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释文: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十七帖》原帖尺寸: 纵27厘米 横475.11厘米 临帖尺寸(局部): 《十七帖》第一通尺牍郗司马帖3行 26字 纵28.1厘米 横12厘米
释文: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 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十七帖》原帖尺寸: 纵27厘米 横475.11厘米 临帖尺寸: 《十七帖》第二通尺牍逸民帖4行 40字 纵32.6厘米 横17.2厘米
释文: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无锡道教道家佛教。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十七帖》原帖尺寸: 纵27厘米 横475.11厘米 临帖尺寸: 《十七帖》第三通尺牍龙保帖3行 20字 纵32厘米 横17.2厘米
◎ 吴练
引言
关于临帖,从中国书法诞生以来,近三千年的历史,无论何朝何代,古人今人,学习书法都遵循着临帖之路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关于临帖的重要性,历代的书法家和评论家论述甚多。关于临帖的重要性,讲的最绝对的是明朝的大书法家董其昌。他称:“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坠恶道。”
其实也有例外,有的学者,临帖甚少,但其书法充盈着人文精神,其神采气韵,一般书家亦难企及,这既是书法的独有特性,也是书法的魅力所在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苏东坡在《论书》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无锡道教道家佛教。”但是,“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不能理解为不向古人、前贤学习。苏轼将其称之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东坡苏公帖》中,就收有苏轼所临王羲之的《讲堂帖》,在苏轼中年的书法作品中,亦可见到帖中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风格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因此,苏东坡讲的这一段话,也可以理解为“出帖之快”。
就大多数人而言,不临碑帖,便难入书法之门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关于这一点,其实在社会上,是有共识的。
关键是临什么帖,怎样临帖?谈几点粗浅认识无锡道教道家佛教。谈临帖之前,先谈谈关于碑和帖。
清代以来,多有碑帖之争,各执一词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其实,碑和帖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宋代书法家米芾认为:石刻不可不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当然,对此清代的思想家、书法家康有为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几朝人为帖学宜也。……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崇碑。并论述了崇碑的五条理由,这里不赘述。
以余看来,学习书法,由碑入手,或由帖入手,都是可以的,如兼习二者最佳无锡道教道家佛教。无论临碑,还是临帖,都应力求尺寸、字与字、行与行,追寻古人碑帖之本来面貌。余临帖较多,不仅因帖更贴近古人书法真实面貌,还因家中书桌小,而帖一般字较小,临写比较方便。
关于临帖无锡道教道家佛教,概括起来是两个问题:一是临什么帖,二是怎么临帖?
中国古代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文字走出了手工传抄的藩篱,印刷复制技术,不仅使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广为传播,也使历朝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以帖的形式呈现出来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其数量巨大,虽难以有准确的统计,但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上千种。
临什么帖,怎样选择帖,就一般而言,应当是有定论的历朝历代名帖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选择历朝历代的名帖,范围仍然大,仍需进一步缩小范围,怎样缩小?这其中的确有各人喜爱的原因,但也不尽然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帖也有真、草、隶、篆、行之分,余以为,若无一定的书法基础,临帖当先以真、或隶、或篆入手,而后为行书、草书。苏轼在《论书》中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苏轼的这段话虽不是绝对的,但除个别极有天分与悟性者,上手就是行草,路子可能会走歪的。
怎样临帖?古往今来,可谓见仁见智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但读历代书家、书法评论家之书论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可知以下几点:
一是临帖之前必先读帖无锡道教道家佛教。读帖是临帖的必要环节,通过对临帖的研读,体会其用笔、结字、章法、布局、轻重提按,甚至用笔速度和气息,在脑中形成所临之字要有清晰的面目。孙过庭在《书谱》中概括为“察之贵精”四个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在临帖过程中,需要了解帖的内容、背景,还需了解关于所临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兴趣爱好等等无锡道教道家佛教。临帖时,应努力进入所临之帖书家的心境。如,临《寒食帖》,需把握苏轼写此帖时悲凉的精神状态;临《韭花帖》亦需揣摩杨凝式其时谦虚而又恭敬的心态。
三是把握临帖形与神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孙过庭关于读帖,讲“察之贵精”,关于临帖他认为“拟之者贵似”。形是神的载体,没有形,谈不上神。但是临帖中只追求形似,一天只临写了一个字或几个字,临写的字,可能形状甚为相似,但是一定难得其神。董其昌认为:“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道存者也。”
清朝梁巘在《平书帖》也谈到选帖与临帖的形与神:“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一天只临一字或几字,难得其整体面貌,更何况帖中精神无锡道教道家佛教。黄庭坚在《论书》中的一段话:“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也是讲到了临帖的形神关系。
从褚遂良、文徵明等等大书法家临《兰亭序》,赵孟頫临《十七帖》和《圣教序》,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铁保《行草临王帖》等名家临帖来欣赏,方知何为临帖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临帖若得神采,从执笔上看,除小楷以外,最好能悬肘悬腕,如傅山所言,“沃若在手”,用力沉着痛快,方能取古人之神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以余临帖之粗浅体会,临帖形似不易,神似更难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四是临帖当持之以恒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古往今来,从王羲之、欧阳询、文徵明、董其昌、米芾、黄庭坚、傅山、铁保、王文治,以及邓散木、启功等大书法家即使形成了自家风格,仍然几十年持之以恒,临帖不辍。
为什么?名帖为书法之经典,余体会,临帖犹如音乐家来演奏不同时代的音乐经典,虽时代变迁,经典是不朽的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学习书法,一定要临帖、临帖、再临帖。只有不断临帖,才能不断提高进步。
五是临帖之精神愉悦无锡道教道家佛教。临帖能够坚持不辍,持之以恒,其根本的原因是临帖过程中获得的身心愉悦。清晨或夜深人静,品茶读帖临帖,会忘却一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独享临帖之乐,这也是学习书法过程中内生的动力。
最后谈一下出帖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谢云老生前常和我说:学习书法,要临碑帖,要“打进去”,再“打出来”无锡道教道家佛教。谢云老的字是以草篆和鸟虫篆为风格,但他在少年时临过大量的碑帖,在吕章申先生主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系列丛书——谢云书画艺术》中,能够见到谢云老于1946年上中学时的临帖作品,乃见唐楷中颜、柳之韵,无法和他的后期书法面貌联系起来,这就是出帖,且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再讲一个小故事。山西的老书法家林鹏在《书艺谭》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在街上碰到一个书法爱好者。林鹏问:“我怎么看你现在写字怎么越来越有点别扭?”此人答:“我出了帖,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面貌”。林鹏老在书中写道:“他还没有进去,何以谈出。”
对余而言,亦是如此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案前的《十七帖》已临数遍,思绪追寻到一千六百多年前,期待与前贤对话,倾心聆听东晋前贤的声音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其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将军。
如果从商晚期的甲骨文算起,中国的书法也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锡道教道家佛教。王羲之出生的年代是东晋,以东晋向前推,书法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从王羲之到现在,也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唯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家、书法评论家李志敏认为:这主要是“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了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出以儒家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书法是美学研究范畴,而美学从属哲学范畴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在人类文明史相当长的阶段,美学和伦理学从属于哲学。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伦理学、美学成为独立门类。哲学对于伦理学和美学,乃至所有门类学科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学术争鸣,有诸子百家无锡道教道家佛教。秦汉时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权得到很好的巩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皇权至高无上。
到了王羲之生活的东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个时期,皇权逐渐衰落,而门阀政治渐鼎盛无锡道教道家佛教。皇权不再是绝对权威,只是形式上至高无上,经济衰退,民不聊生。
与之相关联的是,思想的自由程度比较高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儒家学说与佛教、道教并行,老庄学说深得魏晋士大夫的赞同。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书中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从王羲之书法的思想基础,以及其作品中表现的哲学精神来看,他对东晋以前的书法有一个很大的超越,而东晋以后一千六百多年的书法发展,其哲学与美学基础,却都没有超出儒释道范畴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可以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脉络最为清晰的门类,也是西方文化影响和外来文化影响最小的艺术门类。中国书法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没有发生变化,这是王羲之书圣地位得以延续的背景。他的家族背景,以及江南绿岸绵绵,山清水秀,诗意栖息的自然环境,亦对其书法有影响。
然而,最根本的仍是王羲之的作品表现的崇尚自由、逍遥、游目骋怀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精神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王羲之出身于望族,伯父王廙是晋元帝时的宰相,亦是当时东晋书坛的领袖,但是在王羲之19岁时,他就去世了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当时的王、庾、谢、桓为门阀四大家族,仅王羲之家族,就有二十多人在朝为官无锡道教道家佛教。王羲之与几大家族人士的交往甚密。
比如,庾家,庾亮曾任宰相,其弟庾翼书法之造诣与名声,当时不在王羲之之下,庾亮的妹妹为穆皇后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载: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张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又比如,谢家的谢安,亦曾任宰相无锡道教道家佛教。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众人在绍兴兰亭修禊,修褉是春季进行的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民俗活动,参加者达41人之多,众人饮酒赋诗,其中就有谢安。王羲之挥毫作序,史称《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从少年学书,中青年为官,到老年辞官,都生活在这种与贵族交往甚密的环境之中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王羲之早年学书,其父王旷、伯父王廙、叔父王导、堂兄王洽及其家族多人,皆擅书法,清代书法家铁保的《临王帖》中,就有王廙、王洽与王献之三人无锡道教道家佛教。王羲之很小就受家庭熏陶,少年羲之师从卫烁——卫夫人,字茂漪,哥哥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卫展,丈夫李矩为汝阳太守,擅长隶书。卫夫人既是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著名的书法评论家。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卫夫人的书法如“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从后世的评价来看,卫夫人的书论《笔阵图》较她的书法作品影响更大。卫夫人年长羲之31岁,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书时,卫夫人已是中年妇人了。卫夫人教授他的主要是钟繇之法,从钟繇的《宣示表》和卫夫人的《近奉帖》,以及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能够清晰看出这一传承脉络。
王羲之书法之路卓然不凡,沈尹默称赞“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真行,草体中去无锡道教道家佛教。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最佳体势”。
对王羲之影响最大的书法家,除了早年的卫夫人,还有李斯、曹喜、梁鹄、蔡邕、张昶、张芝等人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辞官无锡道教道家佛教。这里有一个故事,亦是文坛趣闻:王羲之辞官前任会稽内史,会稽在扬州的管辖下,而与王羲之同一家族同龄的王述,时任扬州刺史,王羲之素与王述有隙,不愿意在他管辖下为官。据载,为此王羲之专门上书朝廷,请求朝廷将会稽从扬州划出,单设为越州。虽然王羲之的家族甚有权势,但此举过于失当,“大为时贤所笑”,自是不准,于是王羲之发誓不再做官,称“吾原无志于朝廷”。遂携家人由无锡徙居金庭(浙江绍兴一带),此地名气大噪,人称华堂。
从青少年王羲之坦腹东床,到他51岁辞官的趣闻轶事,能够看到王羲之骨子里散淡倔强的一面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在东晋门阀时期,王羲之做官只是他那个大家族的通常路径,而且在他为官时,书法带来了声誉和影响已经远高于他所任的官职。这从兰亭修禊事能够看得很清楚,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只是一个小官。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却由王羲之作序,便能看出王羲之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并不是由于他任会稽内史,才推他作序。自古至今,凡书作序者,均为学问与品德高尚、众望所归之人。王羲之的辞官,在当时虽然传为笑谈,然而从王羲之因与王述不合,而提出单设越州的诉求,能够看出他的率真倔强之秉性,这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书法作品。辞官以后的书法作品,呈现更加高洁淡泊之风,内敛寓于俊逸流美之中,更加从容超然,如瀑如泉,自然流淌于笔端。
王羲之传世最有影响的两件作品,一是《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兰亭序》的故事趣闻甚多。如,唐人何延之写的《兰亭记》,极为详细生动地描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为获得《兰亭序》真迹,惊奇而曲折的故事。关于《兰亭序》的研究更是连绵千年,论述无数。
王羲之第二件最具影响的作品,便是《十七帖》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十七帖》有信札29件,107行,共943字无锡道教道家佛教。信札的第一件,以“十七”起头,故称之为《十七帖》。
《十七帖》原迹已佚,现存的均为唐宋刻本无锡道教道家佛教。据包世臣《十七帖疏征》记载,凡刻本中,当以“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且有唐太宗钦定颁布天下的“敕”字本为最佳版本。有研究者和书家认为,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书道博物馆和清雅堂所藏刻本也不逊于“敕”字本。
《十七帖》写于347年到361年,长达14年无锡道教道家佛教。信札大部分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其妻弟郗愔等好友的,也有写给他的朋友或晚辈的,比如《十七帖》的第一帖,郗司马帖,便是写给王羲之妻弟的。从收入《十七帖》的时间来看,第一件信札347年,王羲之44岁;最后一件信札361年,王羲之生命中最后一年。这是王羲之辞官后,一直到他临终之前,流传下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如用《十七帖》和《兰亭序》比较,前者是草书,后者为行书;前者是信札,言简意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后者是文采激扬的序文;从历代的评价来看,唐朝对《兰亭序》的评价最高,历代书家对《十七帖》似乎更高一些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这主要是因为,如只从字数章法角度看,《兰亭序》长达324字,而《十七帖》多数篇幅很短,如《丝布衣帖》12字、《天鼠帖》16字,最长的信札《蜀都帖(游目帖)》也不过102字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从构思与创作的角度来讲,难度大的是《兰亭序》,一般认为《兰亭序》是即兴而为,一气呵成,其实依常理分析,由王羲之写序,应是事先就议定好了的,不大可能在修禊赋诗时临时动议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再者,给当时这些很有影响的诗人、书法家的诗集写序,王羲之在写之前,应有一定的思量与酝酿,就如我们现在看似是即兴发言,但也会有个腹稿。在书法上,王羲之是非常严谨的,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群贤毕至,兰亭修褉,推王羲之写序,长达324字,文章优美,遣词用句严谨对仗,似非即时一蹴而就。
《十七帖》的信札,虽然很短小,但是无论从字的形态、结体、线条等局部来看,还是从作品整篇字与字、行与行、断笔与连笔细看细究,尽管行书和草书有区别,但是从书法创作的艺术角度与艺术价值衡量,《十七帖》当在《兰亭序》之上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十七帖》表现得更为从容淡定,气脉贯通,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控笔流畅,字与字之间,多不相接,然字断意连,而字与字相连处,更呈神采,毫无缠绕故作姿态,殷殷之语,书于笔端,“真所谓,从自己胸襟流出者”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最成熟的作品。
宋代米芾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大书法家,个性张狂自负,几乎没有什么书法家能入其“法眼”,特别是在草书方面无锡道教道家佛教。然而他对东晋的草书评价很高,认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僧草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这里说的晋人草书,应指以王羲之为代表的草书。
因为东晋时期,无论草书或是行书,没有一人能与王羲之比肩,而且晋以后历代的评价也是如此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十七帖》被历代书家誉为“无上范本”,“书中龙象”,定有其超然独特之魅力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初次见到《十七帖》,是在北京通州的张家湾现已故的冯其庸先生府中的书房无锡道教道家佛教。十几年前的一天,我请冯老在西泠印社与华宝斋联合出版的宣纸竖排两函《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上题签。他的书案背后的硕大的书架悬挂着《十七帖》中的一帖《七十帖》。冯老是著名的大学者、史学家和红学家,其诗词、戏曲、书画造诣甚高。看过冯老的《墨缘集》一书,便知冯老和王蘧常、朱屺瞻、刘海粟、高二适、沈尹默、谢稚柳、傅抱石、蒋凤白、赵朴初、启功、饶宗颐、张颔等大家有多年的笔墨之缘,书法与学术造诣颇深,他对《十七帖》的评价极高,认为是历代书法作品尚未有超越者。
怎样去临写十七帖,却很令人困惑无锡道教道家佛教。
关于临写的形与神,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锡道教道家佛教。我读过傅山临写的《十七帖》中的《七十帖》,据史料称那是傅山临写得很满意的一幅作品,的确是有神韵而不拘形。邓散木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以临帖既多且精而著称。他专门写过一本《怎样临帖》的书。我看了他临的《十七帖》,形与神兼具,但与原帖相比,仍是难以比拟。
余临《十七帖》较多,其中既有个人喜爱原因,也有《十七帖》每帖短少,便于掌握的原因无锡道教道家佛教。临《十七帖》中的每一信札,先弄清帖中的文字与历史背景,进而了解,要临写作品的内容,写给谁的,背景是什么?力求贴近原帖的气韵,追寻古人的思虑,临写的精神状态才能充盈。
寻找符咒,灵符,符咒网,道教符咒网,灵符网站,灵符网官网,购买符咒请灵符,这里有各种手绘开光符咒:财运符,财运符咒,财运亨通符咒,五路财神符咒,太岁符咒,化太岁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护身符咒,文昌符咒,学业灵符符,开运符咒,转运灵符,桃花符,月老姻缘符咒,偏财符,五鬼运财符咒,化小人符咒,事业符咒,升官符咒,去病符咒,去疾符咒,健康符咒,平安符咒,夫妻和合符,情感和合符咒。
符咒类型如下:
01.财运符-增财运补财库开运 02.太岁符-化解不利顺利度过 03. 回心符-挽回感情增缘复合 04. 护身符-辟邪镇宅转运护身 05. 学业符 -魁星点斗文昌帝君 06. 开运符-开运转运驱除霉运 07. 桃花符-桃花早到月老姻缘 08. 偏财符-五鬼运财偏财运势 09 .小人符-化解小人是非口舌 10 .事业符-事业有成无往不利 11. 去疾符-药王化疾祛病消愈 12. 健康符-身心健康得偿所愿 13. 平安符-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14 .和合符-夫妻情感姻缘和合 15.定制符-心有所想 专属定制
01.化解太岁法事——解太岁、谢太岁 02.升官晋职法事 ——官运亨通提升政绩 03.文昌考试法事—— 开窍聪慧考试顺利 04.偿还阴债法事—— 生债阴宅逢凶化吉 05.开财门补财库—— 增加财运助旺事业 06.助种生基法事—— 病魔缠身增寿增运 07.催子受孕法事—— 生子布阵子女满堂 08.开运转运法事—— 改运天命一帆风顺 09.催财发财法事—— 偏财运势正财持久 10.化解童子法事—— 姻缘顺利仙灵护佑 11.化解小人法事—— 化解小人防人陷害 12.小儿平安法事—— 驱邪回魂活泼健康 13.超度亡灵法事—— 祭奠亲人早登极乐 14.超度宠物法事—— 人类朋友转生脱苦 15.超度婴灵法事—— 打胎坠胎消灾除难 16.祈福许愿法事—— 许愿还愿祈求祈福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29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