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欧阳可日重校重译帛书老子总第五十二段 盗夸,非道也:卫辉符咒法事占卜

符咒网    2023-02-24    63

  第七章第四节总第五十二段

  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裁有余,是谓盗夸卫辉符咒法事占卜。盗夸,非道也。

  【文字内容释述】

  本段开始阐述“建德如偷”,是新一节的开始卫辉符咒法事占卜。传世本将本段内容划分到上段,连着“仓甚虚”解为“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如此解读老子,那是要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全部“僮皆之死地”啊。

  “服文采,带利剑”,对应“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卫辉符咒法事占卜。 “服”,穿着,指披着外衣。“文采”,现代汉语作为一个词组解为文辞才华,但考虑到老子时代不太确定是否已经形成了“文采”这个词组,无法找到更早的文献出处,应该就是老子所创设,为避免误读,还是按照单字的原意来解释。“文”,不同于“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的“文”,不是指文章,而是法令条文,对应“建德”,指通过立朝律来推行“玄德”。《国语·周语上·祭公谏征犬戎》:“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韦昭注:“文,礼法也。”又:“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韦昭注:“文,典法也。”《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采”,掩饰,文过其实,对应“夕议而教人”的“议”。《汉书·严安传》:“故养失而泰,乐失而吟,礼失而采,教失而伪。”(这主要是受伪书《道德经》的影响,“泰”与“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有关。)颜师古注:“如淳曰:‘采,饰也。’采者,文过其实也。”综上,“服文采”不是说穿着华丽的衣服,而是指立朝律时披着“建德”的外衣来粉饰自己,其法令条文打着以民为本的旗号,实际上却是维护贵族统治阶层的利益,完全不是效法“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

  “带利剑”,与“服文采”正反对比,所以“带”不要解为佩带,不是挂在腰间明眼人都能看见,而是束缚的意思,本指用腰带束衣,如《广雅·释诂三》:“带,束也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墨子·兼爱中》:“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这里引申为约束,同于“弗”,是对以民为本意识形态的束缚。“带利剑”的意思是:用国家暴力机器来保障封建权贵阶层特权的法令条文对以民为本意识形态进行束缚。

  “带”应该解为约束,同样可见于《诗经·国风·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可惜,无论是对“带”的解释,如毛传:“带,所以申束衣”,还只是小错,对整首诗的理解,千百年来更是错得离谱。如《毛诗序》云:“《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减)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孔疏解曰:“以时君不教民随时杀礼为婚,而丧失其妃耦,不得早为室家,故刺之。以古者国有凶荒,则减杀其礼,随时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使为夫妇,所以蕃育人民,刺今不然。”朱熹《诗集传》:“在梁则可以裳矣。国乱民散,丧其妃偶,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托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在厉,则可以带矣……济乎水,则可以服矣。”除了寡妇求偶说,高亨先生《诗经今注》:“贫苦的妇人看到剥削者穿着华贵衣裳,在水边逍遥散步,而自己的丈夫光着身子在田野劳动,满怀忧愤,因作此诗。”其他各家之说,尚有“体恤兵士说”、“伤逃遗民说”、“忧念征夫无衣说”、“讽刺时事说”,等等。读老子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没想到,引用《诗经》也是常常忍不住伤心落泪。中国的读书人真的到了需要一场敢于质疑“僮皆之死地”错误言论的文化反思,中华民族需要一场“信不足, 案有不信”的文化复兴。

  《有狐》根本不是什么求偶的情诗,而是描述一位刚刚离世的母亲对年幼孩子的无限牵挂不忍离去卫辉符咒法事占卜

  首先,“有狐”不是旨在讲狐狸,也不是代指男性,而是引用狐死首丘的传说,即狐狸死后它的头一定是朝向其出生的山丘以喻对故乡的思念,来表达离世的母亲对孩子的放心不下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屈原《九章·哀郢》:“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有狐绥绥”就是指一位母亲去世时走得非常安详。“梁”的本义就是桥,《说文》:“梁,水桥也”。《诗经·大雅·大明》:“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在彼淇梁”就是指母亲已经回到了人生彼岸那淇水河的桥上,一步三回头遥望故乡思念幼子。

  中国的神话传说讲人死后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上奈何桥、越忘川河、喝孟婆汤,才能投胎转世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奈何桥这一名称的最早出现,集中于唐代,如敦煌文献书所存《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唐张读所撰《宣室志》等都有记载。但奈何桥究竟在哪,却莫衷一是。《宣室志》认为奈河出自地府;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辨奈河》则称:“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桥跨之,曰奈河桥,世传人死魂不得过,而曰奈河”,认为奈河发源于泰山西麓,流经山东省泰安市区西部向南;卫惠林先生于1935年刊行的《酆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则认为奈河在重庆酆都鬼城。而《有狐》已经明白告诉我们,奈何桥古已有之,而且是位于淇水。《说文》:“淇,淇水出河内共北山,东入河,或曰出隆虑西山。”古为黄河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林州市东南,曲折流至今卫辉市东北淇门镇南入黄河。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通粮道,在淇水口作堰,使淇河东北流入白沟(今卫河)。

  其次,“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是指母亲虽然走得非常安详,但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年幼的孩子,担忧没有人给他做衣裙卫辉符咒法事占卜。“之子”不是“这个人”,而是“自己的孩子”。讲到这,又得谈谈“之子于归”的《诗经·国风·周南·汉广》了。其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汉”和“江”是指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说的是汉江非常广阔,对意中人的思念也要宽广,要鼓足勇气表达出来而不能羞羞答答埋藏在自己的心里。“泳”的本义是潜行水中,引申为把思念埋藏于自己的内心不敢表露。“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说的是汉江永远奔腾向前,对意中人的思念也要如绵绵江水滔滔不绝。“方”就是“大方无禺”的“方”,指局限于一个有四面边界的区域,引申为偶尔的、一时的思念,“不可方思”就是要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多么优美的诗句,千百年来却糟蹋成“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完全是意淫般的懦弱,银河尚且挡不住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区区一条汉江就能成把坚贞的爱情天各一方?

  再次,“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是指母亲虽然走得非常安详,但在人生彼岸仍不忘对孩子的严厉教育,担忧他没人约束和管教而走向歧途。这里的“厉”是严格、严厉的意思;“带”根本不是什么腰带,而是约束管教的意思,同于“带利剑”的“带”。我们现在讲“带孩子”可能多想到吃饭睡觉、穿衣走路等家务上,《有狐》却告诉我们,“带孩子”除了衣裳更重要的是管教。

  最后,“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心之忧矣,之子无服”是指母亲虽然走的非常安详,但在人生彼岸仍然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悲愁,担忧他无法接受自己的离去。这里的“侧”同“恻”,悲伤、忧愁的意思。《楚辞·九歌·湘君》:“隐思君兮陫侧。”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侧,读为恻隐之恻。陫侧即悱恻。”“服”倒是不同于“服文采”的“服”,而是同于“不服水土”的“服”,习惯、适应的意思。

  同样要为之痛哭的,除了母子生离死别的牵挂,还有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诗经·国风·卫风·氓》也同样被误读得体无完肤,认为是描述妇女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自诉婚姻的悲剧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写老子都快写成诗经了,但又岂能熟视无睹不一吐为快呢?更何况《氓》还列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岂能让它继续“僮皆之死地”误人子弟呢?

  《氓》是描述丈夫英年早逝,妻子守丧三年后为寄托哀思而写的祭文卫辉符咒法事占卜。“氓”是从民亡声,“亡”亦表意,表示人到隐蔽处,指自彼来此逃亡之民,本义是从外处迁徙而来的平民,这里喻指丈夫死后回到人生彼岸。

  第一段“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蚩蚩”是指因为丈夫年轻就去世,前来吊唁的族人、亲人轻视怠慢。“布”指吊唁者按照周代丧礼制度要携带赠送死者的麻布衣被。“丝”是“属纩以俟绝气。”郑玄注:“纩,今之新丝,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在病人临终之前,用新的丝絮放在其口鼻上,试看是否还有气息,这里代指离世。“抱布贸丝”指丈夫英年早逝换来了吊唁的麻布衣被。“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吊唁者不是真来送什么衣被,而是商量如何尽快把丈夫下葬落土为安。“顿”是拜地磕头的意思,指丈夫的魂魄不忘拜别自己的故土;“丘”就是指故土,同于“狐死必首丘”的“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举行仪式把丈夫的魂魄送过淇水奈何桥,直至送到他叩头拜别自己的故土重新投胎转世。“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忍心不让你离去,而是你从此再也没有当年那么好的媒人能够让我们重新走到一起。“秋”不是秋天,本义是禾谷熟也,喻指自己老去的那一天;“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等到我老去的那一天我们一定能够再次重逢。

  第二段“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辉符咒法事占卜。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复关”,重新回到夫妻关系;“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等我老死的那一天,我就与你合葬在你那早已坍塌的坟墓里,让我们重新回到夫妻恩爱的辛福生活。“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不到与你重回美好时光,我伤心泪下;见到与你重新在一起,我喜笑颜开与你互诉衷情。“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去占卜算卦,求个良辰吉日再把我接过去,我不会责怪于你。“贿”,财物,特指布帛,《周礼·天官·大宰》:“商贾阜通货贿。”郑玄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对应“抱布”,指妻子死后也穿上寿衣;“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再驾着你的迎亲马车过来,我穿上新衣跟着你去到新的地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第三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辉符咒法事占卜。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葚还在树上生长没有掉下来时,桑叶也是一样的丰美充满光泽,比喻丈夫没死之前夫唱妻随生活恩爱。“鸠”,同于《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的“鸠”,代指丈夫在天之灵的使者;“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可叹那斑鸠啊,不吃桑葚,喻指自己的丈夫不食人间烟火再也回不来了。“士”,指有学识的人;“耽”,本义耳垂在肩上,指认真倾听;“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可叹我这柔弱女子,没把自己的耳朵长在有学识的人身上,来好好听听斑鸠的传话到底为何意。“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把耳朵安放在有学识之人的身上,我还能倾听你的声音,可我的思念之情,又能去哪里给你找副耳朵呢。

  第四段“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辉符咒法事占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如今桑葚已经掉光,桑叶也已发黄开始飘落,喻指丈夫死后自己是悲痛欲绝。“徂”,本义是往,而“往”是代表死的意思,《六书故·人九》:“徂,人死因谓之徂。生者来而死者往也。”这里是送葬的意思;“三岁”,指按照《仪礼·丧服》等记载的周代丧礼制度,子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要守三年丧期;“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我把你送到淇水奈何桥上如今已经三年了,这三年我食不下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河之水浩浩滔天,你来接我的马车都被打湿了布幔。意指两人即便要陷在这淇水之中,过不了奈何桥无法投胎转世。“爽”是违背的意思;“贰”是辅佐、作助手的意思;“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哪怕就是陷在淇水这“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却有水响如雷、夜叉海鬼”的迷津之地,我也不会背弃自己爱情的承诺,始终坚定与你在一起,愿意出谋划策辅佐你走出这迷津之地。“二三”,指一点一滴的列举出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有了学识并不意味着我的德行就达到了顶点,我还要跟你讲讲我其他的德行。

  第五段“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辉符咒法事占卜。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妇”,儿媳妇,《尔雅·释亲》:“子之妻曰妇。”“靡”,亲顺、顺服;“室”,指一大家人;“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守丧三年来我孝敬公婆兄弟和睦,为了这个大家庭日夜劳苦,起早贪黑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是告诉自己的丈夫,除了对他的思念,自己也尽到了儿媳兄嫂的责任义务,这些德行一个不落。“暴”,暴露、显示的意思;“咥”应该不是笑的意思,否则重复,“从口从至”有可能是指我这些痴情的表达传到他们的耳中;“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我的思念和德行也算是一吐为快了,讲出来后给兄弟们听到了,他们都无法理解你已走了三年了我还对你如此痴情,都在取笑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就不再吭声,只在心中默默的思念你,独自一人寄托哀思。

  第六段“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卫辉符咒法事占卜。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怨”,违背的意思,《管子·宙合》:“夫名实之相怨久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怨,犹违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虽然你走了,但我要把你永远记挂在心里陪着我一起慢慢老去,慢慢老去而不是追随你而去使得我违背了自己的誓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桥上我们终能回到人生的彼岸,新开垦田地也终究会有尽头。喻指妻子还无法追随丈夫而去,为了大家庭的生存还要开垦田地努力活着,但终究会有相聚的那一天。这正应了老子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髓信坚强”,活着不容易,但唯有努力活好每一天,才是真正的从骨髓里迸发出的坚强。“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头发梳成两个发髻的发型,如头顶两角,女子一般是十五岁及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想起当年我们在总角礼的筵席上情窦初开,欢声笑语之中我们憧憬未来,是那么的清澈美好充满阳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依然还清晰的记得,我们信誓旦旦要白首偕老生死相依,谁曾想到今天我们已是天各一方,都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这些都不再去想了,事到如今你我需要各自珍重,没有你的日子,我也必须坚强活好每一天。文章结尾点题“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在丈夫去世后为了孝敬公婆维系大家庭的生计而坚强活着,这才是一个妻子的最高德行。整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情意绵绵,而且主题鲜明,充满正能量,何来弃妇怨妇之说?

  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之后,还是让我们再次回到老子五千言上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继续阐述“建德”吧卫辉符咒法事占卜

  “厌”,不是吃饱喝足,而是满足,对应“虑呵沕呵!其若海;望呵!若无所止”,指“道”的学问本是学无止境,但“盗夸”却满足于“取食迹之多也”,满足于一知半解卫辉符咒法事占卜。“食”,不是美食、食物,而是“贵食母”、“赊食赘行”的“食”,指“实其腹”,学习“道”的知识学问。

  “赍”,把东西送给别人卫辉符咒法事占卜。“裁”,甲本缺漏,乙本为“财”,古同“裁”,为了避免继续误读,按照现代汉语习惯直接修改为“裁”,意思不变,指对是非曲直、功过成败、利弊得失等进行裁断,引申为法令条文中各种标准、规则、刑罚的制定、解释、说明、执行。我们现在讲的争夺话语权、规则制定者、做标准等等,老子两千五百年前告诉我们这叫“赍裁”。“有余”是相对“厌”而言,不好好“明道、进道、夷道”,立朝律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而是为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利益,去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制定标准、规则和刑罚,自己作为评判者、裁罚者、执行者凌驾于法令条文之上。

  “夸”,甲乙本均缺漏,传世本有“夸”和“誇”两个版本,个人理解这里应该是“誇”而不是“夸”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夸”的本义是奢侈的意思;“誇”的本义是把事情说得或做得超过了原有程度,不符合实际。虽然“誇”在简化字中并入为“夸”,把本为贬义词多用成了夸奖、夸赞而成了褒义词,但“夸”仍旧保留了“誇”的本义,所以按照现代汉语用词习惯,还是保留“夸”而不校正为“誇”,解为“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盗夸,非道也”的意思是:窃取“道”的知识学问来包装自己的思想学说,打着“道”的旗号欺世盗名,法令条文打着以民为本的旗号为利益集团背书代言去束缚以民为本思想意识的形成,这根本就不是“道”。

  【文字误缺释述】

  传世本文字误用主要有“厌食”、“赍裁有余”、“盗夸”分别被误用为“厌饮食”、“ 财货有余”、“道竽”卫辉符咒法事占卜

  厌食与厌饮食卫辉符咒法事占卜。添了个“饮”,彻底把意思固定在吃喝拉撒方面了,让人无法与“实其腹”、“贵食母”、“赊食赘行”相联系。稍微有点“贵食母”的学习精神也应该扪心自问,这么一篇字字珠玑的文章,怎么可能会谈及如此无关痛痒的话题呢?

  赍裁有余与财货有余卫辉符咒法事占卜。“厌食赍裁”和“赊食赘行”其实都可以作为非常好的成语。“财货有余”被解为“人君搜刮过多的财货”,主要是与断句和分段不当有关,把主语定为人君,配对圆错的痕迹明显。

  盗夸与道竽卫辉符咒法事占卜。传世本解为强盗头子。《诗经·国风·卫风·氓》那么真挚的夫妻情感居然都被读成了怨妇,老子被读成怨男自然也就不奇怪了。特别想提醒一句:老子五千言没有一个脏字、没有一句诅咒的话、没有一丝因果报应的生存哲学、没有一毫尊王忠君的政治立场,只有“恒无欲,恒有欲”的客观理性认知方法,只有“言有宗,事有君”的缜密思维,只有“烈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的博大胸襟,只有“恒善怃人而无弃人”的谆谆教诲,只有“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只有“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的高尚情怀,只有“民莫之令而自均”、“使夫知不敢弗为”的以民为本奋斗目标。

  【结构段意释述】

  本段是本章第四节的开始,阐述“建德”卫辉符咒法事占卜。本段主要是澄清“建德如偷”的概念,通过定义何谓“盗夸”,阐明法令条文的制定只是打着以民为本的旗号,实质却是动用国家暴力机器干预束缚以民为本意识形态的形成,用裁罚来强迫民众服从权贵阶层统治,这并不是真正的“道”,也就不可能实现“建德”。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05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