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墟山人闲话玉墟养生之五: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六)道教、佛教与儒教
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说,诸子已如前述,现在说一说三教,以便分清流派,不要拜错了“养生神主”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中国地大物博,教派林立,但形成气候的只有三教:儒教释教和道教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儒教以孔子为教宗,释教即佛教以释子即释迦牟尼为教宗,而道教当然是以老子为教宗,号称太上老君。三教的大殿,儒教叫大成宝殿,佛教叫大雄宝殿,那么道教呢?鲜为人知,告诉你吧,叫“大罗宝殿”。大成宝殿最好理解,孔子集华夏教育思想之大成,故叫大成宝殿。释迦牟尼大智大慧,雄镇大千世界,故叫大雄宝殿。“大成”“大雄”,单从字面就能够理解,那么道教的“大罗宝殿”呢?“大罗”什么意思?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最高一重叫大罗天,教宗老子就住在那里,所以就叫大罗宝殿。
这是传统解释,至于为什么老子所处之天叫大罗天,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典籍做过解释,依汉唐经学家的水平,是不难诠释的,可他们就是秘而不宣,个中原因,有点费解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佛教的“大雄”和儒教的“大成”,都是中原汉语言文化的概念,是典型的汉语词语。而道教的“大罗”,却是个夷汉混血的词语,“大”是汉语词语,“罗”却是个汉语音译的夷语词语。
山人蜗居川滇交界的西南夷区数十年,习染了不少原始夷人的语言词汇,于是运用夷语语境的含义,对“罗”的解释突发奇想,来它个标新立异:西南夷语属彝语支,音义大同小异,都管老虎叫“罗”,元代把这一带叫“罗罗斯”,意思是虎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是明证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虽语言属同一支系,但族群不同,老虎的叫法也略有差异,“罗、李、老、拉、兰、烂、澜”等“L”声母的读音,大都指的是老虎。“拉姆”母虎,“納拉”黑虎,“烂坝”虎坝,“白拉姑”,猛虎山,“澜沧江”虎跳江,不一而足。在西南夷区,“拉、老、罗、澜(滥)”的地名多如牛毛,都跟虎崇拜的文化背景相关。云南地区有很多“老街”“烂坝”的地名,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它们的原本意思,其实就是“虎街”“虎坝”,是虎日赶街的街市,由于是夷区,所以用夷语表示,而在汉区,就直接叫“虎街”“虎坝”了。如“狗街牛街猫街马街”。
道教发源于西蜀罗姆文化流行的西南夷区,这跟这一带的原始女性生殖崇拜有直接关系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这个问题说来十分复杂,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有写一本大部头的容量,距离养生的主题太远,就此打住。
道教的原始崇拜是女性母虎崇拜,以西王母为图腾,而西王母在西南夷人眼里就是女神母虎,叫她“拉姆、罗姆”,意思是母虎、女王、神女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藏族女孩爱取名“拉姆”,现在大家都知道是仙女神女的意思,却不知道它隐含的是对西王母的母虎生殖崇拜,是母爱精神的图腾折射。人类文化学挖到根部都很原始,都很质朴,有的甚至很丑陋很恐怖,并不像现在包装得那么美丽光鲜。比如西王母的样子,《山海经》就说她“虎齿豹尾”,半人半兽,够恐怖吧。可在《东周列国志》里,特别是在现代电视剧里,西王母却是个超凡脱俗的大美女,差不多杨贵妃的样子,够漂亮吧。又说远了,也打住。
老子名李耳,又名李聃,在夷语中,“老子”就是“虎先生”,“李耳”就是“老虎”,“李聃”就是“虎头”,所以用夷语来解释,“大罗天”就是大虎天,就是虎王李耳所处之天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所以老子骑虎,威震天下,尽显道教之尊。当代画家范增就有一幅《老子骑虎图》,兹悬挂于此,请诸位鉴赏。
道教发源于川西南鹤鸣山,距峨眉山100公里,而峨眉山在夷语中叫“罗姆山”,意思是母虎山,李耳—李聃—罗姆—罗天,老虎—虎头—母虎—虎天,全是虎,夷汉混杂,山人把它们摆在一起,任你去胡思乱想吧,反正道教崇虎,这是事实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彝人属虎,这也是事实。不信?请去西昌彝族历史博物馆,大门前就是一只猛虎,那是彝族人的图腾崇拜。
儒释道三教,脱去宗教的外衣,显露出它们的思想体系,就会发现它们泾渭分明,大不相同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儒家思想是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育思想,所以是官家推崇的主流思想。佛家思想是一种寻求生命解脱的精神工具,很容易得到不能把持自我的人的迷信。只有道家思想不带功利,不唯天不唯地不唯人不唯道只唯自然,真正的普世价值。
儒家只讲修身,不讲养生,虽然孔子两次说到死生亦大矣的话,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在“礼”面前一切都无足挂齿,生死必须置之度外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什么叫“礼”,说穿了,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在封建专治的社会里,老百姓都很卑贱,没有养生的空间。所以儒教是一个不讲“理”,只讲“礼”的宗教。
佛家就更不讲究养生了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虽然有所谓“三生有幸”的说法,但生死皆苦,活着更苦,人生一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苦海,所以重死轻生,生不如死,只盼早早轮回,以待来生。所以释教是一个不养今生,只修来世的宗教。
佛教经书十万八千卷,《心经》一卷足矣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观音菩萨展开智慧之眼,“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人世间就充满两个字,一个是“空”,一个是“苦”,一切都是空虚,死活都是苦厄,前世业报而活在今生,今生活着是为了积业还报,生命就是一道奈何桥,咱们都是匆匆过客,“生”不如“死”,“养”来何用?早点过桥吧。但六根不净,心多挂碍,导致孽报,轮回不顺,所以活着必须净身净心,以求解脱,跳出苦海,回头是岸,于是“净身净心”成了佛家修养的终极目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六根清净”。
儒释道三教,儒教奴役人的心志,释教净空人的心志,只有道教,才修炼人的心志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为什么道教如此重视人心的修炼?因为道家思想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众不同,它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高度重视生命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把人与天地等量齐观,甚至高于天地。
《周易•系辞》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周易•说卦》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天道地道人道孰道为尊?非天非地而人道也,所以天道居左,地道居右,人道居中,人才是天地万物之主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所以人类语言史思想史上的“人道主义”,发源于咱们中国,是华夏民族对人类世界的伟大贡献,这贡献,首先应该记在道家思想的名下。
综上所述,山人以为,谈养生,孔子释子都一边站着虚心学习,还是听咱们老子的吧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尊重生命,树立人道的道教神灵太上老君,来自玉墟山的玉墟天尊,才有资格讲养生之道。
(七) 色空与有无
《心经》记载,观音菩萨施行深度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皆苦,于是给舍利子发了一通宏论,这就是《心经》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一般人认为,《心经》思想虽然宏大,究其要害,不过“色空”二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颠来倒去,令人费解。山人在读《道德经》的同时也读《心经》,总感觉它语言另类,晦涩难懂,后来以老子思想为解释工具,穿越西域与东土的文化障碍,才发现佛家的“色空”,其实就是道家的“有无”,哲学意义基本上差不多,用道家语言来表述,就是“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讲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点都不神秘。
庙里的僧人也讲究修身养性,追求的就是一个“净”字,净身净心净土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净”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吧。三十多年前,山人去天台国清寺朝拜寒山拾得,中途去茅厕净身,遇一年轻僧人正在打扫卫生,他见我要如厕,立即退出,一声“阿弥陀佛”,便把茅厕让给了我。那茅厕是全木结构,踏脚的木板被僧人擦得油光铮亮,看上去比我家的面板还干净,我当时就想,面对这样的净地,与其说是在净身,不如说是在净心,心灵突然豁亮,心净身净地净,心不净身不净地不净,一切全在“净”字。
改革开放以来,寺庙也开放了,社会资本趁虚而入,把原本清静干净的寺庙弄得俗不可耐,铜臭熏人,还美其名曰寺庙搭台,经济唱戏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但是据说唯有国清寺例外,至今坚持免费开放。这令我十分感动,真想再下玉墟朝拜天台,到国清寺再“净”一次。举国不净,国清独净,不可思议。
历来有所谓“国清寺净则大中国净”的说法,山人禁不住要念一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了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难道国清寺还真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几十年没去,不得而知。如果国清寺真的还“独净其身”,那么山人对“大中国净”就充满信心。阿弥陀佛,但愿如此吧。
僧人之“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六祖惠能与神秀的《菩提偈》了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五祖弘忍老了,要传衣钵,叫弟子们题偈以明心智。神秀题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了不太满意,认为没有领悟到禅宗的真谛,便令重写,神秀写不出,不识字的惠能口占一偈,请人写在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了,立即把衣钵传与惠能,是为禅宗六祖。
神秀与惠能的差别,就两个字:“有无”,亦即“色空”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神秀参悟肤浅,为“有”所困,身想成为菩提树而为众生所仰,心想成为明镜台而为众生所鉴,于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保持光鲜亮丽。惠能则不同,他不为人世间的五颜六“色”所动,保持“空”灵纯净心态,视“有”若“无”,视“无”若“有”,一切随缘,净身净心。神秀有欲有求,惠能无欲无求,有无之间,天壤之别。
当今之世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物欲横流,没有的想有,有了的还想有,这就是欲壑难填,苦海无边,到头来灰飞烟灭,一切归零,再有多少也带不走,应了观音菩萨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苦”呢?
现在的很多人,都爱抱着《心经》求神拜佛,继续执迷不悟,悲哀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山人劝诸君还是去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吧,它虽被道教定为教材,其实它是一个思想宝库,博大精深,是我华夏族群的文脉之源,趁自己的灵魂还没有被《心经》所迷失,去《道德经》吸取一点养生强心的精神养分吧。炎黄子孙,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读汉书,天经地义啊!
“有无”是老子《道德经》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说的是实有与虚无的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恶)已(罢止、消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都取决于人的认知,感知到了就“有”,感知没了就“无”,所以究其实质,就是人的感知的有无。人出生而感知社会,“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人死去而感觉消失,一辈子积累的“有”瞬间化为“无”,这就是人们爱说的“无中生有、似有若无”。所以老子的“有无”观,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概括,“活”则“有”,亡则“无”,“有”是缘起,“无”是归零,只有“活”着,才能无中生有,有无相生,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现代哲学理论来解释,就是生命主体论。换言之,人生一世,有生有年,无生无年,活在当下,益寿延年。
生命是短暂的,活在当下才是生命存在的本质,所谓养生,不过是人们希望通过对天地人生的解读,掌握一点活人的道理,使自己活得明白一点(诙谐言之,活得糊涂一点),活得自在一点(文雅言之,不为身外之物而活),活得洒脱一点(通俗言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清风两袖,哪来哪去),生而不累,死而无憾,仅此而已,无复他求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从这个意义来看“养生”,其实就是“养心”,就是“明理”,就是“从有到无、无中生有”。
人之初性本善,不知“有”为何物;性相近习相远,为了“有”而费尽心机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于是人世间便有了拥有占有夺人之有据为己有的丑恶,所以“有”既利人又害人,到头来一切的“有”都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终结,所以“空”成了“终归于尽”的“有”——天大一个零字:0,功德也就圆满了。僧人死去叫“圆寂”,两个意思,一是“功德圆满”,二是“孽欲寂灭”,今生修完了,涅槃来世吧。所以“圆寂”,用现代理念来诠释,就是“归零”。
于是山人总结出一套无中生有似有若无的奇谈怪论:人之一生,该有则有,不失法度,该无则无,存乎本心,身要实诚,心要空灵,了无挂碍,随时清零,死而无憾,清袖乾坤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斋,挂着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是拿着一把大剪刀,把自己的人生修剪得清清爽爽不留枝蔓,一如他的身影,清瘦飘逸,仙风道骨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什么叫潇洒人生?板桥道人是也。山人劝朋友们去读一读郑板桥的兰竹诗画,蓝叶之上竹枝之下,留了多少任人遐想的空间,这就是似有若无无中生有的美学境界啊!画画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山人的人生信条,是与其死后被人圆满归零,不如活着自己美满清零,学二月花之清秀,学三秋树之干练,学郑板桥之“深心托豪素,努力爱春华”,写好自己的诗意人生。
(八)世俗禅、平民禅、生活禅
上一节文字,山人说儒教不讲养生,释教也不讲养生,肯定会引起儒释二教信徒的异议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其实山人的意思,并不是想否定儒释二教对人心人性的修养,而是纯粹站在现代理念的养生学角度,看待它们的修养旨意。比如儒教的“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比如释教的净心净性四大皆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理念,甚至跟养生理念格格不入。
但是,中国佛教在唐代,南派禅宗传到第八代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堪称划时代的重大事件,那就是禅宗第八代宗师马祖道一对传统佛教的革命性改造,使神秘莫测的禅宗修行走出寺庙,走向民间甚至走向田间,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修心养性方式,从而开创了中国佛教史的禅宗新纪元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马祖道一是四川什邡人,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父亲是个川西坝子常见的小篾匠,靠编簸箕为生,人称“马簸箕”,所以马祖道一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子弟,穷家子弟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恐怕正是因为这一满身“农”气,满脸“穷”色的贫穷出身吧,马祖道一出道入教以后,始终带着穷苦子弟的阶级基因,从一开始的当和尚混饭吃,到后来的读经书想问题,再到最后的下决心改造传统禅宗,建立具有显著平民色彩的洪州禅宗,一举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传统禅宗历史,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新禅宗,被后人誉为“中国最伟大的禅师、新佛教的开山鼻祖”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在山人看来,马祖道一的历史贡献,是完成了对皇权式的传统佛教的平民革命,推翻了一成不变的传统修禅模式,使穷苦百姓们从传统的在寺庙里诚惶诚恐的跪着拜佛,转变为在农田边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站着念佛,使佛祖走下神坛,走出庙门,走下民间,与穷苦百姓一起修行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马祖道一的这一颠覆性改革,使中国佛教改天换地,正因为如此,守旧的传统派们拒绝承认马祖道一的“第八代”衣钵,说禅宗只有第六代,而没有第七代第八代。对禅宗遗老们的哀嚎,新弟子们不予理会,全都跑到马祖道一的道场,按照宗师的教旨修行。为什么?因为马祖道一的改革得人心合民意,当然也就得天下了。
天不变道亦不变,如今天变了,道也跟着变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变成什么样?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马祖道一的“世俗禅、平民禅、生活禅”。他的“变天”武器,其实很简单,就是用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来改造传统禅学,以道家思想之魂,浇注禅学之体,从而产生出全新的禅学。拿今天一个非常时髦的说法,叫转变禅学的基因:转基因禅学新物种。
"禅",印度梵语词汇"jana"的汉语音译,本为“禅那”,简化为“禅”,源自佛祖拈花众皆默然,唯迦叶一笑会意顿悟的佛教故事,意为教徒通过学习感悟获得修行智慧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禅在印度佛教中原本只是一种启发教育的普通方式,但传入中国以后,被僧徒中国化而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流派,号称“禅宗”。
中国禅宗的修行,主要采取闭门读经,静思默念的方式,身不动而意动,凭借自己的意念与佛祖沟通,以获得佛祖的智慧,所以“禅那”又意译为“静修”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这种修行方式在唐代非常流行,从一世禅师到六世禅师,闭门修行的传统方式始终不变。山人在前面提到的六祖禅师的《菩提偈》,就是这种修行的经典公案。
但到了第八代禅师,传统的禅堂修行方式受到僧徒们的冷遇,包括八世禅师在内,大家都产生了怀疑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这样的修行,对僧人何用?对社会何用?佛祖不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吗?关起门来修行,“众僧”尚且难度,又何以普度“众生”?这个内幕,只有庙里的和尚才心知肚明。唐代不就出了个牛山老僧吗?他就耐不住寂寞,用打油诗的形式,写僧人们的假修行:“ 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僧人也是人,七情六欲是除不掉的,与其除不掉,又何必假装正经,倒不如来它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如来也是花,牡丹尽风流”。
但在八祖禅师之前,僧人们是不敢揭穿这一层内幕的,大家虽然心存狐疑,但畏于清规戒律,只能循规蹈矩,孤灯默念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马祖道一拜怀让法师为师,也是天天闭门修行,怀让见他执迷不悟,就想了一个办法来开悟道一。他找来一块砖头,在道一的门前磨来磨去,道一见了不解,问师傅在磨什么,怀让说我在磨镜子,道一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怀让说这就对了,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我看你天天闭门修行,跟我磨砖成镜不是一样的吗?我磨砖不能成镜,你枯坐就能成佛吗?我们做的不都是掘地看天、缘木求鱼的事吗?
道一闻言,如梦初醒,茅塞顿开,原来师傅是在开示于我!这就是禅宗历史上有名的磨砖成镜的公案,第八代禅师的“顿悟”修行法就此诞生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有《道一禅师语录》存世,《景德传灯录》里也有专章记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山人我谈养生,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论述,只把他的禅修三段论提出来说一说。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删繁就简,举其大要,可以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佛”来概括,他的这一思想,完全胎息于佛祖的“世本无佛,我心即佛”,而且加注了他的平民生活理念,把玄之又玄、神秘莫测的禅宗修行模式彻底的脱去袈裟,打碎钵盂,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俗面前,所以又被称为“世俗禅、平民禅、生活禅”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即心即佛”,就是“我心即佛”,人人皆佛,与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意思是一样的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道一认为,只要你心中有佛,那么你就立地成佛,经书可以不念,香火可以不烧,一切的寺庙规矩你都可以不予理会,在家修行甚至在田间劳作便可以了。
“非心非佛”,指的是“即心即佛”的对立面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即心即佛”说的是心中有佛,是正念;但如果你一门心思想佛念佛,想念到神魂颠倒甚至走火入魔的地步,那么你就错了,是邪念,说明你想的不是佛,而是私念欲望,只要这样念佛,佛早就从你的心中走远了:非分之心只能念出非法之佛,欲与佛水火不容,你这不是念佛求佛,而是吵佛难为佛,所以叫“非心非佛”。
“平常心是佛”,说的是修行事佛,既不能无心,也不能多心,更不能痴心,有心用心平常心就够了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以平平常常的方式,心平气和的态度,把佛放在自己的心里就行了。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平常的心,无论你进庙跪拜,居家诵经,还是田间握锄,佛都在你的心里,你就成了佛。
很显然,马祖道一的这种思想,是受了老庄思想的极大影响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些思想全都融化进道一的脑子,所以他才要打破传统禅学的清规戒律,把修身养性的学问从寺庙走向世俗,走向平民,走向生活,成为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下至市井布衣山野草民都乐于接受的生活禅学。宗教的神秘外衣被除掉了,禅学的清规戒律被废掉了,就剩下赤裸裸的天真本性,这不就是老子的“大道至简”吗?道学改造禅学,中国的佛教从此进入新纪元,号称“新佛教”。所以日本人说马祖道一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禅师”,胡适说马祖道一是“中国最伟大的禅师”,伟大而“最”,需要多大的贡献啊。
敢于用道家思想改造佛家禅学,使禅学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不仅需要勇气,而且更需要智慧,这就叫“智勇双全”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马祖道一的智勇从何而来?来自川西坝子,来自鹤鸣青城,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来自他的农家子弟、穷家子弟出身。穷则思变,自立自强,读书明理,研习养智,加之七祖以磨砖成镜点化,道一岂有不成之理?所以山人又禁不住要来几句诳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人皆可以为尧舜。穷家子弟当自强,唯有志者事竟成!山人写有一本人物传记,叫《黑谷田传奇》,就记录了一位农家子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传奇故事,跟马祖道一的故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朋友们感兴趣否?
山人非常喜欢马祖道一,还曾到他的家乡什邡县马祖镇去喝过那里的禅茶,为的就是想体验一下“生活禅”的感觉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这一次写《天雨流芳》,山人毫不掩饰的说,很多理念都胎息于他的“生活禅”。其实养生之道非常简单,用不着求神拜佛,寻医问药,用不着天天进补,日日保健,你只需按照马祖道一的生活禅理念,爱生活,爱自己,爱社会,永远保持善良心态,平常心态,快乐心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相信医学,有病就医就行了。能吃就吃,能睡就睡,该玩就玩,该乐就乐,别听信高人大师的养生秘籍,别讲究捆绑手脚的清规戒律,想怎么过怎么过,该怎么过怎么过,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从这个层面看生活禅,其实咱们也可以叫它“养生禅”,平民百姓的养生智慧。而山人自创的玉墟养生之道,比生活禅还生活禅,如果一定要强为之名,似乎叫“放心禅”更合适些。
说了这么多,可能你又听迷糊了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那么山人在这里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山人所谓“养生禅”,仿照马祖道一的“生活禅”理念,就是:第一,即心即养,适当注意养生即可,千万不可过分。第二,非心非养,沉迷养生,走火入魔,非但不会延年益寿,反而找死短寿。第三,平常心是养,有心放心,平心安心,千万不能过分操心。
“心”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平卧的“心”, 一种是竖立的“忄”,心一旦竖立起来,问题就来了,“惊慌、惧怕、懊悔、恍惚、憎恨”,如此等等,全是坏字眼儿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特别是这个“忙”字,心傍死亡,触目惊心,所以养生全在养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处于“平常”状态,千万别把心“忙”得竖立起来,耗费过多的心力。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跟谁都没关系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人到老年万事休,都过日子挣钱了,你还瞎忙什么?所以很多退休老人一退下来就忙着挤进养生大军,哪儿热闹哪儿去,十处打锣九处在,谓之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比上班还“忙”,以为过得很充实,其实是忙着烧所剩无几的那么一点点灯油,以图回光返照。如此养老,山人无言以对,借一句寒山僧人的话以警世人:不要理他,过几年你再看他。寒山是话中有话,自己去领悟吧。
(九)养身、养心与养生
“养生”是一个大系统大概念,涵盖了许多子系统子概念,包含了许多逻辑层次,一般所谓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康复疗养等等,都属于养生的范畴,都以保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延续为目的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养身,保护身体健康,以康养为代表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身体有病,必须治疗,病体初愈,还得继续恢复,于是就去康养,所以康养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治病的层面,谈不上“养生”。治病为先,恢复为主,摆脱病魔的缠绕,至于强身健体,生龙活虎,自由自在,想怎么过就怎么过,病好了再说。所以山人认为身体健康的人不要去康养,即便是公费,也不要去享受那个待遇,为什么?因为你那是与病为友,没病找病,专家一个讲座,好人也听成病人了。山人有个学生是医生,为感师恩,免费为我检查身体,仅仅头部,他就说我这不对那不对,尤其是眼睛非常危险,弄不好要失明的。对他的一番好意,山人也只是心领,没当一回事。比如说我眼睛可能失明,都三十多年过去,我眼睛还好好的,大概到死也不会失明。在医生眼里,这世界全是病人,就是不知道他把自己包括在内没有。
文庙的儒生苦读之乎者也,寺庙的僧人念诵阿弥陀佛,他们管这叫“修心养性”,儒家培养学子“学而优则仕”的欲望,积极入世,以求金榜题名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佛家培养僧人净心净性,消极避世,以求度苦轮回。无论入世还是避世,他们的所谓修养,跟养护生命维持健康,活得自在过得潇洒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山人认为他们的功课只能叫修行,不能叫养生。
玉墟养生之道定义的养生,立足于追求生命品质和生活品质,它包括这样几个层面:第一是养身,这是养生的基础层面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所以健康的身体是养生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其它一切都是白养。而养身最简单,维持饮食起居的基本需要即可,所以孔子说“食色性也”,吃饭做爱是人的本性。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温饱无忧,冷暖不愁,条件好得身体都养“过”了,都想减肥。
第二是养心,这是养生的普通层面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保持良好心态,适应生活环境,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居家过日子,房不在大,够住就行,钱不在多,够花就行。与人交朋友,不使性子,不耍脾气,看得过去,听得进去,拿得起来,放得下去。做人熬岁月,不必重于泰山,不想轻如鸿毛,宠辱不惊,心平气和,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都是生命过客,相见即是朋友,一起过吧,好来好去,平安是福。
第三是养智,这是养生的高级层面,生命的理想境界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人生一世,除了吃喝玩乐,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自我修养,以培养心理智慧,积累精神财富,以平和之心和浩然之气,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对待人生,宽宏对待他人,规矩约束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活得明白,过的轻松,不让生命承载过多的义务和责任,更不让生命被他人引入歧途执迷不悟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这里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吸收生命智慧以颐养天年。
对待生活的态度,心平气和,安之若素,不失为一种平和心态,听天由命,自然而然,过好活够,也不失为一种生命境界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但山人以为这还远远不够,还没达到生命的理想境界,还应该积极主动,乐观养生,身动心动脑动,养身养心养脑,拿毛 当年寄语小朋友的话来讲,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养生益智,益智养生,不仅追求健康人生,而且追求智慧人生,把生活过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达到虽百年而宝刀不老的境界,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医生也心服口服:“这老爷子没病!”。
山人以为,养生的这三个层面,以养智最为紧要,可惜绝大多数追求养生之人,恰恰在这个层面功课做的最差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有一首歌,叫《雾里看花》,唱的是凡夫俗子空有一双眼睛,看不清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烦恼最是无情,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温存未必就是体贴,你知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哪一句是情丝凝结?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什么叫“慧眼”?其实就是智慧之眼,能照透社会和人生的智慧之光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心经》说观音菩萨“行深般若”,这“般若”,就是慧眼,“深般若”,就是深度智慧,就是强大的智慧之光。拿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智慧。
山人所谓“养智”,其实就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掌握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思想理论,明白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本质规律,明白自己在这个规律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摆正生命的位置和生活的方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过好短暂的智慧人生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慧眼不用借,自己给自己开光吧。
大家发现没有,观音菩萨从来就没有睁大眼睛看人的,她总是微眯着眼睛,微笑着面容,却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她用的就是慧眼,而慧眼是智慧之眼,目光如炬,微照即明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而对遭遇困厄窘迫,人们常爱用“目瞪口呆”来形容,这就是俗人的眼睛,没有智慧之光,瞪得再大也看不清楚,所以只能牛眼圆瞪,张口结舌。不过老天爷很博爱,给每个人都送了一付慧眼,但需要后天开发,佛家叫“开光”,道家叫“开智”,别期望会有人借你慧眼,得自己开,这就需要学习,特别是学习养生真经,以打开生命之光。山人不是说过吗?佛道两家,对养生有一个共同认识:“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要开慧眼,得读慧书。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经典都是用来说教的,功利目的非常明确,唯独老子的《道德经》,虽也被道教称为《真经》,但那是几百年后的人攀附上去的,它的原始本义,只是一本解释天地自然规律的思想体系,由于说得有理,被道教尊为教材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脱去宗教外衣,《道德经》就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智慧之书,是中国化的人类思想智慧宝库。当今世界,有两本书印数最大,一本是西方的《圣经》,一本就是咱们的《真经》。西方人读中国,读来读去,发现只有老子的《道德经》最值得读,堪称东方的《圣经》。
中国人谈养生,离开了《道德经》,肯定会不服水土,费心劳神,步入旁门左道,甚至会走火入魔,炼出一身毛病来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所以山人提醒诸君,如果你真的想生活得好,活出品位,活出境界,活到该走的那一天,那么请你带着《道德经》,去玉墟山下安宁河畔,选择一个正统的养生之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沐日月之神光,采天地之元气,赏草木之秀色,把自己融进天地山川之中,观日观月观星,聊天聊地聊人,养身养心养智,怡情怡性怡神,借自然之伟力,抖落市尘,清净心灵,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明明白白、潇潇洒洒、轻轻松松、真真切切的活出一个不负天命不负己心的“我”来。当然,如果你遇到比你更明白的明白人,也就是我在开头说的“高人”,那就再好不过。山人为人处世,是宁肯跟明白人吵架,也不跟糊涂人聊天,不为什么,只图受益。
于是山人诳曰:人生两条腿,面对两种人,信步两条路,得失两重天,“跟”就成为一门交朋结友的学问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古人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谁学谁之谓也。老百姓说得更形象:跟着蜜蜂走,总能找到鲜花,跟着苍蝇走,总能找到厕所。跟美学美,跟丑学丑,跟香自香,跟臭自臭,言简意赅,不可不慎也。所以“跟”也是一门学问。
不过山人要提醒诸位,现在的社会,高人实在太多,不但把庙堂挤得满满登登,而且把江湖占得水泄不通,满大街都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人模人样,光鲜亮丽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比如站大街的养生专家吧,完全免费不说,还倒送鸡蛋挂面,活菩萨啊。你信不信?反正山人很信,鸡蛋下挂面,不吃白不吃,至于你那些保健神药,咱不买不吃。山人我也不是脑残的主儿,谁骗谁啊!与其花钱买假药,不如买跑山鸡煲汤喝呢。
(十) 心态、情态与生态
与“养身、养心、养生”相对应的,是它们的大前提:心态、情态和生态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山人的玉墟养生之道,讲究的就是这三个大前提。
“态”,状态,可以识见的、可以感觉的人和事物的状态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养生的主体是人,所以这里当然专指人的外在的和内在的精神状态。
儒释道三教,规矩各不相同,儒教教习礼学,主张积极入世克己复礼,释教修行心学,主张主动避世四大皆空,道教修炼道学,主张消极出世无为而治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这些规矩,都缘自各自的教旨。目的虽然不同,但三教的手段,却基本相同,那就是都注意抓心革心,把人心作为传教布道的主要土壤,谓之播种“心田”。佛教更干脆,叫“福田广种”。
“心”的概念很模糊,跟心脏基本没有关系,一般指思想情绪精神状态的综合体,是一个因人而异随时变化的心理现象,于是就有了“心态”一词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外在表现,所以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只需看他的外在心态就可以把握他个十之五六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
简单地说,养生无外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养身很容易,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就行了,而养心就没这么容易了。为什么?因为“心”是一个模糊而又复杂的概念。生理结构好像基本相同,但心理特性却因人而异。毫不夸张的说,一万个人就有一万颗心,所以百姓有言:“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正因为如此,又有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所以养身养生都是自己的事。
玉墟养生之道,重在养心,难在养心,要养成一副良好的心态很不容易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老实说,山人我养了几十年,才养成现在这么一副平常心态,朋友们都说我心态好,可山人有自知之明,我也就是比一般人沉得住气而已,距离理想境界,还差八千里路云和月。
情态,即情绪状态,是心理状态的情绪体现,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情绪,所以“心、情”二态相互对待,是之谓“心情”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打比方说,心理是树木,情绪是花叶,树木好,花叶就好,所以心理决定情绪,心态决定情态。
玉墟养生之道的“生态”,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自然生态,而是人的生理状态,主要指的是人的精神健康状态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又包括两个方面:自然生活环境下的生理状态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心理状态。
所谓自然生活环境,指的是人们居住生活的自然山水环境,一般来说,青山绿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寒暑交替,起居舒适,出入便利就是宜人宜居的好地方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而所谓社会生活环境,就不容易选择了。如北京上海,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就不适于养生,但人们却趋之若鹜,千方百计往里挤。为什么?各方面条件好啊。
人类是群体性生物,社会是人类生活的载体,所以没有自然人,只有社会人,社会生态就成了人的根本生态,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就成了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古往今来,终南山始终有很多城里人上山隐居,号称闭关修炼,其实在山人看来,他们大都是对社会生活环境感到不适应,而躲进深山,寻求清静,心态、情态和生态都出了问题。换言之,是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上述三态,心态决定情态,情态决定生态,换句话说,心理决定情绪,情绪决定健康,全是精神领域的形而上学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所以玉墟养生,养心为本,养情为基,心身并养,以心养身,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培育健康的精神家园,塑造健康的生理形象。
山人不懂医学,但爱看书,据说情绪也是物质的,快乐的情绪产生健康因子,忧郁的情绪产生疾病因子,心理不健康,情绪受影响,不健康的疾病因子大量积累,癌细胞就形成了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这话听起来很吓人,这不就是传统文化所说的病是“想”出来的吗?心之官则思,生活在人世间,不能不“想”啊。这里的关键,是想什么、如何想。外部世界很精彩很浮躁,内心世界就必须很和谐很平静,不要看不惯想不通,跟着外部世界风起云涌上下翻滚。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以稳定的心态,对待不稳定的世相。咱们平民百姓,有心向阳,无力补天,还是静下心来,极目海天,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吧。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多情徒烦恼!问世间情为何物?谁答对谁无烦恼。
进入21世纪,人们为什么注重养生?不就是因为条件好了,生活好了,物质需求满足了,进而需要提升质量,提升健康吗?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需求,是人们解决了衣食温饱以后必然产生的心理欲望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社会在进步,生活在进步,人们的养生理念也必须跟着进步,远离传统的养生误区,树立正确的养生理念,就成为养生爱好者的当务之急。物质世界是外在的,精神世界是内在的,外部世界咱养不起,内心世界咱养得起,所以还是过好自己的日子吧。大千世界,只有生命与健康才是自己的,至于其它,都是身外之物。对不对?
这本《天雨流芳》,是山人积数十年自我修养的经验教训,博采儒释道三家修心养性之精华因素,融合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之积极理念,力图架构出一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入得庙堂,出得江湖,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简单易习的全新的养生模式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山人已经七十八岁,经历了几十年的山重水复瞎马深池,好不容易才删繁就简,把几十年的辛苦恣睢打理出一点头绪,也算是一息尚存主动清零,心清身轻,了无挂碍,以便过几天清清爽爽、快快乐乐的好日子,不枉来此一遭。
玉墟养生之道,纯属山野之道,平民之道,没有规矩,没有戒律,没有宝典,没有秘笈,不拘形式,不择场地,不讲季节,不看吉凶,总之传统养生的一切清规戒律彻底抛开,自然养生,随心悟禅,以我为主,生活自主,精神自由,情绪自在,与日月同辉煌,与天地共长久,与山水同寒暑,与草木享春秋,营造自己的生命家园乌兰察布道教道家佛教。在这个家园里,我就是太阳,我就是月亮;我就是山川,我就是草木,我就是春夏秋冬,我就是阴阳寒暑,我就是生活的主人,我就是生命的主宰,总而言之,我就是宇宙,我就是世界,我就是生活,我就是我。当然,你也是你,他也是他,我们大家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乾坤家园。这是哪一家的养生之道啊?哪一家都不是,是山人依据老子的《道德经》自创的玉墟养生之道。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6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