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阁符咒网

余蓉儿:丈夫从国外带回一女子,以妻礼娶回家,后又自作主张出家

符咒网    2023-04-11    100

民国时期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曾对李叔同有过这样的评价:

“他是一个‘做什么像什么’的人,无论诗词音乐,还是绘画戏剧,他样样认真到极致,就连出家,他也比别人做得决绝、彻底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诚然,世间盛传的李叔同的确是一个决绝之人,出家后对待往日妻子的“狠心”,更是常为人津津乐道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有两位妻子,发妻俞蓉儿与日本妻子雪子,尤其与日本妻子在西子湖上的诀别场景,常常令人唏嘘不已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一南一北划来两艘木船,一男一女各立船头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的妻子俞蓉儿(左)与母亲

“叔同……”

“请叫我弘一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弘一大师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是慈悲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这是教育家黄炎培记忆中的场景,历史没有真相,这段对话是否真实,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弘一法师”对俗世的绝情,却深深印在了人们的心里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可是,人们却忽略了另一个女子——俞蓉儿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这世间纷纷扰扰,羁羁绊绊,“爱”总会留下它的蛛丝马迹。

而恰恰是因为这个被李叔同狠心“抛妻弃子”的女人,让我们看到了弘一法师“绝情”背后的“有情”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1897年,18岁的李叔同奉母亲之命,迎娶了比自己年长2岁的茶商之女俞蓉儿为妻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

尽管是旧式包办婚姻,但李叔同与俞蓉儿也算是相敬如宾,婚后几年,俞蓉儿为李家生育了3个儿子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那时的李叔同对维新变法极为推崇,积极鼓吹新说,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婚后转年,变法失败,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同党,为避祸端,他只得带着母亲与妻子,从天津迁居上海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直到1905年,李母病逝,俞蓉儿又随丈夫一起扶柩回到天津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关于李叔同与发妻的感情,史料很少提及,但从丰子恺记载的他与李叔同的对话中,可窥得一斑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

李叔同曾对丰子恺说,他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婚后那五六年,他的三个儿子亦都是在这个时期所生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可见在上海的日子,李叔同与俞蓉儿夫妻感情很好,十分和睦、融洽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然而,母亲的离世让李叔同的世界一下变得黯淡无光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在天津的大宅院里,整日触景生情的他,决定东渡日本留学,暂时离开这个伴随了他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家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对于任何一个已婚女子来说,丈夫不在身边,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但作为一个旧式的传统女子,俞蓉儿接受了丈夫的选择,女人本就应该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丈夫要去留学,她便死心塌地地等着他回来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丰子恺

然而几年后,当她心心念念的丈夫从日本回国时,她那夫妻重逢的美梦几乎在一瞬间破损了,他竟然带回来一个日本的妻子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尽管李叔同将日本妻子安置在了上海,并未入住到天津的家,但他却以妻子之礼将她娶进了门,这种做法,不可不谓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挑衅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当时的李叔同大部分时间在天津教书,可每逢休假必回上海陪伴日本妻子,这也让俞蓉儿的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喘不过气来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在那个封建思想仍旧根深蒂固的年代,妻是妻,妾是妾,怎能乱了规矩?只是当时的俞蓉儿没有意识到,他的丈夫已经不再是留洋前的那个李叔同了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

据李叔同的三儿子李端回忆:“母亲属虎,父亲属龙,故我的老保姆王妈妈说他们夫妻是相斗的命相,一辈子合不来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这位王妈妈在李家五十多年,先后侍奉李氏祖孙三代人,从李叔同的母亲一直到李端,她的话多少反映了俞、李在后来的生活上有些隔膜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俞蓉儿自小在茶叶行中长大,是典型的旧式妇女,而李叔同始终追求新思想,留学归来后更甚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因此,夫妻俩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坐者)

如果没有“断食”一事,他们也许就这样度过一辈子,对俞蓉儿来说,能与丈夫白头偕老,已是一生最大的满足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可是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谁又能清楚地知道这世间的因果呢?

那个时候,李叔同的身体一直不好,孱弱多病,自认为不能长寿,所以一直在寻找强身健体的方法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1916年夏天,他偶然听到朋友提起在一本日本杂志上读到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断食的修养方法”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文章中说“断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甚至还可以在精神上生出伟大的力量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于是,那一年寒假,李叔同没有如往常一样回到上海陪伴自己的日本妻子,而是去了杭州大慈山的虎跑寺,进行“断食”实验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虎跑寺旧照

这一次“断食”,给李叔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心体验,虽然起初略感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心安乐愉悦之感日益强烈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断食后的李叔同,不仅食量大增,睡眠也比之前安稳了许多,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他的神经衰弱也得到了缓解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在虎跑寺“断食”的那些日子,自觉身体的舒适,对清单饮食的喜爱,对大量佛经的拜读,都成为了李叔同日后出家的重要契机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后来,如众所周知的那般,李叔同没有同家人商量,抛妻弃子,径自跑到虎跑寺,剃度出家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

俞蓉儿得到消息,以为丈夫是一时心血来潮想不开,便跑到寺院来寻人,可是无论她在房门口如何苦苦哀求,李叔同都避而不见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俞蓉儿思夫心切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索性跪在寺门口不走,看到这样的场景,同行的人不免都落下了眼泪,而李叔同只是托人捎了一句:

“当作我患虎疫死 , 不必再念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据李端回忆,李叔同的出家,对俞蓉儿的刺激是非常大的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劝说无果后,回到天津的俞蓉儿还是常给李叔同写信,但每次都被原封退回来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左)

其实,妻子的信件,李叔同全部收到了,只是从未拆开过,他托人在信封后面写道:“该人业已他往,均原封退还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同修都劝他看一看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不想回信不回就是了,为何还要这般退回呢?

“既然出家,就当自己死了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如果拆阅,见家中有喜庆事,定会开心,若有不祥事,易引挂怀,还是退了好。”李叔同这样说道。

可是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他真的如世人所说的这般,抛妻弃子,对妻子家人了无牵挂么?

其实,在出家之前,李叔同已将俞蓉儿与孩子,全部托付给了自己的结拜兄弟李绍莲照顾,只是当时的俞蓉儿并不知晓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坐者)

李家上下不负所托,给予了俞蓉儿母子莫大的关怀与照顾,成了孩子们除姥姥家之外,常去串门的首选亲戚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除了早年夭折的长子李准外,每年暑假,俞蓉儿都会带着两个儿子去到李家小住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我的母亲和李绍莲的夫人要好,她有两个孩子,和我们也能玩在一起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后来的李端回忆起年幼时在李家玩耍的日子,仍然觉得温馨。

有了李绍莲一家的关照,多少缓解了俞蓉儿因李叔同不在身边而导致的寂寞与伤怀,而这一切都是李叔同在出家前为家人安排好的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

1922年,年仅45岁的俞蓉儿离世,这个在苦闷中等候了丈夫4年的女人,终是郁郁而终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那时的弘一法师已转居温州庆福寺,发妻正月初三过世,弘一大师直到正月下旬才接到兄长从天津寄来的家书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于是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在给温州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的书信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珍贵的文字:

“前数日得天津俗家兄函,谓在家之妻室已于正月初旬谢世,属弟子返津一次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但现在变乱未宁,弟子拟缓数月再定行期,一时未能动身也。再者吴璧华居士不久即返温,弟子拟请彼授与神咒一种,或往生咒或他种的咒,便中乞恩师与彼言之。弟子现在虽禁语之时,不能多言,但为传授佛法之事,亦拟变通与吴居士晤谈一次,俾便面授也。”

李叔同

从这封信来看,已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并非一个无情之人,不仅与家兄保持着书信往来,并且在妻子亡故后,还计划回乡吊唁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虽然李叔同未能立刻启程,但羁绊他启程的原因却让世人窥探到了他内心的秘密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一是因为“变乱未宁”,当时正逢军阀混战,直、奉军阀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二是因为想等待外出未归的吴璧华居士传授他“往生咒”,他希望可以学会“往生咒”后,再启程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此时不惜破“禁语”之戒,央请寂山和尚说情,希望吴璧华居士可以面授他往生咒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中)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他急切地想学习往生咒,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要替俗世的亡妻超度亡灵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此时的弘一法师是位出家的僧人,对他来说,俗世中的一切琐碎事务已然成为过眼云烟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如果他没有学会往生咒,即使回家一趟,也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所以,相形之下,学习往生咒为亡妻超度,应该是李叔同没有动身启程的主要原因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叔同对俞蓉儿并非绝情,心中还是有所惦念的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俞蓉儿离世多年后,李叔同对当年未与妻子商议、自作主张出家一事,也深感愧疚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李叔同

他曾对侄子李圣章说:“自己的出家,事前没有和你三婶母商量,很对不起她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一代佛学宗师,在晚年说出这样柔情的话,着实令人动容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也许,李叔同早已看透这世间一切留不住、一切皆浮云,才放下这一世俗身,许身佛门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但在“得”与“不得”之间,谁又能想起那个深陷俗世尘缘的女人呢?对她来说,那佛门无上的清凉之地,再极乐,也难免有些苍凉津地做法事超度婴灵

本文链接:https://fuzhouwang.org/index.php/post/1307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