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 茅山没有“奇门异术”,却有三大怪象,至今都无法得到合理解:句容道教道家佛教

符咒网    2023-02-14    55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从老子撰写“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经》开始,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句容道教道家佛教。从老子、庄子这些先秦道家人物,再到后来的张道陵、葛洪等人,道教的思想逐渐成型,最终与佛教、儒教一起并列为“三教”。

而在道教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名山圣地应运而生,成为了道教徒修行炼丹的洞天福地句容道教道家佛教。其中,坐落在江苏句容的茅山,就有着“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誉,被道教认为是“上清宗坛”。

受到一些影视剧的影响,人们提起茅山,或许想到的是神通广大的茅山道士,盛传他们懂得驱邪捉鬼句容道教道家佛教。其实,茅山的确是一座道教圣地,却没有什么神通广大的茅山道士,也没有奇门异术流传。有意思的是,道教圣地茅山却存在有三大怪像,至今都无法得到合理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呢?

道人修炼句容道教道家佛教,因此得名

茅山原名句曲山,之所以被改为“茅山”,是源自于它与道教的特殊渊源句容道教道家佛教。清代考据学家任大椿在他的著作《过茅山碑记》中记载道:“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

原来,相传在西汉景地年间,有道教徒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茅山上采药炼丹、修道救人句容道教道家佛教。三人得道成仙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不仅把他们奉为“三茅真君”,还把句曲山改为三茅山以此作为纪念,后来又简称为茅山。

自从茅山改名后,由于它独特的道教氛围,吸引了后世许多道教徒来此结庐采药,修道隐居句容道教道家佛教。而正是这些道教徒的相继到来,又成就了茅山的名气。

道观上千句容道教道家佛教,成为胜地

南朝梁国时,颇得梁武帝信任的道士陶弘景选择了茅山作为自己修道炼丹的场所句容道教道家佛教。陶弘景曾在茅山的“龙池”旁边结庐修炼,修建了茅山的第一所道观。陶弘景在茅山上隐居四十余年,在山上开宗立派,扩大了道教的影响力。

此后数百年间,许多道士纷至沓来,在茅山上修筑道观,作为修道场所句容道教道家佛教。到了唐宋时期,茅山上的道教规模达到鼎盛,山峰谷峪之间,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以至于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

而在宋朝时,由于宋真宗、宋徽宗对道教的推崇,茅山甚至引起了皇家的注意句容道教道家佛教。修筑于宋徽宗年间的元符观,历时九年建成,还得到了宋徽宗的赐名——“元符万宁宫”。

历经千年变幻,茅山因为浓厚的道教色彩,被道教徒誉为“上清宗坛”,是众多道教名山中名声最为显赫的名山之一句容道教道家佛教

三大怪象句容道教道家佛教,众说纷纭

有着浓厚道教色彩的茅山也流传着三大怪象,至今得不到科学的合理解释句容道教道家佛教。第一怪为“蜂窝当做戒指戴”,怪象的始作俑者是数量众多的马蜂。茅山上坐落着一座巨大的老子雕像,当初老子神像刚一落成,马蜂就不约而至,在老子神像的左手掌心里筑起了遮风避雨的蜂巢。马蜂飞舞环绕,就形成了这第一怪象。

第二怪为“客来泉喜冒得怪”,形成怪象的地方是喜客泉句容道教道家佛教。平时平静无波的泉水,但只要途径的游客一击掌,立马就会冒出水泡,就像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因此得名喜客泉。

第三怪为“纪念碑的鞭炮响出军号来”,始作俑者为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句容道教道家佛教。原来,茅山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华东新四军的一块抗日根据地。为了纪念苏南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于1995年9月1日落成此碑。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只要在这里燃放鞭炮,就会突然响起一阵清晰的军号声,形成了“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独特景象。

时至今日,茅山上这三大怪象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前往研究考察,但是还没有人能够对此作出科学的合理解释句容道教道家佛教。茅山因此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上山参观游览。

小结

茅山作为一座具有上千年道教渊源的道教名胜古迹,如今已经很难在茅山上看到拥有奇门异术的道士高人了句容道教道家佛教。然而,茅山上的三大怪象依旧存在着,不时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行人驻足参观影响,正如当年的茅山吸引着众多的道教徒在此修炼,如今的茅山似乎也还有着这样独特的魅力。

参考资料:《道德经》、《过茅山碑记》、《宋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句容道教道家佛教,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3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