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的色彩:合山道观寺庙寺院
“朱碧琅琊苑,清贫诗语亭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中国佛寺以披红挂绿的喜庆和热闹展示了中国民居对环境和文化的调和,也展示了佛僧道士独特的诙谐和智慧。本该清净无争的佛寺也偏爱那一抹热闹喜庆的朱红色,似乎多少有“不安心清修”之嫌。翻阅史书之后,终于寻出一些道理。原来,这是多个阶层、多种文化共同发力并不违和的结果。
佛寺红色是皇家的特殊恩典
佛教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合山道观寺庙寺院。在文化相对闭塞和垄断的汉代,佛教传播者很聪明地选择了“上层路线”,即从文化修养较高的皇族成员开始渗透。事实证明,顶层传播路径非常给力。当时的皇室对佛教非常重视。据《后汉纪》《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汉明帝刘庄挑选了有修建修浮屠仁祠经验、皇室中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楚王刘英(刘庄的胞弟),于公元65年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官方佛教寺院——河南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是用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枣鸿胪寺改建的,轩敞恢弘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来,其融合了祭祀祖宗、天地柯庙等特征,是整饬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在颜色方面较多使用红色,增强气势感和整体性。因最开始的寺院都是皇家建造和使用,所以,其外表和规制都刻意向 “皇家范”靠拢。这也影响了后来佛寺的建制和外形,同时包括颜色使用。
当然,东汉皇帝们将佛寺建成红色也是尊重了寺庙的“原产地特征”合山道观寺庙寺院。印度佛寺也较多采用红色,在佛教中,红色是忠诚、虔诚的象征,可以辟邪,因此,僧侣着装和佛寺中都采用了红色。区别是,没有像中国这样大面积地使用。在汉代,红色是非常尊贵的颜色,汉高祖就称自己是“炎帝之子”。因此,建筑上较多采用红色。这样看来,红彤彤的白马寺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红色是信徒皈依佛祖的印信
从现存的历代古佛寺来看,古人在建寺庙时非常“贪靓”,不但将佛寺的大门、外墙、屋檐、窗子、柱子等部位统统都涂上朱砂红,而且大殿内也较多采用了红色,如供案、功德箱、桌几、佛像、露明等处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于是,就出现了“朱碧琅琊苑,清贫诗语亭”的景观。无论是在北方枯山瘦水的环境中,还是南方青山绿水的环境中,佛寺都作为一道鲜明的风景而存在。虽然,热热闹闹的景象似乎与佛家清静无为的宗旨不那么相干,却也流传了数千年。
当然,鲜明热烈的红色第一作用是冲击人的视觉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为了让修行人内心宁静以及契合山朝水抱、阴阳融凝的风水观,古代寺院选址大都是远离闹市的深山老林、孤峰峭壁,信徒远道而来,在那个没有各种地图的年代,佛寺如果不是身披热闹的“红装”,确实存在“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问题。但进行了一番红红火火的装扮后,无论庙宇在何等远离人家的大山深处,还是地处荒无人烟的奇峰叠嶂,远道而来的信徒们在远处就可以凭借红色这个标记,一路追寻而来。红色,成了信徒与佛祖沟通的第一重印信——视觉印信。
红色增强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了佛寺威仪
红色的山门,红色围墙,红色的柱子,红色的屋檐……从山门到大雄宝殿,经过了红色重重的洗礼后,觉得高大轩敞的庙宇显得威严而有气势,可以激发入山求佛的善男信女的敬畏心理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佛寺建筑用的红色之多,从而营造出了威严和高高在上的气氛,与宗教和膜拜的主题是非常契合的。看来古人是深谙色彩学的。
从现代色彩学看,一般而言,居所较少大面积使用红色,因为时间久了会引起居住者不适感,比如,焦躁、压抑等合山道观寺庙寺院。但佛寺是公共建筑,来去的香客都是作较短时间的停留,即使体验到了不适感,也不会很强烈。从另一个角度看,久留则产生不适感的原理有利于疏散人流,避免大波人在佛寺内久留。与公共区域的浓重红色相比,僧侣居住和修行的场所不会采用很多红色,一是怕影响僧侣静修,二是没必要采用红色。
佛家的许愿树都无一例外是红色的合山道观寺庙寺院。红色是信徒与佛祖沟通的第二重印信——心灵印信。
亲合山道观寺庙寺院,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吗?请关注我们中华民居:中华民居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427.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