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化]白山黑水间的鲜花—吉林各民族简介(蒙古族):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人口581.39万人(2000年),吉林省有172026人。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该部大部西迁,逐渐与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后代融合。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当时,同在蒙古高原上的还有三个使用蒙古语言的部落和三个信奉景教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出现阶级分化后,蒙古贵族经过不断的权力之争,到12世纪,出现了包括蒙古的五大对抗集团。蒙古部族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从此,蒙古地区诸部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后经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现已规范化。
解放前,在蒙古族牧区,封建王公贵族享有很多特权,采取旧“苏鲁克”(租放牲畜)的超经济剥削的形式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寺庙的上层喇嘛也享有很多特权,拥有大量土地和牲畜,强制牧民提供无偿劳动,进行封建剥削。
蒙古族聚居区,高原、盆地、平原、河流、湖泊兼有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有80多万平方公里的草原牧场和大兴安岭的浩瀚林区。草原辽阔,是我国著名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盛产三河马、三河羊等闻名的优良畜种。阴山南麓的平原素有“塞上米仓”之称。河套平原为我国三大甜菜产区之一。大兴安岭林海还出产贵重皮毛及鹿茸、熊胆、麝香等名贵药材。
蒙古族文化艺术
蒙古族对祖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自元代以来,陆续出现蒙古族学者撰写的大量史学、文学作品,并在语言、医学、数学、天文历算、毛织、机械和兵器制造等方面,创作了大量的珍贵典籍。蒙古族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同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并吸收了藏医、汉医的经验。蒙医在诊断方面包括望、问、切。治病多用成药,并总结出食疗、灸疗、皮疗、温泉疗、按摩疗等疗术。如用炒热的盐热敷,用新鲜畜皮、鱼皮裹疗等,都是蒙医独特的疗法,蒙医对治疗创伤和接骨尤有独到之处。蒙古族医药学家还写出了一批医药著作,如《饮膳正要》、《方海》、《蒙药正典》、《蒙医药选编》、《普济杂方》、《医学四部基本理论》等。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是我国第一个用解析方法研究圆周率的人,著有《割圜密率捷法》一书。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在浩瀚的蒙古民歌中,可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字少腔长,嘹亮悠扬,节奏自由,流传于牧区,体现了草原广袤的气势和牧民宽广的胸怀;短调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节奏规则,节拍固定。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豪放的气质。其他如深受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好来宝”、历史悠久的马头琴等民族文化艺术,都展现了各自的风采。
蒙古族风俗习惯
牧区多住易拆搭、便搬运的蒙古包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在定居地区、部分牧区和半牧区建有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房;农区多住砖瓦平房,并且聚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乘骑,出行都以马代步。饮食:牧民多以牛、羊及奶食为主,辅以粮食、蔬菜;农民以粮食为主,辅以肉食、奶食和蔬菜。普遍嗜饮砖茶。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等制成。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长绸缠头,男子冬季戴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长筒皮靴。各地婚仪不一,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体现了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丧葬:一般行土葬和火葬。“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坦率诚恳。在茫茫的草原上每一座蒙古包的主人都热情地留住相识或素不相识的客人。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主要总是把黄油、奶皮、奶酒、炒米及手扒羊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全民族敬老蔚然成风,见面问安,让路,有难相助。禁忌: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到别人家里作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主人盛给;吃肉时给人递刀,刀尖应向自己,刀把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出蒙古包后,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主人端出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来客不让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丧事忌红色和白色,而喜事忌黑色和黄色;不要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裤子等;参观寺院经堂、佛殿时,禁止吸烟、吐痰,不要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不得高声喧哗,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族宗教信仰
蒙古族原信仰萨满教,后来信仰喇嘛教额尔古纳道观寺庙寺院。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始于元朝。由于元世祖的倡导,源于西藏的喇嘛教宁玛派首先在蒙古族统治阶级内传播发展。明末,喇嘛教格鲁派在内蒙古地区迅速发展,到了清末,内蒙古的喇嘛教寺庙约有千所,“殿宇雄伟,比拟佛国”,清政府给蒙古族的喇嘛教制定了严格、完善的制度。当时蒙古族男子的半数以上当了喇嘛,致使蒙古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口下降,生活贫困。解放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群众有信教自由,也有不信教自由。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47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