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尚大多肥硕丰满,而道士却清瘦枯干?原来与武则天有关: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说起信仰,中国人对此各有想法新郑道教道家佛教。既有崇尚的信徒,也有坚决不信的倔强人士。
但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总是要有这么一个支撑的信念,始终贯穿我们的整个人生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于是,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开始出现不同的宗教文化新郑道教道家佛教。而根据朝代的不同,也会衍生出不一样的信徒面貌。其中,佛教和道教就是最出名的两大宗教。
但令人觉得奇怪的是,佛教的和尚们经常肥硕丰满,而道教的教士却通常干枯瘦瘪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按理说,都是宗教的教徒,但为什么两者的面貌会相差甚远呢?原来这一切都有因果可循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佛教与道教
中国人所信奉的佛教和道教,其实不管从哪种方面来比较,两者都是完全不相同的宗教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首先,两种宗教在中国出现的方式不一样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佛教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宗教,而道教则是中国本土衍生出的宗教,两者的发源地不一样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佛教源自印度,在西汉时被传入中国,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佛教逐渐“中国化”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而道家思想,则由中国著名的两位哲学家老子和庄子,在春秋末期提出,后经过道家的张道陵的整合,正式将道教这一教派推出,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由此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的出现要早于佛教,并有中国人自己提出,是真正的本土化宗教新郑道教道家佛教。而佛教本是印度的宗教,依附中国流行的道术和玄学,最终变成“中国化佛教”。
除了两者发源地不同,佛教和道教也倡导不同的宗教文化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佛教的中国化倡导“悟空”,即在禅宗下,万物终为空新郑道教道家佛教。而道教则倡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相信万物的生长是毫无止境的,恒则有之。
因此,两种宗教的根本核心完全不同,倡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天差地别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而从对后世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两种宗教也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意义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佛教受印度思想的影响,对事物的看法更偏向具象,认为一切都是物质构成的新郑道教道家佛教。因此留给现代对次的研究方向,主要以“地风水火”的物质化为主。
而道教本就源于华夏,分类也相对古老化新郑道教道家佛教。人们习惯把事情分阴阳两极,并将其具像化。道教正是因此衍生,把事物的发展分为5种形态,后人皆因此作为研究方向。
就是这样两种,在中国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的信徒也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面貌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受统治影响的和尚与道士
在佛教和道教中,分别对应的教徒就是和尚与道士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在我们一贯的认知中,两种教徒的形象面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特征新郑道教道家佛教。和尚总是以“肥硕丰满”的形象出现,而道士就经常是“干枯瘦瘪‘的。这究竟是为何呢?
有人猜测,这跟朝代当权者的统治方式有关,不同的朝代会衍生出不一样的形象追求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因为两种宗教盛行的时间不一样,那么对于信徒们的关注点,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在佛教刚传入中国汉朝时,百姓对体型并没有追求,因此和尚也没有可以同化的形象新郑道教道家佛教。但是,到了唐朝,一个“以肥为美”的朝代,大家的认知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唐朝武则天的统治下,开始对李唐盛行的道教进行打压,但也侧面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新郑道教道家佛教。由于当时整个社会,都以丰满圆润的体型为主流,因此佛教的形象也开始圆润化。
特别是在修建佛像时,武则天特命人将佛像修得更为丰满,就如同弥勒佛一般新郑道教道家佛教。因此,佛教的形象在唐朝变得圆润丰满,到最后,“肥硕丰满”也变成了和尚们追随的形象面貌。
但道教的道士们,完全没有这样的形象追求新郑道教道家佛教。因为在道教盛行时,并没有存在像唐朝的统治者这般,对丰满体态有所追求。因此,道士们可以一直遵循自己的宗教观念。
在道教观里,道士是要修炼成仙的,因此修身养性,修炼仙道才是他们的追求新郑道教道家佛教。为了达成“升仙”的目的,日常练功必不可少,这也要求道士们保持精炼的身躯,轻盈体态。
日常的和尚与道士
除了统治者不同的体态追求之外,和尚与道士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出入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在日常生活中,和尚们虽然不吃荤菜,但不代表他们的饮食均衡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在日常的饮食中,和尚们吃素,食物没有荤腥味,自然无法填饱肚子,于是他们主食的分配量就更多了新郑道教道家佛教。而饭粥粉面的淀粉含量非常高,吃得多了,自然容易身材肥胖。
在一天的生活里,和尚们几乎是没有任何运动的,他们一天都在盘腿打坐,无法消耗体内的脂肪新郑道教道家佛教。久而久之,和尚们就在这样的日常中,体态日渐肥胖,形象日渐丰满。
而对于道士们来说,虽然日常吃素,但有足够的运动量新郑道教道家佛教。加上他们追求仙风道骨,对保持体态轻盈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日常中他们不能任由身材“发福”,形象自然更为精干。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因外,和尚与道士们的身材区别,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信念所造成的新郑道教道家佛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不杀生”,道教“信气脉”。
自古以来,人们对食肉的看法就各有不同,放在两种宗教信徒的认知里,更是各有说法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佛教认为吃素是因为不能杀生,并不是他们自己不想吃,因此内心信念并不坚定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但在道教中,吃素是因为在宗教观念里,肉食会在体内形成浊气,是不宜食同的食物新郑道教道家佛教。因此道士们不吃肉食,完全是出于内心本能,他们内心抗拒这种影响练功的食物。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吃素,但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对身心的影响也不一样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结语
因此,和尚的胖瘦,只不过是在武则天统治的唐朝,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人们对身材体型以“胖”为美,因此对佛像也衍生出“丰满”的形象追求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道士则因为没有受到唐朝重视,而一贯秉承宗教的信仰追求,因而一直保持了精干的形象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虽然佛教与道教追求不一样的信仰,但两者都是中国现存的宗教文化,都对人们的生活追求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从文化信念角度,时刻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新郑道教道家佛教。
在看待不同的宗教时,我们要始终保持中肯的态度,不贬低不高抬,辩证看待宗教信仰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新郑道教道家佛教。这样,我们才能与这种人类的信念产物和平相处,共度岁月。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8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