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人生最美在旅途: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9    74

人生最美在旅途

   ——纪游旧体诗八十首

  ——四川篇

  1. 江上观东山寺①

  翠迭千丈红更稠,水拍塔影伴行舟②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风紧帆悬逐浪去,心在高处无寒流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74.5.11.

  (注释) ①东山寺在三台县城东涪江东岸的东山之上,始建于唐代,又称普惠寺,以有“东林晚钟”之景而有“小寒山寺”之称德阳道观寺庙寺院。民国时期更名为东山公园。自唐宋以来,东山公园曾是文人荟萃,诗人兴会的圣地,留下了许多名词佳赋,胜迹遗踪。唐代李白、杜甫、薛涛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及诗赋;南宋时期苏公泉、流杯池早已闻名遐迩。园内自然景观丰富,参天古树富含岁月印迹,枝繁叶茂蓊翳如盖,更有鸟语花香沁人心脾,具有“清、幽、静、雅”古朴灵秀之特色。 ②东山之颠有东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塔门铭刻有楹联,曰:“九级浮屠,举步凌云霄以上;三巴砥柱,陶情在山水之间。”

  2. 游窦圌山①

  太白吟画屏②, 我独喜窦圌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清幽凝秀气, 山水成自然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最古飞天藏③ , 一峭别有天④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莫道崎岖路, 风光正无限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74.9.25.

  (注释) ①窦圌山,位于江油市西南部,原名猿门山,因山上猿猴较多,山形如门而得名德阳道观寺庙寺院。后因山多豆子大的石子,山形如圌(草屯),便称豆圌山。再后又因唐代彭明县主薄窦子明(又称窦子石)倾慕窦圌山清、奇、幽、秀,便弃官隐居山上,修仙炼道,三年后功成飞升,变了神仙。后人为纪念他,便将豆圌山改名为窦圌山。窦圌山的建设,起于梁大同前(535年前),兴于唐、宋,盛于清,距今已有 1400多年历史。 ②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游窦圌山时,立于云岩寺前,观山下风光,有“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吟咏。山上有碑刻草书此句。 ③飞天藏亦名星辰车,转轮经藏。建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0年),高9.82米,底径7米,雕有天宫楼阁。中多有执笏人像,形神自如,体态潇洒,栩栩如生。 ④窦圌山最高峰玉皇顶海拔1140米,顶有二巨石,高约40米,中隔10余米,有铁索相连。有小径号“别有天”的通其一,上有碧云洞,“虎”字碑。另一石上有庙宇,还有稀有植物银松。

  3. 游金华山①

  一路风尘甘苦在,春光引我金岭来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山高难比志凌云,水长恰似情满怀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紫烟浮游东风镇②,苍林浅淡读书台③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伯玉应改幽州歌④,红旗指处多英才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75.3.18

  (注释) ①金华山位于射洪县城以北23公里的金华镇涪江之滨,因其“山贵重而华美”得名德阳道观寺庙寺院。山上古建筑群众多,散布山间,错落有致,呈层级分布。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行走山中,天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杜甫晚年居蜀,曾扶杖前来,留下《野望》等名篇。 ②金华镇在“文革”时更名为东风镇。 ③金华山前山为金华道观,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后山即是开初唐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陈子昂少时读书台。读书台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道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明两代,时有复建。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芟除荆莽,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使初具规模,此后即基本保持原状。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 ④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举进士,曾任右拾遗之职,在二十六岁、三十六岁两次从军边塞,三十八岁后就辞职还乡,最后被朝官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有二。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后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陈子昂一生怀才不遇,其名篇《登幽州台歌》就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喟叹。

  4. 游青城山①(二首)

  其一

  同窗同车行,乘风走青城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曲径通幽处,寒泉听金声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岭含春灵气,碑载将军魂②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鼓劲再登攀,歌飞呼应亭③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80.3.29

  (注释) ①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德阳道观寺庙寺院。全山景物幽美,山上林木葱茏,峰峦叠翠,状若城廓,故称青城。青城山空翠四合,山势雄伟,四季常绿,群峰环绕,景色清幽,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之中,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称。  ②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数次在青城山居留。在天师洞,有他于1941年题词的摩崖石刻:“真雄奇实宝地子子孙孙保守你”。在真武宫,有他于1945年8月11日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即捐资修建并亲笔撰书碑志刻石立于其中的“闻胜亭”。 ③由文武殿前长廊再前行至皇经楼,出院门至圣灯亭,旁有小路可直上青城山第一峰高台山的峰顶——彭祖峰,山上有一亭叫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

  其二

  二十年后再登攀,往事依稀情依然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鸟鸣空谷声自清,雨挂绝顶流更远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烟笼云罩八百峰①,尘落香绕九道观②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蒋公遗墨今犹在③德阳道观寺庙寺院,有为无为凭谁言?

  2007.6.16.

  (注释) ①青城山方圆800里,山体主要由砾岩组成,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处胜景之说,连峰不绝,蔚然深秀 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②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山设坛传教,逐渐发展成道教胜地。历代宫观林立,现存主要官观有建福宫、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其中天师洞和祖师殿为道教全国重点官观。全山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③著名道观上清宫,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位于高台山之阳,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清宫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有门楼, "上清宫"三个大字由蒋介石先生于1940年题寅。宫门两旁还有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的“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的联文。5. 游峨眉山①(三首)

  其一

  清明时节走西天, 重车轻骑兴昂然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万年圣寿普贤像②,一世佳话白蛇仙③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清音阁下双溪长④,黑龙江上栈道宽⑤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半日小游意不足, 新灯夜火到乐山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81.4.5.

  (注释) ①峨眉山位于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德阳道观寺庙寺院。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峨眉山平畴突起,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古往今来,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 ②万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当时叫普贤寺,宋改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无梁砖殿,次年竣工,改名为圣寿万年寺。其明代砖殿内宋代铸造的普贤骑象铜像为镇寺之宝。这尊铜像通高7.85米,重62吨。万年寺砖殿为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此殿构造奇巧,是仿印度热那寺形式建筑,上为半球形的穹窿顶,四方和中央有五尊塔,前后还有四只鹿子,表示吉祥。下面为正方形,所谓“天圆地方”。殿高18.22米,长宽各16.02米,完全用砖砌成。殿前后有门对通,殿内顶部饰飞天藻井,四周有七层环形龛座,供小铁佛1080尊。这座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5-7.9级的地震而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③白龙洞又称白龙寺,位于清音阁上行1公里,海拔约800米。明嘉靖时别传禅师始建,清初重建,清康熙皇帝曾赐经书、字联于该寺。据说别传禅师曾在寺旁率众徒种植桢楠,他口诵《法华经》一字一株,周广二里,共植69777株,葱郁成林,绿云蔽天,古称“功德林”。现尚存10余棵古楠,高达二三十米,树龄均已在400年以上。该寺虽小,但清虚恬静。相传白娘子在此修炼成正果,便与对面山谷的青蛇一起去西湖,遇上许仙,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清音阁隐现于峨眉山牛心岭下,系唐僖宗乾符四年(877)慧通禅师所创建。原名集云阁,清康熙时重建,改名清音阁。这里山环水绕,溪流有声,岩壑林泉,清幽绝佳。阁下有双飞桥,两桥之间耸立双飞亭,源自左黑龙江、右白龙江的两条清澈的溪水从桥下奔流而过,两溪交汇处有一形似牛心故称牛心石的黑色巨石矗立其间,溪水撞击大石,发出巨响,浪花飞溅,激起阵阵薄雾,阳光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虹影,令人爽心悦目。“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被誉为峨眉山第一胜景。 ⑤在清音阁上方约1千米的峡谷里,有迂回曲折的黑龙江栈道。这里两山壁立如削,谷中溪流渲腾飞溅,栈道开凿在壁立的峭壁上。俯视峡底清流,粼粼如雨,仰望凌空峭壁,天光一线,这就是盛传千载的黑龙江栈道一线天。人说观赏清音阁和一线天,即是看到了峨眉山山光水色的精华。

  其二

  九届联谊聚亦欢①,重上峨眉为偷闲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轻车慢摇云中路, 素菜小炒庙里餐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庄严法会国②, 珍奇三宝藏万年③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佛光得见喜不胜④,红日一出玉宇宽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99.7.30.

  (注释) ①指四川市州党校校长联谊会,第九届在乐山召开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②报国寺是峨眉山的门户,坐落在峨眉山脚,背靠雄伟的光明山,面对秀巧的凤凰包,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庙,为峨眉山第一景。报国寺原名"会宗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末毁于大火。清顺治十一年(1654)闻达禅师重建,清康熙帝敕名报国寺并亲书匾额。报国寺中有三件珍宝,一是七佛殿内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造的高2.4米的巨型瓷佛,二是高7米、四周铸刻有4700余尊佛像和华严经全文的14层“华严塔”,三是高2.3米、重25吨的大铜钟。7月29日上午,香港居士代表团与峨眉山市佛协在报国寺共同举办了一次大法会,笔者一行有幸目睹其盛。 ③佛牙、贝叶经、御印为峨眉镇山之宝,藏于万年寺法堂二楼,因有佛协人士引见,笔者一行得观其尊。 ④在金顶的睹光台眺望,台前白云平铺之时,阳光照在云层上,可见明亮艳丽的五彩光环,僧人称之为"佛光"。据说影入佛光者可获吉祥,故名金顶祥光。在峨眉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金顶佛光被称为“奇中之奇“,人们常用“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来形容它的奇妙。这是天、地、人三者圆融相通的佛果,不能不有“人生难得几回见”的慨叹。

  其三

   时逢大雪冷①,偏向峨山行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草品系雷洞②,藏胞问金顶③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寒彻天地间, 玉成古今魂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萍踪归去来, 灯火满旌城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2003.12.30.

  (注释) ①12月7日参加西科大网教工作会议后游峨眉山,这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②雷洞坪,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年间僧心量移基重建,同治年间僧觉园迁建于此,后毁坍。1992年峨眉山佛协再建。殿右有一亭,亭前有石埤篆书刻“雷洞亭”三字。雷洞坪侧曾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会有迅雷惊电,风雨暴作。相传皆因殿外悬岩绝壁间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旱,乡民来这里求雨,往岩下投下祭品,往往雷雨交作。清康熙帝曾赐御书“灵觉”二字。是日,笔者一行数十人乘车至雷洞坪,须步行上接引殿,皆各购一双草鞋(5元/双)系于脚下,其防冰雪路滑之效立现。 ③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为峨眉精华所在。金顶最高处,有一稀有珍品,称作“金顶铜殿”,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禅师请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殿高8米,宽4.8米,深4.3米,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棕锁窗,通体皆用铜件焊成。屋顶檐瓦馏金,在阳光映照之下,金光闪闪,迢耀百里,故名金顶。有趣的是,一般寺庙的大门都是朝南的,唯独峨眉山的都朝东,金顶的铜殿,却又例外的朝西。据说是因为从前西藏来的信徒只礼拜金顶,而释迦牟尼的故乡在西域之故。在金顶卧云寺的东面,有一悬空600多米的断崖,雄险奇伟,为全山第一巨岩,名舍身崖。又因此处可以看“佛光”、“佛灯”,所以又叫睹光台。金顶还有一尊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个十方普贤的艺术造型。金佛系铜铸镏金工艺佛像造像,通高48米,总重量达660吨,由台座和十方普贤像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四面刻有普贤的十种广大行愿,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是日,在舍身崖处有来自甘孜的数位藏胞,衣履单薄,啃着干粮,同行者问其好,皆为其虔心向佛而感佩。

  6. 游乐山(二首)

  其一

   乐山有大佛①,突兀峭崖旁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巨足踏碧水,冷眼向苍茫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普渡原无意,膜拜后辉煌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愿君游归去,风物能自量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81.4.6.

  (注释) ①世界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为弥勒坐像德阳道观寺庙寺院。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乐山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宽10米 ,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 ,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其二

   三江汇流浪滔天,巨佛一觉竟千年①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造化若无鬼神工,安得仙境落人间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99.7.29.

  (注释) ①巨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德阳道观寺庙寺院。隐型睡佛全身长达4000余米,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组成。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祥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最为惟妙惟肖的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景云亭如 “睫毛”,其余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富有神采的发髻、鼻梁、双唇和下颌;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栖鸾、集凤两峰为巨佛宽广的“佛胸”,灵宝峰是其浑圆和健美的“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犹如天造地设,毫无人工刀痕斧迹。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处,似乎正好应验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心即是佛”和古代民间“圣人出于腋下”之说,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了千百年,千百年来进香的香客和观光的游人不计其数,但从未有人悟出。却是1985年5月11日广东顺德老农潘鸿忠于无意中摄得一张照片,后洗印出来才忽然发现“山形如佛身仰卧”。发现过程之戏剧性,真合了佛家的“机缘”要义。7. 八月考察(三首)

  其一. 在西昌

   巧遇火把节①,考察到凉山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党校谈兴浓, 师专访求贤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斗牛看心紧, 踏歌舞步宽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邛海览物情②,喜忧皆自然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86.7.31.

  (注释) ①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德阳道观寺庙寺院。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对歌,跳踢踏舞。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②邛海,古称邛池,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至今约180万年。邛海形似蜗牛,是四川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31平方公里。邛海以恬静著称,景色四季各异,与西昌晚间皎洁的明月相辉映,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其二. 转乐山

  西行复东走,转道来嘉州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乐城旧貌改,党校新姿秀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冒雨爬栈道①,顶风闯乌尤②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江边主送客,握别重且久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86.8.3.

  (注释) ①在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德阳道观寺庙寺院。九曲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这是明代袁子让称作“立亭上则三峨凝黛,水自天来,烟波极目,绿野无际”的近河亭。栈道第一折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形象生动,人物丰腴端祥,线条优美,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九曲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在大佛左侧,则是著名的“凌云栈道”。凌云栈道被诗人们誉为“崖壁上的交响诗”。它削壁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婉蜒曲折,似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隐藏在栖鸳、兑悦两个山峰的悬崖绝壁间。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碧津楼相连,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②指乌尤山,乌尤寺。乌尤山又名“离堆”,是两干多年前蜀守李冰的治水业绩之一。据《史记#8226;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青衣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的统称)正当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汇流处,沫水自西而来,惊涛拍岸,水脉漂疾。为了分洪减煞水势,通正水道,李冰在凌云山和乌尤山连接处开凿麻浩溢洪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便使乌尤山成为水中孤岛,也就是“离堆”。乌尤山四面环水,景色幽美,无论是三江春涨,还是烟雨秋波,都极富诗情画意。清人张船山有诗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山上有干年名刹乌尤寺。1989年,乐山“巨形睡佛”被发现,乌尤山被认为是“睡佛”头部。

  其三. 抵泸州

   朝登乐山轮,夜进泸州城①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江船行太慢,街市路难寻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一粥解饥渴,半宿汗不停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待见主人面,情比炉火盛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86.8.6.

  (注释) ①凌晨在乐山上一内河轮船,沿岷江至宜宾经长江而下,到泸州已是夜半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8. 德阳风物杂咏(六首)

  其一. 东湖山

   春在三月东湖山①,游人如织踵接肩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水上小艇弄残云,林下长钓垂青天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浓墨重彩回转廊,晨钟暮鼓玉皇观②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十里野径深红处,人面总比桃花艳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注释) ①东湖山位于德阳城东约3公里的小山门,山势壮美,群峰竞秀,由于其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为凤翥德阳道观寺庙寺院。东湖山内辟有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城市公园,园内山奇水绝,万树浓荫,十里花香,被誉为城市的森林绿肺,精美的山水画廊。 ②玉皇观位于东湖山叠翠峰顶,是道教在四川境内最重要的圣地之一。始建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至今近两千年。是一代天师许真君(原名许逊,系道教净明派开山祖师)的发源圣地。这里殿阁恢宏,香火旺盛,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

  其二. 庞统祠墓

   川陕路上白马关①德阳道观寺庙寺院,庞统祠名未远传②?

  千株翠柏空自长, 三几额匾陋遮檐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曾惊赤壁献奇策,岂料落凤命多蹇③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将军墓前双奔马④,万古长啸恨绵绵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注释) ①白马关,在古蜀道(今川陕路)上,是古代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德阳道观寺庙寺院。现保存有一段宽约2-3米,长约2公里的古驿道。三国时刘备入蜀,诸葛亮北伐,魏国灭蜀,均是通过此关进出。《寰宇记》载:“白马关,在罗江西南十里,与鹿头关相对。” ②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时与诸葛亮齐名,有“伏龙、风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口碑。庞统祠墓(原名汉靖侯祠),座落在罗江县鹿头山白马关,“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王屏蕃乱蜀,祠、墓均毁。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修复。祠、墓周围松柏千株,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祠内天井有龙凤古柏两株,相传是张飞祠所栽。祠正门、侧门皆刻有楹联匾对,其一云:“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正殿背后的石壁上,刻有晋代陈寿撰的庞靖侯传。 ③落凤坡,庞统中流矢而卒之地,距白马关三、五里路。《蜀中名胜记》曰:“凤雏先生庞士元,侍昭烈至此,卒于流矢下,其葬在鹿头关东岸。墓右有龙洞,葬时,人见白马自洞中逸出。旧有白马关巡司。” ④庞统墓状似一将军头盔,墓前有二马亭分建于两侧,一曰白马亭,一曰胭脂亭,指征刘备、庞统换马之事。

  其三. 文庙①

  红墙青瓦出尘埃,大殿小宇纵横排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师宗万世诚可敬,道贯古今终须改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鼎新必重新思维,除旧何恋旧情怀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指点江山待来者,各领风骚十数载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注释) ①德阳文庙是中国西部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庙,素有“德阳文庙甲西川”之称德阳道观寺庙寺院。德阳文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明未毁于兵燹,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重建,现存为清道光年间的建筑。德阳文庙占地20800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处。其万仞宫墙(照壁)长30米,高11.64米,比北京孔庙照壁高大,属国内地县文庙中最高大的万仞宫墙。棂星门为八柱五间五楼冲天柱式石牌坊,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是南方文庙石刻棂星门中的精品。泮池中置三座单跨石拱桥,桥为梯步拱面形,中间桥跨度为14.9米,左右两边桥跨度为13.8米,为其他孔庙所少见。“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为砖式重檐枋,具有南方建筑风格,与国内地县文庙中普通的木坊比较,独具地方特色。

  其四. 石牛公园①

  昔日此地乱河滩,今建石牛小公园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亭台水榭错落致,高树浅草总相连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茶庄品茗旷神怡,林中信步心气宽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喜看溜冰场上人,竞作燕舞鹰飞旋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注释) ①是德阳最早开辟的城市公园,小巧玲珑,景色佳美德阳道观寺庙寺院。后同著名的德阳石刻合并。

  其五. 月上东山雕塑①

  亭亭一倩女,怡然天池旁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赤脚戏碧水,长裙沐斜阳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托月臂如玉,凝神笑端庄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华灯初照时,蛙鸣晚霭香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注释) ①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的巨型雕塑《月上东山》座落在德阳市长江东路,全名为“月上东山,辉映旌城”,该雕塑一度是德阳的象征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其六. 彩泉商业街①

  泉喷七彩色,虹挂一商场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百家门前市,千人店后忙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货到来四海,客归去八方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诚信生意隆,财埠熏风香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88.4.11-5.30. (病中)

  (注释) ①是德阳市初建时开辟的一条街市,因街头筑有一座彩色喷泉而得名德阳道观寺庙寺院。经营者多为私营业主,兴盛一时,后撤消。

  9. 游吉祥寺

   有寺名吉祥①,清灯映红墙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巍峨三重殿,曲折九回廊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不问悲喜事,但见明灭香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安得结善缘,原在心平常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99.6.25.

  (注释) ①吉祥寺位于四川绵竹距市区10公里的武都镇内,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白云山下,与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点将台遥相对应德阳道观寺庙寺院。传说吉祥寺是东汉刘庄为父皇刘开基而破土修建的我国第二座佛寺。寺内有东汉捕虏大将军马武的衣冠冢。殿堂依山而上,有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佛母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殿宇雄立,气势非凡,真可谓“荡胸真涧依风月,极目太华府乾坤。”寺内香火不断,游人如织。藏经楼有从唐代保留至今的12部贝叶经典。其大雄宝殿的高度、长度以及占地面积等,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最值得一提的是观音殿内的千年观音神像,乃香樟木雕刻而成,已有1800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香气袭人。

  10. 游彭祖祠①

   彭山千座山, 钟灵在仙女② 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大江入怀来, 长烟复东去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四术平阴阳③, 一气贯天地④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吾辈养生者, 知否此玄机德阳道观寺庙寺院

  1999.7.26.

  (注释) ①彭祖祠在彭山仙女山德阳道观寺庙寺院。据西汉《例仙传》记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冬氏之三子,历下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其“八百余岁”之说,据考彭山在商时曾流行六十天为一年的所谓“小花甲”记岁方法,算下来也就一百三十余岁,虽属稀罕,或当可信。 ②仙女山位于四川省彭山县,海拔610米,初名彭蒙山,后因彭祖亡于此,改名彭亡山,后又以彭祖殁后其女庐墓于此而得名仙女山。仙女山地势奇绝,布局神秘:周围群山环抱,中心孤峰耸立,山与山之间恰似相拥而抱的阴阳二鱼。更为神奇的是,阳鱼之山由低向高升起,阴鱼之山由高向低下降,暗合了阳气上升,阴气下沉的太极原理,构成了奇特的天然立体的太极地貌。 ③ 彭祖长寿养生主要有四项秘术:其一调摄术,就是有一套方法,以使人亲近自然,陶情山水,和谐身心,自得其乐。其二膳食术,就是有一套食谱,以教人不贪口腹之乐,谨和五味,平衡五行,食有节,饮有度。其三导引术,就是练气功,以通经脉,活血脉,舒筋壮骨。《庄子。刻意》有曰:“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行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其四房中术,就是夫妻之道。彭祖主张“阴阳各顺”,反对“纵欲”,也反对“禁俗”,提倡“节欲”、“适宜”,主张“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并独创了阴阳交合、采阴补阳和采阳补阴的数十种招式,着重于在交合中、动静间对人体精气神的补益,把男女阴阳之气与天地阴阳之气和顺合一、协调谐济作为长寿的一个重要基础。彭祖的养生哲学归根结底就是“固守本真”。所谓“本真”,就是人最根本,最质朴、最原初、最真实的状态。 ④彭祖采气场。采气场为一平地,按照天圆地方的六十四柱格局建成,约300平方米。四面围以长廊,场地中央有一处飞龙石雕图,是为气眼。传说彭祖便当年在这里静思入定,采集天地真气,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78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