲走不能,与牛马相似,令人见之心酸。
载运华工的船只形同监狱,华工死伤率很高宜兴道观寺庙寺院。抵达目的地后,华工被转卖给种植园或矿山等从事苦役劳动,如奴隶一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生活条件恶劣,受尽摧残,有些甚至病死累死。“猪仔”贸易是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之一。华工则用血汗乃至生命为侨居国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骑楼
20世纪初广州和岭南地区临街商业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因二层以上部分跨人行道,形成柱廊,故名。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古希腊,后流行欧洲,近代传至世界各地。广州于20世纪20-30年代兴起,较早的骑楼建于一德路、石室一带。建筑立面,早期多采用西方古典式拱廊,后逐渐代以简洁的现代梁柱结构。因能遮风避雨,防日晒,适合岭南亚热带气候,便于敞开铺面营业,逐步成为广州商业街市建筑的主格局。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均为骑楼商业街道。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派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百货商店、爱群大厦均为初期骑楼建筑代表作。20世纪60年代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少采用此形式。
全国第一座4层多功能立体交叉桥
中国大陆首座4层双环形互通式立体交叉桥,是市区东北部交通咽喉,位于市区环市东路和先烈路相交处,因附近有区庄得名宜兴道观寺庙寺院。1982处12月动工,1983年12月建成,占地3.2万平方米,设计机动车最大通行量每小时6000-7000辆,非机动车通行量每小时3万辆。1层为东西向直行机动车道;第2层为非机动车及人行道;第3层为供机动车左右转弯的环形交叉桥;第4层为南北向直行高架桥。造型优美,占地小、投资少,且具有分开行驶、安全畅通的交通功能。1985年获国家城建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机动车高峰流量每小时9640辆,非机动车1.44万辆,车流量居市区交叉路口第2位。桥下街心花园是广州街景之一。紧靠环市东路商业区,附近有宾馆、酒店、大型百货和旅游景点等。
全国唯一的纯花岗石“哥特式”教堂
位于广州市一德中路的天主教堂(俗称“石室”),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由纯花岗石砌造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国内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物宜兴道观寺庙寺院。“石室”的建筑格局酷似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由法国天主教普行劝善会兴建,清同治二年(1863)奠基,光绪十四年(1888)竣工,历时25年。设计者为法国工程师。后由广东揭西县富有经验的建筑工人蔡孝总管施工而完竣。建筑前部为一对八角尖锥塔,塔尖高58.5米,顶楼装有大铜钟及机械时钟,中段为大玫瑰花窗,下辟3个尖拱门;后部为大礼拜堂,长78.69米,宽35米,高28.7米,总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室内顶部是光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窿,原为木桁桷结构,1929年由法国人改为钢筋混凝土构架。大门和四壁彩色玻璃花窗的图案及光线效果形成浓厚的宗教色彩。为广东省、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196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
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建制村,全称为增城县(市)正果镇吓水畲族村宜兴道观寺庙寺院。1983年建立,为乡建制。1987年由乡改村。位于增城罗浮山脉西端,属正果镇。分吓水、榕树窿、通坑3个自然村。初以狩猎为生,后渐渐以农业为主。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会说客家话、本地话、普通话和畲语4种语言。解放后,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畲族人民,帮助他们建房迁居,发展生产,建立学校、卫生站、商店。后来,大电网拉入畲寨,从此有了电灯、电视、碾米机。1980年,政府又拨款20万元开辟一条公路,沟通与畲乡3个自然村的联系,促进了那里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地的生活习惯、衣着和婚嫁、节日等风俗,今已与增城汉人无异。
竹筒屋
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宜兴道观寺庙寺院。单开间民居。面窄,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形似竹筒,故名。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多见于西关和市中心区一带,霞飞坊、盐运西和将军东、西街段更为集中和典型。一般分为前、中、后3部分。前部是大门和门头厅;中部大厅,内设神楼,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是厨房、厕所。三部分以天井分隔,廊道联系。靠天井和廊道解决内部通风、采光、排水和交通问题。外有脚门以遮挡视线;中为趟拢(圆木横栅滑门)。可通风防盗;内为双扇厚木门。室内隔墙不到顶;楼板做通风孔;增加层高;双层隔热顶;天台植花木,建凉亭等皆为通风隔热措施。19世纪末竹筒屋仍保留传统特色,外观单层,内常置夹层,并设楼梯,石基砖墙,木构瓦顶。民国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采用了混凝土梁和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出现了上设阳台的2、3层平顶楼房。竹筒屋还分布于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一带。至20世纪80年代,广州仅在西关还保留部分竹筒屋。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71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