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福 | 章太炎先生庄学思想论要:大同道教道家佛教
章太炎先生庄学思想论要
文 | 李智福
《章太炎庄学思想研究》书影
如果在古代思想家中找一位对太炎影响最大之哲人,那一定是庄子,他在《菿汉微言》中列出一连串“终身以为师资”之古代思想家,庄子位列第一(亦见于《菿汉昌言》);同样,如果在庄子学史上找一位对庄子品题最高之学者,那一定是太炎大同道教道家佛教。郭象曾云庄子“不经而为百家之冠”,(郭象《庄子序》)即庄子尚在六经之下,且其地位也不如孔子;船山曾云“庄生之所以凌轹百家而冒其外者”(王夫之《庄子解》),但船山著作中对庄子之不满和揶揄也很多。只有太炎提出“命世哲人,莫若庄氏”(《庄子解故序》)这一振烁古今之语,他在他所知之一切古今中西哲人中将庄子许为第一。太炎立说向来言不虚发,其如此推重庄子定原来有自,本书将全面检讨太炎的庄学阐释学,以考察太炎在何等意义上将庄子许为古今第一哲人。
事实上,无论是学术研究、情感投入还是思想服膺,太炎一生都对庄子施以最大之精力、投以最密之情感、致以最大之思力,两千年庄学史,先生其为殿军乎! 太炎庄学思想集中表达于《齐物论释》一书中,另散见于《訄书》(包括初刻本、重订本)《国故论衡》《菿汉微言》《检论》及其系列文录、演讲、信函中大同道教道家佛教。庄子齐物哲学所抒发的自由平等、宽容异端、尊重异己、不伤害原则等哲学理念具有元伦理学、元政治学、元正义学的特色,故庄学成为太炎思想的最终会归,齐物哲学成为太炎会通古今中西、观照世道人心的不二法门,所谓“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菿汉微言》),此论诚不我欺也。
《齐物论释》(浙江图书馆校勘)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论及《齐物论释》云:“炳麟用佛学解老庄,极有理致,所著《齐物论释》,虽间有牵合处,然确能为研究庄子哲学者开一新国土大同道教道家佛教。”(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欧阳竟无评骘《齐物论释》云:“此其是稷下谈士放言高论、搜陈迹,尽拔赵帜立汉帜,谈者故技臧三耳。”(转引自姚彬彬《“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梁启超与欧阳渐这种颇有微词的评骘应该说没有看到太炎著述的苦心孤诣,《齐物论释》以佛解庄存在间有牵合、拔旗易帜之情况可能是事实,但认为太炎是稷下先生一样的放言高论或公孙龙子一样的口舌之利(“技臧三耳”)则不能进入太炎之学的深沟高垒。 对于太炎来说,无论是尚佛还是注庄,都不是泥执经义章句而作清儒考据式的学问,而是通过诠释经典而对他的时代和世道进行观照。也就是说,《齐物论释》表面上是注经,实则是建构哲学体系;注经的家法是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哲学建设的要求则是截断众流,涵盖乾坤,直面宇宙人生的存在而造道立说。《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如果说庄子之《齐物论》是一口钟,那么先生可谓是善撞钟者,正是通过对庄子齐物哲学的重新诠释,太炎构建了一个 真俗互摄、世出世法两不相坏、求真与致用并举、内圣与外王并建的哲学体系。职是之故,进入太炎的思想世界则不得不从其庄学阐释学入手,太炎的庄学属于经典阐释学,但太炎阐释经典不是学者式阐释而是哲学家式样阐释,即, 太炎的庄学诠释蕴含着一个结构整饬的哲学体系。这需要研究其庄学阐释思想时要将学术史研究与哲学论证相结合,既要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义上梳理其思想文脉,又要在“截断众流,涵盖乾坤”的意义上重视其思想学说的哲学性和体系性。
按照解释学循环的原则,一个周延的学术检讨一定是最大限度地着眼于研究对象之全部文献的文本互证与义理互证,通观全书,竭泽文献,如此才能避免断章取义,才能给予研究对象一种更公允的思想评骘和更缜密的学术推阐大同道教道家佛教。职是之故,我们固然应该以《齐物论释》为契入点来走进太炎的哲学世界,但在对其庄学诠释学的检讨中则不能仅限于此书;我们研究太炎的庄学诠释学,但研究视野则不应止于太炎的庄子学,而是以其庄子学为核心,涉及其学说的方方面面包括其佛学、经学、诸子学、伦理学、政治哲学、西学等。如此方能更全面地展现太炎哲学或者说太炎庄学诠释学的系统性、周延性、融贯性。
《章太炎全集》大同道教道家佛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就太炎对庄学之接受史而言,这是一个学随政变、道与世降的思想自我辩证历程大同道教道家佛教。我们需要考察太炎是在何等时代背景、何等人生境域之中接受庄子以及他接受庄子的学术与心志历程。太炎特立独行的气质性格和敢于质疑一切的批判精神使他和庄学有一种天然的契合,使得他臧否古今而对庄子则极少有贬语。太炎本人著述甚宏,且学术关怀与时代脉搏紧合,其自道“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其本人学术流变亦颇为复杂,其对庄子之接受是一个逐步接受、进以登峰造极、卒于扬弃之过程。约略而言,太炎的学术生涯先后经过尊刘、尊荀、尊佛、尊庄、尊儒等历史阶段,这是一个学随政变,道与世降之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见谛转胜的学术过程。
就太炎关于庄学之整体判摄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其关于庄子具有四种定位,且每一种定位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大同道教道家佛教。在太炎笔下,庄子至少有四种不同形象得以呈现,这是一个复调而具多重身份的庄子。在太炎看来,在战国之乱世中,庄子不隐不仕,是抱关击柝之处士;就其思想特质来说,庄子内证佛果却不言涅槃,是白衣示相之菩萨;就庄子师承来说,庄子远祧孔子,师承颜子,是孔颜一脉之儒者;就其哲学之含摄性和周延性来说,庄子是古今中西第一之哲人。太炎关于庄子其人其学的不同定位,既有传统学术儒释道三教的际会离合,也有直面当下人间世而以东方古典哲学对近代西学进行回应的学术襟抱。太炎对庄子的不同定位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蕴,这里既包含着他对庄子之了解同情与思想默会,也包含着他通过诠释庄子来回应时代难题的学术襟抱。
太炎《齐物论释》在以佛解庄背后渗透着浓厚的济世之心大同道教道家佛教。他深知佛法虽高,却不能应用于人生社会,释迦毕竟是寂灭涅槃之学,庄学则是内圣外王之道。正是带着这种利用厚生之心来解释庄子,太炎认为齐物的题中之义是齐文野,即他所谓“世情不齐,文野异尚”,这里强调民族-种族的平等性和文化-文明的多元性。太炎这种解释是基于多元文化论而对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期盛行一时的黑格尔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蒲鲁东主义进行釜底抽薪之批判,其最终诉求指向对神州文明之维护与对中华文化之信念。值得注意的是,太炎“文野异尚”并不是无条件地承认任何文化体、文明体、政治体、民族体皆具存在的合法性。按照其相关理论,文化体、文明体、政治体、民族体等任何抽象的团体毕竟不是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存在,其在《国家论》里提出“团体为幻,个体为真”,每一个公民的个体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选择权、财产权等)“不被伤害”是任何抽象政治体、文明体、文化体存在的底线,其在《四惑论》提出庄子的齐物哲学最终保护的是“人所得自主”之权利,任何“有害于人”的行为都应该被苛问,国家权利、团体权利也不应该例外。 太炎是一个自由的民族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民族的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缺一都不是真正的太炎主义。
太炎虽然推重庄子之齐物义,但丝毫不意味着他忽略庄子之逍遥义,齐物之最终目的必然会诉诸每个存在个体之逍遥大同道教道家佛教。太炎对庄子之逍遥与释迦之涅槃之同异关系进行思辨,一方面指出,庄子之逍遥即佛学之涅槃;另一方面指出,庄子虽然已达涅槃之佛乘,但他毕竟不入涅槃,而是企慕在世间之逍遥。就庄佛理论会通而言,他通过缜密之“名相分析”和“庄佛互证”将“吾丧我”解释为“阿赖耶识转染成净”;从而证明庄子“逍遥”之境即佛学“常乐我净”之境;佛学出世,庄学入世,太炎在人类学的意义上给出中印两种文化的地缘原因。 具体而言,庄子入于佛而又出于佛,庄子能证佛果却不入寂灭,是因为他不能忘怀众生之苦难,他为世间众生之逍遥而放弃涅槃,这是白衣示相,现身说法。面对佛学轮回为苦之责难,太炎认为庄子实知轮回存在却不以轮回为苦,随顺生死而自甘于世间之乐。因为,与通向彼岸之涅槃相比,立足当下之此岸逍遥更具现实意义。 本来涅槃而毕竟不入,世间出世间法两不相坏,乃是庄子逍遥义之真谛。不过太炎始终认为,不住涅槃不过是方便法门,不住生死才是究竟法门。
庄周梦蝶
太炎庄学思想中,将庄子之齐物与孔子之忠恕进行会通是一大创见大同道教道家佛教。太炎曾自称其学为“以庄证孔”(《菿汉微言》),即以庄子的“齐物”哲学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他因此提出“尽忠恕者是惟庄生能之”“齐物即忠恕两举者”等理论。太炎将“齐物”与“忠恕”相贯通的内在理路是: 他先以佛学之“真如”——“平等”证庄子之“无我”——“齐物”,再以庄子之“无我”——“齐物”证孔子之“忠恕之道”。如果说传统学界对“忠恕”的解释是“有己之忠恕”,那么, 太炎基于庄学和佛学的“忠恕”则是“无己之忠道”与“有己之恕道”两相并举,传统解释重“恕道”,太炎更重“忠道”;传统之“忠道”是反己尽己,太炎之“忠道”是虚己尽彼。他强调以“恕道”推度他者之时,同时需要以“忠道”整全地观照他者,此庶几有补儒学“絜矩之道”之所可能产生的为孔子所始料未及的种种负面影响。太炎先“以佛证庄”再以“以庄证孔”之思想关怀,是以东方古典思想对所谓公理、自由、平等等近代西方启蒙理念进行批判和重建。
就太炎政治思想而言,其核心亦以齐物哲学为核心,对齐物齐物秩序的尊重亦即对自发秩序的尊重,其在《国故论衡·原道上》提出“分异政俗,无令干位”,这种思想与后出的海耶克思想不谋而合,太炎提倡的齐物秩序与也就是哈耶克所批判的理性僭妄大同道教道家佛教。 太炎的齐物哲学实则即对自发秩序的尊重,其中潜含着对“理性的僭妄”与“知识的自负”之警惕,太炎与哈耶克可二者所见谓如出一辙。齐物哲学意味着对每个个体的自然权利、自由选择的无条件尊重,具有元政治哲学的特色,太炎《齐物论释》《检论》《国故论衡》《菿汉微言》等大量著作中提出一个哈耶克式的矛盾,即人类智慧、知识、理性的有限性与社会存在情况之无限复杂性的矛盾,因此,任何试图以理性或知识去规划、设计、整布、干预社会的实践注定是徒劳的,此正是哈耶克所拒绝的理性之僭妄以及他反复提出警惕僭妄所造成的伤害。太炎对庄子齐物哲学的接受与他早期对斯宾塞的接受有关,斯宾塞基于进化论而形成的自发秩序、有机社会等学说成为太炎最终接受庄子齐物哲学的解释学前见。
太炎的“齐物哲学”可能是其自道生平学术所谓“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之结穴之处大同道教道家佛教。太炎《菿汉微言》中称“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其中,“始则转俗成真”是由传统经史之俗谛转为法相学之真谛,他以法相宗阿赖耶识缘起变现天地万物构建起哲学存有论,并形成一套以无生论为核心的大同社会哲学体系。“终乃回真向俗”是由佛学之真转向庄学之俗,以庄学之俗谛补救佛学之真谛,将佛学之出世间法变为庄学之世间法,不过,庄学之“俗”是接受并含摄法相之“真”以后的“俗”,《齐物论释》称庄子“上悟唯识,广利有情”,此书是太炎“回真向俗”的转捩点,也是最高点。(详张志强教授)最后,他以庄学“齐物”“天倪”为原则评骘天下古今中西学术之“俗谛”,此即所谓“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扬弃求真阶段以佛法为一真之态度,开始接受一切世间法(“俗谛”),故可以说,太炎“回真向俗”是以“回佛学之真而向庄学之俗”,是以作为世间法的庄学齐物哲学取代作为出世间法的佛教真如哲学。当然,这种“回向”不是后者对前者之否定与扬弃,而是后者对前者之摄纳与开新。
《菿汉微言》(浙江图书馆校勘)
太炎是一个伟大的平民主义者,他的思想与为人都渗透着“以百姓心为心”的伦理关怀大同道教道家佛教。太炎“回真向俗”是以佛学之真转胜为庄学之俗,从佛学的出世间法转胜为庄学的世间法,从佛学的“证生空”转胜为庄学的“适民意”,其实质就是从“以佛陀心为心”转胜为“以百姓心为心”。与佛学驰骛于涅槃寂静不同,庄学随顺自然、任运轮回更“适民意”,《齐物论释》两次以“以百姓心为心”揭示庄学与佛学之不同,殆非偶然,“百姓心”成为其庄学诠释学之核心。同时,根据《菿汉微言》相关语境, 太炎“回真向俗”是以庄学的“齐物”“天倪”哲学公允评骘古今学术,臧否历史人物,其评骘衡准也是是否“以百姓心为心”,随根普益,了无定法,学术之要义在“内以遣忧,外以利物”,利益百姓则肯定之,戕害百姓则否定之。最后需要指出,太炎在《自述学术次第》中认为学术研究曲通于“百姓当家之事,小者乃生民常道”,他以晋人的“林下之风”自操,警惕学人不要以学术剥削百姓而成为民脂民膏的搜刮者,此其所恪守的学术伦理。 要而言之,“以百姓心为心”实则即章先生读书治学之胸怀本趣,终其一生之学术生涯始终难掩其平民底色,其“回真向俗”之义谛转胜实则即由见佛陀而回转为见众生。
如果将太炎的齐物哲学概括为“不齐而齐”,那么康有为的大同主义则是“齐其不齐”大同道教道家佛教。应该说,太炎《齐物论释》本身是一部相对纯粹的哲学著作,不过即使如此,《齐物论释》在一些关键论点上既不能脱离其古文经学的基本立场,也不能脱离他对康有为的思想回应,康有为依旧是他的隐秘对话者,所谓隐秘对话,是说此书不是如其早期著作那样对康有为(康长素)进行直接批驳,而是在字里行间隐隐指向康有为。《齐物论释》对康有为的学术反驳主要有:针对公羊学“《春秋》为汉制法”的今文经学观点,太炎对《庄子·齐物论》“春秋经世”做出古文经学式之解释,以《春秋》为史志,非为后世制法;针对康有为齐其不齐、野进于文、崇尚普遍性的大同理想,太炎提倡不齐而齐、文野异尚、尊重殊异地多元主义文明观;针对康有为以科技进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大同学说,《齐物论释》指出“野进于文”的文明进化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而毋宁说是另一场苦难;针对康有为鼓吹孔教并以孔教为国教,《齐物论释》则借助佛与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的无神论思想对之回应,消解一切圣人、圣王、神明的神圣价值。总之,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一个“齐其不齐”的具有尚同性质的圣人建构秩序,崇尚普遍性和一元性; 太炎的社会理想是一个“不齐而齐”的具有尊重差异性质的“依自不依他”的自发秩序,提倡差异性和多元性。
就经典诠释学而言,《齐物论释》本身蕴含着自觉或不自觉的诠释学思想大同道教道家佛教。《齐物论释》是一部以解经为形式而进行哲学创构的经典解释典范,他通过佛学与庄学的合参互济而构建起一套“内圣外王”哲学体系。如何在经典解释与哲学创构之间维持一种自洽和融贯,必然会有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经典解释学-释义学(方法论解释学、解释技艺)。太炎《齐物论释》之解释学-释义学主要有:其一,庄学与佛学的深度格义,以法相学之概念与《齐物论》之概念一一相印证,字字皆有来历;其二,名相分析,太炎深谙“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这种唯识学方法论,而庄子的“道-言悖论”“齐-言悖论”正与之类似,故他以此方法来解释《齐物论》,其中包括以语义学分析重要名相和以近代自然科学分析庄学相关概念,分析是为排遣,以排遣而遮拨实相,显发本体;其三,以意逆志,与古人神交,对经典进行素心体贴,从而理解古人著述的苦心孤诣。正是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解释方式使得这部“注”能将“经”的本意纵深推进,以达到钩深致远、返本开新的诠释效果。 《齐物论释》是一种深度诠释,将经典之隐题转化为显题,以古代经典来观照现代社会。精湛的释义学使得解释者在进行哲学“创构”的同时,既能保证“解释”与“经典”之间的融贯,也能保证“解释”与“解释”的自洽。
总之, 太炎通过对《齐物论》的阐释而实现了思想的返本开新,我们可以看到,太炎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哲学家大同道教道家佛教。其一,作为哲学家的太炎,他不止是思想家、革命者、学者、清学殿军、史学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我们甚至能在严格的而非宽泛的意义上将太炎定位为哲学家,他建构了严整的哲学体系,截断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流,其哲学体系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哲学、宗教学等。第二,若在古今中西交汇的近代思想格局中考察太炎的典范意义,会发现他的思想可谓是贞下起元,返本开新,太炎可谓是近代新道家、新子学的集大成者;就其构建两个新经学系统而言,太炎甚至是一个新经学家。作为一位中国近代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中的哲学家太炎,其对于今日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作为哲学普遍性的汉语哲学研究还是作为哲学特殊性的中国哲学研究,太炎都在他的时代做到了极致。
章太炎先生
钱宾四先生论太炎庄学云:“孙仲容、梁卓如皆盛尊墨子,谓可拟之耶氏大同道教道家佛教。独章枚叔惄焉异趣,谓急切觊晋宋,已属逾望,遑论汉唐!故枚叔颇能窥寻《庄》旨。”钱先生同样是衰世治庄,故他对太炎之衰世庄学有惺惺相惜之意。章先生之学中西映照,古今交发,融会三教,弥贯四部,是一个天才式的、百科全书式的哲人。太炎在《菿汉微言》评骘庄子云:“所谓摩尼现光,随见异色,因陀帝网,摄入无碍,独庄生能明之。”我们以为,此等对庄子之评骘也正可以用来评骘太炎先生的哲学,庄周在两千年前观照着天下,在两千年后则观照着世界,庄周的起死回生端赖太炎的才情与笔力,音实难知,知实难遇;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读太炎之书者,莫不为其渊雅博识所折服,为其郁怒深情、苦心孤诣而扼腕叹息,为其论证绵密、言中肯綮而心悦诚服。太炎嫡孙章念驰先生称章学是一座富矿,此洵非过誉之论,此精神富矿在召唤着后世学界去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正如知交乌目山僧释宗仰对《齐物论释》所期许:“近人或言自《世说》出,人心为一变,自《华严》出,人心又为一变。今太炎之书见世,将为二千年来儒墨九流破封执之扃,引未来之的,新震旦众生知见,必有一变以至道者。”(《齐物论释后序》)太炎已经扣响庄周,而太炎先生依旧需要后学扣响,叩大叩小,鸣之在人,我们期待着中国思想界能真正地能重建一种太炎主义。
作者简介
李智福,河北井陉人,哲学博士大同道教道家佛教。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经典与解释、近代思想学术史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哲学与文化》等期刊发表部分文章,出版学术专著两部。此文据《章太炎庄学思想研究自序》修改而来。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刘锦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4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