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功夫在于静:吉林道教道家佛教
做人之道,修心为上吉林道教道家佛教。、治心的功夫在于静,而不在于动。
《大学》中写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吉林道教道家佛教。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先要明确目标,专心致志,才能达到心不妄动的境界。逻辑上没什么错,要人们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诸葛亮说“志虑忠纯”就是这个意思。
修心的功夫不在身外,而在身内吉林道教道家佛教。要人们放下身外的一切,才能让欲望得到平息,没有了欲望,精神才会安静。要是整天耽于幻想,总是要满足一些欲望,就不可能达到静的境界。尤其是受了消费主义影响的一些人,经常想方设法购买有一些东西,还要顾及性价比,并非不可以,也并非违背道德,而是不能安静,也不能对自己思想有什么内省的帮助。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眼前的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新的欲望。有人买了楼房,还想买汽车,买了汽车,还想吃大餐,吃了大餐,还想去旅游,旅游以后,还想换老婆。就像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样,渔夫获得金鱼的许诺,要满足自己三个愿望,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愿望就是欲望,好了还想再好,没有止境。古人讲“人心不足蛇吞象”,只是要警告人们,不能被欲望支配,也不能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失掉了自我。
佛家对待欲望的态度比较决绝,就是放下,而不是追求吉林道教道家佛教。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放下了所有的欲望,才进入到静的状态,由静而定,由定而慧,最终到达佛的境界。作为佛教徒,就要行善积德,同时要放下善与恶的观念,不能执着于善与恶,更不能认为善的就一定是对的。毕竟,人们都有认知绝限,认为善的,不一定是善的,认为恶的,也不一定是恶的,需要辨明因果,要是放到哲学里面,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当然,这些都是后天修炼的功夫,要想达到先天的境界,就要放下身外的一切,不受外界环境干扰,不受别人的蛊惑,不受外物的牵绊,也不受人情是非的牵扯,还要放下身内的欲望,放下所思所想,放下所有执念,甚至要放下自己的自我认知,最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知道身在何处,不知道什么时间,也就进入了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能获得无上的智慧。当然,要持续修炼,而不能仅仅内心安静了,就能出智慧。
道家讲究修心,似乎从内丹术来吉林道教道家佛教。外丹术并不安全,经常出现中毒的现象。而道家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成仙。和佛教不同的是,要通过具体的技术修炼成仙。外丹术转为内丹术以后,仍然讲究打坐的功夫。要在安静的状态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虚,炼虚合道,最终达到自身与大道的融合,也就炼成了金丹。炼成金丹之后,人可以白日飞升,化身为仙人。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所有的白日飞升几乎都是不可靠的存在。到了现在,道家仍然讲究内敛的修心功夫,而不会让心神外驰。心静了,才能体会大道的妙处。心不静,还是俗人。“黄粱一梦”的故事说明,人生有限,不过在重复求取功名利禄的故事,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不如抓紧时间,修炼金丹大道,才不枉费一生的光阴。于是,很多人都学道教徒静坐,要练大小周天,要引气归入丹田,还要培养所谓的丹气,其实只是一种安静状态下的感觉。和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类似,有着明确的目标,专心致志修炼丹气,培养内丹,和大道合二为一。
《黄帝内经》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只要达到精神内守的状态,内心就会安静,就不会受到外界侵害,不会被七情六欲所伤,也就不得病了吉林道教道家佛教。意思和道家的内守功夫类似,要修心,让内心安静,精神内守,而不是心神外驰,或者放大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是佛家来得痛快,一句“四大皆空”就全都解决了。
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道家、医家,都在强调治心的功夫,而治心的功夫在于安静,不在于浮躁吉林道教道家佛教。《西游记》中讲“心猿意马”,说的是人平时的心就像是上蹿下跳的猿猴,不得安宁,意念就像脱缰的野马,也不可控制,要达到安静的状态就要“心猿归正,意马牢拴。”没有这种状态,就不能获得无上的禅定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悟空的金箍咒和白龙马的身体束缚,似乎有助于调服其心。唐僧取经的过程,也就是修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战胜身外的磨难,而是同时战胜了身内的种种妄想,治心之后,也就能在静的状态下获得智慧了。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6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