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心情游记]雁北之行——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游记:江山道观寺庙寺院

符咒网    2023-02-09    53

雁北之行

   踏上古老的三晋大地,由南向北,慢慢至其尽头,人们称其晋北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其实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雁北。

   从太原北上不久,便遇北岳之所在恒山山脉,铁路硬生生转了个大弯,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北门锁钥雁门关——这个多少年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江山道观寺庙寺院。传说每年春来,南雁北飞至此,盘旋好久方始过关,故称雁门。遗憾不曾亲临,一睹雄关之心却与日俱增。

   雁门以北便称雁北,出了关就是塞北了吗?那里的月儿是不是一般的明亮?那里有飞沙走石还是青青牧场?那里是极北苦寒之地还是世外桃源?胡思乱想之际火车悄悄驶入雁北,触动自己的便是足迹正向北不断延伸江山道观寺庙寺院

  (一)大同

   凌晨时分,火车把我们丢在煤都大同,然后继续北上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它应该是去更远的漠北了吧?这个我同样很想去的地方。踏上雁北土地的那一刻,终于切实感受到自己来到了这儿,天还没有大亮,但却是灰蒙蒙的,不失煤都本色。

   出了站,很是失望,一看时间还早, 更不停留,辨明方向,悠悠然向市中心走去,一来没有准确目的地,二来想亲近下这座北方古城江山道观寺庙寺院。事实上,这种失望至始至终伴随着我们直到离开大同。且不说清晨 脏乱的街巷,名不副实的小吃,大面积的民房拆迁,多段马路的改扩建;再看残存的九龙照壁,空荡荡的华严寺,望尘莫及的善化寺,孤单单的赵武灵王像,我们仅 仅用自己的双脚便丈量了足下的土地。

   于是,唯一的希望便在云冈石窟,作 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这座开凿于北魏时期佛像窟群了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出城后沿一干涸水道向西,过晋华宫-大概取晋地之华之意吧,不久便见云冈石窟,远远看去便如在并不陡峭的 石壁上凿出许许多多小洞,颇为壮观,待得近看,才发现每个小洞里都刻着一个或多个大大小小的佛像,或慈眉端庄,或隐隐成形,或色彩斑斓。保存至今实属不 易。

    东窟比较粗糙所以鲜有人至,可最大 一窟恰在此处,遗憾的是许多均为半途而废之作江山道观寺庙寺院。中间五至二十窟为精华,气势恢宏,仪态万千,流连之余谁都不忘佩服工匠手艺之精巧。有趣的是,其中一窟内仅 有无数小佛,我俩便于此间有佛千尊还是万尊各执一词,可看了介绍便即哑然失笑,原来此窟有佛千尊故号称万佛窟…西部诸窟为民间好者所留,规模较小且风化严 重但别有趣味。

    尽头还是山,回身侧望,阳光给这些 大小佛像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江山道观寺庙寺院。遥想当年,魏文成帝为了复兴佛法,苦心孤诣,这才有此壮举。只是,迁都洛阳后,云冈却不得不草草收工,弃之而去兴建另一处石 窟,地处伊川,谓之龙门。连佛窟也只能随帝王的意志而转移。宗教也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罢了。不远处缓缓开来一列长长的拉煤列车,忽然想到,晋地之华不 正是这黑黑的煤炭吗?

    最后一个少不了的去处便是博物馆,大同人想必都忘不了这两人,战国时赵武灵王和北魏文成帝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后者便是云冈石窟的缔造者,北魏建都于此历近百年,繁荣一时。文物倒也不少,只是真品大都被省博物院搜刮而去,留下尽是仿品,微觉不公。

    另外一位便是赵武灵王,如今他的塑 像立在红旗广场上,同样是催马挽弓,他的胡服骑射比铁木真的弯弓射雕早了一千多年江山道观寺庙寺院。更重要的是,前者乃是一创举。“中原的人们还在驱使着笨重的战车鏖战, 他率先试用了灵活的骑兵;大家还挽着宽袖步履蹒跚,他断然换上了短衫。”——打破传统固然不易,学习戎狄却需更大勇气。

  (二)应县

    大 同向南一百公里有座木塔,地处应县县城,俗称应县木塔,乃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江山道观寺庙寺院。这是我们的第二站。抵此已是傍晚,找了家餐馆,补尝了大同刀削面,新尝了应县 豆腐干,口感一般。第二天一早赶去木塔,这座塔早已成为县城制高点,城未至,塔先见。可现在身处县城却怎么也望不见塔了。

    县城不大,主干道就是一条大街,怎么也不会弄错江山道观寺庙寺院。转进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直觉告诉我们,木塔就在左近。果然,街道尽头右转,木塔赫然矗立。塔五层六檐,高六七十米,全木结构,辽代所建距今九百多年,基本完好。

    走 近才发现,地上厚厚的鸟粪,塔周身满是一群鸟儿围着飞呀飞,叽喳个不停,似给这古老的木塔带来一丝活力,它们是以此为家吗?还是冲着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而 来?据说登此塔可遥望恒岳胜景和美丽的桑干河,可出于保护考虑,只可登上二层,好在清早游客甚少,倒也是游哉悠哉了江山道观寺庙寺院。踩着木梯吱呀着上楼,脚下木板浑厚地 回应,一如穿越千年历史回到辽金时代。先是契丹入侵中原,抢占燕云十八州,大宋久攻不下,迫不得已与其订立条约,划疆而治。然而金却心怀鬼胎,与宋结盟, 一举灭辽-即之前的契丹。只是辽灭之日,便是盟裂之时,正值宋乱,金便大举南下,北宋灭亡,残部逃往江南,勉强保得西南半壁江山,是为南宋。至于蒙联宋伐 金,后又灭宋,当为后话了。

    难以想象,就靠这几根立柱,几根横梁,再用斗拱相连,便可巍巍然撑起一座塔江山道观寺庙寺院。想到此处,不仅放轻了脚步,生怕压坏了木板,可是,千年古塔历经风雨,地震,炮火,怎可能如此脆弱呢?

    其 实木塔又称释迦塔,相传佛祖荼毗后生七颗佛牙舍利,四颗留下,另三颗中一颗被帝释天请走两颗为捷疾罗刹盗走,而被盗两颗就在此塔内被发现!圣物“上应天 道,下应群萌,实为应地”,古应州之名由此而来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应县只是个小县城,但我却生亲近之意,倒不仅仅因这座木塔,简单却不乏内涵的事物你会拒绝吗?

    (三)浑源

    应县向东是浑源,北岳恒山及悬空寺所在江山道观寺庙寺院。恒山如行,山脉连绵起伏几百余里,为塞北和中原的天然屏障。却以此处景色最佳:两峰对峙,浑水中流,断崖峭壁,栈道悬空。

  每到一个去处,赏胜景固然必不可少,尝美食更是我辈所求江山道观寺庙寺院。浑源的特色小吃是凉粉,还有北方莲花豆,不可不尝。

    县城往南不远便是巍巍恒山江山道观寺庙寺院。恒岳由来已久,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北巡即封恒山为万山之宗主,不过古恒山在河北,而清顺治以后方始称此山为恒山。古人云,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自是非恒山莫属。

    网上得知景点道观主要集中在半腰以 上,到得山门下,我们还是选择了沿盘山公路步行上山,可原以为半小时的山路竟然走了一个半小时!不过路途上的景致却是坐车所见不着的:峡谷所在河道虽已干 涸可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像极了草原,恍惚来到了漠北;山坡断层有些地方露出了黑黑的煤炭,煤都这才还原出真实一面;山风恣意地吹,不大不小但却让人感到 来自塞北最直接的问候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到得半腰回望走过的路,竟生无限豪迈。公路似带,螺旋状缠绕着上来,而山门早已遥望而不可及了。突然在想,要是早知如此之远,还能 一步步爬上来吗?有时候,一个不甚清晰的目标是不是更容易实现?

    再往上爬,恒宗二字赫然嵌于面前石 壁,除此便满是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林间的大小道观了江山道观寺庙寺院。恒山是道教名山,辽,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虎视中原,恒山一直不为我主。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民族融 合,宗教盛行起来,此处大小道观大多便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山上油松更是吸引了大批小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好奇的打量我们,小眼滴溜溜转个不停,可爱极了。 有人走近了,一前一后旖旎而去。

    鸟鸣山更幽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好多道观更建在人迹罕至的悬崖亦或是断壁之上,让人望而兴叹。好在中间有栈道相连,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心下还不免恻恻。侧目仰视,恒顶似乎就在不远处,那才是我的最终目标,可真的上去有那么容易吗?

    听司机说起三年前恒山大火江山道观寺庙寺院。起因是 村民烧纸不小心引燃后山,风助火势,大火很快蔓延开来,烧了一天一夜才被扑灭。这才保住了山脊南面的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否则后果难以估量。不过山脊 以北包括山顶则付之一炬,出于保护考虑山顶被封,但这可难不倒我们,从网上早就了解到封顶的铁丝网已被前辈们弄开一个小洞…于是登顶如愿以偿。

    可是,海拔近两千米的天气说变就变,不一会儿已是云遮雾绕,真的是“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远处翠松似乎又抹上了点绿,好似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只是美景从来都是稍纵即逝,正爬得气喘吁吁时,绵绵细雨便悄无声息地飘落了下来。

    往上一截山路更是难走,窄窄的石阶被雨水打湿过后,再往上爬就得手脚并用了,不然一个失足跌下山崖可就是粉身碎骨江山道观寺庙寺院。不一会儿到达山脊,这时已经是风雨交加,但依稀便可看到一条石阶斜斜伸向远处,想必就是山顶了吧?再看四周,清幽的山谷早就撕破了脸,露出其粗犷的一面。可怜的是,光秃秃的山脊上竟连一株能够避雨的树都没有。但目标既近,精神便长,北岳恒顶,我来了。

    山脊不陡,但很长江山道观寺庙寺院。本想一口气跑上去,却已经精疲力尽。好在林木虽毁,石阶尤存,缓步拾级而上,倒也坦然。苦是终归要过去的,同样快乐也不能被复制,恒景虽美却带不了山下,恒顶虽高远处山头却似尤胜,可是这些重要吗?足迹踏过这儿便已够了。此行过后,便是无限回忆。

  雨还没停,只得匆匆下山,于途中渐止,云层也迅速散开,阳光复又普照大地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先前的水墨画于是变成了水彩,外加一道镶黄。

  (四)悬空寺

    恒岳十八胜景,最有名的却数悬空寺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寺如其名,远观便如附于崖壁之上,好似巨幅壁画;走近仰视但觉其有凌空欲飞之势;待得登临入寺,却觉置身于九天高阁,恍惚如来到天上人间。

  北魏年间,有个天师道长仙逝前的遗愿,便是建一座寺院,能够“上揽霄客,下绝尘嚣”,于是,几十年后就有了悬空寺江山道观寺庙寺院

  刚下完雨,空山愈新,幽谷更静,越过一吊桥,再穿草丛小径,便至李太白手书“壮观”二字石刻下,由此仰望,只见一线青天下,寺如飞阁,呼之欲出江山道观寺庙寺院。登临入寺,只见上下前后均有小殿,供奉不同佛像,不知往哪,好在沿路都有箭头指示,亦步亦趋也不至落下。而不时又跨栈道,登石梯,忽上忽下,左右回旋,只如迷宫一般。印象最深的便是所谓的三教殿,那就是当时陶弘景提出的“三教九流”思想了,哪三教?那便是佛、道、儒,里面供奉的正是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三人笑容可掬,安详而对,实是世人可望而不可及之境界。其余小殿亦是一般精巧,里面竟无转身挪腾之地,若要跪拜,只能在门槛之外了。

  想那三山五岳寺庙虽多,如此空中庙宇只怕也仅此一处吧江山道观寺庙寺院。看了又看,只“叹为观止”才能形容了。这时太阳已经不见了踪影,山谷之中狂风肆虐起来,真的要将人给撕裂。于是打道回府,恒岳渐行渐远。

  中华名山,以五岳为首,五岳之中,又数华山泰山名气最大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嵩山如卧,衡山如飞,恒山如行。泰山自秦始皇以来便为皇帝封禅之所,位极人臣,两千多年来一直如此;华山之险无它可比,自古一条道更使它可望而不可及;嵩山虎踞中原,实为为五岳之首,自然少不了四方朝拜;衡山独居江南,景色秀丽,文人骚客过往不绝;唯独恒山,偏居关外极北苦寒之地,多少失去了在五岳中争锋的勇气。但是,其绵延几百余里,便似在中原北疆竖起一道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几千年来默默保卫折这个强大的中原文明古国。恒山身处北国,其景比不上泰山的壮观,华山的险峻,也没有嵩山在中原的霸气,更没有衡山在江南的秀气。但它且幽且静,但看满山的道观,飞崖临壁,登峰造极,更有极致悬空寺,断然不虚此行。

  (五)五台山

    五台山是临时决定去的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地图上看,离恒山的直线距离很近,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搭上了去五台山的小破中巴。

    对五台山最初的印象来自很小时候看过的水浒传连环画,鲁智深打死人后被官府通缉,走投无路去五台山出了家江山道观寺庙寺院。而几百年后,又有传说顺治皇帝退位后来五台山的清凉寺剃度。于是,五台山便以一个佛门圣地的形象扎根在我记忆里。而现在,几个小时之后,我便能一睹真容了,怎能不激动?可是,激动敌不过疲倦,颠簸的车里,我竟睡着了。

    我是被盘山公路给转醒的,往窗外看了一会,只觉一阵眩晕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原来这里已接近五台山了,但汽车得翻过这座山才能到达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镇如其名,五台山本是它周围的五座山峰,而中间环抱着的,便是台怀。又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翻山越岭,群山之间,汽车小的可怜,它只能按照既定路线小心翼翼地行驶。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不时还来个近一百八十度转弯。回身望去,公路就像一条随意抛弃的鞋带,灰白色的。司机机械地踩踏离合,变换档位,松紧油门,这些蜿蜒的山路他们早已司空见惯。

    不一会,山头上树木少了,草地多了,根据时间推算,终点快到了江山道观寺庙寺院。终于,视野被大片草地取代,不时有羊群吃草,以及牛群走过。正午的阳光是暖黄色的,远处山坡上的草是绿色的,背后的天空是蓝色的,天上的云朵是棉白色的,如果拍下来,不知有多美!到一个叫鸿门岩的地方,汽车开始下坡了。人群一阵小小骚动,越过了这个山头,就向五台山的腹地进发了。欲去台怀,这个高点乃必经之路。障碍总是有的,不就是用来翻越的吗?

    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江山道观寺庙寺院。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信佛拜佛,不信佛看佛,佛法广大无边,想来不会为难凡人。要知道这里除了寺院,还是寺院。五台山不仅是佛门圣地,还是避暑胜地。果然一进台怀,就感觉凉爽宜人,倒不仅仅因为那来自幽谷深处吹过的沁人心脾,光是道路两旁浓密的树荫就足够抵挡那本就不辣的阳光了。一路看来,这里和其他的河谷没什么两样:一条小溪蜿蜒伸出,两旁偶尔有几座小山峰,披着绿装,顶着炎日,树林中的小鸟好奇地打量着一批又一批朝圣者。

    这儿的寺院大都集中在台怀镇上,而且有观光车乘坐,因此想要逐个游览也不是什么难事江山道观寺庙寺院。我们打算先去菩萨顶,那儿集中了好些有名的寺院。避开人流,从后面步行上去。经过的坡上长满了这里特有的树木,远望去叶间不时透出数间庙宇,檐上顶着几根塔尖,会闻到飘来的若有若无、忽浓忽淡的檀香,耳边还会传来朗朗上口的佛号、以及如丝如缕的风铃声。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兼具青、黄两庙。两千年前的东汉年间,佛教自古印度传来中土,于洛阳建起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之后寺院便作为佛教传播的载体在中原各地相继兴建起来,此为汉传佛教,僧人着青衣,便称其寺为青寺;而传承于西藏地区的喇嘛教则为藏传佛教,着黄衣。——这便是青、黄庙之分。

    菩萨顶坐落在一个小山顶上,一般游人从前面上来,到这应该折返了,而我们却作为起点,不免荒唐江山道观寺庙寺院。这就是一个于明朝由青庙改成的喇嘛庙,香火异常旺,青砖黄瓦,看上去气派非凡。看来经过几百年来的传承,汉、藏佛教本是异宗同源。正如我们从后山较之于别人从前面登顶,殊途同归。往下走108级台阶,迎面一堵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佛字,每位游客都要上前轻摸下佛字较长的一脚,取“抱佛脚”之意,细看那一“脚”处竟有些微凹,字迹更是早脱落了。初看不禁暗笑,可想想也就释然,便随众人前去摸了一把,为什么不呢?

    再往下是显通寺——五台山最古老的一座寺院,我们没进去,因为现在的目标是塔院寺江山道观寺庙寺院

    塔院寺得名于里面的一座大白塔,它可是五台山的象征,老远就能看到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塔身为覆钵式,建于元代,通体洁白,蓝天绿树红砖下尤为耀眼。塔又称浮屠,常常供奉着高僧的舍利子,不知这里所藏何物?欣赏了一番我们走进寺院,这里的游客不多,但却看到了不少虔诚的信教徒,对着白塔顶礼膜拜:先是双膝跪下双掌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向前俯卧,掌心向地伸过头顶,最后曲臂直起身,再双掌合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他们神情或痛苦、或淡定、或坚毅,但目光中都透出无限虔诚,是的,诚意如此,释迦佛祖一定能保佑他们的!靠近塔身,才发现塔基要大很多,腰上嵌着一圈小法轮,四个角上单独又有几个大法轮,学着别人的样子,我们也拨动法轮绕着塔走了三圈。也许这是一种仪式,也许这是一个许愿,也许这是一种祭拜。

    此外还有个五爷庙,掌管求学、官运、财源、生子诸事,别人建议去拜上一拜江山道观寺庙寺院

    别的就记不清了,诸如三塔寺、罗睺寺、普庵寺、广化寺等等,大多是匆匆一瞥,感受下气氛便罢了江山道观寺庙寺院

    五台山得名于环抱的五座山峰,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如台,传说五台就是文殊的五髻江山道观寺庙寺院。五台上分别建有五座寺庙,供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文殊菩萨,不少虔诚的信徒花数天时间,徒步攀爬五峰去拜谒五方菩萨,称为大朝台。而一般游客做不到,便可直接去黛螺顶——一起供奉着这五位佛,称作小朝台。听说爬黛螺顶需要登1080级台阶,更增我们兴致。第二天一大早,河谷中氤氲水汽还未散尽,我们便开始了朝台之路。虽然正值炎夏,可是清凉山尽显清凉本色,让人感觉微冷。台阶新修不久,每层还挺高,爬起来有些费力,许多衣衫褴褛的乞丐沿途乞讨,其中不乏一些扫地僧人,他们用笤把扫净一段台阶,然后坐在那里托钵化缘。往上更有如塔院寺中所见之顶礼膜拜的信众,三步一跪,九步一叩,无比虔诚。“从善如登”,想那大智文殊菩萨法力通天乐善好施,为什么不布施一些给这些有求之人呢?不一会儿已到山顶,回身望去,台怀镇尽收眼底,以大白塔为中心,寺庙林立,僧侣如云,好一处佛门圣地!黛螺顶上的庙里供奉着五方文殊菩萨,一一拜过后,这才算真正来过五台山,朝过台了。下山择马道,山坡上渐渐热闹起来,当地山民采来山里长出的蘑菇——称作台蘑,以及红枣之类来卖,极具淳朴之风。这一刻,莫名地羡起山上暮鼓晨钟的小沙弥、或是闲云野鹤的十方僧来。

    下山后又回到台怀镇,顺便去了周围的几个其他寺,诸如文殊寺、殊像寺、龙泉寺、碧山寺……这些寺院自东汉陆续兴建,由于统治者的支持,至大唐盛世达到高潮,五台山空前隆盛,到清朝,康熙、乾隆更是屡次驾临,因此顺治在五台山出家的说法也就不无根据了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可是,宗教毕竟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一旦其发展对统治者不利,灾难便降临了,唐末的“会昌法难”便是一例,扯远了。龙泉寺较远,坐车来到密林深处,方始一睹尊容。其名得自附近一眼泉水谓之龙泉,据说此水可以治百病……真正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里面的一座汉白玉石牌坊,大小与一般牌坊无二,通体透白,上面布满了张牙舞爪的蛟龙,过目难忘。

    回来的路上,空荡荡的观光车载着我们驶得飞快,两旁错落有致的庙宇,融在这世外桃源般景色里也飞快地退去了,这让人难忘的青山绿水、红墙白塔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大白塔尖闪着金色的光芒,似与游人展示着佛法的无边,千年菩提路,五台山会将佛法永远传承。

    多少年后江山道观寺庙寺院,也许我会再来这里,但那时,我还会如这般静静地看、默默地想、虔诚的跪拜吗?

    后记

    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回忆,因为无论是旧历还是公历,这都是去年的事了:09.7.4-09.7.7四天,晋北玩了个遍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到现在七个月了,不长不短,断断续续勉强拼凑了万把字。它的终于完成,使我轻松不少,因为我生怕这段美好的旅途回忆,会在以后渐行渐远的足迹过后悄然模糊。

    五千年中华文明看山西江山道观寺庙寺院。太行西麓,母亲河岸,黄土高坡,历史在这里慢慢沉淀下来,越积越多。我想做的,就是能够立于历史的终点,感受一下它的厚度,沾些它的灰尘,体会下它的内涵,甚至仅仅能远远的看上一眼,便已足够了。历史和现在的人们一样,都很寂寞,它们怕人打扰,但喜欢和知心人对话;历史又很现实,不管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它的原本却从不会改变,它是客观存在的,从来不可否认。历史遗迹比人造景观要好看多了,这,正是我爱逛的原因。

    2010-2-15 旧历大年初二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2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