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竹清道人说 大道行洛阳 二:天津符咒法事占卜

符咒网    2023-02-24    61

  《天地宫府图二十四治》载:“北邙山治,魏真人治之天津符咒法事占卜。”魏真人即魏翱。魏翱,字伯阳,东汉河南尹(治所洛阳)密(今新密市)人。他出身大家士族,但不愿为官,整日或闲居修真养性,或遍访名山高人。他擅长文辞,精通周易、黄老、谶纬之学,攻读内丹经典。他在长白山遇高人传授《古文龙虎经》,又在京城洛阳获《三十六水法》、《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魏翱遍览经书眼界大开,便到北邙山翠云峰隐居,潜心著述。他用易经卦象的变化模式、锻炼金丹的炉鼎方法、黄老自然的法天形态,把自己修炼体会的全过程,用诗歌的语言形式一一描述下来,著成《周易参同契》。这是继老子《道德经》之后的第一部道教金丹大法,是空前绝后的道教经典,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东汉谶纬之学盛行,著书行文有意用隐晦曲折的语言,类似文字游戏,专门让人看不懂,以显示高深莫测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后人称此为“廋(sōu )词”。魏翱的《周易参同契》即是用廋词而写。他想说啥偏不直说,到处设谜让人猜。如他说他的籍贯,称自己为“郐(kuài)国鄙夫”。郐国,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早被郑国所灭,汉时称密县,他说他是密县人再清楚不过。如他说他的姓名:“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魏)化形而仙,沦寂无声,百世一下,遨游人间。(伯)陈敷羽翮(hé),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阳)”今人看,这真是故弄玄虚,但当时,这叫时尚。

  西晋郦道元《水经注》载:“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天津符咒法事占卜。”这里的瀍水是洛阳瀍河,帛君为帛和。帛和,字仲理,巴郡人。他学习道法,先到地肺山(终南山)从师董奉,又到西城山从师王远。王远,曾任朝中郎中、中散大夫,后弃官入山修道。汉桓帝听说他的名气后,召他回朝当官,但王远誓不出山。桓帝又派人硬逼他坐上官车,拉回洛阳。王远一直低头不语,不肯回答皇帝的询问,而提笔在宫门上一下写了四百余字,皆是未来之事,不知所云。桓帝看得一头雾水,十分讨厌,让人刮去字,谁知,外表的字刮去了,里面的字又冒出来。众人皆惊,以为神鬼之工。桓帝无奈,放他重回山林。

  帛和在西城山随王远学道,日复一日天津符咒法事占卜。一天,王远说:“我要暂时离开此地到瀛洲去。你应当经常看看这座山石洞北面的石壁,如果你看到石壁上有文字出现,那就是你得道了。”说罢,王远又告诉他大道口诀,飘然而去。

  帛和看石壁看了三年,终于看到了文字天津符咒法事占卜。那都是古人所刻,有《太清中经》、《神丹方》等,更弥足珍贵的是,被道众尊为圣典的《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赫然显现。

  《三皇内文》是古人根据中国历史神话撰写的治国之书,从盘古开天地写到“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因为《三皇内文》是用古代的象形文字写的,后来道士们把这些文字变成了画符的符号,十分神秘。

  《五岳真形图》是古人所绘五岳个体图形天津符咒法事占卜。此图把五岳的形态,赋予形象化、夸张化、浓缩化。它盘曲蜿蜒,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匀称,像书法的笔迹,锋芒畅达。它如天然的岭壑,虚实相间,浓淡相宜,又如秋云绕林间,色彩玄黄。它意境高远,庄重大气,给人以震撼之感。据传,此图绘自天宫,由西王母传给汉武帝,以后,每四十年传授一次,非大贤大德之人不可得到。

  帛和见到石壁上的文图,激动万分,慌忙沐浴更衣,斋食七日后,设坛祭拜发誓,遂以长绢将文图一一抄下,遇到不懂之处,细心揣摩,仍不解悟,便待师父回来指点天津符咒法事占卜。数年后,王远归来,帛和与其心有灵犀一点通,道法大成。

  帛和辞别西城山,到林虑山、无终山,最后在洛阳北邙山翠云峰创建帛家道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帛和传道,十分轻松。因为早有人知他身上带有道家宝贝,即《五岳真形图》。据传,人若佩带此图,消灾弥难,逢凶化吉,延年益寿。家有此图,能避兵凶侵犯,人要害你,反受其害。此话传开,要求加入帛家道的人蜂拥而至。其道流传世间之长、地域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道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西晋惠帝年间,帛和去世,他的门徒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邙山翠云峰上。

  东汉时,黄老道盛行于洛阳,道家道教的众多典籍著于洛阳,太平道举事、战斗的中心在洛阳,天师道的孕育在洛阳,帛家道的创立在洛阳天津符咒法事占卜。许多养生家和方(道)士都纷纷来到洛阳,其中,华佗、郗(xī)俭、甘始、左慈、郝孟节、东郭延年等甚有名气。甘始善导引行气,左慈明房中术,郗俭长辟谷服食。中国道学养生术的三大流派——导引、房中、服食已形成传世,可以说,东汉末年,道教在洛阳已成熟。

  人们都知道,华佗为一代名医,曾为关羽刮骨疗伤,为曹操治头痛,可惜被多疑的曹操所杀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医生与道有何干?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自与道有缘。帛家道的开创人帛和从道的第一位名师、隐居在地肺山的董奉就是位医生,他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

  三国时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天津符咒法事占卜。百姓日日为生计担忧,谁顾上崇道传道?西晋一统天下,仍以洛阳为都,洛阳道教的发展才有起色。西晋人鲍靓、郑隐继承帛家道,后又传给葛洪,葛洪作《五岳真形图法并序》。然而,最令朝野轰动一时的事是洛阳一女子修道成了“南岳夫人”。这名女子叫魏华存,系晋武帝时司徒魏舒之女。据《南岳魏夫人传》记载,魏夫人自幼好道,博览群书,志在成仙。她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养生守静,谢绝一切往来。魏华存修的是天师道,初入道者称“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做祈祷仪式的称“鬼吏”和“奸令”。她在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已当上“祭酒”,为直属天师领导、主持一方的首领。清虚真人授她《太上宝文》、《大洞真经》等共31卷。景林真人又授她《黄庭内景经》,命玉女吹笙吟歌。魏夫人得道书细读之,作《黄庭经》,阐述了道教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奥妙理论基础,成为道教五大典籍之一。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魏夫人在衡山托剑化形而去,被后人称“南岳夫人”。

  西晋时,洛阳还出了个道教著名事件,那就是洛阳的道士王浮著《老子化胡经》天津符咒法事占卜。  道士王浮为天师道“祭酒”,他依据东汉史籍写了《老子化胡经》。书的大致内容是:老子在周幽王时化现人间,欲渡化周幽王,但发现周幽王不可教,便骑青牛西行。在函谷关,老子为关令尹喜写下《道德经》,嘱他诵读一万遍可成道,并与尹喜约定,千日之后,在成都青羊之肆再见。三年后,尹喜在成都果然见到了老子,两人便一起到西方教化各国。在瀱(jì)宾国,老子以道法设斋宴请国王和百姓。国王回请时,道士们引诸天圣众九品仙人,吃了四十多天,前来赴宴的人还络绎不绝。国王恼羞成怒,将老子、尹喜逮捕,放在柴火上烧,但二人浑身放光,坐在莲花上读《道德经》。国王又将二人沉入深渊,他们却有神龙背负。国王此时方知老子是圣人,遂带全国人民拜老子为师。

  北魏时,洛阳嵩山道士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称“新天师道”,其后发展为北魏的国教,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里程碑天津符咒法事占卜。 寇谦之早年爱好仙道、术学,有绝俗之心,长年修习天师道、服食饵药,。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八月,太上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来到嵩山,传授寇谦之《箓图真经》六十卷,此经专门讲述坛位、礼拜及衣冠仪式,教他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理治人鬼之政”天津符咒法事占卜

  北魏乃鲜卑人政权天津符咒法事占卜。鲜卑族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以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为族名。鲜卑先人崇拜大自然,太武帝登基崇信道教,却苦于寻不到高师。宰相崔浩奏道:“臣闻天师道士寇谦之隐居嵩山修道三十余年,能服气、导引、辟谷,且有大成,今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其弟子十余人,皆得此术。”太武帝闻奏大悦,即派使者奉玉帛牲宰,祭嵩山,迎接寇谦之及其弟子四十余人至首都平城,并在城外建天师道场、重坛五层,拨给一百二十位道士衣食,斋肃祈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三千人。

  寇谦之把《新科之诫》、《箓图真经》献给太武帝,太武帝如获至宝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寇谦之又奏请建静轮宫,计划此宫高可接天,居上可不闻鸡犬之声,静轮宫随之开工。北魏太延七年(公元441年)十二月,寇谦之又告太武帝道:“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第二年正月,太武帝备法驾,亲赴道坛受符箓。道坛遍插旗帜,一色青色,猎猎飘舞。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授太武帝为“太平真君”号,皇帝笃信不疑,即改元为太平真君。寇谦之被太武帝封为国师。

  此后,北魏每位皇帝即位,都要受符箓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南郊设立道坛,方二百步,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号“崇虚寺”,每年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行祭祠之礼。此制一直延续到东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才罢。

  寇谦之被封为北魏国师后,对天师道进行改革,称“新天师道”天津符咒法事占卜。新天师道继承传统,宣扬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土,天有三十宫,宫中皆有主神,并有辅佐主神的神仙和翼从;以清虚为本旨,强调通过养生修炼达到长生不老,同时重视符箓、斋戒沐浴、烧炼金丹、召神劾鬼,形成一系列教规教义。新天师道顺应统治阶层需要,贴近普通民众,具备了较强的宗教力量,使中国道教的发展走向康庄大道。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隋炀帝驾幸洛阳天津符咒法事占卜。他登上邙山翠云峰南望,只见伊阙两岸对峙,伊水中流,气象非凡,便道:“此非龙门耶?自古何故不建都于此?”大臣苏威奉迎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炀帝大喜,命伊阙改称“龙门”,就正对龙门修建东京。 隋炀帝从长安迁都洛阳是因为道士章仇太翼的奏表。章仇太翼善观天象,能占卜吉凶,料事如神。隋文帝要去仁寿宫避暑,他极力阻之,说一去就回不来了,文帝大怒,将其囚禁,谁知文帝果然在仁寿宫驾崩。弑父的炀帝对章仇太翼很是崇信,让他预测自己居皇位的凶吉。章仇太翼奏道:“陛下是木命,而长安一带为破木之势,不可久居。洛阳三面皆水,北面是山,木长于山而可得水之滋润,定千秋不朽。先帝时便有民谣唱‘重修洛阳还晋家’,陛下曾为晋王,这真是吉兆啊!”炀帝听得心花怒放,即决意迁都洛阳。 隋炀帝对道教一直很崇信,建洛阳城时,仿照传说中天宫的布局:皇宫称紫微宫;洛水贯穿城中,视为银河;建桥,称天津(意谓银河)桥。皇家园林西苑称海(大湖),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仙山仙境,应有尽有。《历代崇道记》载:“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jī)甸造观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这包括上清宫的前身老子祠,他还将这一带命名为“老子乡”。他在洛阳特置道术坊,让具有道术的人居住,该坊有百余家之多,并设通真、玉清二玄坛,以做大型法事。

  隋炀帝为晋王时,多次召见茅山道士王远知天津符咒法事占卜。茅山在江苏句容一带,茅山道为天师道的两大分支之一,茅山道士不居城市道观却居深山丛林,擅长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其开山祖师为陶弘景,王远知为第二代传人。炀帝与王远知谈经论道,十分融洽。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率军亲征高丽(朝鲜),途中突发奇想,派大臣崔凤举专程到茅山迎请王远知。在涿(zhuō)郡(今北京)临朝宫,炀帝以弟子的身份,恭恭敬敬地迎见了王远知,诏令其在中岳嵩山修斋仪,同时又下诏召王远知赴京师洛阳,住持玉清玄坛。王远知在洛阳、嵩山居住修行了多年。

  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南达余杭、北抵涿郡的大运河后,三次乘船巡幸江都天津符咒法事占卜。炀帝乘坐的龙舟高4层、达45尺,长200丈,上层有正殿、内殿,中二层有120间房间,全部用金银玉石装饰,极其富丽堂皇。皇后乘坐的“翔螭(chī)舟”,规模稍次一等。另外还有“浮景船”9艘,全部是3层,又有朱雀、白虎、玄武、玄坛等船数千艘,为后宫、诸王、公主、百官、道士分坐。船队首尾相接200余里,共用挽船士8万多人。卫兵沿两岸而行,旌旗蔽野。

  李渊在当了皇帝后,崇信王远知的“符命说”,确信自己是老子李耳之后,令人联宗续谱,奉老子为始祖,同时,授王远知为散朝大夫,赐金缕冠子、紫丝霞帔天津符咒法事占卜。李世民继位,又加封王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派大臣护送王远知回茅山,特建道观,恩宠有加。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又下诏:“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这道诏书奠定了道教在李氏王朝的尊崇地位。 唐太宗起家在洛阳,对洛阳怀有深厚感情。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继位后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即在洛阳进行。他改洛阳为洛阳宫,派将作大臣修葺,频频驾幸,仅唐贞观十一年就三次驻跸,当年十一月,初幸武媚娘,即后来的女皇帝武则天。 洛阳之西有宝真观,供奉老子。李世民攻打洛阳时,在此观养过马,因此人称“养马观”。李世民继位后重修宝真观,香火旺盛,官绅至此必须下马。洛阳之南有岘山,传为真武祖师修道之地。据说,真武修炼成仙共修了八世,修到第七世时,他到一员外家投胎,名叫陈国祥,娶妻陆氏。陈国祥修道心切,卖妻修庙,圆寂庙中,又到净乐国皇宫投胎,成为一位太子,取名玄武。玄武太子英俊勇猛,但不愿继承王位,又到岘山修道。9年之后,观音菩萨现身,告诉他:“你的肠肚吃过五荤,恐难成仙。”玄武一听,当即举剑剖腹,掏出肠肚往长江抛去,那二物一下水,成了龟和蛇,以后龟和蛇便成了玄武形象。33年后的九月初九,玄武终于成道。这天,玉帝敕封他为真武,为北方之神。玄武成仙之后,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之神。因他镇北方,因此古代都城的北门多以玄武命名。

  巍巍岘山,群峰卓立,道家仙境,引人入胜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唐太宗到此,亲题“危峰独见”,至今尚留笔迹。

  岘山之南,有景室山天津符咒法事占卜。景室山为伏牛山主峰,取八百里伏牛美景于一室之意。据传,老子骑青牛西去,后归隐于此。景室山在东周时期属楚地,老子为楚国人,当求叶落归根。明嘉靖《南阳府志》载:“世传老子修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清《卢氏县志》载:“北魏时,为作纪念,在山上建有老君庙。到唐太宗时重修庙宇,由大臣尉迟敬德监修。”据载,唐太宗不仅重修老君庙,还将山名由景室山改成“老君山”。

  老君山千峰竞秀,万壑藏云,林竹茂盛,庙宇巍峨天津符咒法事占卜。2010年,世界上最高、最大的老子铜像在老君山落成。该铜像用青铜360吨,通高59米,厚重灵动,飘然出尘,为天下道人所瞩目。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崩,唐高宗李治继位天津符咒法事占卜。武则天当皇后不久,即力劝高宗到洛阳。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关中饥馑,高宗令百官一律迁往洛阳,改洛阳为东都。高宗目睹先父尊崇老子、尊崇道教的所作所为,子承父业,上演一幕幕崇道大剧。

  《犹龙传》载,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唐高宗居洛阳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忽然有感,问侧近有何古迹。老臣奏曰:“皇城之北有老子祠,每祈请,立有福应。”高宗大喜,敕洛州长史许力士在北邙山原老子祠处建上清宫,修建上清宫之时,掘得石案故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乃帛家道祖师帛和之墓碑。此事被上报朝廷,高宗更觉此地灵异。上清宫建成不久,邙山即出现海市蜃楼,有白光遍殿,兼照层坛,太上老君现于光中,须发皆白,身着白衣,二真人夹持,良久乃隐。洛州录事参军杨护师等一十三人同见,列状奏闻。高宗欣喜若狂,即令人据叙述描摹老子像。百官上表祝贺,高宗又令每年宫内出香盘幡盖,让太常乐往导从,“尊祖之庆,古今莫比”。

  邙山出现海市蜃楼不止一次天津符咒法事占卜。据载,公元679年4月4日至5月1日,道士郑元隐等二十四人在上清宫做大型道场,唐高宗亲临。高宗、武后、诸王、公主及百官都亲见老君骑马腾空而至,道:“我孙可享国运长久!”高宗激动万分,邙山之巅一片欢呼。

  唐高宗认为老君的降临是先祖对自己的褒扬,特下诏,令上清宫道士隶属宗正寺,也就是认可道士女冠为皇室本家天津符咒法事占卜。这样一来,上清宫真正成了李唐皇室的皇家道观,道士的地位空前提高。

  唐高宗是自古以来为老子上尊号的第一人天津符咒法事占卜。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带武后亲临亳州老君庙行祭,并给老子上尊号“太上玄元皇帝”,其妻为“先天太后”。接着,他下诏令东西两京各建太微宫一座,洛阳上清宫就是其一。高宗还下诏令全国各州再增建一座道观。晚年,他又命天下各州置道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观度道士七人,以“奉先尊祖,复朴还淳”。

  潘师正为茅山道士王远知弟子、茅山宗第三代传人天津符咒法事占卜。王远知回茅山时,潘师正亦要同回。王远知道:“我垂垂老矣,归山乃正道,你却不可。嵩山乃京畿之地,留此可堪大用。”潘师正便隐居嵩阳观。公元676年,由于刘道合引荐,果有诏书到,诏潘师正到洛阳上阳宫为唐高宗制作符书。但潘师正见到高宗,却以“无为”为借口推辞,有文这样记载:“道有所伸,贵有所屈,竟不屑命,对以无为。”高宗又问他在山中所需,可代置办,以表抚慰。潘师正道:“茂松清泉,臣之所需,即不乏矣。”高宗深羡其志向高洁。潘师正在嵩山50余年,使茅山宗以嵩洛为中心发扬光大。他有两个弟子,其一为司马承祯,一为吴筠,两人均德高道深,声名卓著。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04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