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探微]儒道互补:道家、道教与陆王心学[已扎口]:绍兴道教道家佛教
在老子看来,外在的经验是要不得的,因为它会扰乱人的心灵绍兴道教道家佛教。只有内在的反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到“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绍兴道教道家佛教。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
道教带有邪教的味道,假托《道德经》之名,学问成分较少,实际成分却是引气、炼丹,荒诞不经,对我国后世文化的影响要比佛、儒两家要弱得多绍兴道教道家佛教。
中国思想文化,自春秋诸子百家争鸣之后,到宋明有大的发展,代表人物有二程(即程颢、程颐)、朱熹,是正统,陆九渊、王阳明为反对派绍兴道教道家佛教。自汉武帝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只有自称是儒家正统才有生存发展的可能。宋明理学,虽对儒家经典以阐述立论,但其实是立一家之言,开一代学问之先河。其中,陆王“心学”提倡“明本心”、“致良知”,同老子“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追求内心的认识与反省相合,更加倾向于道家学说。
陆九渊,南宋人,提倡“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主张先要立大志,明本心,所谓本心,即是人的主观判断绍兴道教道家佛教。在治学上,主演绎,执简驭繁。“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所注”,不必多读书。主“静”,同时也有主“动”的倾向,认为“精神不动则悬,血脉不动则病”,教学生下棋,认为可以长人的精神,又教弹琴,说可以养人德性。
王守仁,明朝弘治嘉靖十人,因幼年在浙江绍兴阳明洞读书,取其号,又称王阳明,创立“心”学,镇压叛军,文治武功堪称一流,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一位人物绍兴道教道家佛教。
王学在思想界推翻腐朽空虚的程朱派,称霸南方绍兴道教道家佛教。王学影响不仅鼓动了思想界和政治界,而且,传入日本,成为明治维新的一股力量。
王学的宗旨,破除束缚身心的程朱理学,提倡“狂”,即率直进取的学风绍兴道教道家佛教。他说“教育学生,应该让他自由发展个性,教师只是诱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一味的拘束督促,学生视学校如牢笼,看师长为寇仇,勉强装出规矩,养成诡诈顽鄙的习气。教他为善,其实是迫他为恶。”
某次阳明与弟子们闲坐,举扇说“你们用扇”,一个站立对曰“不敢绍兴道教道家佛教。”阳明道“圣人的学问,不是这等束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的模样,足见圣人教人,不是束缚成人一个模型的。”
阳明最恶乡愿,他说“乡愿行为有两面,忠信廉洁去骗君子,同流合污去迎合小人绍兴道教道家佛教。他们没有显著的罪恶可指,但他们的内心早已坏了。熟媚圆活,善能合俗,永不会学得圣人之道。只有狂者,才能免俗染,成圣人。”
阳明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绍兴道教道家佛教。汝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一时明白起来。”也就是说物质的存在依靠意识来反映。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凡不行的知或知而不行,都不是良知。如果是良知,那就自动的非行不可了。
陆王心学,反对虚伪的、束缚人的僵化的程朱理学,如同一颗流星,滑破了黑暗的、极端的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夜空,照亮了后来者前进的道路,启发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的产生绍兴道教道家佛教。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5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