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个在唐宋时期被奉为“圣地”的洞霄宫,如今却已名存实亡:杭州道观寺庙寺院
听闻在杭州郊外有处曾经辉煌一时的道教“洞天福地”——大涤山洞霄宫,于是便兴冲冲前往打卡杭州道观寺庙寺院。结果刚抵达目的地时,虽已作足了心理准备,却仍被它如今的破败和“狼藉”模样给吓了一跳,准确点描述,在这片遗址中,现在已经很难找到长得像庙宇道观的建筑,甚至连堵残墙破壁都没剩下。通过航拍视角,可以一览无遗,确实令人唏嘘,要知道它在唐宋时期,都曾被奉为“圣地”,是著名修士或者道士们纷纷前来参拜、修行以及举办宗教活动的地方。
跟我在网上找来的大涤山洞霄宫之图(出自元代大德年间编撰的《洞霄图志》)一对比,不能说天壤之别吧,简直就不是一个地方杭州道观寺庙寺院。
沿着山脚的村道游走,可以依次路过“一桥一泉一广场”,相隔都不远,其中以这座“元同桥”保存最为完好,据说这座桥的名字取自活跃于吴越时代的道士闾丘方远的号“玄同先生”杭州道观寺庙寺院。在《大涤洞天记》卷中《玄同桥》一章中对这座桥有如下记述:“昔,玄同先生与钱武肃王相度地理,凿池架桥,故名。”后来到清代因为避讳的缘故,才改名为如今的“元同桥”。
离“元同桥”几十米就有民居,所以我过来的时候还有老人在上面带着孙女玩耍,或许是最近常有人过来考察或者拍照打卡吧,很快就带着孩子离开了杭州道观寺庙寺院。沿着旁边不到百米却绿树成荫的水泥路继续往上走,转出弯就会觉得豁然开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小三角亭,中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天柱泉”三个大字杭州道观寺庙寺院。让我奇怪的是它们看上去成色很新,可能当地人也希望这里能成为一处网红景点?又或者只是在原址上恢复原来的碑亭,只是在建造工艺上不太考究,所以少了几分古朴。
“天柱泉”在地图上可以找到,远远看到这圈成月亮形的水池,本来抱着挺大的期待,以为会有一汪清泉等着我,结果越靠近越有些失望杭州道观寺庙寺院。断裂的护栏、坑坑洼洼的石阶,还好堆起的落叶,杂乱却掩饰了不少破败。
其实泉水还算清冽,奈何上面漂着许多垃圾,所以很伤风景杭州道观寺庙寺院。入口处已经被人砌起水泥墙和铁门,但形同虚设。旁边的围墙早就被人推倒,我觉得应该是当地村民为了方便取水浇灌吧,倒也能理解。毕竟这里还不是景区,更没有专业的维护和管理,在农村种地,当然要讲点实用主义。
泉眼旁边就是广场,或者也可以叫作“祭坛”,穿过一小段杂草丛生的泥路,再踏上似乎是近代建造的水泥台阶,最高处平台的正中间则立着一树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万年才形成的“硅化木”杭州道观寺庙寺院。据说这些古木化石都自带能量场,也就是俗话说的辐射,源自本国的道教就是这么高深莫名,也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发现的。(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
这片广场同样是周边村民带孩子休闲玩乐的场所,有趣的是看到陌生人进来,大人小孩都悄悄地渐行渐远(更可能是刚好到饭点了,呵呵)杭州道观寺庙寺院。大概是为了方便玩耍,一些长得比较巨大的杂草被村民用火烧烬,刚开始还让我误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痕迹。
因为洞霄宫在古代的影响力很大,所以不乏名人雅士前来“诗词歌赋”一番,其中对于杭州人来说最有名的,当属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因为他在“漫游江淮间”之后,就隐居于西湖,结庐孤山杭州道观寺庙寺院。《宿洞霄宫》正是他的佳作之一:“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全篇未提洞霄宫一个字,却把洞霄宫的氛围意境形容得毫发毕现。
因为篇幅有限,明天再给大家详细介绍这个洞天福地里的“洞天”——大涤洞,个人觉得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去处哦,从天柱泉出发,还要往上走一段一公里多的山路杭州道观寺庙寺院。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0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