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的道家和道教:淮南道教道家佛教
贫道说句大实话啊,历史上的道家与当今的道教在学术源流上根本不是一回事淮南道教道家佛教。“道家”概念从最确切的史料来讲,指得是先秦两汉盛行的“黄老”道派,作为最具有齐国特色的政治理论,主张修身治国的稷下黄老之学曾两度成为“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方学术,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道教”概念最初所指乃是儒家,将西周先王之道和春秋孔子儒学称为“道教”。
《史记》司马谈先生《论六家要旨》里这样论述“道家”内涵: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淮南道教道家佛教。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并且太史马迁在《史记》中论述老子和道家时,别出心裁地列举出自己家族的族谱传承,暗示了司马氏史官家族和老子道派以及黄老道家有一定程度的学术传承淮南道教道家佛教。因此后来的《汉书·艺文志》也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道家,以先天大道(自然规律)作为真实世界的根本信仰,是华夏上古史最早的自然主义者和最强的天道信奉者淮南道教道家佛教。与儒家学术起源于西周礼教不同,后世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跟夏朝文化、殷商文化甚至更久远的炎黄文化在学术传承上密切相关,至于炎黄文化以前的远古洪荒神话时代就罕见确切的道家史料了。因此黄帝、伊尹、辛甲、吕尚、鬻子等人的修身治世思想,算是道家文化的重要源头,这种内圣外王的道家文化最初是在宫廷王室里被君主贵族阶层隐秘传承。直到春秋末年礼崩乐坏政局动乱后,宫廷王室藏书学术流散到社会大众中,以老子道派(历史上的老子原型应该是一个古老道派组织,后世公认的思想家老子李耳算是老子道派组织的优秀继承者和公开传播者以及学术创始人)的《道德经》横空出世为标志,说明道家思想已经在中下层社会大众市场上开宗立派,有了一定的道派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老子道派建立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道派外,杨朱学派、黄老道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道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在道学上返本开源的黄老道派风头最盛淮南道教道家佛教。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王室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国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历史局面。黄老道派的内圣外王之道,除了在《黄帝四经》、《老子》、《庄子》中大放异彩外,还在《黄帝内经》、《伊尹》、《太公》、《辛甲》、《鬻子》、《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道家易学》、《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有所阐释。
秦国统一中国之前,丞相吕不韦曾经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思想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执政纲领淮南道教道家佛教。但后来上位的秦始皇却选择了从黄老道派演变出来的法家集权制度,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黄老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生产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官方选择黄老道家作为修身治国思想,休养生息以藏富于民,精简政令以稳健发展,造就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汉代人也因此把黄老道学称为“人君南面之术”。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894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