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铸九鼎乃传讹,夏制九鼎安在哉(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禹铸九鼎乃传讹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夏制九鼎安在哉
王紫馨(方悟) 2009年2月9日
文章摘要:
一、鼎的历史:
鼎是古代用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鼎,成为早期中国人从陶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后制造的重要生活器具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当更轻巧的烹饪器具取代它后,它就退出厨房,成为纯粹的礼器。
黄金虽然贵重,也比不上青铜的实用价值,所以汉字中“金”在它创制初及其后的两千年中都指青铜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青铜出现的早期,因它的稀有,必须上交给天子,由天子来决定怎样使用。早期的青铜产量不多,技术也不成熟,不可能铸造大型器皿,所以夏代所铸九鼎也不过是二三十公斤重的小铜锅。
二、禹制九鼎的历史传说:
1、禹铸九鼎乃传讹,夏制九鼎当为实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禹制九鼎在夏代未见记载,最早的确切的历史记载来自《左传》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从大禹时代生活俭朴和崇尚实际的特点来看,他不会把稀有的青铜用来制作礼器,而会用作兵器和劳动工具。启即位初,禅让传统还有影响,启的地位不稳固,也不敢肆意妄为,铸鼎炫富授人以柄,所以铸鼎是到了启统治后期才实现,《墨子#8226;耕柱第四十六》就讲:“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说“昔夏之方有德也”,《史记》也说“昔虞夏之盛”,都指在夏前期兴旺发达的阶段铸了鼎,从冶炼技术的发展来说,夏代铸鼎是100%可以肯定的事。
2、疑古说不尊重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谬矣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已经出土过铜器和青铜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学术界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曾出土铜爵、铜凿等各式形状的铜器,并且还发现了坩锅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完全有能力制造复杂铜器,从技术而言,铸鼎是可能的。
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不断向周王“问鼎”、“求鼎”,而周王为了自保,也不断神化“天子九鼎”,托之为禹所铸的宝器,这才使真实的东西变得有些虚妄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三、九鼎的变迁:
1、九鼎之迁
“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
九鼎怎样“迁于三国”的?就是随太史们投奔了新朝的统治者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延续至东周后期,战火频纷,九鼎神秘失踪,有迹象表明,三代图法被人有计划地秘藏起来了。
2、东周王室内乱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春,王二月甲子:王子朝有宠于景王,……欲立之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刘献公之庶子伯蚡事单穆公,……愿去之。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锜氏。……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 昭公二十六年:四月,单子如晋告急。……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鲁定公)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
王朝内战从公元前520年—前502年,共计19年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四、夏制九鼎今安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1、九鼎的下落:秦灭周,未见得其图法之记录,可见,王子朝之后,东周已无力重建档案馆及复制重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2、王子朝埋藏典籍和九鼎等祭祀礼器的可能: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王子朝为保持自己是周王室合法继承人的宿求,有理由相信他会把周室典籍秘藏起来,不留给对手和那些可恨的、不肯帮忙的人。
3、怎样寻找九鼎:如能找到召、毛、尹、南宫这几家姓氏聚集地,就可能找到老子墓地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在千年氏族聚集地周围的石山上,在人工开凿或填埋的洞窟中,隐藏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华文化宝藏——三代历史典籍和夏所铸九鼎,也有可能华光再现。找埋藏的九鼎可使用金属探测仪和重力仪。从仪器的功效来说,专业探测队伍占有绝对优势,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地方领导想不想做实事。
五、南阳人的历史机遇:
抽出部分资金,组织地质部门和文化考古部门联合搞一次探测勘察,找出九鼎所在,那将是一个伟大功绩,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地区发展,它会打造出一个等同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热点,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一个“中国文化热”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典籍不好找,但青铜器却是现代技术可以探测的对象,只要找到九鼎,也就找到了三代典籍。我希望河南和南阳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再以“虚妄之谈”拒不理睬,则吾生有幸,民族有幸。
关键词:夏制九鼎、三代图法、王室内乱、典籍秘藏、重力探测
一、鼎的历史:
鼎是古代用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鼎,成为早期中国人从陶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后制造的重要生活器具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通俗理解,它就是一口煮饭做菜的锅,许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上古,人们还不会垒砌灶台,但学会了用石块把陶器支起来,在下面烧柴草烹制食物。烹制点和取食点一般是分开的,陶锅再次烹煮时还需垫平,比较麻烦,先人给它加上了三足,具有锅灶合一的特点的鼎就诞生了。为了端烹制完的陶锅,又给它加了双耳,最终形成现在这个样子。
鼎是怎样成为神秘的礼器的呢?中华民族是孝敬祖先的民族,有祭祖的传统,常拜祖宗而不大拜鬼神,所以中国人虽然有迷信思想,但基本是不信教的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在古代,尤其是秦以前,每逢年节或祭(忌)日以及婚丧嫁娶生日诞辰、重大封赏和战争胜利,都要祭祖,感谢祖宗庇佑。祭祖一般用各种干鲜果品和三牲,所谓“三牲”,指牛、猪、羊,不能用活的或宰杀的生鲜,要烹好奉上,列于祖宗牌位前的供案之上,所以三牲在鼎中烹制好后就直接抬置于供案上,久之,鼎就成了供器,当更轻巧的烹饪器具取代它后,它就退出厨房,成为纯粹的礼器。
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分有盖和无盖的两种,早期都是三足圆鼎,所以才有“三足鼎立”等成语的产生,四足鼎是后期技术成熟期的产物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数在商周时期代表不同的身份等级,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列鼎而食的便是贵族之家。据文献及考古为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从制作技术来看,四足方鼎需要较高的技术,早期都是较易制作的圆鼎,更早的甚至可能连纹饰都没有。早期青铜非常珍贵,不可能广泛应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金石并用”。黄金虽然贵重,也比不上青铜的实用价值,所以汉字中“金”在它创制初及其后的两千年中都指青铜,指金子时要特意加上“黄”字,与“金”并用以示区别。金文中的金字,左边两点,右边一个“全”字,两点表示冶炼出的铜锭。全(一作仝),会意字,篆文从入,从王(玉),《说文》“全,完也。”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为纯色玉。又《周礼#8226;考工记#8226;王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实际表示“金”乃贵重之物,只有天子才可拥有,它是说在青铜出现的早期,因它的稀有,必须上交给天子,由天子来决定怎样使用,由谁使用,而黄金从无此垄断性控制,富人都可以有黄金饰品。早期的青铜产量不多,技术也不成熟,不可能铸造大型器皿,所以夏代所铸九鼎也不过是二三十公斤重的小铜锅。
自从发现了青铜材料,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蒙昧阶段跃入新的奴隶社会文明阶段,青铜成为一个时代鲜明标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习习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从公元前二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青铜器早期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多是陶器制品,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铁器制品所代替,前后延续二千多年。青铜器制品五光十色,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彝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造型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纹饰有兽面、乳钉、龙形、龟鱼、、云雷、蟠螭、几何、竹节、菱形、波折、直斜、六山、叶蔓纹等几十种,不胜枚举,加上宝贵的铭文,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也使朦胧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逐渐变得清晰。
鼎是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夏中期开始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鼎”字也就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现代汉字中的“鼎”字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富有文化内涵。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鼎字”,常用的成语就有数十个,如:
鼎足而立 鼎足之势 鼎足三分 三足鼎立
钟鼎之家 三牲五鼎 钟鸣鼎列 列鼎而食
鼎镬刀锯 鼎镬如饴 调和鼎鼐 鼎鼎大名
夏鼎商彝 春秋鼎盛 彝鼎圭璋 鼎新革故
举鼎拔山 力能扛鼎 问鼎中原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鼎力相助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三、禹制九鼎的历史传说:
1、禹铸九鼎乃传讹,夏制九鼎当为实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禹制九鼎在夏代未见记载,最早的确切的历史记载来自《左传》, 《左传#8226;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后至洛水,在周王室的境界内陈兵示威,“问鼎之大小、轻重”,从而引出一段关于九鼎的传说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楚世家》转摘这一段时,文字略有不同“楚子”改称“楚王”,周代,只有天子可称“王”,楚国国君是子爵,所以《左传》称“楚子”,楚君自称“楚王”,诸侯并不认可。周亡,诸侯便都称了王。在王孙满回答:“在德不在鼎”之后,有“庄王曰:‘子无阳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从大禹时代生活俭朴和崇尚实际的特点来看,他不会把稀有的青铜用来制作礼器,而会用作兵器和劳动工具。启即位初,禅让传统还有影响,启的地位不稳固,也不敢肆意妄为,铸鼎炫富授人以柄,所以铸鼎据墨子的说法应是启统治的后期所为。生活豪奢了,更注意摆谱,要显示豪富,也更怕死,需要祈求祖宗庇佑。夏传17代,延续400年,所以《左传》说“昔夏之方有德也”,《史记》也说“昔虞夏之盛”,都指在夏前期兴旺发达的阶段,“鼎盛”、“鼎盛”,盛时铸鼎,列鼎乃表盛。“夏鼎商彝”、“一言九鼎 ”,这些早期流传下来的汉语成语必有所据,史书也是有据而为,从冶炼技术的发展来说,夏代铸鼎是100%可以肯定的事。清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卷一》逸文编有《夏后铸鼎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即成,迁于三国。”此谣可能选自《墨子#8226;耕柱》。
《墨子#8226;耕柱第四十六》: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乙又言兆之由曰:‘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使圣人聚其良臣与其桀相而谋,岂能智数百岁之后哉?而鬼神智之。是故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墨子》中引用上古典籍颇多,所说必有所据,这段话是说:巫马子问墨子:“鬼神与圣人相比,谁更明智?”墨子答道:“鬼神比圣人明智,就好象耳聪目明的人比聋盲明智一样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从前夏启派蜚廉到各地名山大川产铜之地(让各地诸侯把原定的贡赋折换成青铜),集中起来在昆吾山下以陶范铸鼎。铸鼎前,叫翁难、雉乙用产于白若的灵龟占卜,得到的卜辞是:‘鼎会铸成三足的奇异方鼎(一般是三足圆鼎,四足方鼎,三足的方鼎突显其奇异),不用生火它自己就会烹煮食物;不用举动它自己会好好地落座于祭案之上;不用迁移它自己会行走。用它在昆吾之墟祭祀吧,尚飨(敬祭祖先和鬼神,款待诸侯)。’ 雉乙又解释卦兆说:‘祖宗之灵已经享用了。你看那蓬蓬如松软的棉花的白云,一会儿南北,一会儿西东,从无定止。九鼎已经铸成功了(将要世代相传),但它也不会固定在一个国家,(它也会像白云那样),迁移到三个不同国家。’ 后来夏后氏失掉了它,殷人接受了;殷人失掉了,周人又接受了它。夏后、殷、周三代传受九鼎,已经数百年了。假使一位圣人聚集他的贤臣与他杰出的国相共同谋划(君明臣贤,聚集体智慧,已经够高明的了吧),又怎么能知道几百年以后的事呢?但是,鬼神却能够知道。所以说:鬼神比圣人聪明智慧,就好象耳聪目明的人比聋盲明智一样。”大禹铸鼎虽是后人托辞,但不能认定夏一代没有铸鼎,春秋时期的人都知道夏后氏铸鼎,墨子更直接告诉我们是是禹之子启,(《墨子》中作“开”,是汉代版本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改),现代人有什么根据去否定它,“疑古说”走极端,成了民族虚无主义。
2、疑古说不尊重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谬矣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一些人不研究历史,认定“禹铸九鼎”;另一些学者则因未见实物,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九鼎,甚至否定夏以前的历史存在,硬指其为神话,走到另一个极端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史记#8226;五帝本纪》有“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获宝鼎,迎日推筴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中国的五行说源于上古,很多人把它与黄帝挂钩,从“治五气,艺五种”和“土德”的说法看,黄帝时期,五行说当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五行中的金非指黄金,而是指青铜,这在“金”字的起源中已说明了,“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中的“金”同样决不是指黄金,而是指青铜。战国时期,铁器取代了青铜,青铜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金”才转而专指黄金。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念去思考古代的事情,一提“金玉”就想到“金玉良缘”的黄金锁对玉石锁,而应以古代的条件去看古代历史。所谓“获宝鼎”,也不会是陶鼎,否则不会称“宝”,当是青铜器,或为征伐中缴获,或为发明青铜冶炼技术的部族进贡,以其早期之稀有而称“宝”。中国最早的陶器如湖南道县的陶釜,该遗址于1993年和1995年发掘,发现了一堆陶片,陶胎厚达2厘米,经精心拼对粘合,竟复原出两件烧煮食物的炊器——陶釜,经北京大学考古系进行质谱加速器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1.232万年±120年和1. 481万年±230年。原始陶器经七、八千年发展,到黄帝时期能制作陶鼎应不是什么稀罕事,如黄帝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发明,则夏代铸鼎就无可怀疑。夏代遗址的青铜器为陶范铸造,技术上已经过关,铸鼎又能难到哪里去。
据《史记#8226;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继位初某年夏季六月中,一个名锦的汾阴巫师在魏脽后土祠为民祭祀,见地下有个象钩一样的东西,挖开来是一个鼎,尺寸很大,与普通鼎不同,有花纹,没有款识,觉得奇怪,告诉了小吏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吏上报给河东太守胜,胜上报朝廷。天子派使者检查并询问巫师得鼎的经过,确认中间没有奸诈作伪事以后,就按礼祭祀,迎接鼎到甘泉宫,天子要把它上献给上天。行到中山,鼎的上空出现一片黄云,氤氲缭绕如同车盖。恰有一头麃子经过,皇帝射死它,就势用来做了牲礼。到长安以后,公卿大夫都议请尊奉宝鼎。天子说:“近来河水泛滥,一连数年收成不好,朕才巡察郡县,祭祀后土,为百姓祈求个好年成。今年丰收与否尚不知,鼎是什么原因出现的呢?原因不明怎可盲目尊奉。”有关官员都说:“听说过去泰帝制神鼎一个,一是象征壹统天下,天地万物都与宝鼎联系着。黄帝作宝鼎三个,三象征天地人。禹收集九州的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都曾用来烹煮牺牲祭祀上帝和鬼神。(“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遭逢盛世,圣主铸鼎祭祀的事就会出现,九鼎迁延经过了夏商二朝到周朝末年,周德衰败,宋国社稷坛被毁以后,九鼎就沦失了,从此隐没不再出现。诗《颂》说:‘自堂上至门塾,自牲羊至牲牛,大鼎小鼎,全都验过,牲肥鼎洁,祭事绸缪。不喧哗倨傲,恭慎又肃穆,神必降福,得享寿考。’如今鼎已到甘泉宫,看它光润如神,朝廷必承无疆之福。这与行到中山时,有黄白云盖降落在鼎上的征兆相符,还有麃兽也是一种符瑞,能在车马行进中射到,一起奉献于社稷坛下,这全是上天对于祭祀大享的赞赏。只有受天命而为帝的人才能心知天意与天德相合。鼎应该献给祖庙,藏于帝王宫廷,以与上述各种祥瑞相合。”皇帝下制书说:“就这么办。”史上黄帝和大禹制鼎的说法都来自《封禅书〉这一段。有关官员进言肯定有所根据,黄帝时期发明冶铜技术,按历史进程完全合理,如果这一时期还未出现青铜冶炼技术,中国的奴隶制度就要后延千年。至于后文说到的齐方士公孙卿所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而升仙的事,则应看作是欺骗汉武帝的谎言。
根据考古挖掘,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已经出土过铜器和青铜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学术界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曾出土铜爵、铜凿等各式形状的铜器,并且还发现了坩锅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完全有能力制造复杂铜器,从技术而言,铸鼎是可能的。能够冶铜制鼎,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鼎的大小不重要,疑古论者从传说鼎之重去否定铸鼎的可能性,否本逐末,以偏概全,误大矣。现代工艺可以仿造古代器皿,甚至更庞大、更精美,但没有多大价值,正所谓“在德不在鼎”。九鼎历传三代,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这才有“问鼎”之事。九鼎传至东周已1500年,一直摆放在宗庙之中,只有王室的人在祭祖时能见到,诸侯也没有资格看到,所以楚庄王才会问,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鼎不会太重,问,只是表示一下态度,给诸侯们看的:我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胆量,你们服不服?
怀疑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有从周室夺到九鼎,相反关于九鼎失踪的传闻到是有鼻子有眼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汉灭秦,也没有见到鼎。刘邦登位时,秦王子婴交出的只有皇帝玺。 “禹铸九鼎”的传说,利用考古学知识很容易判定它是“伪”,但是如果梳理有关传说,就可以发现这个故事不是任意的伪造。墨子时代已知夏能铸鼎。《墨子》载夏启令蜚亷在昆吾铸造一件作为祭器的方鼎,铸造前占辞得“逢逢白云”之兆,卜夏鼎数百年间相继“迁于三国”,“夏后、殷、周之相受”,应验了这个卜兆。鼎在夏代乃至商初,不仅是重要的礼器、祭器,还是人神交通的神器,这是“禹铸九鼎”说产生、演化的基础。随用鼎制度的确立,鼎成了权力象征,“九鼎”则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楚庄王用问鼎之大小、轻重来表达他北上图霸的意图,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不断向周王“问鼎”、“求鼎”,而周王为了自保,也不断神化“天子九鼎”,托之为禹所铸的宝器,这才使真实的东西变得有些虚妄。据《战国策#8226;东周策》载,周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许以九鼎。齐国出兵五万救周,迫使秦国退兵,齐人要求周王兑现诺言, 周派大臣颜率对齐王说:“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九万人挽之”, 说周得九鼎时,每一只鼎要九万人来搬运,九个鼎则需九九八十一万人来运,当时的铸造水平哪能铸造那么大的青铜器,根本不可能。颜率以鼎重,且到达齐国的路不安全告于齐王,只不过是不想兑现诺言,齐王被颜率糊弄,虽知非真,但也不好强要,又顾虑诸侯反对,遂不了了之。《战国策》说九只鼎要有八十一万人来运输,古史辨派学者认为这段话多夸大之辞,本理解正确,但他们连夏代可以铸鼎也否定,就让人觉太过了。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形式得以延续,成为装饰物和焚香的容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三、九鼎的变迁:
1、九鼎之迁
围绕九鼎,有两个问题,一是大禹是否铸鼎,二是九鼎的下落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夏启以九州之铜铸九鼎,以九鼎象九州,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表明天命之所归,想得天下者亦想得九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却没有一件比得上九鼎,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九鼎被视为王权象征。
《左传》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吕氏春秋#8226;先识》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这表明夏代王室已有图书典籍,设立了史官,建立了档案制度,典藏吏不仅负责管理王室图书,还负责祭典和管理宗庙。“图法”:“图”指图书、谱牒;“法”指宗法和法器。放置在宗庙中的九鼎作为礼法之器,当然也归太史、内史们管理,九鼎怎样“迁于三国”的?就是随太史们投奔了新朝的统治者。商代也有典籍和法器,最终又都被收藏到周王室档案馆和宗庙里。延续至东周后期,战火频纷,九鼎神秘失踪,这一过程,查阅历史,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果我们今天能找到失踪的周王室图法,还搞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那不过是为搞清楚夏商周的编年史,有迹象表明,三代图法被人有计划地秘藏起来了,王红旗先生最先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左传》对周景王至周敬王时期20年的王室内乱有详细记载。如果我们找到了九鼎和三代典籍,还要感谢王子朝,立个碑纪念他的功劳,没有他,这些无比珍贵的文物也都会在战乱中毁掉。
2、东周王室内乱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春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王二月甲子:
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刘献公之庶子伯蚡事单穆公,恶宾孟之为人也,愿杀之。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犠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人异于是。犠者,实用人,人犠实难,己犠何害?”王弗应。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锜氏。戊辰,刘子挚卒,无子,单子立刘蚠。五月庚辰,见王,遂攻宾起,杀之,盟群王子于单氏。
丁巳,葬景王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帅郊、要、饯之甲,以逐刘子。壬戌、刘子奔扬。单子逆悼王于庄宫以归。王子还夜取王以如庄宫。癸亥,单子出。王子还与召庄公谋,曰:“不杀单旗,不捷。与之重盟,必来。背盟而克者多矣。”从之。樊顷子曰:“非言也,必不克。”遂奉王以追单子。及领,大盟而复,杀挚荒以说。刘子如刘,单子亡。乙丑,奔于平畤,群王子追之。单子杀还、姑、发、弱、鬷延、定、稠,子朝奔京。丙寅,伐之,京人奔山。刘子入于王城。辛未,巩简公败绩于京。乙亥,甘平公亦败焉。叔鞅至自京师,言王室之乱也。闵马父曰:“子朝必不克,其所与者,天所废也。”单子欲告急于晋,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车,次于皇。刘子如刘。单子使王子处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宫。辛卯,寻阝肸伐皇,大败,获寻阝肸。壬辰,焚诸王城之市。八月辛酉,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前城,百工叛。己巳,伐单氏之宫,败焉。庚午,反伐之。辛未,伐东圉。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庚申,单子、刘蚡以王师败绩于郊,前城人败陆浑于社。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丧也。已丑,敬王即位,馆于子旅氏。十二月庚戌,晋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帅师军于阴,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王师军于氾,于解,次于任人。闰月,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军其东南。王师军于京楚。辛丑,伐京,毁其西南。
左传》鲁昭公二十二年这一段叙述了周王室内乱的起因是因为争夺王位,从根本上说,是王室和权臣争夺王权,从外部背景而言是晋国为维持霸权,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弱势王权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周景王的王位继承人太子寿早夭,未能再立太子,这其中的原因未见记载,但从史料中可以推知,权臣们与景王意见对立,使景王不敢贸然立嗣。天子的后妃众多,子嗣也多,就分成了两派。二儿子王子朝看来是个贤仁有志的王子,在成周深受中下层民众的拥戴,很多大臣始终追随他,多数的王子也跟着他,他也受到周景王的宠信,王族都拥戴他。宾起可能是个大夫,与王子朝关系密切,同样受景王宠信。
景王和宾起喜爱王子朝,要立王子朝为太子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成周的贵族刘氏和晋国贵族范氏世代通婚,依靠晋国的支持,大贵族刘氏和单氏把持着朝政,不愿让有独立自主倾向的王子继位,而愿找个傀儡。)刘献公的庶子伯蚠事奉单穆公,讨厌宾起的为人,愿意杀掉他。又讨厌王子朝的话,认为违背了礼制,愿意除掉他。有一次宾起走到郊外,看到雄鸡自己弄断自己的尾巴。他问为什么,侍者说:“这是它自己害怕作牺牲。”宾起赶快回来报告景王,而且说:“鸡大概是害怕被人利用吧!人就和这不一样,牺牲,是被人使用的,被人利用确实困难,被自己利用还有什么妨碍?”景王不回答。夏季,四月,景王在北山打猎,让公卿们都跟着,准备杀掉单子、刘子。景王有心脏病,十八日,死在荣锜氏那里。(刘氏和单氏立了王子猛继位,为周悼王)二十二日,刘子挚死了,没有嫡子,单子立了刘蚠。五月初四日,刘蚠进见周悼王,就乘势攻打宾起。杀死了他,和王子们在单氏那里结盟。
六月十一日,安葬完周景王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王子朝依靠旧官和百工中失去官职的人与灵王、景王的族人的支持发动叛乱(“百工”指手工业工人。夏商周时期手工业者居住在城市中,是城市市民的主体。为了保持垄断和防止农民弃农经商,手工业者都只能在官办的作坊中,在官府的监督下从事劳动,生产的手工艺品全部上交给有司,不能私自买卖,官府发给一定的实物,如柴米等作为薪酬。手工业者地位很低,半奴隶状态,都在官府登记注册,称“百工有籍”,并且世代为工,不能私相授徒。统治阶级对手工业者的人身自由的施加限制,也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与壮大,限制了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各代的差别只是限制的多少而已,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能长期延续、商品经济不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百工中选拔一些人作坊长,为下层官员,代替政府监督,有赏罚之权,也是肥缺。宫内府换人时也会用自己的人作新坊长,这样就有一些人失去官职)。
王子朝率领郊地、要地、饯地的甲士以驱逐刘子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十六日,刘子逃亡到扬地,单子在庄宫迎接悼王到自己家里,王子还在夜里又把悼王带到庄宫。十七日,单子出奔,王子还和召庄公谋划,说:“不杀死单旗,不能算胜利。和他再次结盟,他必定会来。违背盟约而战胜敌人的事情是很多的。”召庄公听从了他的话。樊顷子说:“这不成话,必然不能战胜敌人。”于是王子还就奉悼王追赶单子,到达崿岭,大张旗鼓地结盟后一起回去,杀死了挚荒以向单子解释。刘子回到封地刘地(召集兵马),单子逃亡,十九日,逃到平畤。王子们追赶他,单子(回兵)杀了还、姑、发、弱、鬷、延、定、稠(八家王子),王子朝败逃到京地。二十日,单子攻打京地。京地人逃亡到山里,刘子进入王城。二十五日,(攻打王子朝的)巩简公在京地大败,二十九日,甘平公也在那里战败。叔鞅从京师回来,说起王室的动乱,闵马父说:“王子朝必定不能得胜,他所亲附的人,都是上天所弃的。”单子想向晋国告急。秋季,七月初三日,带着周悼王去平畤,又到了圃车,住在皇地。刘子退回到刘地,单子派王子处在王城守卫,和百工在平宫结盟。十六日,(支持王子朝的)鄩肸攻打皇地,大败,被俘。十七日,鄩肸在王城的市上被烧死。八月十六日,司徒丑带领的周天子军队在前城大败,百工叛变。二十四日,(百工)攻打单氏的住所,被打败。二十五日,单氏反攻。二十六日,(王子朝军)攻东圉。冬季,十月十三日,晋国的籍谈、荀跞率领九州的戎人和焦地、瑕地、温地、原地的军队,把周悼王送回王城。十六日,单子、刘蚠率领周天子的军队在郊地作战大败,前城人在社地打败陆浑。十一月十二日,王子猛死(有人说是王子朝杀猛,误,刘氏单氏一直裹挟着周悼王,如其暴亡,定是刘单二人所为,恐悼王与二人有不同意见,所以又立亲晋国的王子丐为王)。《春秋》不记“崩”,是由于没有举行天子丧葬礼。十六日,周敬王即位,住在子旅氏家里。十二月初七日,晋国的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领兵分别驻扎在阴地、侯氏、溪泉和住在社地。周天子的军队驻扎在汜地、解地、任人。闰十二月,晋国的箕遗、乐征、右行诡带领部队渡河占取前城,驻扎在前城的东南,周天子的军队驻扎在京楚。二十九日,攻打京地,(占领后)拆毁了京城的西南城墙(使京城人失去防御能力)。
【传】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壬寅朔,二师围郊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癸卯,郊、鄩溃。丁未,晋师在平阴,王师在泽邑。王使告间,庚戌,还。
鲁昭公二十三年春季,周历的正月初一,周、晋两国的两支军队包围郊地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初二日,郊地、鄩地人溃散。初六日,晋国的军队在平阴,周天子的军队在泽邑。周敬王派人向晋军报告情势好转。初九日,晋军回国。
【传】二十三年: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刘子取墙人、直人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六月壬午,王子朝入于尹。癸未,尹圉诱刘佗杀之。丙戌,单子从阪道,刘子从尹道伐尹。单子先至而败,刘子还。己丑,召伯奂、南宫极以成周人戍尹。庚寅,单子、刘子、樊齐以王如刘。甲午,王子朝入于王城,次于左巷。秋七月戊申,寻阝罗纳诸庄宫。尹辛败刘师于唐。丙辰,又败诸鄩。甲子,尹辛取西闱。丙寅,攻蒯,蒯溃。
夏季的四月十四日,单子攻取了訾地,刘子攻取了墙人、直人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六月十二日,王子朝退入尹地。十三日,尹圉诱刘佗前来把他杀死。十六日,单子从山道、刘子从大道出兵进攻尹地。单子先抵达而战败,刘子就退回去了。十九日,召伯奂、南宫极带着成周(支持王子朝的)人在尹地戍守(抵抗刘、单军)。二十日,单子、刘子、樊齐带了周敬王去刘地。二十四日,王子朝进入王城,住在左巷。秋季,七月初九日,鄩罗把王子朝送到庄宫,尹辛在唐地击败刘子的军队。十七日,又在诸鄩击败刘军。二十五日,尹辛占取西闱。二十七日,进攻蒯地,蒯地人溃散。
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丁酉,南宫极震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苌弘谓刘文公曰:“君其勉之!先君之力可济也。周之亡也,其三川震。今西王之大臣亦震,天弃之矣!东王必大克。”
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南宫极封地发生地震(死伤较重),苌弘对刘文公说:“主公努力吧!先君所致力的事可以成功了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西周灭亡的时候,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现在西王的大臣那里也发生地震,这是上天惩罚、丢弃他了,东王必然大胜。”
【传】二十四年春,王正月辛丑,召简公、南宫嚚以甘桓公见王子朝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刘子谓苌弘曰:“甘氏又往矣。”对曰:“何害?同德度义。《大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周所以兴也。君其务德,无患无人。”戊午,王子朝入于邬。
昭公二十四年春季,周历的正月初五日,召简公、南宫嚚带着甘桓公见王子朝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刘子对苌弘说:“甘氏又去了。”苌弘回答说:“有什么妨碍?同心同德在于合乎正义。《太誓》说:‘纣有亿兆人,离心离德,我有治世之臣十个人,同心同德。’这就是周朝所以兴起的原因,主公还是致力于德行,不要担心没有人。”二十二日,王子朝进入邬地。
三月庚戌,晋侯使士景伯莅问周故,士伯立于乾祭而问于介众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晋人乃辞王子朝,不纳其使。
三月十五日,晋顷公派士景伯到王城调查成周发生的事件,士景伯站在乾祭门上向众人询问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晋国人拒绝见王子朝,不接待他的使者。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
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师攻瑕及杏,皆溃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夏季的五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梓慎说:“将要发生水灾。”昭子说:
“是旱灾,太阳过了春分而阳气还不能胜阴气,(不正常),一旦胜过阴气,就矫枉过正,能不发生旱灾吗?阳气迟迟不能战胜阴气,将过分积聚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六月初八日,王子朝的军队进攻瑕地和杏地,两地军队都溃散了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瓶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征会于诸侯,期以明年。
郑定公到晋国,子太叔相礼,进见范献子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范献子说:“对王室该怎
么办?”子太叔回答说:“我老头子对自己的国家和家族都不能操心了,哪敢涉及王室的事情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人们也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寡妇不操心经纬纺织之事,而忧虑周王室的陨落,因为怕祸患也会落到她头上。’现在王室确实动荡不安,我们小国都害怕了。然而大国忧虑什么,我们哪里知道呢?您还是早作打算吧。《诗经》里说:‘酒瓶空空,仅是酒坛的耻辱。’王室的不安宁,是晋国的耻辱。”(言外之意,这事跟我们小国没关系。晋国一直支持刘、单两家,范刘又是姻亲,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怕其他诸侯干预,试探一下郑国的反应)范献子害怕了(范献子怕其他国家插手,事情就难办了,当时吴楚正在打仗,楚国顾不上中原的事情,必须尽早了结王位之争),就和韩宣子谋划好,征召诸侯盟会,时间定在第二年。
秋八月,大雩,旱也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甲戌,津人得诸河上。阴不佞以温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将卖之,则为石。王定而献之,与之东訾。
秋季,八月,举行盛大的求雨祭,发生了大旱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冬季,十月十一日,王子朝用成周(传世)的宝圭沉到黄河里向河神祈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十二日,渡口的船工在黄河捞得了这块宝圭。阴不佞带着温地人往南袭击王子朝,拘捕了得到玉的人,把玉拿过来,准备卖掉它,却原是一块石头(璞玉)。阴不佞在王室安定后把它献给周敬王,周敬王把东訾赐给他。
◇昭公二十五年: 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
昭公二十五年夏季,鲁国子太叔和晋国赵鞅、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喜、郑国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在黄父会见,商量安定王室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赵鞅命令诸侯的大夫们向周敬王输送粮食并准备戍守的将士,说:“明年将要送天子回去。”
昭公二十六年:四月,单子如晋告急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五月戊午,刘人败王城之师于尸氏。戊辰,王城人、刘人战于施谷,刘师败绩。
七月己巳,刘子以王出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庚午,次于渠。王城人焚刘。丙子,王宿于褚氏。丁丑,王次于萑谷。庚辰,王入于胥靡。辛巳,王次于滑。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汝宽守关塞。
昭公二十六年四月,单子到晋国告急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五月初五,刘氏的军队在尸氏打败了王城的军队。十五日,王城人、刘人在施谷开战,刘军大败。
七月十七日,刘子带周敬王离开刘邑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十八日,住在渠地,王城的军队放火烧了刘邑。二十四日,周敬王住在褚氏。二十五日,周敬王住在萑
谷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二十八日,周敬王进入胥靡。二十九日,周敬王住在滑地。晋国的知跞、赵鞅率兵迎接周敬王,派汝宽镇守关塞。
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于尸,及刘子、单子盟。遂军圉泽,次于堤上。癸酉,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宫。晋师使成公般戍周而还。十二月癸未,王入于庄宫。
鲁昭公二十六年:冬季十月十六日,周敬王在滑地起兵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二十一日,在郊地,就住在尸地。十一月十一日,晋军攻下巩地,召伯盈赶走了王子朝。王子朝和召氏的族人、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保护着周朝的典籍逃往楚国,阴忌逃亡莒地叛变。召伯盈到尸地迎接周敬王,和刘子、单子结盟。敬王的军队就驻扎在圉泽,住在堤上。二十三日,敬王进入成周。二十四日,在襄王的庙里盟誓。晋军下留成公般的部队在成周戍守,就回去了。十二月初四日,周敬王进入庄宫。
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则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颓祸心,施于叔带,惠、襄辟难,越去王都。则有晋、郑,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则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王,亦克能修其职。诸侯服享,二世共职。王室其有间王位,诸侯不图,而受其乱灾。’至于灵王,生而有。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灵王、景王,克终其世。今王室乱,单旗、刘狄,剥乱天下,壹行不若。谓:‘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谁敢请之?’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贯渎鬼神,慢弃刑法,倍奸齐盟,傲很威仪,矫诬先王。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其罔极。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厎。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奖顺天法,无助狡猾,以従先王之命,毋速天罚,赦图不谷,则所愿也。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实深图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闵马父闻子朝之辞,曰:‘文辞以行礼也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子朝干景之命,远晋之大,以专其志,无礼甚矣,文辞何为?’”
王子朝逃亡后派出使节转告各国诸侯说:“从前武王战胜殷商,成王安定四方,康王与民休息,给同母兄弟封邦建国,作周王室的屏障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还说:‘我不能专门享受文王、武王创下的功业,我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所以才封邦建国),一旦有人昏乱荒淫、纲纪败坏,国家危难,(众邦国)就可以拯救他。’降至夷王,恶疾缠身,诸侯没有一个不遍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为夷王的健康祈祷。到了厉王,他的内心乖张暴虐,老百姓不能忍受,就让他住到彘地去。诸侯离开他们的职位,来国都参与王室的政事。(《国语#8226;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竹书纪年》:“八年初监谤,芮伯良夫戒百官于朝……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厉王子)宣王有志(改变其父的做法),(诸侯和公卿)把政权还给了他。到了幽王,上天不保佑周朝,天子昏乱不像个王的样子,用罪过闭塞了王位,被小人裹携而触犯天命,(幽王性暴寡恩、喜怒无常、狎昵群小。尹球、虢石父、祭公三个奸佞小人谗邪媚君,幽王拜尹球为大夫,虢石父为上卿,祭公为司徒。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还想杀太子宜臼。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上表责备幽王弃皇后、废太子、宠褒姒、戏诸侯四事。虢石父奏曰:“申侯与太子宜臼谋反,故意揭露大王的过失。速发兵讨之,免生后患!”幽王发兵讨申,申侯大惊,犬戎攻打周王,镐京陷落,幽王逃奔临漳,被杀于骊山之下,犬戎掠走大量财宝,西周灭亡。诸侯听说犬戎攻陷王城,发兵勤王,奉故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诸侯代他立了继承人,迁都到郏鄏(以避犬戎)。这就是同宗兄弟们能为王室出力的例证。到了惠王,上天不使周朝安定,使颓生出祸心,波及于叔带。(惠王(阆)公元前652年去世,在位25年。庄王还有一子叫穨,受宠。及惠王即位,穨联络众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惠王逃至郑国。穨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发兵讨伐,杀穨,重立惠王。襄王(郑)公元前619年去世,在位32年。惠王王后生子叔帶,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畏惧他。三年,叔帶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帶,叔帶逃往齐国。齊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惠王、襄王避难,离开了国都。这时候晋国、郑国驱赶罢黜逆臣不端,以安定王室。这就是诸侯兄弟遵照先王的命令(所该做的呀)。在定王六年的时候,秦国人使巫祝降妖,(巫者预言)说:‘周朝会有一个长胡子的天子,也能够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职分,使诸侯宾服而享安乐,两代都能谨守职分。(但其后)王室中会有人觊觎王位,诸侯因不为王室图谋,而受到动乱灾祸的影响。’到了灵王,生下来就有胡子,他非常圣明,对诸侯没有做什么恶事,灵王、景王都能兢兢业业、善始善终。现在王室动乱,单旗、刘狄搅乱天下,专门倒行逆施,说:‘先王继位哪有什么常规?全凭我心里想立谁,有谁敢来要求改变?’率领一些不敬不孝之人,以(私利)为行为标准在王室中制造混乱。他们侵占之欲没有满足的时候,贪求没有限度,一惯亵渎鬼神,轻慢鄙弃刑法,严重违反盟约,傲慢狠毒,蔑视礼制,假借先王之命以诬先王。晋国无道,帮他们给他们赞助,无限度放纵他们。现在我动荡流离,逃到荆蛮,还没有归宿。如果我的一两位诸侯兄弟甥舅顺应上天的法度,不帮助狡猾之徒,用服从先王的命令,不违背(天道)来(避免)上天的惩罚,免除我没有名份的忧虑,并为我谋划,就是我的祈愿。谨敢完全披露腹心和先王的遗命,希望诸侯认真地考虑一下。从前先王的遗命说:‘王后没有嫡子,就选立年长的王子,王子年纪相当则根据德行选立,德行相当就根据占卜的结果选立。’天子不立自己偏爱的王子,公卿没有私心(不凭私心拥立),这是古代的制度。穆后和太子寿早早夭折去世,单氏、刘氏支持私利,立了年幼的王子,隔断了先王遗命延续(废弃了祖宗立的王法)。请所有长于我或小于我的诸侯考虑除掉他们。”
闵马父听到王子朝的辞令,说:“文辞是用来实行礼仪的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子朝干预大臣们实行周景王的遗命,疏远晋国这样的大国,一心想做天子,太不讲道理了,文辞再好有什么用处?”
◇昭公二十九年
三月己卯,京师杀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鲁之子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尹固之复也,有妇人遇之周郊,尤之,曰:“处则劝人为祸,行则数日而反,是夫也,其过三岁乎?”
夏五月庚寅,王子赵车入于鄻以叛,阴不佞败之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昭公二十九年:二月十三日,京城里杀了召伯盈、尹氏固和原伯鲁的儿子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尹氏固返回京城的时候,有个女人在成周郊外碰上他,责备他,说:“在国内就怂恿别人惹祸,逃亡出去没几天就回来,这个人啊,难道能活过三年吗?”
夏季的五月二十五日,王子赵车跑到鄻地而反叛,阴不佞打败了他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传】◇昭公三十二年
【经】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冬季,仲孙何忌盟会晋国的韩不信、齐国的高张、宋国的仲几、卫国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一起修筑成周城墙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传】三十二年
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天子曰:“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我一二亲昵甥舅,不遑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驰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实云,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魏献子曰:“善!”使伯音对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迟速衰序,于是焉在。”
秋季八月,周敬王派富辛与石张出使晋国,请求增筑成周的城墙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天
子说:“上天给周朝降下灾祸,使我的兄弟都发生乱心,这些成为伯父的忧虑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我的几个亲近的甥舅之国也不得休息,到现在已经十年。诸侯派兵来戍守也已经五年。我本人没有一天忘记这个,忧心忡忡地好像农夫的盼望丰收一样,提心吊胆地等待收割时候到来(生怕又有灾祸降临)。伯父若能施大恩,重建文侯、文公的功业,缓解周室的忧患,就有希望得到文王、武王的福佑,巩固盟主的地位,宣扬美名,这也是我本人最大的愿望了。从前成王会合诸侯在成周筑城,作为东都,尊崇文治。现在我希望得到成王的福佑,增修成周的城墙,使戍守的兵士不再辛劳,诸侯得以安宁,把那些蟊贼远远挡住,这都要(凭)晋国的力量。谨将这件事委托给伯父,让伯父好好筹划,使我不征用(成周的)人(一人无征:一个人也不征用)不结怨于百姓(言外之意是成周的百姓都倾向于王子朝,得罪不得),而伯父又有(尊奉王室的)荣耀功绩,先王能不感谢晋国的贡献吗(庸:劳役)。”范献子对魏献子说:“与其在成周戍守,不如增筑那里的城墙。天子已经说了话,即使以后有事,晋国不参加也可以了。(让诸侯)服从天子的命令,舒解诸侯(对晋国)的疑虑,晋国就不用担忧了。这样的事不去做,又去做什么呢?”魏献子说:“好。”派伯音回复周敬王说:“天子有命令,岂敢不尊奉应承,将派人奔告诸侯,工作的进度和工程的分配,在盟会的时候决定。”
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魏子南面。卫彪徯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冬季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十一月,晋国的魏舒、韩不信到京师,在狄泉会合诸侯的大夫,
重温过去的盟约,而且命令各国都来增筑成周的城墙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魏舒坐北面朝南(在京师,天子才能坐在北面,卿、大夫应坐两侧,朝东或西),卫国的彪傒说:“魏子一定要有大灾难。逾越自己的职位颁布重大的命令,这不是他的任务。《诗》说,‘敬畏上天发怒,才不敢轻慢犹豫。敬畏上天灾变,才不敢任意放纵。’,何况竟敢逾越职位做盟会这样的大事呢?(晋国人这么轻慢诸侯,他就不怕遭天谴吗?)”十四日,士弥牟为成周的城墙工程设计方案,计算长度,估计高低,丈量厚薄,计算削仞护城河的深度,实测土方量,商议运输的远近,推算完工的日期,计算人工,考虑器材的用度,记录(筑城役夫)所需要的粮食,以令诸侯派出劳役。按照情况分配劳役和工程地段,记下来交给诸侯大夫,而总规划则交到刘子那里。韩简子抄了一份,以此作为既定方案。
传】元年春,王正月辛巳,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魏子莅政。卫彪傒曰:“将建天子,而易位以令,非义也。大事奸义,必有大咎。晋不失诸侯,魏子其不免乎!”是行也,魏献子属役于韩简子及原寿过,而田于大陆,焚焉,还,卒于宁。范献子去其柏椁,以其未复命而田也。
鲁定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初七日,晋国的魏舒与诸侯的大夫在狄泉会合,准备增筑成周城墙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魏舒主持这件事,卫国的彪傒说:“准备为天子筑城,而超越自己的地位来命令诸侯,这是不合道义的。做重大的事情而违背道义,必然有大灾祸,晋国要不失去诸侯的信任,魏子就不能免于灾祸吧!”到出发的时候,魏舒把工作交给韩简子和原寿过,自己跑到大陆泽去打猎,放火烧荒把自己烧到了,回来,死在宁地,范献子撤除了安放魏舒尸体的柏木外棺,因其还没有(完成任务)回来汇报就去打猎(未能完成自己的职责)。
孟懿子会城成周,庚寅,栽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宋仲几不受功,曰:“滕、薛、郳,吾役也。”薛宰曰:“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以我适楚,故我常従宋。晋文公为践土之盟,曰:‘凡我同盟,各复旧职。’若従践土,若従宋,亦唯命。”仲几曰:“践土固然。”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仲几曰:“三代各异物,薛焉得有旧?为宋役,亦其职也。”士弥牟曰:“晋之従政者新,子姑受功。归,吾视诸故府。”仲几曰:“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士伯怒,谓韩简子曰:“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且己无辞而抑我以神,诬我也。启宠纳侮,其此之谓矣。必以仲几为戮。”乃执仲几以归。三月,归诸京师。
定公元年
孟懿子参加增筑成周城墙的工程,十六日,开始夯土,宋国的仲几不接受工程任务,说:“滕国、薛国、郳国,是为我们服役的(我们就不出劳役了)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薛国的宰臣说:“宋国无道,让我们小国和周王室断绝关系,领我们奉楚国为霸主,(因畏惧楚国)所以我国常常服从宋国。晋文公主持了践土结盟,说:‘凡是我国的同盟,各自恢复原来的地位。’或者服从践土的盟约,或者服从宋国,(我们小国)都必须唯命是听。”仲几说:“践土的盟约就是让你们依旧听从宋国的。”薛国的宰臣说:“薛国的始祖奚仲住在薛地,做了夏朝的车正,奚仲迁居到邳地,仲虺仍住在薛地,他做了汤的左相。若恢复原来的地位,我们还是天子的官,为什么还要为诸侯服役?”仲几说:“三代的事情各不相同,薛国怎么还能回到旧时代?为宋国出劳役,也是你们的职责。”士弥牟说:“晋国的执政者是新人,您姑且接受工程任务,回去以后,我查看一下内府的旧档是怎么说的。”仲几说:“即使您忘了,山川鬼神难道会忘记吗(我们都向天地发过誓)?”士弥牟发怒,对韩简子说:“薛国用(我们晋国的)人作证明,宋国用鬼神作证明,宋国的罪过大了,而且自己无话可说,反用鬼神来向我们施加压力,这是欺诬我们。‘给予宠信反而招来侮辱’,就是说的这种情况,一定要杀了仲几。”于是就抓仲几回国。三月,把他押送京师(交天子惩处)。
城三旬而毕,乃归诸侯之戌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齐高张后,不従诸侯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晋女叔宽曰:“周苌弘、齐高张皆将不免。苌叔违天,高子违人。天之所坏,不可支也。众之所为,不可奸也。”
增筑城墙的工程三十天完工,就让在成周戍守的诸侯戍卒回国了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齐国的高张迟到,没有赶上和诸侯一起筑城。晋国的女叔宽说:“周室的苌弘、齐国的高张都将不免于祸患。苌弘违背天意,高子违背人意。上天要毁坏谁,他不可能得到保护。大家要一起做的事,谁也不能偷奸耍滑。”
【传】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定公五年春季,周敬王派人到楚国刺杀了王子朝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定公六年:四月,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郑人将以作乱于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六月,晋阎没戍周,且城胥靡。 冬,十二月,天王处于姑莸,辟儋翩之乱也。
鲁定公六年四月,成周的儋翩率领王子朝的旧部依仗郑国人,准备在成周发动叛乱,郑国(为了支持儋翩而派兵)在这时攻打冯地、滑地、胥靡、负黍、狐人、阙外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六月,晋国的阎没带兵到成周戌守,并且在胥靡筑城囤兵。冬季,十二月,周敬王住在姑莸,这是为了躲避儋翩的叛乱。
【传】七年春二月,周儋翩入于仪栗以叛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夏四月,单武公、刘桓公败尹氏于穷谷。冬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晋籍秦送王。己巳,王入于王城,馆于公族党氏,而后朝于庄宫。
鲁定公七年春季,二月,周朝的儋翩进入仪栗而叛变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夏季四月,单武公、刘桓公在穷谷打败了尹氏。冬季,十一月二十三日,单子、刘子在庆氏那里迎接周敬王。晋国的籍秦护送周敬王。十二月初五日,周敬王进入王城,住在公族党氏家里,然后到庄王庙朝拜。
【传】八年春,二月己丑,单子伐谷城,刘子伐仪栗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辛卯,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
定公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单武公发兵进攻谷城,刘桓公发兵进攻仪栗,二月二十八日,单武公发兵进攻简城,刘桓公发兵进攻盂地,以安定王室(解除了内乱)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公元前503年儋翩联合尹氏起兵反周敬王,与单氏、刘氏打起内战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晋兵护送敬王入王城。前502年二月,单氏、刘氏攻下背叛敬王的四个邑,儋翩等失败,王朝内战从公元前520年—前502年,共计19年,到此结束。
四、夏制九鼎今安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
1、九鼎的下落:
“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文中没有提到祭祀之器,只说了“典籍”。但秦昭王灭周,也没有得到九鼎,当时无记载,如此重器亦无下落。杜牧的《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始皇燔六国史籍、诗书,项羽一把火连秦国的书也烧掉了,历史从此变得模糊。
人们传说秦昭王想迁九鼎至国都长安,选择水上运输(看来人们都认为九鼎巨大,陆上运输困难,实际上一辆马车载运足矣,仅此就说明昭王得鼎是讹传,实无此事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秦灭周,未见得其图法之记录,可见,王子朝之后,东周已无力重建档案馆及复制重器),迁运时,一鼎滑脱,落入泗水。后秦一统中国后,《史记》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又南登琅邪,“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如果是一鼎滑落,还有八鼎在,但也无确切证据。夏鼎如在,秦会宣扬,以示自己合理承继大统。始皇求鼎,可能是认为九鼎都沉水了,看来,他也未从先王那里继承。楚人一炬,烧不掉铜鼎,无人继之,当是秦昭王也未得到。
秦始皇、汉武帝都希望得到“九鼎”,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说: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阴有金宝气,周鼎要出现了,要在汾阴南,临河建庙迎周鼎,后因诈被诛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武帝即位以后继续迷信鬼神,方士们称汾阴出宝鼎,应祭神封禅,武帝遂大赦天下,改元元鼎。
秦始皇、汉武帝都没有得到“九鼎”,其后的帝王不再继续寻找,但“每有冶铸九鼎之议”,《资治通鉴》载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夏四月铸成九鼎,徙置通天宫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豫州之鼎名曰永昌,髙一丈八尺,受千八百石;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八鼎,各有其名,髙一丈二尺,受千二百石,各写其州山川物象,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二十一斤。若以现代的市斤计算(唐衡小于今之衡),二市斤合一公斤,也有二百八十多吨,亦是了不起的大物件,当是武则天为自己的“武周”正名特意而为吧。唐亡,神功九鼎亦下落不明。《宋史》载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用方士魏汉津之说,备百物之象,铸九鼎,“取九州水土内鼎中”,置于九成宫;后又用方士言,铸神霄九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大举入侵,北宋帝后及宫中之物一并被掳,徽宗双九还是下落不明,大约熔了铸钱或做了兵器。
从秦汉唐宋帝王的求鼎、迎鼎、铸鼎可知,自秦统一中国以后,对九鼎的重视集中于它的“遭圣则兴”和“以象九州”,有着代表国家统一和王权的象征意义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王子朝败,要拉走王室典籍,也是要表明自己才是正宗,才是天命所归的王。从文章前一部分“九鼎之迁”可知,“图法”是由太史一类官员掌管的,在周,太史是由伯爵级,即第三等级的贵族担任,随王子朝奔楚的毛伯得,伯爵位,毛姓名得,应是太史,而南宫嚣,则是宫内史,负责王室内部事务,包括祭祀(西周姓氏形成的过程中,有以职官为姓的方式,周有专司宫廷修缮、清洁事宜的官,名为"宫人",其后人遂以宫为姓。周之南宫是宫内史所在地,宫内史家族便以南宫为姓)。两人随行,可知不仅典籍,而且包括法器亦随之矣。王室大多数人是拥护和追随王子朝的,所以太史伯毛及内官们成家族的跟子朝走,并不奇怪。
2、王子朝埋藏典籍和九鼎等祭祀礼器的可能:
王子朝奔楚,并未到楚郢都及楚统治中心区,而去了申地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申是姜姓国(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以姜为姓)。《左传#8226;隐公元年》曰:“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羌。”《国语#8226;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大姜。”韦昭:“四国皆姜姓。”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如周厉王的大臣"申季",周厉王、周幽王皆娶申侯女为后。
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阳一带,在原谢国的土地上建邑立国,《诗经.大雅.菘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申伯还南,谢于城归------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1986年,在对唐河苍台谢家庄1.25平方公里的古城遗址考察中,"古谢邑考察组"发现了西周青铜器18件,贵族玉龙5件,同时还发掘一石碑上刻双龙环抱"式是南邦"4个字。可能申国初迁都唐河苍台谢家庄,后迁都宛城金华乡谢营,再后迁都独山下。)此申国遂称"南申",西土之申国称西申。申是周宣王的舅父之国,也是西周末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诸侯国,周幽王腐败无道,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戎,一举推翻西周。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荆楚侵犯,周在此驻扎了军队。申国也加强与中原内地诸侯的联系,曾将申女嫁于郑武公。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伐申。楚文王时(约前687-前684年之间)申国被灭,设申县。申国故城为南阳古宛城所在,位于今南阳市区东北部,文化内涵为周代和汉代(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西周时为申伯国,秦时为南阳郡,秦汉以后先后封国七次,为郡府治1600余年。楚汉时为全国三大冶铁基地之一,曾以“大群之都、连城数十、南船北马、总集百货而商编天下富冠海内”)。1981年在此附近的西周墓中,曾出土南申国青铜器。1975年清理的一座春秋中期墓,出土了楚国申县县公的青铜器。楚灭申后,曾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信阳一带安置,成为楚之附庸,这就是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信阳之申称东申。
《左传.》哀公十七年:“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从南阳西关煤场出土的铜簋上铭文可印证,申被楚灭后在此设申县,楚文王对申国贵族采取招抚政策,任用很有名望的贵族彭仲爽为令尹,管理原申国地盘,后继用彭仲爽之子彭宇作县公兼楚国令尹。楚人采取“以申治申”的办法来管理申地,笼络申国贵族和人才,使申成为楚与中原诸国的缓冲地,也使申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申地作为周王室的姥姥家,很自然的成为王子朝首选的避难之所,楚晋之间的矛盾,使晋国不敢追杀入楚。当时吴国攻楚,楚忙于抵御,也无暇去管王子朝。其为人得朝中上下尊重,也必得申贵族敬重,处处给予方便。春秋时期,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子朝带来的几千人口都好安置,他们便聚族而居,自成村落。王子朝亡楚实到申,这是无疑问的。三国魏文帝时编的《皇览》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也就是说,王子朝的墓在今南阳石桥镇,石桥为汉西鄂故地,石桥北有村名“尹店”,是否和尹氏固家族有关呢?石桥西还有上毛沟和朝洼,不知与毛氏和子朝有无关系。南阳地区的镇平县有个地名叫“晁陂”,意甚显古奥。陂:(1)bei(平声)池塘、池塘岸、山坡。(2)Po(平声)陂陀,不平坦。(3)pi(阳平),黄陂,地名。当取第一意,为山坡。这两地可否是王子朝后裔及从人的聚居地?南阳东南唐河县北有一姬庄,是否和灵、景之族有关,周室姬姓,现少有。我未到过南阳,没有实地考察过,仅提供一个线索,供有心人考察之。南阳市有宛城区,古宛城为申国国都。王子朝的墓冢既在宛城以北,当然未出申境,这是子朝亡申最有力的证明。王子朝奔申之后,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隐秘性,没有居住在宛城,而是选择其北较安全的地方定居。
王子朝带走周室典籍的目的,是为表明自己才是周王室的真正继承人,可以推知,除了典籍外,他还会带走王室的青铜礼器,因为青铜礼器也是王权的重要象征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典籍和九鼎被王子朝运走后,周敬王可能想重建王室图书馆,曾征集天下图书,孔子也曾进献,但数量和质量恐都有限。其后再未听说王室典籍下落,征集的图书恐怕也在秦灭周的战火中毁掉了。九鼎也会想重铸,但一千年前的纹饰和文字缺乏图样和记载,无法达到复原的目的就无益,可能也就不了了之。史书没有楚得到周室典籍和九鼎的记载,同时,王子朝也不会把周室典籍作为见面礼交给楚国。楚当时被称为荆蛮,号有熊,非姬姓同宗,王子朝还要保持自尊,不能媚楚称臣或寻求保护,且吴楚战酣,无暇他顾,又不会为王子朝去得罪晋国。好在晋国的目的只是拿到王位,并不想斩尽杀绝,也不想得罪成周的百姓,晋楚争霸,晋同样畏楚三分,所以王子朝虽载运着大批辎重,仍能安全抵达申地。《左传》载王子朝撤离王城后曾派使者去各诸侯国寻求支持,但畏于晋国势力,各国都没有出面帮忙。几年过去,夺回王位十分渺茫。昭公二十九年二月十三日,京城里杀了曾经倒戈的召伯盈和从申地回到成周的尹氏固及原伯鲁的儿子,周敬王秋后算账,逃亡的贵族和百工再也回不去了。断了登位梦想的王子朝为保持自己是周王室合法继承人的宿求,有理由相信他会把周室典籍秘藏起来,不留给对手和那些可恨的、不肯帮忙的人,所以王红旗先生撰写的历史小说《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出版)特意设计了老子劝王子朝将周室典籍秘藏于深山的故事情节。
3、怎样寻找九鼎:
我在2006年9月写的《去南阳寻老子墓》一文中说:“我一直凭直觉认定,宛城周边旧申国版图的石山中,埋藏着周室典籍,那些在史学家中争论两千多年的历史之谜都可在典籍中找到答案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上述拥戴王子朝的几家氏族是现在部分姓氏的源,如能找到召、毛、尹、南宫这几家姓氏聚集地,就可能找到老子墓地。在千年氏族聚集地周围的石山上,在人工开凿或填埋的洞窟中,隐藏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华文化宝藏——三代历史典籍和大禹所铸九鼎,也有可能华光再现,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是民族英雄,谁就会成为历史人物。尧舜时期的文字大概记录于泥版上,所以现无遗存,但在干燥的石窟中可能有幸得以保存。如果它们重见天日,将使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埃及并肩而立(现在我们排在第二位),发现者功盖千古,我期待热爱老子的人做次文物探险之旅。”
“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其后人聚族而居,世代繁衍,总会留下一些历史遗迹,当不出石桥周围几十平方公里区域。
王子朝被看作是晁(cháo)姓始祖之一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春秋时,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宠爱庶长子王子朝,准备立为太子,事未成而先亡。景王一死,执政的卿士刘氏单氏等权臣马上晋国同王子朝争位,立王子猛继位,称周悼王。王子朝发动部分贵族和百工旧官起兵赶走了悼王,晋国派兵送悼王复位,不久悼王暴死,刘、单又立晋支持的嫡次子王子丐为敬王,王子朝再次起兵,赶走敬王,自立为王(有史称“东王”)。三年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室的典籍逃往楚国,实际是逃往姥姥家——申地。王子朝的子孙以朝为姓,称朝氏。因“晁”、“朝”同音,为避讳,“朝”又写为“晁”。古申国所在的南阳就成为晁姓的起源地之一,镇平的晁陂的地名由来应与此相关。另一支源出史姓,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史晁,其后代以祖先名为姓,称晁氏。
召姓源出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西周初年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被封于燕国,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为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子孙世袭召公,以“召”为姓,是周的执政大臣,其势近刘、单两家,所以召伯盈倒戈,王子朝败亡。秦朝建立前后,召姓多改为邵姓,召姓就不多见了。据《氏族博考》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内乱之中,召伯盈左右摇摆,见风使舵,新主子一旦政权稳固,此等人便落个被杀的下场。但其族人跟随王子朝出走,可知子朝的影响力,召南之名的由来可能与此有关。
毛姓出自姬姓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一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封弟弟叔郑(文王第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伯敦、毛公鼎均是毛国 遗物。“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另一以封邑名为氏。周文王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可能也管宗庙与祭祀之器,其子孙就以封邑命姓。毛伯得不管是哪一支的子孙,全家出走,也会有聚居地。
尹姓起源,一以邑为姓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子孙世掌其官。二是以职官为名,职位相当于宰相。商汤时伊挚为尹,周宣王时兮伯吉莆为尹,后代便以尹为姓。
南宫姓源,一以职官为姓,形成于西周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周文王"八士"之一有南宫氏,是专司宫廷修缮、清洁的官,类似当今的物业管理,其后人遂以南宫为姓。需要强调的是,贵族的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人们常以官职代称其人,久之,便成了姓氏。二是以封地为姓。春秋时,鲁国孟倚子,其子韬,封于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县),后世子孙遂以封地为姓。后又分化出南、宫二姓。
上述几个姓氏,各地都有,但如在南阳某地集中聚集,就可能是2500年前王子朝落脚所在,向四外搜寻开去,就有可能发现一些线索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图法等物,子朝必不欲晋楚或刘、单得之,亦不会毁掉,深藏是唯一办法,保护它的最好方法不是埋于地下,而是置于岩洞之中。岩洞不管是人工开凿,还是天然形成,深度应在数十米,一经封堵,长满植被,就不再容易被发现,这是子朝死后,典籍下落不明的根本原因。我们今天来发动群众查找,也有可能一无所获,但这不是我们不去寻找的理由。据说,许多盗墓的人,都使用金属探测仪,使它的名声不太好。考古学家要和盗墓者竞争,也必须拥有这个工具(我在2003年给南阳市委和文化局发函建议查找老子墓和九鼎,而不在网上公开,就怕盗墓者抢了先,现在官方没有动静,我只好公开,以发动民间力量)。
找埋藏的九鼎可使用金属探测仪和重力仪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现在的金属探测仪除了基本的探测警报功能外,还能利用不同金属物体对磁场反应差异特性来遴选或排除不同类别之金属物件,并告知所探测到的金属物体被埋藏的可能深度及标示面积,显示探测到的金属物体大小,供操作人员研判是否符合开挖的需求。几十年来,金属探测器由于被认为是盗墓者的“武器”,一直饱受非议。但金属探测器不仅能探测一般金属,还可以探测军火武器,地雷等爆炸物及硬币、锁匙等金属物品,也是考古学家的重要工具。
一般的金属探测器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利用有交流电通过的线圈,产生迅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能在金属物体内部能感生涡电流,涡电流又会产生新的磁场,倒过来影响原来的磁场,引发探测器发出鸣声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谈到它,人们会联想到探雷器,工兵探雷,只是“金属探测器”的一种用途。它还可以探测墙壁内的电线、地下的水管和电缆,发现埋藏在地下的金属物体。金属探测器是少数几种可作为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和科普活动的器具,不失为有趣的娱乐玩具,最简单、最便宜的金属探测器不过五、六百元。这个东西能探测地下多深,各品种与型号不一,如果能探深10米以上,我觉得就可用。可惜的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还很落后,不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仪器设备。写此文中,想到可以使用重力仪(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引力,它的大小由物质自身的密度决定),不免为中国没有自己的“猎鹰系统”而悲哀。“猎鹰系统”是美国八十年代研制出的产品,原为海军潜艇开发,探测前方地形,应为声纳系统(现无具体说明材料),改进后可用于机载,探测地面目标,名“航空重力梯度仪”。据称,该系统曾被美国空军用来寻找失落的核弹头,这种说法只在掩人耳目,实际是专门探测地面重型武器的,“猎鹰”、“猎鹰”,名称非常形象,王维诗《观猎》有“草枯鹰眼疾”句,上有飞鹰疾,狐兔难逃避。据我所知,它能分辨出公路车流中的民用车辆和军用车辆,即使是地下岩洞中隐匿的重型装备也难逃其法眼,三十年过去,中国仍无相可匹敌的技术装备,可谓悲矣。用它来寻找埋于山洞中的青铜器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它是根据探测到的物质的密度来绘制彩图的,能够分清地下或岩洞中的不同物质。不过就我们国家的水平来说,也能生产各种重力探测仪,能达几十米深度就应该可以了,以古代工具来说,开凿的岩洞不会太深,天然岩洞深的可能又过潮湿,不适合存储典籍,所以应该不难找。从仪器的功效来说,专业探测队伍占有绝对优势,只要他们别只“养兵千日”,让散兵游勇把国宝盗了去,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地方领导想不想做实事。
五、南阳人的历史机遇:
旧申国之南阳是河南的大市,总人口1085万,在河南省辖市中面积最大(2.66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国家重点文保13处,省级79处,工农业发展都不错,就待锦上添花。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1406亿,但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面临同样产业布局结构急剧调整的状况,就业问题成政府首要难题,要靠发展服务业才能减轻就业压力。地方政府应当考虑当地优势资源有哪些?如何整合,适合发展哪些产业。旅游业号称“第三大支柱产业”,能够带来很大的消费市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作用极大。如果能抽出部分资金,组织地质部门和文化考古部门联合搞一次探测勘察,找出九鼎所在,那将是一个伟大功绩,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地区发展,它会打造出一个等同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热点,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一个“中国文化热”。典籍不好找,但青铜器却是现代技术可以探测的对象,只要找到九鼎,也就找到了三代典籍。三代典籍能够告诉我们许多历史故事,澄清五千年的迷茫,使世代争论不休的问题一锤定音。那是一个丰富的宝藏,“三坟、五典”俱在其中,夏代文字什么样,甚至尧舜以前的文字都可能现身。〈左传#8226;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番话是楚灵王与左尹子革谈话时说的。楚灵王指的这四部著作是中国夏代以前的经典,《尚书序》说:“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这些书在孔子那个时代整个中国也只有极少数贵族才能读懂(几十人吧),连孔子会不会都无文献记载。我赞成王红旗先生的看法(见王红旗《三坟五典几人知――中国最古老的图书探源》一文):四部书是中国早期文字及上古先民思想理论结晶。《三坟》,是三皇时期的泥板文字,坟,土文也。大道,宇宙观、世界观是也。《五典》,五帝时期木板、木简文书。常道,普通哲学。可知,三皇时期的几个人的智慧已发展到五帝时期的众邦国的百家争鸣,它与生产力的发展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密切联系着。《八索》,更早的结绳记事,简单的绳结演变成八卦符号。《九丘》,九州地理志,物产图,间有文字说明。这些东西秦代已佚,不传久矣,它们可以填补中国及世界早期历史的空白,其意义岂可小视!在其周围几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或许还能找到老子及毛伯得、南宫嚚等人的墓葬。如果能找到老子墓,那么有关老子的身世等史实都可以得到澄清。老子终生节俭,墓中陪葬物只会有竹简,但那比金银财宝更贵重。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找到老子墓,就等于开发出一个道教圣地,一年不愁没有百万之众前来朝拜。
南阳人虽然能找到九鼎和典籍,但如此国家重器不会留在南阳,会在北京建专门的博物馆收藏,而且大部分真品不会公开展示,人们看到的多会是复制品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南阳人应以发现权为依要求保有一套唯一的复制品,就地开办博物馆全部展示,以把朝圣者和古史研究者吸引到南阳来。如果是这样,南阳一年吸引来的游客当在三五百万,创造三五十万就业岗位,所带来的收入在50亿至100亿。它将大大提升南阳的地位,比任何形象工程更能提升南阳人气,它就是南阳的名片。哪一任父母官完成这一壮举,他必有大的升迁,随传奇故事而流芳千古。
1月,河南省委党校的谢德民教授看到我在网上发的《去南阳寻老子墓》的文章,来北京时就找到位于大兴亦庄的职教园区,以为我有更多证据,我告诉他,我仅能根据历史记载来推断,这还是受王红旗先生观点的启发,我们没有现成的桃子可摘,但我们有异于别人的特殊思路,那才是出奇制胜的金点子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我希望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动员南阳地方领导来做这件事,也有利于把他在卧龙区的麒麟湖景区的投资盘活,办成九鼎博物馆和老子墓的后方基地。但是他回去后就没了下文,这促使我把这个想法公开出来,让有志者去竟成。
我的文章出来,领导重不重视还在其次,可是千万别让那些拿着金属探测仪的盗墓者抢了先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我几年不做这方面的深入说明,一直怕闻着腥味的野猫抢在看守民族财产的慵懒的家犬前面,我本想等自己有机会去做这件事,现在看来短时间内还没有这个机会,所有必须在自己还能表达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端出来贡献给社会。我希望河南和南阳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再以“虚妄之谈”拒不理睬,则吾生有幸,民族有幸。
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我的BLOG地址: (欢迎转抄、辑录)
(写作一月偃师道教灵符咒语算命,修改一月,3月9日修改完毕)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97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