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西北第一阁:丽水道观寺庙寺院
也许是出生时代不一样,也许天生缺乏追星意识,看着那些追星狂便大惑不解丽水道观寺庙寺院。虽不追星,却经受不住名胜诱惑,“疯狂”追胜。大凡有些名气的旅游胜地、文化古迹,便想方设法一往游探之。对“第一”字样特别敏感,那些有“第一”称誉的山川丽水、亭台楼阁等,总想前往看看。这不,一听说石嘴山市平罗县城有座玉皇阁,被誉为“西北第一阁”,是中国道观中的精品,宁夏保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宁夏最大的道教寺院。且有资料介绍说,平罗县文管所所长冒志文,对历史和古代建筑以及堪舆学颇有研究的他,在平罗玉皇阁发现不少让人费解的“谜”。看着这些字样的介绍,便按捺不住内心的骚动,于9月16日早赶往平罗县城一探究竟。
细心观察一下宁夏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作为古时边塞的宁夏,不少城市都位于贺兰山东麓一线,形成了宁夏城市沿贺兰山同向延伸发展的格局丽水道观寺庙寺院。很明显,宁夏今天不少城市都是建立在军事要塞的基础上的,平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历史上的平罗,地处西北边陲,西踞贺兰山之雄,东临黄河之险,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是阻敌防御的最佳地带,历史上有“门户”、“咽喉”之称,所以是历代王朝的重要军事设防区域。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在此修“浑怀障”,以御匈奴侵犯。而“平罗”名称的来历,则要从明代说起。明永乐初,筑平虏城(平罗城),可以说是当时的边防关隘。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明永乐初始建,置军马哨备。弘治六年(公元1455年)开始居人繁庶,展筑新城,直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才置平罗县。平罗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今天的人们不去细细考究一下平罗的历史,走在高楼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县城,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小城当年曾经是唐代抗击突厥吐蕃侵扰的重镇,是宋与西夏、元与西夏、蒙古与明军进行过不知多少战役的古战场,甚至清朝与民国时期,也曾发生过战争。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的军阀孙殿英和马鸿奎之间爆发的“孙马大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0多万人,平罗城被孙军围攻1月之久而不下,被人们称之为“铁打的平罗城”。如今,站在玉皇阁顶,展望向四周无限延伸的繁华城市,已经想象不出当年战旗猎猎、杀伐惨烈的平罗城了。
来到平罗老城的北门,便能清晰地看到有“西北第一阁”之称的玉皇阁了丽水道观寺庙寺院。玉皇阁屹立在北门外玉皇阁公园中,坐北朝南,气势宏伟,绰约的风姿极富有民族特色。玉皇阁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10年左右),至今已有600来年的历史了。由于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浚修唐徕渠沿渠修建白龙庙祭祀祈祷之风俗,故原称龙王台、白龙庙等。玉皇阁建筑群的形成则始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光绪以前,这里原是一座古庙,称“白龙庙”,是当地百姓为企盼连年风调雨顺而共同出资建造的。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平罗一带出现大旱,造成禾苗干枯,人畜死亡。百姓为求天降大雨,纷纷到白龙庙烧香纳贡。一日,突然间在天空中出现一条白龙,向跪在白龙庙的百姓呼道:“我乃玉皇大帝派来的西海龙王,为汝等普降甘露。”话音刚落,天上果然乌云密布,接着便下起了大雨。百姓高兴得热泪盈眶,不顾雨水浇身,跪在地上对天磕拜。雨过天晴之后,百姓们便在原白龙庙的基址上,建造了一座以九脊歇山顶的两层楼阁建筑为中心的木结构建筑群,改称“玉皇阁”。
从远处望去,玉皇阁的四个组成部分结构精巧,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由前至后分为四进,一曰山门楼;二曰八仙殿;三曰玉皇阁;四曰三母殿,一进高过一进,逐级而上,过渡自然和谐丽水道观寺庙寺院。虽殿阁亭台各露峥嵘,然而相互沟通浑然一体。
玉皇阁坐北朝南,砖包台座,南北长约105米,东西长约40米,现占地约4200平方米丽水道观寺庙寺院。由南门、山门、城隍殿、观音殿、娘娘殿、三清殿、斗母宫、文昌阁、关帝阁、无量殿、三官殿、洞宾殿、三宝殿、三母殿、玉皇大殿等部分组成,最高建筑29米,结构严谨,建筑精巧,亭台楼阁,高低错落;雕梁画栋,飞檐层叠;游廊斗拱,珠连壁合;气势雄伟,名声远播,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这种将道观主要殿宇集中一体,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山门前东西原各竖一旗杆,毁于文革破四旧的浩劫中丽水道观寺庙寺院。在山门顶上建有观音阁,山门里有一个不大的庭园,两侧是厢房,上房便是八仙殿,八仙殿后,两侧各有一配殿,东为观音殿,西为娘娘殿。在山门顶上分别建有两座精巧别致的小楼,黄虎灵官楼在东,黑虎灵官楼在西。过山门为南天门,门里是第二进庭院,上房是一座庄穆秀丽、峻然挺拔的两层楼。下层又分为三清殿和斗母宫,上层就是玉皇大帝的高阁。院两侧各配厢房三间。
斗母宫后为另一小院,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两层小楼,高10米,下层是两个八仙阁,上层东为文昌阁,西为关帝阁丽水道观寺庙寺院。小院上房是一座巍峨矗立的三层楼,下层五间,隔为三殿:无量殿居中,三宫殿、洞宾殿左右相配。无量殿后正中向北开一大门,门里两侧各竖木梯,可登上二楼、三楼。二楼前东西两侧申延各架天桥一座,称“八面天桥”,与文昌、关帝二阁相连,可通玉皇阁。第三层是三母殿独处高位,上覆金碧辉煌的五凤朝阳盘龙顶,四周围是1米高的雕花木栏杆。
在玉皇阁游览,除了欣赏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外,按照平罗县文管所所长冒志文的资料介绍,我们细心观察,果然发现了那些让人费解的“谜”丽水道观寺庙寺院。走进玉皇阁,四处观察,正如冒所长所说,不管是玉皇阁四周,还是在玉皇阁里面,几乎所有的树木都向着玉皇阁生长,这里面有光合作用的结果,更是当年设计玉皇阁的建筑师的杰作,符合道家“万法朝宗”的观念。而冒所长提的一个问题是:“平罗玉皇阁先后经历了明清以至民国多次扩建,难道每次扩建的设计师都考虑了这样的因素吗?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在玉皇阁城隍殿,我们也发现,城隍殿的建筑相对低矮,廊柱比一般古建筑廊柱要短,但翼角深远,檐角高挑,高台比一般中原地区建筑要高,据说是受西夏宫殿建筑的影响丽水道观寺庙寺院。而冒所长提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战争原因,西夏的历史到元代已经被湮灭了,直至清末才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而修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城隍殿却采用了西夏建筑的手法,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刻意而为,或者修建城隍殿的工匠是西夏后裔?”
玉皇阁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城隍殿四角的象抬梁丽水道观寺庙寺院。一般的古建筑的台梁角都是龙抬梁,唯独平罗玉皇阁的城隍殿是象抬梁,寓意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之意,祈盼平罗地方人才辈出。只不过现在的象抬梁很难看到,都被后来的建筑叠压住了。冒所长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当年象抬梁的设计者是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大胆的想法?”
而在三清殿,有几个束腰莲花柱础丽水道观寺庙寺院。冒所长又:“束腰莲花柱础,一向是属于藏传佛教的物品,但它怎么到了玉皇阁,玉皇阁是道观,又怎么会采用佛教的东西,这个谜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玉皇阁景区的历史文化景观特别丰富,不仅有古代精美的建筑,还有不少历史遗迹特别让人回味丽水道观寺庙寺院。在三母殿、三皇殿、无量殿四周有不少军事防御设施,垛口、射击孔等,完全依照军事要求建设。这是1934年孙殿英、马鸿奎战争留下的遗迹。在古建筑上增加这些设施并保存下来,除去当时为适应战争需要不说外,现在看来不失为一种历史教材,从这里可以让后人想像一下战争风云四起的古平罗城。
平罗玉皇阁值得欣赏和思索的东西很多,比如瓦当丽水道观寺庙寺院。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玉皇阁的瓦当,从明代到近代都有,甚至还有文革期间制成的,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当时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最后,我们登上三母殿,凭栏举目四眺,平罗古城早已突破原有“城防”,无限向四周延伸,一碧万顷的良田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滔滔奔流的黄河壮观景象已无法在此收入眼底,只有巍巍贺兰若隐若现,多少留下些许遗憾丽水道观寺庙寺院。
虽是观景不如从前,但这并不影响玉皇阁本身的观赏价值丽水道观寺庙寺院。玉皇阁的整个建筑群形制独特,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工艺精美。高楼气势宏伟,小阁玲珑剔透,陪衬有致,竞相媲美;楼阁出檐深远,檐角翘指苍穹,似雄鹰展翅欲飞;阁内所有殿宇尽为雕梁画栋,或雕刻花卉兽禽,或彩绘山水人物,刀笔洗练,功底深厚,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整座建筑青砖木楼,在阳光的普照下依然诉说着历史的古朴与沧桑。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1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