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祖庭,桐柏福地;宋版《道藏》,犹留玄旨:临海道观寺庙寺院
[摘要]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其名称甚多,有桐栢、赤城、瀑布、佛垅、香炉、华顶、东苍,皆一山之别名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因山岳储精所致,高仙辈出,并留下许多道教的遗迹,桐柏宫曾藏宋版《道藏》全帙。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天台山志》记载:天台山在县北三里,自神迹石起。按旧《图经》载陶隐居《真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又《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登真隐诀》谓大小台处五县中央,或号灵越。
不死福乡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养真灵境
孙兴公《赋》所谓应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是也临海道观寺庙寺院。今言天台者,盖山之都,号如桐栢、赤城、瀑布、佛垅、香炉、华顶、东苍,皆山之别名。大槩以赤城为南门,石城为西门,据神邕所记如此,而徐灵府小录又以剡县金庭观为北门,盖指山之所至言。
天台山(资料图)
《三才图会》曰“其地有卧龙、玉女、紫霄、玉笥、翠微、莲花、玉泉、华琳、香琳,凡九峰,而桐柏宫当其心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平原旷衍,有村落溪流,桥梁水碓,道书称为金庭洞天,唐司马承祯奉敕为桐柏观。”《名山略记》云:“赤城山一名烧山,东卿司命君所居。洞周回三百里,上有玉清平天。”“天台山其上八重,视之如一,中有金庭不死之乡。许迈《与王逸少书》曰:自山至临海,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
《抱朴子内篇》云:诸山不可炼金丹,以其皆有水石之精,惟太华、少室、缙云、罗浮及大小台,正神居之,助人为福,可以修炼临海道观寺庙寺院。故《天台赋》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特以所立冥奥,故不列於五岳。又《山谶》云:曲豆女台,可以避灾。然则地为灵仙所宅,尚矣。”
白玉蟾《天台山赋》曰:“天台之山,神仙景象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周回八百余里,高耸万八千丈,实金庭之洞天,乃玉京之福壤。霓裳羽节之隐显有无,天箫云敖之清虚嘹亮,赤乌吴王之修崇,景云睿宗之兴创,琳宫蕊殿而壮丽千载,烟峤松崖而瑰奇万状,云随羽客在琼台双阙之间,鹤唳芝田正桐柏灵墟之上,丹元真人之身居赤城,左极仙翁而坐断翠屏。”
天台山图木刻版画採自明《新镌海内奇观》
天台山的名称甚多,有桐栢、赤城、瀑布、佛垅、香炉、华顶、东苍,皆一山之别名临海道观寺庙寺院。这里有道教的一处赤城洞天,有桐柏山、司马悔山、灵墟山三处福地。《真诰》卷十一曰:“越桐柏之金庭,吴句曲之金陵,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也。”《魏夫人传》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有日月仗根,三辰之光照洞中。”《茅君传》云:“霍林司命治赤城丹山玉洞之府。齐永明中,忽有大群鸽从西北来,下集霍门溪,溪谷填塞,弥漫数里,多所踏籍。状如为物所惊,一夕还飞向西北,计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
晋孔灵府《会稽记》曰:“赤城山有玉室璇台,许迈尝居之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因与王羲之书云:自天台自临海,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唐道士徐灵府《小录》云:“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至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以日中星鸟,望秩兹山。”
赤城洞天採自唐司马承祯《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之奇丽,金陵洞天为最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即道家所谓丹霞赤城第六洞天也。其北门在小香炉峰顶,人莫能见之。晋王右军家于此,有书楼、墨池旧迹仍存。南齐道士褚伯玉置金庭观,乃右军之宅也。”唐崔尚《桐柏观碑》云:“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常青。大岩之前,横岭之上,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悬流,望之雪飞,听之风起,石梁翠屏可依也,琪花珠条可攀也。仙花灵草,春秋互发;幽鸟青猿,晨夜合响,信足赏也。”可谓“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广舆记》曰:“从昙华亭右麓视石梁,若在天半,广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攀萝梯岩,乃可登。上有琼楼玉阁,碧林醴泉,瑶草神奇,莫可名状,旧称金庭洞天。”
上清宫採自唐司马承祯《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山岳储精临海道观寺庙寺院,高仙辈出
上清天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临海道观寺庙寺院。诸真之所尊奉,世学之所宗禀。得道登仙者,必诣金阙,而朝拜受事焉。於是分司列位,随德业之高卑,章服法仪,因品秩以班锡。故冠岐殊制,婶节异色。舆盖各形,龙鹤分驭。咸有等差,以资升降。王君是焉,敬承圣旨。图画天上上清宫阙,作道君形象。仙真侍卫,作儿童侧立。共捧案,案上有玉策。并作一真人侧立,宣付王君。
众多高道隐居山中,宣教宏道,使成为道教的一座神山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太平御览·道部》:“桐柏山真人王子乔年甚少,整顿非常,建芙容冠,着朱衣,以白珠缀衣缝,带剑,多论金庭山中事,言於众真。”道教敬祀王子乔为上清侍帝晨领五岳司右弼桐柏真人。
王子乔赴桐柏山图採自唐司马承祯《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列仙传》曰:太子好吹笙作凤凰呜,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者临海道观寺庙寺院。此时浮丘公初降授以秘术,修习既成,拟托卒尸解。於是密蜕解形,空留剑乌,潜冥真题,隐适嵩山。上清天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诸真之所尊奉,世学之所宗禀。得道登仙者,必诣金阙,而朝拜受事焉。於是王君於金阙拜受策命,既承圣旨,将赴洞宫。王君乘云车羽盖,仙灵侍从,旌节导引,龙鹤飞翔,从天而降,赴桐柏山洞宫事。
天台山一名桐柏栖山,山有洞府号金庭宫临海道观寺庙寺院。精晖伏晨,光照洞域。琼台玉室,莹朗轩庭。泉则石髓金精,树则苏牙琳碧。谓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王君处焉,以理幽显,侍弼帝晨。有时朝奉,领司诸岳。群神於兹受事矣。图画桐柏山,作金庭洞宫。王君坐在宫中,众仙侍卫。并五岳君各领佐命,等百神来拜谒。《会稽记》云:赤城山有五宝璇台,许迈尝居之,因与王逸少书曰:自天台山至临海,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
紫阳真人周季山,昔入桐柏山临海道观寺庙寺院。见真人王君,授以素奏丹符。又明晨侍郎夏馥,入桐柏山遇真人王君,授黄水云浆之法。图画真人周季山,作道士服於桐柏山,见真人王君,王君以左手执素奏丹符,欲付周君,周君长跪而受之。作夏馥着古人衣,遇见王君。王君把一卷书欲付馥,馥长跪举两手受之。其周夏二人,皆作山人装束。各作一岌,解在其人边,石上着跪於王君。王君作真人衣服,并有三五个仙人侍在左右。
《登真隐诀》《茅君内传》及《名山福地记》载:茅盈、许迈尝居之,南岳魏夫人所治临海道观寺庙寺院。丹霞小洞,在福圣观东北,旧传葛仙翁炼丹于此,有仙人拍手岩,唐刺史柳泌於此修药。
桐柏真人降杨所採自唐司马承祯《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晋兴宁三年,有学道者杨羲,处於茅山精思所感,多有诸真降授临海道观寺庙寺院。以其年六月二十六日,桐柏真人王君共诸真降於杨之所居,而未与之言。杨君记曰:有一人年甚少,整顿非常。建芙蓉冠,着朱衣,以白珠缀,衣缝带剑,多论金庭山事於后。图画茅山杨君学道坛宇处,王真人降见,着芙蓉冠,绛衣白珠缀,衣缝带剑。杨君把纸笔附前而书。其衣作真仙之制,其剑皱依经中样式。
醴泉井,在桐梧观众妙台下,水甘可以愈疾临海道观寺庙寺院。丹井在桐梧观锺楼之下,旧传为葛仙翁炼丹之井。《真诰》卷十二载,颖川人刘翊,少好道德,而家世大富,常周穷困为事,好行阴德密惠。献帝嘉其心,拜郎中,迁陈留太守。出长安五百里中,敛死恤穷,损己分人,行达阳平,遂遇马皇先生,因将翊入桐柏山中,授以隐地八术,服五星之华法。
此外,徐则、休文、叶藏质、陈寡言、司马承祯、徐灵府、吕洞宾、黄澄虚等皆在山中修炼,其后高仙辈出,亦山岳储精之所致,并留下许多道教的遗迹临海道观寺庙寺院。
桐柏真人採自唐司马承祯《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山中道观颇多,重要的有:崇道观,在縣北二十五里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唐睿宗景云二年,敕为司马承祯真人建观。禁封内四十里毋得樵采,以为禽兽草木长生之地。其东为炼形室,南为凤斡台,西曰朝真靖,北曰龙章之阁。众妙之台,台下有醴泉井,其泉极甘,可以愈疾,后皆芜废。大和咸通间,道士徐灵府、叶藏质重新修建。五代梁开平中,改观为宫。宋南渡后,曹开府勋重新修建殿阁门应,则又扩开丈尺,增加雄壮。至乾道丁亥毕工时,其殿宇则三清宝殿,殿前经锺二楼,后有上清阁、御书阁、众妙台。
政和六年,又建徽宗元命殿于其后,前建山门,外临女梭溪,上有会仙亭,直南岭表见洞门一座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内则方丈堂、云堂、土地堂、三真殿、水确、水磨等坊;有六院,一曰经藏院,二曰三元院,三曰延宾院,四曰清虚院,五曰白云院,六曰浴院。上吴越国王所舍铜像天尊一十身,连火焰台座;檀香三清像一龛,计二百六十身;玉花八珠,在上清阁供养。铜铸三清圣像,正殿供养。睦亲宅昭成太子宫舍到圣积四十轴,藏清虚院。
洞天宫,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临海道观寺庙寺院。重崖迭嶂,松竹忽蒨,地产香茅,直南巽隅有两石峙,状如门扉,人呼为小桐栢。唐咸通间,道士叶藏质尝於玉霄峰创道斋,号为石门山居。后奏乞为玉霄宫,懿宗许之。道士陈寡言尝隐居玉霄峰,号华琳。有经钟一楼,经皆咸通十一年书,后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妣刘氏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宋祥符元年改额。
灵仙所宅(资料图)
玉京观,在县西北七里,位置于赤城山玉京洞天之右临海道观寺庙寺院。自晋宋齐梁槩唐天宝,皆以日中星乌望秩于兹。宋咸平天圣中,屡投金龙玉简。政和八年,赐额建观。嘉熙改元,朝廷设醮祈祷,天使诣投龙简,籍地行礼。正殿崇奉,皇帝本命星君,名清平万寿殿。
桐柏宫,在桐柏山上,九峰环抱,碧溪前流,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临海道观寺庙寺院。道书载王子晋修道于桐柏山,控鹤吹笙而升天。赤乌二年,葛玄即此炼丹,吴主孙权为建法轮院,是为桐柏宫前身。
唐景云二年(711),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拥有黄云堂、凤轸、从妙二台、元晨、朝真、朝斗三坛及炼形室、龙章阁,严禁填充内四十里不得樵猎,五里不许迁葬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元和年间,冯惟良又建降真堂、白云亭、悠闲亭、上清室。太和、咸通年间,徐灵府、叶藏岳先后重修,元稹、刘处静作记。
桐柏宫(资料图)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非常重视桐柏观,除给以丰厚赏赐外,诏改桐柏观为桐柏宫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吴越王钱弘佐和钱弘俶,不但下令重修桐柏宫和免除赋税外,还给以丰盛的实物赏赐。北宋初,桐柏道士张无梦受宋真宗赏识,曾召入宫问以道法。张回天台时,真宗集文武大臣三十一人赋诗为张送行。祥符元年(1008),改名桐柏崇道观。政和六年(1116),在后山按照宫殿规格,建玄命殿,宫内建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清殿,又有上清阁、御书殿,观前玉梭溪上架起二座石桥,桥上建会仙亭。
南宋时,太尉曹勋建山门,观中有经藏、三元、延宾、清虚、白云、浴院等六个道院临海道观寺庙寺院。朝廷先后任命陆游、朱熹等领馆。历代御赐极为丰厚,道业大兴。元元世祖时,桐柏道士王中立甚得帝宠,曾被召入大都,封王为“仁靖纯素真人”。新建的桐柏宫,山门进去依次为灵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楼。两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为太极殿,祀葛玄,右殿祀右弼真君王子晋。紫阳楼塑张伯端像,两侧各有三间厅屋。东西道院前后亦各有厅三间,接以回廊。共有殿宇百间,置香火田八百余石。
张伯端明代纸本设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藏)
明未发生火灾,桐柏宫焚烧怠尽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到了清初,由于雍正皇帝的支持和道士范青云的努力,桐柏宫又获得了中兴。先后沿中轴线建起了山门、灵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殿等六个层次的建筑物,雕龙画栋,龙纹巨础。东西轴线依次还有东道寮、太极殿、迎仙楼;西道寮、真君殿、众妙台、方丈楼等等,南宗祖庭再次兴盛。
近代时局不靖,桐柏道声衰落,叶明仓、林至霞、陈到贤、袁理静赎田修殿,香火日盛临海道观寺庙寺院。民国以来,时宗滨、伍止渊传道,疗疾救人,受到乡邻病家的感戴。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址沉于水底,部分建筑和文物移往鸣鹤观。现经张高澄道长经过多方努力,重新选址新建桐柏宫,打造南宗祖庭,功德显著。新的桐柏宫由十个不同功能区域组成,十七个殿宇,主要有灵官殿、紫阳殿、玉皇殿三座大殿,规模辉煌,成为当代道教的重要圣地。
张高澄道长——中国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现任监院,生于1952年,谢希纯大师的弟子临海道观寺庙寺院。为了弘扬中国道教文化,他到美国后仍然积极开展传道布道,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半岛上一处美丽而交通便捷的珊瑚泉城,创办了一所修炼、研究道教学说的中心道院“中国天台山桐柏宫美洲下院”,就任方丈。随后,他们以珊瑚泉城为中心,逐渐辐射到美国、加拿大各地,先后建立了45处杏坛,道徒发展到25000多名,门庭闹热非凡。自2000年开始任桐柏宫监院以来,一直满世界奔走,上下游说,前后策划,致力于祖庭修复,和南宗道统恢复的事业。
张高澄道长(资料图)
尤其重要的是,桐柏宫曾藏宋版《道藏》全帙,非常珍贵临海道观寺庙寺院。宋夏疎撰《重建道藏经记》记载:“唐景云中,天子为司马承祯置观桐栢界、琼台三井之下。五代相竞,中原多事。吴越忠懿王得为道士朱霄,朱外新之,遂筑室於上清阁西北,藏金箓字经二百函,勤其事也。国家有成命之二十载,削平天下,列为郡县,舢鲈千里,东暨於海。有灵静大师孟玄岳者,始越会稽,济沃洲赤城访桐栢,为山门都监,冲一大师稽常一等请掌斯藏。至雍熙二年,有悉索是经付余杭,传本既毕,运使谏议大夫雷公德祥命舟载以还,从师请也。又十载,藏室几坏,虞於风雨,师募台越右族并率已钱共二十万,名工治材,更腐替朽,丹漆黝垩,皆瑜旧制。又十三载,会国家获瑞命于承天门,建封禅之议,有诏改赐观额为崇道。越明年,天子感三篇之事,筑玉清昭应宫于京师,制诏天下,访道士之有名行及仙经之有尤异者、郡籍师等名,驰驿上之……於是灵编秘牒,金简玉册,有太上正一品炼形飞步之术,熊乌赤白丹石图箓之法,总而谓之曰经,聚之於室曰藏,钱氏之建也。信重矣,金篆银隶,以取其贵。孟师之守也,不懈矣,二十八载于兹而楝宇更丽,编简不脱。若夫观於斯,悟於斯,出处语默而不失其中,不亦达者乎於戏,后之嗣孟师守者,为我爱之,而观者择其正焉。”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16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