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武山:文物古迹研学游:兰州道教道家佛教

符咒网    2023-02-11    6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兰州道教道家佛教。趁着春节带来的浓浓年味还未消散之际,带孩子赴一场了解人文历史,汲取文化滋养的“研学之旅”吧!

武山,文物古迹众多,分布广泛,县域内目前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水帘洞、木梯寺、狼叫屲、官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含红色遗址6处)兰州道教道家佛教。今天,小编规划了一条“研学之旅”,线路:水帘洞→武山县博物馆→风云雷雨坛→圣寿寺→木梯寺—禅殿寺石窟→铁笼山,带大家领略武山丰富的文物古迹。

水帘洞石窟群: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榆盘镇钟楼湾村兰州道教道家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增建和修缮,是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的露天石窟寺,曾经达到“七寺五台”的规模,现存留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处石窟单元,共存历代造像200余尊,壁画2400平方米,窟龛69个,浮雕24幅,碑刻题记27方,无头干尸一具,文物建筑8座,舍利塔12座,其中拉梢寺石窟有世界第一摩崖浮雕造像。196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山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渭北文体中心西区,成立于1991年,是武山县唯一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各类文物及标本3000多件,古钱币2万余枚,有珍贵文物近200余件(一级7件、二级32件、三级144件)兰州道教道家佛教。武山县博物馆开放的展览区有四个:武山馆藏珍品文物展、武山红色文化主题展、武山文化创意产品展、武山全域旅游摄影展。馆藏珍品文物展主要展出有200多万年前的剑齿象化石、披毛犀化石、旧石器时代的“武山人”头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尤以石岭下彩陶驰名中外);西周、战国时的青铜器;汉代陶庄院;唐代鎏金镶银铜碗、凤首壶;宋金彩绘、模印画像砖;元代琉璃舍利塔;明清佛教造像等特色鲜明的藏品。这些地域文化浓厚,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藏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先祖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繁衍生息的奋斗历程,是研究武山乃至渭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风云雷雨坛:位于武山县城东郊家坡村,为北宋崇宁三年(1104)所建兰州道教道家佛教。现存坛高13米,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共分三层。顶层原有四门,正门在西,中下两层为夯筑土台,夯土层厚0.08—0.12米不等,南侧建有登坛坡道,转至西侧可进入顶层。风云雷雨坛经考证是古时建城时必须修建的城市设施,这座保存较为完好的祭坛是武山县城现存的唯一古城遗存,是近年来省内罕见的新发现的祭祀坛,更是古代官方祭祀活动的真实遗迹,用以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对研究武山县古代城垣建筑和祭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圣寿寺:又称官寺,位于武山县城南关村兰州道教道家佛教。是武山县域最早的官办佛教寺院,原建筑规模较大,自北而南,依地势逐级升高,分上、中、下三院,总占地面积2016平方米,现仅存中院的燃灯古佛殿及其左右配殿,建筑面积476.33平方米,保存着鲜明的元、明、清三代修筑风格。官寺承载了700多年的历史信息,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梯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山县西南约30公里的马力镇杨坪村北柏林山上兰州道教道家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唐、五代、宋、元续凿,明、清、民国重修和维修,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处十分重要的佛教艺术胜地。现有殿窟18个,造像80余尊,壁画234幅。石窟群所遗留下来大量佛、道教历代造像及壁画,是我国石窟文化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代表,浓厚的石窟文化底蕴,大融合的佛、道、儒三家思想,佛家以早期的人物雕像为主,最早为北魏时期的作品,道家保存下来的遗迹最早为唐代,因其雕像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尤其第五、七、九号窟,有着丰富的唐宋时代特征而被专家学者形象的称作“唐宋雕塑馆”。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禅殿寺石窟:位于武山县城西南四十公里的马力镇定荒山南麓,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咸丰十年(1866)重修兰州道教道家佛教。山势陡峭,沟深谷邃,峰回路转,景色幽静,保存珍贵文物,是继水帘洞、木梯寺石窟群的第三大石窟,石窟凿于半山崖,风格独特别致,形制古朴典雅,下临深涧,大小相间,错落有致。石窟融“儒、释、道”三教艺术于一体,集建筑、造像、壁画、窟龛于一寺,塑像庄严肃穆,内容丰富,形神生动;壁画富有寓意,充满情趣,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尤其是五号窟24尊明代造像,堪称是神来之笔,也是研究武山石窟文化明代以后发展趋势的重要实物依据。武山人民政府于1981年9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笼山:位于武山县高楼镇境内,距县城西南35 公里的漳武两县交界处,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古称斗底山,主要景点有堡子沟、灯笼峰、大士庵、姜维饮马井等兰州道教道家佛教。堡子沟,一名曲城,今古迹犹存,这里四面环山,荫翳蔽日,中间有片开阔的草场,是人们理想的消夏避暑之地。灯笼峰在堡子沟的南面悬崖上,因形似灯笼而得名。沟内有一石洞,洞内有一清澈的山泉流出,泉水叮咚,声音悦耳。从灯笼峰西行数百米就到了大士庵,这是一座天然石窟,高十余丈,占地100多平方米,庵前树木参天,竹叶茂盛,似一道绿帘遮住了庵门。庵内有大大小小石凳数十张,石凳或黄或黑,或红或白,均光滑细腻。从大士庵向南几百米,沿蛇行小道,经石栈,可到水帘洞。水帘洞前有一座庙宇,其内有姜维塑像一尊,形态逼真,亲切可人,庙宇内时有人祭祀。据出土文物和地名资料考证,铁笼山确为三国古战场遗址,其山脚田地时有刀、矛、箭头等兵器出土。1975年—1999年,铁笼山附近的高楼八营、斗底等村修建水平梯田时,多次出土铜质箭镞、残甲胄、残枪、短剑、矛头等兵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其北山曳兵村附近也曾出土残盔甲、锁扣、护心镜、头盔残片等军事用品。其周围的山名、村落,也多与军事有关。山北有“曳兵山”,传说是姜维屯兵布阵的地方;还有一村名叫“八营坪”,传说为姜维战马受伤的地方。

文:全域旅游创建办 何佳俊 付文娟

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0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