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千年神渠——都江堰(二):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9    107

  巴蜀寻幽

  千年神渠——都江堰(二)

  参观完都江堰水利工程,我们顺岷江东岸南行,由此途径二王庙可进入玉垒山公园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距安澜桥东不远就是二王庙宣威道观寺庙寺院。二王庙在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是专为祭祀李冰父子的。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皇帝敕封为王,便改崇德祠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不仅宏伟秀丽、曲径通幽、环境极佳,而且占地少,建筑密度高,总体布置采用非对称的布局,风格独特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殿宇楼阁集中于一条狭窄石梯的两旁,均依山就势而建宣威道观寺庙寺院。穿过几重飞檐山门,只见飞檐匾额上题写着金色的大字,进入玉垒仙都三层飞檐大门后,对面大门匾上题字为“金堤重镇”。

  拾级而上,抬头见三层山门的额楣有匾题字“王庙”,门楣中书“高山仰止”,恰如其分的道出每一个瞻仰者无限虔诚的敬仰之心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从山门继续拾级而上,先进入三官殿,供奉着天地水三官。三官实际是尧、舜、禹的化身,治水的禹官和都江堰功臣李冰也倒相映交辉。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有“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原则;清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文焕颂扬都江堰功德的六十字《三字经》,告诫后人要“遵旧制,毋擅变”。

  沿着石梯继续向上,是灵祖殿(又名灵官殿),这里供奉着护法神王灵祖,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宣威道观寺庙寺院。灵祖殿另一侧供奉着对大修都江堰有杰出贡献的清光绪四川总督丁宝桢塑像。

  将一专司人间纠察的神灵与地方官员供奉一处,实属罕见宣威道观寺庙寺院。这让我想到是不是当年的官员也如同都江堰现任的父母官将自己的大名留在堰功道上一样,自我飘扬?后来查阅历史,哪位与护法神一道被供奉的四川总督丁宝桢确实为地方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其功不能与李冰、诸葛亮同日而语,然而塑造一位勤政为民的官员激励后世,也不枉设庙祭神的初衷。

  二王庙,山门匾额为国民党元老冯玉祥1941年来都江堰时隶书题写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二王庙的有正殿和二殿,现在正殿中供奉的是李冰的儿子——三只眼的二郎神,殿前有铜制的哮天犬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历史上的李冰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后人给李冰杜撰了一个儿子,心想就连被骂“断子绝孙”的阿Q据说其子孙千千万万,更何况按照中国无孝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功名盖世的李冰。传说是李冰治水之举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杨戬下界化身为“二郎”,作为李冰的儿子,协助李冰兴修水利工程。二郎就是神话故事中那个有三只眼睛的二郎神,“西游记”、“封神榜”、“劈山救母”中都有二郎神。一个天神做凡人的儿子,虽然是儿子,但他是神,因此1000多年来长期雄踞主殿,二王庙历史上曾叫二郎庙。其父李冰只能长期偏殿配享,这叫“子掩其父”。1972年文革时期,重塑“革命的李冰”,一改千年传统,将李冰塑于正殿,儿子塑于偏殿,文革后又“拨乱反正”,恢复原貌。

  "二王庙"门坊匾额是“庙貌巍峨”,二旁的楹联题写的是:“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正殿的横檐上悬挂着很多题匾,斗大的金字,排得整整齐齐,蔚为壮观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从二王庙大正殿再向上走,是二殿,俗称李冰殿宣威道观寺庙寺院。这里供奉着李冰夫妇的塑像。

  二殿有一副楹联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对李冰的功绩做了高度概括: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来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步下大殿前陡且高的台阶,迎面的照壁上有邓小平提写的“造福万代”四个大字,对李冰千秋万代的功绩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褒奖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二王庙山下,大殿左侧有一堰功堂,堂内供奉有70多位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千年不衰贡献卓著的功臣,与现在离堆公园门口堰功道的内容相仿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最近再次在网上观看了电视专题片《发现中国——水神》,片中许多学者在争论一个学术问题,那就是都江堰是不是李冰所修,或者都江堰的全部工程是不是李冰一人完成的,学者们翻遍古今史料典籍,各执一词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对于上述学术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认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此浩大的过程不可能为李冰一人所谓,且最终成为能够为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可能要历经数代人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其所以人们愿意相信是李冰所谓,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看到的都江堰,在经过现在加固以后,昔日工程原貌早已没有了踪迹,看上去已经成了一个现代的水利工程,但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它就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并将这些功绩永远记在古人的身上。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被尊奉为神,这在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的国家里,世俗的人被罩上宗教式的光环,于是也就有了连接凡俗两界的通道,而反观历史上始皇帝嬴政,虽修建了万里长城,但他残暴的对待老百姓,终未能保住其千秋帝业,空留下“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悲叹宣威道观寺庙寺院。李冰无非蜀地一郡守,为民兴利,造福千秋,被后人尊奉为神,就连具有仇官心理的国人,也将大修都江堰有杰出贡献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塑像供奉在二王庙里,让他与李冰父子一道,世代享受后人的顶礼膜拜。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朴实和善良。

  对于善良的中国人来说,即使一句分给你土地空洞的无法兑现的许诺,老百姓也会死心塌地的追随你,感恩戴德的无限盅于你、无限崇拜于你,并对你山呼万岁万万岁,即使死后也会把你的躯体供奉起来宣威道观寺庙寺院。从这个意义上讲,都江堰和李冰给我们民族留下的人文精神,必将世世代代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走向,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文精神必将长久的滋养着我们中华民族。

  但愿每一个中国的父母官都能实实在在的为普通老百姓真相,但愿被中国人膜拜的神灵都能像李冰一样能够造福一方佑护天下苍生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带着虔诚崇敬的心情,我们沿着一条名叫“松茂古道”的古驿道向玉垒山公园行进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玉垒山公园位于城西沿,为精巧典型的城市森林公园,园内有玉垒、玉屏、翠屏、金龟、文笔诸峰,各景点由松茂古驿道、和纵横交错的旅游小径连接而成,登高可俯瞰都江堰工程全貌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沿途青石路面,古树参天,绿荫如盖,古道幽深,那是一条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茂县为终点的一条茶马古道,故曰“松茂古道”,它也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沿途还有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遗存在古驿道上,行走其间还能依稀感受到这条古道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宣威道观寺庙寺院。这一条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行走在这条驿道上,我依稀能够听到昔日人喊马嘶的鼎沸声,也仿佛听到金戈铁马征战的厮杀声。遥想当年,多少商旅的驼队走过这条古道,又有多少征战的士卒从这里奔赴战场而一去不归。行走在这条古道上,似乎还能听到那若有若无的驼铃声久久回荡在旷野山间,山风水啸之声仿佛还在吟唱着“古今征战几人回”的悲歌。

  正在遐想间,远处一座关楼兀立在山顶间,近前一看,一座气势恢弘的门楼矗立在古驿道之上,阻断了行人的路径,这就是古灌县城的西门“宣威门”宣威道观寺庙寺院。由于山背后是藏羌民族地区,将将门楼取名“宣威门”,有宣扬朝廷威势之意。宣威门楼为砖木结构,青砖拱门以上为两层重檐木楼,城垛保存完整,左旁江岸绝壁,门对驿道,右沿山脊而建残存的明代砖石古城墙,向远处绿林深处延伸,固若金汤,将驿道和来往行人牢牢的把控在关门外,构筑了一道具有防御功能的城防设施,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之势。为什么将楼门修建于驿道?为什么只有楼门一段城墙残存,城楼内的民居何在?

  带着那份疑问登上了宣威门楼,门楼上鸟瞰江堤水岸,奔流的岷江和都江堰工程就在脚下,蜿蜒的城墙向山脊上延伸,在感叹都江堰的宏伟的同时,也不由得对修筑在古驿道上的城防门楼的选址和布局由衷的叹服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图片图片

  与此相距不远的还有一座关隘——“玉垒关”,它也矗立在古道上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据史料:玉垒关又名"七盘关"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唐时,西南吐蕃势力逐渐增大,长期呈现时战、时和的僵持局面,唐、蕃之间的战争极为残酷,藏、汉人民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对益州(成都府)构成威胁。流寓成都的诗圣杜甫,在赞美“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同时,也写出了“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等忧虑时局的诗句。为防吐蕃入侵,贞观末年(公元649年),在城西的咽喉要塞虎头崖处,修筑了防卫关隘,初名玉垒关,又称七盘关。开元初(公元713年),在城西白沙设白沙守提城,在麻溪设绳桥守提城,驻兵防卫,如有来犯,立即到灌城飞马报警。开元中(公元723—733年),于灌城内设立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镇静军。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帅蜀时,在原址上修建玉垒关,历宋元明清,各代都在维修加固。清乾隆间(公元1736-1799年),更名为“镇夷关”,并派兵镇守。同治8年(公元1882年),知县柳宗芳主持培修,因“镇夷”有蔑视少数民族之嫌,故恢复“玉垒关”原名。

  玉垒关用条石浆砌而成,宽13米,高6米,卷拱门洞高4米,宽3米,深7米,关楼为穿逗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小青瓦房三间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关门两边石刻楹联为:“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玉垒关一边临江,一边傍崖,居高临下,十分雄伟,关门由军兵把守,早开晚闭,盘查过往商旅行人,故有“川西锁钥”之称。

  老灌县是成都乃至整个川西通往藏羌的门户,有“川西锁钥”之称,而西门则是通往藏区的“茶马古道”的第一关口,位置十分重要宣威道观寺庙寺院。为加强防御,故修建了“玉垒关”。玉垒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成型与唐朝贞观年间的关隘,象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被誉为“川西锁钥”,为保证成都平原的和平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今西门楼宣威门、玉垒关的防御功能早已废弛,但昔日雄关漫道的气势犹在,犹如一尊凝固的雕塑,雄踞玉垒山之巅,俯瞰脚下奔流不息的岷江,目送远去的飞雁。

  穿过玉垒关,远远看见岷江右岸绿林之中若隐若现许多依江而建青瓦白墙的古民居,古灌县就在江边山脚下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经过玉垒关之后就是都江堰景区的西门,从这里就进入了玉垒山公园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穿过景区西门,依次经过依山而建的马王庙、灵官庙、十殿(即十龙殿)、城隍庙大殿等几处道家的道观庙宇,就到了玉垒山脚下的玉垒山广场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山脚下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气势非凡的玉垒山公园的大牌楼,牌楼镂空雕刻,蓝色琉璃瓦,檐角飞金,中额“玉垒山”三字为张爱萍将军题书,牌坊左为“龙吟”,右为“凤翔”,牌坊后面的照壁上书写“胜地寻踪”四个大字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站在广场,再抬头看,玉垒山上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和山颠之上的玉垒阁都掩映在苍翠的绿林之中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穿过广场就进入了古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老县城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沧桑满目的灌县老县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宣威道观寺庙寺院。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更带来了川西平原空前繁华盛世,使灌县城更加璀璨夺目。

  老灌县城是省城至阿坝州的咽喉要地,茶马古道的起点,是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驿站,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史料记载,清代至民国时期,阿坝州等地出产的山货、药材主要在此销售,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销量巨大;本地特产的川芎、泽泻和茶叶也在县城行销。历史上由于灌县各种经贸业发达,带动餐馆、旅店、茶肆、酒楼、布庄、钱庄等业随之兴隆,古城内外店铺林立、繁荣兴旺、商贾往来、不绝于斯,素有“小成都”之称。

  千秋都江堰不仅造就了一个水旱从人的锦绣天府,并且孕育了一座上善若水灵动古韵的灌县古城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古城与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5A级景区——都江堰景区山水景致相依相连,有玉垒山苍翠的山色,岷江灵动的水色,河曲横流,犹如画中,关楼古道,亘古悠远,玉垒浮云,南桥临风,一个承载千载历史的古城,至今风貌不改,风韵犹存。

  带着这样一份寻幽猎奇的心境,漫步在古县城的街道上,游览古城的古朴风光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从东门宣化门进入灌县古城,一条主街,街名东街,以前又叫东正街,现在叫幸福路贯通全城,于是我漫无目的地的行走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灌县古城因(松茂古)道而兴,因(都江)堰而名宣威道观寺庙寺院。这座拥有千余年文化历史的古城,至今还保留了昔日的建筑风采。古城依山傍江而建,岷江穿城而过。根据都江堰馆藏的一幅老灌县古城的地图《县治图》,灌县古城的城墙形如圆形。中国古时讲究“天圆地方”,全国的县城格局一般都筑成四方形,而灌县县城却是圆形,且半山半坝,很有特点。关于这点,有多种说辞:有人说,灌县的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而道教的太极就是圆形,故县城就筑成圆形了;还有人说,灌县之灌与罐谐音,罐为圆形,因而将城筑为圆形。

  其实,老灌县古城之所以是圆形的,这和修建都江堰有关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应该说,因为修了都江堰才有了后来的灌县,灌县县城就是为建都江堰和维修都江堰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可以想象古时的交通十分不便,修建和维修都江堰的人员物资只能尽可能地靠近都江堰,久而久之,在都江堰旁边就形成了一个人员物资的集中地,进而发展成城。

  据史料载:唐宋时期,邑人以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栅栏,这便是古城的雏形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宋代元祐年间,百姓环城密植杨柳数十万株,形成柳树屏障以护城池。此时城址大致为今内江以北,杨柳河以西,北街与外北街口以南,玉垒山以东的范围内,古城基本定型。至明代弘治(1488—1505)年间,知县胡光筑土砌石成墙,高一丈六尺,周八里,计一千四百四十丈,城墙东、南、西、北设宣化、导江、宣威、镇江四门,奠定县城格局。

  查阅资料,说灌县以前有城墙,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宣威道观寺庙寺院。灌县的四门也很有讲究,东门取“宣化”之名,有宣传教化民众之意;南门临内江而建,取名导江门,有疏导江流之意;西门建在玉垒山上,山背后是藏羌民族地区,取名宣威门,有宣扬朝廷威势之意;北门为镇安门,有安定、平安之意。

  解放后,城墙被拆,城门也消失宣威道观寺庙寺院。5.12汶川大地震对古城毁坏严重,2012年,按照明清时期的模样,重建宣化门及附近的城墙。现在城门内是老城区,以前叫东正街(现叫幸福路),是旧时县城主要街道,县衙及解放后的县政府都在这街上。

  登上重建的宣化门楼可鸟瞰全城和遥望玉垒山顶的玉垒阁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岷江经过都江堰内江穿城而过,奔腾的江水湍急而清澈。依山傍江仿古建筑,飞檐黑屋顶,赤窗棂红梁柱,为古城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自水闸出闸的岷江水,撒着欢一路奔向成都平原,滋润着天府之国肥沃的土地。

  宽敞整洁的街道,高大的梧桐树为行人撑起一道林荫大道,街面都是条石铺路,街道两边都是两三层的门面房,大多是青瓦木屋,各式的古色古香的商铺招牌和迎风摇曳的幌子,更增添了古城的历史古韵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这座昔日的松茂茶马古道,始于西蜀都江堰止于藏羌之松潘茂县古城,绵长七百余里,历史已越千年宣威道观寺庙寺院。灌口松茂,因古道山川相携,藏羌回汉,以古道而唇齿相依,正所谓“松茂孤岛走千途,灌口灯草照万家”。行走在这座拥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城,不由让人心生思古之幽情。

  在南街见到一座清真寺, 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以礼拜堂为中心的四合院建筑,礼拜堂所悬挂匾额“世守良规”为清朝果亲王题书,该寺为回族同胞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清真寺内设置有文化展览室,陈列有书籍、图册、生活用具等物品宣威道观寺庙寺院。寺院似乎已经与左右周边的建筑融为一体,它也见证了古城藏羌回汉唇齿相依的和谐关系。

  出了清真寺继续向前走,有一座历史上专门管理水利的府衙—水利府遗址水利衙门遗迹宣威道观寺庙寺院。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清时,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清时,水利官员不仅有维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责,还有办理水务案件之权。目前,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建成的水利府是国内唯一复原的水利衙门,水利府内设置有堰功人物的展陈和文字介绍,以体现古城的水文化。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民国时期罐县民俗照片,看上去还是眼前熟悉的街景,只是人去景非,换了人间宣威道观寺庙寺院。从那些黑白照片里我们似乎还能够触摸到昔日的历史脉搏,还能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往日的历史气息,在时空的转换中,我感受到了时代带给这座历史古城的深刻变化。

  在街头的一处拐角处,古树下,街道旁,一条溪流在街沿的水渠中流淌,一座小桥跨溪而建,石桥上有两老人坐在石凳上聊天看街景,此情此景,勾画出一幅小桥流水的诗意画面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来到原名西正街的灌县西街,它东起南街南段,西接玉垒山麓,为松茂古道的起点,西街原来是成都地区著名的玉器市场宣威道观寺庙寺院。早在三千多年前,古蜀人就开采岷江及岷山产“岷山玉”制成玉器祀神。西街隆盛时有玉器店数十家,被称为“玉石街”,其玉石加工有茶盅、茶盃、印章、笔筒、砚台…被称为“灌县玉”畅销全国乃至国外。

  近年来随着“灌县玉”资源日渐枯竭而衰落,西街也因此衰败没落宣威道观寺庙寺院。“5.12”地震灾后重建时,遵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之要旨,恢复了西街古城墙,修缮了川西民居庭院,懋功古寺等。将昔日著名的“玉石街”——西街打造成了非遗特色体验街区。整个西街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全新打造,消失的古城墙、蜿蜒的茶马古道、沿街充满川西风情林立的商铺,使西街旧貌换新颜,再现了昔日繁荣的景象。

  与西街比毗邻有一段老城墙仅存西街数百米古城残垣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地震灾后重建后恢复的一段古城墙用巨石垒砌,十分坚固宣威道观寺庙寺院。站在城墙上凝思,让人联想到那个“金戈铁马”的遥远年代,这段明城墙,曾经见证过无数久远、苍桑的历史。

  街头有一幅加拿大摄影师1927年所拍的从玉垒山看离堆和伏龙观的老照片,我们从中可窥历史面目一斑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古城还有许多景致我们也只能择其要而记述之,还有许多景点也无暇浏览到,让自己留几分遗憾,留待来日再去找寻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带着无限留恋的心情,从西街明城墙下来,沿夜内江啤酒长廊——南桥一线返回景区停车场宣威道观寺庙寺院。途经的夜啤酒长廊是古城餐饮文化的一大缩影,这里是临江品茗喝啤酒的最佳去处,因此夜啤酒长廊就临岸应运而生。这里内江、南桥、宝瓶近在咫尺,只见酒肆茶楼棋牌林立,或江边品茗,或几个小菜小酌,却是一个理想的体验地方特色饮食和民俗文化的最佳去处。未作停留就跨过南桥。

  南桥可能是中国最美的一座廊桥,内有雕梁画柱和诗画楹联宣威道观寺庙寺院。位于城区南门外,横跨内江,紧邻离堆公园。始建年代不详。元时称凌云桥,曾为“绳桥”。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县令陆葆德用大修都江堰余银建石柱木构廊桥,名“普济桥”,寓“普济众生”之意,并将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其后,南桥历经战火、水灾,几番毁建。1958年水毁重建后,更名为“南桥”。1979年政府拨款重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桥头、桥身、桥廊饰以彩绘、雕塑。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雄踞江源第一桥”。2011年灾后巨资重建,桥头楼阁,飞檐刺空。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如今震后加固修复工程还未完工。

  站在景区公园广场,再回望内江、南桥、离堆,心中似乎有种依依不舍、不忍离去的强烈感觉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李冰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即使我们张开想象的的翅膀也难以飞跃漫长的时空,我们只能在内心里将他祭拜,如同千百年在二王庙里祭拜他的西蜀民众一样,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心中的神来祭奠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钟鼓钹罄,和着滔滔江水的轰鸣,奏响了祭祀的钟声,绵绵情怀,带着对往昔的追思,将过去与现在吟唱成永恒的歌谣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万古不朽都江堰,泽被千秋李冰王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公元前256年修建的都江堰已经被称凝固为一座“活的水利博物馆”,这一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将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千秋万代的遗留下来宣威道观寺庙寺院

  四川其所以一直被人们誉为“天府之国”,其根本在于成都平原的存在,而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够如此富饶,被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宣威道观寺庙寺院。所以《史记》中记载:“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因此我们说:都江堰是天府源头,李冰是建堰的第一功臣元勋,都江堰将与世长存,永远滋养灌溉着中华民族,李冰及李冰的丰功伟绩也将会永远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它的人文精神,犹如奔流不息的岷江一样,虽跨越千载,依然源远流长,永远的滋养和灌溉着我们中华民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079.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